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5届福建宁德市第一中学高三上期期中历史试卷与答案(带解析).doc

上传人:deputyduring120 文档编号:340721 上传时间:2019-07-09 格式:DOC 页数:15 大小:84.06KB
下载 相关 举报
2015届福建宁德市第一中学高三上期期中历史试卷与答案(带解析).doc_第1页
第1页 / 共15页
2015届福建宁德市第一中学高三上期期中历史试卷与答案(带解析).doc_第2页
第2页 / 共15页
2015届福建宁德市第一中学高三上期期中历史试卷与答案(带解析).doc_第3页
第3页 / 共15页
2015届福建宁德市第一中学高三上期期中历史试卷与答案(带解析).doc_第4页
第4页 / 共15页
2015届福建宁德市第一中学高三上期期中历史试卷与答案(带解析).doc_第5页
第5页 / 共15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1、2015届福建宁德市第一中学高三上期期中历史试卷与答案(带解析) 选择题 国学大师王国维在殷商制度论中曾用 “任天者定,任人者争;定之以天,争乃不生 ”来评述西周某一政治制度,对其评述理解最准确的是 A西周政治统治具有浓厚的宗法色彩 B血缘政治有利于统治秩序的稳定 C宗法制实现了对地方的有效控制 D宗法制度减少了天子的决策失误 答案: B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宗法制的作用。王国维认为西周用决定嫡庶身份的天命决定大宗小宗的政治地位可以减少争论,有利于统治集团内部的稳定和团结。所以答案:选 B。 考点: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 商周时期的政治制度 宗法制的作用 在西方某些国家还保留着一种古代民主制的遗风,

2、如瑞士某些州的广场集会或露天会议,以及美国新英格兰地区小镇的镇民大会等,通过这些会议决定本州 (镇 )的事务。这里的 “民主制的遗风 ”指的是 A尊重一定区域内风俗习惯 B公民大会是最高权力机关 C集体表决决定人员的去留 D维护小国寡民的城邦利益 答案: B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的是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材料中 “瑞士某些州的广场集会或露天会议 ”“镇民大会等,通过这些会议决定本州 (镇 )的事务 ”等信息说明是集会,集体讨论决策事务,与古代雅典的公民 大会相似。 A属于风俗,不是民主政治, C材料中没有体现该信息; D属于城邦政治特点。所以答案:选 B。 考点:古代希腊、罗马的政治制度

3、雅典民主政治 公民大会 古希腊哲学家柏拉图认为,组成城邦的公民理想人数应以 5040人为上限,因为这个数字是个人能认识并充分交流的极限。这一设想 A与我国道家思想如出一辙 B造就了古希腊城邦小国寡民的特点 C有利于公民更好地参政议政 D是对雅典民主政治原则的全盘否定 答案: C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知识的迁移运用能力,由 “组成城邦的公民理想人数应以5040人为上限 ”得出希腊城邦的小国寡民的特点,他小国寡民的思想与老子的思想有共同之处,但并不是如出一辙, A错误。依据所学可知这一特点是由希腊的地理环境导致,并非柏拉图的观点造就的,因此 B的表述不合史实,符合题意。柏拉图的思想体现小国寡民的直接

4、民主特点,故是对雅典民主原则的认可,他又把人数局限在 5040人中,是对雅典民主中的轮流坐庄和滥用职权现象的反感,但不能说是对雅典民主政治原则的全盘否定,故 D错误。根据材料可知,他提出人数的上限是为了让 公民更好地参政议政, C正确。 考点:古代希腊、罗马的政治制度 雅典民主政治 雅典民主政治作用 “凡在自己的土地和邻地之间筑篱笆的,不得越过自己土地的界限;筑围墙的应留空地一尺;挖沟的应留和沟深相同的空地;掘井的应留空地六尺。(十二铜表法) ”这表明罗马法 A注重规范公民的行为 B保护人们的私有财产 C拥有至高无上的权力 D已经走向完整和成熟 答案: A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的是对材料的理解分

5、析能力。从材料中 “凡在自己的土地和邻地之间筑篱笆的,不得 越过自己土地的界限 ”可以看出,罗马法旨在调节人与人 之间的关系与人与财产之间的关系。 B项意在保护贵族阶层利益,从材料中看不出来; C项以十二铜表法为其成熟的标志,这一说法错误,其标志应是查士丁尼民法大全的颁布; D项利于稳定罗马帝国秩序,与材料的侧重点不一致。所以答案:选 A。 考点:古代希腊、罗马的政治制度 罗马法 罗马法特点 恩格斯说 “纯粹私有制占统治的社会的生活条件和冲突的十分经典性的法律表现,以致一切后来的法律,都不能对它作任何实质性的修改。 ”由此看来罗马法主要调整 A国际关系 B自由民之间的财产关系 C市民与政府的关

