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0年福建省福州市八县高二上学期期中联考政治卷.doc

上传人:rimleave225 文档编号:342343 上传时间:2019-07-09 格式:DOC 页数:7 大小:14.56KB
下载 相关 举报
2010年福建省福州市八县高二上学期期中联考政治卷.doc_第1页
第1页 / 共7页
2010年福建省福州市八县高二上学期期中联考政治卷.doc_第2页
第2页 / 共7页
2010年福建省福州市八县高二上学期期中联考政治卷.doc_第3页
第3页 / 共7页
2010年福建省福州市八县高二上学期期中联考政治卷.doc_第4页
第4页 / 共7页
2010年福建省福州市八县高二上学期期中联考政治卷.doc_第5页
第5页 / 共7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1、2010年福建省福州市八县高二上学期期中联考政治卷 单选题 东晋画家顾恺之创作的庐山图,以艺术形式形象地展现了庐山的自然美。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 ) A 艺术是文化的一种表现形式 B 文化是由人所创造、为人所特有的一种现象 C 庐山的自然美是一种文化 D 庐山图的创作属于文化活动 答案: C 2009年 9月 30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政府间委员会决定将中国桑蚕丝织技艺、安徽宣纸、格萨尔王史诗、书法、剪纸、端午节等 22个中国项目列入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保护世界文化遗产的目的是 ( ) 维护世界文化的多样性 挖掘文化遗产中的商业价值 继承与发展优秀的传统文化 恢复传统

2、生活方式 A B. C. D. 答案: A 人们文化素质的核心和标志是 ( ) A学历 B拥有的科学文化知识 C参与文化活动的能力 D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 答案: D 2009年 12月 7日闭幕的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指出, 2010年要优先发展教育,改善教育办学条件。提高教育现代化水平,健全教育投入保障机制, 促进城乡、区域教育均衡发展,提高教育质量,解决好困难家庭子女上学问题。教育的重要作用表现在 ( ) 教育对我国经济和社会的发展起决定作用 教育在现代化建设中具有先导性、全局性和基础性的作用 教育在文化传承中有着重要作用 当代国际竞争归根到底就是人才的竞争,而人才的成长靠教育 A B C

3、D 答案: C “信 ”是我国历史上儒家倡导大家 “五常 ”之一,今天我们仍然提倡 “诚信 ”,表明传统文化具有( ) A较大的包容性 B较强的保守性 C相对的稳定性 D鲜明的民族性 答案: C 2009年 10月 9日,世界媒体峰会在北京人民大会堂隆重开幕。国家主席胡锦涛在开幕式上致辞指出,世界各种形态媒体,不分文化异同、水平高低、规模大小,应该互相尊重,相互信任、平等相处,求同存异,交流借鉴。这主要表明( ) A.要遵循各国文化一律平等是原则 B大众传媒是现代文化传播的主要手段 C.世界媒体峰会是文化交流的主要途径 D.民族文化无论优劣,都应该互相交流借鉴 答案: A “三字经 ”的音译本

4、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选入 “儿童道德丛书 ”加以推广。这表明( ) 中国传统教育思想已普及全世界 文化既是 民族的,也是世界的 中华文化具有一定的世界影响 文化是传统的,又是现代的 A B C D 答案: B 现代社会中的传媒有( )等多种形式,这类传媒被称为大众传媒。 A报刊、广播、电视、网络 B旅游、商贸、生产、消费 C广告、电影、图书、社交 D出版、饮食、娱乐、戏剧 答案: A “传统文盲 ”是与 “现代文盲 ”相对应的。不懂电脑、不会英语是后者的标志,不读书(特别是不读传统经典)、少写字(至少不会正确规范地写作)则是前者的表现。就年轻一代而言, “现代文盲 ”越来越少, “传统文盲 ”越

