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4届云南省昆明一中高三上学期开学考试历史试卷与答案(带解析).doc

上传人:李朗 文档编号:339767 上传时间:2019-07-09 格式:DOC 页数:12 大小:41.90KB
下载 相关 举报
2014届云南省昆明一中高三上学期开学考试历史试卷与答案(带解析).doc_第1页
第1页 / 共12页
2014届云南省昆明一中高三上学期开学考试历史试卷与答案(带解析).doc_第2页
第2页 / 共12页
2014届云南省昆明一中高三上学期开学考试历史试卷与答案(带解析).doc_第3页
第3页 / 共12页
2014届云南省昆明一中高三上学期开学考试历史试卷与答案(带解析).doc_第4页
第4页 / 共12页
2014届云南省昆明一中高三上学期开学考试历史试卷与答案(带解析).doc_第5页
第5页 / 共12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1、2014届云南省昆明一中高三上学期开学考试历史试卷与答案(带解析) 选择题 2009年 12月,曾在山东烟台莱山区发现一块牌匾,长约两米,宽近一米,四边精刻龙纹图案,中间刻有 “奉天诰命 ”四个大字,牌匾左右雕刻的文字为 “诰赠昭武都尉候选都司、封朝议大夫候选同知加一级李九龄 -道光十年御赐 ”。该材料可以用于研究 A秦朝的政治制度和官制 B隋唐的政治制度和官制 C明朝的政治制度和官制 D清朝的政治制度和官制 答案: D 试题分析:根据材料中的 “道光十年 ”可知是清朝道光年间的事情,所以选 D。 考点: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 明清君主专制制度的加强 清朝的官制。 柏拉图说 “人是一种文明的动物,

2、然而他需要适当的教育,或教育的不好,他就是最野蛮的动物 ” “每个人必须在国家里执行一种最适合他天性的职务 ”。据此你认为柏拉图 肯定、重视人的价值 赞同雅典直接民主制度 鼓励人们独立理性思考 重视教育,以挽救颓废的城邦制度 A B C D 答案: C 试题分析:柏拉图在自己的老师苏格拉底死后对雅典城邦的民主制度彻底失望了,所以 不符合史实,排除掉这一项,其余都符合材料所述内容,故选 C。 考点: 西方人文精神的起源 古代希腊哲学家 柏拉图。 对下图解读正确的是 A中国古代科技一直领先于西方 B 15世纪中西方科技发展趋势出现逆转 C公元前后中国科技达到最高峰 D公元前后到 10世纪中国科技走

3、向衰落 答案: B 试题分析:从折线图看,公元前西方科技是领先于中国的,故 A错; 15世纪前后中国的科技成果数高于公元前后,故 C错; 10世纪之后中国的科技成 果又有了上升态势,所以 D错误;从图上看, 15世纪中国科技明显呈下降趋势,而西方科技则呈直线上升趋势,与以前明显不同了,所以 B正确。 考点:古代中国的科学技术与文学艺术 科技成就 中西科技成果比较。 启蒙思想家大多认为:国家是 “必不可少的恶 ”,是人们不得已而为之的一种强制工具。为此,他们都主张 A推翻君主制,建立共和制度 B建立有效机制,实现权力制衡 C消灭私有制,实现社会平等 D取消国家机构,实现公民自治 答案: B 试题

4、分析:由材料中的 “必不可少 ”可知 D错误;由 “不得已而为之的一种强制工具 ”则推知 B正确; AC不符合史实。 考点: 西方人文精神的发展 启蒙运动 启蒙思想。 下表为 19世纪期间世界部分城市人口(以千为单位)的统计表,它反映出的历史信息不包括 城市 1800年 1850年 1880年 1900年 纽约 64 696 1, 912 3, 437 伦敦 956 2, 618 4, 767 6, 581 东京 800 1, 050 1, 600 莫斯科 250 365 612 1, 000 上海 300 250 300 600 孟买 200 500 773 776 A工业革命引起世界社会前

5、所未有的城市化 B世界各地城市化的进程是不均衡的 C城市在国家社会经济中的地位日益重要 D各地城市人口的差距,反映出表中欧美国家已实现了工业化 答案: D 试题分析:单单从城市人口数量的增加看不出是否实现了工业化,所以 D符合题意。 考点:新航路的开辟、殖民扩张与资本主义世界市场的形成和发展 工业革命 城市化进程。 1929 年,中华民国国民政府通过禁止污蔑太平天国案,蒋介石称赞说;“太平天国之历史,为十九世纪在东方第一光荣之历史。 ”但是, 1930年后国民党政权对太平天国运动则进行了全面否定和批判。导致这种转变的原因应该是 A中国局部抗战的开始 B国民大革命的兴起 C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土地革

