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012-2013学年北京市第六十六中学高二下学期期中考试地理卷(带解析) 选择题 下图景观名为 “佛掌沙丘 ”,位于雅鲁藏布江北岸的山麓地带。每当枯水期时,其附近河流中常有河沙出露 ,经强风年复一年地吹送,逐渐在河岸上形成了这一巨大、突兀的沙丘。据图文资料回答题。 【小题 1】形成 “佛掌沙丘 ”景观的主要外力过程是 A流水侵蚀一流水搬运一流水沉积 B风化侵蚀一风力搬运一流水沉积 C流水沉积一风力搬运一风力沉积 D海陆变迁一流水搬运一风力沉积 【小题 2】该景观位于 A喜马拉雅山的南麓 B东南季风的迎风坡 C印度洋水汽通道上 D河流转向西流的拐弯处 【小题 3】该景观因沙丘之形与其在江面中的
2、倒影酷似一合掌祈祷的佛掌而得名。游客去该景点旅游 A需要选择特定的季节 B应精选观赏位置和角度 C发现沿途植被稀少 D可以看到大片棉田 答案: 【小题 1】 C 【小题 2】 C 【小题 3】 B 试题分析: 【小题 1】关键在于审题,题目情景是先河沙出露,然后风吹,最后沉积成为沙丘,即可判断外力作用的过程,故选 C项。 【小题 2】该景点在雅鲁藏布江的北岸,故 A项错误;雅鲁藏布江河谷地带主要受西南季风影响,而不是东南季风,故 B项错误;该地河谷迎受来自印度洋的西南季风影响,故是印度洋水汽通道, C项正确;根据雅鲁藏布江的流向,该处位于河流自西向东流转向南流的拐弯处, D错误。 【小题 3】
3、雅鲁藏布江大拐弯处为亚热带、热带湿润地区,植被相对茂密, C项错误;西藏不应该是棉花的主产区, D错误;而结合题干信息分析:该景观无论什么时候都是需要一定的条件才能体现的,所以无论有无河水都需要有一定的观赏位置和角度,故选 B项。 考点:本题考查外力作用过程、我国的区域地理和旅游景观的欣赏等内 容。 点评:本题为 2013届北京西城区一模试题,有一定难度,能抓住材料信息提取有效信息是解题的关键,并能结合我国区域地理的基本概况分析,注意结合图示内容分析。 2011年 3月 11日,日本东北部地区发生 9.0级特大地震,并引发海啸,造成重大的人员伤亡和财产损失,有 20多个国家发布海啸警报。据此并
4、参照图,完成题。 【小题 1】此次地震成因是 A板块张裂引起 B位于板块交界附近 C火山活动引发 D位于板块内部地区 【小题 2】特大地震发生时,正值中国北方沿海盛行 A西北风、北风 B东北风、南风 C西南风、北风 D东北风、东风 【小题 3】特大地震发生后,发布海啸警报的国家均临 A大西洋 B太平洋 C北冰洋 D印度洋 【小题 4】观测机构修订了本次地震震级,主要是由于震级大小 A具有不同的划分依据 B与地震烈度成正比 C取决于测量位置 D与地震的测定技术有关 【小题 5】日本与我国一水之隔,这里的 “一水 ”是指 A日本海 B渤海 C黄海 D东海 【小题 6】下列叙述,说明自然灾害具有链发
5、性特点的是 A造成重大人员伤亡和财产损失 B日本处于环太平洋地震带 C地震引发海啸 D地震持续时间短 【小题 7】日本东部沿海著名的洋流是 A日本暖流 B北大西洋暖流 C千岛寒流 D加利福尼亚寒流 答案: 【小题 1】 B 【小题 2】 A 【小题 3】 B 【小题 4】 D 【小题 5】 D 【小题 6】 C 【小题 7】 A 试题分析: 【小题 1】日本位于太平洋板块与亚欧板块交界处(碰撞边界),地壳运动活跃,故形成此次地震。 【小题 2】此次地震发生时为我国的冬半年,故我国北方地区冬季盛行西北风、偏北风。 【小题 3】日本位于太平洋西岸,故受次海域的海底地震影响而形成的海啸可能发生于太平
