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014届浙江省湖州中学高三上学期期中考试历史试卷与答案(带解析) 选择题 奥地利著名经济学家熊彼特提出了 “领地国家 ”与 “税收国家 ”的概念。其中“领地国家 ”的特征是:在封建制度下,国王的税收有两大来源,一部分来自国王对自己的领地,一部分来自诸侯的进贡;国王则无权直接对诸侯领地进行征税。根据这一定义,下列中国古代王朝中属 “领地国家 ”的是 A西周 B秦朝 C唐朝 D清朝 答案: A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学生对西周政治制度的理解与认识。从材料的信息 “一部分来自国王对自己的领地,一部分来自诸侯的进贡 ”来看, “领地国家 ”指的是西周的政治制度。联系已学知识可知在分封制下,诸侯在其封地内
2、享有征收赋税和任免官吏的权利,但诸侯必须为周天子提供军赋和力役,由此分析可知 A符合题意。所以选 A。 考点: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 商周时期的政治制度 分封制 针对下列情况,我国采取相应政策是 人均产量 中国( 1950年产量) 美国( 1950年产量) 印度( 1950年产量) 钢产量 2.37kg 538.3kg 4kg 发电量 2.76kwh 2949kwh 10.9kwh A.没收官僚资本 B. 兴起 “大跃进 ”运动 C.土地改革 D.优先发展重工业 答案: D 试题分析:本题以表格的形式考查阅读表格额获取信息的能力,表格中建国初期中国在钢产量与发电量上都与美国印度差距很大,也反映了建
3、国初期中国在重工业方面的落后,为此 1953年国家第一个五年计划开始,优先发展重工业,因此 D符合题意。 考点:近代中国的民主革命 20世纪 50年代至 70年代探索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实践 一五计划 1960 年 11 月,中央发出关于农村人民公社当前政策问题的紧急指示信,毛泽东直接组织和指导三个调查组,分赴浙江、湖南、广东农村进行调研。并在这期间主持起草了农村人民公社工作条例(草案)(简称农业六十条)。这些行动表明中共中央 A开始纠正农村工作中的 “左倾 ”错误 B为八字方针的提出提供理论依据 C放慢社会主义经济建设的速度 D坚持 “大跃进 ”和人民公社化运动 答案: A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
4、阅读理解及知识的迁移能力,解题时注意 “1960年 11月 ”,联系已学知识及题干中所给的信息可知材料中的调查表明中共中央纠 正农村工作中的 “左倾 ”错误,解决人民公社中的问题,并不是放慢社会主义经济建设的速度。故选 A。 考点:近代中国的民主革命 20世纪 50年代至 70年代探索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实践 八字方针 如果为下列三幅图片拟定一个标题,最恰当的是 A向社会主义过渡的实现 B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探索 C社会主义工业化的起步 D一五计划取得的辉煌成就 答案: B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对新中国初期的经济建设发展过程的理解能力。根据所学史实,图示一 “公私合营 ”说明的是过渡时期;图示二 “
5、研制汽车 ”说明的是一五计划;图示三 “大炼钢 ”反映的是大跃进。由此分析可知三幅图片中反映了社会主义经济建设的探索活动,有正确的探索,也有失误,因此 B符合题意,而ACD三项只是对具体的历史事件的表述, B属于对三幅图片的归纳概括,故选B。 考点:近代中国的民主革命 20世纪 50年代至 70年代探索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实践 经济建设与探索 辛亥革命是中国社会近代化进程中显著的里程碑,从社会生活近代化的演变来看,民国成立后 殡葬风俗由土葬开始向火葬改革 握手逐渐成为社交场合的常见礼节 恋爱自由、婚姻自主成为新时尚 革除历代官厅 “大人、老爷 ”等称呼 A B C D 答案: D 试题分析:本题
6、考查学生对基础知识的准确记忆能力,回顾已学知识可知在辛亥革命以后,中国的社交礼仪逐渐采用西方的握手、鞠躬、在称呼上逐渐采用平等的 “先生 ”“同志 ”代替了历代官厅 “大人、老爷 ”等称呼,并改革传统的婚姻制度,在大城市里婚俗仪式由繁琐愚昧改为简约文明,由此分析可知 的表述不合史实; 符合史实。故选 D。 考点:中国近现代社会生活的变迁 物质生活和社会习俗的变化 社会习俗的变化 20世纪初期,欧洲发生这样的文化变迁:巴黎、柏林或伦敦的奢好和说话腔调,传布到国内最遥远的乡村。根深蒂固的地方文化开始被全国性文化取代,各国生活方式也愈来愈受到国际消费文化的影响。下列何者是促成这种变化的主要媒介 A报
