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4届重庆市高三二模文综历史试卷与答案(带解析).doc

上传人:figureissue185 文档编号:339966 上传时间:2019-07-09 格式:DOC 页数:8 大小:39.16KB
下载 相关 举报
2014届重庆市高三二模文综历史试卷与答案(带解析).doc_第1页
第1页 / 共8页
2014届重庆市高三二模文综历史试卷与答案(带解析).doc_第2页
第2页 / 共8页
2014届重庆市高三二模文综历史试卷与答案(带解析).doc_第3页
第3页 / 共8页
2014届重庆市高三二模文综历史试卷与答案(带解析).doc_第4页
第4页 / 共8页
2014届重庆市高三二模文综历史试卷与答案(带解析).doc_第5页
第5页 / 共8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1、2014届重庆市高三二模文综历史试卷与答案(带解析) 选择题 有学者认为:在商王康丁之前,商王之子以 “大子 ”、 “小子 ”等称谓表示排行大小的区别:康丁以后,商王之子以 “大子 ”、 “长子 ”等称谓表示主次、嫡庶之分。该学者的研究表明商代已经开始萌发 A王位世袭制 B宗法制 C分封制 D世卿世禄制 答案: B 试题分析:该题属于材料型选择题,旨在考查学生的史实记忆能力。材料中的关键词是 “大子 ”、 “小子 ”、 “ 主次、嫡庶之分 ”等,可以看出当时已经有了宗法制的继承原则,故 B项正确。 考点: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 商周时期的政治制度 宗法制 20世纪 60年代以来我国出版的世界通史教

2、材,对世界近现代史的分期先后出现过两种主要做法:一是近代史开始于 1640年,现代史开始于 1917年;二是近代史开始于 1500年前后,现代史开始于 1900年前后。影响上述两种不同“历史认识 ”的主要因素是 A资料来源 B研究方法 C史学观念 D作者立场 答案: C 试题分析:该题属于史学研究方法型选择题,旨在考查学生研究历史的基本方法。题中的意思是对待世界近现代史的分期有两种不同的认识,虽说只是时间不同,但第一 种属于阶级斗争的革命史观,第二种属于文明联系的全球史观,所以正确的因素是 C项的史学观念。 考点:史学理论 史学研究 史学观念 帝制的崩溃成为 20世纪初期世界政治走向现代的重要

3、一幕。下列有关事件发生的先后顺序是 宣统皇帝下诏退位 德意志帝国走向崩溃 俄国沙皇专制结束 土耳其废除素丹制度 A B C D 答案: B 试题分析:该题属于史实记忆型选择题。宣统退位发生在 1912年,德意志帝国在 1941年共和国的建立时走向崩溃,俄国沙皇是在 1917年二月革命中被推翻的, 1922年 11月 1日土耳其大国民议会通过了废除苏丹制的决议案,故正确的顺序是 B项。 考点:俄国十月革命与苏联社会主义建设 俄国十月革命 二月革命 “美国联邦宪法( The Constitution of the United States of America)是联邦党人试图造就口口口口的结果。

4、其中的 constitution一词,主要内涵是指经由人民约定而形成的根本大法,代表的是一个国家的最高政治原则而不是各个政治共同体的随意联合或结盟。 ”材料中的口口口口处应该填写 A中央权威 B邦联政治 C人民主 权 D民主共和 答案: A 试题分析:该题属于材料型选择题,旨在考查学生的史料阅读与分析能力。材料中的联邦党人的目的是代表最高政治原则,而不是随意的结盟,所以方格处应该填写的是中央权威,故 A项正确。 考点:欧美代议制的确立与发展 美国共和制的确立 美国联邦制 “人是万物的尺度 ”这一观点体现了普罗塔哥拉鲜明的反传统倾向,它既否定了传统的神本主义,也破除了绝对权威主义。下列与普氏观点

5、最接近的说法是 A “格物致知 ” B “知识即感觉 ” C “因信称义 ” D “知识即美德 ” 答案: B 试题分析:该题属于比较型选择题,旨在考查学生对不同历史内容的共性进行归纳的能力。题中对 “人是万物的尺度 ”认识的角度是主观唯心主义,选项中 B项 “知识即感觉 ”与之相符。 考点:西方人文精神的起源 智者运动 “人是万物的尺度 ” 1946年 5月,晋察冀边区政府发布了一则公告: “本府会部马匹饲养员已编成运输大队,从事生产自力更生。凡规定有专门公马人员因公外出时,均酌发车马费。因饲养员已全部取消,今后各方人员,乘马来本府时,须自带饲养员喂养,本府概不负责,特此声明。 ”晋察冀边区

