2014届黑龙江省哈六中高三9月月考历史试卷与答案(带解析).doc

上传人:proposalcash356 文档编号:339729 上传时间:2019-07-09 格式:DOC 页数:13 大小:31.75KB
下载 相关 举报
2014届黑龙江省哈六中高三9月月考历史试卷与答案(带解析).doc_第1页
第1页 / 共13页
2014届黑龙江省哈六中高三9月月考历史试卷与答案(带解析).doc_第2页
第2页 / 共13页
2014届黑龙江省哈六中高三9月月考历史试卷与答案(带解析).doc_第3页
第3页 / 共13页
2014届黑龙江省哈六中高三9月月考历史试卷与答案(带解析).doc_第4页
第4页 / 共13页
2014届黑龙江省哈六中高三9月月考历史试卷与答案(带解析).doc_第5页
第5页 / 共13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1、2014届黑龙江省哈六中高三 9月月考历史试卷与答案(带解析) 选择题 “在这样的时代 (国)王只是诸多政治实体的共主,或者说是联盟领袖。 ”这一政治现象形成的主要原因是 A实行了宗法制度 B采取了分封制度 C实行了郡县制 D推行了郡国并存制 答案: B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分封制。从关键词 “政治实体的共主 ”可知选择 B项,分封制下最高执政集团尚未实现权力的高度集中。 A是强调血缘宗族关系, C有利于加强中央对地方的直接管理, D是在西汉前期,也与题干不符。 考点: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 夏、商、西周的政治制度 等级森严的分封制。 晚清畅销小说痴人说梦记以一场梦为结尾,梦中的上海不再有外国巡捕,

2、建筑上没有外国招牌,有的是中国人的工厂和学校。这深刻地反映了中国人民要求 A民族独立和富强 B驱除鞑虏,恢复中华 C扶清灭洋 D建立社会主义 答案: A 试题分析:紧扣题意 “没有外国招牌 ”和 “有的是中国人的工厂和学校 ”,说明了中国人民希望摆脱帝国主义统治,实现自己的发展,故 A符合。 B是孙中山辛亥革命时期三民主义的主张,要求推翻清政府; C是义和团运动的口号,具有盲目排外的色彩; D 是民国初年新文化运动时期部分知识分子接受马克思主义,提出建立社会主义的理想,这些在题干中都没有体现。 考点:近代中国反侵略、求民主的潮流 鸦片战争 鸦片战争的影响。 中英南京条约规定,无论英国人在华所犯

3、何罪,都交由英国领事按照英国法律审理;而中美望厦条约更进一步扩大了领事裁判权的范围,不仅美国人和中国人之间的刑事诉讼,而且美国人与其他外国人在中国的一切诉讼,均由美国领事审理,中国官员无权过问。 上述条约内容表明 A清政府熟谙近代的领事制度 B列强已掌握中国司法大权 C中国司法主权遭 到严重破坏 D中西间法律思想相互渗透 答案: C 试题分析:根据材料 “不仅美国人和中国人之间的刑事诉讼,而且美国人与其他外国人在中国的一切诉讼,均由美国领事审理,中国官员无权过问 ”说明外国在华取得治外法权即领事裁判权,中国司法主权遭到严重破坏。 ABD 都没有体现。 考点:近代中国反侵略、求民主的潮流 鸦片战

4、争 南京条约。 1911 年 12 月日本朝日新闻刊登的一封信写到 “一旦共和政府建立起来,人民的捐税负担会比现在更重。甚至就这一点而言,共和政府也不可能统治中国。中国面临的最重要问题是如何筹措 外债使国家免于破产。 ”材料表明 A中国政治民主化缺乏经济基础 B日本为干涉中国内政制造舆论 C实业救国是共和政府必然的选择 D中华民国的建立缺乏社会基础 答案: A 试题分析:根据材料信息 “一旦共和政府建立起来,人民的捐税负担会比现在更重 ”“中国面临的最重要问题是如何筹措外债使国家免于破产。 ”说明日本认为共和政体的确立缺乏必要的经济条件。 B无从体现 “干涉中国内政 ”, C也不对,实业救国在

5、近代中国也是行不通的; D 说法过于笼统,材料强调的是经济问题。 考点:近代中国反侵略、求民主的潮流 辛亥革命 中华民 国成立 。 1904 年,孙中山在中国问题的真解决 向美国人民呼吁一文中宣称:“我们要仿照你们的政府而缔造我们的新政府。 ”下列选项,最能体现这一精神的是 A “中华民国主权属于国民全体 ” B “人民有应任官考试之权 ” C “中华民国以参议院、临时大总统、国务员、法院行使其统治权 ” D “国务员于临时大总统提出法律案公布法律及发布命令时须副署之 ” 答案: C 试题分析: A项体现的是人民主权思想,近代西方各国法律均实行; B项说的是考试权,孙中山借鉴中国传统政治文明的