7、纸和广播 B铁路与飞机 C电视和电影 D网络与漫画 答案: C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学生对基础知识的迁移能力,解题时注意时间的限制 “20世纪初期 ”,材料中强调了文化尤其是口语的传播和趋同趋势,促成材料变化的主要媒介是电影和电视,因此 C符合题意。而铁路与飞机不涉及语言传播,而报纸是书面语,网络当时还没有出现,是在二十世纪的前期还未出现, B、 C、D三项都不符合史实,故正确答案:为 C。 考点:新航路的开辟、殖民扩张与资本主义世界市场的形成和发展 工业革命 第二次工业革命的影响 “三角贸易 ”是 15到 19世纪西方殖民掠夺的一个重要方式。读右侧三角贸易示意图,其中航程 B贩运的主要是 A枪
8、支和工艺品 B香料和布匹 C黑人奴隶 D黄金和 白银 答案: C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学生对基础知识的再认再现的能力,依据已学知识可知航程 B 是从非洲到美洲的航程。由于美洲印第安人的大量死亡,美洲劳动力严重不足,于是大量的非洲黑人被贩运的美洲为奴,因此 C 符合题意。 A 表述有误,枪支和工艺品主要是在欧洲交易; B表述不合史实,香料和布匹主要是在亚洲交易; D则是在美洲进行交易。故选 C。 考点:新航路的开辟、殖民扩张与资本主义世界市场的形成和发展 荷兰、英国等国的殖民扩张 三角贸易 西方有经济学家专门研究过裙子与经济的关系,叫做 “裙子经济 ”,结论是:裙子的长度与经济 的发展成反比。也就
9、是说,裙子越长,经济就越落后;裙子越短,经济就越先进,越发展。以 19世纪中期英国为例,此时英国女性一改中世纪曳地长裙、行不露脚的式样,裤装和短裙逐渐流行起来。这一转变充分说明了 A工业革命完成,妇女角色改变 B民主政治进步,女权意识增强 C科学技术发展,妇女思想解放 D对外殖民扩张,妇女远离故乡 来源 答案: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学生的知识迁移能力,抓住材料时期 “19世纪中期 ”。 19世纪中期英国完成工业革命 ,社会生产发展需要大量的劳动力,妇女走出家门,走进工厂参加劳动,为适应机器工业生产的需要 ,便于劳动,英国女性裤装和短裙流行起来,由此分析可知 A准确,而材料未涉及到女权、妇女解放、
10、殖民扩张等内容,故排除 BCD,本题的准确答案:为 A。 考点:新航路的开辟、殖民扩张与资本主义世界市场的形成和发展 工业革命 工业革命对英国社会生活的影响 “工商业的发展导致了由平民出身、从事贸易或其他资本主义冒险事业的人组成的中产阶级的相应发展。到 19世纪末,资产阶级政治家在西欧很多国家中担任最高领导职务,同贵族分享权力,因 为出身不 再能保证贵族对国家政治权力和社会权力的垄断。富有的资产阶级花钱买地产,模仿贵族的 习惯和爱好,成了遍及欧洲各地的寻常的事。 ”上述现象主要说明 A资本主义国家人民获得了自由平等 B工业革命促使社会结构发生变化 C工商业的发展使贵族阶层扩大 D世界经济格局逐
11、渐改变 答案: B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学生阅读材料,获取有效信息的能力,题干中引文的大意为 19世纪后期,工业革命推动资本主义工商业迅速发展,资产阶级经济、政治实力增强,壮大了资产阶级力量,而传统的贵族势力却相对削弱。 A、 C、 D项均与材料信息不符,故选 B。 考点:新航路的开辟、殖民扩张与资本主义世界市场的形成和发展 工业革命 工业革命的影响 英国崛起的进程是从 16世纪开始的,直到 19世纪,每个世纪都有其突出特征,使近代英国的历史节奏好像是以世纪为单位: 16世纪社会和经济的变动首先迈步,推动着 17世纪政治和思想改造,反过来又促进 18世纪的经济 “起飞 ”,带来社会的深刻变革,
12、19世纪英国进入最辉煌时代。近代英国崛起的历程,似乎在验证着某种历史规律性。 大国衰落之鉴 根据材料,关于英国崛起的史实表述正确的是 “16世纪社会和经济 的变动 ”是受到新航路开辟的影响 “17世纪政治和思想改造 ”主要是指英国资产阶级革命和启蒙思想出现 “18世纪的经济 “起飞 ”是指英国开始工业革命 “19世纪英国进入最辉煌时代 ”主要表现为英国完成工业革命,成为世界工厂 A B C D 答案: A 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近代英国的崛起的过程,联系已学知识可知新航路开辟后,在 16世纪英国资本主义经济获得了发展, 17世纪英国资产阶级革命和启蒙思想出现, 18世纪开始的工业革命,使英国获
