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4届黑龙江省绥化市九中高三第二次月考历史试卷与答案(带解析).doc

上传人:fatcommittee260 文档编号:339747 上传时间:2019-07-09 格式:DOC 页数:16 大小:656.59KB
下载 相关 举报
2014届黑龙江省绥化市九中高三第二次月考历史试卷与答案(带解析).doc_第1页
第1页 / 共16页
2014届黑龙江省绥化市九中高三第二次月考历史试卷与答案(带解析).doc_第2页
第2页 / 共16页
2014届黑龙江省绥化市九中高三第二次月考历史试卷与答案(带解析).doc_第3页
第3页 / 共16页
2014届黑龙江省绥化市九中高三第二次月考历史试卷与答案(带解析).doc_第4页
第4页 / 共16页
2014届黑龙江省绥化市九中高三第二次月考历史试卷与答案(带解析).doc_第5页
第5页 / 共16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1、2014届黑龙江省绥化市九中高三第二次月考历史试卷与答案(带解析) 选择题 傅斯年在历史语言研究所工作之旨趣一文中指出, “能利用各地各时的直接材料, 材料愈扩充,学问愈进步, 地质、地理、考古、生物、气象、天文等学,无一不供给研究历史问题者之工具, 要把历史学语言学建设得和生物学地质学等同样,乃是我们的同志 !”对于上述观点理解最恰当的是 A傅斯年强调史学研究中史料的重要性 B傅斯年主张在史学研究中运用自然科学的方法 C傅斯年认为历史学应该涵盖各种学科 D傅斯年重史学的客观性而不重史家的主观取向 答案: D 试题分析:傅斯年强调地质、地理、考古等学科是历史研究重要工具, “要把历史学语言学建

2、设得和生物学地质学等同样,乃是我们的同志 !”其实就是说明历史研究要注重客观科学性而非主观。故 D正确 考点:史学理论和常识 史学研究方法 客观性 著名学者辜鸿铭说: “咸同年间,粤匪扰乱。清廷如一丛病之躯,几难著手。得一时髦郎中湘乡曾姓者,拟方名曰洋务清火汤,服若干剂未见转机。 ” “服若干剂未见转机 ”是因为此 “药方 ” A在政局动荡年代难以发挥作用 B不符合西学东渐的历史潮 流 C盲目自大以 “天朝上国 ”自居 D对西方制度文明缺乏认识 答案: D 试题分析:从题意咸同年间曾姓者可知是洋务运动。洋务运动是西学中的器物学习,但洋务运动在不变革封建专制制度下学习西方是其失败的根源,没有认清

3、西方政治制度,从而变革封建制度的必要性是主要原因。 D正确 考点:经济结构的变动与资本主义的曲折发展 晚清中国经济结构的变化和民族工业的兴起 洋务运动的目的 漫画(注:图中文字为: “猿猴倒行逆施凡我国民群起而攻之 ”)表现出来的政治立场是 A反对君主专制,提倡君主立宪 B反对君主制度,主张共和制度 C反对分裂割据,维护国家统一 D反对暴力革命,欣赏渐进改良 答案: B 试题分析:题意反映的是袁世凯复辟帝制倒行逆施的史实,辛亥革命后民主共和深入人心,袁世凯称帝已不得民心,反对专制维护共和是符合民心和时代潮流的。 B正确 考点:近代中国的民主革命 辛亥革命 影响 1917年 6月陈独秀在新青年发

4、表时局杂感: “吾人理想中之中华民国,乃欲跻诸欧美文明国家,且欲驾而上之,以去其恶点而取其未及施行之新理想。 ”这主要表明当时先进知识分子 A对资产阶级民主革命的认知和反思 B对欧美文明缺陷的批判和否定 C对中国社会未来的深刻思考和探索 D对三民主义思想的继承和发展 答案: C 试题分析:题意是陈独秀对未来理想中国的设想,取欧美文明的精华去其糟粕部分。新文化运动中民主科学是核心思想内容,从而否定中国封建专制制度。C正确 考点:思想解放的潮流 新文化运动 目的 阅读示意图,造成图示现象的外部条件主要在于 A美、日放松对华经济侵略 B第一次世界大战的影响 C “实业救国 “思想的刺激 D群众性反帝

5、斗争的推动 答案: B 试题分析: 1915到 1919年是中国民族资本主义发展的黄金时期,主要原因是第一次世界大战间帝国主义暂时放松了对中国的经济侵略,民族资本主义获得发展的短暂春天,故 B正确 考点:经济结构的变动与资本主义的曲折发展 民国时期民族工业的曲折发展 民族工业发展的主要原因 在中国近代,五四时代的思想是非常活跃的。 “五四时期对人格的尊严,对人的自由,对学术的独立探讨精神,这些价值正是当前我们开发社会资本,培养文化能力,发展有创见性的理论思维、道德理性和精神价值的必要条件 ”。五四时期,思想多元化局面出现的根本原因是 A各种政治力量寻找中国未来发展的 道路 B中国的社会性质发生

