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4届浙江省瑞安市龙翔高中高三上学期第三次质检历史试卷与答案(带解析).doc

上传人:progressking105 文档编号:339912 上传时间:2019-07-09 格式:DOC 页数:11 大小:199.03KB
下载 相关 举报
2014届浙江省瑞安市龙翔高中高三上学期第三次质检历史试卷与答案(带解析).doc_第1页
第1页 / 共11页
2014届浙江省瑞安市龙翔高中高三上学期第三次质检历史试卷与答案(带解析).doc_第2页
第2页 / 共11页
2014届浙江省瑞安市龙翔高中高三上学期第三次质检历史试卷与答案(带解析).doc_第3页
第3页 / 共11页
2014届浙江省瑞安市龙翔高中高三上学期第三次质检历史试卷与答案(带解析).doc_第4页
第4页 / 共11页
2014届浙江省瑞安市龙翔高中高三上学期第三次质检历史试卷与答案(带解析).doc_第5页
第5页 / 共11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1、2014届浙江省瑞安市龙翔高中高三上学期第三次质检历史试卷与答案(带解析) 选择题 历史学家余英时在研究中国近代历史时提出 “转石效应 ” 改革往往牵一发而动全身,一经发动,便如危崖转石,非达于平地不止。经济体制改革初见成效之后,浪潮就会冲击到法律和政治领域。依据上述观点,在中国近代史上引发 “转石效应 ”的历史事件是 A鸦片战争 B洋务运动 C戊戌变法 D辛亥革命 答案: B 试题分析:洋务运动创办近代军事工业和民用工业,中国工业化由此起步,洋务运动客观上推动了民族资本主义企业的产生,资产阶级力量不断壮大,进一步引发了戊戌变法、辛亥革命和新文化运动等一系列政治和思想文化运动。可见洋务运动引发

2、了 “转石效应 ”。故选 B。 ACD项均与材料中涉及到的 “浪潮就会冲击到法律和政治领域 ”不符。 考点:经济结构的变动与资本主义的曲折发展 晚清中国经济结构的变化和民族工业的兴起 洋务运动的影响。 北京晚报 1958年创刊,后来一度停刊, 1980年复刊,下列各组口号与上述 “创刊 ”、 “复刊 ”时间相符的 是 A “调整、巩固、充实、提高 ” “和平统一 ” B “反贪污、反浪费 ” “改革开放 ” C “多快好省地建设社会主义 ” “拨乱反正 ” D “向雷锋同志学习 ” “实现四个现代化 ” 答案: C 试题分析:该题以考查考生对 1958年 “大跃进 ”和 1980年后中央拨乱反

3、正的知识。考生应熟练掌握相关口号出现的时间: A“调整、巩固、充实、提高 ”是1960年党中央对国民经济实行的方针; B“反贪污、反浪费 ”是 1951年 “三反 ”运动的内容; C“多快好省地建设社会主义 ”是 1958年中共八大二次会议提出的;D“向雷锋同志学习 ”是 1963年后提出的。正确答案:为 C。 考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道路 20世纪 50年代至 70年代探索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实践 总路线、大跃进等。 下图是某同学在研究性学习中使用的一幅地图(局部)。对图示内容解读正确的是 A北伐战争时期,革命将士受到民众热烈欢迎 B国共对峙时期, “工农武装割据 ”燃成燎原之势 C抗日战

4、争时期,中国军民广泛开展敌后斗争 D解放战争时期,解放区不断发展壮大 答案: B 试题分析:图片中阴影部分标注的是农村革命根据地发 展的情况,从图示可以看出当时已经建立了统一的中央政权,地点在江西的瑞金,其他革命根据地也在蓬勃的发展,故选 B。 A项错误,北伐战争在 1927年就结束了,随后中共进行了土地革命,建立了革命根据地; C项错误长征后,中央已经撤出瑞金中央苏区; D项错误,解放战争是 1946年开始的,是从北向南进行的战争。 考点:近代中国的民主革命 新民主主义革命 土地革命时期农村革命根据地的发展。 某中学历史课题小组就 “中国早期政治制度 ”这一课题展开了激烈讨论: 甲同学:从西