6、政府的 “公马改革 ”主要意义在于 A减少行 政开支,改善干群关系 B充实生产人员,发展边区经济 C精简机关人员,扩充边区军队 D发扬民主作风,反对官僚主义 答案: A 试题分析:该题为材料型选择题,旨在考查学生对史料信息的提取与分析能力。该材料比较偏,涉及到取消专人养马的问题,乍看属于经济问题,其实结合1946年的背景,而养马人员的取消又是针对 “本府 ”,所以是官与民的问题,故A项正确。 考点:近代中国的民主革命 新民主主义革命 解放战争 某生根据中、英两国制造业产品在世界产量份额中的变化( 1750 1900年)图表信息得出的下列分析,不正确的是 1750年( %) 1750年( %)

7、1750年( %) 1750年( %) 中国 32 8 29 8 19 7 6 2 英国 1 9 9 5 19 9 18 5 A中国手工业生产曾经世界领先 B 19世纪后期中国制造业发展艰难 C工业革命促使英国成为世界工业强国 D英国制成品遭到中国自然经济顽强抵抗 答案: D 试题分析:该题属于图表型选择题,旨在考查学生的读图和分析相关问题的能力。通过表格中的数据,可以发现在工业革命之前,中国的手工业世界领先,但是 19世纪后期相对倒退,而英国却成为世界工业强国,但表中看不出中英之间的贸易关系,故 D项不正确。 考点:新航路的开辟、殖民扩张与资本主义世界市场的形成和发展 工业革命 英国成为 “

8、世界工厂 ” 今天下非不稍变旧法也,洋差商局学堂之设,开矿公司之事,电线机器轮船铁舰之用,不睹其变,反以蔽奸。夫泰西行之而富强、中国行之而奸蠹,何哉?上体太尊而下情不达故也。 ”激发该看法走向初步实践的原因之一是 A鸦片战争的失败 B英法联军侵占北京 C甲午战争的失败 D辛丑条约的签订 答案: C 试题分析:该题属于材料型选择题,旨在考查学生的阅读史料与对相关内容的理解能力。材料中的 “非不稍变旧法也 ”、 “ 上体太尊而下情不达 ”等处可以发现提出看法的人针对的是洋务派观点,造成该思想走向实践的主要从马关条约之后,故 C项正确。 考点:近代中国的民主革命 1840至 1900年间西方列强侵略

9、与中国人民的反抗斗争 甲午战争 康熙帝( 1662 1722年在位)为维护国家主权、巩固统一的多民族国家作出了杰出贡献。下图所示斗争 A推动了台湾问题的顺利解决 B与平定 “三藩之乱 ”同时进行 C为打击噶尔丹分裂势力创造了条件 D为我国东北边防带来了 200余年的安定 答案: C 试题分析:该题属于图表型材料题,旨在考查学生对康熙一生重大事件的记忆能力。图中的地理位置涉及到的是抗击沙俄的斗争,但没有带来 200余年的长期安定;时间上在台湾、三藩之后,故 C项表述正确。 考点:中外历史人物评说 康熙帝 抗击沙俄 明末清初思想家王夫之说: “理即是气之理,理不先而气不后。 ”他还说:“礼虽纯为天

10、理之节文,而必寓于人欲以见 故终不离人而别有天,终不离欲而别有理也。 ”王夫之对 “理 ”的阐述 承袭了朱熹的天理观 体现了朴素唯物精神 宣扬了经世致用观念 具有个性解放的色彩 A B C D 答案: D 试题分析:该题为材料型选择题,旨在考查学生的史料阅读与分析能力。题中王夫之的只要论点是 “理即是气之理,理不先而气不后。 ”,说明他不赞同 “理先于气 ”的说法,故 说法错误;而材料压根没提到学术的实用性,故 也不对,故 D项组合符合题意。 考点: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 明清之际的儒学思想 王夫之 “城市 ”是由 “城 ”与 “市 ”结合为一的产物。有学者将中国历史上 “城 ”与 “市

