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4届浙江省宁波市重点中学高三上学期期中考试历史试卷与答案(带解析).doc

上传人:sofeeling205 文档编号:339862 上传时间:2019-07-09 格式:DOC 页数:17 大小:59.55KB
下载 相关 举报
2014届浙江省宁波市重点中学高三上学期期中考试历史试卷与答案(带解析).doc_第1页
第1页 / 共17页
2014届浙江省宁波市重点中学高三上学期期中考试历史试卷与答案(带解析).doc_第2页
第2页 / 共17页
2014届浙江省宁波市重点中学高三上学期期中考试历史试卷与答案(带解析).doc_第3页
第3页 / 共17页
2014届浙江省宁波市重点中学高三上学期期中考试历史试卷与答案(带解析).doc_第4页
第4页 / 共17页
2014届浙江省宁波市重点中学高三上学期期中考试历史试卷与答案(带解析).doc_第5页
第5页 / 共17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1、2014届浙江省宁波市重点中学高三上学期期中考试历史试卷与答案(带解析) 选择题 文明多样性是人类社会的客观现实。公元前 6世纪至公元前 5世纪的中国和希腊政治发展的特点分别是 ( ) A从诸侯国家走向统一 建立起民主政治 B中央集权制度形成 雅典民主政治奠基 C官僚政治趋向完备 确立三权分立机制 D专制皇权正式确立 公民参与城邦政治 答案: A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比较分析及知识的运用能力,联系已学知识可知公元前 6-5世纪,中国由东周的春秋战国诸侯争霸到秦汉王朝的大一统;而希腊在公元前6-5 世纪经历了梭伦,克里斯提尼,还有伯里克力的一系列改革,民主政治确立。故选 A 考点:中国传统文化主流

2、思想的演变 春秋战国时期的百家争鸣 儒家、法家思想 下列图中五条曲线反映了 1840 1956年间我国五种经济形态的发展变化情况,其中表述不正确的是 ( ) A经济形态 在中国近代虽然逐渐解体但始终占据主导地位 B经济形态 对近代中国起到了 “破坏 ”和 “建设 ”双重作用 C经济形态 都在一定程度上推动了中国的近代化 D经济形态 最能反映近代中国发展的主流 答案: D 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学生运用已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解答本题的关键是明确 具体是什么经济形态,依据产生发展演变的情况及所学史实可以判断出 是小农经济, 洋务经济, 外国资本主义经济, 民族资本主义经济, 是新民主主义经济,由

3、此分析可知 D 表述有误,不合史实。故选 D。 考点:经济结构的变动与资本主义的曲折发展 晚清中国经济结构的变化和民族工业的兴起 中国民族资本主义发展 1912年 10月,南京临时政府参议院正式通过了服制法,规定礼服礼帽“料用本国纺织品 ”。该规定实质上反映了 ( ) A中国民族工 业生产水平的落后 B西方列强对中国进行商品倾销 C政府极力保护民族工业的发展 D中国民族工业得到进一步发展 答案: C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阅读材料,获取信息及知识的迁移能力,据材料中的 “料用本国纺织品 ”可知其表明政府规定礼服礼帽必须用本国的纺织品。这是一种表象,从实质上看是政府在极力保护本国的民族工业而采取国家

4、保护主义,由此分析C符合题意,故选 C。 考点:经济结构的变动与资本主义的曲折发展 民国时期民族工业的曲折发展 民国时期中国民族资本主义发展 1955年,我国政府在关于发展国民经济的第一个五年计划的报告中说: “要解决社会主义的经济任务,就不仅要发展以重工业为基础的工业体系,而且要把包括农业在内的国民经济转移到大生产的技术基础上来,把包括多种经济成份的国民经济改变成为单一的社会主义经济。 ”这表明当时的中国 ( ) A开始对农业进行社会主义改造 B经济中的 “左 ”倾错误已经抬头 C社会主义经济体系已基本建立 D变革生产关系与发展生产力并举 答案: D 试题分析:本题以现代中国的经济发展考查学

5、生阅读材料,获取信息的能力。解题时注意 “1955年 ”即过渡时 期,材料前半部分表现的是发展社会生产力,后半部分表现的是变革生产关系,二者同时进行,这也是过渡时期我国社会经济发展的特点,由此分析可知 D符合题意。故选 D。 考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道路 20世纪 50年代至 70年代探索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实践 三大改造 1958年,红旗杂志转引毛泽东的话说: “我们的方针,应该有秩序的把工、农、学、商、兵组成为一个大公社,从而构成我国社会的基本单位。 ”这反映出当时党和政府 ( ) A要变革生产关系,尽快实现 “一五 ”计划的指标 B要实现合作化,建立生产资料公有制 C忽视客观规律,片面