6、洋沿岸国家。 【小题 4】一次地震只有一个震级,而不同国家测得的地震震级的差异主要是由于其测量技术的差异而导致的。 【小题 5】结合东亚的海陆分布判断,日本隔日本海与朝鲜、韩国相望,我国与日本之间隔东海相望。 【小题 6】自然灾害具有链发性主要是指一次主灾诱发其它自然灾害,故地震引发海啸反映了该特征。 【小题 7】结合世界的洋流分布判断,日本东侧为日本暖流经过。 考点:本题考查世界区域地理、地震、自然灾害和洋流等内容。 点评:本题难度低,但考点较多,解题需要把握以下几点: 掌握日本的板块位置和板块运动形式。 掌握我国东部地区的季风风向规律; 掌握地震的震级特征; 结合东亚的海陆分布; 结合地理
7、位置掌握世界主要的洋流分布。 2011年 5月 1日北京迎来最大范围沙尘天气,伴随 5-6级大风。据此完成题。 【小题 1】形成沙尘暴的天气系统是 A低气压 B台风 C暖锋 D冷锋 【小题 2】加剧沙尘暴天气的主要人为原因是 A围湖造田 B破坏植被 C露天开矿 D修筑大坝 【小题 3】减轻北京地区沙尘天气的主要措施是 A北京西北部封山育林 B加强 “三北 ”生态建设 C黄河中上游植树造林 D西北地区退耕还湖 答案: 【小题 1】 D 【小题 2】 B 【小题 3】 B 试题分析: 【小题 1】沙尘暴是冷锋影响的灾害性天气。 【小题 2】影响北京的沙尘暴主要来源于我国西北地区的荒漠化,过度放牧、
8、过度开垦和过度樵采等植被的破坏是导致西北地区荒漠化的主要人为原因,即也是加剧荒漠化的主要原因。 【小题 3】结合上题分析,对北京的沙尘天气的治理主要在于对西北地区荒漠化的防治,故 “三北 ”防护林建设是减轻北京沙尘天气的主要措施。 考点:本题考查影 响我国的自然灾害。 点评:本题难度一般,学生主要掌握影响我国北方沙尘暴的主要原因,并能结合其人为原因判断减轻荒漠化的主要措施。 我国西南地区泥石流多发的主要自然原因是 构造活跃 地形复杂 冬季多暴雨 破坏植被 A B C D 答案: A 试题分析:注意 “自然原因 ”,破坏植被属于人为原因,由于我国西南地区位于板块交界处,地壳运动活跃,多地震,故岩
9、石破碎,为泥石流形成提供了物质基础;地形崎岖,起伏大,是形成泥石流的地形条件,而该地区受西南季风影响,夏季多暴雨,而不是冬季,故 错误。 考点:本题考查自然灾害的成因。 点评:本题难度一般,学生只要掌握泥石流形成的基本条件,并注意审题要求和结合我国的区域自然地理环境特征分析。 下表代表寒潮、酸雨、水土流失、土地荒漠化对四省区的危害程度( 号越多代表危害程度越高),据此完成题。 地区 甲 乙 丙 丁 粤 川 新 晋 【小题 1】甲代表的环境问题是 A寒潮 B酸雨 C水土流失 D土地荒漠化 【小题 2】乙类环境问题在广东省不严重的原因是 A森林覆盖率高 B经济发达 C降水充沛 D纬度位置和地形 【
10、小题 3】为治理丁类环境问题,广东省应采取的措施是 A植树造林 B优化燃料消费结构 C退耕还牧 D加强冬季供暖 答案: 【小题 1】 C 【小题 2】 D 【小题 3】 B 试题分析: 【小题 1】直接根据表格信息,甲类环境问题山西省最严重,而新疆较少,故判断为水土流失。 【小题 2】乙类环境问题主要分布于山西和新疆,而广东和四川省基本没有,故判断为寒潮,广东省受寒潮影响小,主要是由于其纬度位置较低,且北部有南岭阻挡。 【小题 3】结合上题分析,丁类环境问题在广东和四川省最严重,而在新疆和山西较少,故判断为酸雨问题,主要由于大量燃烧矿物燃料排放酸性气体而形成,故广东主要应从优化能源消费结构分析