6、根本变化 C当时中国政府推行较为开明的文化政策 D帝国主义对华文化侵略的放松 答案: A 试题分析:五四运动时期中国社会性质没有变化;五四时期是北洋军阀统治推行开明的文化政策不符史实;帝国主义从来没有放松对中国的文化侵略,故 A正确 考点:近代中国的民主革命 五四运动和中国共产党成立 五四运动的背景 不同历史时期党员构成的变化反映了中国共产党自身建设的不断发展。对下表中党员构成变化的原因理解准确的是 A国民大革命运动蓬勃展开 B中国共产党创建人民军队 C “工农武装割据 ”的实行 D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建立 答案: C 试题分析:国民大革命时共产党员以个人身份加入国民党与共产党员人数增加没有关系

7、;人民军队建于 8月与题不符;抗日统一战线建于 1937年与题意不符。C正确 考点:近代中国的民主革命 新民主主义革命 工农武装割据理论 1929 年,中华民国国民政府通过禁止污蔑太平天国案,蒋介石称赞说;“太平天国之历史,为十九世纪在东方第一光荣之历史。 ”但是, 1930年后国民党政权对太平天国运动则进行了全面否定和批判。导致这种转变的原因应该是 A中国局部抗战的开始 B国民大革命的兴起 C中共领导的土地革命兴起 D世界性经济危机的爆发 答案: C 试题分析:根据时间可知是国共十年对峙时期。局部抗战发生在 1931后;国民革命 1927年失败了与题时间不符;蒋介石言论与世界经济危机无关 。

8、 C正确 考点:近代中国民主革命 新民主主义革命 国共十年对峙 国内 “工商业经济困难,每苦于周转不灵,有待夫金融界之放款。但金融界以本身资力不厚,虽愿放款而效果不宏。财政部有鉴于此,决定充实中央、中国、交通三大银行资本 ”,作为 “国民经济建设运动之一种 ”。国民政府的这一做法在当时 A引发了群众性抵制洋货、爱用国货运动 B有效防止了白银外流,稳定了金融市场 C为改变民族工业布局提供了政策支持 D为民族工业较快发展提供了资金支持 答案: D 试题分析:国民经济运动应该发生在 1927-1936蒋介石国民政府统治时期,这一时期民族资本主义较快发展的原因是国民政府的 “国民经济建设运动 ”的推动

9、。D正确 考点:经济结构的变动与资本主义的曲折发展 民国时期民族工业的曲折发展 1927-1936民族资本主义较快发展的原因 经济史专家认为中国近代工业发展曾出现三次热潮: 19世纪六七十年代,中国资本主义工业兴起; 19世纪末 20世纪初,民族工业获得初步发展;一战期间,民族工业出现了短暂的春天。这 “三次热潮 ”的相同作用是 A根本上动摇了传统生产方式和政治制度 B促进资产阶级民主共和思想广泛传播 C一定程度上分解了中国传统的自然经济 D为辛亥革命到来奠定了物质和阶级基础 答案: C 试题分析:本题是考察对中国民族资本主义曲折发展历程的理解。民族资本主义虽有发展但没能根本动摇传统生产方式,

10、自然经济依然占主导地位 A错误;民主共和思想广泛传播是辛亥革命的影响 B错误; D选项与题 意时间不符。 C正确 考点:经济结构的变动与资本主义的曲折发展 晚清中国经济结构的变化和民族工业的兴起;民国时期民族工业的曲折发展 作用 在剑桥中华人民共和国史中,历史学家评说,从经济增长的角度来衡量, 1953 1957年是一个令人吃惊的成功。国民收入年平均增长率为 89,农业和工业产量的增长每年平均约 38和 187。这主要取决于 A有计划的经济建设的开展 B社会主义制度的建立 C社会主义经济体制的改革 D国家宏观调控的执行 答案: A 试题分析: 1953-1957是中国第一个五年计划及向社会主义

11、过渡时期,有计划的经济建设是国民收入和经济快速发展的原因。社会主义制度 1956年才建成 B错误;经济体制改革在 1978年后 C错误; D项发生在改革开放后。 A正确 考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道路 20世纪 50年代至 70年代探索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实践 一五计划 1956年,在遭受严重水灾的情况下,农业总产值仍达到 582 9亿元,比上年增长 4 9%。 1957年,粮食产量达到 3901亿斤,比 5年前增长 19%;棉花总产量达到 3280万担,比 5年前增长 26%。这两年中国农业增产的主要原因是 A农业社会主义改造基本完成 B贯彻落实了中共八大的路线 C人民公社化运动掀起了高潮

