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0年江西省吉安一中高二上学期期中考试政治卷.doc

上传人:figureissue185 文档编号:342602 上传时间:2019-07-09 格式:DOC 页数:7 大小:53KB
下载 相关 举报
2010年江西省吉安一中高二上学期期中考试政治卷.doc_第1页
第1页 / 共7页
2010年江西省吉安一中高二上学期期中考试政治卷.doc_第2页
第2页 / 共7页
2010年江西省吉安一中高二上学期期中考试政治卷.doc_第3页
第3页 / 共7页
2010年江西省吉安一中高二上学期期中考试政治卷.doc_第4页
第4页 / 共7页
2010年江西省吉安一中高二上学期期中考试政治卷.doc_第5页
第5页 / 共7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1、2010年江西省吉安一中高二上学期期中考试政治卷 单选题 截止 2010年 8月,中国共有 40项文化遗址和自然景观列入世界遗产名录。有专家指出:中国的世界遗产达 40项, 热 “申遗 ”更需重保护。据此回答问题 【小题 1】文化是相对于经济、政治而言的。从这个意义上讲,它是指 ( ) A人类全部实践活动及其产品 B人类全部精神活动及其产品 C人类全部的意识形态 D人类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 【小题 2】我们之所以要保护好文化遗产,是因为文化遗产 () 是一个国家和民族历史文化成就的重要标志 是一个民族独有的文化财富 对于研究人类文明的演进具有重要意义 对于展现世界文化的多样性具有重要作用 A

2、B C D 答案: 【小题 1】 B 【小题 2】 D 右图漫画给我们的启示是:( ) A对待传统文化要敢于创新 B大众传媒不应该成为文化传播的主要手段 C要充分发挥大众传媒对文化传播的积极作用 D文化对人的影响是深远持久的 答案: C 网络作为新兴媒体,拥有旺盛的生命力和巨大的影响力 ,为百姓提供了全 新的公共话语空间。与此同时,一些庸俗、低俗、媚俗的信息,也在互联网时代找到了新的渠道和平台。各级文化行政部门对这种不良风气不能视而不见、听之任之,要在文化领域掀起一轮打击 “三俗 ”的活动。据此回答问题 【小题 1】有些媒体单纯追求轰动效应,热衷于捕风捉影的 “新闻炒作 ”,不负责任地传播 “

3、绯闻轶事 ”、 “明星艳照 ”, 毒害青少年。这表明( ) A文化市场和大众传媒的发展始终是不健康的 B现代科技的发展使大众传媒快捷化 C人们的消费观念发生了变化 D传媒的商业性引发了令人忧虑的现象 【小题 2】国家有关部门对上述现象进行整治 ( ) 是国家行使文化职能的表现 有利于以高尚的精神塑造人 不利于经济效益的提高 将带来良好的社会效益 A B C D 答案: 【小题 1】 D 【小题 2】 C 周易 系辞下中说: “君子安而不忘危,存而不忘亡,治而不忘乱,是以身安而国家可保业。 ”近年来, “忧患意识 ”一词频繁出现在党和政府的文件及领导人的讲话中。这表明,中国传统思想( ) A即将

4、成为中华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B影响当代中国人的价值观念和中国的发展道路 C是当代中国人的精神财富,应当毫无保留地继承 D是最优秀的传统文化,应当成为全世界的主流思想 答案: B 到现在为止,有些长期从事医疗工作的西医工作者对中医仍然持有一种偏见,认为中医是 “伪科学 ”,对这种偏见,从认识的角度讲,这是 ( )的表现 崇洋媚外 民族虚无主义 守旧主义 不爱国 A B C D 答案: B 春节是中华民族最重要的传统节日。据此回答问题 【小题 1】春节前一夜,即旧年的腊月三十夜,也叫除夕,又叫团圆夜,在外忙碌一年的人们总是从天涯海角回到家中与亲人团聚,共度春节。这是因为( ) A民族节日是不同社会

