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4届黑龙江省哈四中高三上学期第一次月考历史试卷与答案(带解析).doc

上传人:dealItalian200 文档编号:339731 上传时间:2019-07-09 格式:DOC 页数:13 大小:24.67KB
下载 相关 举报
2014届黑龙江省哈四中高三上学期第一次月考历史试卷与答案(带解析).doc_第1页
第1页 / 共13页
2014届黑龙江省哈四中高三上学期第一次月考历史试卷与答案(带解析).doc_第2页
第2页 / 共13页
2014届黑龙江省哈四中高三上学期第一次月考历史试卷与答案(带解析).doc_第3页
第3页 / 共13页
2014届黑龙江省哈四中高三上学期第一次月考历史试卷与答案(带解析).doc_第4页
第4页 / 共13页
2014届黑龙江省哈四中高三上学期第一次月考历史试卷与答案(带解析).doc_第5页
第5页 / 共13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1、2014届黑龙江省哈四中高三上学期第一次月考历史试卷与答案(带解析) 选择题 左传 桓公二年记载: “故天子建国,诸侯立家,卿置侧室,大夫有贰宗,士有隶子弟,庶人工商各有分亲,皆有等衰。是以民服事其上,而下无觊觎。 ”这段材料反映了西周 A实行分封制与宗法制的政治目的 B实行分封既可固本,也可能弱本 C开创与分封制互为表里的宗法制 D王权与神权相结合但未高度集中 答案: A 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理解读材料提取有效信息的能力。解题的关键是对题干文言文的解读,依据材料中 “天子建国 ”“诸侯立家 “皆有等衰 ”“是以民服事其上,而下无觊觎 ”等关键信息,说明了西周实行分封制与宗法制的目的是维护王

2、权和贵族的利益,维持严格等级统治秩序,达到稳定秩序和巩固统治的目的,所以 A的表述符合题意。 B、 D与题意无关; C的表述不全面。故选 A。 考点: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 商周时期的政治制度 分封制与宗法制的目的 著名历史学家陈旭麓认为: “中华民族的第一次反思是在鸦片战争后,渐知诸事不如人,只有学习西方;第二次 反思开始于 五四 前后的新文化运动,何以学了西方仍然失败;第三次反思是 何以在大胜利中又大失误。 ”其中的“第三次反思 ”是在 A解放战争胜利后 B “大跃进 ”运动后 C “一五 ”计划完成后 D “文化大革命 ”后 答案: D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理解材料、归纳分析的能力。由已学知识

3、可知题干中的三次反思分别是发生在鸦片战争后、辛亥革命后、新中国成立后,因此 AB不符合 “在大胜利中又大失误 ”,排除;而 B不符合 “大失误 ”。结合所学史实可得出第三次反思是对 “文化大革命 ”的反思, D符合题意。故选 D。 考点:现代中国的政治建设与祖国统一 “文化大革命 ” 文革的反思 1998年,美国总统克林顿访华,观摩了西安城郊的一个村庄村委会选举后说: “我了解到,像其他遍及中国的近五十万个村庄一样,你们很快就要通过选举推举你们当地的领导 只要有选举,人民就有决定权 你们的成就是一个窗口。 ”这个 “窗口 ”是指 A人民真正实现了当家作主 B为政府机构的产生提供依据 C直接选举

4、制度全面推行 D基层民主得以进一步扩大 答案: D 试题分析:本题以设置新情景考查历史知识。题干是关于改革开放后,中国农村基层民主制度建设情 景的描述,说明中国基层民主得以进一步扩大,因此 D符合题意。而 A表述有误,人民真正当家作主的实现是 1949年新中国成立;农村基层选举和政府机构无关,也不能说明直接选举全面展开,故 B、 C 错误。正确答案:为 D。 考点:现代中国的政治建设与祖国统一 改革开放以来民主与法制的建设 农村基层民主的建立与发展 1987年,台湾民众发起返乡运动,印发我们已沉默了四十年的传单 30万份。传单写道: “难道我们没有父母?而我们的父母是生是死不得而知。我们只要求

5、: 生 则让我们回去奉上一杯茶; 死 则让我们回去献上一炷香。 ”这一潮流促成了 A两岸隔绝状态的打破 B “九二共识 ”的达成 C “和平统一 ”口号的提出 D海峡两岸 “三通 ”的开展 答案: A 试题分析:解答本题注意抓住关键信息 “1987年 ”,结合已学知识可知,由于大陆方面持续提出改善两岸关系的善意要求,加上台湾岛内要求改善两岸关系的呼声日渐增高, 1987年 10月 15日,台湾当局宣布,开放老兵回大陆探亲,海峡两岸同胞近 40年的隔绝状态终于被打破,因此 A符合题意。而 “九二共识 ”是在 1992年达成, “和平统一 ”的口号在 1979年提出,海峡两岸真正实现三通是在 20