6、追求经济建设的高速度 D忽视生产力发展水平,片面改革生产关系 答案: D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学生阅读史料,综合理解分析的能力。题干材料主要涉及的是人民公社问题,由已学知识可知人民公社以 “一大二公 ”为特征,其中的 “公 ”即公有制程度越高越好,这属于生产关系的调整,而这一调整与当时落后的生产力很不适应,因此 D表述符合题意。 AB与材料无关, C“高速度 ”问题,主要与 “大跃进 ”有关而与人民公社无关。故选 D 考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道路 20世纪 50年代至 70年代探索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实践 人民公社的特点 新中国成立后,农业领域的生产关系经历了多次变革,生产资料所有制发生了重大

7、变化,能够确切反映上述变化的是 ( ) A封建土地所有制 农民土地所有制 集体土地所有制 B农民土地所有制 集体土地所有制 国有土地所有制 C封建土地所有制 农民土地所有制 国有土地所有制 D集体土地所有制 国有土地所有制 农民土地所有制 答案: A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学生运用已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回顾已学知识可知1950年中央人民政府颁布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改革法 , 废除封建土地所有制,实行农民阶级的土地所有制。而农业的社会主义改造则又把农民的土地所有制变成了集体所有,到家庭联创承包责任制时,是土地公有前提下包产到户,农户自主经营,由此分析可知 A符合题意。 考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

8、道路 20世纪 50年代至 70年代探索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实践 三大改造 下列选项与中共十四届三中全会决议密切相关的是 ( ) 强调市场对资源配置的基础性作用 经济体制改革的中心环节是增强企业活力 国有企业改革的目标是建立产权清晰的现代企业制度 建立多种形式的经济责任制 A B C D 答案: C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学生对基础知识的再认再现能力,回顾已学十四届三中全会的内容,可知全会指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是同社会主义基本制度结合在一起的。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就是要使市场在国家宏观调控下对资源配置起基础性作用。要进一步转换国有企业经营机制,建立适应市场经济要求,产权清晰、权责明确、政企

9、分开、管理科学的现代企业制度,由此分析可知 C符合题意, 是 1984年以后城市经济体制改革的增强企业活力和建立多种形式的经济责任制,与题意不合,故选 C。 考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道路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 十四届三中全会内容 歌曲春天的故事歌词: “1979年,那是一个春天,有一位老人在中国的南海边画了一个圈。 ”对此理解正确的是 ( ) 海峡两岸关系发展取得历史性突破 我国开始实行改革开放 我国在东南沿海划出了几个城市作为经济特区 我国初步建立了市场经济体制 A B C D 答案: D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学生对基础知识的掌握及运用能力,回顾已学知识可知材料中的 “1979年,那

10、是一个春天 ”是因为 1978年底召 开了十一届三中全会,实行了改革开放政策,所以说 “是一个春天 ”, “老人 ”指的是邓小平, “圈 ”指的是建立经济特区,由此分析可知 符合题意,故选 D。 考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道路 对外开放格局的初步形成 经济特区的设立 1897年,上海举办了中国国内的首次大型舞会。对此,上海各家报纸评论说: “西人光明磊落,脱略为怀,虽男女聚会跳舞,乐而不淫,与中国之烧香赛会,男女混杂,大有天壤之别。 ”这反映出当时的中国 ( ) A人们基本上接受了西方的生活方式 B政府公开赞成西方生活方式的推广 C西方舞会娱乐与传统习俗无法融合 D开明人士已经能认同西方生活

11、方式 答案: D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学生阅读和提炼材料信息的能力。据题干中提到的西人 “光明磊落 ”, “乐而不淫 ”等信息可知,反映了国内开明人士对西方生活方式与社会习俗的羡慕与认同,因此 D复合材料。 A的表述过于绝对;材料只是上海各家报纸评论,表述不合题意; C表述有误。故选 D。 考点:中国近现代社会生活的变迁 物质生活和社会习俗的变化 社会习俗的变化 随着中国近代报刊业的发展, “文人论政 ”成为普遍的社会现象。促成这种现象出现的社会背景是 ( ) 列强侵华,民族危机 政府腐败,人民困苦 思想启蒙,民智渐开 舆论开放,言论自由 A B C D 答案: A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学生分析理