13、得飞速发展, 19世纪英国完成了工业革命,成为 世界工厂,由此分析可得出 符合史实,故选 A。 考点:新航路的开辟、殖民扩张与资本主义世界市场的形成和发展 荷兰、英国等国的殖民扩张、工业革命 英国的崛起 很久以来,糖在欧洲只是作为药用并被视为一种舶来奢侈品,直到美洲被发现后,欧洲人在加勒比海地区大量种植甘蔗并加工制糖,这种情况才得以改变。由此推断在下表中,英国人均糖消费量与欧洲其它国家相比,呈现明显差异的主要原因是 人均糖消费量(磅) 欧洲(除英国外) 英国 1680 1750 1800 0 85 1 90 1 98 4 10 18 A新航路开辟之初英国率先进行殖民掠夺活动 B圈地运动促使了英
14、国资本主义经济迅速发展 C英国逐步控制了海上霸权从而占据贸易优势 D工业革命的完成促使英国的生产力飞速提高 答案: C 试题分析:本题以表格的形式考查英国崛起的相关历史。表格中英国人均糖消费量远远高出欧洲其他国家 ,这一差距在 18世纪下半叶又进一步扩大,而这一时期是英国最终确立海上殖民霸权的时期,由此分析可知 C项符合题意; A、 D两项时间不符, B与材料无关。故选 C 考点:新航路的开辟、殖民扩张与资本主义世界市场的形成和发展 荷兰、英国等国的殖民扩张 英国的崛起 1876年,美国为纪念建国 100周年,在费城举办国际博览会。当时中国官员宁波海关文案李圭作为中图工商业的代表参加了这次博览
15、会。当时,李圭在博览会上最有可能见到的最新科技成就展品是 A B C D 答案: B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了两次工业革命中的技术成果,回顾已学知识可知汽车发明于 1885年;飞机出现于 1903年的美国,发明者是莱特兄弟;蒸汽机车发明于 1814年; 1876年贝尔试验电话机成功。据此本题 1876年的国际博览会, 两项应该还没有出现,故选 B。 考点:新航路的开辟、殖民扩张与资本主义世界市场的形成和发展 工业革命 两次工业革命中的技术成果想 阅读 “张一元 ”企业大事年表(部分),以下结论符合史实的是 时间 事件 1900年 安徽人张文卿于北京花市创办张玉元茶庄 1906年 在前门大栅栏开办第
16、二家茶店,始称 “张一元 ” 193040 年代 开始利用电台、电影等手段进行广告宣传 企业创办于 18世纪末 19世纪初,当时清政府放松了 “民间办厂 ”的限制 在第二家茶店开业初期,经常有穿着改良的旗袍的女子和穿着西服的男子出入茶店 二十年代开始中国人自办的电台与商业活动密切相关,非常重视广告播报 “张一元 ”企业还可以通过商情类报刊进行广告宣传 A B C D 答案: A 试题分析:本题通过 “张一元 ”企业的发展,考查了中国近现代社会生活的变迁。根据所学,第 项说法错误,企业创办于 19世纪末 20世纪初,当时清政府放松了 “民间办厂 ”的限制;第 项改良旗袍出现于 20世纪 20年代
17、后,西服是在鸦片战争后, 1906年改良旗袍还没有出现。 项符合所 学,故选 A。 考点:经济结构的变动与资本主义的曲折发展 民国时期民族工业的曲折发展 民国初期的民族工业 “城市,让生活更美好 ”。这是 2010年上海世博会的主题词。以下关于我国古代城市的说法,不正确的是 A西汉长安城东、西有 “市 ”九处 B唐朝前期长安城的商业活动突破了坊和市的界限 C两宋时期城郊 “草市 ”已经十分普遍 D汉口镇、佛山镇、景德镇、朱仙镇是清时最著名的四大商业名镇 答案: B 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学生运用已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回顾已学知识可知西汉都城长安城东、西有九市, A符合题意;宋朝时期,城市中坊
18、与市的界限被打破,而不是在唐朝, B不合史实;宋朝城郊和乡村的 “草市 ”更加普遍,且汉口镇、佛山镇、景德镇、朱仙镇是最著名的四大商业名镇, CD均符合史实。故选 B。 考点:古代中国的经济 商业的发展 宋朝城市的发展 马克斯 韦伯说: “此一制度导致候补者互相竞争官职与俸禄,因而使得他们无法联合起来形成封建官吏贵族。获取官职的机会对任何人开放,只要他们能证明自己有足够的学养。 ”这一制度是 A世官制度 B察举制度 C九品正中制 D科举制度 答案: D 试题分析: 本题考查对中国古代选官制度的判断与理解。由材料 “候补者互相竞争官职与俸禄 ”“获取官职的机会对任何人开放,只要他们能证明自己有足
