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B33 T 631.1-2017 大黄鱼繁育技术规范.pdf

上传人:卡尔 文档编号:345678 上传时间:2019-07-20 格式:PDF 页数:7 大小:348.66KB
下载 相关 举报
DB33 T 631.1-2017 大黄鱼繁育技术规范.pdf_第1页
第1页 / 共7页
DB33 T 631.1-2017 大黄鱼繁育技术规范.pdf_第2页
第2页 / 共7页
DB33 T 631.1-2017 大黄鱼繁育技术规范.pdf_第3页
第3页 / 共7页
DB33 T 631.1-2017 大黄鱼繁育技术规范.pdf_第4页
第4页 / 共7页
DB33 T 631.1-2017 大黄鱼繁育技术规范.pdf_第5页
第5页 / 共7页
亲,该文档总共7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1、ICS 65.150 B 51 DB33 浙 江 省 地 方 标 准 DB33/T 631.1 2017 代替 DB33/T 631.1-2007 大黄鱼 繁育技术规范 Technical specification for breeding of Pseudosciaena crocea 2017 - 08 - 22 发布 2017 - 09 - 22 实施 浙江省 质量技术监督局 发布 DB33/T 631.1 2017 前言 本标准按 GB/T 1.1-2009的规则起草。 本标准替代 DB33/T 631.1-2007无公害大黄鱼 第 1 部分 :苗种,与 DB33/T 631.1-2

2、007 相比,除了编辑性修改 外 主要技术变化如下: 增加了 大黄鱼 人工繁育环境条件 ; 增加了 亲鱼选择与强化培育 的内容; 增加了 催产与孵化 的内容; 增加了 苗种培育 的内容; 增加了 病害防治 的内容 ; 删除了术语和定义; 删除了试验方法。 请注意 本 文件 的某些内容可能涉及专利 。 本 文件 的发布机构不承担识别这些 专利的责任。 本标准由浙江省海洋与渔业局提出。 本标准由浙江省水产标准化技术委员会归口。 本标准起草单位:浙江省舟山市水产研究所。 本标准主要起草人:罗海忠、徐志进、柳敏海、李伟业、傅荣兵 、 章霞、油九菊 、 殷小龙 、 李凌刚 。 DB33/T 631.1

3、2017 大黄鱼繁育技术规范 1 范围 本标准规定了大黄鱼 ( Pseudosciaena crocea) 人工繁育环境条件、亲鱼选择与强化培育、催产与孵化、苗种培育、病害防治、苗种质量、标准化模式图等技术。 本标准适用于大黄鱼 苗种生产 。 2 规范性引用文件 下列文件对于本文件的应用是必不可少的。凡是注日期 的引用文件,仅所注日期的版本适用于本文件。凡是不注日期的引用文件,其最新版本(包括所有的修改单)适用于本文件。 GB 13078 饲料卫生标准 GB/T 20014.23 大黄鱼网箱养殖控制点与符合性规范 NY 5052 无公害食品 海水养殖用水水质 NY 5071 无公害食品 渔用药

4、物使用准则 NY 5362 无公害 食品 海水养殖 产地环境 条件 SC/T 2012 大黄鱼配合饲料 SC/T 2049.1 大黄鱼 亲鱼 SC/T 2049.2 大黄鱼 鱼苗鱼种 3 环境条件 3.1 场址选择 应符合 NY 5362的规定 。 3.2 繁育用水 自然海区的 新鲜海水,经暗沉淀、砂滤处理后使用,水质应符合 NY 5052的规定。 3.3 繁育设施 苗种 繁育场所 应 具备亲鱼池、产卵池、 苗种 培育池、饵料培育池及与之相配套的水、气、电、热等供应设施。 苗种培育 池以圆形或切角方形为宜,面积 20 m2 60 m2,池深 1.0 m 2.0 m。 4 亲鱼选择与强化培育 4

5、.1 亲鱼选择 4.1.1 亲鱼来源 自然 海区采捕的野生亲鱼,或省级及以上原、良种场培育 的 亲 鱼 。 DB33/T 631.1 2017 4.1.2 外观及规格 健康 、活力强,体形修长,无畸形,体色正常, 2 龄 5 龄为宜,雄鱼体重 400 g以上,雌鱼体重600 g以上 ,应符合 SC/T 2049.1的规定。 4.1.3 性比 雌 、 雄鱼比以 2:1为宜。 4.2 亲鱼强化培育 4.2.1 水温 亲鱼 强化培育水温 20 22 。 4.2.2 饵料 饵料以不饱和脂肪酸含量高的鱼、 贝 、沙蚕等鲜活饵料为主,日投饵量为体重的 2% 5%,并在饵料中添加 1% 2%的鱼用多维和 1