11、”的关系演变概括为 5个阶段 :有城无市,城中有市,城区即市区,城在市中和有市无城。下列古代城市,展示了 “城区即市区 ”阶段较早期面貌的是 A秦都咸阳 B唐都长安 C宋代东京 D明代苏州 答案: C 试题分析:该题为材料型选择题,旨在考查学生的史料阅读能力。题中的城主要指居住和办公等地点,市指交易场所, “城区即市区 ”即是指原先的分隔状态被打破,根据史实,到了宋朝才打破时空上的限制,所以 C项符合题意。 考点:古代中国的经济 商业的发展 宋朝打破时空限制 “(唐)初,三省长官议事于门下省之政事堂 ”;高宗时 “徙政事堂于中书省 ”;玄宗开元十一年改 “政事堂 ”为 “中书门下 ”,下设吏、

12、兵、户、刑礼等五房分理有关政务。根据上述材料,唐代前期的 “政事堂 ” A始终都是三省议事机关 B促使三省体制走向完备 C成为尚书省的替代机构 D发展成为中央决策机构 答案: D 试题分析:该题属于材料型选择题,旨在考查学生的史料阅读能力。材料中列举了三个时期政事堂的地位,从原来的附属性机构,到后来成为能够统领五房的决策机构,故 D项表述正确;其它三项都与材料意思无关。 考点:古代中 国的政治制度 汉到元政治制度的演变 三省六部制 综合题 ( 30分)认识时代精神既是走进历史也是关注现实。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统一是中国历史发展的主流。造成中华文明这一鲜明个性特征的重要因素,是中国

13、历史上历经数千年而不衰的 “大一统 ”思想的潜移默化,而秦汉时期正是这种理念完全定型的关键阶段。秦汉时期的最高统治者,都对统治思想进行了选择,用以规范、整齐全国上下的思想,并构筑了统一的制度文化。秦汉时期的思想家也全力以赴地弘扬: “春秋所以大一统者,六合同风,九州共贯也。 ” 摘编自黄朴民论秦汉文化的时代精神 材料二 1916年 6月 4日,天津(社会教育星期报刊载了由实业家宋则久撰写的维持国货歌: 洋货好,洋货好,每年进口四万万,雪白银子不见了。 洋货好,洋货好,中国立场立不住,穷人遍地怎样了。 洋货好,洋货好,漏卮不塞国将亡,高丽前车不远了。 国货好,国货好,人人尽用本国货,工场多时闲人

14、少。 国货好,国货好,衣食充足知礼义,地方安靖盗贼少。 国货好,国货好,漏卮既塞国富强,吾人担负自然少。 材料三 “九一八 ”事变发生后,伴随抗日救亡运动的兴起,义勇军进行曲、 毕业歌等救亡歌曲通过银幕、舞台、广播等途径,在社会上产生了广泛的影响。 “民众歌咏会 ”等歌咏团体也如雨后春笋般遍及各地,逐渐群众性歌咏热潮。 1937年全面抗战的爆发激发起更多作曲家的创作热情,他们创作的大刀进行曲到敌人后方去等抗战歌曲传唱于长城内外、大江南北。 1938年 1月, “中华全国歌咏协会 ”在武汉成立,提出 “要用歌咏去发动民众,组织民众,把他们唱上战场,为中华民族的解放而斗争 ”。规模宏大的群众歌咏活

15、动唱响着团结抗战的激昂旋律。 摘编自陈聆群抗日救亡歌咏运动 材料四 2014年是中华人民共 和国 65周年华诞。某班研究性学习活动决定以 “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 ”为题布置纪念展览,以下是他们准备的部分展览资料: 序号 资料 序号 资料 人民代表大会制度 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 “双百方针 ” 万隆亚非会议 香港、澳门回归 “两弹一星 ” 论十大关系 恢复高考制度 重返联合国 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 建立上海合作组织 邓小平南方谈话 ( 1)根据材料一,指出秦汉文化蕴涵的时代精神及其历史价值。( 4分)结合材料和所学知识,概括秦始皇、汉武帝 “构筑统一的制度文化 ”而采取的政治、经济及文化措她。( 6

16、分) ( 2)材料二的维持国货歌反映的是当时哪一场群众斗争的基本诉求?根据歌谣唱词,归纳 “维持国货 ”的意义。( 6分) ( 3)根据材料三,概括 20世纪 30年代抗日救亡歌咏运动蓬勃兴起的原因。( 4分)指出其产生的重要影响。( 2分) ( 4)结合材料四的展览要求,从表中选择至少三条资料提炼出一个具体主题,并对所选资料中的任意两条予以相应阐释。( 6分)结合所学知识,补充一条符合该主题的新资料并予以说明。( 2分)(要求: 列出所选资料序号,主题立意明确。补充的新资料不能在图表中选取。) 答案: ( 1)时代精神: “大一统 ”。( 2分) 历史价值:为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形成奠定了基础。