6、优点; D项体现了法国 1875年宪法思想。只有 C项说的是三权分立的学说,体现了美国 1787年宪法的特点和原则。 考点:近代中国反侵略、求民主的潮流 辛亥革命 中华民国临时约法。 在清政府决定利用义和团反帝之后,清廷主管外交的大臣许景澄、袁昶联名上书道: “今朝廷方与各国讲信修睦,忽创灭洋之说,是为横挑边衅,以天下为戏。 团民非义民,不可恃以御敌,无故不可轻与各国开衅 ”。对这份上书最准确的理解是 A义和团运动凸显了民族矛盾的加剧 B两人反对义和团的 “扶清灭洋 ”口号 C清政府内部关于是否开展反侵略斗争矛盾尖锐 D两人反对清 政府支持义和团运动 “灭洋 ” 答案: D 试题分析:材料反映

7、的是是否利用义和团进行反帝,根据材料信息 “今朝廷方与各国讲信修睦,忽创灭洋之说,是为横挑边衅,以天下为戏 “团民非义民,不可恃以御敌,无故不可轻与各国开衅 ”可知清政府决定利用,而许景澄、袁昶两人反对。 考点:近代中国反侵略、求民主的潮流 甲午中日战争和八国联军侵华 八国联军侵华。 1894年,外国资本在中国经营的近代工业的投资总额约 2800万元。到1914年,外国在华工业投资总额约 1106万美元,较 1894年前工业投资扩大了近 8倍。各国纷纷扩大在华资本的所谓 “法律 ”依据是 A马关条约及协商关税条款 B马关条约及 “利益均沾 ”原则 C南京条约及 “利益均沾 ”原则 D南京条约及

8、 “最惠国待遇 ”条款 答案: B 试题分析:马关条约有允许日本在华设厂条款,有利于帝国主义阶段西方列强对华进行资本输出。后来,英法美等列强依据南京条约附件的 “片面最惠国待遇中 “利益均沾 ”条款,也纷纷扩大在华投资,故 B项正确。 考点:近代中国反侵略、求民主的潮流 甲午中日战争和八国联军侵华 甲午中日战争 。 日本右翼教科书篡改甲午战争起 因: “清不想失掉最后的朝贡国朝鲜,开始将日本作为敌人。日本进行了日清和日俄两场战争,就是由于东亚的这种国际关系。 ”这段历史的真实情况是 朝鲜农民起义威胁到日本的安全 清军协助朝鲜镇压农民起义威胁到日本的安全 明治维新后,日本军事实力上升,制定了侵略

9、中国的政策 日本蓄意挑起战争,袭击清军运兵船,挑起战端 A B C D 答案: C 试题分析: 与历史事实不符,当时朝鲜爆发农民起义,朝鲜政府求助于清政府,而日本此时在明治维新后,国力上升,积极对外扩张,也趁机出兵朝鲜,企图蓄意挑起战争,实现侵略中国的目标。 考点:近代中国反侵略、求民主的潮流 甲午中日战争和八国联军侵华 甲午中日战争 。 2008年 8月 8日北京举办了第 29届夏季奥运会。其实早在 1908年天津青年杂志就提出了 “奥运三问 ”:中国何时派运动员参加奥运会?何时能夺得奖牌?何时能在中国举办奥运会? 100年前 “奥运三问 ”的提出实际上反映了 A国际奥林匹克运动尚未开展 B

10、清政 府尤其重视体育事业 C中国闭关锁国,中外交流困难 D人民对国衰民弱的现状强烈不满 答案: D 试题分析: 1898年的中国,国衰民弱,中国人被贬为 “东亚病夫 ”,当时的杂志提出的 “奥运三问 ”,反映了中国的国情及人民的不满。 A不对, 1896年已经举办了第一届奥运会; B与历史事实不符; C不对,鸦片战争后,中国的国门已经被迫开放。 考点:近代中国反侵略、求民主的潮流 鸦片战争 鸦片战争的影响。 某研究者查阅到光绪二十七年一份吏部档案,残缺不全,原文有: “上年 月间, 入都,本署即被占据,迨洋兵撤退,检查署 内所存档案则例等件,全行遗失。 ”与这份档案相关的历史事件是 A第一次鸦

11、片战争 B第二次鸦片战争 C甲午中日战争 D八国联军侵华 答案: D 试题分析:。由题干中 “光绪二十七年 ”“ 入都,本署即被占据,迨洋兵撤退 ”等信息看出,该侵华事件发生于光绪年间并占据北京,符合这两个条件的只有八国联军侵华,第一次鸦片战争与甲午中日战争,外国军队并没有侵入北京,第二次鸦片战争发生在咸丰年间,故本题选 D项。 考点:近代中国反侵略、求民主的潮流 甲午中日战争和八国联军侵华 八国联军侵华 。 孙中山曾提及, 1895 年广州起义失败时, “举国舆论莫不目予辈为乱臣贼子、大逆不道 ”;到 1900年惠州起义失败, “则鲜闻一般人之恶声相加,而有识之士且多为吾人扼腕叹惜 ”。人们