6、% 2%的鱼肝油。 4.2.3 管理 强化培育盐度 20 32, pH 8.0 8.3, 溶氧 5 mg/L, 光照强度为 500 lx 1000 lx。培育密度 3 kg/m3 5 kg/m3。 每日换水 2 次,日换水量为 80% 200%或使用流水,换水温度差 0.5 ,盐度差 2。 5 催产与孵化 5.1 催产亲鱼选择 性腺 发育 进入 期 ,选择鱼体无伤,活力好,雄鱼轻压腹部时能从泄殖孔中流出乳白色精液 , 雌鱼腹部肥大、柔软。 5.2 催产 胸腔注射促黄体素释 放激素类似物( LHRH-A3),雌鱼按体重 0.5 g/kg 3 g/kg注射,雄鱼剂量减半。催产后的亲鱼放入产卵池,

7、33 h 40 h内自然产卵 、 受精。 5.3 孵化 5.3.1 受精卵的收集与处理 用溢水法或捞网法收集浮于水面的优质受精卵,经清洗、去污、计数、称量后放入育苗池孵化。 5.3.2 孵化条件 受精卵 孵化 密度 4.010 4 ind/m3 6.010 4 ind/m3,静水微充气 孵化 ,温度 20 24 ,盐度20 32, pH 8.0 8.3, 溶氧 5 mg/L,光照强度控制在 500 lx 1500 lx。 6 苗种培育 6.1 室内培育 6.1.1 培育条件 DB33/T 631.1 2017 温度 、 盐度 、 pH、 溶氧 同 本标准的 5.3.2,光照强度 1000 lx

8、 2000 lx。 6.1.2 培育密度 仔鱼期的培育密度为 2.010 4 ind/m3 4.010 4 ind/m3,稚鱼期 (全长 15 mm 20 mm) 1.010 4 ind/m3 2.010 4 ind/m3,幼鱼期 (全长 20 mm 25 mm) 0.5 104 ind/m3 1.010 4 ind/m3。 6.1.3 饵料及投饵 生物饵料 系列为轮虫、卤虫 无节 幼体、桡足类等 ,饵料及投饵按表 1执行。 轮虫在投喂前用小球藻和轮虫强化剂强化培养 24 h以上;卤虫无节幼体在投喂前用乳化鱼油强化培养 12 h以上。 第 20日龄 开始投喂微囊配合饲料, 随着 微囊 配合饲料

9、量的增加而逐渐减少卤虫无节幼体和桡足类的投喂量。 表 1 大黄鱼苗种生物饵料及投喂量 日龄 饵料种类 投喂量 3 日龄 20 日龄 轮虫 5 ind/ml 10 ind/ml 13 日龄 25 日龄 卤虫 0.5 ind/ml 2 ind/ml 15 日龄 40 日龄 桡足类 0.5 ind/ml 1.0 ind/ml 6.1.4 日常管理 仔鱼 孵出后前 3 d 不换水,只加水, 每 天添加 5 cm 10 cm。 从第 4 d 开始每天换水 10% 20%,之后根据苗种密度和水质情况逐渐加大换水量。 换水温度差 0.5 ,盐度差 2。仔鱼孵出后第 1 d吸底一次,以清除死卵 ; 第 10

10、d 开始吸底,一天吸一次底 ; 第 15 d 开始每天吸底 两 次,及时清除池底残饵、死苗等。 6.1.5 室内苗种出池与运输 6.1.5.1 苗种全长 达到 25 mm 以上, 即 可出池,出池前 3 d 开始拉网锻炼,每天 1 次 。 6.1.5.2 运 输前 1 d 停止喂饵,宜采用开放式容器纯氧运输,运输温度保持在 18 左右,运输密度 20000 ind/m3,运输时间不宜超过 8 h,长途运输需换水 。 6.2 网箱中间培育 6.2.1 培育条件 场址、设施、设备条件应符合 GB/T 20014.23 的规 定。 海区水温 15 以上 ,苗种个体达到 25 mm 以上,可以入海培养

11、。 6.2.2 培育密度 全长 20 mm 40 mm的苗种培育密度为每立方米 1500 尾 2000 尾,全长 40 mm 60 mm的苗种培育密度为每立方米 1000 尾 1500 尾,全长 60 mm 70 mm的苗种培育密度为每 立方米 800 尾 1200 尾。 6.2.3 饵料及投饵 每天投喂 配合饲料 4 次 10 次,日投喂量为鱼体重的 6% 10%。根据苗种规格 , 投喂不同粒径的配合饲料 , 按表 2 执行。 配合饲料应符合 GB 13078 和 SC/T 2012 的规定。 DB33/T 631.1 2017 表 2 大黄鱼苗种配合饲料粒径参数表 苗种规格(全长) 配合饲