19、够的学养 ”等信息,可以判断是隋唐科举制度的影响。联系已学知识可知隋唐科举考试一方面向所有人开放,凭真才实学参入到政权中来;另一方面避免了形成官僚特权阶层,故选 D。 考点: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 汉到元政治制度的演变 科举制 20世纪 20年代农会会员数的变化反映了农民运动的状况。导致下表所示变化出现的直接原因是 省份 农会会员数 时间 广东 广西 湖南 湖北 江西 山东 直隶 河南 1926年 6月 647,766 8144 38, 150 4120 1153 284 1342 270, 000 1927年 6月 700,000 8144 4, 517,140 2, 502, 600 382,
20、 617 284 360 245, 500 A南昌起义 B北伐战争 C井冈山革命根据地的开辟 D湖南农民运动考察报告的发表 答案: B 试题分析:本题利用表格材料的形式考查北伐战争的影响。解答本题首先需要注意时间信息: 1926年 6月 -1927年 6月,由此可以判断题干中现象出现在大革命时期,由此可以直接排除 A、 C。再由地理范围信息:湖南、湖北、江西三地的农会会员数的大幅度提升,可以判断正是北伐战争胜利进军的结果,且湖南、湖北、江西还是北伐战争的主要战场,因此 B符合题意,同时排除 D 项。故选 B。 考点:近代中国的民主革命 新民主主义革命 北伐战争 “革命失败以后,革命的主观力量确
21、实大为削弱了。剩下的一点小小的力量,若仅依据某些现象来看,自然要使同志们(作这样看法的同志们)发生悲观的念头。但若从实质上看,便大大不然。 这就是说,现在虽只有一点小小的力量,但是它的发展会是很快的。它在中国的环境里不仅是具备了发展的可 能性,简直是具备了发展的必然性 ” 上述毛泽东关于中国革命的论述发表于 A国民革命时期 B井冈山时期 C延安时期 D过渡时期 答案: B 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近代中国的新民主主义革命。国民大革命的失败,对中国共产党及中国革命带来极大的破坏,材料 “革命失败以后 ”“现在虽只有一点小小的力量,但是它的发展会是很快的 ”,符合国民大革命失败后,中共领导的新民主主
22、义革命发展的情况,毛泽东论述的是星星之火,可以燎原,反映的是工农武装割据思想。故选 B。 考点:近代中国的民主革命 新民主主义革命 国共十年对峙时期 美国记者谈到西安事变结束时的局势发表评论说: “ 西安事变是一次全国性的胜利,一个统一的中国终于在渐渐诞生。 ”他所说的 “统一 ”指的是 A国共两党正式组建联合政府 B蒋介石获释并重掌军政大权 C国共两党从对峙走向合作 D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正式建立 答案: C 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的是有关西安事变的史实。材料中史沫特莱对西安事变结束时的局势的评价,也就是要认识西安事变和平解决的最主要影响。联系已学知识可知西安事变的和平解决是扭转时局的关键,揭开
23、了国共两党由内战到和平,由分裂对峙到合作抗日的序幕,标志着 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初步建立,不是正式建立。 AD不合史实, B是次要的。故选 C。 考点:近代中国的民主革命 新民主主义革命 西安事变的影响 从将法仅当作统治和控制社会的工具,提升到将法作为一种价值理念和治国方略的高度,标志着中国共产党执政方式和治国方略的历史性转变。下列文献中明确提出这一理念的是 A 1949年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共同纲领 B 1954年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 C 1980年党和国家领导制度的改革 D 199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修正案 答案: D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新时期依法治国理念的形成。依据所学知识可知 1999年全
24、国人大九届二次会议通过的宪法修正案,把 “依法治国、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 ”写进了宪法,正式把这一治国方略以国家根本大法的形式确定下来,因此D符合题意。 考点:现代中国的政治建设与祖国统一 改革开放以来民主与法制的建设 依法治国方略 根据下图所示,其中关于罗马法的说法错误的是 A十二铜表法既是成文法的开端,又可以看做是公民法的典型代表 B当公民法演变为万民法时罗马的成文法已经比较完善,所以万民法基本上都是成文法 C从习 惯法发展到成文法从公民法发展到万民法,根本原因都是平民与贵族的长期斗争 D罗马的公民法存在注重形式程序繁琐等明显的狭隘性与其存在大量习惯法有很大关系 答案: C 试题分析:本题