12、对革命党人态度发生变化的主要原因是 A维新变法运动失败 B对清政府失去信心 C义和团运动的兴起 D革命党人势力壮大 答案: B 试题分析:题中出现的时间 “1900年 ”。庚子年 (1900)八国联军侵华 清政府被迫签订了辛丑条约。通过辛丑条约,西方列强进一步控制了中国,清政府完全成为帝国主义统治中国的工具,变成了 “洋人的朝廷 ”,人们对清政府大为失 望,民主革命逐渐为人们所接受。 考点:近代中国反侵略、求民主的潮流 甲午中日战争和八国联军侵华 辛丑条约的签订 。 下图所示为乡村知识分子 1913年的一则日记(部分),由此可见 A作者不认同辛亥革命 B作者主张全面学习西方 C当时乡村社会习俗

13、没有变化 D当时民主共和观念深入人心 答案: A 试题分析:解题的关键在于抓住日记中的关键词 “大清宣统五年 ”、 “变乱 ”、 “竞袭洋夷之皮毛 ”等,这些词语影射出该乡村知识分子的立场守旧,对辛亥革命持否定态度,故 A项符合题意;材料中虽然涉及社会生活的变化,但不足以表明作者主张全面学习西方以及当时民主共和观念深入人心,排除 B、 D;同时材料真实反映民国初年社会习俗的变化,排除 C。 考点:近代中国反侵略、求民主的潮流 辛亥革命 中华民国成立 。 1919年 5月 2日,北京晨报发表外交警报警告国民一文,指出:“胶州亡矣,山东亡矣,国不国矣! ” 此文发表的背景是 A德国强租胶州湾 B巴

14、黎和会决定将战前德国在山东的一切权益转让给日本 C袁世凯接受日本提出的 “二十一条 ” D中国代表团在巴黎和会上妥协卖国 答 案: B 试题分析:根据材料信息 “1919 年 5 月 2 日 ”“胶州亡矣,山东亡矣,国不国矣 ”,可知是与五四运动的背景有关,当时巴黎和会决定将战前德国在山东的一切权益转让给日本,激起中国人民的不满。 A是在 19世纪末, C是在 1915年,时间不符; D与事实不符,中国代表团在巴黎和会上据理力争,体现了捍卫国家主权的立场 考点:近代中国反侵略、求民主的潮流 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崛起 五四风雷 。 孙中山在评价某一历史事件时指出, “(此)诚思想界空前之大变动。推其

15、原始,不过由于出版界之一二觉悟者从事提倡,遂至舆论放大异彩,学潮弥漫全国 ”。孙中山此处所说的 “觉悟者 ”应包括 A陈独秀 B梁启超 C章太炎 D严复 答案: A 试题分析:抓住题干中的 “思想界空前之大变动 ”和 “由于出版界之一二觉悟者 ” “学潮弥漫全国 ”这一重要信息,结合所学判断,这里应指新文化运动促进青年学生的思想解放,为五四运动的发生创造了条件。陈独秀是新文化运动的领袖,梁启超和严复是资产阶级维新派代表人物,章太炎是资产阶级民主革命家。 考点:近代中国的思想解放潮流 新文化运动与马克思主义的传播 新文化运动 。 19世纪末 20世纪初,美英俄德的议会制度都得到发展,但英美的议会

16、政治远比俄德成熟,形成这种局面的历史根源是 A资本主义经济发展的程度不同 B资产阶级的革命性不同 C走上资本主义道路的途径不同 D思想文化的历史渊源不同 答案: C 试题分析:俄国采用的农奴制改革,和德国采取的王朝战争,都是自上而下的改革方式走上资本主义道路的,专制传统较为浓厚,而英美则是通过自下而上的资产阶级革命发展资本主义的,封建因素被大部分扫清,尤其是美国,根本没经历过封建社会,民主氛围更加浓厚。 A本身的表述就有问题, 19世纪末 20世纪初,德国的工业生产总值已经超过英国,位居世界第二,仅次于美国。 考点: 近代西方资本主义政治制度的确立与发展 英国君主立宪制的建立 议会权力的确立

17、;近代西方资本主义政治制度的确立与发展 美国联邦政府的建立 1787年宪法的颁布;近代西方资本主义政治制度的确立与发展 资本主义政治制度在欧洲大陆的扩展 法国共和政体的确立、 德意志帝国的君主立宪制 。 有人说,德意志帝国虽然是资产阶级性质的君主立宪国,但民主立宪是虚,君主专制是实。下列引用的德意志帝国宪法条文不能说明这一观点的是 A “皇帝有权召集、召开联邦议会和帝国议会,以及使议会延期或结束 ” B “皇帝是国家元首 ” C “建议并公布帝国法律及监督其执行之权属于皇帝 ” D “皇帝有创制法律之权 ” 答案: B 试题分析:君主是实,立宪是虚,意思就是德意志帝国皇帝的权力至高无上,而不像