12、D实行了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 答案: A 试题分析:依据题意社会主义改造的完成是 1956和 1957年农业增长的原因。 B项八大路线不仅包括农业还有工业等其他方面含义外延大。人民公社运动在1958年故 C错误;家庭承包是 1978年后, D错误。故 A正确 考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道路 20世纪 50年代至 70年代探索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实践 三大改造农业的社会主义的改造 下列一组图片反映了中国工业化的发展历程。对其相似之处解 释准确的是 A都是民族危机的产物 B都反映了工业布局的变化 C都推动了民主化的进程 D都为民族复兴做出了贡献 答案: D 试题分析:三幅图分别是洋务运动、民族资本主

13、义高速发展、新中国成立后一五计划成就。 A项不符合第三幅图,前两幅图和工业布局无关 B不对, C不符合题意。 D正确 考点:经济结构的变动与资本主义曲折发展 晚清中国经济结构的变化和民族工业的兴起 洋务运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道路 20世纪 50年代至 70年代探索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实践 一五计划成就 周恩来在中共八大上指出: “以重工业为中心的工业建设,是不能够也不应该孤立进行的,它必须有各个方面的配合,特别是农业的配合,农业是工业发展乃至整个国民经济发展必不可少的条件。 ”以上材料表明党和政府 A认识到经济需要平衡发展 B确立了优先发展农业生产的经济指导思想 C将经济建设的重点转向农业

14、和轻工业 D开始纠正 “大跃进 ”运动的 “左 ”倾冒进错误 答案: A 试题分析:八大重点是以经济建设为中心。 B、 C与 A与八大会议内容不符。1959开始纠正大跃进左倾错误 D不符。故 A正确 考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道路 20世纪 50年代至 70年代探索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实践 八大内容 某同学在进行以 “中共领导社会主义建设中的 “左 ”倾错误 ”为主题的研究性学习时,收集了大量历史图片,其中可以舍弃的图片是 答案: D 试题分析:合作社公私合营是中国资本主义社会主义改造的方式,是正确道路。D正确 考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道路 20世纪 50年代至 70年代探索社会主义建设道

15、路的实践 三大改造 1894年,张白振勋(后为张裕葡萄酒公司老板)在奏折中说: “当此库款支绌,财力困敝。问诸国,而国已无币之可拨;问诸官,而官已无款之可筹;问诸民,而民更无力之可顾。除息借洋款外,其能凑集巨资承办一切者,惟赖于商。 ”由奏折所言可知张振勋建议清政府 A增加各项官民税额以偿付赔款 B允许私人兴办企业 C大举借款以偿付外债 D应兴办民用工业以筹集资金 答案: B 试题分析: AC与题意不符; D选项在题意中没有体现必须兴办民用工业。 B正确 考点:经济结构的变动与资本主义的曲折发展 晚清中国经济结构的变化和民族工业的兴起 甲午战争时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 “自秦变法而败亡,后世人遂以

16、守法为心传。自商鞅、王安石变法而伏诛,后世人臣遂以守法取容悦。今后各国一变再变而蒸蒸日上,独中土以守法为兢兢,令败亡灭绝而不悔。 ”李鸿章这段话的主旨是 A反对变革 B主张革新 C希望进步 D要求守法 答案: B 试题分析:李鸿章的话意思是商鞅等变法遭到诛杀,后人守法而荣耀,各国变法蒸蒸日上,而中国依然守法变可知,他主张变法革新。 B正确。 考点:经济结构的变动与资 本主义的曲折发展 晚清中国经济结构的变化和民族工业的兴起 洋务运动李鸿章 1845年,御史刘良驹奏称: “银价之昂未有甚于今日者,京中纹银每两易制钱乃二千文,外省则每两易制钱二千二三百文不等 ”,而且 “其势日就增加,尚无底止 ”

17、。 “其势日就增加 ”的原因主要是 A中国逐步卷入资本主义世界市场 B中国白银开始出现外流的趋势 C中国即将进入半殖民地社会 D中国自然经济面临着解体危机 答案: A 试题分析: B选项,白银开始外流是在 1840鸦片战争后; C选项错误 1840年中国已经进入半殖民社会; D 选项, 1840 鸦片战争后自然经济就已经开始解体。因此 A正确。 考点:近代中国的民主革命 1840至 1900年间西方列强的侵略与中国人民的反抗斗争 鸦片战争的影响 据史书记载: “牵牛以蹊 (xi踩踏 )人之田,而夺之牛。牵牛以蹊者,信有罪矣,而夺之牛,罚已重矣。 ”这种现象最早出现在 A西周时期 B春秋战国 C