6、系 D罗马城邦与帝国新征服地区的关系 答案: B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学生对材料的分析理解能力。由 “以至一切后来的法律都不能对它做任何实质性的修改。 ”可知,罗马法主要调整自由民之间的财产关系。所以答案:选 B。 考点:古代希腊、罗马的政治制度 罗马法 罗马法特点 1693年,英王威廉三世选用了 4位宠臣担任了政府要职,到 1698年又重新任命了新的政府成员。材料说明 A英王仍实行专制统治 B英王仍有很大的权力 C英国的政局长期动荡 D王权还没有受到限制 答案: B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学生对材料的分析理解能力。 1689 年英国通过权利法案确立了君主立宪制,但国王仍有较大的行政权,可以领导政府

7、和内阁,任命政府成员,但受到议会制约,故 A、 D项错误, B项正确;光荣革命后,英国确立了民主制度,政局保持了较长期的稳定,故 C项错误。 考点:欧美代议制的确立与发展 欧美代议制的确立与发展 英王的权力 在 1787年费城制宪会议上,有人声称: “他宁愿屈从君主,也不愿屈从大州支配的命运。 ”而反对方则扬言要用火与剑来解决问题。为协调双方矛盾,美国 1787年宪法规定了 A建立统一的中央集权的联邦政府 B总统可以对国会立法行使 否决 C构建三权分立、相互制衡的机制 D国会参众两院议员的不同产生办法 答案: D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的是美国 1787年宪法的内容。根据 1787年宪法可知,为了

8、解决大州与小州之间的矛盾,采取国会参众两院议员的不同产生办法。 考点:欧美代议制的确立与发展 美国共和制的确立 1787年宪法 俾斯麦企图建立一种特殊的德意志型的立宪议会制度 ,以达到保持普鲁士王朝政治统治优势之目的。这种设想在 1871 年统一的德意志帝国宪法中加以定型。下列能体现这一目的的正确选项是 A联邦议会由民选产生 B帝国议会掌握着立法大权 C宰相对联邦议会负责 D帝国皇帝有主宰议会之权 答案: D 试题分析: 1871年,德意志帝国宪法颁布,德国建立了容克地主和资产阶级的联合专政, “既能保持普鲁士王朝和容克阶级的政治统治优势,又能在经济方面照顾资产阶级的利益 ”, B项可以排除。

9、 A、 C项在材料中没有体现。 “使两个阶级利益互相融合,成为德意志帝国的统治基础。这种设想在 1871年帝国宪法中加以定型,最终促成了德意志新体制的形成 ”,说明德意志帝国通过 1871年宪法,开创了适合国情的政治体制,即二元制君主立宪制度。故选 D。 考点:欧美代议制的确立与发展 德意志帝国君主立宪制的确立 帝国皇帝权力 “(它 )是共和主义与君主主义妥协的产物。它虽然承认了共和制,但君主制的阴影处处可见 这样一部不伦不类、伸缩性很大的宪法既能适应君主制也能适应共和制。 ”“它 ”是指 A英国权利法案 B美国 1787年宪法 C法兰西第三共和国宪法 D德意志帝国宪法 答案: C 试题分析:

10、本题考查的是对材料的理解分析能力。依据材料 “(它 )是共和主义与君主主义妥协的产物 ”可以判断这部宪法是在共和派和君主派的妥协下确立的共和制,这符合法国政体的特点。故选 C项。 考点:欧美代议制的确立与发展 法国共和制、德意志帝国君主立宪制的确立 法兰西第三共和国宪法 钱乘旦说:大革命后法国 “社会动荡 直到 1870年后,法国模式突然发生转折,由对抗转为妥协。此后再没有发生大规模的革命,法国人开始用协商手段逐步建立起民主制度。 ”关于 “1870年后,法国用协商手段建立起民主制度 ”的本质认识是 A标志着法国资产阶级共和政体的巩固 B说明法国共和派与君主派的斗争 逐渐平息 C反映了工业革命

11、后法国资本主义发展的必然结果 D巩固了法国大革命的胜利成果 答案: C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调用所学知识解读历史材料的能力,结合所学知识可知,题干中用协商手段建立起民主制度是指 1875年宪法以一票共和的方式确立了共和政体,是法国工业革命完成后进入工业资本主义发展时期的必然结果; A、 B、D三项与史实不符,排除。所以答案:选 C。 考点:欧美代议制的确立与发展 法国共和制的确立 1875年宪法 巴黎公社用革命方式打碎旧的国家机器,建立新的国家机器;由直接选举产生的代表组成最高权力机关 公社委员会;所有公职人员的工资不得超过熟练技术工人的工资等等。这些做法给我们留下的经验主要有 无产阶级专政原则