18、英国的君主立宪中的国王一样没有实权。 ACD 都表现出君主的权力很大,控制议会,控制立法,控制宰相及其政府,体现出君主专制的特点。 B体现不出皇帝权力的至高无上,国家元首也可能是虚位君主,没有实权。 考点:近代西方资本主义政治制度的确立与发展 资本主义 政治制度在欧洲大陆的扩展 德意志帝国的君主立宪制 。 法兰西第三共和国宪法的一项修正条文规定: “凡曾经统治过法国的家族不得当选为共和国总统 ”。这一修正条文的意义在于 A有利于确立和巩固共和制 B摒弃了封建的等级制度 C平民可直选法国总统 D消灭了法国的保守势力 答案: A 试题分析: B与题干不符, C在材料中无从体现,而且按照宪法,法国总

19、统由议会产生; D错在 “消灭了 ”的说法,而且本身就是共和派与君主派相互妥协的产物;题干是强调 “凡曾统治过法国的家族成员不得当选为共和国总统 ”而非保障了法国总统的权力;因此选 C,这是确保共和制的需要 考点:近代西方资本主义政治制度的确立与发展 资本主义政治制度在欧洲大陆的扩展 法国共和政体的确立 。 中国古代收养养子时,往往有 “异姓不养 ”的规定。如明清律法都规定,若收养异姓子为嗣,则收养人和送养人都要被杖六十下,其子归宗(即送回送养人家中)。与此规定密切相关的制度是 A分封制 B世袭制 C察举制 D宗法制 答案: D 试题分析:从材料的关键词 “异姓不养 ”、 “其子归宗 ”等可知

20、中国古代收养养子,注重宗法姓氏关系。古代认为人只能祭祀与自己同族的人,同族意味着同姓,异姓意味着异族。 A是周朝地方制度, B是夏朝以来的王位继承制, C是汉朝选官制度,都与题意不符。 考点: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 夏、商、西周的政治制度 血缘关系维系的宗法制。 中国古代史中指出:在西周分封制度下,同姓集团授予封土,赐之以氏。当时,姓、氏是统治阶级的特权, “贵者有氏,贱者有名无氏 ”。到战国以后,姓氏的分野逐渐消失,平民逐渐获得姓氏。平民得姓一事与下列 哪个历史趋势的关系最直接 A郡县制度的发展 B以 “孝道 ”治天下 C赋役制度的变化 D皇帝制度的形成 答案: A 试题分析:依材料可知,有无姓

21、氏是西周分封制度下区分贵族和平民的标志之一。战国以后,分封制逐渐瓦解,取而代之的地方行政制度是郡县制,地方长官由中央任命,贵族的世袭特权被打破,姓氏也不再成为区分等级高低的标准,所以平民也可以有姓氏。故选 A。 考点: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 秦朝中央集权制度的形成 郡县制的全面推行。 传说古代先王在阴历一月决定一年的政事,所以阴历一月叫政月。到了秦朝,由于嬴政出生于一月,所以就把政月改为正月,并且 “正 ”字的读音也改为“征 ”了。这主要说明了 A中央集权 B规范法度 C君权神授 D皇权至上 答案: D 试题分析:据题干所述,秦始皇嬴政将 “政月 ”改为 “正月 ”以避讳其名,这实质反映了皇权至上

22、的特点。 A是侧重于中央与地方的关系,与题意不符; BC 在材料中也无从体现。 考点: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 秦朝中央集权制度的形成 至高无上的皇权和中央官制 。 “吏多苛政,政教烦碎,大率咎在部刺史,或不循守条职,举措各以其意,多与郡县事,至开私门,听谗佞,以求吏民过失。 ”这一材料反映了西汉中期以后刺史 A刚刚开始设立 B仅仅负责监察地方 C逐渐干预地方行政 D逐渐失去其作用 答案: C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刺史制度,要求考生准确理解材料。材料 “多与郡县事,至开私门,听谗佞,以求吏民过失 “反映了地方出现苛政原因大多出在刺史身上,刺史不行使自己的职责,干预郡县事务,故 C项正确。 考点:古代中

23、国的政治制度 从汉至元政治制度的演变 监察制度 。 “这种选拔人才的制 度,其弊端也是一目了然的:那就是主观性太强,一切唯选拔者马首是瞻 说你行就行,不行也行;说你不行就不行,行也不行。 ”符合这一评价的制度是 A世袭制 B禅让制 C察举制 D科举制 答案: C 试题分析:由材料中的 “主观性太强 ”可以排除 A和 D, A是依据血缘关系、门第出身, D是依据科举考试成绩。由 “一切唯选拔者马首是瞻 ”可以排除 B,禅让制并非选拔人才,而是原始社会后期民主推选部落联盟首领。察举制下,由地方郡国官员推举人才,因此选官带有较大的主观性,容易任人唯亲。故选 C。 考点: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 从汉至元政

