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012-2013年江苏淮安涟水县金城外国语学校高二下期末考试生物试卷与答案(带解析) 选择题 花生地里有一种穴居昆虫蝼蛄能严重地破坏花生在土壤中的根系和果实,在农业生产中一般采用水旱轮作以治虫。在改种水稻后除了能减少或降低害虫危害外,还能够( ) A提高矿质元素利用率 B提高农田能量的传递效率 C促进农田的物质循环 D提高农作物的光能利用率 答案: A 试题分析:细胞膜具有选择透过性,不同植物对各种矿质元素的需要量是不同的,因此水旱轮作能提高矿质元素的利用率;故选 A。 考点:细胞膜的功能特点。 点评:本题以问题情境的形式考查学生基础知识,提高学生应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下列哪一项
2、不是激素调节的特点? A微量高效 B通过体液运输 C作用于靶器官、靶细胞 D只运输到身体的特定部位 答案: D 试题分析:激素调节的特点:微量高效,通过体液运输,作用于靶器官、靶细胞;主要通过血液运输到全身各个部位,但是只作用于身体的特定部位;故错误的选 D。 考点:激素调节的特点。 点评:注重学生对基础知识的识记和理解,难度不大。 夏季高温时段,用较低温度的地下水灌溉,容易导致农作物萎蔫。其主要原因是( ) A叶片蒸腾剧烈,水分散失快 B植物体温度下降,气孔关闭 C根系对矿质元素吸收减少 D根系渗透吸水下降 答案: D 试题分析:土壤低温导致根系呼吸作用减弱,氧化分解释放能量减少,矿质元素吸
3、收是主动运输,条件需要载体和能量,则根系对矿质元素吸收减少,导致根细胞液浓度降低,根系渗透吸水减少;故选 D。 考点:细胞呼吸,主动运输,细胞吸水。 点评:本题比较综合,考查学生从特定情景材料中获取信息和分析问题的能力,难度中等。 分析以下 资料回答问题: K和 Na均不能通过磷脂双分子层的人工膜; 缬氨霉素是一种脂溶性抗生素; 在人工膜上加入少量缬氨霉素, K 可以透过人工膜, Na 不可以透过人工膜。下列叙述不正确的是 ( ) A缬氨霉素的作用类似于载体蛋白 B缬氨霉素与离子的结合具有特异性 C本实验目的在于研究细胞膜的选择透过性 D K透过人工膜的方式属于主动运输 答案: D 试题分析:
4、 K 和 Na 均不能通过磷脂双分子层的人工膜,在人工膜上加入少量缬氨霉素, K 可以透过人工膜, Na 却不能通过,这说明缬氨霉素的作用类似于载体蛋白,载体蛋白与离子的结合具有特异性。题干信息中不能看出 K+透过人工膜是否需能量,则不能判断 K 透过人工膜的方式属于主动运输;故错误的选 D。 考点:物质的跨膜运输。 点评:本题要求学生能对实验现象和结果进行解释、分析,难度中等。 某学生做 CO2是光合作用的原料的相关实验,若下图甲为实验组,则对照组应为 答案: C 试题分析:本题验证 CO2是光合作用的原料 ,则 CO2的有无是本实验的自变量 ,NaHCO3溶液提供 CO2作为实验组 ,Na
5、OH 溶液吸收装置中的 CO2作为对照组 ;故选 C。 考点:光合作用的验证实验。 点评:本题考查对照实验,同时提高学生实验分析能力。 食指长于无名指为长食指,反之为短食指,该相对性状由常染色体上一对等位基因控制 (TS表示短食指基因, TL表示长食指基因 )。此等位基因表达受性激素影响, TS在男性为显性, TL在女性为显性。若一对夫妇均为短食指,所生孩子中既有长食指又有短食指,则该夫妇再生一个孩子是长食指男孩的概率为 ( ) A 1/4 B 0 C 1/2 D 3/4 答案: B 试题分析:据题, TS在男性为显性,男性为短食指的基因型可能为 TSTS或 TSTL,TL在女性为显性,女性为