6、09年,因此 可排除 BCD。故正确答案:为 A。 考点:现代中国的政治建设与祖国统一 “一国两制 ”的理论与实践 大陆与台湾关系的发展历程 商业广告是促销的重要手段。据史料记载:中国现代意义上的广告起始于鸦片战争后,民国初年得到显著的发展, 1953 年后消失, 1978 年末又重新出现。材料中广告业消失的最主要原因是 A经济困难,物资缺乏 B企业热衷产品直销 C三大改造,政府取缔 D国家实行计划经济 答案: D 试题分析: 本题主要考查阅读材料,运用已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联系已学知识可知 A符合史实,但从鸦片战争到 1953年,中国同样是 “经济困难、物资缺乏 ”但广告业没有消失,说明其

7、不是最主要的原因,实际上,广告业最主要的原因是 1953年后中国开始实行计划经济,故 D符合题意,而 BC的 “热衷产品直销 ”和 “政府取缔 ”都不合史实,故排除。正确答案:为 D。 考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道路 20世纪 50年代至 70年代探索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实践 计划经济 剑桥中华人民共和国史主编、英国学者麦克法夸尔说: “1949年是政权的更替, 1979年才是中国真正意义上的解放。从这个意义上讲,邓小平在中国历史上的地位比毛泽东高。 ”作者的观 点主要是立足于 A民主政治建设 B思想大解放 C发展生产力 D推进全球化发展 答案: C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理解分析材料的能力。由已

8、学知识可知 1979年是十一届三中全会后第一年,党和国家工作重心重新转移到经济建设上来,实行改革开放,走上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道路,作者因此确定邓小平的历史地位比毛泽东高。由此可知,作者的观点主要是立足于社会生产力发展的角度,故选 C。 考点:古代希腊、罗马 西方人文精神的起源 苏格拉底的思想主张 下表是对上海、哈尔滨两地居民择偶标准的调查统计,对此解读不正确的是 项目 年代 1948-1966 1967-1976 1977-1986 1987-1996 家庭出身、社会关系 26.6 28.8 12.66 15.6 本人成分、政治面貌 30.5 23.5 15.5 13.9 学历 10.6

9、11.7 12.6 25.3 A.计划经济时代更注重家庭出身和本人政治面貌 B.改革开放以来人们更注重个人能力和文化水平 C.婚姻观念很大程度上受社会政治和经济影响 D.新中国成立后西方思想文化深深影响婚姻习俗 答案: D 试题分析:本题以数据表格的形式考查获取有效信息的能力。解题时一是需要注意题干要求选择对材料解读 “不正确 ”;二是要结合比较项目与数据的变化态势,分析获得结论。由题干分析可知 A、 B、 C 的表述均属于对材料的正确解读;联系已学知识可知新中国成立后由于西方国家的封锁和两极格局的形成,中国人的思想文化深受苏联和东欧社会主义国家的影响,因此 D 的表述是不正确的,故正确答案:

10、为 D。 考点:中国近现代社会生活的变迁 物质生活和社会习俗的变化 近现代婚姻习俗的变化特点及原因 1985年 8月 25日,邓小平在会见外宾时说,社会主义究 竟是什么样子,苏联搞了很多年,也没有完全搞清楚。可能列宁的思路比较好,搞了个新经济政策,但是后来苏联的模式僵化了。邓小平主要想说明 A斯大林模式完全是一种僵化的模式 B新经济政策是社会主义发展的最好模式 C社会主义发展没有唯一的模式,应探索适合自己国情的发展模式 D中国已经找到了社会主义发展最好的模式 答案: C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阅读材料,提炼有效信息的能力。题干中邓小平提到 “可能列宁的思路比较好,搞了个新经济政策 ”,因为列宁的新

11、经济政策,利用市场关系来扩大生产,实践证明是向社会主义过渡正确途径,但不能说是社会主义发展的最好模式, B错误。 A的表述不合史实,因为斯大林模式在初期有积极作用,到后来逐渐僵化;由已学知识可知 1985年中国才刚开始经济体制改革,所以 D的表述也不合史实。邓小平在材料中主要表达的是社会主义发展没有唯一的模式,应探索适合自己国情的发展模式。故正确答案:为 C。 考点: 20世纪以来中国重大思想理论成果 邓小平理论 社会主义发展模式的阐述 中国的某一项科技成果问世后,国际媒体评论说: “今天的试验是对赫鲁晓夫的继承人的一次及时的提醒,即提醒他们中国已经决心通过它自己的力量在一切领域获得发展。 ”