6、命的兴起 D世界性经济危机的爆发 答案: C 试题分析:国民党对太平天国的态度变为全面否定和批判,肯定是出于维护自身利益的考虑,结合材料所给时间可知此时中共正在领导革命根据地的土地革命,这触及到了国民党政权的经济基础,所以遭到反对。 考点:近代中国的民主革命 新民主主义革命 土地革命。 1930年 6月,李立三在新的革命高潮前面的诸问题中写到: “乡村是统治阶级的四肢,城市才是他们的头脑与心腹,单只斩断了他的四肢,而没有斩断他的头脑、炸裂他的心腹,还不能制他最后的死命。 ”这表明 A中共还没有找到中国革命的新道路 B他认清了当时中国的国情 C他认识到农民阶级力量的伟大 D他反对工农武装割据理论

7、 答案: D 试题分析:由 “乡村是统治阶级的四肢 ”和 “单只斩断了他的四肢 ”说明当时已经有了工农武装割据的理论,中国的革命新道路已经找到,所以 A错;根据 “单只斩断了 不能制他最后的死命 ”可知 D符合题意。 考点:近代中国的民主革命 新民主主义革命 工农武装割据理论的形成。 1921年 10月,列宁在党的代表会议上指出: “新经济政策的全部意义 就在于而且仅仅在于:要找到我们用很大力量才能建立起来的那种新经济同农民经济的结合点。 ”这里,列宁主要强调 A利用市场机制 B建立工农联盟 C生产资料公有 D按劳分配产品 答案: A 试题分析: “新经济同农民经济 ”应该是两种不同性质的经济

8、形式,农民经济属于自给自足的经济形式,那么新经济就应该是与市场联系密切的经济形式,所以列宁是在强调利用市场机制。 考点:俄国十月革命与苏联社会主义建设 战时共产主义政策和新经济政策 新经济政策。 在有效需求不足的情况下,该政策能引起百姓就业、私人收入和消费支出的一轮又一轮的增加,从而导致国民收入的成倍增加 也必然会出现高通胀 。与 “该政策 ”体现的思想不一致的是 A艾森豪威尔政府的 “保持财政预算平衡 ” B奥巴马政府的扩张性财政政策 C里根政府控制货币发行量 D罗斯福新政 答案: C 试题分析:里根政府的经济政策带来的结果是物价上涨被控制住,经济增长率提高,失业率下降,所以不会出现题目中的

9、 “高通胀 ”,故选 C。 考点:罗斯福新政和当代资本主义的新变化 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美国等国资本主义的新变化 美国资本主义的新变化。 “发展才是硬道理,要抓住有利时机,集中精力把经济建设搞上去 ”“革命是解放生产力,改革也是解放生产力 ”“计划和市场不是社会主义和资本主义的本质区别 ”“改革开放的胆子要大一些,敢于试验,看准了的,就大胆地试,大胆地闯。 ”上述观点带来最主要的影响是 A停止阶级斗争为纲的方针,把党和国家的工作重心转移到经济建设上来 B深化改革开放,将现代化建设推向到新阶段 C加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 D建立经济特区发展外向型经济 答案: B 试题分析:材料所述是邓小平南方谈话的

10、内容,它解决了长期困扰我国改革开放的一些重大问题,为改革开放进一步深入开展奠定了思想基础吗,故选 B。 考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道路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 邓小平南方谈话。 据日本媒体报道,日本名古屋市长河村隆之 2月 20日( 2012年)与到访的中共南京市委常委刘志伟等人举行会谈,在提到日军 “南京大屠杀 ”时河村隆之表示, “的确存在常规的战斗行为,但我认为南京(大屠杀)事件并未发生过。 ” 从历史研究的角度,南京大屠杀的事实认定 关键取决于 A认识事实的态度 B掌握直接史料和证据 C国际社会的定论 D后人的总结和认识 答案: B 试题分析:直接史料和证据属于一手史料,最能证明