25、主要考查学生对罗马法的准确理解与认识,回顾已学知识可知从公民法到万民法的是在罗马帝国疆域的扩大,新的社会矛盾突出的背景下形成的,因此 C的表述不合史实。而 ABD的表述均符合罗马法的内容,故选 C。 考点:古代希腊、罗马的政治制度 罗马法 罗马法的演变 斯塔夫里阿诺斯在全球通史中说: “(雅典)最初是实行君主政体,以后让位于由九个执政官主持的寡头政治。这九个执政官是主要执政官,全部属于贵族 后来朝民主化方向发展。急速发展的贸易创造出一个强有力的中产阶级,他们同失去产业的农民联合,要求政治自由化。 ”当时, “政治民主化 ”体现在权利分配标准发生的变化,即 A扩大民主权利 B打破贵族世袭特权 C
26、以财产取代血缘关系 D实现雅典民主政治 答案: C 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学生对梭伦改革的理解与认识,材料中指出了雅典的权利由 “贵族 ”转向 “中产阶级、农民 ”, 且 “贸易创造出的强有力的中产阶级 ”应是雅典的工商业奴隶主阶级,失去产业的农民应为 “六一汉 ”,故判断出应为梭伦改革的内容,由此分析可知 “政治民主化 ”体现在权利分配标准发生的变化反映的是以财产取代血缘关系,因此 C符合题意,而 AD均与梭伦改革无关, B是梭伦改革内容 “按财产多少划分公民等级与义务 ”的作用。故选 C。 考点:古代希腊、罗马的政治制度 雅典民主政治 梭伦改革 近代资本主义各国宪法大都规定设立国家元首一职
27、,近代英国、美国的元首都是 A由选民间接选举产生,不世袭 B在对外交往中代表国家 C有权解散议会,重新进行选举 D直接领导政府,统帅武装力量 答案: B 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英国近代实行君主立宪政体,国王是国家元首对外代表国家,但国王并未实权世袭继承王位;美国近代实行总统共和制,总统是国家元首在对外交往中代表国家,总统由由选民间接选举产生不世袭,所以 B是二者的共同点, A D两项只是美国政体的特点, C不符合两国政体特征。故选 B。 考点:欧美代议制的确立与发展 英国君主立宪制的确立、美国共和制的确立 英美两国的政体比较 联合国大厦有一幅彩色大型壁画,其主题
28、 是 “黄金法则 ”: “你不想人家那样对待你,你也不要那样对待别人。 ”我国外交政策最能体现该法则的是: A “一边倒 ”政策 B不结盟政策 C和平共处五项原则 D多边外交政策 答案: C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学生对和平共处五项原则的理解。由 “你不想人家那样对待你,你也不要那样对待别人 ”体现了国与国之间的交往必须是平等对待对方,双方利益是互惠的,和平共处五项原则内容是:互相尊重主权和领土完整、互不侵犯、互不干涉内政、平等互利、和平共处。体现了外交国地位、利益平等,C符合题干要求,是二十世纪五十年代至今中国一直奉行的政策。 A是新中国初期的外交政策,是指只和社会主义国家建立外交关系。 B中不
29、结盟政策是新时期提出来的,体现了中国维护国家和平的目的。 D多边外交政策是近年来中国的外交政策,和平共处五项原则在多边外交政策中是基本体现。故选 C。 考点:现代中国的对外关系 新中国建立初期的重大外交活动与和平共处五项原则 和平共处五项原则 下图为威廉 兰格世界史编年手册的一页。据此,对当时世界局势认识最准确的是 A美苏两极完全控制了世界 B世界处在美苏冷战格局之中,但新的力 量已经孕育 C北约和华约已经进入战争状态 D资本主义和社会主义阵营对峙局面出现 答案: B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学生阅读材料,归纳分析信息的能力。题干中三段材料分别展示了欧洲走向联合、美苏两大集团的对立,反映了以苏联为首
30、的社会主义国家和以美国为首的资本主义国家两大阵营壁垒分明,对抗竞争,同时欧洲走向联合,极力形成第三势力,表明新的力量(欧洲联合)已经孕育。美苏没有完全控制世界,北约和华约处于冷战状态,两大阵营对峙局面形成是 1955年华约成立,故 A、 C、 D错误;故选 B 考点:第二次世界大战后世界政治格局的演变 美苏两极对峙格局的形成 美苏冷战 就当时布尔什维克党内部的分歧,莫洛托夫说道: “无论是我,还是始终同列宁在一起的那些人中的任何一位,都没有立刻清楚地理解他的话。 当他们所说的社会主义革命是将来的事情时, 列宁回答说:不,现在就应当准备社会主义革命。 ”当时 “分歧 ”主要是围绕 A “四月提纲
