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2-2013学年北京市第六十六中学高二下学期期中考试生物试卷与答案(带解析).doc

上传人:Iclinic170 文档编号:348445 上传时间:2019-07-23 格式:DOC 页数:23 大小:119.15KB
下载 相关 举报
2012-2013学年北京市第六十六中学高二下学期期中考试生物试卷与答案(带解析).doc_第1页
第1页 / 共23页
2012-2013学年北京市第六十六中学高二下学期期中考试生物试卷与答案(带解析).doc_第2页
第2页 / 共23页
2012-2013学年北京市第六十六中学高二下学期期中考试生物试卷与答案(带解析).doc_第3页
第3页 / 共23页
2012-2013学年北京市第六十六中学高二下学期期中考试生物试卷与答案(带解析).doc_第4页
第4页 / 共23页
2012-2013学年北京市第六十六中学高二下学期期中考试生物试卷与答案(带解析).doc_第5页
第5页 / 共23页
亲,该文档总共23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1、2012-2013学年北京市第六十六中学高二下学期期中考试生物试卷与答案(带解析) 选择题 酸雨对生物的危害主要表现为: A造成水体富营养化 B严重影响各种生物的生存 C造成生物的富集作用 D诱发水俣病和支气管哮喘 答案: B 试题分析: 酸雨使土壤、河流酸化、并导致湖泊酸化,使湖边的植物死亡,而且威胁水生动物的生存。酸雨还危害陆生植物的叶和芽,使之死亡;故选 B。 考点:酸雨对生物的危害。 点评:试题相对简单,注重基础知识的考查。 在一个发育良好的森林里,从树冠到地面可划分为乔木层、灌木层、草本层和地被层;同时 枝下透光度不同的地点,植物种类组成也有区别,这表明群落有 A物种组成和数量比例

2、B对种群产生重大影响的优势种 C垂直结构和水平结构 D彼此之间有直接或间接的营养关系 答案: C 试题分析: 在森林里,从树冠到地面可划分为乔木层,灌木层,草本层和地被层,这表明群落具有垂直结构;同时林下透光度不同的地点,植物种类也有所区别,这表明群落又具有水平结构;故选 C。 考点:群落的结构。 点评:本题较简单,考查了学生对基础知识的理解。 浅海中海藻、节肢动物、牡蛎、鱼类等生物生活在一起,这些生物构成了 A群落 B种群 C生态系统 D物种 答案: A 试题分析:生命系统的层次有:细胞,组织,器官,系统,个体,种群,群落,生态系统,生物圈。 种群:生活在同一区域的同种生物的全部个体。 群落

3、:生活在一定的自然区域内,相互之间具有直接或间接的各种生物种群的总和。 生态系统:在一定的空间和时间内,在各种生物之间以及生物与无机环境之间,通过能量流动与物质循环而相互作用的一个自然系统,生物圈是地球上 最大的生态系统。 在浅海中,所有生物构成了群落;选 A。 考点:群落。 点评:本题较简单,考查了学生对基础知识的理解。 下列关于群落演替的说法不正确的是 A在群落演替过程中,群落的物种构成不断地发生着改变 B群落演替的根本原因在于群落内部,不受外界因素的影响 C初生演替和次生演替的主要区别是演替的起始条件不同 D在群落演替过程中种群总数开始是逐渐增多而后趋于稳定 答案: B 试题分析: 群落

4、演替分为初生演替和次生演替,主要的区别在于演替起始的条件不同。群落演替的根本原因在于群落内部,但是也受外界环境因素的影响;故选 B。 考点:群落的演替。 点评:试题相对简单,注重基础知识的考查。 合理开发和保护海洋鱼类资源,可以采取的措施是: 全面禁止捕捞 实行休渔期,划分休渔区 控制鱼网网眼大小 制定相应的法律法规 A B C D 答案: D 试题分析: 保护海洋鱼类资源并不意味着全面禁止捕捞,而是要合理开发资源。可以采取的措施有:实行休渔期、划分休渔区;控制鱼网 网眼的大小,保护幼鱼;制定相应的法律法规等;故选 D。 考点:保护鱼类的措施。 点评:本题设计较为巧妙,考查学生分析问题的能力,

5、基本知识必须扎实。 右图表示某种鱼迁入一生态系统后,其种群数量增长速率随时间变化的曲线。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A在 t0 t2时间内,该鱼的种群数量呈 “J”型增长 B若 t2时种群的数量为 N,则在 t1时种群数量为 N/2 C由种群数量增长速率确定捕获该鱼的最佳时期为 t2 D在 t1 t2时间内,该鱼的种群数量呈下降趋势 答案: B 试题分析: 由图形可以看出,在 t0 t2时间内,该鱼的种群数量呈 “S”型增长;在 t1时种群增长率最大,数量为 N/2,此时为捕捞的最佳时期,在 t1 t2时间内, t1时种群数量为 K/2, t2时种群数量为 K,该鱼的种群数量呈增加;故选 B。 考点:种