12、 人民民主原则 工农联盟原则 人民公仆原则 A B C D 答案: A 试题分析:巴黎公社打碎旧的国家机器,建立新型无产阶级专政的国家机器,体现了无产阶级专政原则;由直接选举产生的代表组成最高权力机关 公社委员会体现了人民民主原则;所有公职人员的工资不得超过熟练技 术工人的工资体现了人民公仆原则。故选 A。 考点:科学社会主义理论的诞生和国际工人运动 巴黎公社 巴黎公社的革命措施 奥地利著名作家茨威格在人类的群星闪耀时 书中,在描绘列宁在 1917年 4月,坐着一列封闭的列车,转道芬兰回到彼得格勒时,他这样写道: “这趟风驰电掣的封闭列车犹如一发炮弹,乘坐在里面的人物犹如威力强大的弹药,这一炮

13、摧毁了一个帝国,一个旧世界。 ”茨威格这句话的意思是说 A列宁领导的革命推翻了沙皇专制制度 B列宁领导的革命极大的震撼了世界资本主义统治的秩序 C列宁当选苏维埃政府人民委员会主席对资产阶级是沉重的打击 D以列宁为代表的苏维埃政府宣布退出一战,协约国集团分崩离析 答案: B 试题分析:从材料 “这一炮摧毁了一个帝国,一个旧世界 ”可以看出茨威格这句话是形容列宁回国领导十月革命,并带来巨大的世界影响,故 B 项更符合题意。AC项范围仅是局限在俄国国内; D项错误,并不符合史实。 考点:俄国十月革命与苏联社会主义建设 十月革命 十月革命的影响 基辛格在大外交中提到: “美国采取措施以强化受到苏联侵略

14、或共产党颠覆威胁的国家,这也就是保护美国的安全 它就是保护 自由 !”为此,美国首先采取的措施是 A推行杜鲁门主义 B实施马歇尔计划 C发动局部 “热战 ” D成立北约组织 答案: A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二战后的美苏关系,题干中的备选项都是美国采取的措施,但注意题干要求的是首先的措施,也就是采取措施中时间最早的那个,所以答案:选择 A项。 考点:第二次世界大战后世界政治格局的演变 美苏两极对峙格局的形成 杜鲁门主义 为下图选择最恰当的标题 A当今世界格局的多极化趋势 B当今世界格局的两极化趋势 C当今世界格局的变化趋势 D当今世界格局的单极化趋势 答案: C 试题分析:材料反映了当今世界格局中

15、的三种力量,即要求单极化趋势的势力、要求多极化趋势的势力、处于二者之间的游移力量,可以看出世界格局有两个变化趋势,即单极化和多极化趋势。故选 C。从图中三种力量的分配上可以排除 B、 D两项; A项说法错误, 1991年苏联解体,两极格局瓦解。 考点:第二次世界大战后世界政治格局的演变 两极格局瓦解和多极化趋势的加强 当今国际局势 中俄 “海上联合 2012” “ 海上联合 2013” 和 “海上联合 2014” 三次军演获得成功。其中在 “海上联合 2014” 的演习中,中俄双方的融合 程度更深,实战味道更浓,新型装备更多。这主要体现了 A国家利益推动区域合作 B中俄两国实现军事联盟 C大国

16、军事合作国际化 D中俄结伴不结盟的关系 答案: A 试题分析:中俄联合军演,增进两国政治互信,巩固和发展中俄两国全面战略协作伙伴关系,提高两国战略协作水平,加强两军战略互信,深化两军友好务实合作。改革开放以后,中国推行的外交政策是 “不结盟 ”政策, B项 “实现 ”,说法有误; C 项中的 “合作国际化 ”说法有误; D 项材料中没有涉及。所以答案:选 A。 考点:现代中国的对外关系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在联合国和地区性国际组织中的重要外交活动 区域合作 阅读下列建国初期与中国建交国家及建交时间表 (1955-1962年 ),这一表格反映的史实是 时间 国家 时间 囚家 1955年 阿富汗、尼泊

17、尔 1959年 苏丹、几内亚 1956年 埃及、叙利亚、也门 1960年 加纳、古巴、马里、索马里 1957年 斯里兰卡 1961年 刚果 (金 )、老挝 1958年 柬埔寨、伊拉克、摩洛哥、阿尔及利亚 1962年 乌干达 A.和平共处五项原则成为国际准则 B.“求同存异 ”方针得到了普遍支持 C.亚非会议开启中非关系全新局面 D.不结盟运动推动亚非国家新联合 答案: C 试题分析:依据材料图表中时间 1955-1962 年以及表格中与非洲国家建交的数量 在增加,说明是在亚非会议召开以后,开启中非交往分全新局面;和平共处五项原则是会见 印度代表团提出的,主要是发展周边国家关系,故 A项错误;B