6、短食指的基因型为 TSTS。由于该夫妇所生孩子既有长食指又有短食指,可确定该夫妇的基因型为:丈夫 TSTL,妻子 TSTS,若该夫妇再生一个孩子是长食指,则只能是女儿为长食指,再生一个孩子是长食指男孩的概率为 0. 考点:基因分离定律的应用。 点评:本题中, TS在男性为显性,男性为长食指的基因型为 TLTL, TL在女性为显性,女性为长食指的基因型为 TLTL或 TSTL,男性和女性长食指的基因型不同,这是一个陷阱,是考生应该注意的一个雷区。 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 A泪液、汗液、消化液、 尿液属于细胞内液 B泪液、汗液、消化液、尿液属于细胞外液 C汗液、尿液、泪液属于细胞外液,消化液属于
7、细胞内液,四者均属于体液 D泪液、汗液、消化液、尿液等,它们来源于体液,但已不再存在于细胞内或内环境中,故它们已不属于体液 (既不是细胞内液也不是细胞外液 ) 答案: D 试题分析:人体内以水为基础的液体为体液,包括细胞内液和细胞外液,细胞外液包括血浆、组织液和淋巴,共同组成细胞生活的内环境。泪液、汗液、消化液、尿液等,它们来源于体液,但与外界环境相通,属于外环境;故选 D。 考点:细胞内液和细胞外液 的范围。 点评:本题提高学生分析、解释实际问题的能力,达到学以致用的目的。 下图表示某植物的培育过程,请据图判断下列说法中错误的是 ( ) A AF 不能体现细胞的全能性 B C中是高度液泡化的
8、薄壁细胞 C植株 A和 F中的染色体组数不同 D植株 F一般不能直接应用于生产 答案: A 试题分析: AF 是花药离体培养,体现生殖细胞具有全能性; A错误。愈伤组织是高度液泡化、无定形状态的薄壁细胞; B正确。 F单倍体植株染色体数目为植株 A的一半; C正确。单倍体植株长得弱小,高度不育,需要用秋水仙素处理形成纯合的二倍体; D正确。 考点:单倍体育种。 点评:试题以图形作为信息的载体,考查单倍体育种的相关知识,突出能力提升。 下列有关群落演替的说法中,正确的是 A初生演替形成的群落内无竞争现象,次生演替形成的群落内竞争现象明显 B “远芳侵古道,晴翠接荒城 ”描述的也是一种群落演替现象
9、 C在草本阶段,各种昆虫进入不会影响群落对环境变化的抵抗力 D群落演替的根本原因在于群落内部,不受外部环境的影响 答案: B 试题分析:无论是初生演替还是次生演替,群落内都会有竞争现象,故 A 错误;群落演替是一个群落被另一个群落所代替, “远芳 ”到 “晴翠 ”属于此生演替;故B 正确。在草本阶段,各种昆虫进入 ,使得生物多样性增加,自我调节能力增强,抵抗力稳定性增加; C错误。群落演替的原因:群落内部,外界环境条件的改变,人类活动的干扰; D错误。 考点:群落演替。 点评:本题考查群落演替的相关知识,提升学生从文字中获取有效信息,实现对课本知识的灵活应用。 图 A表示小白鼠呼吸耗氧量随其生
10、活环境温度不同而变化的情况;图 B表示一定量的淀粉酶和足量的淀 粉混合后,麦芽糖积累量随温度变化的情况,该酶的最适温度是 T2;图 C表示一片小树林的空气中, CO2浓度在一天内随时间变化的情况;图 D表示大豆种子还在泥土下萌发的过程中,有机物总量的变化情况。其中正确的是 答案: A 试题分析:小白鼠属于恒温动物,温度降低,产热量增加,则呼吸作用耗氧量随温度降低增加; A正确。图乙表示产物的积累量与温度的关系,随着温度的升高当产物的积累量达到最大值不再发生变化时,说明反应已经停止,高温而使酶丧失活性; B错误。 CO2浓度在一天内的最高点为 6点,最低点为 18点,该图应为 夏季一天内光合作用