6、群数量的变化。 点评:考查坐标曲线图是高考中出现的比较多的一种图,它可以反映自变量和因变量之间的关系,解题时注意起点、转折点和终点等含义。 农业生产上常用人工合成的性引诱剂诱杀害虫的雄性个体,使之不能与雌性个体交尾,致使害虫的种群密度 A明显下降 B明显上升 C保持稳定 D越来越大 答案: A 试题分析: 用人工合成的性引诱剂诱杀雄性害虫,使雄性害虫数量减少,这样,就干扰了雌雄害虫间正常的交尾,使害虫的个体数量减少。所以,害虫的种群密度会下降;故选 A。 考点:种群的特征。 点评:渗透学生对知识理解和分析能力的考查。 右图是某种群各年龄段个体数量示意图,该种群的发展趋势是 A越来越大 B越来越

7、小 C相对稳定 D先增大后减小 答案: B 试题分析: 种群中幼年个体较少,而老年个体较多,这样的种群正处于衰退时期,年龄结构属于衰退型,种群密度会越来越小;故选 B。 考点:年龄结构。 点评:本题 相对简单,属识记内容。 能分泌促甲状腺激素的部位是 A垂体 B甲状腺 C性腺 D下丘脑 答案: A 试题分析: A垂体能分泌生长激素和促激素;错误。 B甲状腺能分泌促甲状腺激素;正确。 C性腺能分泌性激素;错误。 D下丘脑分泌抗利尿激素和促激素释放激素;错误。 考点:内分泌腺。 点评:属识记内容,相对简单,应理解加记忆并举,学生作答一般不会出现太多错误。 因缺少激素而引起的疾病是 A夜盲症 B白化

8、病 C败血症 D呆小症 答案: D 试题分析: A.夜盲症是缺乏维生素 A;错误。 B白化病是遗传病;错误。 C败血症是因为感染病菌;错误。 D呆小症是缺乏甲状腺素;正确。 考点:激素失调引起的疾病。 点评:本题设计较为巧妙,需在理解疾病成因的知识基础上加以记忆。 下列关于神经调节和体液调节的特点比较中,不正确的是 A神经调节反应速度快,体液调节反应速度慢 B神经调节作用范围比较广泛,体液调节作用范围比较局限 C神经调节作用时间短暂,体液调节作用时间比较长 D神经调节主要是通过反射的方式实现的,体液调节主要是通过激素来发挥作用的 答案: B 试题分析: 神经调节和体液调节的比较 比较项目 神经

9、调节 体液调节 作用途径 反射弧 体液运输 反应速度 迅速 较缓慢 作用范围 准确、比较局限 较广泛 作用时间 短暂 比较长 故选 B。 考点:神经调节和体液调节的区别。 点评:本题相对简单,问题常规,可以通过平时加以训练提升能力。 在寒温带地区,一场大火使某地的森林大面积烧毁,在以后漫长时间中,在原林地上依次形成了杂草地、白桦为主的阔叶林、云杉为主的针叶林,这种现象称为 A物种进化 B外来物种入侵 C群落演替 D垂直结构 答案: C 试题分析: 随着时间的推移,一种群落被另一种群落所取代的现象叫做群落演替,由于大火不一定会破坏地下根、茎或种子等,因此该演替属于次生演替;故选 C。 考点:群落

10、演替的概念。 点评:本题设计巧妙,提升了学生提取信息分析问题的能力。 森林生态系统对太阳能的利用率远大于农田生态系统,主要原因是森林生态系统 A以木本植物为主 B土壤肥沃 C没有人类的活动 D植物群落有分层结构 答案: D 试题分析: 在森林生态系统中,植物群体有分层结构,且以多年生的木本植物为主,而农田生态系统,一是农作物一般无分层结构(少数有分层结构如玉米和大豆的间作套种),二是大多数农作物的生长期是一年(半年或更短),其幼苗期的光能利用率特低,故森林生态系统的光能利用率远远大于农田生态系统;故选 D。 考点:生态系统的稳定性。 点评:本题考查学生对森林生态系统和农田生态系统的理解,要求学

11、生具有较强的综合分析能力。 目前大气中 CO2浓度增加的主要原因是 A日益增长的人口的呼吸作用 B化石燃料和木材的燃烧 C火山爆发 D臭氧层被 破坏 答案: B 试题分析: 大气中 CO2浓度增加的主要原因化石燃料和木材的大量燃烧;降低大气中 CO2含量的主要措施是一方面降低 CO2 排放,另一方面是植物造林,增加植被面积;故选 B。 考点: CO2浓度增加的主要原因。 点评:本题比较简单,意在考查学生的识记和理解能力。 天然林区内的马尾松一般不容易发生虫害,但在一些人工马尾松林中却常会发生严重的松毛虫危害,其主要原因是 A松毛虫繁殖力强 B马尾松抗虫能力差 C人工林营养结构简单 D当地气候适

12、宜松毛虫生长 答案: C 试题分析: 一般来说,天然林区经过了若干年的发展,种群数量多,营养结构复杂,自我调节能力也较强。当发生虫害时,以松毛虫为食的动物的数量也增加,限制了松毛虫的数量,保护了植物,故很少发生虫害。而人工马尾松林德营养结构简单,成分单一,自我调节能力较弱,故易发生虫害。故选 C。 考点:生态系统的稳定性。 点评:试题较抽象,需比较分析,是学生综合能力提升的较好选择。 下列所描述的现象中,属于生态系统中的行为信息所起作用的是 A蝙蝠的 “回声定位 ” B萤火虫发荧光 C蚊虫飞行时发出的声音 D雄鸟的 “求偶炫耀 ” 答案: D 试题分析: 蝙蝠的 “回声定位 ”、萤火虫发荧光和