5、经济、政治制度融合的产物 B民族节日是一个民族历史文化成就的重要标志 C庆祝民族节日是民族文化的集中展示,也是民族情感的集中表达 D物质生活对传统文化产生持久的影响 【小题 2】家人团聚,交流亲情,回首过去,筹划未来,放松身心,愉悦精神,春节的各种交流活动,蕴藏着传统文化的和谐精神。充分展示和发掘这种节日文化内涵,传播其中的和睦、和顺、和美的 理念,有利于( ) 重温家庭亲情,协调人际关系 弘扬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 促进社会的和谐与安定 抛弃传统文化,建设适应时代要求的新文化 A B C D 【小题 3】每年央视的春节晚会都为我们奉献了一出精彩的文艺大餐,但是,不同民族、不同地区、不同年龄、不

6、同性别、不同职业的人,对每年春晚的评价也有所不同。这表明( ) 人们对文化需求呈现多层次、多样化的特点 要生产适合所有人文化需求的产品 要建设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文化 文化建设必须坚持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方针 A B C D 答案: 【小题 1】 C 【小题 2】 A 【小题 3】 A 我们生活的这个星球是一个多种文化共存的星球,世界文化具有多样性。多种多样的民族文化并存共生,能够( ) 促使不同民族之间取长补短,相互借鉴 促进各民 族文化的发展 推动世界文明不断进步 实现各民族文化走向统一 A B C D 答案: A 有人认为: “经济全球化必然导致文化一体化。 ”这种观点 ( ) 认为各种文

7、化间的差异会逐步消除 肯定了经济对文化具有深刻的影响 否认了民族文化的多样性和生命力 否认了文化的相对独立性 A B C D 答案: C “孔夫子的话越来越国际化,全世界都在讲 ” 歌曲中国话中的这句歌词从一个侧面说明( ) A中国话将被全世界接受 B中华文化不断走向世界 C文化软实力是综合国力的重要组成部分 D中华文化在世界文化中占主导地 位 答案: B 文化的影响不仅取决于内容是否具有独特魅力,而且取决于是否具有先进的传播手段和强大的传播能力。现代大众传媒在文化传播中的功能是( ) 创造文化 文化传递 文化沟通 文化共享 A B C D 答案: D 文化是人们追求美好幸福生活的重要内容。网

8、络和数字技术的发展推动了一系列文化产业的发展。据此回答问题 【小题 1】上述材料说明技术是( ) 文化创新的不确定因素 促进文化发展的重要因素 文 化多样性产生的根源 推动大众传媒发展的基础 A B C D 【小题 2】阿凡达是一部运用 3D技术制作的电影,目前已创造了超过 27亿美元的全球票房,并带动了 3D相关产业的发展。这体现了( ) 文化对经济的重大影响 文化是政治经济的反映 文化生产力的日趋重要 文化以经济发展为基础 A B C D 【小题 3】 150多年来,一些重大发明,如照明、通信、汽车等技术都是在世博会上面世后才逐渐转化为主流产业的。从文化生活角度看,这是因为( ) A各具特

9、色的民族文化使世界文化多姿多彩 B文化的传播与交融是历史发展的必然趋势 C文化的交流与借鉴是人类文明进步的重要动力 D现代大众传媒超越时空的强大功能加速了文化传播 答案: 【小题 1】 C 【小题 2】 B 【小题 3】 C 法国哲学家爱尔维修有句名言: “人是环境的产物 ”。某论坛上,主讲人让听众写下与自己关系最密切的 6个朋友,并指出他们月收入的平均数大致就是你的月收入。测试结果的准确程度让所有听众惊讶不已。物以类聚,人以群分。每个人的朋友圈子都是一个特定的文化环境,它彰显着你的现在,也预示着你的未来。这种现象说明( ) A文化决定人们的交往行为和交往方式 B文化影响人们的实践活动和思维方