5、周的主要政治制度中可以体现出我国早期政治制度的一个明显特征是 权力高度集中 乙同学:儒家经典把君子人格的修养和完成设计为 “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 ”的历练,从实质上讲体现的是宗法制 丙同学:秦朝建立的中央集权制度奠定了中国早期政治体制的基本模式 丁同学:隋朝开始形成的科举制是中国早期政治制度的一大进步 根据所学知识,你认为 A乙丙对,甲丁错 B甲丙对,乙丁错 C甲乙错,丙丁对 D乙对,甲丙丁全错 答案: D 试题分析:西周实行分封制,地方诸侯国有较大的自主权,尚未形成权力的高度集中,甲的观点错误;秦朝建立的中央集权制度奠定了中国封建社会政治体制的基本模式,丙的观点错误;隋朝开始形成的科举制

6、是中国选官制度的一大进步,丁表述错误。只有乙的观点正确,故选 D。 考点: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 商周时期的政治制度 早期政治制度的特点;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 秦中央集权制度的形成 秦中央集权制度的影响;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 汉到元政治制度的演变 科举制。 李鸿章是中国近代史上备受争议的重要人物。学校课题小组在研究 “李鸿章与中国的近代化 发展 ”时,收集到如下材料,其中最有史学价值的材料是 A梁启超的李鸿章传 B网络搜集的李鸿章轶闻 C关于李鸿章的史学评论 D李鸿章的部分奏折、书信影印件 答案: D 试题分析:历史研究分第一手史料和二手史料,第一手史料是直接真实反应历史面貌的信息,如遗迹遗物等,史研

7、究历史最有力的证据, D项就属于这一类的史料,故选 D。二手史料如回忆录、后人的记载评论等, ABC 项属于这一类史料,需要考据佐证,价值不如一手史料。 考点:史学理论与常识 史料 史料的价值。 在近代中国,资产阶级维新派和革命派都为国家的政 治民主化作出了重要贡献。以下关于两个派别的关系,表述最恰当的是 A针锋相对、势不两立 B齐心协力、相得益彰 C异曲同工、殊途同归 D肝胆相照、荣辱与共 答案: C 试题分析:维新派和革命派是近代民族资产阶级的不同阶层的代表,都主张建立资产阶级民主政权,都为了发展民族资本主义,但在手段上,维新派强调改良,革命派主张革命,二者殊途同归。故选 C。 A项明显错

8、误; B项错误,二者的途径和手段有明显的不同; D 项错误,这是中国共产党和民主党派的关系。 考点:近代中国的民主革命 辛亥革命 辛亥革命的意义;思想解放的潮流 维新思想 维新变法的影响。 某班历史兴趣小组研究 “中国旧民主主义革命的特点 ”这一课题,收集了以下相关历史史料 太平天国运动 国民大革命运动 中共诞生 五四运动 辛亥革命 你认为符合该课题研究的史料有 A B C D 答案: C 试题分析:本题可以用排除法。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开端是 1919年 “五四 ”运动。太平天国运动发生于 1851-1864年,辛亥革命发生于 1912年,因此 项属于旧民主主义革命的范畴 ,故选 C。 发生

9、的时间分别是 1924年、 1921年和 1919年,因此都属于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范畴。 考点:近代中国的民主革命 1840至 1900年间西方列强侵略与中国人民的反抗斗争 太平天国运动;近代中国的民主革命 旧民主主义革命 旧民主主义革命的特点。 “一国两制 ”构想与 “工农武装割据 ”思想的内在一致性体现在 A都是伟人提出 B都是解决当时面临的重大问题 C都体现了实事求是的精神 D都是毛泽东思想的组成部分 答案: C 试题分析:解答时应特别注意题干强调的是 “内在一致性 ”。 “工农武装割据 ”是马克思主义与中国革命具体实践相结合的产物; “一国两制 ”的构想尊重香港、澳门和台湾的 “现实和现

10、行制度 ”,两者都体现了实事求是的精神。故选 C。 AB项并非内在的一致性的表现; D项错误,一国两制是邓小平理论的重要内容。 考点:近代中国的民主革命 新民主主义革命 工农武装割据的理论;现代中国的政治建设与祖国统一 “一国两制 ”的理论与实践 “一国两制 ”的构想。 法国历史学家布罗代尔说: “一种文明的历史,就是对古代材料中那些对今天仍然行之有效的东西的 探索。它有待解决的问题不在于要告诉人们关于希腊文明或中世纪中国我们所知的一切 而是要告诉人们在西欧或现代中国以前的时代与今天仍旧相关的东西。 ”在这里,布罗代尔强调的是 A史学是当代人的历史认识 B以探索的精神研究历史 C史学无需穷尽人