12、对此,陈毅元帅也说: “我这个外交部长腰杆硬了,气顺了。 ”这一科技成果应该是 A中国生产出第一辆汽车 B人工合成结晶牛胰岛素研制成功 C中国第一颗原子弹研制成功 D第一颗人造地球卫星升天 答案: C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运用已学知识解答历史问题的能力。由题干中 “对赫鲁晓夫的继承人的一次及时的提醒 ”说明赫鲁晓夫已经不在职了,即可能发生在 1964年或者以后,由 “我这个外交部长腰杆硬了,气顺了。 ”说明与军事方面有关,综合分析备选项可知 C符合题意,而 ABD均不合题意。故选 C。 考点:现代中国的科学技术与文化教育事业 科技技术发展的主要成就 中国第一颗原子弹研制成功 在中国历史上某一时期

13、, 58%的翻译人员致力于工程技术,其中 14%的人搞农业, 24%的人搞纯科学,只有 14%的人从事人文和社会科学的翻译 出版的中国书 籍中译自俄文的书籍占了 38%-45%,而其他语种的翻译只占 3%-6%。这一状况最可能出现在 A洋务运动时期 B新文化运动时期 C “一五 ”计划时期 D改革开放新时期 答案: C 试题分析:解题的关键是阅读材料获取有效历史信息,由材料中 “58%的翻译人员致力于工程技术 ”“译自俄文的书籍占了 38%-45%”可得出当时一是主要发展多需要工业发展方面的技术知识,且与苏联关系密切,由此分析备选项可得出 C符合题意,而 A只是向西方学习,但是与俄文关系不大,

14、 B不合工程技术的内容, D改革开放新时期,改变了材料中的不科学 的学习方式,因此 ABD均不合题意要求。正确答案:为 C。 考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道路 20世纪 50年代至 70年代探索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实践 一五计划 历史学家波普尔说: “总之,不可能有一部 真正如实表现过去 的历史,只能有对历史的解释,而且没有一种解释是最后的解释,因此,每一代都有权作出自己的解释。 ”作者试图强调 A对历史的解释可以随心所欲 B研究历史规律没有意义 C历史不能复原,故无法证伪 D历史研究应体现鲜明的时代特色 答案: D 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对史学理论研究的理解,可以采用排除法解题。由已学知识可知

15、对历史的解释要依据史料来进行,并不能随心所欲, A表述有误; B的表述明显不合史实,历史规律的研究便于今天的借鉴; C表述有误,因为历史虽然不能复原,但可以通过多种方式求证;历史虽然依据史料来进行,但是在不同的时代,人们的价值观不一样,对历史的认识也不一样, D的表述符合题意,故选 D。 考点:史学理论与方法 历史方法论 对历史的解释 20世纪 90年代初,中国共产党召开了一次全国代表大会。会后外电评论道:“这是一次加速和外国接轨的会议,中 国必然会进一步影响世界。 ”此评论的依据应该是经过几番姓 “社 ”姓 “资 ”的争论,在对恪守传统苏联模式的 “左 ”的理论观点进行了深刻批判的基础上 在

16、中国终于真正成了主角。省略号 (“”) 处应为 A对内改革对外开放政策 B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 C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 D城市经济体制改革 答案: C 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对教材的全面准确解读。解题的关键是对材料的理解,以及找准关键信息。由材料中 “中国共产党 全国代表大会 ”“90年代初 ”“和外国接轨 ”可以推断出材料反映的是 1992年中共十四大的召开,中共十 四大把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作为改革的目标,因此 C符合题意。故选 C。 考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道路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 中共十四大内确立的改革目标 周恩来总理强调,为了抵抗美国的侵略和威胁,同苏联结盟是必要的,但

17、“不能把自己的党和国家的独立性丢掉 ”;在万隆会议上,周恩来强调 “中国代表团是来求团结的而不是来吵架的 ”,并提出了 “求同存异 ”的方针。这最能表明 A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是新中国外交的基本方针 B反对霸权主义和强权政治始终是我们的外交目标 C “求同存异 ”是我们与一切国家处理外交问题的基本准则 D与苏联结盟保证了我国国家安全和领土完整 答案: A 试题分析:由 “为了抵抗美国的侵略和威胁,同苏联结盟是必要的,但 不能把自己的党和国家的独立性丢掉 ”可以得出中国外交是以维护国家的独立和主权为出发点。而在万隆会议上,周恩来鲜明地提出了 “求同存异 “的方针可以看出,中国的外交政策以维护世界和