18、项中 “普遍支持 ”说法绝 对; D中国不是不结盟运动分成员国。 所以答案:选C。 考点:现代中国的对外关系 新中国建立初期的重大外交活动与和平共处五项原则 亚非会议 台湾国民党主席马英九在接受台湾中国时报专访时说: “光是一个徐蚌会战都是上百万人的伤亡,那是不堪回首的往事。 ”对马英九的说法,以下理解正确的是 A马英九认为徐州会战的牺牲实在是不值得 B马英九反对解放战争 C马英九主张用和平方式解决两岸问题 D马英九认为历史的悲剧将再次上演 答案: C 试题分析:首先需要注意徐蚌会战是国民党政府对淮海战役的称法。分析材料可以看到马英九反对国共两党发生类似淮海战役的战争,主张用和平的方式和方法解

19、决问题。所以答案:选 C。 考点:现代中国的政治建设与祖国统一 “一 国两制 ”的理论与实践 海峡两岸关系 有学者认为:从政治体制演变看,宋代是从 “皇权 吏员 ”体制向 “皇权 士大夫 ”体制转型的时期。这一转变的主要原因是 A科举取士的发展完善 B重文轻武观念的影响 C义理之学思想的浸染 D官僚体制的日益完备 答案: A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的是科举制度的发展。根据材料 “皇权 士大夫 ”体制和所学知识可知,这种转变主要体现了科举制的推动。所以答案:选 A。 考点: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 中国古代的选官制度 科举制 利玛窦在中国札记中说: “虽然我们已经说过中国的政府形式是君主制,但它在一定程度

20、上是贵族政体, 如果没有与大臣磋商或考虑他们的意见,皇帝本人对国家大事就不能做出最后的决定。 所有的文件都必须由大臣审阅呈交皇帝。 ”利玛窦认为中国明朝时 A君主制不是中国政府的主要形式 B内阁一定程度上制约着君权 C君主与内阁大臣拥有同等决策权 D内阁掌握着明朝的行政大权 答案: B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从材料中获取信息的能力。材料中 “如果没有与大臣磋商或考虑他们的意见,皇帝本人对国家大事就不能作出最后的决定 ”,说 明内阁一定程度上制约皇权。所以答案:选 B。 考点: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 君主专制制度 君主专制制度 中国古代实行君主集权于上、行政体制分权于下的权力制衡体制,它包含两种专制模式

21、,一是实行集体宰相制度,二是在正式行政体制之外另设机构,以达到分权的目的。下列选项包含这两种专制模式的是 A唐朝实行三省六部制;宋朝设参知政事、枢密使和三司使 B汉武帝 “中外朝制度 ”;清朝设立军机处 C唐朝实行三省六部制;明朝设置内阁制 D明朝设置内阁制;清朝设立军机处 答案: C 试题分析: “它包含两种专制模式,一是实行集体宰相制度,二是在正式行政体制之外另设机构,以达到分权的目的。 ”,唐朝实行三省六部制,三省长官都是宰相,因此可以说是实行集体宰相制度;明朝设置内阁制,内阁虽然不是正式行政机构,但是辅助皇帝,故选 C。 考点: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 汉到元政治制度的演变 三省六部制;古代

22、中国的政治制度 明清君主专制制度的加强 明朝创立内阁。 费正清在中国:传统与革命中称: “在中国近代史上,没有哪一段插曲比鸦片战争为谴责 帝国主义侵略 提供了更多的机会,它成为中国人对西方武力入侵和在此 以后几乎整整一个世纪使中国沦为 半殖民地 地位的不满情绪的内容。除从这一角度看鸦片战争外,还有必要将其放到近代历史的主要趋势之中去观察。 ”在该 “趋势 ”背景下,费正清认为 A鸦片战争是近代中华民族灾难的开端 B鸦片战争阻碍了中国近代化历程 C侵略者是历史发展过程中的进步者 D鸦片战争是西方工业文明的扩张 答案: D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学生准确解读材料信息的能力。材料中 “还有必要将其放到近

23、代历史的主要趋势之中去观察 ”是指鸦片战争发生的时代背景,即资本主义工业革命正在展开,所以从此角度出发鸦片战争是西方工业文明的扩张的必然结果,所以答案:选 D。 A B两项是从阶级斗争史观得出的结论。 C项是从文明史观得出的结论。 考点:近代中国的民主革命 1840至 1900年间西方列强侵略与中国人民的反抗斗争 鸦片战争 “合议既成,举国争言洋务:请开铁路者有之,请练洋操者有之,请设陆军学堂、水师学堂者亦有之。其兴利之治,则或言银行,或言邮政, 或请设商局,或请设商务大臣 ”“ 合议既成 ”是指签订了 A南京条约 B天津条约 C北京条约 D马关条约 答案: D 试题分析: A项南京条约刚刚触