13、蚊虫飞行时发出的声音属于物理信息;雄鸟的 “求偶炫耀 ”属于行为信息;故选 D。 考点:生态系统的信息类型。 点评:试题相对简单,注重基础知识的考查。 牧草留种区,为了预防鸟啄食草子,用网把留种地罩上,后来发现,草的叶子几乎被虫吃光,产生这种现象的原因是 A环境污染 B植物被破坏 C缺水干旱 D食物链被破坏 答案: D 试题分析: 题干中的实例是人为地缩短了食物链,自我调节能力减弱,生态系统的抵抗力稳定性小;故选 D。 考点:生态系统的稳定性。 点评:考查了学生对基础知识掌握和应用能力。 一个稳定的池塘生态系统中,一种突发的污染使所有的植物死亡,在可以测量的变化中首先升高浓度的是 A二氧化碳

14、B硝酸盐 C氧 D磷酸盐 答案: A 试题分析: 因为大量植物死亡,导致池塘中的动物因缺氧而死亡,接着发生的就是死亡动植物的分解过程,在这个过程中需要消耗氧气,并产生大量的二氧化碳;故选A。 考点:生态系统的稳定性。 点评:试题相对简单,培养学生获取信息的能力。 甲代表大气中的 CO2库,乙代表生产者,丙代表消费者,丁代表分解者。下列各项中能正确表示甲、 乙、丙、丁在碳循环中关系的是答案: D 试题分析: 大气中碳以 CO2形式被植物吸收进入生物群落,在生态系统的各营养级中以有机物形式进行传递,动植物死后,体内含碳有机物被分解者分解产生 CO2回到无机环境,还可以再次被生产者吸收利用。 考点:

15、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 点评:解题的关键是大气中 CO2只与生产者之间是双箭头,其他成分间是单向箭头。 池塘有生产者(浮游植物)、初级消费者(植食性鱼类)、次级消费者(肉食性鱼类)和分解者(微生物)。其中生产者固定的全部能量为 a,流入初级消费者、次级消费者和分解者的能量依次为 b、 c、 d。下列表述正确的是 A a b d B a b d C a b d D a c d 答案: B 试题分析: 根据生态系统能量流动的原理,能量在沿着食物链流动过程中,是逐级递减的,能量的传递效率只有 10 % 20 %,还有部分能量呼吸作用消耗,流向分解者,以及未被利用;所以有 a b c d;故选 B。 考

16、点:生态系统能量流动的特点。 点评:考查学生提取信息、分析推理能力,平时应该加强训练。 某生态系统中有甲、乙、丙、丁 4个营养级。一年内输入这 4个营养级的能量依次为 2.1107、 3.3108、 2.9106、 2.89109千焦。该生态系统中属于生产者的是 A甲 B乙 C丙 D丁 答案: D 试题分析: 根据生态系统能量流动的特点:单向流动、逐级递减;则食物链为丁 乙 甲 丙,因此生产者是丁;故选 D。 考点:生态系统能量流动的特点。 点评:考查学生提取信息、分析推理能力,平时应该加强训练。 一个完整的生态系统应包括 A食物链和食物网 B无机环境和生物群落 C生产者、消费者和分解者 D阳

17、光、生产者、消费者和分解者 答案: B 试题分析: 生态系统由无机环境与生物群落构成,包括生态系统的成分、食物链和食物网两个方面 。 A表明生态系统的营养结构, C是生物群落。 D表明生态系统的成分;故选 B。 考点:生态系统的结构。 点评:基础知识考查,基本概念的识记。 在一条食物链中处于第三营养级的生物属于 A生产者 B初级消费者 C次级消费者 D三级消费者 答案: C 试题分析: A生产者处于第一营养级;错误。 B初级消费者处于第二营养级;错误。 C次级消费者处于第三营养级;正确。 D三级消费者处于第四营养级;错误。 考点:营养结构。 点评:本题较简单,考查了学生对基础知识的理解。 下列

18、有关免疫的叙述正确的是 A机体接受同种抗原再次刺激时,浆细胞全部由记忆细胞增殖分化而来 B浆细胞分泌的抗体能特异性识别抗原,但浆细胞不能识别抗原 C受抗原刺激后的 B细胞,核糖体等的活动增强,导致细胞周期变长 D T细胞分化形成的效应 T细胞和记忆细胞,只有前者的细胞膜上具有相应抗原的受体 答案: B 试题分析: A机体接受同种抗原再次刺激时,记忆细胞迅速增殖分化形成浆细胞, B细胞也可以形成将细胞;错误。 B抗体能特异性识别抗原,但浆细胞不能识别抗原;正确。 C受抗原刺激后的 B 细胞,核糖体等的活动增强,导致细胞周期变短;错误。 D T细胞分化形成的效应 T细胞和记忆细胞,两者细胞膜上具有