11、强度随时间变化的情况; C错误。种子萌发过程中,幼苗出土前不能进行光合作用合成有机物,呼吸作用消耗有机物提供能量,有机物总量减少,幼苗出土后进行光合作用合成有机物,有机物总量增加; D正确。 考点:呼吸作用,温度影响酶的活性,光合作用。 点评:本题比较综合,提升考生从曲线中获取信息的能力和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在洋葱根尖成熟区表皮细胞中能正常完成的生理活动有 合成 RNA聚合酶 核 DNA 核 DNA mRNA 蛋白质 线粒体叶绿体的 DNA复制 逆转录过程 氨基酸脱水缩合 A B C D 答案: C 试题分析: 根尖成熟区表皮细胞一般不分裂,没有核 DNA的复制; 根尖成熟区表皮细胞没
12、有叶绿体; 逆转录过程 RNADNA 只能发生在某些逆转录病毒中;活细胞都能进行基因的表达: DNAmRNA 蛋白质,前者是转录,条件是 DNA的一条链、核糖核苷酸、 RNA聚合酶和 ATP,后者翻译将氨基酸脱水缩合形成多肽;故选 C。 考点:中心法则。 点评:本题以中心法则为考点,考查学生分析问题的能力,难度适中。 下列有关酶的叙述有几项是正确的( ) 是有分泌功能细胞产生 的 有的从食物中获得,有的在体内转化而来 凡是活细胞都含有酶 酶都是有机物 有的酶是蛋白质,有的是固醇 酶在代谢中有多种功能 在新陈代谢和生殖发育中起调控作用 酶能起催化作用 A 1 B 2 C 3 D 4 答案: C
13、试题分析:酶是活细胞产生的具有催化作用的有机物;凡是活细胞都能够产生酶,合成后有的在细胞内发挥作用,有的要分泌到细胞外起作用;酶的化学本质是有机物,绝大多数是蛋白质,少数为 RNA;酶在代谢中是具有催化作用,在个体发育中起调控作用的是激素。故 正确,答案:为 C。 考点:酶的概念。 点评:本题考查酶的相关知识,属识记内容,比较简单。 对 DNA的正确描述是( ) 人白细胞内的 DNA上含有人体全部的遗传信息 同种个体之间 的各个 DNA分子是完全相同的 DNA是一切生物的遗传物质 一个 DNA分子含有多个基因,控制多个性状 转录时只用 DNA的一条链作为模板链 A B C D 答案: D 试题
14、分析:人白细胞是体细胞,来自于受精卵,故其含有人的全部遗传信息; 正确。同一物种的不同个体之间的 DNA是不同的,说明 DNA分子具有特异性; 错误。一切生物 的遗传物质是核酸,而不是 DNA; 错误。一个 DNA分子含有多个基因,可以控制许多性状; 正确。转录时以 DNA的一条链作为模板链合成信使 RNA; 正确。 考点:遗传物质、 DNA的特异性、基因、转录。 点评:考查基本知识,属识记内容,比较简单。 使用某种农药来防治害虫,使用的时间越长,效果越差的原因是 A农药诱导害虫产生了抗药性 B农药使害虫产生了隔离 C农药选择并积累了害虫的抗药性 D害虫对农药选择的结果 答案: C 试题分析:
15、害虫种群个体不断产生突变和基因重组是生物进化的原材料,是不定向的;农药使种群的基因频率发生定向改变,即农药对害虫的抗药性变异进行了定向选择,最终使抗药性强的变异逐渐积累加强,即抗药性强的变异基因频率逐渐升高,导致农药的药性效果越来越差;故选 C。 考点:现代生物进化理论。 点评:本题以害虫的耐药性为背景,考查现代生物进化理论,情景较新颖,有一定的难度。 能够克服生物间远缘杂交不亲和性的生物技术可包括有 ( ) 基因工程 细胞工程 发酵工程 细胞融合 酶工程 A B C D 答案: A 试题分析: 基因工程又叫基因拼接技术,能在生物体内导入异种生物的基因,育种优点:目的性强,育种周期短,可以克服