11、事件是否发生,所以 B 对。 考点: 史学常识 史料 一手史料(课标外)。 南宋时,民间有 “苏湖熟,天下足 ”的谚语,到了明清时期, “湖广熟,天下足 ” 、 “买不尽松江布,收不尽魏塘纱 ”的谚语十分流行。这一变化反映的实质问题是 A经济重心已经向中部移动 B江浙一带的农业开始转型 C太湖流域经济开始大衰退 D江浙地区不再是经济重心 答案: B 试题分析:由 “苏湖熟 ”、 “湖广熟 ”可知是农业中的粮食种植业发达,由 “买不尽松江布,收不尽魏塘纱 ”可知农业种植的品种变为为纺织业提供的原料,故选 B。 考点:古代中国的经济 农业的主要耕作方式和土地制度 农作物品种的变化。 “万乘之主,千

12、乘之君,所以制天下而征诸侯者,以其威势也。 ”下列各项中,与这一政治思想属于同一学派的是 A “不期修古,不法常可 ” B “天地之间人为贵,众人之中王为本 ” C “从道不从君,从义不从父 ” D “有力者疾以助人,有才者勉以分人 ” 答案: A 试题分析:由材料中的 “以其威势也 ”可知是法家的主张,所以应该选择法家思想主张,所给选项中只有 A是法家主张,故选 A。 考点: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 百家争鸣 法家思想。 有一所中学要举办一次文艺活动,邀请一些专家学者来校演讲,演讲的主题包括:歌德的诗歌创作、拜伦与希腊独立运动、雨果的小说艺术等,还安排了一个音乐会,有钢琴家表演一场 “舒伯

13、特之夜 ”。这次文化活动的主题,应当定为 A启蒙运动的学术 B印象派的文化风格 C浪漫主义的文艺 D后现代主义的艺术 答案: C 试题分析:材料中所列举的文艺作品都属于浪漫主义的风格,故选 C。 考点: 19世纪以来的世界文学艺术 文学的主要成就 浪漫主义文学; 19世纪以来的世界文学艺术 有代表性的音乐作品 浪漫主义音乐。 据史记 平准书记载,西汉初期 “富商大贾或贮财役贫,转 b百数,废居居邑,封君皆低首仰给焉。冶铸煮盐,财或累万金,而不偌国家之急,黎民重困 ”。这反映了 A西汉初期商业势力还很弱小 B中央政府对商业势力进行了有效控制 C西汉政府非常重视商业的发展 D地方封国势力与商业势力

14、相互勾结 答案: D 试题分析:根 据材料中的 “富商大贾或贮财役贫 ”、 “封君皆低首仰给焉 ”、 “而不偌国家之急,黎民重困 ”等信息可知是地方封国势力与富商大贾之间的勾结,故选 D。 考点: 古代中国的经济 商业的发展 汉代商业的发展。 某篇论文中指出: “他想把濂溪、康节、横渠、二程种种意见包容和会通,在加上通诸孔孟先秦儒,兼及道释,而且组织一大系统 -思想上还是沿袭二程, -。 ”材料中的这位古代思想家应该是 A朱熹 B陆九渊 C李贽 D王阳明 答案: A 试题分析:材料大致意思是说这位思想家是想沿袭二程的思想,将理学集大成,所以应该是理学的集大成者朱熹,故选 A。 考点:中国文化传

15、统主流思想的演变 程朱理学 朱熹。 20世纪初,许多中国留学生对中国国籍法制定提出建议,当时许多刊物中有关国籍文章就直接以标题论今日宜定国籍法、论政府亟宜制定国籍法、论改籍协约为国际最要之问题来理论。这种现象深刻反映了 A民主革命思想成为潮流 B西方法制精神影响重大 C中华民族意识逐渐觉醒 D反满民族情绪日益高涨 答案: C 试题分析:国籍涉及中外之间的民族问题 ,所以当时中国留学生关注国籍法问题实际上表明中华民族的民族意识的复苏和觉醒,故选 C。 考点:近代中国的民主革命 辛亥革命 民族意识。 当得知国民政府将要进行北伐时,莫斯科的联共(布)和共产国际表示了强烈的反对。 1926年 6月下旬

16、,共产国际远东局主席魏经斯基到达上海,劝说陈独秀及中共中央放弃对北伐的支持态度。苏联方面反对北伐的原因最有可能是 A认为北伐只是一种讨伐军阀的行为,不具有民族革命的全部意义 B不希望看到资产阶级性质的国民党统一中国 C害怕中国人民的革命运动引来帝国主义的联合干涉进而危及自身 D认为国民党和共产党在当时实力弱小,开展北伐必遭失败 答案: C 试题分析:苏联政府的行为首先是为了自己的国家利益,所以这里苏联反对北伐的原因最有可能是认为会危及自身,故选 C。 考点:近代中国的民主革命 新民主主义革命 北伐战争。 价格双轨制是指同一产品计划内部分实行国家定价,计划外部分实行市场调节价的制度。于是,有官员