12、解问题的能力。思想是社会现实的反映,因此解答本题需要结合时代背景分析归纳,回顾已学知识可知近代文人论政是和近代的社会背景相关联的,和西学的传播,民智渐开也有关,所以 正确。 当时民主并没有实现。故选 A。 考点:中国近现代社会生活的变迁 大众传媒的发展 报刊业的发展 英国女王伊丽莎白一世 (Elizabeth I,1533 1603)曾经同意英格兰海船掠夺加勒比海和中南美洲沿岸城市,引起敌方报复,由此在英吉利海峡发生了一场举世瞩目、激烈壮观的大海战。英国船只攻击的主要对象是哪个国家 ( ) A葡萄牙 B法国 C西班牙 D荷兰 答案: C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阅读材料,提取有效信息的能力,解题时注

13、意题干中“(Elizabeth I,1533 1603)”,再由 “在英吉利海峡发生了一场举世瞩目、激烈壮观的大海战 ”可判断材料指的是 1588年西班牙排除一支庞大的 “无敌舰队 ”讨伐英国,遭到惨败,由此可知 C符合题意。 考点:新航路的 开辟、殖民扩张与资本主义世界市场的形成和发展 荷兰、英国等国的殖民扩张 英国的殖民扩张 文明史观认为,一部人类社会发展史,从本质上说就是人类文明演进的历史。用文明史观来分析新航路开辟这一历史事件,形成的结论不正确的是 ( ) A西欧终于走出中世纪的黑暗 B世界不同民族开始了经济文化交流 C为商业阶级开辟新的贸易场所 D开辟人类文明联结的新航线 答案: B

14、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对教材重点知识的准确理解与认识的能力, A、 B、 C、 D各项均是从文明史的角度分析和看待历史的,但世界不同民族交流的历史可以追溯到中国的秦汉时期,通过海上丝绸之路的路上丝绸之路可以达到印度半岛和罗马,因此 B在时间不合题干,故选 B。 考点:新航路的开辟、殖民扩张与资本主义世界市场的形成和发展 新航路的开辟 新航路的开辟的历史影响 阅读下列美国钢铁业在某一时期的统计表,从中可以得出这一时期美国钢铁业发展的主要特征是 ( ) 年份 1870 1900 企业总数 (个 ) 808 669 工人总数 (个 ) 78000 272000 钢铁产量 (吨 ) 3200000 29

15、500000 投资总额 (美元 ) 121000000 590000000 A.行业竞争更加激烈 B生产和资本走向集中 C企业规模不断大 D劳动生产率迅速提高 答案: B 试题分析:本题属于表格型选择题,主要考查通过数据分析本质的能力。解题时主要把握 “主要,由表格中的数据可知从 18701900 年在企业数不断减少的情况下,而其他指标却大幅度上升,体现了生产和资本走向集中,预示着垄断的产生。联系已学知识可知 19世纪后期,在第二次工业革命的推动之下,生产力迅速发展,生产和资本高度,形成了垄断,因此 B符合题意,而 ACD只是对材料表象的反映。故选 B。 考点:新航路的开辟、殖民扩张与资本主义

16、世界市场的形成和发展 工业革命 垄断组织 罗斯福说: “低收入的工人是我们人数最多的消费集团,可是今天他们却无法维持像样的生活水准,不能购买食品、衣服和其他必需品 保持我们工厂和农场充分运转。 ”为此,罗斯福新政 ( ) A整顿财政金融体系 B颁布农业调整法以恢复农业生产 C建立社会保障体系 D举办救济和公共工程,保护劳工权利 答案: D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理解材料,及知识的迁移能力,由材料中 “低收入的工人是我们人数最多的消费集团 保持我们工厂和农场充分运转 ”分析可知罗斯福强调的是解决的是 “低收入的工人 ”的生活保障问题,为此其采取了 “以工代赈,规定最低工资标准 ”即举办救济和公共工程

17、,保护劳工权利,因此 D符合题意,ABC虽然是罗斯福新政的措施,但不合题意。故选 D。 考点:罗斯福新政和当代资本主义的新变化 罗斯福新政 罗斯福新政的内容 到现在为止,发端于罗斯福新政的现代资本主义较之传统资本主义正在发生着一些新变化。下面对 “新变化 ”的认识不正确的 是 ( ) A国家对经济实行系统调控和干预 B政府成为各项事务的直接管理者 C西方主要国家建立起 “福利国家 ” D新经济出现,高科技产业发展迅速 答案: B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知识的迁移与运用能力,回顾已学知识可知二战后国家垄断资本主义进一步发展,并不断调整, 20世纪 80年代后,各主要资本主义国家适当减少国家对经济的干