18、平、促进国际合作与发展为目的,因此 A符合题意。故选 A。 考点:现代中国的对外关系 新中国建立初期的重大外交活动与和平共处五项原则 新中国的外交基本方针 “民生主义和资本主义根本上不同的地方,就是资本主义以赚钱为目的,民生主义以养民为目的。有了这种以养民为目的的好主义,从前不好的资本制度便可以打破。但是我们实行民生主义来解决中国的吃饭问题,对于资本制度只可以逐渐改良,不能够马上推翻。 ”该段材料表明孙中山 A揭示了资本主义不公平的根源 B放弃了走资产阶级共和国的道路 C主张用民生主义改造资本主义 D接受了社会主义思想 答案: C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全面理解分析材料的能力。由材料 “资本主义以

19、赚钱为目的,民生主义以养民为目的 ”可知孙中山认识到了存在的弊端,只是认为 “以养民为目的的好主义,从前不好的资本制度便可以打破 ”,但没有揭示其根源,因此排除 A; B、 D的表示不合题意且有误。由 “对于资本制度只可以逐渐改良,不能够马上推翻 ”可知孙中山主张用民生主义去改造资本主义, C符合题意表述。故选 C。 考点: 20世纪以来中国重大思想理论成果 孙中山的三民主义 民生主义 自秦以后,君权逐步加强,曾有一些大臣说: “昭代本无相名,吾侪止供票拟。上委之圣裁,下 委之六部。 ”这些大臣应是 A秦代的三公 B唐代的三省长官 C明代的内阁大学士 D清代的军机大臣 答案: C 试题分析:本

20、题考查阅读材料运用已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由材料中 “本无相名 ”可判断已经取消丞相这一官职,由此排除 AB。由 “供票拟 ”、 “上委之圣裁,下委之六部 ”进一步推断出是明朝内阁享有票拟权,因此 C符合题意,排除 D。故选 C。 考点: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 明清君主专制制度的加强 丞相的废除、内阁的发展与特点 谚语: “庄稼活,不要问,除了工夫就是粪 ”, “不怕天旱,只怕锄头断 ”,“春插时,夏插刻,春争日 ,夏争时 ”, “清明后,谷雨前,先种棉;谷雨后,种瓜豆 ”。从中读出的信息,正确的是 材料体现了古代农业刀耕火种 材料体现了传统农业精耕细作 材料体现了手工业技术先进 材料体现了土地兼

21、并严重 材料体现了农业生产经验的总结 A B C D 答案: C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全面解读材料的能力,由材料中 “庄稼 ”“锄头 ”可推断出材料主要阐述的是农业领域,排除手工业, 错;材料没有涉及土地兼并,排除 ;谚语反映的是古代精耕细作的小农经济,不是原始社会的刀耕火种,排除 。农业谚语是我 国古代劳动人民生产经验的长期积累,具有一定科学性,因此 的表述符合题意,故选 C。 考点:古代中国的经济 农业的主要耕作方式和土地制度 精耕细作的古代农业与经验总结 据资料统计,在明后期至清前期 200余年间,世界白银产量的一半流人中国。拥有一流城市和最为密集、完善的市场网络的中国,成为当时世界经济和

22、贸易的中心。然而,当时它却没有发生强大的扫荡旧经济基础的革命性变化。其中内在的和人为的原因在于 A “重农抑商 ”和 “闭关禁海 ”政策的压制 B大河流域的农耕文明不适于工商业发展 C鸦片大量流人导致白银大量外流 D英国工业革命后对中国进行商品输出 答案: A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理解材料及调动已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解题的关键是“内在的和人为的原因 ”,因此可以排除 C、 D,其发生在清朝中后期,且也不合“内在 ”要求。由材料信息 “没有形成强大的扫荡旧经济基础的革命性变化 ”可推断出大量流入的白银没有转换为资本,未能推动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原因是工商业的发展受到 “重农抑商 ”和 “闭关海禁

23、 ”政策的压制,符合题干中 “内在的和人为的原因 ”, 所以 A正确;而 B的表述错误。故选 A。 考点:古代中国的经济 资本主义萌芽与 “重农抑商 ”和 “海禁 ”政策 重农抑商与闭关锁国政策 王夫之在读通鉴论中说: “宰相无权,则天下无纲,天下无纲而不乱者,未之或有。 ”因此他希望君主能 “虚静以统天下 ”。下列思想与王夫之这一主张最为相近的是 A老子的无为而治思想 B韩非子的中央集权思想 C孟子的民贵君轻思想 D孔子的仁者爱人思想 答案: A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准确解读材料、运用已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由材料中“虚静以统天下 ”及所学史实可推断出应该指的是老子的道家思想清静无为而治,因此