18、秦统一后 D明清时期 答案: B 试题分析:春秋战国时期牛耕开始使用,极大的提高了生产力,耕牛受到更多的重视。 B正确 考点:古代中国的经济 农业的主要耕作方式和土地制度 铁犁牛耕。 汉书 王莽传载: “圣王序天文、定地理,因山川民俗以制州界。 ”这说明 A圣人考察山川地理都为地方行政管理 B民风习俗是行政区划的核心依据 C地域和文化心理特征是行政区划依据 D自然环境是行政区划的主要标准 答案: C 试题分析:题干中定地理,因山川民俗为标准说明地域和文化心理是行政划分依据, A与题意不符。 B只强调民俗。 D只强调自然环境。故 C正确 考点:中国古代政治制度 中国古代的中央集权 中国古代地方行

19、政制度 马克斯 韦伯等指出,任何官僚组织为了发挥其正常的管理效率,都必须建立具有普遍约束力的规章制度, 即使是专制君主也必须在一定程度上尊重官僚组织的活动规范和规章制度。在古代中国政治制度中最能佐证这一观点的是 A三公九卿制 B三省六部制 C内阁制 D军机处 答案: B 试题分析:中国古代专制主义中央集权中既有制约关系又提高了办事效率的就是三省六部制。三公九卿制主要表现在牵制作用,内阁和军机处体现皇权强化,并非是正常的法定的官僚机构与题意不符。 B正确 考点: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 汉到元政治制度的演变 隋唐三省六部制。 梁方仲在中国历代户口、田地、田赋统计中对西汉、唐代部分地区人口密度统计进行了

20、抽样对比,从中能得出的正确结论是 时 间 地区 (今山西一带 ) 人口密度 (人 /km2) 地区 (今江浙闽一带 ) 人口密度 (人/km2) 地区 (今两广一带 ) 人口密度 (人/km2) 西汉元始二年(公元 2年) 太原郡 13.1 会稽郡 12.3 南海郡 1.0 唐代 河东道 23.1 江南东道 31.44 岭南道 2.71 A今江浙一带始终是中国发达地区 B人口密度全面反映劳动力集中程度 C从汉到唐长江流域经济发展较快 D人口密度值能衡量出社会发展速度 答案: C 试题分析:表格中涉及的是西汉到唐代人口密度与经济发展的关系。而 ABD没有体现这一关系。故选 C 考点:古代中国的经

21、济 农业的主要耕作方式和土地制度 西汉和唐朝区域经济及重心的南移(课标外) 史记有河渠书,汉书有沟洫志,主要针对黄河患害的严重而写的。但是,后汉书到新、旧唐书都没有河渠书或沟洫志等篇章。学者归因于黄河基本上安流无事,无需专辟一篇。此时期黄河安流最可能的 原因是 A北方朝廷政治清明,治理黄河成效显著 B北方胡人政权重用汉人,不乏水利专家 C黄河中游西侧农业大为进步,水利发达 D黄河中游西侧多属胡人居处,变农为牧 答案: D 试题分析:黄河的泛滥主要与水土流失有关,古代根本不可能对黄河做根本的治理。 AB北方朝廷政治清明和重用汉人与史实不符; C虽然有王景治理黄河,水利发达有些夸大。 考点:古代中

22、国的经济 农业的主要耕作方式和土地制度 西汉水利 一位士人经历一场剧变后,指出这是因为当时国家集权太甚, “万里之远,皆朝廷所制。 ”地方无力,导致 “外寇凭陵时而莫御,雠耻最甚而莫报 ”的结果,这位学者经历了 A春秋国家分裂 B东汉末年三国鼎立 C中唐安史之乱 D北宋亡于女真政权 答案: D 试题分析:中国古代有两对矛盾,一个是皇权与相权的斗争;一个是中央与地方的矛盾,而中央与地方的矛盾最终解决于北宋,中央集权达到高峰,地方再也没有能力反抗中央。 D符合题意 考点:中国古代政治制度 汉到元政治制度的演变 北宋 张择端的清明上河图和拉斐尔的圣母像都 具有内容世俗化的倾向,这一倾向出现的主要原因

23、是 A画家个人爱好 B人文主义传播 C社会上层倡导 D商品经济发展 答案: D 试题分析:文化现象一定程度反映了经济的发展。清明上河图坊市不分后政府放松了对商业的管制,北宋商品经济发展,圣母像时西欧资本主义萌芽进一步发展。商品经济繁荣促进了世俗化的倾向。 D正确 考点:中国古代经济 商业的发展 北宋;西方人文精神的发展 文艺复兴和宗教改革 拉斐尔 元史 高鸣传记载:元初高鸣进谏: “方今天下大于古,而事益繁,取决一省,犹曰有壅,况三省乎。 ”元世祖采纳了此建议,在元朝设 A行中书省 B尚书省 C中书省 D门下省 答案: C 试题分析:元朝的政治制度实行一省制即中书省,具题意可知高鸣建议改三省为