11、类文明的历史 D从文明传承的角度阐释历史 答案: D 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了随着世界各地经济政治和文化交流的密切的发展,人们对世界上许多重大的历史事件能够站在全球的角度,及全人类的角度重新进行分析和评判。这就要求我们在评价历史事件时,不仅要站在本国家或 者本民族利益的角度,更要站在推动人类文明的角度去分析。材料突出了史学对现实的借鉴功能,要做到古为今用,就要学习人类历史上的一切优秀文明成果,重视文明传承。故选 D。 ABC 项错误,都无法体现材料中的内容。 考点:史学理论与常识 文化常识 史学的价值。 周恩来总理曾说: “1954年日内瓦会议的结果表明,国际间的冲突是可以通过和平谈判解决的。

12、 ”能够体现这一精神的是 A三个世界理论 B和平共处五项原则 C不结盟原则 D国家主权理论 答案: B 试题分析:考查考生再认、再现和对历史事实的分析能力。要求考生通过回忆所学知识分析 “1954年日内瓦会议结果表明,国际间的冲突是可通过和平谈判解决的。 ”能够体现这一精神 ”只有选项 B;选项 A、 C、 D与题干要求不符合。 考点:现代中国的对外关系 新中国建立初期的重大外交活动与和平共处五项原则 平共处五项原则。 1949年 10月 1日,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当时一些报刊评论说, “中国人民站起来了 ”。这句话的含义之一是 A新民主主义革命已经完成 B国民党在大陆的势力被彻底清除 C人民

13、掌握了国家权力 D人民代表大 会制度确立 答案: C 试题分析:新中国成立后还有许多民主革命遗留任务需要完成, A错。新中国成立时,祖国大陆还有上百万国民党残余军队和武装土匪, B错。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是 1954年一届人大确立的, D错。旧中国处于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中国人民身受帝国主义、封建主义和官僚资本主义三重压迫。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推翻了三座大山,中国人民从此站起来了,成为国家的主人。由此可见:新中国,国家权力属于人民。故选 C。 考点:现代中国的政治建设与祖国统一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的意义。 科学家竺可祯写了 60年日 记, 20世纪的重大事件多有记载,其中关于解

14、放战争时期淮海战役的记载是 A国民党中央官吏今日下午离开沈阳,解放军即入城 B国民党军放弃徐州 C解放军入北京城 D解放军三千人在江阴渡江 答案: B 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对三大战役和渡江战役的掌握,淮海战役的中心战场在徐州,徐州是国民党军队的指挥中心,所以 B项正确。 A项沈阳应该是辽沈战役; C项应该是平津战役; D项是渡江战役。 考点:近代中国的民主革命 新民主主义革命 解放战争。 “今日地方一有事故,内外衮衮诸公莫不函电交驰,曰: 伤洋乎? 不问民。 ”文中的 “今日 ”最有可能是 A南京条约签订之际 B马关条约签订之后 C八国联军侵华之时 D辛丑条约签订之后 答案: D 试题分析:

15、材料中 “伤洋乎? ”“不问民 ”的信息形象反映出这时的清政府已经彻底成为 “洋人的朝廷 ”,联系所学知识,辛丑条约关于严禁中国人民参加反帝活动等相关规定标志着清政府完全成为帝国主义的工具,中国彻底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所以答案:为 D。 ABC 项时期是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逐渐加深的过程,辛丑条约签订后才沦为列强侵略中国的工具。 考点:近代中国的民主革命 1840至 1900年间西方列强侵略与中国人民的反抗斗争 辛丑条约。 陈独秀说,中共 “一大 ”对 “党的要求 无产阶级专政 悬在半空 ”,到中共 “二大 ”时 “就脚踏实地了, 找到了中国革命与实际的联系并决定了党要走的道路。 ”这是

16、指中共 “二大 ” ( ) A把开展工人运动作为党的中心任务之一 B制定了党的民主革命纲领 C确立了同国民党进行合作的方针 D确立了开展土地革命的方针 答案: B 试题分析:中共 “一大 ”时 “党的要求 无产阶级专政 悬在半空 ”说明中共一大的奋斗目标脱离了中国的现实,当时资产阶级还未取得政权;中共二大制定了民主革命纲领法蒂反封建,符合中国的国情;故此题应选 B项。 A项是在中共 “一大 ”时提出的; C项是在中共 “三大 ”时提出的; D项是八七会议上提出来的。 考点:近代中国的民主革命 五四运动和中国共产党成立 中国共产党一大与二大。 下列四幅历史图片是抗战时期留下的珍贵照片,按时间顺序