12、料粒径 20 mm 40 mm 0.6 mm 1.5 mm 40 mm 60 mm 1.5 mm 2.5 mm 60 mm 70 mm 2.5 mm 3.5 mm 6.2.4 日常管理 按照 GB/T 20014.23 的标准执行 。 6.2.5 苗种运输 按照 GB/T 20014.23 的标准执行 。 7 病害防治 7.1 防治原则 预防为主,积极治疗。鱼病防治药物的使用应符合 NY 5071 的规定。 7.2 防治措施 操作 应细心,防止鱼体受伤。病鱼、死鱼及时捞出进行无害化处理,部分鱼体发病时做好隔离、防治工作。 8 苗种质量 符合 SC/T 2049.2 的规定。 9 标准化模式图

13、大黄鱼繁育技术模式图参见附录 A图 A.1。DB33/T 631.1 2017 附 录 A (资料性附录) 大黄鱼繁育技术模式图 一、亲鱼选择与强化培育 1.亲鱼选择:选择自然海区采捕的野生亲鱼,或省级及以上原、良种场培育亲鱼,健康、活力强, 2龄 5龄为宜, 雄鱼体重 400 g以上,雌鱼体重 600 g以上, 雌、雄鱼比以 2:1为宜。 2.亲鱼强化培育:亲鱼饵料以不饱和脂肪酸含量高的鱼、贝、沙蚕等鲜活饵料为主,日投饵量为体重的 2% 5%,并在饵料中添加1% 2%的鱼用多维和 1% 2%的鱼肝油。强化培育水温 20 22 ,盐度 20 32, pH 8.0 8.3, 溶氧 5 mg/L,

14、光照强度为 500 lx1000 lx。培育密度 3 kg/m3 5 kg/m3,每日换水 2 次,日换水量为 80% 200%或使用流水,换水温度差 0.5 ,盐度差 2。 二、催产与孵 化 1.催产:选择性腺发育进入 IV期,无伤、活力好的亲鱼,胸腔注射促黄体素释放激素类似物( LHRH-A3),雌鱼按体重 0.5 g/kg2 g/kg注射,雄鱼剂量减半。催产后的亲鱼放入产卵池,自然受精。 2.孵化:用溢水法或捞网法收集浮于水面的优质受精卵,经清洗、去污、计数、称量后放入育苗池静水微充气孵化。 受精卵布池密度 4.0 104 ind/m3 6.0 104 ind/m3,温度 20 24 ,

15、盐度 20 32, pH 8.0 8.3,溶氧 5 mg/L,光照强 度控制在 500 lx1500 lx。 三、室内苗种培育 仔鱼孵出后第 3 日龄 20 日龄投喂轮虫, 13 日龄 25 日龄投喂卤虫无节幼体, 15 日龄 40 日龄投喂桡足类 ,第 20 日龄开始投喂配合饲料 。仔鱼孵出后前 3 d 不换水,只加水,每天添加 5 cm 10 cm。 从第 4 d 开始每天换水 10% 20%,之后根据苗种密度和水质情况逐渐加大换水量。 换水温度差 0.5 ,盐度差 2。仔鱼孵出后第 1 d 吸底一次,以清除死卵;第 10 d 开始吸底,一天吸一次底;第 15 d 开始每天吸底两次,及时清除池底残饵、死苗等。 四、网箱中间培育 苗种全长达 25 mm 以上,可入海进行中间网箱培育。 全长 20 mm 40 mm 的苗种培育密度为每立方米 1500 尾 2000 尾,全长 40 mm60 mm 的苗种培育密度为每立方米 1000 尾 1500 尾,全长 60 mm 70 mm 的苗种培育密度为每立方米 800 尾 1200 尾。 定期刷网、换网,饵料为配合饲料, 每天投喂配合饲料 4 次 10 次,日投喂量为鱼体重的 6% 10%。根据苗种规格,投喂不同粒径的配合饲料。其他操作按照 GB/T 20014.23 的标准执行。 图 A.1 大黄鱼繁育技术模式图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标准规范 > 地方标准

copyright@ 2008-2019 麦多课文库(www.mydoc123.com)网站版权所有
备案/许可证编号:苏ICP备17064731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