24、一省制。故 C正确 考点:中国古代政治制度 汉到元政治制度的演变 元朝中书省 陈旭麓在近代中国的新陈代谢一文中指出: “这场战争,自西方人 1514年到中国起,是他们积 325年窥探之后的一逞。对于中国人来说,这场战争是一块界碑。 ”可以支持这一观点的依据有 中国开始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中国自然经济开始解体 近代中国产生向西方学习的新思想 中国民族资本主义产生 A B C D 答案: A 试题分析: 1514年积 325年恰好是 1840年鸦片战争,而民族资本主义产生于19世纪 60年代。所以 错误,故选 A 考点:经济结构的变动与资本主义的曲折发展 晚清经济结构的变化和民族工业的兴起 1

25、9世纪 60年代民族资本主义的产生 清朝康熙帝说: “赋敛日繁,而民心涣散。 ”“与民休息,道在不扰。 ”“欲使群生乐利,比户丰盈,唯频减赋。 ”这反 映出满洲贵族统治者已接受儒家文化中的 A克已服礼的主张 B为政以德的思想 C以民为本的思想 D天下为公的主张 答案: C 试题分析:由题意与民休息,唯频减负可知符合儒家以民为本思想。孟子提出“民为贵,社稷次之 ”的民本思想。 C正确 考点: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 春秋战国时期的百家争鸣 孟子民本思想 有位学者把 17世纪 40年代明朝崇祯帝和英国查理一世两位君主的暴亡,视为两个民族历史的一个楔子 世界的天平开始失衡,西方的崛起、东方的没落明

26、显加快。其观察问题的着眼点在于 A社会形态转变 B政权更替加快 C民族矛盾尖锐 D文化类型迥异 答案: A 试题分析: 17世纪 40年代英国资产阶级革命查理一世送上断头台,英国向民主政体过渡,而同时的明朝依然是君主专制,东西方的主要在社会形态的转变。A正确。 考点: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 明清君主专制制度的强化 明朝;欧美代议制的确立和发展 英国君主立宪制的确立 影响 黄仁宇曾评价说: “他的学说破坏性强而建设性弱。他没有能创造一种思想体系去代替正统的教条,原因不在于他缺乏决心和能力,而在于当时的社会不具备接受改造的条件。 ”他所评价的是 A孔子 “克己服礼 ”的思想 B董仲舒 “天人合一 ”的

27、主张 C朱熹 “格物致知 ”的主张 D李贽 “非圣无法 ”“革故鼎新 ”论 答案: D 试题分析:在中国敢于向正统思想挑战的只有李贽,因为明朝时商品经济虽有发展,但还不充分,所以不具备挑战正统思想的条件,故 D正确。 考点: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 明清之际的儒学思想 李贽 明朝时,浙江的棉纺织业出现 “商贾从旁郡贩棉花列肆吾土,小民以纺所成,或纱或布,清晨入市,易棉花而归,仍治而纺织之,明日复持以易 ”的现象。这反映了 A民营手工业占主导地位 B商品经济渗透到浙江一些村镇 C大量的原棉被投入市场 D出现以棉纺织业为中心的城市 答案: B 试题分析:依据题意关键句 “清晨入市,易棉花而归,仍

28、治而纺织之,明日复持以易 ”的现象。明朝时商品经济发展,尤其是江浙一带商品经济发展较快, ACD与题意不符。选 B 考点:古代中国的经济 商业的发展 明朝 明代书画家董其昌提出 “以自然之蹊迳论,则画不如山水;以笔墨之精妙论,则山水决不如画 ”的观点。他强调创作要追求 A布局构图的精妙 B畅神写意的原则 C遵循自然的法则 D绘画技法的创新 答案: B 试题分析:题干强调的是文人画的特点,文人画主张写意,主要反映文人的欣赏情趣,多讲究高雅、意蕴。故选 B 考点:古代中国的科学技术与文学艺术 汉字的起源演变和书画的发展 文人画。 综合题 ( 25分)斯塔夫里阿诺斯在全球通史中指出: “在中国长达数

29、千年的历史中,曾有过三次 大革命:第一次发生于公元前 221年,它结束了领主封建制,创立了实行中央集权制的帝国;第二次发生于 1911年,它结束了帝国,建立了民国;第三次发生于 1949年,它创建了共产党领导的政权。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郡县之制垂二千年而弗能改矣,合古今上下皆安之 秦之所灭者六国耳,非尽灭三代之所封也。则分之为郡,分之为县,俾才可以长民者皆居民上 为天下计,则(郡县制)害不如封建制滋也多矣。 王夫之读通鉴论 秦史 材料二 郡县之失,其专在上 今之君人者,尽四海之内为我郡县犹不足也,人人而疑之,事事而制之。 顾炎武郡县论 材料三 图 1、 2、 3分别在 185