11、。 考点:本题考查影响我国的主要环境问题。 点评:本题难度较低,学生只要掌握上述环境问题的主要形成条件,并能结合我国各个省区所处的地理位置和自然地理环境特征比较分析即可。注意比较分析。 读图,回答题。 【小题 1】图中若甲图为某山区等高线地形图 (单位:米 ),且该地多岩崩和泥石流等地质灾害,图中最易发生泥石流灾害的地点是 A A地 B B地 C C地 D D地 【小题 2】若乙图为甲图中某地等高线的一部分,实线为等高线 (单位:米 ),虚线为泥石流路线,某游客此时正好位于 O 点,则其正确的逃生路线是图中 中的哪一条路线 A B C D 答案: 【小题 1】 B 【小题 2】 B 试题分析:
12、 【小题 1】泥石流一般主要发生于陡峭的山谷地带,结合甲图的等高线分布可判断, B处等高线 “凸高为低 ”,故判断为山谷,最易发生泥石流灾害。 【小题 2】结合上题分析,泥石流应形成于山谷地区,故乙图的等高线应符合“凸高为低 ”,若在山谷中遇泥石流灾害,则应沿着山谷向上逃跑,故 线路为正确的逃生路线。 考点:本题考查等高线地形图的判读和泥石流的形成条件。 点评:本题难度一般,属于等高线地形图与自然灾害相结合的典型性试题,学生只要掌握泥石流形成与地形的关系,掌握泥石流逃生的 正确线路即可判断。 图为地震、滑坡两种地质灾害示意图,读图回答题。 【小题 1】关于两种地质灾害成因的说法,正确的是 A地
13、震多发生在地势起伏较大、植被覆盖较差的地区 B滑坡是山区沟谷中含有大量泥沙石块的特殊洪流 C两种地质灾害之间存在着一定的关联性 D两种地质灾害的发生都与气象灾害存在着关联性 【小题 2】关于两种地质灾害的分布、危害和治理的说法,正确的是 A地区分布均不受地形因素影响 B滑坡是危害和影响最大的地质灾害 C地震灾害可以通过监测和预报避免灾害的发生 D恢复植被、保持水土可以减小滑坡的发生频率和强度 答案: 【小题 1】 C 【小题 2】 D 试题分析: 【小题 1】地震是由于内力作用的结果,与地形、植被等条件无关, A错误;山区沟谷中含有大量泥沙石块的特殊洪流是泥石流而不是滑坡, B错误;滑坡主要受
14、地形、植被等条件影响,而与气象灾害关系不大,地震是内力作用的结果,故 D错误;地震可能导致山区的岩石破碎,故可能为滑坡提供物质基础,C项正确。 【小题 2】滑坡是山区松散的碎屑物整体下滑而形成,故受地形因素影响, A错误;危害和影响最大的地质灾害是地震, B错误;目前对地震的监 测和预报还属于世界级难题,且一般通过地震监测和预报减低其危害,而不能避免灾害的发生, C错误。植被破坏是导致滑坡灾害的主要人为原因,故恢复植被,加强护坡工程是减轻滑坡发生的主要措施, D项正确。 考点:本题考查地质灾害。 点评:本题难度一般,基础性试题,学生只要掌握地震和滑坡灾害的形成原因和主要的影响因素,并掌握自然灾
15、害的关联性特征等内容即可判断,对应此类试题,学生应加强对课本基础知识的落实。 下列各种灾害在形成、发展、致灾上,彼此之间有着密切关联性的是 A滑坡 地震 疫病流行 B台风 暴雨洪涝 火山喷发 C地震 海啸 洪灾 D旱灾 森林火灾 虫灾 答案: C 试题分析:地震是内力作用的结果,而不可能受滑坡影响,故 A项错误;火山喷发属于内力作用的结果,故不可能受台风或暴雨洪涝影响, B项错误;海底地震可能引发海啸,海啸可能造成沿海地区的洪灾, C项正确;森林火灾与虫灾之间没有因果联系, D项错误。 考点:本题考查自然灾害的关联性。 点评:本题难度一般,学生只要掌握各种自然灾害的基本形成原因,进而可分析自然