19、相应抗原的受体;错误。 考点:体液免疫和细胞免疫。 点评:本题相对综合,可以通过理解记忆的方法平时加以训练。 流感是一种由流感病毒引起的常见病。流感病毒有不同的亚型,现有多种流感疫苗,有人注射了一种流感疫苗后,在流感流行期间未患流感,但流感再次流行时,却患了流感。不可能的原因是 A流感病毒发生了突变 B抗体在体内存留的时 间短 C流行的流感病毒与注射的流感疫苗不是同种类型 D流感病毒使人的免疫系统崩溃 答案: D 试题分析: 流感病毒是一种 RNA病毒,由于 RNA的单链结构易发生变异,抗体与抗原的结合是特异性的,发生变异后,已有的抗体不能消灭它,也可能是抗体在人体内存留的时间短。流感病毒不会

20、破坏人体的免疫系统;故选 D。 考点:免疫预防。 点评:考查学生提取信息、分析推理能力,平时应该加强训练。 免疫系统功能过强或过弱,都会引起机体功能的紊乱。下列关于免疫系统功能异常引起的疾病,描述正确的是 A艾滋病人群患恶性肿瘤的比率与健康人相比没有差异 B风湿性心脏病的病因是抗体与自身组织发生反应引起自身免疫疾病 C过敏反应中没有淋巴细胞的参与 D HIV主要通过感染人体 B淋巴细胞,从而影响体液免疫 答案: B 试题分析: A艾滋病人体内 T细胞大量减少,患恶性肿瘤的比率比健康人高;错误。 B风湿性心脏病的病因是免疫功能强,抗体与自身组织发生反应引起自身免疫疾病;正确。 C过敏反应有效应

21、B细胞产生的抗体(吸附在细胞表面)参与;错误。 D HIV 主要通过感染人体 T 淋巴细胞,从而影响细胞免疫和体液免疫;错误。 考点:免疫功能异常引起的疾病。 点评:本题有一定的综合性,意在考查学生识记和理解能力。 刺激某一个神经元引起后一个神经元兴奋。当给予某种药物后,再刺激同一个神经元,发现神经冲动的传递被阻断,但检测到突触间隙中神经递质的量与给予药物之前相同。这是由于该药物 A抑制了突触后膜的功能 B抑制了突触小体中递质的合成 C抑制了突触前神经元中线粒体的功能 D抑制了突触前膜递质的释放 答案: A 试题分析: 神经元之间联系的结构是突触,兴奋由突触前膜传至突触后膜,需要经历递质的释放

22、、扩散以及对突触后膜作用的过程。根据题意中突触间隙中神经递质的量与给予药物之前相同,说明该药物抑制了突触后膜的功能;故选 A。 考点:兴奋在突触处传递。 点评:试题以信息的方式呈现考生陌生的问题背景,提升了学生获取信息以及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神经调节的基本方式是 A反射弧 B刺激 C反射 D条件反射 答案: C 试题分析: 神经调节的基本方式是反射,它是指在中枢神经系统的参与下,动物体或者人体对内外环境变化作出的规 律性应答;故选 C。 考点:神经调节的基本方式。 点评:本题相对简单,属识记内容。 下图为反射弧结构示意图,下列有关叙述正确的是 A 处受刺激时,瞬间膜内外电位为内负

23、外正 B兴奋在 处传导时,生物膜发生的变化是相同的 C刺激 处, 处能检测到电位变化 D刺激 A或 处均可使 E产生反应 答案: D 试题分析:根据图形得出 A是感受器, 是传入神经, C是神经中枢, 是传出神经, E是效应器。 A 处受刺激时,瞬间膜内外电位为内正外负;错误。 B兴奋在 处传导时是以电信号传导, 处传递信号为电信号 化学信号 电信号;错误。 C刺激 处, 处不能检测到电位变化,因为兴奋在神经元之间传递是单向的;错误。 D刺激 A或 处均可使 E产生反应;正确。 考点:兴奋在神经元上传导和神经元之间的传递。 点评:本题考查相对综合,是学生能力提升的较好选择。 图是细胞与内环境进

24、行物质交换的示意图, 处的箭头表示血液流动的方向。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若 为肝脏细胞,则 处的氧气浓度高于 处 B 是人体内新陈代谢的主要场所 C毛细血管管壁细胞生活的具体环境是 D 中的蛋白质可以通过毛细淋巴管壁相互交换 答案: A 试题分析:据图分析: 血浆, 细胞内液, 淋巴, 组织液。 A若 为肝脏细胞,进行有氧呼吸消耗氧气,则 处的氧气浓度高于 处;正确。 B 细胞内液是新陈代谢的主要场所;错误。 C毛细血管管壁细胞生活的内环境是 血浆和 组织液;错误。 D 血浆、 组织液之间可进行双向的物质交换;错误。 考点:细胞与内环境进行物质交换。 点评:本题综合性强,突出理解、分析和推理能力