10、式 C文化改变人们的价值观念,丰富精神世界 D文化提高人们的道德修养,塑造完美人格 答案: B 荀子曰: “蓬生麻中,不扶自直;白沙 在涅,与之俱黑。 ”从文化对人影响的角度看,下列说法体现的道理与之一致的是( ) “孟母三迁 ” 耳濡目染 东施效颦 “近朱者赤,近墨者黑 ” A B C D 答案: B 面对美国 “薯片(麦当劳) ”、 “芯片(电脑) ”、 “大片(电影) ”这 “三片齐下 ”的文化战略,我们的文化在相当长的一段时间处于 “失声 ”状态。为此,我们应该: A兴起反西方文化的热潮 B坚持 “文化搭台与经济唱戏 ”相结合 C大力发展文化产业,提高文化软实力 D坚持以文化建设为中心

11、 答案: C 读图,回答第问题。 【小题 1】 从图中我们能欣赏到的中华传统文化的形式主要是( ) 国画 书法 脸谱 古典诗词 A B C D 【小题 2】唐代是我国诗歌发展的黄金时期。强大的国力、兼收并蓄的文化精神与丰厚的文化积累,为唐诗的繁荣准备了充足的条件。众多杰出的诗人把诗歌艺术的发展推向高峰。这说明( ) 经济的发展是文化繁荣的物质基础 文化创新与发展取决于文化工作者的努力 繁荣文化必须反对历史虚无主义和保守主义 只要具有丰厚的民族文化积累就自然能实现文化的繁荣与发展 A B C D 【小题 3】毛泽东也是诗词大家。他在复诗刊主编臧克家的信中写道: “诗当然应以新诗为主体,旧诗可以写

12、一些,但是不宜在青年中提倡,因为这种体裁束缚思想,又不易学。 ”对此理解正确的是( ) 旧体诗是旧文化,新诗是新文化 诗歌创作要适应时代发展的要求 对待传统文化要 “推陈出新,革故鼎新 ” 文化的形式要为内容服务 A B C D 答案: 【小题 1】 B 【小题 2】 A 【小题 3】 C 南北方的饮食习惯虽有交流融合的一些趋势,但是,从南北方人的饮食中人们还是可以把上海人与北京人分得一清二楚,这着重反映出饮食文化的( ) 鲜明的民族性 鲜明的地域性 相对稳定性 时代性 继承性 A B C D 答案: D 我国春秋战国时期的 “百家争鸣 ”对我国古代文化的繁荣昌盛做出了重要贡献。从孟子的 “富

13、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 ”到荀子的 “制天命而用之 ”等都成为中华民族优秀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百家争鸣 ”对中国传统文化的影响集中反映了 A社会制度的更替影响文化发展 B科学技术推动文化发展 C思想运动促进文化发展 D教育活动影响文化传承 答案: C 综合题 (20分 )红色文化在弘扬时代精神和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中具有重要地位。江西卫视于 2007年 8月推出首届 “中国红歌会 ”以来 ,获得海内外观众高度评价,入选了 “新中国 60年有影响的 60个广播电视栏目 ”,并荣获第 21届 “星光奖 ”电视音乐节目大奖。 2010年 9月 12日,数十位专家学者和业内人士齐聚南

14、昌,参加中国电视艺术家协会、江西电视台主办的 “中国红歌现象论坛 ”,探讨红歌现象的成因与今后的发展。 江西电视台副台长李建国:红歌会每年的主题都与祖国同呼吸、共命运。 2008年汶川地震,红歌会主题是 “凝聚力量 唱响红歌 ”;2009 年新中国成立 60 周年,“爱我中华 唱响红歌 ”唱出了热爱祖国的主旋律 ;2010年西南旱灾、玉树地震、舟曲泥石流,红歌会 又扛起了 “加油中国 ”的大旗。 解放军报文化部主任陈先义:红歌能让人感受到国家和民族精神,红歌会用群众参与的形式构建信仰,用歌声唤回逝去的精神,校正社会文化心态,其意义远远超过了红歌会本身。 文艺报副主编张陵:红歌反映了社会主义核心

15、价值观的建设和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红歌是从群众歌曲发展起来的,反映了人民顽强奋进、创造美好新生活的时代要求,是群众要唱,不是市场策划出来的。他希望能充 分发展群众歌曲创作,涌现更多群众耳熟能详的红歌。 运用文化生活的知识,回答下列问题: (1)红歌能让你感受到什么样的国 家与民族精神 (2)中国红歌会的成功对我们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有何启示 答案: (1)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团结统一、爱好和平、勤劳勇敢 、自强不息的伟大民族精神 (5分 ) (2)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必须坚持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引领社会思潮 ;立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实践,继承和发展民族文