18、预,逐渐发展出 “混合经济 ”,因此 ACD均是二战后资本主义新变化的表现,故正确答案:为 B。 考点:罗斯福新政和当代资本主义的新变化 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美国等国本主义的新变化 变化的表现 工 业革命开始后,亚当 斯密提出自由放任经济政策。在以后的一百多年里,资本主义国家普遍奉行;二战后,凯恩斯主义盛行,资本主义国家纷纷加强对经济的干预, 20世纪 70年代后,面对经济 “滞胀 ”,资本主义国家又减少对经济的干预,这反映出的本质问题是 ( ) A资本主义国家的经济政策摇摆不定 B随生产力发展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相应调整 C没有哪种经济政策可保资本主义经济持续繁荣 D资本主义国家尝试建立计划加市场的

19、混合经济 答案: B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阅读材料及通过历史现象分析历史本质的能力,无论是自由放任、凯恩斯主义还是国家减少对经济的干预,其政策调整都需与当时生产力水平相适应,在本质上是资本主义在所能容纳的生产关系范围内进行自我调整,这也是资本主义经济整体上能够持续发展的根本原因所在。故选 B。 考点:罗斯福新政和当代资本主义的新变化 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美国等国本主义的新变化 国家对经济的干预 巴黎公社的经济措施中,最能体现其阶级性的是 ( ) A监督铁路运输和军需生产 B民主选举公职人员 C建立工人阶级的治安、司法和立法机构 D没收逃亡资本家工厂,交给工人合作社管理 答案: D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

20、知识的再认再现及运用能力,解题时注意紧扣 “经济措施 ”,分析备选项可知 BC 属于政治上的措施,可以直接排除 BC;而 AD虽然都是经济上的措施,但 A欤题干中 “阶级性 ”不合, D体现了人民是公社会的主人与消灭资本主义,体现了阶级性,故选 D。 考点:科学社会主义理论的诞生和国际工人运动 巴黎公社 巴黎公社的措施及其性质 从下表数据对比中可以看出当时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特点有 ( ) 项目 私人企业 官办企业 外商企业 企业数量 (家 ) 300 315 1931 企业资本 (万元 ) 729 1753 9782 资金少 规模小 技术力量薄弱 受官办和外商企业挤压 A B C D 答案:

21、A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学生通过数据分析本质的能力,解答本题的关键是对表格中的数据进行通过现象分析本质,表格中私人企业与官办企业与外商企业无论在企业数量还是企业资本上都相差甚大,由此分析可知当时中国的民族资本主义具有资金少、规模小的特点,而技术力量与受官办和外商企业挤压在材料中没有体现,因此 A符合题意。 考点:经济结构的变动与资本主义的曲折发展 晚清中国经济结构的变化和民族工业的兴起 中国民族资本主义发展的特点 对于中国近代化,有人这样说: “广东人立言,湖南人流血,江浙人摸钱。 ”上述评价中 “江浙人摸钱 ”的本质含义是 ( ) A江浙是近代中国财阀的聚集地 B江浙地区最早出现资本主义生产关

22、系的萌芽 C近代资本主义经济在江浙等地发展较快 D江浙人具有经商发家致富的优良传统 答案: C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学生全面解读材料的能力,解题时注意 “本质含义 ”,由已学知识可知中国近代化表现为经济领域的工业化、政 治领域的民主化、思想领域的思辨化和科学化。而 “江浙人摸钱 ”是指江浙人民善于经营,对中国近代民族经济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其突出的表现是近代资本主义经济在江浙等地发展较快,由此分析可知 C符合题意。而 ABD都有一定的道理,但并不是从本质上进行分析。故选 C。 考点:经济结构的变动与资本主义的曲折发展 晚清中国经济结构的变化和民族工业的兴起 近代资本主义的发展 齐民要术 序中写道

23、: “舍本逐末,贤者所非。日富岁贫,饥寒之渐,故商贾之事,阙而不录。 ”此段话表明作者 ( ) A写作目的是发展商品经济 B具有重农抑商 的思想 C告诫统治者应舍本逐末 D提倡工商皆本 答案: B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阅读材料,提炼信息的能力,解题时注意提取材料中的有效信息,由 “舍本逐末,贤者所非 ”体现了古代对商业的压制和对农业的重视,因此 B符合题意,而其它三个选项均与题意不合。故选 B。 考点:古代中国的经济 资本主义萌芽与 “重农抑商 ”和 “海禁 ”政策 重农抑商 查士丁尼在位期间,古罗马法学家负责整理、编纂的查士丁尼民法大全标志着罗马法已经发展到完备阶段。当时,这一著名法典 ( )