25、的培养。 在农业生产中,用一定浓度的 2,4D (生长素类似物)作为除草剂,可以除去单子叶植物田间的双子叶杂草。下图表示生长素类似物浓度对两类植物生长的影响,分析 A、 B曲线分别表示何类植物,以及应当选用的除草浓度是 A单子叶植物 双子叶杂草 c点浓度 B双子叶杂草 单子叶植物 b点浓度 C单子叶植物 双子叶杂草 a点浓度 D双子叶杂草 单子叶植物 c点浓度 答案: D 试题分析: 据题中信息可知,对 2, 4-D敏感的应是双子叶植物杂草,即图中的 A,而图中的 B是单子叶植物。除草剂最适浓度应为 c点,促进单子叶植物的 生长,而抑制双子叶植物杂草,说明生长素的生理作用具有两重性;故选 D。

26、 考点:生长素的生理作用。 点评:本题设计较为巧妙,考查学生分析问题的能力,基本知识必须扎实。 下列对植物激素的叙述中,错误的是: A在植物体内含量极少 B对植物生命活动具有调节作用 C在植物体一定部位产生 D各种激素在植物体内独立起作用 答案: D 试题分析: 植物激素:由植物体内产生,能从产生部位运输到作用部位,对植物生长发育起到显著影响的微量有机物。各种激素在植物体内并不是孤立的起作用,而是多种激素相互作用共同调节;故选 D。 考点:植物激素。 点评:基础知识考查,基本概念的识记。 把成熟的苹果和未成熟的香蕉密封在一起,可促使香蕉成熟,这是由于苹果释放出了 A乙烯 B脱落酸 C芳香族化合

27、物 D赤霉素 答案: A 试题分析: A乙烯:促进果实成熟;正确。 B脱落酸:主要抑制细胞分裂,促进叶和果实的衰老和脱落, B错误。 C芳香族化合物不属于植物激素;错误。 D赤霉素:促进细胞伸长,引起植株增高; D错误。 考点:乙烯的功能 点评:考查基本,来自课本,是基础知识考试的理想题目,学生应理解加记忆。 下列不能解除植物顶端优势的措施是 A去掉顶芽 B在去掉顶芽的断口处放一块含有生长素的羊毛脂 C在去掉顶芽的断口处放一块羊毛脂 D在去掉顶芽的断口处放上琼脂小块 答案: B 试题分析: 顶端优势:植物顶芽优先生长,侧芽受抑制的现象,因为顶芽产生生长素向下运输,大量积累在侧芽,使侧芽生长受抑

28、制。在去掉顶芽的断口处放一块含有生长素的羊毛脂,侧芽部位生长素浓度没有降低;答案:选 B。 考点:顶端优势 点评:试题相对简单,注重基础知识的考查。 下列各项中,与植物激素有关的一组是 生产无籽西瓜 生产无籽番茄 棉花摘心 培育多倍体 枝条扦插 A B C D 答案: A 试题分析: 培育无籽西瓜原理是染色体变异; 培育无籽西红柿,用生长素处理未授粉的雌蕊柱头; 棉花摘心,使侧芽生长素降低,打破顶端优势; 培育多倍体用秋水仙素处理萌发的种子或者幼苗; 带芽的枝条扦插,幼芽能产生生长素,在植物体极性运输,可以促进枝条生根;与植物激素无关的一组是 ;答案:选 A。 考点:植物激素。 点评:本题有一

29、定的综合性,意在考查学生识记和理解能力。 在右侧照光 的情况下,对燕麦胚芽鞘进行处理,如下图所示。下列说法中错误的是 (注:云母片不透水 ) A直立向上生长的是 B弯向光源生长的是 C不生长也不弯曲的是 D将 放在匀速转盘上,会弯向光源生长 答案: D 试题分析: A直立向上生长的是 ,因为感光部位是胚芽鞘尖端;正确。 B弯向光源生长的是 ,因为单侧光引起生长素分布不均,背光一侧多,生长素极性向下端运输,使背光一侧生长快,植物表现出弯向光源生长;正确。 C 生长素不能运输到胚芽鞘尖端下面一段; 切除尖端,植物不能产生生长素,因此植物不生长也不弯曲;正确。 D将 放在匀速转盘上,生长素分布均匀,

30、植物直立生长;错误。 考点:植物的向光性。 点评:本题综合性强,突出理解、分析和推理能力的培养。 下列有关动物和人血糖平衡的调节,正确的是 A人体内血糖的平衡是由体液调节来完成的 B糖尿病患者表现出的 “三多一少 ”症状都和血糖不能正常利用有关 C肝糖元和肌糖元对升高血糖都起到重要的作用 D低血糖下,最先影响到的是人的肌肉组织 答案: B 试题分析: A人体内血糖的平衡是由神经和体液调节来完成的;错误。 B糖尿病患者表现出的 “三多一少 ”症状,即多饮、多食、多尿,身体消瘦、体重减轻,因为胰岛素分泌不足,血糖不能正常利用;正确。 C肝糖元对升高血糖都起到重要的作用;错误。 D低血糖下,最先影响