17、排列正确的是( ) 台儿庄战役 伪国民政府在南京成立 平型关大捷 百团大战 A B C D 答案: B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了抗日战争的有关知识点, 项发生在 1938年春,在徐州会战中,国民政府在山东台儿庄对日军进行堵截。官兵奋战一个多月,消灭日军 1万余人,取得抗战以来的最大胜利; 项 1940年 3月汪精卫在南京伪国民政府,汪伪政权是日本帝国主义推行侵化政策的产物和工具; 项 1937年 9月八路军一一五师在平型关伏击日军,取得了抗战以来第一次大捷; 项,为了振奋全国人民的抗日精神, 1940年 8月彭德怀指挥八路军一百多个团在华北发动了一场大规模的对日作战,打击了日军的侵略气焰,坚定了全

18、国人民抗战胜利的信心。故选 B。 考点:近代中国的民主革命 侵华日军的罪行与中国军民抗日斗争 中国军民的抗日战争。 据记载,在古代雅典法庭上经常会聘请职业答辩家撰稿,被告往往携带家眷,上演一场场哭戏,声泪俱下,试图激起法庭的恻隐之心。申诉之后,陪审法官经常未经正式答辩,便将圆盘投入标明为 “有罪 ”或 “无罪 ”的瓮中,直接表决。材料说明雅典 陪审法庭是雅典司法机关 法庭判决不是依靠证据而是凭情感 法庭审判聘请律师已成惯 例 法官审案具有很大随意性和主观性 A B C D 答案: B 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学生准确解读材料信息的能力,材料中 “经常会聘请职业答辩家撰稿 ”内容能说明法庭审判聘请

19、律师已成惯例, 正确, “陪审法官经常未经正式答辩,便将圆盘投入标明为 “有罪 ”或 “无罪 ”的瓮中,直接表决 ”说明陪审法庭是雅典司法机关和陪审法官审案的随意性,所以 表述正确,这一案例说明雅典司法审判存在很大弊端即易受情感左右但未说明证据在司法审判中的重要作用,所以 错误,答案:选 B项。 考点:古代希腊、罗 马的政治制度 雅典民主政治 雅典民主政治的弊端。 十二铜表法第九表第二条规定: “不得为任何个人的利益,制定特别的法律。 ”以下十二铜表法中与该条款精神相悖的是 A债务人在拘禁期中,如愿意,可自费供养 B在夜间窃取耕地的庄稼或放牧的,如为适婚人,则处死以祭谷神;如为未适婚人,则由长

20、官酌情鞭打,并处以赔偿双倍于损害的罚金 C若死者无父系近亲,则其身后所遗的业产得由其族人取得 D折断自由人一骨的,处 300阿斯的罚金;如被害人为奴隶,处 150阿斯的罚金 答案: D 试题分析:材料十二铜表法的规定体现了法律面前人人平等的原则,且是进步的内容, A项体现的是维护债务人的权益的条文; B项是保护未婚人为目的的条文; C项强调的是保护私有财产的内容,都是进步的条文。然而 D项却明显的体现了自由人和奴隶在该法律面前的不平等,具有落后性,选择 D项。 考点:古代希腊、罗马的政治制度 罗马法 十二铜表法。 “父前行,子踵后。路遇长者,敛足拱手。尊长在前,不可口唾。 ”这是在敦煌发现的唐

21、宋时期少儿启蒙读物中的句子,它反映当时的教育 A鼓励儿童活泼机智 B突出地方教育特色 C提倡父 子教学相长 D注重儒家伦理道德 答案: D 试题分析:从题干中的句子可以分析得出,此时的教育比较注重启蒙孩子的长幼等级观念,而中国古代的儒家伦理道德比较注重等级观念。因此 D项为正确答案:。 A项错误,材料的教育内容束缚了儿童的心智; B项错误,材料内容并非地方教育的特色,而是适应封建统治的需要的; C项错误,材料并未体现父子教学相长的内容。 考点: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 宋明理学 唐宋时期的儒家思想。 有网友发表帖子讨论科举制时说: “自秦以来,科举兴于世,始以八股为试,学子彻夜秉读。然科举追