5、来越多。据此回答下列各题 【小题 1】这种现象的出现是很令人心痛的。这是因为:( ) 传统文化是维系民族生存和发展的精神纽带 我们必须固守本民族的传统文化,拒绝接受任何外来文化 任何时代的文化,都离不开对传统文化的继承,否则 ,民族文化就失去根基 坚持文化创新是正确方向就必须坚持 “守旧主义 ”,反对 “历史 虚无主义 ” A B C D 【小题 2】针对这一现象,我们应该( ) 挖掘传统文化中的精华,教育年轻一代 加大向年轻一代灌输传统文化的力度 形式上加以创新,提高年轻人学习传统文化的兴趣 大力抑制外来文化的传播 A B C D 答案: 【小题 1】 B 【小题 2】 A 时下很流行向老祖

6、宗讨饭吃。电影清一色的古代格格、皇帝、太子秘史等;书法清一色的颜体柳体等;教育思想清一色的孔孟之道。有专家指出,之所以一哄而上吃祖宗饭,与市场调节有一定关系,但根本原因是文艺创造者没有 扎根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践。这告诉我们 ( ) A只有扎根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践,就能创作出符合时代潮流的优秀作品 B向祖宗讨饭吃是可耻的 C文化创新的源泉是社会实践,立足社会实践是文化创新的根本途径 D讲经济效益的文化创作不会产生优秀作品 答案: C “清辉悄洒何悠悠,月到中秋分外明 ”,中国人对月亮的崇拜、敬爱之情在中秋节时 表现得尤为突出。 “明月千里寄相思 ”“花好月圆 ”“举杯邀明月,对影成三人 ”等

7、佳句妙词无不在诉说着人们对团圆、美好的期盼。这说明 ( ) A庆祝民族节日,是民族文化的集中展示,也是民族情 感的集中表达 B民族节日是一个民族当前文化生活状况的体现 C民族节日是民族身份的最重要标志 D民族节日是一个国家和民族历史文化成就的重要标志 答案: A 2009年 9月 10日, “100位为新中国成立作出突出贡献的英雄模范人物和100位新中国成立以来感动中国人物 ”评选揭晓。据此回答下列各题。 【小题 1】国家之所以开展 “双百 ”人物评选活动,是因为 ( ) 先进健康的文化有利于促进社会和谐进步 宣传优秀健康的文化就能促进个人的成长 精神文明能为社会发展提供精神动力和智力支持 有

8、利于促进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 A B C D 【小题 2】 “青花瓷 ”、 “玉脂白 ”、 “盘金绣 ”、 “玉佩 ”、 “丝绸 ” 由众多中国传统元素打造而成的 2008年奥运会颁奖礼仪服,共 5个系列突破了以往奥运颁奖服设计的模式,开创了奥运史上颁奖服之最。这从文化生活角度启示我们 ( ) A只有继承,才能实现发展 B只要否定一切,人的认识就会有所长进 C发展需要继承和创新 D要学会把握事物之间的联系 答案: 【小题 1】 D 【小题 2】 C 只有解放和发展生产力,消灭私有制和旧的分工,消灭阶级和剥削,实现所有人在社会生活各方面的真正平等,才能使每个人都获得自由和全面地发展自己个性和

9、能力的机会。这一论述表明( ) A社会是由个人组成的集合体 B 个人与社会相互决定 C 社会发展和人的发展过程是相互结合、相互促进 D经济发展是文化发展的基础 答案: C 2009年 10月 16日,第十一届全运会在山东济南举行。本次全运会以 “和谐中国、全民全运 ”为理念,体现了中国几千年文化的精髓就是 “和谐 ”,和谐文化建设是和谐社会的内容之一,同时又能引导和谐社会的发展。 这里所说的 “和谐文化 ”中的文化是 ( ) 相对于经济、政治而言的人类全部精神活动及其产品 人类改造世界的一切活动及其创造的物质成果和精神成果 专指文学艺术和科学知识或指人们受教育的程度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 A