24、及国人天朝上国的架子,很多人仍没有清醒过来; B项和 C项是在第二次鸦片战争中签署,此后掀起洋务运动,但是当时顽固派势力仍然很强大,很多人仍然认为中国是好的,不用向西方学习。只能选 D项。注意材料中 “举国争言洋务 ”、甲午战后,马关条约签署,民族危机严重,很多人思想观念转变,积极向西方学习。 考点:近代中国的民主革命 1840至 1900年间 西方列强侵略与中国人民的反抗斗争 马关条约 下图是 1907 年发表的漫画(注:图中所示器具从右到左依次是:坛、提勺、漏斗、壶)。其政治寓意是 A民族工业受到中外反动势力压制 B清末新政促进了资本主义的发展 C清政府已经堕落为 “洋人的朝廷 ” D中国

25、半殖民地化程度大大加深 答案: C 试题分析:根据题干 “1907年 ”分析,此时处于辛丑条约签订后,清政府统治末期,民族危严重。漫画寓意是提壶(官)将坛(民)中的油水通过漏斗(政府)提到壶(外国)中,表明清政府已经完全成为洋人的朝廷,维护列强在华利益,故 C项正确; A、 B项不是对材料的正确解读,故 A、 B项错误;中国半殖民地化程度大大加深是 1895年马关条约的影响,与题干中时间不符,故 D项错误。 考点:近代中国的民主革命 列强侵略与中国人民的反抗斗争 八国联军侵华战争和辛丑条约 有专家指出:太平天国运动的进步性在于 “试图从土地所有制方面解决占中国绝大多数人口的农民 的土地问题 ”

26、。下列各项能够论证这一观点的是 A金田起义 B天朝田亩制度 C定都天京 D资政新篇 答案: B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天朝田亩制度的内容。金田起义只是革命的开始,并没有涉及到生产资料问题。定都天京是正式建立了与清政府对峙的农民政权,也不涉及到土地问题。资政新篇是中国近代第一个要在中国走资本主义的方案,也同样不涉及到农民的土地问题。天朝田亩制度的实质是把封建的地主土地所有制变成农民的土地所有制。 考点:近代中国的民主革命 1840至 1900年间西方列强侵略与中国人民的反抗斗争 太平天国运动的纲领 在孙中山先生奉安南京中山陵 80周年纪念日的前后,中山、南京、广州、上海、武汉、北京 6个城市同时举办

27、专题图片展。几个同学看到该报后有如下讨论,其中符合史实的是 A之所以在南京举办是因为孙中山在此创立了中国第一个革命党 中国同盟会 B之所以在广州举办是因为孙中山在此参加了黄花岗起义 C之所以在上海举办是因为孙中山在此宣誓就职临时大总统 D之所以在武汉举办是因为辛亥革命首先在此爆发 答案: D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学生调动和运用所学知识的能力。 A项中国同盟会是在日本东京成立的。 B项黄花岗起义不是孙中山亲自领导的。 C项孙中山是在南京宣誓就职临时大总统的。 D项武昌起义在武汉爆发是正确的。故 D是正确答案:。 考点:近代中国的民主革命 辛亥革命 武昌起义;近代中国的民主革命 辛亥革命 中华民国临

28、时约法 素有 “民间思想家 ”之称的王康先生在接受采访时指出, “五四 ”的演员在中国,剧本和导演却是在国外。这说明五四运动 A由外国领袖组织发动 B是十月革命在中国的翻版 C深受当时国际形势的影响 D受到世界各国的援助 答案: C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学生对五四运动爆发原因的理解能力。根据所学知识可知,五四运动受俄国十月革命和马克思主义的影响而爆发。 所以答案:选 C。 考点:近代中国的民主革命 五四运动和中国共产党成立 五四运动爆发原因 某中学学生在进行研究性学习的过程中,收集了一幅残存的地图,据此你认为他的研究的课题可能是 A大革命时期的北伐战争 B土地革命时期中国工农红军的长征 C抗战初

29、期国民党正面战场的作战 D解放战争时期的渡江战役 答案: B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学生从图片中获取信息的能力,根据图片中西南各省以及瑞金、泸定桥等地名,可判断是红军长征,因此选 B。 考点:近代中国的民主革命 新民主主义革命 红军长征 在太原会战中中央军、晋军正面防御,八路军攻击敌军两翼。 115师切断了忻口与张家口、北口的敌军交通线; 120师切断了忻口与大同的交通线; 129师陈锡联偷袭了阳明堡机场,削弱了日军对山西战场的空中威胁 这说明 A正面战场与敌后战场互相配合 B太原会战是国共合作抗战的典型 C中共领导的八路军是抗战主力 D太原会战是抗战以来的首次大捷 答案: B 试题分析:材料中没