16、灾害的关联性特征。 如果下图表示的是某条河流不同年代的流量年变化曲线,则在这期间该河流域可能 修建了水利工程 开辟了运输线 加固了防洪大堤 流域内植被遭到破坏 A B C D 答案: C 试题分析:开辟运输线和加固防洪大堤对河流的径流量没有影响,而修建水利工程能调节河流的径流量,修建水利工程后能使河流径流量的季节变化减小;植被能涵养水源,故若流域内的植被遭到破坏则可能使河流径流量的季节变化加大。 考点:本题考查人类活动对河流流量的影响和读图综合分析能力。 点评:本题难度一般,学生只要掌握对河流径流量能起调节作用的主要人类活动即可判断。 灾前准备、灾中应急和灾后恢复是自 然灾害救助过程中的三个核
17、心环节。灾中应急行动见图 。据此回答题。 【小题 1】某救灾物资储备基地储备的救生类物品主要是救生圈、救生舟、救生衣等。该基地及其附近地区最主要的自然灾害是 A寒潮 B泥石流 C旱灾 D水灾 【小题 2】影响应急时间的主要因素是 储备基地到灾区的距离 自然灾害的种类 应急交通线的通行能力 救灾人员的数量 A B C D 答案: 【小题 1】 D 【小题 2】 C 试题分析: 【小题 1】 “救生圈、救生舟、救生衣 ”都是水灾所需要的物资,故判断该基地附近最主要的自然灾害应为水灾。 【小题 2】应急时间即从储备基地到灾害发生地所需要的时间,故一般受距离和交通运输条件影响。 考点:本题考查自然灾害
18、的防治。 点评:本题难度低,学生只要能抓住材料提取有效信息即可判断,注意影响救灾的主要影响因素。 如果按照纬度从南到北排列,正确的顺序是: A平遥古城 皖南村落 开平碉楼 避暑山庄 B避暑山庄 平遥古城 开平碉楼 皖南村落 C开平碉楼 平遥古城 避暑山庄 皖南村落 D开平碉楼 皖南村落 平遥古城 避暑山庄 答案: D 试题分析:平遥古城位于山西省;皖南村落位于安徽省南部;开平碉楼位于福建省;避暑山庄位于河北省,故结合我国的省区位置可判断, D项正确。 考点:本题考查我国的著名旅游景点的分布。 点评:本题难度一般,知识性试题,学生只要掌握我国著名旅游景点的分布位置即可判断。对于此类试题,学生应在
19、平时加强知识积累。 关于人类活动与旅游资源开发的叙述,错误的是: A人类活动对优美自然环境资源的被认识、提升其文化内涵具有重要影响 B人类活动对一些旅游景点、景区的形成起主导作用 C人类活动对旅游景区的影响,只有在单纯的人造的景区中可以体现 D在古代,我国的规划师与建筑师追求 “天人合一 ”的完美境界 答案: C 试题分析:人类活动对优美自然环境资源的被认识、提升其文化内涵具有重要影响,故人类活动不仅在对人造景观具有影响,也对自然资源的被认识和开发具有重要影响, C项错误。 考点:本题考查人类活动与旅游资源的开发。 点评:本题难度一般,学生只要掌握人类活动在旅游资源开发中的重要价值,注意人类活