31、 ”中的主张 B和平法令中的规定 C建立苏维埃政权的决定 D土地法令中的规定 答案: A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学生对俄国十月革命过程的准确认识,材料中 “现在就应当准备 社会主义革命 ”反映了列宁 1917年 4月回答彼得格勒,发表了著名的四月提纲提出将俄国革命从资产阶级民主革命转变为社会主义革命的目标,因此 A符合题意。故选 A。 考点:俄国十月革命与苏联社会主义建设 俄国十月革命 四月提纲 综合题 ( 18分)人类政治文明演进的经历了从专制、人治到民主、法制的重要历程。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秦汉帝国的结构并不是任何人设计的, 。战国时代晚期,一个国家已是由君主与专业官吏治理,也已
32、有了中央与地方的分层管理。秦始皇统一中国,将秦国已实行的制度施行于全国,汉承秦制, 大体未改,但是经过三四代的逐渐改革,专业的文官构成统治机构的主体。 许倬云历史大脉络 (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归纳秦汉帝国政治制度的特征。( 2 分) 材料二 在西方某些政治学和历史学的著作中,总是津津乐道地称颂伯利克里时代的所谓民主政治,并以它的 “优越性 ”来贬抑所谓的东方君主专制。在此,我们很有必要剖析一下雅典奴隶制民主政治并非十全十美,而是存在着极大的局限性。 刘自成伯利克里时代新解 ( 2)据材料二,以古代东西方政治为例,说明某些西方学者贬抑 “东方君主专制 ”,赞美 “雅典奴隶制民主政
33、治的片面性。( 8分) 材料三 美国的共和政体吸收了雅典民主的理念,保障 “人民 ”对政府的参与、信任和制约,意在追求 “全体公民的最大幸福 ”。它用代表制改造了罗马的公民大会,使之成为 “委托 代理 ”的 “间接民主 ”机构。它借鉴了君主制的长处,强化了行政权的功能和作用,并将它赋予单独一个人行使。同时,美国的建国者还从历代的分权理论和制度中获得借鉴,把它加以改造,转化为一种复合的分权和制衡体制,以防止政府某一分支侵夺或垄断权 力,从而保证 “有限政府 ”理念的实现。总而言之,美国的共和政体在一定意义上是对雅典民主、罗马共和制和英国宪政君主制加以综合吸收和创造性转化的结果。 李剑鸣 “共和
34、”与 “民主 ”的趋同 美国革命时期对 “共和政体 ”的重新界定 ( 3)据材料三和所学知识,指出美国共和政体 “对雅典民主、罗马共和制和英国宪政君主制加以综合吸收和创造性转化 ”的表现。( 3分) 材料四 “法治 ”的本质不是 “治民 ”,而是 “民治 ”,是人民当家作主治理国家、行使民主权利的形式和保障;应当把法律看成是人民自己创造出来用来规范自己行为、保障自己权 益的社会公约,是维护自己合法权利的工具,它具有至上的权威。 童光政二十世纪中国法制文明的演进 ( 4)材料四中的 “民治 ”在新中国成立初期是如何落实的?( 3分)综上探究,你获得哪些重要的认识?( 2分) 答案: ( 1)特征
35、:以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为核心;官僚政治逐步形成。( 2分) ( 2)古代中国(东方国家)的君主专制也有客观的进步作用:有利于多民族统一国家的建立、巩固和发展;有利于各地区间经济文化的交流,有效地组织人力、物力从事大规模的经济活动;有利于防止地方割据和抵御外来侵略,维护国家领土主权的完整和统一。( 4分,任两点) 而古代西方雅典民主同样存在不足:古代雅典对公民的身份作了严格限制,享受民主权力的只是极少数成年男性公民,奴隶、外邦人、妇女和未成年人没有公民权;其民主是小国寡民的产物,是维护奴隶主贵族利益的民主。( 4分,任两点) ( 3)表现:实行代议制的民主形式;赋予总统极大的行政 权;构建 “分
36、权制衡 ”机制。( 3分) ( 4)落实:颁布共同纲领为施政纲领,实行人民民主专政;选举人大代表,召开第一届全国人大,制定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规定一切权力属于人民 ;确立人民代表大会制、民族区域自治等制度。( 3分) 认识:民主法制建设是人类发展的必然趋势;无论民主制还是专制都有其优缺点,不断改革完善,做到古为今用,洋为中用,取其精华,弃其糟粕,取长补短,相得益彰;要建立符合本国国情的民主体制。( 2分,任答 2点给 2分) 试题分析:第( 1)问,考查学生阅读材料,提炼归纳信息的能力。依据材料信息 “国 家已是由君主与专业官吏治理 ”反映的是官僚政治逐步形成; “中央与地方的分层管理 ”反映