30、有体现敌后战场,故 A项错误;材料中 “中央军、晋军正面防御,八路军攻击敌军两翼 ”充分体现国共合作的特点,故 B项正确;材料中没有说明八路军是主力,故 C项错误;抗战以来的首次大捷是平型关大捷,故D项错误。 考点:近代中国的民主革命 中国军民抗日斗争 太原会战 某文件明确规定: “保护国家的公共财产和台作社的财产,保护工人、农民、小资产阶级和民族资产阶级的经济利益及其私有财产,发展新民主主义的人民经济,稳步地变农业国为工业国。 ”这份文件应该是 A中共 “一大 ”纲领 B中共八大决议 C共同纲领 D十一届三中全会决议 答案: C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的是对材料的理解分析能力。由材料 “发展新民

31、主主义的人民经济,稳步地变农业国为工业国 ”可知该文献颁布于新中国成立之初。此时,我国存在着多种所有制经济,党和政府的主要工作是恢复和发展生产,实现由农业国向工业国的转变。 A、 B两项都没有涉及发展新民主主义经济,可排除。十一届三中召开时,我国已经处于社会主义建设时期, D项与题目中的 “新民主主义的人民经济 ”不符,可排除。共同纲领颁布于新中国成立前夕,为新中国建设制订了纲领。故 C项符合题意。 考点: 现代中国的政治建设与祖国统一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 共同纲领 1980年,中共十一届五中全会特作决议 :撤销中发( 68) 152号文件中加给刘少奇同志的罪名和对他的处理决议,恢复刘少奇同志

32、作为伟大的马克思主义者和无产阶级革命家、党和国家的主要领导人之一的名誉。该决议 A体现了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 B彻底否定了 “文化大革命 ”的错误 C表明政治路线拨乱反正的完成 D标志组织路线拨乱反正的开始 答案: A 试题分析:根据所学知识,为刘少奇平反昭雪,并在全国范围平反各种冤假错案,体现了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故选 A项。彻底否定了 “文革 ”的错误、组织路线拨乱反正的开始和政治路线拨乱反正的完成都是以 1978年十一届三中全会为标志的,排除 B、 C、 D三项。 考点:现代中国的政治建设与祖国统一 改革开放以来民主与法制的建设 平反各种冤假错案 综合题 ( 13分)中国人对民主政治的认识

33、和探索经历了一个不断发展的过程。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敌今日欧洲各国,什九皆属虚戴君主之共和政体也 其为制也,有一世袭君主称尊号于兆民 之上,与专制君主国无异也。而政无大小皆自内阁出,内阁则必得国会多数信任于始成立者也。 梁启超新中国建设问题 ( 1)材料一中 “虚戴君主之共和政体 ”是指什么?据材料概括其特点。( 4分) 材料二:民国初年,一时间, “集会结社,犹如疯狂,而政党之名,如春草怒生 ”, “党会既多,人人无不挂名一党籍。 ”1913 年第一届国会选举,国民党成为国会第一大党。正当宋教仁(国民党竞选负责人)踌躇满志地准备组阁时,还没待第一届国会召开,就被袁世凯派的刺客暗杀于

34、上海火车站。 近代中国人对民主道路的探索 ( 2)据材料 二,指出民国初年政治领域的新现象,结合时代背景分析其昙花一现的原因。( 4分) 材料三:我们的国家是属于四个民主阶级(工人阶级、农民阶级、小资产阶级、民族资产阶级)的人民民主专政,反动的封建阶级、官僚资产阶级的分子不能列入人民的范围。等到他们彻底悔悟和改造后才能取得人民的资格。中国的少数民族也应该包括在中华人民共和国之内,承认他们的自治权。因此,我们认为 “中华人民共和国 ”这个国名是很恰当的。 关于人民政协的几个问题 ( 3)据材料三,概括 “中华人民共和国 ”的政治特点。与西方相比, “中华人民共和国 ”民主政 治最大的优势是什么?

35、( 5分) 答案:( 1)政体:君主立宪制; 特点:君主名义是国家元首;内阁掌握行政权,内阁对议会负责。( 3分) ( 2)现象:政党政治。 原因:资本主义经济发展不充分,资产阶级力量弱小;封建势力强大;封建思想观念根深蒂国。( 4分) ( 3)特点:政权的广泛性;人民民主专政;民族平等。 优势:人民当家作主。( 4分) 试题分析:( 1)第一问,关键在于正确理解材料中的 “有一世袭君主称尊号于兆民之上,与专制君主国无异也。而政无大小皆自内阁出,内阁则必得国会多数信任于始成立者也 ”这句话,它的含义是有一个 与专制君主没有区别的虚位君主,但国家的决策都出于内阁而不是由皇帝决定,即是君主的权力受