16、远缘杂交不亲和的障碍; 细胞工程中的细胞融合技术可以通过物理因素、化学因素等使得异种生物的细胞融合,也能够服远缘杂交不亲和的障碍;故选 A。 考点:现代生物技术育种的优点。 点评:本题考查现代生物技术育种的优点,学生容易混淆,平时教学中应该注意知识之间的联系。 下列关于各化合物的基本单位错误的是: A蛋白质 氨基酸 B纤维素 葡萄糖 C RNA 脱氧核苷酸 D核酸 核苷酸 答案: C 试题分析:蛋白质的基本单位氨基酸;纤维素是植物性的多糖,基本单位是葡萄糖;核酸的基本单位是核苷酸; RNA的基本单位是核糖核苷酸, DNA的基本单位才是脱氧核苷酸;故错误的选 C。 考点:化合物的基本单位。 点评
17、:本题相对简单,注重识记能力的考查。 下列有关愈伤组织的说法,错误的是 A愈伤组织是进行异养生活,有氧代谢 B愈伤组织细胞再诱导后才进行分化 C愈伤组织的获得一般不需要光照 D愈伤组织不能产生变异,是一个无性繁殖体系 答案: D 试题分析:外植体脱分化形成愈伤组织,再分化形成胚状体;形成条件:离体,适宜的外界条件、激素和营养,但脱分化过程如有光照将形成微管组织;代谢类型是异养需氧型;愈伤组织可进行有丝分裂形成新个体,必然存在着基因突变和染色体变异的可能性;故错误的选 D。 考点:愈伤组织的形成过程、代谢类型和可遗传变异。 点评:本题以植物组织培养过程为切入点,考查细胞的代谢类型和变异等知识,提
18、高学生综合运用知识的能力。 关于 “观察 DNA和 RNA在细胞中的分布 ”的实验,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A染色时先用甲基绿染液,再用吡罗红染液 B 用质量分数为 8%的盐酸的目的之一是使 DNA与蛋白质分离,并使 DNA水解 C酒精灯烘干载玻片,可将细胞固定在载玻片上 D用高倍显微镜可以比较清楚地看到呈现绿色的染色体和呈现红的 DNA分子 答案: C 试题分析:用甲基绿、吡罗红的混合染色剂将细胞染色; A错误。盐酸能改变细胞膜的通透性,加速染色剂的跨膜运输,另外使染色体中的 DNA与蛋白质分离,便于 DNA与染色剂的结合; B错误。甲基绿对 DNA亲和力强,使 DNA显现出绿色,而吡罗红对 R
19、NA的亲和力强,使 RNA呈现出红色; D错误。 考点: “观察 DNA和 RNA在 细胞中的分布 ”的实验。 点评:考查课本中实验知识,相对简单,注重考生基础知识的识记和理解能力的提升。 人体神经纤维的兴奋部位和未兴奋部位的细胞膜外侧电位分别是 A正电位、负电位 B正电位、正电位 C负电位、负电位 D负电位、正电位 答案: D 试题分析:神经纤维兴奋时,细胞膜对 Na+的通透性增加, Na 内流,内侧阳离子浓度高于膜外侧,电位分布表现为外负内正;未兴奋部位处于静息状态,由于膜主要对 K 有通透性,造成 K 外流,电位分布是外正内负;故选 D。 考点:静息电位和动作电位。 点评:本题相对简单,
20、直接考查静息电位和动作电位相关知识,属于 A级能力要求。 体外受精常用的采卵方式有( ) 用促性腺激素处理后,从输卵管冲取卵子 化学诱导法 电刺激法 从活体动物卵巢中吸取卵母细胞 A B C D 答案: D 试题分析:卵母细胞的采集:用促性腺激素使其超数排卵,从输卵管冲取卵子,可以与获能的精子受精;从活体动物卵巢中吸取卵母细胞,培养到减数第二次分裂中期,才能与获能的精子直接受精;电刺激法是采集精子的方法,化学诱导法是精子获能方法;故正确答案:选 D。 考点:卵母细胞的采集。 点评:教材基础知识的考查,注重学生的识记和理解的培养。 下列判断正确的是( ) A缺乏神经递质,反射就不能进行 B控制咀