37、的是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的建立。第( 2)问,结合材料 “优越性 来贬抑所谓的东方君主专制 ”“雅典奴隶制民主政治并非十全十美,而是存在着极大的局限性 ”分别从中国君主专制产生的积极影响回答和雅典民主说政治的局限性加以论证即可。第( 3)问,依据材料找到美国对雅典民主、罗马共和制和英国宪政君主制的继承或一致性即可,如 “代议制的民主形式 ”“总统极大的行政权 ”“分权制衡 ”。第( 4)问,考查学生知识的迁移能力,紧扣材料的 “民治 ”核心,迁移新中 国成立初期有关史实回答其 “落实 ”; “认识 ”从民主与专制的历史演变、继承与发展及国情等角度分析归纳即可。 考点: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 秦中央集
38、权制度的形成 中央集权制度;古代希腊、罗马的政治制度 雅典民主政治 雅典民主政治的特点;欧美代议制的确立与发展 美国共和制的确立 美国共和制的确立的特点;现代中国的政治建设与祖国统一 改革开放以来民主与法制的建设 中国的法治建设 ( 17分)法国学者布罗代尔提出: “社会各阶层的衣、食、住方式绝不是无关紧要的。 整理、重视这些场景是饶有兴趣的事。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 一清明上河图 (局部 ) (1)有人说 “清明上河图具有极高的史料价值。 ”图中可以反映出哪些历史信息 (3分 ) 材料二 光绪年间的黄浦江畔,房屋多为西式 ;大厦商铺、中西邮局、洋行、海关、银行、电报局、丝厂,船坞、轮
39、船公司皆在焉。 这里修建了许多教堂,在众多的外国领事馆的小教堂,都有钟楼和高耸的十字架。还有一些以营利为目的的 “蕃菜馆 ”、 “面包房 ”、 “咖啡店 ”出现,许多身着西装的中国人在此出入。 李维清编上海乡土志 (2)据材料二概括上海在社会生活方面近代化的表现。 (4分 )结合所学知识分析近代上海社会生活较早走向近代化的原因。 (3分 ) 材料三 1993年 5月,粮票在我国停止发行使用,与粮票一起退出历史舞台的还有其它副食品票证。而布票,纺织品专用券、自行车券、缝纫机券等票证家族其它成员则在早几年已悄然淡出。而在此之前,买什么东西都要用票,买米用粮票、买煤用煤票, 就连买件棉袄,还要用到棉
40、花票。 (3)材料三反映出了我国经济体制发生了怎样的变化 (1分 )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导致这些变化的原因。 (2分 ) (4)农民的衣、食、住、行归根结底是与土地联系在一起的。结合所学知识,简要回答 20世纪 50年代中期 以来党和政府是如何解放和发展农村社会生产力的 (4分 ) 答案: (1)可以了解北宋的城市面貌;市民的生活;商品经济的发展。 (3分 ) (2)表现:出现西式建筑;出现了与人们生活相关的近代企业,如邮 电、银行、轮船公司等;外来宗教的传播;饮食服装出现西化,如西餐、西服成为时尚。(4分,每点 1分 ) 原因:上海是鸦片战争后第一批开放的通商口岸,较早受到西方的冲击;近代的生产
41、方式 (资本主义 )产生较早,带动生活方式的变化;近代科学技术的传入,带来通讯与出行方式的变化;处于沿海地区,易受西方风尚的影响。 (任答三点,3分 ) (3)变化:从计划经济体制向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转变。 (1分 ) 原因:改革开放解放了社会生产力,工农业产品丰富;中共十四大确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改革目标,市场经济不断发展。 (2分 )。 (4)1956年对农业进行社会主义改造,广大农民走上了农业集体化经营道路; (2分 )1978 年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农民获得了土地的使用权和经营权。 (2 分 ) 试题分析:本题以社会生活是切入点,以生活来折射当时的社会经济和政治状况,考查学生的
42、解读材料及分析归纳的能力。第( 1)问,之所以说此图具有极高的史料价值,关键在于这 幅画很好的反映了了北宋的城市面貌、商品经济发展情况和市民生活情况,由此归纳分析即可。第( 2)问,考查学生阅读材料,获取信息的能力,由材料 “房屋多为西式 ”“大厦商铺、中西邮局、洋行、海关、银行、电报局、丝厂,船坞、轮船公司皆在焉 ”“许多教堂 ”“蕃菜馆 ”、 “面包房 ”、“咖啡店 ”“身着西装的中国人 ”可以从建筑、近代企业、宗教、饮食、穿着等方面直接归纳即可;鸦片战争后,清政府被迫签订了不平等条约南京条约,上海被迫开放为通商口岸,再结合上海的地理位置、经济发展状况等因素归纳其走向近代化的原因。第( 3
