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012 福建省建宁县九年级质量检测物理卷(带解析) 选择题 下列物体中,空间尺度最小的是 ( ) A排球 B米粒 C尘埃 D月亮 答案: C A、 B、 C、 D是四个体积、形状相同而材料不同的球,把它们投入水中静止后的情况如下图所示,它们当中所受浮力最小的是 ( ) A、 A球 B、 B球 C、 C球 D、 D球 答案: A 如右图所示,一束光线斜射入容器中,在 P处形成一光斑,在向容器里逐渐加满水的过程中,光斑将( ) A向左移动后静止 B向右移动后静止 C先向左移动再向右移动 D仍在原来位置 答案: A 如图所示,利用弹簧测力计将处于容器底部的物块缓慢上提。在物块从开始上提到离开水面的
2、过程中,下图能正确表示弹簧测力计的示数 F与物块底部离容器底部的高 h的关系的是 ( ) 答案: B 下列选项所示的四幅图中,那幅图是表示研究电磁感应现象的 ( ) 答案: A 小明观察了市场上自动测高仪后,设计了下列选项图中所示的四个电路(其中 R是滑动变阻器, R是定值电阻,电源两极间电压恒定),其中能实现身高越高,电压表示数越大的电路是 ( )答案: D 如图所示的电路中,当闭合开关 S后,发现 两灯都不亮,电流表的指针几乎指在零刻度线,电压表指针则有明显偏转,该电路中的故障可能是( ) A灯泡 L2短路 B灯泡 L1断路 C灯泡 L2断路 D两个灯泡都断路 答案: C 如下图所示的工具
3、中,使用时属于费力杠杆的是 ( ) 答案: D 下图中的光学现象及其说法中正确的是 ( ) A图 a中,漫反射的光线杂乱无章,因此不遵循光的反射定律 B图 b中,木工师傅观察木板是否光滑平整利用了光沿直线传播的性质 C图 c中标示的是近视眼的成像情况,应该配戴凹透镜来矫正 D图 d表示太阳光经过三棱镜色散后的色光排列情况 答案: B 如图所示是 “神八 ”与 “天宫一号 ”对接时的情景,将此画面是传回地面的是利用了( ) A声波 B超声波 C次声波 D电磁波 答案: D 电磁铁有广泛的应用,下列用电器中应用到电磁铁设备的是 ( ) A电话的听筒 B普通电熨斗 C电风扇 D电热水壶 答案: A
4、下列能源中,属于可再生能源的是 ( ) A风能 B核能 C石油 D天然气 答案: A 下列警示语或成语中,能用惯性解释的是 ( ) A “请勿喧哗 ” B “保持车距 ” C “刻舟求剑 ” D “一叶障目 ” 答案: B 小明在一个塑料瓶的侧壁上戳了三个洞用来探究水的压强。他在探究报告中画出了下图中的四种水流喷出时的情景,你认为其中正确的是 ( )答案: C 下列自然现象解释正确的是 ( ) A凝重的霜的形成是凝固现象 B飘渺的雾的形成是汽化现象 C洁白的雪的形成是升华现象 D晶莹的露的形成是液化现象 答案: D 下列对雨滴在空中匀速下落过程中的分析(不考虑两质量的变化和雨滴受到的浮力),正
5、确的是 ( ) A雨滴的重力势能转化为动能 B雨滴受到了平衡力的作用 C雨滴受到的重力大于它受到的阻力 D雨滴下降时机械能保持不变 答案: B 下列现象中,用物理知识解释正确的是 ( ) A吃冰棒感觉凉爽,是因为升华吸热 B物体的温度高,是因为它具有较多的热量 C运载火箭的燃料采用液氢,是因为液氢的比热容大 D高压锅能很快煮熟食物,是因为沸点随压强增大而增大 答案: D 下列几种情况,符合安全用电原则的是 ( )答案: C 实验题 在 “探究导体中的电流与电阻的关系 ”的实验中,所用的实验器材有: 8V的电源、电流表、电压表、滑动变阻器、电阻箱、开关各一个;导线若干。 ( 1)将图 1所示的实
6、验电路连接完整。( 2分) ( 2)实验中,控制电阻箱两端的电压为 6V,某次实验,电流表的示数如图 2所示,则电路中的电流是 A。 ( 3)进行完上述的操作后,断开开关,将滑动变阻器的滑片移到阻值最大端,调节好电阻箱的电阻值,接下来应该进行的实验操作是:闭合开关, ( 2 分),记下此时电路中的电流值。 ( 4)该实验记录的数据如下表,请在方格纸上画出电流 I与电阻 R的关系图像。 答案: (1)、( 4)图如下 ( 2) 0.5A ,( 3)移动滑动变阻器的滑片,控制变阻箱两端电压为 6V( 2分) 在利用光具座进行凸透镜成像的实验探究中: ( 1)如下图所示,一束平行于凸透镜主光轴的光线
7、经过凸透镜后,在光屏上形成了一个最小、最亮的光斑。由图可知,该凸透镜的焦距是 cm。 ( 2)将蜡烛、凸透镜、光屏依次放在光具座上,点燃蜡烛后,无论怎样移动光屏都不能在光屏上得到像,请你指出其中一条可能的原因: 。 ( 3)如图乙所示,在凸透镜另一侧前后移动光屏,会在光屏上得到一个倒立、 (填写像的性质)的实像;如果将蜡烛在乙图的基础上远离透镜,仍要在光 屏上得到清晰的像,光屏应向 (填 “靠近 ”或 “远离 ”)透镜的方向移动。 答案: 用图 1所示的实验装置探究烧杯内的某种物质熔化时温度的变化规律(烧杯内物质在相同时间内吸收的热量相同)。 ( 1)某时刻温度计示数如下图 1,此刻杯内物质温