20、动不仅影响人文景观的开发也参与自然景观的开发。 关于旅游资源的叙述,正确的是: A旅游资源通 常划分为自然景观和天然景观两种类型 B自然景观更多的表现在教育性旅游方面 C人文景观对于探险、游乐、疗养等性质的旅游具有重要意义 D人文景观更多的表现在教育性质旅游等方面 答案: D 试题分析:旅游资源可分为自然景观和人文景观良种类型, A错误;人文景观更多的表现在教育性旅游方面, B错误, D正确;对于探险、游乐、疗养等具有重要意义的一般是自然景观, C错误。 考点:本题考查旅游资源的分类和作用等内容。 点评:本题难度一般,学生只要掌握旅游资源的基本分类和自然景观、人文景观在旅游活动中的作用差异即可
21、判断。对于此类试题,学生应加强对课本基础知识的落实。 109国道东起北京,西至拉萨,跨越 8个省级行政区,全长 3900多千米。读图回答 题。 【小题 1】沿 109国道 “北京 兰州 ”段不同自然景观的变化反映了 A从赤道到两极的地域分异规律 B垂直地域分异规律 C从沿海向内陆的地域分异规律 D非地带性现象 【小题 2】 109国道 “西宁 拉萨 ”段所在地形区主要的自然灾害有 A寒潮、泥石流 B滑坡、沙尘暴 C森林火灾、雪崩 D地震、雪灾 【小题 3】 109国道途经的行政区与区内世界遗产的正确组合是 A京 长城;冀 云冈石窟 B陇 莫高窟;晋 平遥古城 C内蒙古 元上都遗址;秦 兵马俑坑
22、 D滇 三江并流保护区;藏 布达拉宫 答案: 【小题 1】 C 【小题 2】 D 【小题 3】 B 试题分析: 【小题 1】沿 109国道从北京到兰州,从沿海向内陆,由于水分条件的差异而导致了自然景观的差异,故属于从沿海向内陆的地域分异规律。 【小题 2】西宁 拉萨段位于青藏高原地区,由于降水少,气候干旱、植被少,受冬季风影响小, 故泥石流、沙尘暴和森林火灾少,而由于山区,多断层发育,地壳运动活跃,故多地震,且地势高,气候高寒,故多雪灾。 【小题 3】云冈石窟位于山西大同,山西简称晋,故 A项错误;图示 109国道没有经过陕西省,故 C项错误;图示 109国道也没有经过云南省, D错误。 考点
23、:本题考查自然地理环境的差异性、影响我国的自然灾害和我国的主要世界遗产分布等内容。 点评:本题难度一般,学生只要能结合自然景观的变化的方向特征,并能结合我国的区域自然地理环境特征进而判断自然地理环境的地域分异规律和自然灾害,注意结合我国的主要世界遗产分布和图 示 109国道经过的省区分布判断即可。 北京市延庆县的 “百里山水画廊 ”,沿白河绵延 112华里,沿途重峦叠嶂山势雄浑,树木花草四季变幻,令人赏心悦目。图为 “百里山水画廊游览图 ”。读图回答题。 【小题 1】关于该旅游景区的叙述正确的是 A旅游类型多样,是中外闻名的旅游胜地 B具有较高的美学价值、历史文化价值 C登高远眺、把握时机是主
24、要观赏原则 D景区路线长、景点多、环境承载力大 【小题 2】关于该旅游景区规划设计的叙述正确的是 景区有明显的核心保护区、游憩缓冲区和密集游憩区 游览路线中各种服务设施布局合理,满足游客需求 景区旅游内容丰富,需洞悉景观的文化定位 景点紧邻道路分布,方便游客休憩、观赏 A B C D 答案: 【小题 1】 D 【小题 2】 B 试题分析: 【小题 1】此地旅游景点并不是中外闻明的旅游景点, A错误;该旅游景点主要为自然景观,故并没有较高的美学和历史文化价值, B错误;对此类山水组合景观的欣赏参观方法应该是沿河观光,而不是登高远眺, C 错误,故选 D 项。 【小题 2】该处为自然旅游景点,不需