30、8年 4月、 1860年 12月、 1900年 7月登载于应该著名漫画杂志 Punch。 材料四 (一)凡革命以前所有满清政府与各国缔结之条约,民国均认为有效,至于条约期满而止 (二)革命以前,满清政府所借之外债及所承认之赔款,民国亦承认偿还之则,不变更其条件 (三)凡革命以前满清政府所让各国国家或各国个人种种之权利,民国政府亦照旧尊重之 孙中山对外宣言书 材料五 1949年上半年,毛泽东先后提出了 “另起炉灶 ”、 “打扫干净屋子再请客 ”和 “一边倒 ”三条方针。这是根据中国的历史和现实以及当时的国际环境作出的重大决策。 中共中央党史研究室中国共产党历史 ( 1)根据材料一、二分别概括王夫

31、之、顾炎武对郡县制的看法。结合所学知识,简述郡县制在中国历史发 展中的积极作用。( 6分) ( 2)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这一时期英国媒体对中国的看法及其成因,并指出辛亥革命爆发的外部原因。( 8分) ( 3)有评论认为辛亥革命在耸立起彪炳千秋的丰碑的同时,也留下了启迪后人的明鉴。根据材料四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辛亥革命的不足及原因。( 4分) ( 4)指出材料五 “一边倒 ”方针的具体体现和中国共产党作出这一决策的国内外环境。结合所学知识,论述毛泽东提出三条外交方针的重要意义。( 7分) 答案: ( 1)王夫之:从国家考虑,郡县制不如封建制害处多。( 2分) 顾炎武:郡县制缺陷在于实

32、行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 2分) 积极作用:郡县制有利于中央对地方的垂直管理,有利于国家统一及稳定,其制为历朝所沿用。( 2分) 看法:丑化中国,认为中国愚昧落后,可任其宰割。( 3分 )成因:英国工业革命后,加剧对外侵略扩张;晚清政府腐朽没落。( 3分 )外部原因:列强的侵略扩张导致民族危机空前严重。( 2分) ( 3)不足:对列强抱有幻想,不敢公开反帝,表现出妥协性。( 2分)原因:中国民族资产阶级力量软弱和政治上不成熟。( 2分) ( 4)具体体现:同苏联、东欧等国家建交;签订中苏友好同盟互助条约。国内外环境:新 中国百废待兴,迫切需要一个稳定的国际环境;苏联支持新中国,美国敌视新中国

33、。意义:同旧中国的屈辱外交彻底决裂,捍卫了新中国在国际上的独立自主地位确定了新中国对外关系的基本格局。 试题分析: ( 1)据材料一 “则(郡县制)害不如封建制滋也多矣。 ”材料二 “郡县之失,其专在上 ”可知,王夫之认为封建制害处多余郡县制。顾炎武认为郡县制弊端在专制制度。结合所学知识郡县制的特点和作用可知积极作用 ( 2)根据三幅图下面说明可知英国丑化中国;根据题干给的时间看这一时期英国工业革命的完成对外侵略寻求市场和原材料是英国对外侵略特点 结合所学鸦片战争后清朝政府的腐朽时代特征。 ( 3)据材料 “凡革命以前所有满清政府与各国缔结之条约,民国均认为有效 ”可知孙中山对列强报有幻想。结

34、合所学,产生在半殖民半封建的中国民族资产阶级具有两面性且中国的民族资本主义发展不充分,阶级力量较弱做出回答即可。 ( 4)一边倒的含义是站在苏联社会主义阵营一边。结合所学可知答案:。根据所学可知新中国刚刚成立百废待兴,摆脱美国为首的资本主义的孤立封锁需要争得社会主义尤其是苏联的支持。同时建立独立自主的新民主主义国家的目标。 考点:中国传统主流思想的演变 明清之际的儒学思 想 王夫之,顾炎武;近代中国的民主革命 1840至 1900年间西方列强侵略与中国人民的反抗斗争 鸦片战争的背景;近代中国的民主革命 辛亥革命 评价;现代中国的对外关系 新中国建立初期的重大外交活动与和平共处五项原则 新中国初

35、期的外交方针 一边倒,另起炉灶,打扫干净屋子再请客 ( 12分)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中国民族资本主义是在一个极其艰难的历史背景下发展起来的。对其在近代中国的历史地位问题,史学界多有研究。其中有观点认为: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在中国近代史上具有重要的历史地位,为中国的近代化进程铺设了道路 ,对近代中国历史和社会发展产生了重大影响。(见图示) 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评析材料中关于中国民族资本主义发展历史地位的观点。 (要求:对该观点赞成、反对或另有观点均可;观点明确,史论结合。) 答案: 第一种答案:赞同中国民族资本主义对近代中国历史和社会发展产生了重大影响,具有重要的历史地位。( 2分)

36、( 1)从经济上看,民族资本主义工业是一种新的经济因素,它的产生冲击、瓦解着封建自然经济,对外国资本主义的经济入侵也起到了一定的抵制作用,促进了中国工业化。( 4分) ( 2)从政治上看,它促进了民族资产阶 级的产生及其力量的发展,为维新变法运动和民主革命运动提供了社会基础,促进了中国政治民主化,同时也促进了无产阶级队伍的壮大,为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到来和中国共产党的建立准备了阶级条件。( 4分) ( 3)从思想上看,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产生和发展,不断冲击和动摇着封建正统思想统治地位,为西方资产阶级思想文化的传播和思想解放提供了社会条件。( 2分) 第二种答案:反对上述观点,认为中国民族资本主义对