24、 A正确。 “宰相无权,则天下无纲,天下无纲而不乱者,未之或有 ”可排除B。孟子的民贵君轻思想和墨子兼爱思想与题干材料无关排除 C、 D。故选 A。 考点: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 春秋战国时期的百家争鸣 老子无为而治的思想 顾炎武认为: “王 (阳明 )学末流背离孔门为学宗旨,不习六艺,不考百王之典,不综当代之务,而专心于内 已非儒学之正宗。 ”材料反映了 A顾炎武意识到宋明理学的危机 B王阳明倡导 “经世致用 ” C顾炎武主张摒弃孔孟儒学 D王阳明深受西方思想影响 答案: A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准确理解分析材料的 能力。材料大意为:背离了孔子教学的主意,不学习六艺,不攻当时的事情。专注于

25、自己的内心,已经不是儒学的主要宗旨,再结合当时时代背景可知宋明理学遭到了明末清初思想家的批判,综合分析得出顾炎武意识到宋明理学的危机,故选 A。由已学知识可知顾炎武并未摒弃孔孟儒学,而倡导 “经世致用 ”的是顾炎武本人而不是王阳明,故排除BC,而 D材料没有体现。正确答案:为 A。 考点: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 明清之际的儒学思想 顾炎武的思想主张 斯塔夫里阿诺斯在全球通史中写道,由于中国人闭关自守、骄傲自满,三次灾难性的战争使他们受到 了巨大的刺激。第一次是 18401842 年同英国的战争,第二次是 l856-1858年同英、法的战争,第三次是 1895年同日本的战争。这三次战争的共同

26、危害包括 破坏了中国的领土主权 巨额赔款,加重人民负担 中国逐渐沦为列强的经济附庸 列强加紧对中国的资本输出 A B C D 答案: A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理解归纳分析的能力。分析材料可知三次战争分别是指鸦片战争、第二次鸦片战争和甲午中日战争,由已学知识可知这三次战争都使中国领土主权遭到破坏,巨额赔款都加重了人民负担,中国逐渐被卷入资本主义世界市场沦为经济附庸, 符合题意;而列强加紧对中国的资本输出是在甲午中日战争以后, 表述不合题意。故选 A。 考点:近代中国的民主革命 1840至 1900年间西方列强侵略与中国人民的反抗斗争 鸦片战争、第二次鸦片战争和甲午中日战争的内容与影响 戊戌变法期间

27、建立的京师大学堂在其规章中规定: “ 五经四子书如 日月经天江河行地,历万古而常新,又如布帛菽粟不可一日离,学者果能切实敦行,国家何患无人才,何患不治平。 ”这从根本上说明 A封建伦理纲常的重要性 B清政府坚持 “中体西用 ” C维新派反封建的不彻底性 D京师大学堂对封建教育体制的冲击 答案: C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阅读史料,获取信息的能力。由材料中 “五经四子书 学者果能切实敦行,国家何患无人才,何患不治平 ”说明了戊戌变法仍坚持封建的伦理纲常,这从本质上说明了戊戌变法的不彻底性,不敢彻底与封建势力决裂,所以 C符合题意。而 A表述不合题意,因为材料旨在说明 维新派的保守性; B表述不合史实

28、,维新变法主张学习西方的制度; D表述有误,材料中主要是说的京师大学堂的落后因素,而非强调其对传统的教育的冲击。故选 C。 考点:历史上重大改革 戊戌变法 变法的不彻底性 自由主义者强调:五四运动促进了 “以大众化语言的新文学取代文言文的旧文学 ”;它是一场 “理性反对传统、自由反对权威、对人生及人的价值的颂扬的运动 ”,是一场 “由那些了解他们的文化遗产,并试图用现代历史批判和研究的新方法论对之加以研究的人所领导的人文主义运动。 “自由主义者 ”称 “五四运动 ”是一场 “中国的文艺复兴运动 ”的主要 理由是 A它是中国旧民主主义革命的开端 B它蕴涵了歌颂人的价值的人文主义思想 C运动的口号

29、是自强、求富 D它是一次彻底的、反帝反封建的爱国运动 答案: B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阅读材料,提炼信息的能力。结合材料中 “理性反对传统、自由反对权威、对人生及人的价值的颂扬的运动 ”“对之加以研究的人所领导的人文主义运动 ”,再结合 “文艺复兴运动 ”的相关史实,可得出与 “中国的文艺复兴运动 ”有其相同点,在于人文主义思想,所以 B的表述符合题意。而 ACD都不足以说明 “中国的文艺复兴运动 ”。故选 B。 考点:近代中国的民主革命 五四运动和中国共产党成立 五四运动的评价 “鸦片战争的军事失败还不是民族致命伤。失败以后还不明了失败的理由,力图改革,那才是民族的致命伤。倘使同治、光绪年间的