17、将计划内商品卖给黑市,从中赚取差价, “官倒 ”、“倒爷 ”正是在这种背景中产生的。这种现象的解决主要靠 A严格国家价格管控 B建立和完善市场经济体制 C加大反腐败的力度 D加强社 会主义民主建设 答案: B 试题分析:之所以出现上述现象就是因为存在计划经济体制的原因,如果没有计划经济,也就没有所谓计划内和计划外了,所以根本解决就要靠改变经济体制,建立和晚完善市场经济体制。 考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道路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 建立和完善市场经济体制的原因。 雅典政制记载:有一次,一个名叫吕锡马库斯的人犯有死罪,行刑吏准备执行,在他等死的时候,优美里德斯救了他,优美里德斯依据法律提出,

18、公民未经陪审法庭判决不得处死。到了陪审法庭举行审理的时候,吕锡马库斯以罪名不成立,得以免罪。这一记载反映出当时 A雅典司法程序混乱 B公民生命安全缺乏保障 C对死刑判决的慎重 D司法、监察与立法合一 答案: C 试题分析:由材料中的 “依据法律提出,公民未经陪审法庭判决不得处死 ”、 “以罪名不成立,得以免罪 ”可以反映出对死刑判决的慎重。 考点: 古代希腊罗马的政治制度 雅 典民主政治 陪审法庭。 19世纪 70年代,欧洲国家纷纷出现环境污染,德意志开始了环境保护法律的制定和政府政策法规的制定。造成这一现象的主要原因不包括 A德国工业革命的进行 B德意志确立了议会至上的原则 C资本主义代议制

19、的发展 D欧洲国家意识到环境问题的危害 答案: B 试题分析:德意志在 19世纪 70年代确立了代议制,但是并未确立议会至上的原则,而是规定德意志帝国的皇帝拥有至高无上的大权,所以 B不符合史实。 考点:欧美代议制的确立与发展 法国共和制、德意志帝国君主立宪制的确立 德意志帝国君主立宪制的 确立。 有学者认为,俄国二月革命后建立了资产阶级临时政府,完成了 “从沙皇政府的专横恐怖到广泛的政治自由的急剧转变 ”。列宁在二月革命后不久也承认:“目前在世界各交战国中,俄国是最自由的国家。 ”由此可以看出 A临时政府具有资产阶级民主性质 B临时政府代表了广大俄国人民的利益和要求 C列宁支持临时政府采取的

20、各项政策 D列宁承认了临时政府的合法性 答案: A 试题分析:根据材料中的 “广泛的政治自由 ”、 “最自由的国家 ”可以看出临时政府的民主性质。 考点:俄国十月革命与苏联社会主义建设 俄国十月革命 资产阶级临时政府的性质。 1957年西欧六国签订罗马条约。对此,美国总统艾森豪威尔在会见法国代表团时说: “(欧洲)共同市场建成的那一天,将是自由世界最美好的日子之一,甚至要比赢得战争(指 “冷战 ”)胜利的那一天更加美好。 ”美国支持 “共同市场 ”反映的实质问题是 A美国希望欧洲一体化为美国霸权服务 B欧洲一体化旨在摆脱美苏 “冷战 ”的威胁 C欧洲一体化增强了其对抗美国的实力 D “冷战 ”

21、的形成是欧洲一体化的必备条件 答案: A 试题分析:美国的态度反映的本质一定是认为其符合美国的国家利益,所以正确答案:为 A。 考点:第二次世界大战后世界经济的全球化趋势 世界经济区域集团化 欧共体。 世界史 现代卷指出: “二战后到 20世纪 70年代初期 -在西方国家股份公司,股票不再只是少数资本家所拥有。企业普通职工也拥有股票。 -企业所有者退出经营第一线,对企业控制力下降,而由专门的管理人员和科技人员从事经营。 ”这反映了二战后资本主义国家 A工人阶级社会地位空前提高 B企业所有权发生本质性变化 C企业经营和管理方式发生变 革 D资本家集团呈现不断扩大趋势 答案: C 试题分析:由 “