36、到议会立法的约束,所以可以得到正确的答案:。关于这个政体的特点可依据英国君主立宪制的特点来回答,主要从君主、内阁、议会三者之间的关系入手回答。 ( 2)第二问, “新现象 ”可依据材料内容来归纳。这种现象出现短暂的原因可转换成辛亥革命失败的原因来分析整理。政党政治是资本主义发展的必然产物,所以首先应该从经济基础这个角度来分析出根本原因,然后再结合中国当时的社会现实来分析其他的原因。 ( 3)第三问,我国政治的特点依据材料中的 “我们 的国家是属于四个民主阶级(工人阶级、农民阶级、小资产阶级、民族资产阶级)的人民民主专政, ”可知政权具有广泛性,这四个阶级的人是多数,而 “反动的封建阶级、官僚资

37、产阶级的分子 ”少数,他们没有列入人民的范围。 考点 欧美代议制的确立与发展 英国君主立宪制的确立 英国君主立宪制政体的特点;近代中国的民主革命 辛亥革命 辛亥革命失败的原因;现代中国的政治建设与祖国统一 民主政治制度的建设 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特点 ( 13分)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诸葛亮和白居易自愿向世人公开自己的财产状况,但在封建社会为何无从推广?阻力究竟来自哪里? 孝文帝 “反腐 ”主要依靠由中央直接派出 “使者 ”进行纠察,唐、宋都相继沿袭,但 “财产与收入不符 ”如何惩处,则带有很大的个人好恶和随意成分。 夏炎古代官员的财产公开方式 ( 1)材料一中,历代封建统治者均利用监察

38、制度反腐,但反腐效果不佳。结合所学知识分析主要原因是什么?( 2分) 材料二:贞观六年,中书舍人高季辅上言: “外官卑品,犹未得禄,饥寒切身,难保清白,今仓廪浸实,宜量加优给,然后可责以不贪,严设科禁 上许之。 ”贞观十几年,太宗本人对当朝重臣做了精当评价,其中,扬师道 “性行纯和,自无愈违 ”,岑文本 “性质敦厚 ” 戴宵性女正,死时 “宣宁弊陋,祭享无所,令有司特为造庙 ”。(高宗永徽三年)政府颁布唐律硫议规定:(官员)受财而枉法者,一尺杖一百,一匹加一等,十五匹绞。不枉法者,一尺杖九十,二匹加一等,三十匹加役流。无禄者,各减一等。 摘编自主春瑜中国反贪史 ( 2)依据材料二,归纳唐朝反腐

39、败的重要举措。( 3分) 材料三: 1927年至 1949年,这一阶段对监督权利规定的宪法和宪法性文件涉及到太原约法 、中华民国训政时期约法、中华民国宪法草案和 1 9 46年中华民国宪法 在监督官竞的机构设置土,有广州国民政府的监察院和惩吏院、南京国民政府的监察院行政法院,其时,国家赔偿制度开始起步,地方自治、冤狱赔偿运动对人民监督权利起到了推动作用,但南京国民政府的以竞治国、一党专政窒息了监督权利的发展空间。 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中共制定中华苏雏埃共和国宪法大纲、陡甘宁边区施政纲领、陕甘宁边区宪法原则、华北人民政府施政方针等对人民的监督权利予以保障。革命根据地建立了保障人民行使监督权利的

40、机构,如江西瑞金苏维埃政府的控告局、抗日民主政权建立的专门监督机构人民监察通讯员制度。 于洪生权力监督 中国政治体制运行的调控机制 ( 3)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比较近代国民政府与中共监督制度的异同。(6分 ) ( 4) “一切历史都是当代 ”,结合以上材料谈谈你有什么认识。( 2分) 答案:( 1)原因: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人治色彩浓厚,监察和处罚体现君主个人意志。( 2分) ( 2)举措:实行高薪养廉;褒奖清廉官员(或者树立清廉典型);采用严刑峻法。( 3分) ( 3)同:监督法制化(或依法监督);法律、政策 具有连续性、不 “以人易法 ”。( 2分) 异:监督制度的主体不同。国民政

41、府主要依靠政府相关机构;中共建立人民监督的机构,保障了人民监督权的发挥( 2分) 监督效果不同。国民党以党治国、一党专证限制了监督权的发挥,国民党日益腐败;中共发挥人民的监督作用,使中国共产党日益壮大。( 2分) ( 4)认识:建立监督机构;加强法制和制度建设等等。( 2分,言之有理酌情给分) 试题分析:( 1)本题主要考查的是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关键信息:孝文帝 “反腐 ”主要依靠由中央直接派出 “使者 ”进行纠察,唐、宋都相继沿袭,但 “财产与收入 不符 ”如何惩处,则带有很大的个人好恶和随意成分。 ( 2)依据材料中 “饥寒切身,难保清白,今仓廪浸实,宜量加优给,然后可责以不贪