22、求功禄,令学子神经麻木,岂真学识耶? ”对该帖最恰当的评价是 A对科举制的评价是完全正确的 B仅从追求功禄评价科举制是片面的 C关于科举制的史实和评价都有问题 D关于科举制和八股取士产生的时间都有错误 答案: C 试题分析:科举制最早是在隋朝设立的,八股取士是明朝才开始的,所以材料中关于科举制的史实有问题。另外,材料中对科举制的评价也有问题,只看到了它的消极方面,没有看到它在历史上的积极方面。故选 C。根据以 上分析,ABD项均错误。 考点: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 汉到元政治制度的演变 科举制。 有学者认为: “鸦片战争的军事失败还不是民族致命伤。失败后还不明了失败的理由,那才是民族致命伤。倘使同

23、治光绪年间的改革移到道光成丰年间,我们的近代化就要比 “日本早二十年。 ”这次发生在 “同治光绪年间的改革 ”对中国近代化的推动表现在 A实现了中国政治制度的根本性变革 B标志着中国近代工业的起步 C在中国发展资本主义 D促使西方民主自由思想的传播 答案: B 试题分析:根据时间可以判断 “同治光绪年间的改革 ”是洋务运动。洋务运动发生在 19世纪 60 90年代,洋务派创办军事工业和民用工业,采用机器生产,标志着中国近代工业的起步,故选 B。洋务运动主张 “中体西用 ”,故 A、 D错误。洋务运动诱导了民族资本主义产生,而不是直接发展资本主义,因此 C错误。 考点:经济结构的变动与资本主义的

24、曲折发展 晚清中国经济结构的变化和民族工业的兴起 洋务运动的影响。 综合题 ( 20分)人的尊严意味着对人本身的尊重。随着时代发展,其内涵也不断丰富:生活更加富裕、社会更加公平、人民当家作主的权利 得到更有效的保障。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仲尼曰: “始作俑者,其无后乎! ”为其象人而用之也。 孟子 朱熹注:俑,从葬木偶人也。 有面目机发(使木偶活动的机关)而大似人矣。故孔子恶其不仁,而言其必无后(后代)也。(孟子集注) 请回答: ( 1)据材料一分析孔子对用 “俑 ”随葬的态度及理由。( 2分)反映了他的什么思想? 问:( 2)材料二图 1、 2反映了当时英国工人怎样的生存状况,揭示了什么社

25、会问题? 材料三 19世纪三四十年代,英国一些知识精英和第一代工厂主的后代对社会的不公正感到羞愧,对富裕国家的贫 穷现象感到愤怒,希望纠正这种状态。 议会制定法律,规定工厂一切机器必须安装防护措施,确立卫生检查制度,对劳动条件定期进行检查。 钱乘旦英国工业革命中的人文灾难及其解决 问:( 3)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议会立法改善工人劳动条件的主要原因。 材料四 1953年颁布的 “人大选举法 ”规定人大代表经选举产生,选举方式为举手和无记名投票并用。在代表名额上,直辖市和工业大城市每 10 万人选代表 1 人,一般省份每 80万人选 1人,根据中央选举委员会的精神,人大代表实际实行等额选举。

26、文革期间,全国人大停止会议 8年之久 。 1975年初,四届人大一次会议召开,代表通过协商方式产生。 1979年, “选举法 ”修订,取消了举手选举,一律采用无记名投票;正式规定了差额选举的原则;规定全国人大每一代表所代表的乡村与城市人口数的比例为 8: 1。这一比例在 2010年春修改为 1: 1。 张永桃当代中国政治制度 问:( 4)根据材料四中人大代表选举办法的变化分析其对人民当家作主有何作用?纵观人大代表产生方式的演变,中国民主进程呈现出怎样的轨迹? 答案: ( 1)态度:反对;理由:像人。主张: “仁 ”。 ( 2)状况:实际工资收入下降,生活贫困。 问 题:贫富分化严重。 ( 3)

27、原因:有识之士的推动;工人阶级的斗争。 ( 4)作用:保障人民意愿与平等参与政治生活权利的实现。 轨迹:曲折发展。 试题分析:本题从人的尊严入手考查人权的演变和保障问题。第 (1)问从材料中不难归结态度和原因:反对、因无后代而作俑。反映的思想应从人本思想角度分析。从用 “俑 ”随葬是 “不仁 ”的行为可判明孔子的态度。联系课本知识指出 “仁者爱人 ”思想主张。( 2)从图 1中得出下降结论,从图 2的对照中得出工人工作生活条件差。( 3)结合材料三提出 贫富分化严重 这一社会问题。从 对富裕国家的贫穷现象 感到愤怒,希望纠正这种状态 这一关键句概括英国有识之士的认识。从认识、观念、工人斗争、统