8、度是 。 ( 2)根据实验数据描出加热过程中杯内物质的温度随时间变化图像如上图 2所示,该物质的熔点是 。 ( 3) t2与 t3相比, 时刻杯内物质的内能大。理由是: 。 答案: 如下图所示,是 “研究动能的大小与哪些因素有关 ”的实验装置。 ( 1)实验中通过观察 的大小, 来判断小球动能的大小。 ( 2)实验中为了研究动能大小与质量的关系,需要控制小球撞击时的速度不变,具体的控制方法是 。 答案:( 1)木块移动的距离 ,( 2)让不同质量的小球从相同高度的斜面滚下来 如图 1所示说明力可以改变物体的 。 如图 2所示,棉被被晒得暖乎乎的,这说明通过 的方法能改变物体的内能。 答案:形状
9、 ,热传递 同学们在实验室里测某种小矿石的密度,选用天平、量筒、小矿石、细线、烧杯和水。 ( 1)在调节天平时,发现指针位置如甲图所示,此时应将平衡螺母向 (填 “左 ”或 “右 ”)调。 ( 2)用调 节好的水平称小矿石的质量,天平平衡时,放在右盘中的砝码和游码的位置如乙图所示;量筒量出小矿石的体积如丙图所示;则小矿石的质量是 g,体积是 cm3。 ( 3)实验中,由于小英同学不小心把量筒打碎了,但实验室里已经没有量筒了,老师就给她增加了一个溢水杯。现请你帮她想办法测出小矿石的体积,写出简要的实验步骤。( 3分) 答案:( 1)左 , ( 2) 62, 20( 3)将小矿石慢慢浸没在溢水杯中
10、,同时用烧杯收集溢出的水( 1分),用天平测出溢出的水的质量 M( 1分),用 V =M/算出水的体积,就可知道小矿石的体积( 1分) 填空题 生活中处处有物理,请完成下列各题。 ( 1)有人敲门时,开门前,我们可以根据门外的人说话声音的 来判断来人是谁。 ( 2)写字用的铅笔芯是 (选填 “导体 ”或 “绝缘体 ”)。制造铅笔芯的材料应具有较好 (选填 “弹性 ”或 “硬度 ”)。 ( 3)在加油站都贴有 “禁止用火 ”的标志,这是因为加油过程中汽油会 (填物态变化名称),遇到火会造成火灾。 答案: 汽车是重要的交通工具。 ( 1)汽车的车轮有凹凸不平的花纹,这是为了增大车轮与地面的 ; (
11、 2)夜间行车时,车内若开灯,车前的挡风玻璃会产生 成像,从而影响司机的视线。 ( 3)若汽车水箱内有 20kg、 15 的水,汽车行驶一段时间后,水温升高到35 ,则这些水吸收的热量是 J( 2分) C 水 4.2103J/kg 。 答案: 用一个动滑轮将重为 10N 的物体匀速提高 1m,所用竖直向上的拉力为 6N,则此动滑轮的机械效率为 ( 2分),请你就定滑轮的应用举一实例 。 答案: 小华将有水的矿泉水瓶侧放在试卷上,他发现水瓶后面的字与周围的字大小不一样了。此时水瓶相当于一个 透镜,水瓶所成的像是 像(填 “实 ”或 “虚 ”)。 答案: R1 R2 R3。开关 S1、 S2的状态
12、如右图所示,此时电路中的 R2、 R3是 联的;要使 R1、 R2串联在电路中,则开关 S1、 S2的状态是 ;前后两种情况相比,电压表示数 ,电流表示数 (此两空选填 “变大 ”、 “变小 ”或 “不变 ”)。答案: 计算题 某电熨斗内有 R1、 R2两段发热丝,其简化电路如图所示,它在 220V或110V电压下都能正常工作: 110V时将 S打至 1挡, 220V时将 S打至 2挡,这两种情况下电熨斗的电功率均为 1100W。求: ( 1) 220V电压下正常工作的电流; ( 2) R2正常工作 5min消耗的电能; ( 3) 110V电压下正常工作时, R1的电阻; ( 4)两电热体的电
13、阻 R1与 R2的比值。 答案: (1) 5A(2) 3.3105J(3) 11(4) 1/4 冰壶运动是冬奥会的一个项目。冰壶由花岗岩凿磨而成,质量约为 19kg。体积约为 810-3m3,与冰道接触的底面积约为 0.02m2。 ( 1)冰壶的密度是多少? ( 2)冰壶对水平冰道的压强是多少? ( 3)运动员掷壶后,冰壶经过 10.5s 滑动了 42m,冰壶运动的平均速度是多少? 答案: (1) 2.37103/m3(2) 9.5103Pa(3) 4m/s 简答题 小明将两只系着细线的气球在衣服上蹭来蹭去。当他提起细线试图将两只气球靠近时,为什么会出现了如图所示的现象?此时小红向两气球中间吹气,为什么气球又相互靠近了? 答案:气球与衣服摩擦带上同种电荷,同种电荷互相排 ;( 2分)向气球吹气加快了气球的流速,气体流速越大的位置压强越小。( 2分) 作图题 请按要求完成下列作图。 ( 1)画出图中入射光线的反射光线。 ( 2)画出力 F1的力臂。 ( 3)汤匙在手指尖上平衡,画出此时汤匙所受重力的示意图。答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