30、改革移到道光、咸丰年间,我们的近代化就要比日本早二十年。 ”这次发生在同治、光绪年间的改革对中国近代化的推动表现在 A仿效西方政治制度 B标志中国近代工业的起步 C在中国发展资本主义 D实现了富国强兵的目的 答案: B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阅读材料,获取解题关键信息的能力。依据材料中 “鸦片战争的军事失败 ”、 “同治、光绪年间的改革 ”可判断改革指的是洋务运动。由已学知识可知洋务运动发生在 19世纪 60 90年代,洋务派创办军事工业和民用工业,采用机器生产,标志着中国近代工业的起步,因此 B符合题意。洋务运动主张 “中体西用 ”,故 A错误;而 D的表述不合史实;洋务运动诱导了民族资本主义产

31、生, C错误。故选 B。 考点:经济结构的变动与资本主义的曲折发展 晚清中国经济结构的变化和民族工业的兴起 洋务运动的历史影响 陈独秀在旧思想与国体问题一 文中指出: “要帝制不再发生,民主共和可以安稳 非先将国民脑子里所有反对共和的旧思想,一一洗刷干净不可。 ”这体现了新文化运动的主要功绩是 A推翻了封建专制政体 B动摇了传统礼教的思想统治地位 C使民主共和思想深入人心 D促进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传播 答案: B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学生对新文化运动的理解。由 “要帝制不再发生,民主共和可以安稳 非先将国民脑子里所有反对共和的旧思想,一一洗刷干净不可 ”得知这是新文化运动,它的主要功绩是动摇了传

32、统礼教的思想统治地位,因此 B符合题意。故选 B。 考点:思想解放 的潮流 新文化运动 历史作用 综合题 ( 20分)阅读材料,完成下列各题。 材料一 孟子曰: “是故明君制民之产,必使仰足以事父母,俯足以畜妻子,乐岁终身饱,凶免于死亡,然后驱而之善,故民之从之也轻。 ” 孟子 梁惠王上 材料二 何谓人文主义,人文主义就是毫无保留地主张以人为中心,一切为了人的发展和幸福的特定的历史性思潮。人文主义的意义何在,就在于它以无可辩驳的方式反对中世纪宗教神学及其封建文化体系。 史仲文 胡晓林主编世界全史 ( 1)结合材料一、二观点,分析说明两者对 “人 ”的关注出发点的不同及其 经济根源。( 8分)

33、材料三 民生是生民之命。它表达人类求生存的本能和理性的欲望,反映民众的物质文化需要,关切人们最现实的利益和意愿。它潜藏着对专制统治的排斥,内蕴着对基本人权的渴望。因此,民生观念的逻辑升华,必然是糅合民权信仰的法理叙事。 彭中礼民权与民生 近现代中国社会变革的法理逻辑演变 ( 2)根据材料三的观点,对近代中国人民而言, “基本人权 ”应该是指什么?结合太平天国运动和辛亥革命的有关史实,你如何认识农民阶级和资产阶级在解决 “基本人权 ”方面所做出的努力?( 6分) 材料四 (当前)加快推进以改善 民生为重点的社会建设,涉及面广,内涵丰富,基本要求是:积极解决好教育、就业、收入分配、社会保障、医疗卫

34、生和社会管理等直接关系人民群众根本利益和现实利益问题,努力使全体人民学有教、劳有所得、病有所医、老有所养、住有所居,推动建设和谐社会。 魏礼群加快推进以改善民生为重点的社会建设 ( 3)根据材料四指出,新时期党和政府对民生问题的解决有什么特点?和近代相比,当前我国民生问题的逐步解决有哪些优势?( 6分) 答案: ( 1)材料一主张给予百姓一定生产生活资料以满足基本温饱(答 “制民之产 ”亦可),以缓和社会矛盾 ,其出发点是维护新兴地主阶级的统治;材料二以人文主义反对封建神学束缚,其出发点是维护资产阶级政治、经济利益。( 4分) 经济根源:材料一:战国时期封建土地私有制出现,封建经济初步发展;材

35、料二: 14、 15世纪西欧资本主义萌芽产生。( 4分) ( 2)基本人权:生存权。( 2分) 认识:太平天国颁布天朝天朝田亩制度,希望以此解决广大农民迫切需要的土地问题;体现了农民阶级在争取生存权上的抗争,但流于空想而失败。 以孙中山为首的资产阶级革命派主张 “社会革命 ”,提出 “平均地权 ”、 “节制资本 ”、 “耕者有其田 ”等主张;体现了 资产阶级对工农民众的同情和在解决民生问题上的积极探索,具有进步意义,但由于时代和阶级的局限而落空(或由于方案的不彻底及时局的变动而落空)。( 4分) ( 3)特点:涉及面广,内涵丰富具体;以构建和谐社会为宗旨。( 2 分)优势:政治上,新中国成立,