24、治制度的演变 选官、用官制度的变化(察举制) 。 明朝内阁对皇帝 “不合理 ”的诏旨,可以拒绝草拟,封还执奏。皇帝不满内阁票拟发回重拟时,如内阁认为自己的意见正确,可以拒绝重拟,以原票封进。以上材料主要表明 A明朝内阁的权力高于皇权 B内阁事实上成为决策机构 C明朝皇权较前代有所弱化 D内阁对皇权存在一定制约 答案: D 试题分析:明朝内阁只是为皇帝提供顾问的内侍机构,阁臣的升降由皇帝决定,职权的大小依皇帝旨意而定,票拟是否被采纳最终还得取决于皇帝的批红。本题 A、 B、 C三项说法不符合史实,根据材料信息 “明朝内阁对皇帝 “不合理 ”的诏旨,可以拒绝草拟,封还执奏 ”等, D项符合题意。

25、考点: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 明清君主专制的加强 内阁的出现 。 “(本朝)惟军机处恭拟上谕为至要。 诰诫臣工,指授方略,查核政事,责问刑罚之不当者,谓之寄信。寄信密封交兵部用马递,或三百里,或四五六百,或至八百里以行。其内外臣工所奏事经军机大臣定议,取旨密封,递送亦如之 ”这主要说明清代军机处 A由满汉高级官员组成 B是制约君权的重要机构 C提高了政府行政效率 D有权裁决国家军政大事 答案: C 试题分析:根据材料信息 “惟军机处恭拟上谕为至要 ”“寄信密封交兵部用马递 ”“其内外臣工所奏事经军机大臣定议,取旨密封,递送亦如之 ”体现了军机处“跪受笔录、上传下达 ”的特点,从而提高了行政效率。

26、A在材料中无从体现; B 不对,军机处的设立有利于皇权强化; D 不对,皇帝才有权裁决国家军政大事。 考点: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 明清君主专制的加强 军机处的设立。 某外国学者在研究唐代人口时,引李白诗句 “邯郸四十万,同日陷长平 ”,证唐代邯郸人口殷盛。有学者则指出李白用的是战国时秦赵长平之战,秦人胜,坑杀赵兵四十万的典故。下列说法中最为合理的是 A李白以激情与浪漫著称,其诗不足为信 B李白是唐代著名诗人,意见具有权威性 C外国学者以诗证史,研究方法令人耳目一新 D历史研究可以以诗证史,但必须详加考辨 答案: D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史学研究方法。史料是历史研究的基础,获得丰富的史料就更能接近真

27、相。社会意识是社会存在的反映,诗歌是特定的时期社会风貌在文学领域的 反映。它可以作为研究的史料, A 不准确;但受到多方面因素影响,对这样的史料必须 “去伪存真 ”,还原本来面貌,因此排除 B项选 C项;以诗证史并不是新的研究方法, C不准确。 考点:史学理论与常识 史料史法 史学研究方法。 荀子 君道称: “墙之外,目不见也;里之前,耳不闻也;而人主(君主)之守司(官吏),远者天下,近者境内,不可不略知也。 ”为达到这种效果,秦始皇采取的措施是 A设立御史大夫,负责监察百官 B设立太尉,负责管理全国军务 C设立丞相,帮助皇帝处理政事 D推行行省制度,加强地方控制 答案: A 试题分析:荀子认

28、为,君主要知道大臣的行为,仅在王宫里面是不知道的,故他主张国王要加强对中央与地方官员的监察。注意提取材料信息 “人主 (君主 )之守司 (官吏 ),远者天下,近者境内,不可不略知也 ”,意思是对官吏无论是远近都要加强控制。 BC 与监察无关, D是在元朝。 考点: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 秦朝中央集权制度的形成 至高无上的皇权和中央官制 。 雅典民主 “这种专政可以调动一切能够调动的力量,在需要的时候,它以绝对真理的面目向少数派和少数意见压过去,轰然一声,连呻吟都一并埋在尘土之中。 ”材料认为雅典民主 A是真正的自 由和平等 B是一种直接民主 C易形成集体暴政 D是少数人的民主 答案: C 试题分析

29、:材料中关键信息是 “这种专政 ”“以绝对真理的面目向少数派和少数意见呼啸着压过去 ”,意思是雅典民主制发展成对少数派和少数意见者实行专政的工具,故选 C项。 A不对,雅典民主的范围有限,并不能代表真正的自由和平等; BD与题意不符。 考点:古代希腊罗马的政治制度 古代希腊民主政治 雅典民主政治的确立 。 全球文明史提到: “在罗马人的观念里,法律应该是不断发展的, 要用法规和客观的判决而不是个人的心血来潮来调和社会的各种 关系。 ” 材料反映了 A罗马法具有较为明显的习惯法传统 B罗马法是维系帝国统一的工具 C罗马法反对君主专制 D罗马法是调解社会矛盾,维护统治秩序的重要手段 答案: D 试