42、”、 “贞观十八年,太宗本人对当朝重臣做了精当评价,死时 “宣宇弊陋,祭享无所,令有司特为造庙 ”、 “唐律疏议规定: (官员 )受财而枉法者,一尺杖一百,一匹加一等, ” ,由此可以总结出唐朝发腐败的措施有:高薪养廉、褒奖清廉官员、严刑峻法。 ( 3)相同点:依据材料 “监督权利规定的宪法和宪法性文件涉及到太原约法、中华民国训政时期约法、中华民国宪法草案和 1946年中华民国宪法 ”可以得出监督法制化(或依法依规进行监督);依据材料 “在监督官吏的机构设置上,有广州国民政府的监察院和惩吏院、南京国民政府的监察院、行政法院 ”、 “ 革命根据地建立了保障人民行使监督权利的机构 ”可以得出成立专

43、门的监督机构实施监督。不同点:依据材料 “广州国民政府的监察院和惩吏院、南京国民政府的监察院、行政法院 ”可以得出国民政府主要依靠政府相关机构实施监督,依据材料 “人民行使监督权利的机构 ”可得出中共建立人民监督的机构,保障人民监督权的发挥。依据材料 “但南京国民政府的以党治国、一党专政窒息了监督权利的发展空间 ”可以 得出国民政府以党治国、一党专政限制了监督权的发挥,国民党日益腐败;相对而言中共发挥人民的监督作用,使中国共产党日益壮大 ( 4)本题主要考查的是学生阐述和论证问题的能力。 “一切历史都是当代 ”是指历史要为当代服务,根据材料可知,建立比较健全的监督机构;加强法制和制度建设;保障

44、人民监督权的发挥;国民政府以党治国、一党专政限制了监督权的发挥。 考点:近代中国民主革命 新民主主义革命 中共民主监督制度;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 监察制度 中国古代的监察制度 ( 14分)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在 20世纪中, 1917年是至关重要的一年。就在这一年,两个欧洲以外的大国 苏联和美国 踏进历史的主流,宣告两个对立世界的意识形态出现。 严格意义上的冷战,从 1917年就已经开始,然而只是在 1945年以后,人们才感觉到 1945 年后,苏联仍是一个地区性强国, “安全 ”对其而言意味着它的边界上都是一些 “友好 ”的邻国。而美国是一个全球性的经济大国,“安全 ”对其而言则意味

45、着一个金钱货物和人才都能自由交换的开放的世界。 摘编目约翰 W 梅森冷战( 19451991 材料二: 20世纪五六十年代,冷战向深度和广度扩展。北约的成员 因由原来的12个增加到 1 5个,苏联把东欧国家组织起来,建立了华沙条约组织。在争夺势力范围和影响的斗争中,爆发了朝鲜战争和越南战争 冷战开始初期,美国就颁布法令和法规,严格控制对苏联和其它社会主义国家的出口贸易。美国颁布了一系列反共、防共的法律和法令。苏联搞阶级斗争扩大化,冤假错案时有发生。 摘编自刘金质冷战史 材料三:亨廷顿明确指出,冷战结束后,他要寻找一种新的范式去取代已经过时的冷战范式,认为主导人类引发冲突的根源不再是政治因素或者

46、经济因素,而将是文化上的差异,是不同文明之间的矛盾。亨廷顿的文 明观的政治倾向十分明显,这从他向美国政府提出的建议中就可以一览无遗:限制儒教国家和伊斯兰教国家扩大军事力量 现实地缘政治表明:文明并不是一个有效的单位,国冢仍然是划分世界的基本尺度。正像冷战时期的世界并未以意识形态的阵营为基本政治单位那样。 摘编自方永刚、唐复全大国遥鹿新地缘政治 ( 1)据材料一和所学知识回答, 1917年苏联是如何踏进历史的主流的 1945年后苏联和美国为了各自的 “安全 ”而采取的措施有哪些?( 4分) ( 2)据材料二归纳 “20世纪五六十年代,冷战向深度和广度扩展 ”的表现。 (严禁照抄 材料 )( 4分

47、) ( 3)关于冷战后导致世界冲突的根源,材料三中有哪几种观点?作者认为亨廷顿观点的实质是什么?试以史实论证作者观点。 (6分 ) 答案:( 1)十月革命,建立了与资本主义制度相对立的社会主义制度。( 1分) 苏联的措施:与中国签订中苏友好同盟互助条约。( 1分) 美国的措施:主导建立布雷顿森林体系(世界银行、国际货币基金组织)以及关贸总协定。(任意 2点 2分) ( 2)冷战双方队伍扩大;冷战突破了欧洲的范围,向亚洲和拉丁美洲扩展;美国把禁运和制裁作为手段;冷战国内化趋势加强。( 4分) ( 3)两种观点:亨廷 顿认为导致世界冲突的根源是文明的差异,作者认为是国家利益的冲突。( 2分) 实质:遏制潜在对手,维护美国霸主地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考试资料 > 中学考试

copyright@ 2008-2019 麦多课文库(www.mydoc123.com)网站版权所有
备案/许可证编号:苏ICP备17064731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