17、( 2分) 措施:政治上建立皇帝制、郡县制、察举制等中央集权制度;( 2分)经济上统一货币、车轨、度量衡等;( 2分)文化上统一文字,逐步确立儒学的统治地位。( 2分) ( 2)斗争:抵制日货,提倡国货运动。( 2分) 意义:促进国家实业(民族工业)发展,增加人民收入,促进社会安定和国家富强;( 2分)有利于抵制列强的侵略掠夺,挽救民族危亡。( 2分) ( 3)原因:日本帝国主义侵略,民族危亡;抗日救亡运动的推动;抗日救亡歌曲的创作和传播;救亡歌咏团体的广泛成立。( 4分,每个要点 1分) 影响:激发全民族的抗战热情,鼓舞民众抗日斗争。( 2分,言之成理酌情给分) ( 4)(开放性试题)答题示

18、例:( 8分) 示例一:主题:迈向国际舞台,扩大国际交流与合作。( 2分)资料选取与主题提炼不完全相符的,酌情给分。 序号: 阐释:( 4分)阐释必须围绕提炼的主题。 1971年 10月,中国恢复在联合国的合法席位和权利,提高了中国的国际地位和影响 2001年 12月,中国加入世界 贸易组织,标志着我国对外开放进入新的阶段。 补充资料及说明:与所提炼主题思想一致即可。( 2分) 例如: 1953年提出和平共处五项原则,标志着新中国外交政策的成熟,推动新中国外交事业的发展。 示例二:主题:改革开放新时代 序号: 资料阐释及补充资料说明从略 示例三:主题:科教文化事业的发展 序号: 资料阐释及补充

19、资料说明从略 示例四:主题: 50年代的新中国新风貌 序号: 资料阐释及补充资料说明从略 示例五:主题:社会主义建设的理论创新 序号: 资料阐释及补充资料说明从略 试 题分析: 第 小题:该题属于内敛型材料题,第一问中的时代精神要从当时的时代中提炼出 “大一统 ”,所谓的历史价值应当是对历史的延续与传承方面的贡献,为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形成奠定了基础。第二问要求从政治、经济和文化和文化方面去概括,在政治上建立皇帝制、郡县制、察举制等中央集权制度;经济上统一货币、车轨、度量衡等;文化上统一文字,逐步确立儒学的统治地位。 第 小题:第一小问的斗争可以从维持国货歌的名称上看出是抵制日货,提倡国货运动。第

20、二小问概括该斗争的意义可以从歌词中的 “雪白银子 ”、 “ 穷人遍地 ”、 “ 闲人少 ”、 “ 盗贼少 ”等方面去概括出:促进国家实业(民族工业)发展,增加人民收入,促进社会安定和国家富强;有利于抵制列强的侵略掠夺,挽救民族危亡。 第 小题:第一小问的原因比较容易从材料中总结出:日本帝国主义侵略,民族危亡;抗日救亡运动的推动;抗日救亡歌曲的创作和传播;救亡歌咏团体的广泛成立等。第二小问的影响也一定要结合当时的主要矛盾和时代背景去概括,应当是:激发全民族的抗战热情,鼓舞民众抗日斗争。 第 小题:该题属于开放式材料论述题,对学生的要求比较全面,但总体难度不大。学生只要从不同的历史角度进行主题的选

21、择即可。 可选择的主题可以参照:主题:迈向国际舞台,扩大国际交流与合作、改革开放新时代、科教文化事业的发展、 50年代的新中国新风貌、社会主义建设的理论创新等。 考点: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 秦中央集权制度的形成 走向 “大一统 ”; 近代中国的民主革命 侵华日军的罪行与中国军民抗日斗争 抗日战争;经济结构的变动与资本主义的曲折发展 民国时期民族工业的曲折发展 提倡国货运动 ( 22分)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20世纪 50年代美国在亚洲签订的部分条约一览 1951年 8月,与菲律宾签订美菲共同防御条约 1951年 9月 ,与日本签订美日安全保障条约 1953年 10月,与韩国签订美韩共

22、同防御条约 1954年 12月,与台湾国民党势力签订美台共同防御条约 根据上述条约,缔约国(地区)给予美国在其领土设置军事基地、驻扎军队等权利,缔约双方保证共同应对外来干涉或武装进攻等。如:美日安全保障条约规定, “为了对日本国的安全及维持远东的国际和平与安全做出贡献,允许美国的海、陆、空三军使用日本国内的设施及区域。 ”美韩共同防御条约规定,缔约双方通过共同磋商,采取行动对付共同危险、制止武装进攻。 摘编自冷战时代美国的亚 洲政策 材料二 1989年 11月,包括澳大利亚、美国、日本、韩国、东盟六国等 12国在内的亚太经济合作组织正式成立。 1991年 11月,中国、中国台北和中国香港地区加