10、B C D 答案: B 温家宝总理在会见全国五一劳动奖章获得者、青岛港桥吊队队长许振超时指出,许振超创造的 “振超精神 ”是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宝贵财富。这主要是因为 ( ) A “振超精神 ”是一种社会精神力量 B 文化作为一种精神力量,能够在人们认识世界改造世界的过程 中转化为物质力量 C 精神力量比物质力量更重要 D 精神力量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的决定性因素 答案: B “黟县小桃源,烟霞百里间。地多灵草木,人尚古衣冠。 ”李白的小桃源道出了安徽黟县乡村的独特意境:山水风物幽美,古老文化酝酿出淳厚从容的民风人情。 面对皖南历史悠久的古民居村落,有的人看到的是重风水理论、尊儒重教、以程朱

11、理学来规范道德等人文观念;有的人看到的是强调天人合一的理想境界和对自然的充分尊重,注重物质与精神的双重需求;有的人看到的是徽商聚财、敛财的思想。这是因为文化对人的影响 ( ) A是消极被动的 B是潜移默化的 C是人们主动接受的过程 D是有形的 答案: C 不同国家、民族的人们在交往中采取的方式往往不同,藏族同胞为尊贵的客人献哈达,泰国人会见客人行 “合十礼 ”,拥抱是欧美常见的见面礼节,材料说明了 ( ) A交往方式不同,价值观不同 B文化具有潜移默化、持久深远的影响 C文化影响着人的交往行为、交往方式 D文化能丰富人的精神世界 答案: C 郑和下西洋对人类文明做出的贡献是 ( ) 传播了中华

12、文明 促进了经济文化交流和经贸往来 为世界文化的发展做出了贡献 开创了 大众传媒的新形式 A B C D 答案: C 经济与文化相互影响、相互交融。下列各项能够说明两者相互交融的是 ( ) A一定的文化由一定的经济所决定 B经济发展了文化就一定能够发展 C先进文化促进经济发展,落后文化阻碍经济发展 D科学技术在经济发展中的作用日益重要 答案: D 争妍斗艳、五彩缤纷的民族文化,形成了美丽的世界文化大花园。因此,正确地对待不同民族的文化就要( ) A发展先进民族的文化,反对落后民族的文化 B促进各民族文化的完全融合和统一 C尊重文化多样性 D把发展民族文化作为国家的根本任务 答案: C 论语 2

13、500 多年前的经典语录,至今仍然影响着国人的价值观念和行为取向。这表明文化对人的影响具有 ( ) A潜移默化的特点 B鲜明的民族性 C深远持久的特点 D具体内涵因时而变的特点 答案: C 中国人以 “谦虚 ”为美德,然而在美国人的眼中, “谦虚 ”有时候就是缺乏自信的表现。这表明 ( ) A文化影响人们的思维方式、实践活动和认识活动 B文化不同,人们的交往行为和交往方式就完全不同 C特定的文化环境是由特定的经济环境决定的 D思维方式决定文化 答案: A 简答题 2009年 10月 1日,我国在北京举行了国庆 60周年盛大群众游行庆典,游行队伍按照高举旗帜、展示成就和面向未来展开设计,分为 “

14、思想篇 ”“成就篇 ”“未来篇 ”三大篇章共七个部分。其中 “成就篇 ”包括游行集中展示了我国政治稳定、经济发展、文化繁荣、社会进步、民族团结、综合国力显著增强的大好形势。 60年的历程再一次证明:没有强大民族文化的国家,不可能有真正的根基、深厚的民族自豪感和自信心,也不可能充分、持久地赢得别国尊重。没有强大的文化,绝不是真正的强国。 为什么说 “没有强大的文化,绝不是真正的强国 ”? ( 14分) 答案: (1)文化由一定的经济、政治所决定,又反作用于一定的政治、经济,给予政治、经济以重大影响。 “真正的强国 ”不但具有高度发达的物质文明、政治文明,应同时具有高度发达的精神文明。 (6分 )