31、到的组织细胞内的氧化分解;错误。 考点:血糖调节。 点评:考查了学生对基础知识掌握和应用能力。 大脑皮层中央前回顶部受到损伤,会造成 A同侧躯体出现半身不遂 B对侧躯体出现半身不遂 C下肢运动丧失 D仅表现膝跳反射消失 答案: B 试题分析: 躯体运动中枢位于大脑皮层,其功能是支配对侧躯体的随意运动,因此受损后“对侧 ”躯体出现 “半身不遂 ”。 下半身感觉和运动的丧失是脊髓折断的结果,一般称为截瘫。另外,膝跳反射的中枢在脊髓的灰质内,大脑皮层躯体运动中枢损伤对膝跳反射有影响,但不能说两条腿的膝跳反射都丧失;故选 B。 考点:大脑皮层的功能。 点评:本题比较简单,意在考查学生的识记和理解能力。

32、 下列哪种激素可影响婴幼儿脑的发育 A性激素 B胰岛素 C甲状腺激素 D生长激素 答案: C 试题分析: 甲状腺激素能促进代谢活动和中枢神经系统的发育,提 高神经系统的兴奋性;如婴幼儿缺乏甲状腺激素则患呆小症;故选 C。 考点:甲状腺激素的功能。 点评:本题比较简单,意在考查学生的识记和理解能力。 取一只小鼠的皮肤,分别移植到切除和不切除胸腺的幼鼠身上,切除胸腺鼠的皮肤移植更易成功。这个实验结果说明对异体皮肤排斥起重要作用的是 A造血干细胞 B T淋巴细胞 C B淋巴细胞 D吞噬细胞 答案: B 试题分析: T淋巴细胞是在胸腺中发育成熟的,切除胸腺后能够成功移植,说明 T淋巴细胞在对体皮肤排斥

33、起作用;造血干细胞并无免疫作用; B淋巴细胞是在骨髓中发育成熟的;吞噬细胞属于非特异性免疫;故选 B。 考点:淋巴细胞。 点评:本题较简单,考查了学生对基础知识的理解。 下列属于体液免疫的是 A皮肤、黏膜可以阻挡病原体的入侵 B泪液中的溶菌酶可破坏侵入人体的细菌 C抗体与病菌结合抑制病菌增殖 D效应 T细胞识别癌细胞并将其消灭 答案: C 试题分析: A皮肤、黏膜可以阻挡病原体的入侵属于非特异性免疫;错误。 B泪液中的溶菌酶可破坏侵入人体的细菌属于非特异性免疫;错误。 C抗体与病菌结合抑制病菌增殖属于体液免疫;正确。 D效应 T细胞识别癌细胞并将其消灭属于细胞免疫;错误。 考点:体液免疫。 点

34、评:本题比较简单,意在考查学生的识记和理解能力。 人体受到病原微生物侵染时,体内的吞噬细胞将其吞噬、消化并清除。这种免疫是 A非特异性免疫 B后天获得的 C特异性免疫 D细胞免疫 答案: A 试题分析: 体内的吞噬细胞吞噬、消化并清除病原微生物属于非特异性免疫中的第二道防线,是靠遗传获得,生来就有的;故选 A。 考点:非特异性免疫。 点评:试题相对简单,培养学生获取信息的能力。 下列关于免疫的叙述,正确的是 A吞噬细胞吞噬外来细菌 ,必须有抗体参与 B B细胞和 T细胞所含基因不同,功能也不同 C效应 T细胞能识别抗原并能产生抗体 D先天胸腺发育不全的患者,细胞免疫和体液免疫都有缺陷 答案:

35、D 试题分析: A. 吞噬细胞吞噬外来细菌属于第二道防线;错误。 B. B 细胞和 T 细胞所含基因相同,但由于基因的选择性表达,功能不同;错误。 C. 效应 T细胞能识别抗原并能使得靶细胞裂解死亡;错误。 D. 先天胸腺发育不全的患者,则 T细胞减少,细胞免疫和体液免疫都有缺陷;正确。 考点:免疫。 点评:本题综合性强,突出理解、分析和推理能力的培养。 下列有关人体水分调节的叙述中,正确的是 A大量饮水,则抗利尿激素分泌增加 B渴觉中枢兴奋,则抗利尿激素分泌减少 C抗利尿激素分泌减少,则尿量增加 D细胞外液渗透压降低,则尿量减少 答案: C 试题分析: A大量饮水,则抗利尿激素分泌减少,减少

36、肾小管和集合管对水分的重吸收,尿量增加;错误。 B渴觉中枢兴奋,则抗利尿激素分泌增加,尿量减少;错误。 C抗利尿激素分泌减少,则尿量增加;正确。 D细胞外液渗透压降低,则尿量增加,使得细胞外液渗透压维持平衡;错误。 考点:人体水分调节。 点评:考查基本,来自课本,是基础知识考试的理想题目。 图中的 表示人体细胞间信息传递的三种方式,下列描述不正确的是 A方式 的信息传递缓慢,方式 传递迅速 B方式 的信息传递都经过血液循环 C体温调节可能涉及 三种传递方式 D方式 的信息传递通过突触,不通过体液 答案: D 试题分析: 题目中的 中的三种信息传递方式分别对应于课本上实例如下: 对应于课本上的实