25、要洞悉文化定位,景区也没有明显的核心保护区等,所以 B选项正确。 考点:本题考查旅游景观的欣赏、旅游景区规划等相关内容。 点评:本题为 2013届北京海淀区一模试题,难度一般,学生只要能抓住材料信息,并结合旅游景观的分类和不同类型的旅游景观游览价值的差异,注意区分选项,选择恰当的解题方式。 入境旅游对中国的重要意义表现为: 回笼货币,稳定市场 增加外汇收入 平衡国际收支 促进经济发展 A B C D 答案: B 试题分析:注意 “入境旅游 ”,回笼货币,稳定市场是国内旅游的作用,故 错误,选择 B项。 考点:本题考查旅游活动的作用。 点评:本题难度一般,学生只要掌握国内旅游和国际旅游功能的差异
26、即可判断。 下列关于旅游作用的叙述,错误的是 A旅游可以增加旅游者的生活阅历,提高旅游者的文化素质 B旅游可以强身健体,提高旅游者的身体素质 C旅游可以饱览祖国河山,感受历史文化,提高旅游者的道德素质 D旅游可以引导超前消费,不利于旅游者传统美德的养成 答案: D 试题分析:旅游活动可以引导合理消费,故 D项错误。 考点:本题考查旅游活动的作用。 点评:本题难度低,学生只要掌握旅游活动对旅游者的主要作用即可判断,对于此类试题,学生应加强对课本基础知识的落实。 旅游资源的核心是: A具有经济价值 B可以开发利用 C产生社会效益 D对旅游者有吸引力 答案: D 试题分析:具有一定的游览价值是旅游资
27、源开发的核心,故选 D项。 考点:本题考查旅游资源的价值。 点评:本题难度低,学生只要掌握旅游资源开发的基本要求即可判断,对于此类试题,学生应加强对课本基础知识的落实。 下列事物或现象中,不是旅游资源的是: A旅游饭店 B上海的东方明珠 C大型商贸会 D蓬莱阁的海市蜃楼 答案: A 试题分析:旅游饭店是现代旅游的六大要素之一,属于旅游媒介,但不是旅游资源。 考点:本题考查旅游资源。 点评:本题难度低,学生只要掌握现代旅游活动的主要要素即可判断。 下列旅游资源中属于人文旅游资源类型的有: A安徽黄山 B傣族泼水节 C桂林山水 D青海的青海湖 答案: B 试题分析:旅游资源按其成因可分为自然旅游资
28、源和人文旅游资源,安徽黄山、桂林山水和青海湖都属于自然旅游资源,而泼水节属于民俗文化,为人文旅游资源。 考点:本题考查旅游资源的分类。 点评:本题难度低,基础性试题,学生主要掌握不同旅游资源的成因分类即可判断。 下列我国的世界遗产中,全部属于自然遗产的是: A泰山、黄山、龙门石窟 B九寨沟风景名胜区、泰山、长城 C北京故宫、庐山国家公园、平遥古城 D九寨沟风景名胜区、云南三江并流保护区、武陵源风景名胜区 答案: D 试题分析:世界遗产按其成因可分为自然遗产和文化遗产,龙门石窟、长城、故宫和平遥古城都是人类的创造物,故属于文化遗产。 考点:本题考查世界遗产的分类。 点评:本题难度低,基础性试题,
29、学生主要掌握不同世界遗产的成因分类即可判断。 下列世界遗产与其所在省区的连线,对应正确的是: A大足石刻 重庆 B黄龙 安徽 C龙门石窟 云南 D丽江古城 山西 答案: A 试题分析:大足石刻位于重庆;龙门石窟位于河南洛阳;丽江古城位于云南;黄龙自然风景区位于四川省。 考点:本题考查我国的世界遗产分布。 点评:本题难度一般,知识性试题,学生只要掌握我国主要的世界遗产的分布位置即可判断。对于此类试题,学生应在平时加强知识积累。 综合题 图为武夷山玉女峰。 2012年,武夷山共接待中外游客 876万人次,比上年增长 21%。随着旅游者人数的增长,景区环境问题日渐突出。结合图文资料,回答下列问题。(