21、嚼的最高级中枢位于大脑皮层第一运动区的顶部 C在反射弧中只有感受器能产生兴奋 D某人手受伤后有痛觉,但不能运动,说明反射弧中的效应器受损伤了 答案: A 试题分析:反射弧中至少含两个神经元,神经元间依靠神经递质传递信息; A正确。大脑皮层躯体运动中枢位于中央前回,又称 “第一运动区 ”,中央前回顶部是调节下肢运动的中枢; B错误。在反射弧中感受器和神经中枢都能产生兴奋; C错误。手受伤后有痛觉,但不能运动,说明反射弧中的传出神经或效应器受损伤; D错误。 考点:神经调节。 点评:本题比较综合,考查学生的理解能力、获取信息能力、运用所学知识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某动物精巢内处于减数分裂第二
22、次分裂后期的次级精母细胞内有染色体 48条 ,那么该动物细胞在有丝分裂前期的细胞中有 DNA分子( ) A 24 B 48 C 96 D 192 答案: C 试题分析:减数第二次分裂后期的特点是着丝点分裂,染色体数目与体细胞数目相同,则体细胞染色体也有 48条,有丝分裂前期染色体数目不变,而每条染色体含有 2条染色单体, 2个 DNA分子,则 DNA分子有 96个;故选 C。 考点:减数分裂和有丝分裂过程中染色体和 DNA数目变化。 点评:本题比较抽象,提升了学生分析和推理能力,属于中档题。 形成新物种的主要标志是 A形成地理隔离 B基因频率的改变 C产生了生殖隔离 D基因型频率的改变 答案:
23、 C 试题分析:生物进化的实质是种群基因频率的改变,物种形成一般经过长期的地理 隔离产生生殖隔离,则形成新物种的标志产生生殖隔离;故选 C。 考点:物种形成的标志。 点评:本题比较简单,基础知识的识记,属于容易题。 一个 DNA分子经连续 3次复制后,可以得到的 DNA分子数目是 A 2 B 6 C 8 D 16 答案: C 试题分析: DNA 复制为半保留复制,每条链都作模板,由 1DNA 2DNA,复制 n次,形成 DNA分子 2n个,复制 3次,得到 8个 DNA分子;故选 C。 考点: DNA分子的复制。 点评:本题考查 DNA分子的复制的计算,基础性强,难度不大。 将根放入 0.1m
24、g/mol亚甲基蓝溶液中,根被染浅成蓝色,此时发生交换吸附的亚甲基阳离子的位置在 A细胞壁 B细胞之间 C细胞内部 D细胞膜 答案: D 试题分析:亚甲基蓝是一种碱性染料,常用作活体染色,当配制成 0 01的浓度时对根细胞基本无毒害作用,亚甲基蓝在水中会离解成蓝色的亚甲基蓝的阳离子和无色的氯离子 ,根细胞膜表面的阳离子就会与蓝色的亚甲基蓝阳离子发生交换吸附 ,根就被染成蓝色,可用于验证根对矿质元素离子的交换吸附;故选D。 考点:交换吸附。 点评:本题考查学生识记能力与分析判断能力,难度不大。 综合题 下图是测定的人体血清中抗体浓度与刺激后天数的变化曲线,请据图回答下列问题: ( 1)抗原初次刺
25、激机体产生免疫反应时,分泌出抗体的细胞是 ,抗体的作用是 。 ( 2)同一种抗原再次侵入机体时,产生免疫反应的过程是 。 ( 3)根据曲线分析,再次抗原刺激与初次抗原刺激相比,机体免疫的主要特点: ; ; 。 ( 4)图中两次免疫反应都与浆细胞 (效应 B细胞 )有关,而与效应 T细胞无关,试问效应 B细胞与效应 T细胞所含的基因是否相同? 。为什么? 。 答案: 浆细胞(效应 B细胞) 与侵入机体的特定抗原发生抗原 抗体反应 抗原刺激记忆细胞,记忆细胞活化后增殖、分化出大量效应 B细胞,产生抗体及时清除抗原 ( 3) 产生抗体所用的时间短 抗体数量较多 抗体存在的时间较长 ( 4)相同 因为