37、近代中国历史和社会发展影响有限。( 2分) ( 1)从经济上看,民族资本主义工业资金少、规模小、技术力量薄弱,没有形成完整的工业 体系,地区分布不尽合理,在一定程度上依赖于外国资本主义、本国封建势力和官僚资本主义,难以独立发展,无力使中国实现工业化。( 4分) ( 2)从政治上看,由于中国民族资本主义发展水平低,导致资产阶级力量微弱,戊戌变法、辛亥革命相继失败,无力从根本上改变中国封建专制统治,实现民主化。( 4分) ( 3)从思想上看由于中国资本主义发展水平低,资产阶级力量弱,戊戌变法和辛亥革命相继失败无力从根本上改变封建制度,实现真正民主 试题分析: ( 1)第一种赞同:民族资本主义是新的

38、因素,根本上推动了中国的近代化,经济上抵制了西方的侵 略,政治上促进了民主化进程和新民主主义革命的最后胜利,思想上动摇了封建的正统思想,从而解放思想促进启蒙思想和马克思主义的传播。 ( 2)第二种反对:民族资本主义产生在半殖民半封建的社会,本身发展发展不充分,并且民族资产阶级具有革命性和软弱性,戊戌变法和辛亥革命的失败说明资产阶级不能担负起领导中国革命的历史使命。 考点:经济结构的变动与资本主义的曲折发展 晚清中国经济结构的变化和民族工业的兴起 中国民族资本主义产生、发展及特点;思想解放的潮流 维新思想、新文化运动、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传播 影响 ( 15分)【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 材 料 元朝

39、时期为了更好地管理西南民族边境地区,政府就任命当地的有威望的民族首领管理民族边疆地区,少数民族的上层精英分子担任首领管理本辖区的事务,形成土司制度。(土知府、宣慰司合称) 明清时期,由于我国西南边陲地方的内部以及民族之间的矛盾和问题层出不穷,而且各民族之间的发展不平衡,导致西南边陲地区社会不稳定。 雍正二年,皇帝给四川等地的督抚上谕中说: “朕闻各处土司鲜知法纪,所属土民,每年科派,较之有司征收正供,不啻倍蓰,甚至取其牛马,夺其子女,生杀任情。土民受其鱼肉,敢怒而不敢言 ”,要求他们加强对土司的管理。到雍正四年( 1726年),云贵总督鄂尔泰上奏,建言改土归流,并拟定了实施方针:“计擒为上策,

40、兵剿为下策。令自投献为上策,勒令投献为下策。 ”对于投献者,“但收其田赋,稽其户口,仍量予相赡,授以职衔冠带终身,以示鼓励。 ”在雍正帝的指导下,鄂尔泰、哈元生等督抚努力推行改流政策,到雍正八年( 1730年),云贵地区基本完成了改土归流。整个改流的地区,以贵州涉及的最广泛,它新设的州县竟相当于原有州县的面积。 摘编自王显非清朝雍正时期改土归流政策的目的及影响 ( 1)根据材料,分析雍正 帝在西南实行改土归流的目的?( 8分) (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鄂尔泰对改土归流政策实施的特点及影响。( 7分) 答案: ( 1)目的:为了对西南少数民族地区法制管理 2分;治理土司强取豪夺 2

41、分;缓解西南少数民族间的矛盾; 2分 维护清朝在西南地区的有效统治 2分 ( 2)特点:怀柔( 1分)既用兵又不专峙动武( 1分)波及面小,尽量减少阻力( 1分)影响:加强了清政对西南地区的有效管理, 2分 巩固了统一的多民族国家 2分 试题分析: ( 1)本题涉及雍正时期对西南地区的加强管理的措施,主要针对长期以来土司制度的危害。 据材料 “西南边陲地方的内部以及民族之间的矛盾和问题层出不穷,土民受其鱼肉,敢怒而不敢言 ”可知目的; ( 2) “计擒为上策,兵剿为下策。令自投献为上策,勒令投献为下策。 ”“但收其田赋,稽其户口,仍量予相赡,授以职衔冠带终身,以示鼓励。 ”可知特点;结合所学康