15、 (2)文化建设对推动经济建设、发展教育事业、提高劳动者的素质越来越重要,文化生产力在现代经济的总体格局中 的作用越来越突出。 (4分 ) (3)文化在综合国力竞争中的地位和作用更加突出。文化的力量,深深熔铸在民族的生命力、创造力和凝聚力中,成为综合国力的重要标志。 (4分 ) 圆明园是我国古代园林和建筑艺术的杰出代表, 1860年被英法联军大肆抢劫后焚毁,现在是我国重要的文化遗址。 20世纪 80年代以来,关于圆明园遗址保护和重建方案的争论充分展开,目前主要有原址整体复建、原址部分复建、遗址附近复建、异地重建等观点。 你赞成上述哪种观点?请从文化教育功能和文化传承的角度阐述你的理由。( 10

16、分) 答案:( 1)文化具有教育塑造人 的功能,可以帮助人们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提升人的精神境界,增强人的精神力量。 4分 ( 2)通过遗址或通过遗址与复建部分的对比进行爱国主义教育,可以增强人们的忧患意识,提醒人们勿忘国耻,激励人们不甘屈辱,弘扬自强不息的民族精神。 以圆明园为代表的中国古代园林和建筑艺术在世界文明史上具有独特地位,通过复建或重建推陈出新,可以使我国古代的园林建筑艺术得以传承和发展。(注:考生赞成任何一种观点,只要答案:中包含上述要点,或者其他合理内容,均可给分) 6分 世博会自诞生以来,一直讲述并预言着世界的改变,推动 人类文明不断走向成熟。世博会是展示台:上

17、海世博会吸引了 246个国家和国际组织参展,集中展示了最新的科技成果、多元的世界文化以及悠久灿烂的中华文明。世博会是大课堂:上海世博会拓展了人们的知识视野,激励了全社会的创新热情,眺望了世界文明的未来。世博会是助推器: 1933年荧加哥世博会使美国汽车业大放异彩 ;1933年大田世博会推动了韩国从出口加工型经济向自言创新型经济的转变 ;2010年上海世博会以 “城市,让生活更美好 ”为主题,深化了人类对人与环境关系的思考和探索,成为人类文明发展的新驿站。 结合材料,运用文化生活知 识,分析为什么说上海世博会 “成为人类文明发展的新驿站 ”。( 12分) 答案: 尊重文化多样性,有利于促进世界文

18、化的交流和繁荣。 有利于中华文化在世界的传播,扩大中华文明的影响力。 有利于文化成果转化为物质力量,对经济社会发展产生积极的影响。 有利于激发人们的创新意识,进一步促进人类文明发展。( 12分) 2009 年 11 月 14 日,国家主席胡锦涛在新加坡会见俄罗斯总统梅德韦杰夫。双方就继续推进中俄关系及共同关心的国际和地区问题深入交换意见。胡锦涛提出:中俄双方要紧密配合,使俄罗斯 “汉语年 ”办出水平、办出特色,全面 促进人文合作。 运用文化生活知识,回答下列问题: (1)简要说明开展对外文化交流活动对推动民族文化发展的意义。 (8分 ) (2)在对外文化交流中如何正确处理好民族文化与外来文化的

19、关系? (8分 ) 答案: (1) 开展对外文化交流活动是推动民族文化发展的重要手段。开展对外文化交流,能够增进世界对中国的了解,推动中华民族文化走向世界,提升我国文化的 影响力。 不同民族文化之间的交流、借鉴与融合,是文化创新必然要经历的过程 (或实现文化创新,需要面向世界,博采众长 )。开展对外文化交流活动,能够学习和吸收世界其他民族优 秀文化成果,促进中华民族的文化创新。 (8分 ) (2) 坚持包容性和科学分析的态度,以世界优秀文化为营养,充分吸收外国文化的有益成果;不同民族文化之间,平等交流、相互借鉴,共享世界文化创新的成果。 在学习和借鉴其他民族优秀文化成果时,要以我为主、为我所用,不断实现中华民族的文化创新。 (8分 )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考试资料 > 中学考试

copyright@ 2008-2019 麦多课文库(www.mydoc123.com)网站版权所有
备案/许可证编号:苏ICP备17064731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