22、企业所有者退出 从事经营 ”可以看出 C正确,但是 “股票不再只是少数资本家所拥有。企业普通职工也拥有股票 ”并不能说明 ABD正确,所以选择 C。 考点:罗斯福新政和当代资本主义的新变化 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美国等国资本主义的新变化 人民资本主义。 综合题 ( 15分)【 20世纪战争与和平】 阅读下列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回答问题。 材料一 1955年西德提出了 “哈尔斯坦 ”主义。根据这个主义,除苏联外,联邦德国拒不承认或终止承认那些承认东德政权的政府。 这个不 承认政策不是基于法律考虑,而是基于政治考虑。如果认为推行这一政策的动机是法律上的形式主义,那将是一种误解或者是歪曲。 齐世荣当代世界史

23、资料选辑第二分册 材料二 我们的东方政策实际上有三重目标:改善同苏联的关系;同东欧各国的关系正常化;暂时解决德国两部分的关系。德国政府的政策在相互尊重不同社会制度的同时,寄托于这样的期待和希望,即我们能为欧洲的共同利益创造一个基础。德意志民族所处的地理位置使我们对此负有特殊的责任。几个世纪来,德国一直是沟通东西方的桥梁。我们正在努力重建这个遭到破坏的桥梁,把它建得更好 ,更牢固,更可靠。 维利 勃兰特关于联邦德国新东方政策的论述( 1969年) ( 1)根据材料一、二,说明新东方政策是对 “哈尔斯坦主义 ”的重大修正。( 8分) ( 2)根据材料及所学知识,分析新东方政策提出的背景。( 7分)

24、 答案: (1)哈尔斯坦主义的本质就是联邦德国在国际上代表整个德国,不承认民主德国 ,不同任何与东德建交的国家建立或保持外交关系 (与苏联东欧长期对立 )。新东方政策旨在改善与苏联、东欧的外交关系 ,并以实现德国统一为目标。(8分 ) (2)背景 :国际形势相对缓和;联邦德国经济发展;联邦德国意图摆脱美 国的控制,谋求独立的外交,提高国际地位。 (7分 ) 试题分析:( 1)这一题要首先搞清材料一所述 “哈尔斯坦主义 “的本质含义以及新东方政策的基本内容,然后才可以说明后者是对前者的修正(即两者的不同)。 ( 2)背景:需要从联邦德国的政治经济发展以及当时( 1969年前)国际形势几个角度思考

25、,结合所学即可得出答案:。 考点: 20 世纪的战争与和平 雅尔塔体制下的冷战与和平 美苏冷战局面的形成。 ( 15分)【近代社会的民主思想与实践】 阅读下列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回答问题。 材料一 今试举卢梭民约之大经大法而列之:(甲) 民生而自由者也,于其群为平等而皆善,处于自然,则常如此。 (乙) 公养之物,莫之能私。如土地及凡土地之所出者,非人类所同认公许者不得据之为己有也;产业者皆篡而得之者也。(丙)群之权利,以公约为之基;战胜之权利,非权利也。 1914 年 2月严复民约平议 材料二 ( 20世纪初)自卢梭民约风行,社会被其影响不少,不惜喋血捐生以从其法,然实无济于治,盖其本源谬也。刻

26、拟草民约平议一通,以药社会之迷信。 1914 年 2月严复致熊纯如书札 ( 1)材料一中严复认为卢梭的主要思想有哪些?(不得摘抄原文)( 5分) ( 2)严复认为卢梭民约的流行导致中国社会深受影响, “喋血捐生 ”而又“无济于治 ”,结合所学知识谈谈你的认识。( 10分) 答案:( 1)自由平等;天赋人权;反对财产私有;社会契约。( 5分) ( 2) “喋血捐生 ”是指资产阶级革命党人多次发动武装起义,以暴力推翻清政府的统治; ( 2分) “无济于治 ”的说法不确切,( 1分)因为辛亥革命虽然没有改变中国的社会性质,也没有完成中国民主革命的任务,( 2分)但它推翻了君主专制政体,建立了资产阶级