26、效应 B细胞和效应 T细胞都是由同一个受精卵经有丝分裂和细胞分化产生的。 试题分析:对曲线进行比较分析可知,初次抗原刺激时产生的抗体数量少,从刺激到开始产生抗体所用的时间短,抗体维持的时间也短,而再次抗原刺激则相反。不论哪次抗原刺激,抗体的产生都靠效应 B细胞,与效应 T细胞无关,但这两种细胞所含的基因完全相同,只不过由于基因的选择性表达,因为效应B细胞和效应 T细胞都是由同一个受精卵经有丝分裂和细胞分化产生的。 考点:体液免疫、细胞分化。 点评:本题以二次免疫为主,考查有关体液免疫知识和识图分析能力,并适当回顾了有关细胞分化的知识,属于对理解层次的要求。 某岛屿居民与该岛上的植物、兔、鼠、釉
27、和鹰构成的食物网如下图。某个时期,当地居民大量捕杀釉,导致岛上鼠种群爆发,随后由鼠疫杆菌引起的鼠疫通过跳蚤使人感染。回答问题: ( 1)该食物网中,植物中的能量能通过 _条食物链传递给鹰;鹰所处的营养级是 _;兔和人的种间关系是 _;鼠疫杆菌与人的种间关系式 _。 ( 2)通常情况下,鼬对鼠种群数量的影响 _(大于,小于、等于)寄生在鼠身上的跳蚤对鼠种群数量的影响;大量不杀鼬会导致鼠种内竞争 _(增强、不变、减弱)。 ( 3)生长在该岛上的蘑菇属于生态系统的 _(生产者、消费者、分解者),其体内储存的能量 _(能、不能)传递给植物。 ( 4)若往该岛屿引入一种新的物种,该物种能较好的适应岛屿的
28、环境条件,则短时间内,该物种的种群数量呈 _曲线增长,最终由于 空间、资源等因素的限制,该物种的数量将达到 _,并一段时间内数量基本保持不变。 答案:( 1) 4 第三营养级和第四营养级 捕食和竞争 寄生 ( 2)大于 增强 ( 3)分解者 不能 ( 4) J型 环境容纳量 试题分析: (1)由图可知,该食物网共有植物 兔 鹰、植物 兔 鼬 鹰、植物 鼠 鹰、植物 鼠 鼬 鹰 4种食物链将植物固定的能量传递给鹰。鹰所处的营养级为第三营养级和第四营养级。图中植物 人、植物 兔 人 2条食物链中人与兔之间存在着捕食和竞争关系。鼠疫杆菌是寄生于人体内而存活的。 (2)跳蚤寄生于鼠 身上,对鼠有害,但
29、不会引起鼠死亡;鼬对鼠的捕食会引起鼠个体的死亡,故通常情况下,鼬对鼠种群的影响更大。大量捕杀鼬后,鼠因缺少天敌而大量繁殖,导致鼠种群暴发,进而导致种内竞争加剧。 (3)蘑菇属于生态系统中的分解者,其分解动植物的遗体、粪便,释放的能量用于自身生长发育和以热能形式散失,能量是单向流动的,故不能传递给植物。 ( 4)岛屿引入一种新的物种,短时间内,环境条件适宜,种群数量呈 J型曲线增长,最终由于空间、资源等因素的限制,该物种的数量将达到环境容纳量,并一段时间内数量基本保持不变 ,呈现 S型曲线。 考点: 种间关系,种群数量变化,生态系统的结构和功能。 点评:试题需要考生从图形和文字中获取有效信息,综
30、合所学知识对问题进行分析后作答。 糖尿病被称为人类健康的 “第二杀手 ”,它是由于胰岛素分泌不足引起。胰岛素是一种激素,哺乳动物体内都有胰岛素,且生理作用相同。 ( 1)请通过实验证明胰岛素的生理作用。 实验材料: 2只发育良好的白鼠,甲乙两试管,新配制的 Cu( OH) 2溶液。 试验原理: 。 试验步骤: 第一步:用手术摘除一小白鼠的胰腺(不考虑对消化功能的影响),另一只小白鼠不作任何处理,在相同条件下饲养一段时间。用其尿 液进行实验验证。 第二步: _。 第三步:_。 实验现象:甲试管: _;乙试管: _; 实验结论:_。 ( 2)如果给摘除胰腺的白鼠在饲料中加入胰岛素制剂,上述实验结果