36、实现了民族独立;中国共产党的先进性及政府的高度重视。 经济上,改革开放,综合国力提升。思想上, “三个代表 ”重要思想等思想理论的指导。( 4分) 试题分析:第( 1)问,本题主要考查对材料的解读与归纳。依据材料一的 “制民之产 ”以及古代中国民本实质是维护统治接利益,材料二主要强调 了人文主义思想,可以结合文艺复兴的相关内容,从维护统治阶级的统治为出发点,结合两则材料所处的时代背景中的经济角度归纳即可。第( 2)问,第一小问需要注意近代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性质,农民阶级和资产阶级革命纲领中的民生主张即可;第二小问可以结合天朝田亩制度和 “民生主义 ”的具体内容归纳,特别注意要回答 “认识

37、 ”。第( 3)问,把握材料 “推动涉及面广,内涵丰富 ”,“建设和谐社会 ”。优势重点注意与近代对比,从政治、经济上分析即可。 考点: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 春秋战国时期的百家争鸣 孟子的民生思想;西方人文 精神的发展 文艺复兴和宗教改革 人文主义思想;近代中国的民主革命 1840 至 1900 年间西方列强侵略与中国人民的反抗斗争 太平天国运动;20世纪以来中国重大思想理论成果 孙中山的三民主义 民生主义 ( 14分)随着高考的临近,高中的学习生涯即将结束,此前我们曾留下过多少不同的 “第一课 ”。不同的第一课折射出不同时代观、价值观的巨大变化。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新中国建国

38、初期,与国家建设的各个领域一样,语文教科书也打下了苏联影响的深深烙印。语文教材第一课的课文是: “毛主席,像太阳,他比太阳更光亮。小兄弟,小 姐妹,大家一齐来歌唱:太阳太阳永远光亮,我们跟你永远向上。 ( 1)据材料一,指出新中国建国初期教肓的突出特点,说明其时代背景。( 4分) 材料二 1958年伴随 “大跃进 ”的形势,中国开始实施 “教育大革命 ”。小学课本一年级第一篇是这样的: “爷爷六岁去放羊,爸爸六岁去逃荒。今年我也六岁了,公社送我上学堂。 (2)据材料二,概括这一时期教育工作的指导思想,并指出形成这种状况的主客观原因。( 4分) 材料三 1978年,恢复工作的人教社推出的语文教材

39、第一课是:我们热爱毛主席。1981年,修订后的入学第一课为:热爱 共产党。上个世纪 90年代中期,第一课修订为:我是中国人。进入新世纪后,全国实行课改,不同省区开始使用不同版本的语文教材,其第一篇课文主要有人有两个宝、上学了、爱爸爸妈妈等。 (3)材料三折射出怎样的时代变迁?对此你得出什么认识。 (6分 ) 答案: (1)“苏式标准(模式) ”、鲜明的政治色彩;时代背景:新民主革命的胜利:新中国成立;向社会主义过渡(革命);一边倒( 4分) (2)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主要原因:对社会主义建设经验和经济发展规律认识不足( “左 ” 倾错误);三大改造及一五年计划超额完成激发社会主义建设积极性:

40、两极对峙下经济建设的迫切性。( 4分) (3)变迁:文革影响, “两个凡是 ”(左倾错误)思想束缚;党抓住和平发展时机,大力推进 改革开放;两极格局解体后,中国迈入市场经济体制并逐渐融入世界。( 4分) 认识:教育的变迁反映教育价值观或教育目标变化,具有鲜明的时代性。(或反映了社会的进步,淡化政治色彩,体现人性化的进步)( 2分) 试题分析:本题以新中国以来的教育发展为主题,考查阅读材料,运用已学知识解决历史问题的能力。第( 1)问,由 “苏联影响的深深烙印 ”可知其具有 “苏式标准(模式) ”的特点,以及具有鲜明的政治色彩;时代背景可以结合新中国成立及相关的内政外交方面归纳即可。第( 2)问

41、,解题时需要抓住 “1958年 ”,联系时代背景,在大跃进与人民公社化时期,教育与劳动相结合;原因需要从主客观方面归纳,如 “左 ” 倾错误、经济建设的迫切性、建国初期经济建设取得的成就等。第( 3)问,解题时需要结合 “1978年 ”的历史背景去归纳,从 “两个凡是 ”到改革开放再到中国逐步融入世界;认识属于开放性试题,围绕教育的变迁与时代性的关系归纳分析即可。 考点:现代中国的科学技术与文化教育 事业 教育事业的发展 新中国成立后中国教育的变迁及原因 ( 18分)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由于我们的经济特区是在中国共产党和人民政府管理下的对外经济开放政策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作为社会主义