30、题分析:注意材料中的关键词 “用法规和客观的判断调和社会的各种关系 ”,说明罗马法是调解社会矛盾,维护统治秩序的重要手段。 A与材料 “法律应该是不断发展的 ”不符; B 不对,材料没有显示这是在罗马帝国时期; C不对,罗马帝国时期实行专制统治。 考点: 古代希腊罗马的政治制度 罗马法的起源与发展 罗马法的作用。 十二铜表法第六表规定: “出卖的物品纵经交付,非在买受人付清价款或提供担保以满足出卖人的要求后,其所有权并不移转。 ”这一规定表明十二铜表法 A保护奴隶主贵族的利益 B保护物品所有者的私有财产权 C限制贵族的特权,维护平民的利益 D已经发展到罗马法的成熟阶段 答案: B 试题分析:材

31、料反映的内容是:尽管物品已经出卖,但是买受人必须付清价款或提供担保,否则,财产的所有权是不能转移的。这表明十二铜表法保护公民的财产所有权。因此据材料所列举的案例均涉及到私有财产问题,罗马法的主要内容之一即是私有财产神圣不可侵犯。 考点:古代希腊罗马的政治制度 罗马法的起源与发展 罗马法的内容。 “英国 光荣革命 在一个有长期专制传统的国家找到了一个摆脱革命与专制的循环,能有效地控制 控制者 的办法。 ”这里的 “办法 ”具体是指 A发动宫廷政变 B确立 “法律至上 ”原则 C实行民主共和制 D实行责任内阁制 答案: B 试题分析: A不对,这是英国资产阶级和新贵族掌握政权的手段,而非题干中的

32、“办法 ”; C 不对,英国革命后建立了君主立宪制; D 是在 18 世纪,时间不符;1688年 “光荣革命 ”后资产阶级和新贵族利用他们所控制的议会,在第二年通过权利法案,以法律来限制王权。 考点: 近代西方资本主义政治制度的确立与发展 英国君主立宪制的建立 议会权力的确立 。 综合题 ( 14分)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秦汉宰相是首长制,唐代宰相是委员制。最高议事机关又称政事堂。一切政府法令,须用皇帝诏书名义颁布者,事先由政事堂开会议决,送进皇宫划一敕字,然后由政事堂盖印中书门下之章发下。没有政事堂盖印,即算不得诏书,在法律上没有合法地位 必得中书、门下二省共同认可,那道敕书才算合法 钱穆国

33、史新论 材料二 唐太宗发现有一人诈伪做官,便下令处死。但负责审理此案的官员戴青说:法者,国家所以布大信于天下;言者,当时喜怒之际发耳,陛下发一朝之忿而许杀之,既如不可置之于法,此乃忍小忿而存大信也。 ”唐太宗被迫收回成命,对他说 : “法有所失,公能正之,朕何忧也! ” 引自朱绍侯主编中国古代史 材料三 以天下为广,四海之众,千端万绪,须合变通,皆委百司商量,宰相筹划,于事稳便,方可奏行。岂得以一日万机,独断一人之虑也。且日断十事,五条不中,中者言善;其如不中者何?以日继月,乃至累年,乖谬既多,不亡何待! 贞观政要 论政体 材料四 明太祖说: “自秦始置丞相,不旋踵而亡。汉、唐、宋因之,虽有贤

34、相,然其间所用者,多有小人,专权乱政。今我朝罢相,设五府、六部 分理天下庶务,彼此颉颃,不敢相压。事皆翰廷总之,所以稳当。 ” 洪武实录 请回答: ( 1)结合材料一、材料二指出,唐初君主的权力受到哪些方面的制约?( 2 分)据此概括唐初的君主专制制度呈现出怎样的特点?( 4分) ( 2)根据材料三、材料四,指出唐太宗与明太祖在丞相作用的看法上有何不同?( 4分) ( 3)结合所学知识,你认为唐代和明代丞相制度的变革对中国历史发展所起的作用有什么不一致的地方( 4分) 答案: (1)制约:皇权受到三省大臣和法律的制约。特点:皇权之下的分权,唐代在君主专制政体下形成了集体决策的局面,君臣关系、中