27、民主共和国,使民 主共和的观念深入人心,并促进了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 5分) 试题分析:( 1)由 “民生而自由者也,于其群为平等而皆善 ”可以得出 “天赋人权;自由平等 ”;由 “公养之物,莫之能私 ”得出 “反对财产私有 ”;由 “群之权利,以公约为之基 ”得出 “社会契约 ”。 ( 2)首先要理解卢梭的主张中的 “喋血捐生 ”和 “无济于治 ”的含义。前者指通过暴力流血的方式想实现资产阶级的主张,后者指没有产生积极影响或者说没有实际作用。其次,结合所学知识与前述两个词的含义理解,即可得出自己的认识:即 “喋血捐生 ”符合史实,但是 “无济于治 ”则是不符合史 实的,然后说明理由即可

28、。 考点:西方人文精神的发展 启蒙运动 卢梭的主张;近代中国的民主革命 辛亥革命 辛亥革命的影响。 ( 15 分)【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阅读下列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回答问题。 材料一 汉武帝元封元年(公元前 110年),在桑弘羊主持下普遍推行均输法,郡国设均输官掌其事,受大农(即管钱财、粮食的长官)节制。均输官负责将各郡国应缴贡物统一折价征收当地土特产品,一部分运往京师,一部分运至价贵地区出售,有时还在出售地将所得继续收购特产,易地辗转贩卖 同时又实施平准法,在京师设平准官,集中管理各地运至 均输货物和大农所掌握其余物资,根据市场价格涨落卖出或买进,达到调剂供需、平抑物价的目的。 摘编自张帆中国

29、古代简史 材料二 在 20世纪末叶提及王安石,我们只更感到惊异:在我们之前 900年,中国即企图以金融管制的办法操纵国事,其范围与深度不曾在当日世界里任何其他地方提出。当王安石对神宗赵顼说 “不加 而国用足 ”,他无疑的已知道可以信用贷款的办法刺激经济之成长。 摘编自黄仁宇中国大历史 ( 1)根据材料一,分析桑弘羊实施均输法和平准法的作用。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指出王安石对桑弘羊的理财措施有哪些借鉴与发 展?( 9分) ( 2)根据材料二,概述王安石在理财方面的特点。有人认为王安石变法未完全做到 “不加税而国用足 ”,请谈谈你的认识。( 6分) 答案:( 1)增加了政府收入;节省了运输费用;加强了

30、各地间经济联系;稳定市场,抑制物价,打击了富商大贾势力。( 4分)借鉴:均输法、市易法(平准法)。( 2分)发展:青苗法、农田水利法、募役法。( 3分) ( 2)特点:利用国家力量干预经济。( 2分)认识:在一定程度上增加了政府的财政收入,但执行过程中增加了百姓负担。( 4分) 试题分析:( 1)作用:由 “一部分运至价贵地区出售,有时还在出售地将所得继续收购特产,易地辗转贩卖 ” 可以得出 “增加了政府收入;节省了运输费用;加强了各地间经济联系 ”的作用; “根据市场价格涨落卖出或买进,达到调剂供需、平抑物价的目的 ”可以得出 “定市场,抑制物价,打击了富商大贾势力 ”。借鉴与发展:借鉴是指

31、将桑弘羊的措施照搬过来的意思,所以答案:就是材料一中的两项措施;发展是指根据桑弘羊的措施所体现的原则并加上自己的创新而采用的新方法,由此结合所学王安石变法的内容即可得出答案:。 ( 2)特点:由材料二中的 “企图以金融管制的办法 操纵国事 ”出发思考即可得出答案:。认识:需要结合所学知识,从是否民 “不加税 ”和是否 “国用足 ”去考虑,就可以得出认识。 考点:历史上重大改革 王安石变法 变法内容;历史上重大改革 桑弘羊改革 均输法和平准法(课标外)。 ( 12分)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 费希特在他的这个系列的演讲中详细地分析了这种拯救德意志民族、彻底改造人类的新教育的各个方面,并最后以

32、他那消除旧世界、创造新世界的先验哲学观点阐明了这种民族教育的精神实质 他认为, “这种需要加以培养的精神本身直接体现了对祖国的高度热爱 从这种爱中自然会 产生出保卫祖国的勇士和安分守法的公民 ” 这样, “精神的本质就把我们完全摆脱一切压迫我们的苦难的解放事业同我们光复民族和振兴祖国的事业不可分割地联系在了一起 ” 这部著作在亚洲有两种相反的遭遇。在日本,军国主义思想家一直在歪曲和滥用这部著作,以至文部省把它编译于关于时局之数据中,免费颁发给全国文教部门,用以论证大和民族优越论 抗日战争时期的对德意志民族的演讲全译本,对我国人民的浴血抗战作出了自己的贡献。但这些作者和译者,都有一个共同的缺点,