24、 A因平民保民官的强烈提议而制定 B从法律上详细规范了人们的行为 C实质上始终是古代罗马的基本法 D首次遏制了贵族随意解释习惯法 答案: B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运用已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联系已学知识可知查士丁尼民法大全的颁布标志着罗马法依据发展到完备阶段,对人的行为作出详细的法律规范,为调解复杂的社会矛盾提供了法律手段,成为维系罗马帝国统治的有效工具,是世界史上内容最丰富,体系最完备,对后世影响最广泛的古代法律,由此分析 B符合题意,故选 B。 考点:古代希腊、罗马的政治制度 罗马法 罗马法的影响 英国法律规定国王是世袭的国家元首, 是全国武装力量的统帅。其职权有:任免首相和大臣、高级法官,

25、召开、终止议会会议,批准和公布法律等。但法律同时规定了 “国王不能犯错误 ”的原则,使英王须根据他的大臣的建议执行职务。这些规定实际上 ( ) A加强了国王的权力 B使国王处在可有可无的位置上 C限制了国王的权力 D反映了英国法律的不完善 答案: C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学生理解分析材料的能力,材料中 “任免首相和大臣、高级法官,召开、终止议会会议,批准和公布法律 ”规定了国王的职权,但又规定“国王不能犯错误的原则 ”,是对国王的权力有一定的限制,故选 C。 考点:欧美代议制的确立与发展 英国君主立宪制的确立 权利法案 美国学者斯科特 戈登在控制国家 西方宪政的历史中写道: 社会的全盘重建是必要

26、的,而这一伟大任务只有具有不受拘束的坚定且无情的政府才能完成。 美国的政治发展 并没有摒弃英格兰的政治遗产;相反,美国政治重建的设计师试图保持并完善这种遗产。对此理解正确的是 ( ) A美国和英国一样都实行资产阶级代议制 B美国联邦政府的职能相当于英国的责任制内阁 C美国总统和英国首相都必须对国会 (议会 )负责 D美、英两国都通过颁布宪法 加强中央政府的权力 答案: A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学生阅读史料,提炼有效信息的能力,材料反映的是美国和英国在政治制度方面具有一致性,美国实行总统制共和制,英国实行君主立宪制,但本质都是资产阶级代议制,因此 A符合题意。由已学知识可知美国联邦政府包括行政权、

27、立法权、司法权等,而英国的责任内阁制行使的是行政权,因此 B表述有误;美国总统对选民负责, C不合史实;英国是通过制度创新责任内阁制加强政府的权力, D不合史实。故选 A。 考点:欧美代议制的确立与发展 英国君主立宪制的确立、美国共和制的确立 英美两国政体差异 普法战争后,法、德两国最终确立了近代政治体制。两国政治体制的不同点是 ( ) A国家元首掌握实际政治权力 B内阁的任命须经议会同意 C选民通过选举产生代议机构 D行政首脑由国家元首任命 答案: B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学生对基础知识的再认再现及比较归纳的能力。联系已学知识可知普法战争 1871年结束, 1875年法国建立了法兰西第三共和国

28、宪法,其主要内容有:总统是国家元首和军队最高统帅,任期 7年。他有权任命文武官员,缔结条约,实行大赦等。经众议院同意有权任命内阁,经参议院同意有权解散众议院。参议员由地方 参议会代表间接选出,众议员由普选产生,内阁对参议院负责。众议院可以提出并通过法案,但受到总统和参议院的控制。1871年德意志帝国宪法规定:德国是联邦制君主立宪制国家,皇帝和宰相是帝国国家权力中心;议会并无实权。联邦议会(上议院)权力巨大,议长为帝国宰相,议员由君主任命;负责法律的审批;而帝国议会(下议院)权力较小,由此分析可知 B是两国政体的不同点。故选 B。 考点:欧美代议制的确立与发展 法国共和制、德意志帝国君主立宪制的

29、确立 法德两国政体的差异 下面分别是中国人民邮政发行的纪念巴黎公社九十周年和纪 念巴黎公社 100周年两枚邮票。由此可以得出的正确信息是 ( ) A反映出巴黎公社突发性城市起义的特点 B表明巴黎公社有成熟理论支撑和经验指导 C巴黎公社在无产阶级革命史上有重要意义 D反映出巴黎公社具有广泛的群众基础 答案: C 考点:科学社会主义理论的诞生和国际工人运动 巴黎公社 巴黎公社历史意义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学生运用已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回顾已学知识可知巴黎公社最重要的意义就是它是世界上第一个无产阶级政权,由此分析可知题干图片体现了巴黎公社在无产阶级革命史上有重要意义,因此 C符合题意。而 A的表述语