31、的有无变化?为什么?_。 ( 3)治疗人类糖尿病的药物中也有口服药品,你认为这些口服药品的作用机理如何?_。 答案: (1)实验原理:胰岛素具有降低血糖浓度的作用;手术摘除小白鼠的胰腺,会出现糖尿; 尿糖能与新配制的 Cu( OH) 2溶液在沸水浴条件下发生砖红色反应。 第二步:取摘除胰脏的小白鼠的尿液加入甲试管,再取等量的未做处理的白鼠的尿液加入乙试管。 第三步:甲乙试管中分别加入等量的 Cu( OH) 2溶液,沸水浴加热。 实验现象:甲试管:出现砖红色沉淀;乙试管:不出现砖红色沉淀。 实验结论:胰岛素具有降低血糖浓度的作用 ( 2)无变化,胰岛素是一种蛋白质,饲料中的胰岛素在消化道内被水解
32、为氨基酸,失去了胰岛素的生理作用。 ( 3)口服药品可以促进胰岛素分泌。 试题分析:实验证明胰岛素具有降低血糖浓度的作用,采用的 是切除法,甲小白鼠摘除胰腺,没有胰岛素分泌,乙小白鼠不作任何处理,能分泌胰岛素。 A、B两组对照,变量是有无胰岛素的分泌,其他条件要相同。其尿液分别加入等量的 Cu( OH) 2溶液鉴定还原性糖,甲小白鼠尿液中含有葡萄糖,出现砖红色沉淀;乙小白鼠能分泌胰岛素,尿液中没有葡萄糖,则不出现砖红色沉淀。胰岛素的化学本质是蛋白质,饲料中的胰岛素在消化道内被水解为氨基酸,失去了胰岛素的生理作用;则口服药品可以促进胰岛素分泌。 考点:对照试验的设计,胰岛素的作用和化学本质。 点
33、评:本题考查证明胰岛素生理作用的实验设计,涉及还原 性糖的检测、胰岛素的化学本质等知识,难度不大,属于应用层次。 某兴趣小组就 “泡菜腌制过程中亚硝酸盐含量变化 ”开展了研究,操作如下:某年 1月 4日下午选取 1、 2、 3号三只相同的泡菜坛,在每个坛中加入洗净的新鲜莲花菜 0.6 kg,再分别倒入相同量的煮沸并冷却的 10%的盐水,将坛密封,置于同一环境中。封坛前进行第一次取样测定亚硝酸盐含量作为对照,后来定时测定,结果见下图。请问: ( 1)在腌制过程中,会出现坛中溶液量增加,这是由于 。 ( 2)根据图中数据,可知在腌制过程中的第 天,泡菜中的亚硝酸盐含量达到最大值,若要食用,至少要在
34、腌制后的第 天比较好。 ( 3)该小组对实验数据的处理方法是否合理 原因是 。 ( 4)为了降低亚硝酸盐含量,泡菜加工过程中可以采取什么措施?请简要谈一下你的想法 。 答案:( 1)外界溶液浓度过高使细胞渗透失水,另外细菌进行有氧呼吸产生了水 ( 2) 3 ; 10( 3)不合理 应将三个坛中每次测定的亚硝酸盐的含量分别记录,求出平均值,然后以时间为横坐标,亚硝酸盐的含量为纵坐标画出一条曲线。实验组越多,数据越真实 ( 4)防止杂菌的污染;在腌制过程中注意腌制的时间,控 制好温度和食盐的用量。温度过高、食盐用量不足 10%、腌制时间过短,都易使细菌大量繁殖导致亚硝酸盐含量增加 试题分析:在泡菜
35、腌制的初期,由于周围溶液的浓度大于细胞液的浓度,使细胞内的水分外渗,导致坛中溶液的量增加,另外细菌进行有氧呼吸产生了水。在 1、 2、 3号坛中,亚硝酸盐的含量变化都表现为先增加后下降的趋势,其中在 1月 7日亚硝酸盐含量最高,到 1月 14日亚硝酸盐的含量下降到最低水平,之后亚硝酸盐的含量基本保持不变。在泡菜腌制的初期,坛内环境有利于硝酸盐还原菌的繁殖,这些细菌可以促进硝酸盐还原为亚硝酸盐,但随着腌 制时间的增加,乳酸菌也大量繁殖,对硝酸盐还原菌产生一定的抑制作用,使其生长繁殖受影响,造成泡菜中亚硝酸盐含量又有所下降。 考点: “泡菜腌制过程中亚硝酸盐含量变化 ”实验。 点评:本题主要考查学