33、那就是只着眼于民族解放的方面,而忽视了建立理性王国的社 会解放,而这就使读者看不到费希特是一位把爱国主义与世界主义、民族主义与民主主义集于一身的伟大思想家。坚定不移地走人类文明的康庄大道,既热爱自己的祖国,又坚持世界大同的理想,既反对狭隘的民族主义,又反对列强的霸权主义,这才是对德意志民族的演讲这部世界名著的真谛。 梁存秀论费希特对德意志民族的演讲( 1807年) 依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评费希特的民族主义观在亚洲的影响。( 12分) 答案: (1)对日本的影响及原因:明治维新后制定称霸世界的大陆政策;以费希特的观点来论证大和民族优越论,为其对外扩张进行舆 论准备。 (2)对中国的影响及原因:近

34、代史上遭受列强的侵略,特别是抗日战争使中华民族到了亡国灭种的边缘,以费希特的观点激励中国人民的抗日斗志。 ( 3)中日作者和译者对于费希特的观点缺乏全面了解;片面强调爱国主义、民族主义,而忽视了其世界主义、民主主义的一面。 (本小题采用 SOLO评分法。第一层次, 05 分,简述费希特的民族主义观在亚洲的两种不同的影响。第二层次, 69 分,简述两种不同的影响,并能结合史实评析产生不同影响的原因。第三层次, 1012 分,简述两种不同的影响,评析产生不同影响的原因,并能够指 出共同的一个因素是对费希特的民族主义观的认识仍不够全面,从而产生了不同的影响。) 试题分析:这一题能力要求较高,能够通过

35、 solo 评分法将学生的不同层次答案:较为明确的体现出来。要完整的解答这一题,需要首先阅读材料提炼出材料所述费希特的民族主义观在亚洲的中国和日本产生的两种截然不同的影响,然后分析各自影响产生的原因,最后能从其原因中提取出共性的东西,回答就算完美了。 考点:历史上重大改革 明治维新 大陆政策;近代中国的民主革命 抗日战争 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形成。 ( 25分)阅读材料,完成下列各题。 材料一 近 年来,随着我国经济实力增强、政治影响力扩大和对外开放水平提高,我国与外部世界的经济联系和互动明显加强,与发展中国家关系也步入一个新阶段。当前,国际政治经济格局发生深刻变化,注重经济外交成为各国的共同选

36、择。在变革中,发展中国家整体实力有所增强,国际影响力不断加大,对建立国际政治经济新秩序抱有强烈愿望。发展中国家人口众多,发展潜力巨大,与我国的经济互补性很强,与我国发展经贸合作的要求十分迫切。作为发展中大国,我国与发展中国家没有根本利害冲突。 人民日报社论对发展中国家经济外交大有可为( 2004年 9月 3日 ) 材料二 “文明多样性是人类社会的客观现实,是当今世界的基本特征,也是人类进步的重要动力 ”。 “在人类文明交流的过程中,不但需要克服自然的屏障和隔阂,而且需要超越思想的障碍和束缚,更需要克服形形色色的偏见和误解 ”。“我们应该积极维护世界多样性,推动不同文明的对话和交融,相互借鉴而不

37、是相互排斥,使人类更加和睦幸福,让世界更加丰富多彩 ”。 胡锦涛在美国耶鲁大学的演讲 材料三 据国际先驱导报报道:德国从 2007年 9月开始对中国实行 “价值观外交 ”。 “价值观外交 ”是默克尔所在德国执政党的对外政策纲领,其核心是 意识形态,其主旨是将外交政策作为推进西方价值观的工具和手段,其根本目的是确保西方意识形态和政治经济制度在世界上的支配地位和西方国家在世界体系中的主导作用。为此,默克尔对华采取较强硬态度,指责中国的人权、西藏问题。 ( 1)结合材料一和所学知识说明 20世纪 90年代国际政治经济格局发生的变化,分析我国对发展中国家开展经济外交的有利因素。( 16分) ( 2)依

38、据材料二的观点评价材料三默克尔的 “价值观外交 ”。( 9分) 答案:( 1)变化:世界政治格局多极化趋势加强;世界经济呈现经济全球化和区域集团化趋势。 (4分 )有利因素 :中国经济实力和政治影响力的增强;国际政治经济格局发生深刻变化;发展中国家对建立国际政治经济新秩序及与我国发展经贸合作的要求十分迫切;发展中国家与我国的经济互补性很强;我国与发展中国家没有根本利害冲突。 (12分 ,答出其中 4点即可 ) ( 2)评价:文明是多样性的,需要克服形形色色的偏见和误解。( 2分)各种文明不断交流、融合,相互借鉴而不是相互排斥。( 2分)默克尔的 “价值观外交 ”实际是一种 “冷战 ”思维。(