30、题意无关, B“成熟理论支撑和经验指导 ”表述有误, D“具有广泛的群众基础 ”不合史实。故选 C。 列宁的四月提纲为十月革命奠定了思想基础,主要是因为它 ( ) A提出了变帝国主义战争为国内战争的理论 B指明了由民主革命转变为社会主义革命的发展方向 C明确以和平方式夺取政权 D确定举行武装起义的方针 答案: B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学生分析理解问题的能力,回顾已学知识可得出十月革命是一场无产阶级的社会主义革命,在四月提纲中明确提出无产阶级应当夺取政权,实现社会主义革命,从而 为十月革命奠定了思想基础。而 ACD的表述均与四月提纲内容不符,故选 B。 考点:俄国十月革命与苏联社会主义建设 俄国十

31、月革命 四月提纲内容 有人说: “对美国来说,马歇尔计划达到了一箭几雕的目的。 ”这里的 “几雕 ”是指 ( ) 稳定了西欧经济 加强了美国在国际金融领域的支配地位 有助于美国商品的输出 把受援国纳入了美国全球称霸的战略轨道 A B C D 答案: B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学生理解分析的能力,联系已学知识可知二战结束后,美苏为首的两极对峙形成, 1947年针对欧洲国家普遍出现的经济困难,美国国务卿马歇尔提出了欧洲经济援助计划,即马歇尔计划。马歇尔计划对西欧国家的经济复苏起了很大作用,为美国利用经济手段控制西欧铺平了道路,是美国冷战政策的重要组成部分,由此分析可知美国通过马歇尔计划,有利于稳定西欧

32、经济;有助于美国商品的输出;有利于把受援国纳入美国全球称霸的战略轨道,因此 的表述均符合题意。而 “加强了美国在国际金融领域的支配地位 ”与马歇尔计划无关,是布雷顿森林体系建立的意义。故选 B。 加强了美国在国际金融领域的支配地位的是布雷顿森林体系的形成。 考点:第二次世界大战后世界政治格局的演变 美苏两极对峙格局的形成 马歇尔计划 美国前驻华大使司徒雷登在在华五十年中写道: “美国的强大及其在自由和安全事业中的领导地位,使它成了自由国家抵抗共产主义威胁的领袖 ”。 20世纪 50年代,体现美国充当这一 “领袖 ”的史实是 ( ) A提出杜鲁门主义 B抛出马歇尔计划 C北约与华约的对峙 D在越

33、南发动 “特种战争 ” 答案: C 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学生再认、再现历史史实并进行有机整合的能力。 解题时需要扣住材料关键词时间 “20世纪 50年代 ”。联想已学史实可知杜 鲁门主义1947 年 3 月发表,马歇尔计划 1948 年 4 月开始实施, “特种战争 ”1961 年发动,与题干时间不符,由此分析可以排除 A、 B、 D;而北约与华约的对峙形成于1955年,同时说明了美苏两极格局的正式形成, C符合题意。故选 C。 考点:第二次世界大战后世界政治格局的演变 美苏两极对峙格局的形成 北约与华约的对峙形成 1958年的一位德国商人宣称: “无论是拿破仑的欧洲还是希特勒的欧洲,都不是

34、最佳的解决办法。 ”他意在 ( ) A反对欧洲走向统一 B反对武力统一欧洲 C反对欧洲对外扩张 D反对美苏干涉欧洲 答案: B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阅读史料,理解分析的能力,材料主要强调了拿破仑与希特勒采用的方法都不是解决欧洲问题的最佳方法,表达了对两者采取方法的否定。联系已学知识可知材料指的是拿破仑的欧洲和希特勒的欧洲指的是靠军事独裁统治,所以反映的是反对武力统一欧洲,故选 B。 考点:第二次世界大战后世界经济的全球化趋势 世界经济区域集团化 欧洲联合 某中学历史研究性学习小组开展了以 “会馆的发展变迁 ”为课题的研究性学习,收集到下列相关信息,你认为正确的是 ( ) 会馆是管理商业贸易的政府

35、机构 会馆的出现是商品经济 发展的结果 会馆的出现与明代商帮密切相关 会馆是孕育资本主义萌芽的场所 A B C D 答案: C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学生运用已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联系已学知识可知会馆是同一地域的商人停宿、储运、交际的重要场所,因此 表述不合史实;会馆的出现于按地域竭诚的商帮有关,反映商业发展情况,由此可知 符合史实;会馆不存在雇佣关系,与资本主义萌芽无关,排除 ,故选 C。 考点:古代中国的经济 商业的发展 商帮的发展 有一种观点认为:女性是汉代纺织业的主要劳动力,但 “女性的劳动成果却被想当然的排除在经济学家的价值计算之外 ”。对出现这种现象的主要因素表述不正确的是 ( )