43、)问,考查学生 理解分析的能力,联系已学知识可以票证是计划经济时代的产物,票证的淡出,说明计划经济体制已经发生了变化,逐步向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转变。票证也是生产力低下,社会供给不足的产物,生产力发展了,供给充足了,票证自然也就无用武之地。还要注意1993年这一时间,此前一年即 1992年党的十四大召开,确立了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改革目标。第( 4)问,考查学生的知识运用能力,解题时注意时间限制 “20世纪 50年代中期 ”,回顾已学知识可归纳出有 1956年对农业进行社会主义改造, 1978年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 考点:古 代中国的经济 商业的发展 北宋商业发展状况;中国近现代社会
44、生活的变迁 物质生活和社会习俗的变化 上海物质生活和社会习俗的变化的表现及原因;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道路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与表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道路 20世纪 50年代至 70年代探索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实践 三大改造;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道路 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和国有企业改革 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的确立; ( 15分)近年来南海局势和钓鱼岛之争激发了国人的爱国热情,并引发学者们对历史和现实的思考。阅读材料,回 答下列问题。 材料一:秦始皇于公元前 221年消灭六国,统一中国,建立起了多民族、大一统的中央集权国家。汉武帝把这项事业继承下来,并推向前
45、进。 多民族、大一统国家的基业得以奠定。 张传玺中国古代多民族、大一统国家形成的三个阶段 ( 1)用一句话概括秦始皇开创的 “大一统 ”局面对中国历史产生的深远影响。根据材料结合所学知识,简述西汉时期如何推进中国 “大一统 ”局面的发展。 ( 6分) 材料二: “世祖即位,登用老成(儒士与汉制),大新制作。酌古今之宜,定内外之官。其英总政务者日中书省,秉兵柄者曰枢密院,司黜陟者 曰御史台。在内者,则有寺,有监,有卫,有府。在外者,则有行省 其牧民者,则曰路,曰府,曰州,曰县。于是一代之制始备,百年之间,子孙有所凭藉矣。 ” 宋廉元史百官制 ( 2)依据材料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元初在政治制度设置上是
46、如何传承与创新的?元朝的制度创新对 “大一统 ”的中国有何积极意义?( 5分) 材料三:世界上只有一个中国,大陆和台湾同属一个中国,中国的主权和领土完整不客分割。维护国家主权和领土完整,完成统一祖国的大业是包括台湾同胞在内的全中国人民的共同义务和神圣职责。台湾问题是中国内战的遗留问题。坚持一个中国原则,是实现祖国和平统一的基础。国家和平统一后,台湾可以实行不同于大陆的制度,高度自治。 2005 年反分裂国家法 ( 3)中国政府颁布反分裂国家法的宗旨是什么?结合所学知识指出解决台湾问题的战略性构想 并分析提出这种战略性构想的历史和现实基础。( 4分) 答案: ( 1)影响:为中国统一 的多民族国
47、家的形成和巩固奠定了基本格局(或推动了中华民族多元一体格局的形成成)。( 2分) 西汉的推动:解决郡国并行制问题,逐步消除了与中央抗衡的地方割据势力,使 “大一统 ”政体更为巩固;在汉承秦制基础上,设置十三部刺史和司隶校尉,加强了对地方的控制,稳固国家政权,防止地方分裂势力的发展;罢黜百家,独尊儒术,通过文化 “一统 ”加强政治 “一统 ”。(任意两点 4分) ( 2)传承:元朝中央政府的组织大都沿用宋制,中书省负责民政事务,枢密院负责军政事务;( 1分) 创新:中央设置宣政院,对藏族地区实行管理。地方设置行省,加强 对地方的有效管辖。( 2分) 意义:宣政院的设置,标志着西藏地区正式归属中央政府;行省的设置,便利了中央对地方的管理,特别是调整好中央与地方的关系具有重要意义。( 2 分) ( 3)宗旨:维护国家主权和领土完整,完成统一祖国的大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