16、化的优秀传统 ;必须运用大众喜闻乐见的形式,不断探索和创新,着力增强吸引力、感染力和震撼力 ;必须坚持面向群众,服务群众,在潜移默化中传播先进文化 ;引导人民群众广泛参与文化建设。 (15分 ) (30分 )2010年世博会在上海举行。某校高三 (1)班同学以 “走进世博,聚焦世博 ”为主题开展探究活动。同学们通过查阅、上网等途径收集资料,组织课堂讨论,发表看法: 甲同学:上海世博会是文化世博 。中国馆的建筑设计凸显汉字、京剧、中国红和水墨画等中国元素,政体布局体现了中华文化悠久的的 “和谐 ”思想 ;国家馆馆内用高科技手段向观众展示古代四大发明、清明上河图等中华上下五千年文明的精华 ;安徽馆

17、以徽派建筑标志性元素 “马头墙、小青瓦 ”为外墙装饰,馆内通过徽剧、黄梅戏,凤阳花鼓等民间艺术的展示,让观众领略新安文化、皖江文 化和淮河文化的质感。 乙同学:上海世博会上,各国展馆纷纷展示本民族文化的独特风采,如丹麦的“小美人鱼 ”、卢森堡的 “金色少女 ”像 同时,许多外国展馆也都嵌入了中华文化元素,如意大利馆的 “福 ”字、挪威馆的 “中国红 ” 丙同学:世博会自诞生 以来,一直讲述并预言着世界的改变,推动人类文明不断走向成熟。世博会是展示台:上海世博会吸引了 246 个国家和国际组织参展,集中展示了最新的科技成果、多元的世界文化以及悠久灿烂的中华文明。世博会是大课堂:上海世博会拓展了人

18、们的知识视野,激励了全社会的创新热情,眺望了世界文明的 未来。世博会是助推器: 1933年芝加哥世博会使美国汽车业大放异彩 ;1933年大田世博会推动了韩国从出口加工型经济向自主创新型经济的转变 ;2010年上海世博会以 “城市,让生活更美好 ”为主题,深化了人类对人与环境关系的思考和探索,成为人类文明发展的新驿站。 运用文化生活的知识回答: (1)结合甲同学的发言,分析说明其中蕴含的中华文化特征。 (2)结合乙同学的发言,分析为什么文化既是民族的,又是世界的。 (3)结合丙同学的发言,分析为什么说上海世博会 “成为人类文明发展的新驿站 ”。 答案: (1) 悠久的 “和谐 ”思想、上下五千年

19、文明的精华等,说明中华文化历史悠久、一脉相承,体现了中华文化源远流长的特征。 丰富的中国元素,独特的徽派建筑,多样的民间艺术等,说明中华文化内容丰富、形式多样,体现了中华文化博大精深的特征。 各种文化和谐共处,体现了中华文化的包容性 (或 “中华文化之所以源远流长、博大精深,一个重要原因在于它所特有的包容性 ”)。 ( 9分 ) (2) 各民族间的经济、政治、历史、地理等因素的不同,决定了各民族文化之间存在着差异。上海世博会各展馆的文化特色反映了文化是民族的。 世界各民族社会实践 的共性和普遍规律, 决定了不同民族文化具有共性和普遍规律。上海世博会不同民族文化的交融反映了文化是世界的。 尊重文化多样性是发展本民族文化内在要求、繁荣世界文化的必然要求。 (9分 ) (3) 尊重文化多样性,有利于促进世界文化的交流和繁荣。 有利于中华文化在世界的传播,扩大中华文明的影响力。 有利于文化成果转化为物质力量,对经济社会发展产生积极的影响。 有利于激发人们的创新意识,进一步促进人类文明发展。 (12分 )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考试资料 > 中学考试

copyright@ 2008-2019 麦多课文库(www.mydoc123.com)网站版权所有
备案/许可证编号:苏ICP备17064731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