28、治利益等角度分析英国议会立法改善工人劳动条件的原因。( 4)从材料四中所述 一律采用无记名投票 、从等额变差额、从 8: 1变 1: 1等信息概括人大代表选举办法的变化。从人民民主的广泛性、彻底性等角度思考这些变化的作用。从新中国成立以来,中国民主进程的曲折发展特点简述轨迹。 考点: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 春秋战国时期的百家争鸣 孔子思想;新航路的开辟、殖民扩张与资本主义世界市场的形成和发展 工业革命 工业革命的影响;现代中国 的政治建设与祖国统一 民主政治制度的建设 人民代表大会制度。 ( 20分)阅读下列材料: (12分 ) 有 “世界历史库 ”之称的美国时代周刊 ,一直以其独特的报道

29、风格和对中国发展及中美关系的关注 ,而受到世人的瞩目。 材料一 1949年 2 月 7 日 ,毛泽东首次出现在美国时代周刊杂志封面上 (右图 ),图中毛泽东意气风发、踌躇满志。 问: (1)据材料一 ,时代周刊为什么选择毛泽东为封面人物?你怎样理解图中的 “民主统一 ”?其实现对中美关系产生了什么影响? (4分 ) 材料二 1950年 12月 11日时代周刊的封面,标题 是: RED CHINAS MAO。周刊封面的基调为红色,在人物的周围还画有许多红色的蝗虫。 问: (2)材料二中,周刊的封面为什么要这样设计? (2分 ) 材料三 1972年 2月 6日的期刊,标题是 : Nixons Ch

30、ina Odyssey。画面表现了尼克松与毛泽东、周恩来的见面,参观长城,以及观看歌舞表演。其中 ,Odyssey(旅行 )在英文中是一个具有积极乐观含义的单词。 问: (3)材料三说明了什么?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其原因。 (4分 ) 材料四 2005年 6月,时代周刊以 “中国的新革命 ”为题,用 20多个版面做了一组有关中国崛起的特别报道,导语则为 “中美一荣俱荣,一损俱损:相互谅解才是出路 ”。 问: (4)随着中国的和平崛起,中美关系进入了一个新阶段,结合所学知识谈谈对材料四中 “导语 ”的认识。 (2分 ) 答案: (1)原因 :国民党政权在大陆的统治即将崩溃;中国共产党领导的新民主主义

31、革命即将胜利。 (4 分 ) 理解 :建立统一的民主联合政府。 (2 分 ) 影响 :美国对华奉行全面遏制政策 ,中美全面对抗。 (2 分 ) (2)原因 :美国的霸权主义政策;意识形态的对立;美国敌视社会主义中国。 (6 分 ) (3)说明 :中美关 系开始走向缓和。 (2 分 ) 原因:中国国际地位的提高;中苏关系恶化;中国解决台湾问题的需要;美国孤立中国政策破产;美国霸权地位的衰落。 (6 分 ) (4)中美两国拥有广泛的共同利益和合作基础;发展健康稳定的中美关系 ,符合两国和两国人民的根本利益和要求。( 3 分) 试题分析:本题借助美国时代周刊对中国问题的关注这一主题命制,回答问题时一

32、定要注意和当时世界和中国的社会状况相联系,这样才能更好的理解时代周刊的设计意图。( 1) 1949年 2月,解放战争进入了后期:三大战役即将取得胜利;国民党政权在大陆的统治即将崩溃;中 国共产党领导的新民主主义革命即将胜利。中国即将发生翻天覆地的变化,所以引起了美国媒体的关注。美国也因此开始遏制中国。( 2)注意红色的含义即指共产党统治的中国,蝗虫的缠绕说明美国对新中国的敌视和诬蔑;( 3)其实就是回答尼克松访华及其原因,材料三格调发生了很大的变化,中美关系缓和。原因在于中国国际地位的提高;中苏关系恶化;中国解决台湾问题的需要;美国孤立中国政策破产;美国霸权地位的衰落。( 4)属于开放型题目,注意紧扣中美关系这个主题回答。中美两国拥有广泛的共同利益和合作基础;发展健康稳定的中美关系 ,符合两国和两 国人民的根本利益和要求。 考点:现代中国的对外关系 中美关系正常化和中日邦交正常化 中美关系演变历程。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考试资料 > 中学考试

copyright@ 2008-2019 麦多课文库(www.mydoc123.com)网站版权所有
备案/许可证编号:苏ICP备17064731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