39、2分)有悖于世界文明多样性的客观实际,必定会遭到抵制。( 3分) 试题分析: (1)变化:根据所学必修一可知当今世 界政治格局正在向多极化方向发展,根据必修二所学可知九十年代国际经济的发展趋势是区域集团化和经济全球化。有利因素:由材料一依次提取信息,可以得出有关的有利因素。 ( 2)这一题要求根据材料二去评价材料三中的 “价值观外交 ”。根据材料二可知,文明具有多样性特征,并且材料二主张不同文明之间应该相互交流借鉴和包容,而不是互相排斥。由此可以看出材料三中的所谓 “价值观外交 ”明显违背了材料二的观点,所以是会产生消极影响的。据此回答即可。 考点:第二次世界大战后世界经济的全球化趋势 世界经

40、济区域集团化 当今世界经济发展的趋势;第二次世界大战后世界政治格局的演变 两极格局瓦解和多极化趋势的加强 多极化趋势的加强;史学理论 史观 文明史观。 ( 15分)【中外历史人物评说】 阅读下列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回答问题。 材料一 康熙是一位全力奖励学术的皇帝。他收录了五十名饱学之士来编撰明史,他们在翰林院博得了优厚职位,令那些经正常科考获取功名的士子嫉妒不已,他还时常赐宴款待一些名儒才子 由于康熙对学术的奖励,几部不朽的巨著编撰了出来,其中最著名的有康熙字典、重要的辞书佩文韵府、朱子全书和一部多达 5020册的大百科全书古今图书集成等。 摘编自(美国)徐中约中国近代史 材料二 1799 年拿

41、破仑成为第一执政官后,通过法案确定巴黎理工学校的办学目标是 “传播数学、物理、化学等科学和制图技术,特别是为炮兵、工兵、路桥、造船、军用和民用工程、开矿和地理等技术性的公立专科学校输送学生。 ” 传记作家奥特在拿破仑前言写到 “他是一个人类文化的摧残者吗 把教育绑架到军国主义的战车上 然而,他却是一位法国现代教育的奠基人。 ” ( 1)从材料信息来看,康熙和拿破仑对本国文化的发展各有何贡献?据此概括两国不同的 文化政策特点。( 9 分) ( 2)联系所学知识,从政治、经济、思想文化等方面分析产生不同文化政策的背景。( 6 分) 答案:( 1)康熙对人才的重视和对传统文化的继承和发展,有利于中华

42、文明的传承和发扬( 2分);特点是对传统文化仅起到总结作用,但缺乏创新( 2分)。拿破仑重视高等教育的发展,推动了本国科技和教育的进步( 2分);特点是重视近代科技人才的培养,但其教育政策具有为军事服务的目的( 3分)。 ( 2)康熙:君主专制中央集权制度、自然经济占统治地位、实行文化专制。( 3分)拿破仑:法国大革命、资本主义的发展、启蒙思想 。( 3分) 试题分析:( 1)由材料一中的 “收录了五十名饱学之士 ”、 “时常赐宴款待一些名儒才子 ”、 “几部不朽的巨著编撰了出来 ”可以得出康熙皇帝对本国文化发展做出的贡献。由材料二中的 “通过法案确定巴黎理工学校的办学目标 ”可以得出拿破仑对本国文化发展做出的贡献。其文化政策的特点:应该将康熙和拿破仑分别进行表述,这也可以从材料所提供的信息得出:康熙组织学者编撰了大部头的著作,但只是总结性的,没有创新;拿破仑对高等教育的重视,使得法国培养了大批近代科技人才,但是却将之与军国主义结合了起来。都要一分为二去分析。 ( 2) 背景:根据康熙和拿破仑所处的时代,结合所学知识即可得出答案:。 考点:中外历史人物评说 古代中国的政治家 康熙帝;中外历史人物评说 欧美资产阶级革命时代的杰出人物 拿破仑。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考试资料 > 中学考试

copyright@ 2008-2019 麦多课文库(www.mydoc123.com)网站版权所有
备案/许可证编号:苏ICP备17064731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