30、 6分) ( 1)说出玉女峰所属的旅游资源类型,并简述该景观的主要成因。( 3分) ( 2)从政府机关、旅游开发规划者、旅游者角度,分别列举武夷山旅游环境保护中应采取的措施。( 3分) 答案:( 1)自然旅游资源(或自然景观)( 1分) 内力作用(或地壳运动) ,导致地壳抬升( 1分),之后,外力作用(或流水侵蚀为主)不断塑造玉女峰景观( 1分)。 ( 2)政府机关:建立健全旅游环境法律法规(或倡 导绿色生态旅游;加强监管)( 1分)。旅游开发规划者:评价旅游环境容量(或旅游景区合理规划;合理规划设计旅游景观基础设施)( 1分)。旅游者:自觉参与旅游环境保护,做生态旅游者( 1分)。 试题分析
31、:( 1)旅游资源可分为自然景观或人文景观,玉女峰为自然原因形成,故属于自然景观;特殊地貌形态的形成都是受内外力共同长期作用的结果,其山峰的形成应为内力作用地壳抬升的结果,而在湿润地区,又久经流水侵蚀而塑造出特殊的地貌形态。( 2)政府机关在旅游环境保护中主要起监督的作用,故应加强相关的法律法规制定;旅游开发规划者为旅游环 境保护中的主要管理者和开发者,故应主要在景区开发中加强环境保护,合理规划,并做好对旅游者的宣传、管理;旅游者是旅游活动的主体,在旅游环境保护中应自觉保护环境,减少破坏。 考点:本题考查旅游资源和旅游环境保护。 点评:本题难度一般,学生只要掌握旅游资源的基本分类,并结合地形地
32、貌的形成原理分析,掌握政府机关、旅游开发规划者和旅游者在旅游环境保护中的基本角色,进而判断各自应采取的措施即可。 墨西哥是拉丁美洲的第三大国。读图文资料,回答下列问题。( 14分) 1月 7月 年降水量 ( mm) 738 气温 13.4 16.2 降水量 mm 9 183 ( 1)简述坎昆市旅游资源开发的优势及应注意的环境问题。( 8分) ( 2)说出墨西哥东、西沿岸地区最主要的自然灾害,简述其共同防灾措施。( 6分) 答案:( 1)旅游资源特色突出(丰富多样),价值突出(美学、历史、经济等),地域组合好,基础设施完善,交通便捷(接近客源市场)。( 5分) 环境污染、生态破坏、文物古迹破坏。
33、( 3分) ( 2)飓风、地震( 4分) 加强灾害监测与预报;制定防灾应急预案;修建(工程性)防御设施;进行防灾教育和培训。(任答两项,合理即可, 2分) 试题分析:( 1)影响旅游资源开发的主要因素包括旅游资源的游览价值、地区接待能力、市场距离和交通条件等因素,结合图示坎昆的实际条件分析即可。旅游资源开发过程中的环境问题主要是指环境污染、对背景生态环境的破坏和对文物古迹的破坏等方面。( 2)墨西哥的东部沿岸临墨西哥湾,为世界主要的飓风多发地区,而墨西哥西部沿海位于板块交界处,地壳运动活跃,故多地震。多飓风和地震的共同防御措施主要从加强监测和预报,制定应急预案和加强防灾减灾教育分析。 考点:本
34、题考查世界区域地理、旅游资源的开发和自然灾害等内容。 点评:本题难度一 般,学生只要能掌握影响旅游资源开发的主要影响因素,结合旅游资源开发过程中的环境问题,并能结合世界区域自然地理环境和自然灾害的一般防御措施分析。 干旱灾害是中国主要的气象灾害之一。图 11反映了我国 1950-1991年间不同区域季节分布及其对农业的影响,读图回答下列问题。( 10分) ( 1)图中 “全年旱 ”的地区是 区(写序号)。 区旱灾主要出现在夏、秋季节,试简述其原因。 ( 2)图中旱灾最严重的地区是 区(写序号),说明判断依据。 ( 3)图中 “旱灾粮食损失量占本区气象灾害粮食损失总量的百分比( A) ”最低的地