36、A自然经济长期存在 B纺织业是农业的补充 C男尊女卑思想盛行 D官营手工业垄断纺织业 答案: D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学生阅读材料,提炼信息的能力,材料中主要强调了古代中国经济男耕女织下的女性的纺织劳动,但是却不被 “经济学家的价值计算 ”,出现这种原因与中国古代长期的自然经济发展形态,男尊女卑的思想有关,由材料还看以看出纺织业在古代史农业的补充,因 此 ABC的表述均符合材料,但是材料中没有体现出官营手工业垄断纺织业的内容,因此 D符合题意。 考点:古代中国的经济 手工业的发展 家庭手工业的发展 沈氏农书中记载 “家有织户,织与不织,总要吃饭,不算工本,自然有赢。 ”这段话反映了中国古代家庭手

37、工业 ( ) A与农业相结合,竞争力强 B以营利为目的,面向市场 C生产方式落后,效率较低 D生产成本较低,自给自足 答案: D 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学生准确解读材料信息的能力,由材料中 “不算工本,自然有赢 ”说明中国古代家庭手工业完全依靠自家进行生产加工,其生产加工具有成本较低和自给自足的特点,由此分析可知 D符合题意, A B说法错误不符合中国古代家庭手工业的特点,即中国古代家庭手工业与农业相结合,生产并不面向市场当然也就不存在竞争力强的特点, C项说法正确但材料并未直接体现。故选 D。 考点:古代中国的经济 手工业的发展 家庭手工业的发展 黄梅戏天仙配中有这样一段唱词: “ 你耕田来

38、我织布,我挑水来你浇园。寒窖虽破能避风雨,夫妻恩爱 苦也甜 ” 这段唱词反映了我国古代( ) 自耕农富裕祥和的生活情况 自耕农以家庭为生产生活的基本单位 农业与家庭手工业相结合是自耕农的主要经营方式 “男耕女职 ”的经营方式是我国古代农业经济的特点之一 A B C D 答案: A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学生获取和解读信息能力。根据材料中 “你耕田来我织布 ”等信息,充分反映了我国古代经济的传统农业和家庭手工业相结合的特点,由此分析可知 均符合题意,而 在材料中没有体现,因此 A符合题意,故选 A。 考点:古代中国的经济 农业的主 要耕作方式和土地制度 中国古代农业经济的特点 对比图 1和图 2,从

39、中可以观察到的是 ( ) A生产模式的变化 B生产工具的进步 C社会组织的完善 D经营方式的改变 答案: B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学生读图分析理解的能力,图 1是石犁,图 2是铁犁,由石犁到铁犁体现的是生产工具的改进,因此 B符合题意,而 A 生产模式的变化、C社会组织的完善、 D经营方式的改变均与题干中的图片无关,排除 ACD,故选 B。 考点:古代中国的经济 农业的主要耕作方式和土地制度 生产工具的进步 古巴导弹危机即将走进 60个春秋。当年赫鲁晓夫曾向肯尼迪建议 “我们同意从古巴撤出您认为是进攻性的手段 美国代表需要声明:美国方面考虑到苏联的安全和焦虑,将从土耳其撤出自己的这种手段。 ”这

40、表明古巴导弹危机( ) A发生时美苏两极格局尚未确立 B拉开了美苏双方冷战的序幕 C由美国发起并以苏联妥协告终 D是苏联核力量弱势下的一次争锋 答案: D 试题分析: 本题考查学生分析理解归纳的能力,由已学知识可知古巴导弹危机是美苏 “冷战 ”开始以后出现的历史事件,是由苏联引起的,但是由于经济军事实力处于弱势的原因,最终苏联从古巴撤走导弹 ,危机结束,是苏联核力量弱势下的一次交锋,因此 D符合题意。故选 D。 考点:第二次世界大战后世界政治格局的演变 美苏两极对峙格局的形成 古巴导弹危机 1971年,美国总统尼克松说: “同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的时候相比,美国遇到了我们甚至连做梦也没有想到过的

41、那种挑战。 ”这种挑战主要是指 ( ) A苏联的威胁 B西欧和日本的经济竞争 C不结盟运动兴起 D中国的振兴 答案: B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学生阅读材料,理解分析及知识的运用能力,回顾已学知识可知 20世纪 50-70年代西方资本主义国家进入发展的黄金时代,西欧通过联合经济迅速发展,日本也成为资本主义社会的第二大经济强国,西欧、日本对美国的经济霸主地位造成冲击,在资本主义社会形成了美日欧三足鼎立的局面。西欧、日本在经济方面与美国的摩擦也不断发生,因此 70年代尼克松说的它们指的是西欧与日本,因此 C符合题意,故选 C项。 考点:第二次世界大战后世界政治格局的演变 多极化趋势在曲折中发展 美国大