35、央各部门之间的关系都配合得比较协调;但从本质上看,唐 朝仍然是君主专制的统治。 (2)不同:唐太宗认为设置丞相有利于提高中央的行政效率,可避免因君主决策失误而亡国;明太祖认为设置丞相是政治动乱的根源,应集中权力于皇帝一人。 (3)不一致:唐朝处于中国封建社会鼎盛时期,三省六部制完善了中央集权制,有利于国家统一,社会稳定,促进了经济文化的繁荣;而明朝以来中国封建制度日益衰落,专制主义的强化阻碍了资本主义萌芽的发展,不利于社会进步。 试题分析: ( 1)根据材料一 “唐代宰相是委员制 ”“必得中书、门下二省共同认可,那道敕书才算合法 ”说明三省六部制制约皇权;材料二 “法者 ,国家所以布大信于天下

36、 ”说明法律制约皇权。据此概括唐代形成了集体决策的局面,一定程度上有利于减少皇帝的决策失误,君臣关系、中央各部门之间的关系都配合得比较协调;但从本质上看,唐朝仍然是君主专制的统治。 ( 2)根据材料三 “皆委百司商量,宰相筹划,于事稳便,方可奏行。岂得以一日万机,独断一人之虑也 ”等可知是强调发挥丞相参政议政的作用,材料四 “自秦始置丞相,不旋踵而亡。汉、唐、宋因之,虽有贤相,然其间所用者,多有小人,专权乱政 ” 可知是强调设置丞相是政治动乱的根源,应强化皇权。 ( 3)结合古代中国君主专制中央 集权制度的强化在不同时期的作用回答。封建社会前期,其积极作用是主要的,完善了中央集权制,有利于国家

37、统一,社会稳定,促进了经济文化的繁荣;封建社会后期,其消极作用是主要的,专制主义的强化阻碍了资本主义萌芽的发展,不利于社会进步。 考点: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 从汉至元政治制度的演变 君主专制的演进 (三省六部制);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 明清君主专制的加强 宰相制度的废除 。 ( 14分)由于时代、国情的区别,民主呈现多元化特点,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伯里克利 将权力转移到由全体男性公民组成的公民大会手中。 公民大会是处理雅典事务的最高权力机构。它一年召开 40次例会,如果需要的话,还召开临时会议,不仅解决一般政策问题,而且还为政府在外交、军事和财政等一切领域的活动作出详细决定。伯里克利还

38、规定大部分公职实行薪金制,使贫民有可能担任公职。另外,他还建立许多由陪审团作最后决定的民众法庭,陪审法官由抽签产生,所有公民都可担任。 斯塔夫里阿诺斯全球通史 材料二 1787年宪法规定实行联邦制,采用行政、立法、司法三权分立 ,相互制衡的原则。这部宪法由序言和 7条正文组成。第 1条包括 10节,规定美国国会的组成及其职权。第 2条包括 4节 ,规定总统的职权和产生办法。第 3条包括 3节,规定美国联邦法院的组成及其职权。第 4条包括 4节,主要内容是规定各州的权利。第 5条主要是规定宪法修正案提出和通过的程序。第 6条主要是规定联邦宪法和根据宪法制定的法律为全国最高法律,各州法官均必须遵守

39、。第7条规定宪法经 9个州批准后生效。 美国 1787年宪法简介 材料三 权利法案载: “凡未经议会同意,以国王权威停止法律或停止法律实施之僭越权力,为非法权力。未经议会同意,国王不得任意征税,不得任意招募军队及维持常备军。议会必须定期召开 。 ” ( 1)依据材料一,概括伯里克利为完善雅典民主制度采取的措施。( 3分) ( 2)根据材料二及所学知识说明近代美国是怎样突破古代雅典民主的局限,( 4分)又是怎样维护民主的?( 2分) ( 3)有人根据唐代的中央官制断言中国古代已出现了民主制度,请根据材料三及所学知识分析判断上述观点是否正确,并说明理由。( 5分) 答案: ( 1)措施规定公民大会

40、是最高权力机构;实行职务津贴制;设立民众法庭,所有公民都可以担任法官。 ( 2)地域上突破:制定 1787年宪法,通过联邦制,在广阔的地域上建立了新型共和国,突破了小国寡民的限制;形 式上突破:实行代议制民主形式(或民主原则),由直接民主到间接民主;维护:建立三权分立的政治体制,通过分权制衡维护和保障民主。( 3点 3分) (3)唐朝完善三省六部制。完整的相权一分为三 ,决策、审议、执行权力的分解 ,既明确了行政分工提高了行政效率 ;又使三省之间相互牵制、监督和合作 ,避免了权臣独揽大权 ,加强了中央集权。 (3分 )不正确 (1分 )。英国实行的是君主立宪制的民主制度 ,国王权力受到严重限制

41、 ,权力中心在议会 ;而三省六部制是中国古代封建政治制度不断成熟的体现 ,皇权不断加强的产物 ,它与民主制有本质的区别。(2分 ) 试题分析: ( 1)根据材料一 “将权力转移到由全体男性公民组成的公民大会手中。公民大会是处理雅典事务的最高权力机构 ”“还规定大部分公职实行薪金制,使贫民有可能担任公职 ” “建立许多由陪审团作最后决定的民众法庭,陪审法官由抽签产生,所有公民都可担任 ”概括。 ( 2)此题考查的是对近代美国 1787年宪法与雅典民主制比较的理解。根据材料二提供的信息和所学史实地域上突破:制定 1787年宪法,通过联邦制,在广阔的地域上建立了新型共和国,突破了小国寡民的限制;形式