35、区 是 区(写序号) 。影响该区最主要的气象灾害是 _。 ( 4)说明 区春旱引发的最主要的次生灾害及其监测手段。 答案:( 1) ( 1分) 夏、秋季节受高气压(副高)控制( 1分),盛行下沉气流,干燥少雨( 1分) ( 2) ( 1分) 判断依据: 区的旱灾粮食损失量占全国旱灾粮食损失总量的百分比( B)、旱灾面积占全国旱灾面积的百分比( C)均最高。( 2分) ( 3) ( 1分) 台风( 1分) ( 4)森林火灾( 1分);遥感技术( 1分)。 试题分析:( 1)直接读图可判断, 地区为我国长江流域,其夏秋季节的 旱灾主要从伏旱和夏季风的不稳定可能导致的北涝南旱分析。( 2)直接从 C
36、项旱灾面积占全国旱灾面积的百分比分析。( 3)直接读图 A项占全国比重最低的是 地区,由于 位于我国南部沿海地区,旱灾发生较少,而影响该地区的主要气象灾害为台风。( 4) 位于我国东北地区,该地区为我国最大的林区,受旱灾影响,则容易发生森林火灾。对地面事物的监测是遥感的主要功能。 考点:本题考查影响我国的自然灾害和读图综合分析能力。 点评:本题难度一般,基础性试题,掌握我国的区域气候条件的差异和直接从图示资料提取有效信息是解题的关键。 沙尘暴是指 强风从地面卷起大量沙尘,使大气水平能见度小于 1千米的特殊天气现象。下列 A、 B、 C三图是 “我国沙尘暴活动的主要路径和强沙尘暴多发区 ”、 “
37、华北地区沙尘暴生次数的统计资料 ”。分析下列各图,回答问题( 10分): ( 1)图中,西路沙尘暴先后影响的我国两大盆地是 盆地和 盆地;西北路先后影响的地理区域有 盆地、 走廊、内蒙古高原、 高原和华北平原。 ( 2) A图中强沙尘暴多发区的自然环境特点表现为 。 ( 3) B图所示的沙尘暴季节分布特点是 ,其主要原因 。 ( 4) C图显示的年份中,沙尘暴发生次数最多的是 年前后。在 450年间,沙尘暴生次数的变化呈周期性规律,这可能与 (自然环境要素)的变化规律有关。 ( 5)近几十年来,我国西北、华北地区沙尘暴发生频率增多,除自然原因外,可能的人为原因有 ;沙尘暴的不断发生会加剧 这一
38、生态环境问题,为减轻该问题可采取的有效措施有 。 答案:( 1)塔里木 柴达木 准噶尔 河西 黄土( 2.5分) ( 2)气候干旱 沙漠广布 植被稀少( 1.5分) ( 3)主要集中在冬春季节或春季 ( 1分) 此时降水少,气候干燥,多大风天气。( 1分) ( 4) 1644( 0.5分) 气候 ( 0.5分) ( 5)不合理利 用土地资源;滥垦滥牧;植被遭受破坏等。 土地荒漠化 营造防护林;种草治沙等。( 3分) 试题分析:( 1)直接根据图示的西路、西北路沙尘暴路线结合我国西北地区的主要地形区分布可判断。( 2) A图示反映我国沙尘暴多发于西北地区,气候、风力、地表物质和植被是沙尘暴发生的主要自然原因。( 3)直接从 B 图反映,沙尘暴多发于春季。原因主要从春季的风力、地表物质和气候等因素分析。( 4)直接读图分析,沙尘暴的发生直接受气候因素的变化影响。( 5)形成沙尘暴的原因与荒漠化的形成原因一致,故其人为原因主要从植被破坏方面分析。故其治理措 施也主要结合其人为原因分析。 考点:本题考查影响我国的自然灾害和读图综合分析能力。 点评:本题难度一般,基础性试题,掌握沙尘暴形成的自然、人为原因和抓住图示提取有效信息是解题的关键,并能结合我国的主要地形区分布和区域自然地理环境特征分析,注意答题的一般思维和答题的完整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