23、入该组织。其宗旨和目标是:相互依存,共同受益;加强开放的多边贸易体制;减少区域内贸易和投资壁垒。 亚太经合组织是论坛性经济组织。二十多年的实际经历表明, “APEC方式 ”在维护各成员利益方面展示出强大的生命力,平等互利、协商一致、求同存异、自主自愿以及渐进发展等原则,不仅维护了发展中成员的利益,也同样让发达成员受益。 摘编自 APEC以自己的方 式影响世界等 ( 1)根据材料一,美国加紧在亚洲缔约应与哪一事件直接有关?试概括美国与缔约国(地区)的关系特点。( 4分)结合材料和所学知识指出这一时期美国亚洲政策的主要目的。( 4分) ( 2)根据材料二,亚太经济合作组织与美菲、美日、美韩结盟相比

24、有哪些不同?( 6分)这反映出 20世纪 90年代以来国际形势怎样的发展趋势?( 4分) ( 3)文明史观认为人类文明发展是多样性的统一,倡导尊重不同地区不同民族的文明成果。综合以上材料,谈谈你对 “尊重文明发展多样性 ”的认识。( 4分,要求:观点明确,史论结合) 答案: ( 1)事 件:朝鲜战争。( 2分) 特点:美国主导的军事政治同盟。( 2分) 目的:遏制中国(对中国形成军事包围),抗衡苏联,( 2分)建立亚太地区霸权。( 2分) ( 2)不同:突破意识形态、社会制度的界限,由亚太地区的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构成;不再是大国主导下的控制与依附关系,成员国之间平等互利,协商一致,共同受益;

25、不具有军事政治性,属于论坛性的区域经济合作组织;不以第三方为敌对,旨在加强区域经贸合作促进共同发展。( 6分,从成员构成、相互关系、组织性质、宗旨目标等角度分析作答) 趋势:冷战结束,国际形势总体上走向缓和,和平 与发展成为时代主题(世界多极化趋势增强);( 2分)经济全球化加快,经济区域集团化发展迅速。( 2分) ( 3)评分说明:本题采用分层评分法,按以下三个递进的层次评分:(观点如:尊重文明多样性,促进和平与发展) 第一层次:所给答案:与所要求回答的问题没有任何关联;( 0分) 第二层次:提出的见解得当,但未进行或部分进行分析说明;( 1-2分) 第三层次:提出的见解得当,并能结合材料进

26、行正反论证和深化。( 3-4分) 试题分析: 第 小题:通过材料一的时间不难看出第一问美国加紧在亚洲缔约的直接原因是朝鲜战争;通过双方的义务规定可以看出其特点是美国主导的军事政治同盟;至于第三小问的目的就要结合当时的时代背景去归纳了,具体包括遏制中国(对中国形成军事包围),抗衡苏联,建立亚太地区霸权。 第 小题:材料二中对亚太经合组织 “宗旨和目标是:相互依存,共同受益;加强开放的多边贸易体制;减少区域内贸易和投资壁垒。 ”一处可以看出亚太经合组织突破意识形态、社会制度的界限;不再是大国主导下的控制与依附关系,成员国之间平等互利,协商一致,共同受益;不具有 军事政治性,属于论坛性的区域经济合作组织;这也反映出冷战结束,国际形势总体上走向缓和,和平与发展成为时代主题(世界多极化趋势增强);经济全球化加快,经济区域集团化发展迅速。 第 小题:该题属于半开放型材料表述题,要求的宗旨是 “文明史观认为人类文明发展是多样性的统一,倡导尊重不同地区不同民族的文明成果 ”,回答时不能够脱离主题和材料,必须要紧扣上述材料,找准核心观点,并列举与之相关的若干史实加以严谨的论证和深入分析。 考点:第二次世界大战后世界政治格局的演变 美苏两极对峙格局的形成 朝鲜战争;第二次世界大战后世 界经济的全球化趋势 世界经济区域集团化 亚太经合组织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考试资料 > 中学考试

copyright@ 2008-2019 麦多课文库(www.mydoc123.com)网站版权所有
备案/许可证编号:苏ICP备17064731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