37、例是:甲状腺激素这一内分泌细胞分泌甲状腺激素由血液循环运输到靶细胞处作用于靶细胞的过程; 对应于课本上的实例是:甲状腺激素分级调节过程中下丘脑这一神经内分泌细胞分泌的促甲状腺激素释放激素作用于垂体这一靶器官的过程; 对应于课本上的实例是:神经元细胞产生神经递质作用于下一个神经元细胞(靶细胞)而完成兴奋传递的过程。显然在体温调节中三种方式都存在, C正确。方式 要通过血液循环运输,信息传递缓慢,且存在反馈调节,方式 不需要通过血液循 环运输,速度相对较快,所以 A 正确。但方式 是也是需要通过体液的,因为上个神经元释放的神经递质是经过两个神经元之间的组织液后作用于下一个神经元的, D错误。 考点

38、:人体细胞间信息传递方式。 点评:本题综合性强,突出理解、分析和推理能力的培养。 下列关于人体体温调节的叙述,正确的是 A人体的温觉感受器只分布在皮肤中 B处于寒冷环境中时,皮肤毛细血管收缩,血液中肾上腺素含量增加 C调节体温的主要中枢位于大脑皮层 D人在炎热环境中,散热主要方式是皮肤立毛肌收缩,降低新陈代谢 答案: B 试题分析: A 人体的温觉感受器分布在皮肤、黏膜和内脏器官中;错误。 B处于寒冷环境中时,皮肤毛细血管收缩,减少散热量;血液中肾上腺素含量增加,提高细胞的代谢水平,增加产热量;正确。 C调节体温的中枢位于下丘脑,感觉中枢在大脑皮层;错误。 D人在炎热环境中,散热主要方式是汗腺

39、分泌增加,血管舒张;错误。 考点:体温调节。 点评:本题相对简单,问题常规 ,可以通过平时加以训练提升能力。 在人体神经系统中,有些细胞既能传导兴奋又能分泌激素。这类细胞是 A大脑皮层细胞 B垂体细胞 C胰岛细胞 D下丘脑细胞 答案: D 试题分析: 下丘脑是体温调节中枢、血糖调节中枢、渗透压调节中枢。 下丘脑能分泌促激素释放激素,作用于垂体,使之分泌相应的激素或促激素。在外界环境温度低时分泌促甲状腺激素释放激素,在细胞外液渗透压升高时促使垂体分泌抗利尿激素;故选 D。 考点:下丘脑的功能。 点评:试题较抽象,需比较分析,是学生能力提升的较好选择。 给正常生活的小白鼠注射一定量的胰岛素后,小白

40、鼠出现休克现象,要使其及时复苏可适量注射 A甲状腺激素 B葡萄糖液 C生理盐水 D生长激素 答案: B 试题分析: 给正常生活的小白鼠注射一定量的胰岛素后,血糖浓度降低,小白鼠出现休克现象,注射适量的葡萄糖溶液,使得血糖浓度升高;选 B。 考点:胰岛素的功能。 点评:考查了学生对基础知识掌握和应用能力。 下列动物腺体中都能产生激素的是 A睾丸和垂体 B胰腺和唾液腺 C汗腺和甲状腺 D卵巢和唾液腺 答案: A 试题分析:能产生激素的是内分泌腺。 A睾丸能产生雄性激素,垂体能产生生长激素和促激素;正确。 B唾液腺和胰腺的外部属于外分泌腺,胰腺内部的胰岛属于内分泌腺;错误。 C汗腺属于外分泌腺,甲状

41、腺能分泌甲状腺 激素;错误。 D卵巢能分泌雌性激素,而唾液腺属于外分泌腺;错误。 考点:内分泌腺。 点评:本题较简单,考查了学生对基础知识的理解。 综合题 下图是某生态系统的能量流动图解,图中数值的单位为 kcal/( m2 a)。请分析回答下列问题: ( 1)该生态系统能量流动的源头是 。 ( 2)输入该生态系统的总能量值是 kcal/( m2 a),能量在该生态系统中是沿着 流动的。 ( 3)该生态系统输出的能量是通过动物、植物、微生物的 _作用实现的。 ( 4)从第一营养级传递到第二营养级的能量效率是 _。 ( 5)该生态系统还处于发展阶段,从能量输入与输出的角度考虑,该生态系统的能量输

42、 入 (大于、等于、小于)输出。 答案:( 6分) ( 1)太阳能 ( 2) 20810;食物链(营养级) ( 3)呼吸 ( 4) 16.2% ( 5)大于 试题分析: ( 1)生态系统能量流动的源头是太阳能。 ( 2)流经生态系统的总能量是生产者固定的太阳能总量,因此输入该生态系统的总能量值是 20810kcal/( m2 a),能量流动的渠道是食物链和食物网。 ( 3)该生态系统输出的能量是通过动物、植物、微生物的呼 吸作用实现的。 ( 4)从第一营养级传递到第二营养级的能量效率 =337020810100 =16.2% 。 ( 5)该生态系统还处于发展阶段,生态系统的能量自己去,因为该生