42、乾盛世经济发展措施及特点可知影响。 考点:历史上重大改革 元明清时期中国中央政府对西南地区的行政管理制度改革 改土归流(课标外) ( 15分)【近代民主思想与实践】 材料一 夫西人设立新闻纸馆,上以议国家之得失,下以评草野之是非,可以知四方之物价,可以悉外国之情形,原为有益之举。今宜仿而行之,惟不准议朝廷得失。凡外国物价,外国情形,及中国人而被外国人欺凌者,或传教不公道者,皆可写入新闻纸,布告各国,咸使闻知,使归曲于彼;且以见中国百姓痛恨洋人,必将激而生变。庶彼君臣闻之,惕然知惧,必饬令彼国公使领事,自行约束。 李鸿章附呈潘司丁日昌条说( 1867年) 材料二 19世纪 70年代后,维新派开始

43、办报。他们在办报实践中提出,报纸必须 “宗旨高而定 ” , “思想新而正 ”, “材料富而当 ”, “报事确而速 ”。严复强调办报须 “一举足不能无方向,一著论则不能无宗旨 ”。有维新人士倡言 :“无古今中外,变法必自空谈始。故今日中国将变未变之际,以扩张报务为第一义。阅报之多寡,与爱力之多寡有正比例;与阻力之多寡有反比例。 ”梁启超提出: “所贵乎报馆之著述者,能以语言文字开将来之世界也。 ”并说: “去塞求通,厥道非一,而报馆其导端也 阅报愈多者,其人愈智;报馆愈多者,其国愈强。 ” 摘编自方汉奇中国近代报刊史 ( 1)比较材料一、二,概括指出洋务派与维新派在办报宗旨、任务、目的方面的认识

44、有何不同。( 9分) ( 2)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戊戌变法前报纸在推动近代中国民主进程中的作用。( 6分) 答案: ( 1)宗旨:洋务派注重对外宣传,维新派强调政治属性。( 3分)任务:洋务派强调披露洋人之事物,维新派倡导为维新变法服务。( 3分)目的:洋务派意在维护朝廷警示洋人,维新派强调利用报纸传播新思想改变国人精神面貌。( 3分) ( 2) 作用:逐步冲破封建专制的言禁,拓展国人的眼界。进行了救国图存和启蒙思想的宣传。有助于开启民智为社会变革做舆论准备。 试题分析: ( 1)维新派宗旨:据材料 “今宜仿而行之 ”可知。洋务派宗 旨:据材料,报纸必须 “阅报之多寡,与爱力之多

45、寡有正比例;与阻力之多寡有反比例。 ”可知;洋务派任务:据材料 “凡外国物价,外国情形,及中国人而被外国人欺凌者,或传教不公道者,皆可写入新闻纸,布告各国 ”可知;维新派任务:据材料 “无古今中外,变法必自空谈始。故今日中国将变未变之际,以扩张报务为第一义 ”可知;洋务派目的:据材料 “惟不准议朝廷得失,必饬令彼国公使领事,自行约束 ”可知;维新派目的:材料二 “阅报愈多者,其人愈智;报馆愈多者,其国愈强。 ”可知。 ( 2)据材料分析及所学知识戊戌变法是中国近代第一次思想解放运动, 虽然戊戌变法失败了,但从制度层面开始学习西方,探索救国道路,启迪了民智,一定时期推动了中国的进步,思想解放是主

46、要影响。 考点:近代民主思想与实践 洋务思想、维新思想 办报与思想宣传(课标外) (15分 ) 【中外历史人物评说】 材料一 甲午战争后中国铁路事业格局一变 .至 1911年,中国共修建铁路 8200千米,其中帝国主义直接投资修筑的铁路占 46%,贷款修筑的铁路占 40%,中国人自建铁路仅 1200千米,占总比率的 14%。 材料二 著名教育家罗家伦在谈到詹天佑早年决心投身铁路事业时说: “我们应当回想那时 侯中国的朝廷、社会是如何的保守愚蒙,对于新器新知是如何的深闭固拒。光绪二年( 1876年),詹氏虚年 16岁,正进到美国纽海芬的海滨中学读书的时候,国内由吴淞通到上海的小铁道,方才行车,当

47、地读圣贤书的士绅,领导着愚昧的民众,认为这件怪东西破坏了风水,危险到生命,居然把它全行拆毁,并且主张要把铁轨投入海中。在国内这种昏暗的气氛之中,这个聪明却是不善言辞的孩子,居然去学这套万人咒骂的东西,不为动摇。回国以后,也决不改业,专心致志要为中国建筑重要的铁路路线而努力。在伶俐的人看来,以为 其愚不可及也 ,在这位笨人则以为 愚公移山 是可能的。 ” 材料三 “如果京张铁路工程失败的话,不但是我的不幸,中国工程师的不幸,同时带给中国很大损失 .因为中国工程师将不会再被人们所信赖,在我受命担任此工作前,甚至出任之后,许多外国人公开宣称,中国工程师绝不可能担当如此艰巨的重任 .” 詹天佑给美国老师的信 请回答: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考试资料 > 中学考试

copyright@ 2008-2019 麦多课文库(www.mydoc123.com)网站版权所有
备案/许可证编号:苏ICP备17064731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