42、国地位动摇 综合题 ( 14分)有学者提出:判断一个国家的发展是否成功,很重要的一条标准就是看它是否经过长期探索闯出了一条与本国国情和时代 特征相适应、行之有效的发展道路。我国是在经过长期艰辛探索以后才成功地走出了一条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道路。很多有识之士称赞和看好 “中国模式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各题。 材料一 按生产方式,历史上经济发展模式可划分为封建主义经济模式、资本主义经济模式和社会主义经济模式。封建主义经济模式以公元前 8世纪至公元前3世纪的中国为代表,农民以户为单位进行生产经营,耕织结合,自给自足。资本主义经济模式在 19 世纪末 20 世纪初尤为令人瞩目,特点是以科技为先导、以

43、提高生产率为主要竞争手段、以垄断为组织形式。 20世纪 30年代苏联的 社会主义经济模式优先发展重工业,实行单一的公有制和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否定了价值规律和市场机制的作用,过多剥夺农民和限制居民生活。 材料二 中国经济模式是在改革 “斯大林模式 ”的过程中逐步形成的。以经济效益为中心,注重效益、质量、合理实在的速度,由片面强调自力更生、闭关锁国转变成对外开放;以公有制为主体的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形成了多种所有制并存交融的混合经济;多种分配方式并存、公平与效率并重;中国已经根本改变传统的计划经济体制,初步建立起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经济结构趋向合理化 轻工业快速发展、农业得到 加强 重点发

44、展装备制造业、高技术产业和服务业;缩小地区差距,实现地区平衡协调发展;增长模式以依靠技术进步、加强管理,高产出、高效益的集约型增长方式为主。 材料三 中国模式挽救了世界社会主义。我国的改革进程,突破了中外教科书的各种理论范式,打破了西方改革家的线性规划。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经济总量在世界上的排位由第 10位上升到 2010年的第 2位,农村贫困人口减少到不足 3千万,取得的成就引起全球的关注。 “中国模式 ”、 “北京共识 ”的说法在国际上流行。它(中国改革)拓宽了民族国家走向现代化的途径,丰富了人类对社会发展 规律和道路的认识,促进了全球化时代人类文明的多样性发展。 -摘编自郑永年中国模式及其

45、未来 ( 1)根据材料一和所学知识,概括指出封建主义、资本主义和苏联社会主义三种经济模式的主要不同点。( 3分) ( 2)根据材料二,概括中国经济模式的主要特征。( 5分) ( 3)根据材料三和所学知识,指出 “中国模式 ”的意义。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谈谈你对经济模式的认识。( 6分) 答案: ( 1)封建经济模式:以家庭为单位,男耕女织的小农经济;自给自足。 资本主义经济模式:机器工业化生产、科技为先导、垄断下的社会化大生产;市场化导向。 苏联社会主义模式: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否定市场规律;优先发展重工业。( 3分) ( 2)主要特征:以经济效益为中心;对外开放;多种所有制并存的混合经

46、济;多种分配方式并存,注重公平与效率;建立起市场经济体制;经济结构趋向合理,第三产业发展迅速;注重区域协调发展;集约型增长方式为主。( 4分) ( 3)意义:挽救了世界社会主义,打破了社会主义理论范式和西方理论的线性规划;促进了中国经济的发展和社会进步;拓宽了民族国家现代化的途径,丰富了人类对社会发展规律的认识;促进了人类文明多样性的发展;中国模式被世界广 泛认同,成为社会发展道路创新的范例。 认识:从纵向来看经济模式是社会生产力发展阶段性的产物;从横向来看经济模式是国情的产物;经济模式具有多样性,不存在好坏与优劣;尊重他国的对自身发展道路选择,结合国情选择适合自身发展道路模式。( 6分) 试题分析: 第( 1)问,解题时注意从材料中提取有效信息并结合所学知识归纳,可以从材料中的 “以公元前 8世纪至公元前 3世纪的中国 ”“19世纪末 20世纪初 ”“20世纪 30年代苏联 ”并结合所学知识归纳即可。第( 2)问,考查学生提取材料信息的能力,解题时依据材料 “挽救了世界社会主义 ”、 “破了中外教科书的各种理论范式,打破了西方改革家的线性规划 ”、 “经济总量由第 10位上升到2010年的第 2位 ”、 “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考试资料 > 中学考试

copyright@ 2008-2019 麦多课文库(www.mydoc123.com)网站版权所有
备案/许可证编号:苏ICP备17064731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