43、态系统输入的总能量大于所有生物消耗能量之和。 考点:生态系统能量流动。 点评:以图形作为信息的载体,提升了学生分析图形,以及解决问题的能力。 下图虚框内为某人工池塘生态系统的主要食物链,据图回答问题: ( 1)图中有 条食物链,该生态系统的 和 能够沿着这种渠道进行。 ( 2)图中的双翅目幼虫与太阳鱼的种间关系是 。 ( 3)在生态系统中下一个营养级不能得到上一个营养级的全部能量,其原因包括(从下列供选答案:中选择,填序号) 。 部分能量被分解者利用 各营养级生物体内的部分能量被自身呼吸作用消耗 上一个营养级的部分能量未被下一个营养级利用 答案:( 5分) ( 1) 3 ; 物质循环 ; 能量

44、流动 ( 2)竞争和捕食(答案:不全不得分) ( 3) (答案:不全不得分) 试题分析: 图中食物链有:浮游植物 甲类浮游动物 双翅目幼虫 太阳鱼 鲈鱼、浮游植物 甲类浮游动物 太阳鱼 鲈鱼、浮游植物 乙类浮游动物 太阳鱼 鲈鱼。该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和能量流动就是沿着食物链和食物网进行的。在生态系统中下一个营养级不能得到上一个营养级的全部能量,因为部分能量被分解者利用、各营养级生物体内的部分能量被自身呼吸作用消耗、上一个营养级的部分能量未被下一个营养级利用 (即下一营养级只捕食了上一营养级的部分生物 ) 考点:生态系统的结构和功能。 点评:试题较抽象,需比较分析,是学生综合能力提升的较好选择。

45、 美国 白蛾已经悄然潜入北京地区成为一个严重的生物入侵事件。 ( 1)美国白蛾进入北京地区,种群可能呈现 “J”型增长,这除了气候适宜,食物和空间充裕等因素以外,主要是因为 ,它的大量爆发使北京地区 受到威胁。 ( 2)采用喷洒农药的方法进行防治效果不理想,而且出现了防治效果逐年下降的问题,这主要是因为农药对美国白蛾的抗药性进行了 ,导致种群抗药性 上升。如果利用美国白蛾性信息素,在轻度发生区成虫期诱杀雌性成虫也可达到防虫治虫的目的,这是通过改变美国白蛾种群的 来降低种群的出生率。 ( 3)我国科学家发现了一种小蜂 “ 白 蛾周氏啮小蜂 ”,它拥有异常尖锐的产卵器,能刺透美国白蛾坚硬的蛹表皮,

46、将卵产在美国白蛾的蛹内。这种小蜂与美国白蛾之间的关系是 。 答案:( 6分) ( 1)没有它的天敌 原有物种的生存(生物多样性) ( 2)(定向)选择 基因频率 性别比例 ( 3)寄生 试题分析: (1)外来物种进入一个新地区,若呈 “J”型增长,则说明该地区的气候条件适于该物种的生存繁衍,同时食物、空间充裕,没有天敌,对该地区原有生物构成威胁。 (2)由于喷洒农药出现防治效果下降,说明农药对害虫的抗药性进行了定向选择,害虫种群的抗药性基因频率将上升 。采用性信息素杀死雌性成虫,通过破坏性别比例的方法来降低种群的出生率。 (3)小峰将其卵产于白蛾的蛹内,属于寄生关系。 考点:种群的增长,生物进

47、化和种间关系。 点评:本题设计巧妙,提升了学生提取信息分析问题的能力。 某医生接待了因手被割伤前来就医的甲、乙两位病人,在详细询问后,决定给接种过破伤风疫苗的甲注射破伤风类毒素;给未接种过破伤风疫苗的乙注射破伤风抗毒素。请回答下列问题: ( 1)破伤风杆菌从结构上说它与酵母菌最主要的区别是 。 ( 2)破伤风杆菌的主要致病因素是它产生的破伤风毒素,当破伤风杆菌初次入侵时 ,进入机体内的毒素丧失毒性主要是特异性免疫反应中的 免疫发挥作用,参与该过程的免疫细胞包括吞噬细胞、 T 细胞、 和 等,此过程中 T 细胞的作用是 。 ( 3)甲注射的破伤风类毒素是破伤风毒素经甲醛作用 4周后脱毒形成的,从

48、免疫学上说类毒素属于 ,而乙注射的破伤风抗毒素属于 。 ( 4)甲注射破伤风类毒素后,体内记忆细胞就会迅速经过 过程,形成大量的 ,继而产生更强的特异性免疫反应。 答案:( 9分) (1) 没有由核膜包围的细胞核 (2) 体液 B细胞 效应 B细胞 传递抗原并产生淋巴因子 ( 3)抗原 抗体 ( 4)增殖、分化 效应 B细胞 试题分析: ( 1)破伤风杆菌是原核细胞,酵母菌是真核细胞,前者没有由核膜包围的细胞核。 ( 2)当抗原进入机体时,吞噬细胞的摄取和处理抗原,呈递给 T细胞, T细胞将抗原呈递给 B细胞并产生淋巴因子,再由淋巴因子和抗原共同刺激 B细胞,使得其产生效应 B细胞,并分泌抗体,抗体与抗原特异性的结合,从而发生体液免疫。 ( 3)外毒素经甲醛处理后脱毒,做成类病毒,毒性虽然丧失,但免疫原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考试资料 > 中学考试

copyright@ 2008-2019 麦多课文库(www.mydoc123.com)网站版权所有
备案/许可证编号:苏ICP备17064731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