42、经济补充的一种形式。就某些形式和内容看来看,类似国外的 “出口加工区 ”,但我国的经济特区不仅搞出口加工,还搞各种行业的综合经营。就是说,即办工业,也办商业、服务业、房地产业、旅游业、同时还办文化、教育、科研事业,以及农业、畜牧业和养殖业等。而总的原则是以工业为主,带动其他各产业的全面发展。 穆中魂从深圳经济特区看我国对外开放政策 材料二 除现在的经济特区之外,可以考虑再开放几个港口城市,如大连、青岛。这些地方不叫特区,但可以实行特区的某些政策。我们还要开发海南岛,如果能把海南岛的经济迅速发展起来,那就是很大的胜利。 但如果将来沿海地区搞好了,经济发展了,有了条件,收入就可以高一点,消费就可以

43、增加一点,这是合乎发展规律的。要让一部分地区先富起来,搞平均主义不行。这是个大政策,大家要考虑。 邓小平办好经济特区,增加对外开放城市 材料三 对外开放是一项长期的基本国策。面对经济、科技 全球化趋势,我们要以更加积极的态度走向世界,完善全方位、多层次、宽领域的对外开放格局,发展开放型经济,增强国际竞争力,促进经济结构优化和国民经济素质提高。 江泽民在中国共产党第十五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 请回答: ( 1)根据材料一,说明我国经济特区具有哪些特点?( 4分)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其在对外开放和经济体制改革中的作用。( 2分) ( 2)结合材料二及相关史实,说明我国在 20世纪八、九十年代形成了怎

44、样的对外开放格局?( 2分)并根据材料分析我国对外开放政策实施的主要目的。( 2分) ( 3)结合材料及所学知 识,分析我国长期坚持对外开放政策的原因。( 4分) ( 4)结合改革开放新时期的相关史实,谈谈我国 “以积极的态度走向世界 ”的具体表现,并列举其所取得的两项成就。( 4分) 答案: ( 1)特点:是我国对外经济开放政策的重要组成部分;社会主义公有制经济仍占主导地位;实行各领域、全方位的对外开放;但以工业为主,带动其他产业发展。( 4分)(任意二点即可) 作用:中国对外开放的窗口和经济体制改革的试验田。( 2分) ( 2)格局:经济特区 沿海开放城市 沿海经济开放区 内地,多层次、有

45、重点、点面结合的对外开放格局。( 2分) 目的:大力发展生产力、改善人民生活水平。( 2分) ( 3)经济、科技全球化趋势加强,客观上要求我国积极实行对外开放政策,实践也证明对外开放政策,有力的推动了社会主义现代建设,提高了人民生活水平,提高了中国的国际影响力。( 4分) ( 4)表现:积极开展多边外交,对联合国事物全面参与,积极参与维护世界和平和促进国际合作的国际行动。( 2分,任意两点即可) 成就:联合国千年首脑会议上倡导五国会晤;创建上海合作组织;积极申请并加入世贸组织;参与亚太经合组织并发挥积极作用(任两点即可)( 2分) 试题分析:第( 1)问, 主要考查学生对材料主要内容的概括与归

46、纳的能力。由材料中 “对外经济开放政策的重要组成部分 ”、 “总的原则是以工业为主 ”、 “就某些形式和内容看来看 ”等归纳其特点即可;作用需要结合已学知识归纳,可以从“窗口 ”与 “试验田 ”等归纳即可。第( 2)问,主要考查对教材主干知识及主要结论的准确认识,格局回顾教材内容即可,目的可以结合 “生产力 ”、 “人民生活水平 ”两个角度分析归纳。第( 3)问,考查运用已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原因的归纳围绕 “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人民生活水平、国家的影响力 ”等方面归纳即可。第( 4)问,第一小问需要抓住 “以积极的态度走向世界 ”,如积极开展多边外交、参与联合国的事物等;第二小问依然以走向世界为主题,回顾教材与之有关的知识点归纳分析即可,如上合组织的成立、入世等。 考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道路 对外开放格局的初步形成 对外开放的特点作用与格局的形成;现代中国的对外关系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在联合国和地区性国际组织中的重要外交活动 参与联合国与地区性事务的具体表现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考试资料 > 中学考试

copyright@ 2008-2019 麦多课文库(www.mydoc123.com)网站版权所有
备案/许可证编号:苏ICP备17064731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