42、上突破:实行代议制民主,由直接民主到间接民主。内容上:建立 三权分立的政治体制,通过分权制衡维护和保障民主。 (3) 此题考查的是对中国古代的君主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与雅典的民主制度的比较的理解。根据材料提供的信息和所学史实首先分析唐朝三省六部制得点及作用:唐朝完善三省六部制。完整的相权一分为三,决策、审议、执行权力的分解,既明确了行政分工提高了行政效率;又使三省之间相互牵制、监督和合作,避免了权臣独揽大权,加强了中央集权。其次判断不正确。理由可以从权力的中心和体现的阶级性:英国实行的是君主立宪制的民主制度,国王权力受到严重限制,权力中心在议会;而三省六部制是中国古 代封建政治制度不断成熟的体

43、现,皇权不断加强的产物,它与民主制有本质的区别。 考点: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 从汉至元政治制度的演变 君主专制的演进 (三省六部制);古代希腊罗马的政治制度 古代希腊民主政治 雅典民主政治的确立 ;近代西方资本主义政治制度的确立与发展 美国联邦政府的建立 1787年宪法的颁布。 ( 12分)新疆是中国领土不可分割的一部分。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到了 19世纪,沙俄逐渐形成了夺取南疆喀什噶尔的基本构想:在经济上,替俄国资产阶级在这一亚洲心脏地区开辟其他列强不易进入的销售市场;在政治上,把它变成俄国控制下同英国角逐中亚的前哨阵地,进可以经帕米尔、克什米尔威胁英属印度,退足以阻遏英国向北的扩张

44、。 19世纪 60年代,俄国正经历着巨大的社会变动。 60年代中叶,沙俄还计划对伊犁和乌鲁木齐实行军事占领。 摘编自中国社会科学院近代史研究所沙俄侵华史 材料二 1877 1882年,左宗棠连续五次上书清政府请求新疆建省。 1877年 7月,当西征军一举收复吐鲁番之际,他向清 政府提出 “设行省、置郡县 ”,指出: “伊古以来,中国边患西北恒剧于东南 ”, “重新疆者所以保蒙古,保蒙古者所以卫京师。西北臂指相连,形势完整,自无隙可乘 ”。 1844年 11月 17日,清政府正式发布新疆建省上谕: “新疆底定有年,绥(安定)边辑(和睦)民,事关重大,允宜统筹全局,厘定新章。 添设甘肃新疆巡抚、布

45、政使各一员。 ” 摘编自沈传经、刘泱泱左宗棠传论 (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选修部分所学知识,分析俄国在 19世纪 60年代企图侵略新疆的原因。( 4分) ( 2)根据材料二,概括左宗棠提出的新疆建省的理由。( 4 分) ( 3)综合以上材料简析清政府在新疆建省的历史意义( 4 分) 答案: ( 1)农奴制度被废除,资本主义迅速发展;拓展市场、领土扩张的愿望更加迫切。 ( 2)西北边患严重;新疆战略地位重要。 ( 3)有利于国家统一和民族团结;有利于抵御外来侵略;有利于加强对新疆的管辖。 试题分析: (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 “19世纪 60年代,俄国正经历着巨大的社会变动 ”是指

46、1861年俄国农奴制改革,走上了资本主义道路, “在经济上,替俄国资产阶级在这一亚洲心脏地区开辟其他列强不易进入的销售市场;在政治上,把它变成俄国 控制下同英国角逐中亚的前哨阵地,进可以经帕米尔、克什米尔威胁英属印度,退足以阻遏英国向北的扩张 ”是指俄国拓展市场、领土扩张的愿望更加迫切。 ( 2)根据材料二 “伊古以来,中国边患西北恒剧于东南 ”是指西北边患严重;重新疆 ”目的是 “保蒙古 ”、 “保蒙古 ”目的是 “卫京师新疆建省可以起到 “(安定) ”边辑(和睦)民的作用,是指新疆战略地位重要。 ( 3)由两则材料尤其是第二则材料即可归纳概括出该问的答案:。从统一多民族国家发展的角度,有利于国家统一和民族团结;从当时民族危机严重的角度,有利于抵御外来侵略;从国家政治、民 族关系的角度,有利于加强对新疆的管辖。 考点:近代中国维护国家主权的斗争 中国军民维护国家主权的斗争 左宗棠收复新疆;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 俄国农奴制改革 农奴制改革的影响。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考试资料 > 中学考试

copyright@ 2008-2019 麦多课文库(www.mydoc123.com)网站版权所有
备案/许可证编号:苏ICP备17064731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