36、生的识图能力和对泡菜制作过程的掌握情况。解答时充分调动对泡菜制作过程的记忆并联系题干所给内容做出正确解释。 图中的 代表磷酸基团, 代表五碳糖, 代表含氮碱基。 请根据图回答下列问题。 ( 1)若 是胞嘧啶,当 是 _时,该图代表核糖核苷酸;当 是_时,该图代表脱氧核糖核苷酸。 ( 2)若 是尿嘧啶,则 是 _;若 是胸腺嘧啶,则 是_。 ( 3)若 是核糖,则 有 _种;若 是脱氧核糖则 有_种。 ( 4)若 是碱基 A,则此图可能表示 _。 答案:( 1)核糖 脱氧核糖( 2)核糖 脱氧核糖( 3) 4 4 ( 4)腺嘌呤脱氧核糖核苷酸或腺嘌呤核糖核苷酸 试题分析:( 1)核糖核苷酸中 是
37、核糖,脱氧核糖核苷酸中 是脱氧核糖。 ( 2) 尿嘧啶, RNA特有的碱基,则 是核糖; 胸腺嘧啶, DNA特有的碱基,则 是脱氧核糖。 ( 3) 核糖组成 RNA,碱基有 A、 U、 C、 G4 种; 脱氧核糖组成 DNA,碱基有 A、 T、 C、 G4 种。 ( 4) DNA和 RNA共有碱基 A、 C、 G,碱基为 A,则核苷酸有腺嘌呤脱氧核糖核苷酸或腺嘌呤核糖核苷酸。 考点: DNA和 RNA的化学组成。 点评:本题考查 DNA和 RNA的化学组成,要求学生对相关 知识 理解到位 ,记忆准确 ,解读题目信息的难度不大。 图一表示某种生物细胞内染色体和 DNA相对含量的变化曲线。图二表示
38、 基因组成为 AaBb的雌性高等生物的一个细胞相关分裂过程中的染色体、基因示意图。 ( 1)曲线 A表示 _相对含量的变化;曲线 B表示 _相含量的变化。 ( 2)图二中含有同源染色体的细胞是 _。着丝点的分裂发生在图一 _区间。 ( 3)乙细胞名称为 _。 ( 4)若细胞乙中 1号染色体上携带有基因 A,则 3号染色体的相同位点上应有基因 _,若为基因 a,最可能是图一中 a-b阶段发生了 _。 答案:( 1) DNA 染色体 ( 2)甲、丁、戊 h-i、 p-q ( 3)第一极体 h-i ( 4) A 基因突变 试题分析:( 1) DNA复制在分裂间期,持续时间长,由图一判断曲线 A表示D
39、NA的相对含量变化,曲线 B表示染色体相对数量的变化。 ( 2)据图二分析甲减数第一次分裂前期,乙减数第二次分裂后期,丙减数第二次分裂中期,丁有丝分裂中期,戊有丝分裂后期,细胞中含有同源染色体的时期是有丝分裂过程和减数第一次分裂过程;图一中 a-j染色体数目减半( DNA数量连续两次减半),表示减数分裂; k-l 染色体数目恢 复到体细胞中染色体数,所以为受精作用; l-s段分裂结束后染色体数目不变,着丝点的分裂发生在有丝分裂后期或减数第二次分裂后期,对应图一中的 h-i、 p-q区段。 ( 3)乙细胞所处的减数第二次分裂后期,与图一中的 h-i对应,细胞膜凹陷位置在细胞中央,又是雌性生物的减
40、数分裂,所以名称为第一极体,。 ( 4)若细胞乙中 1号染色体上携带有基因 A, 3号染色体是 1号染色体复制而成的,所以相同位点上应有基因 A,若为基因 a,原因是分裂间期发生了基因突变。 考点:减数分裂、有丝分裂的图解, DNA和染色体曲线变化图。 点评:减数分裂 、有丝分裂的染色体的行为变化规律与细胞曲线图不能很好对应,不能正确理解同源染色体、等位基因等概念间的关系,没能正确掌握细胞图像的判别方法等都同学们错填答案:的原因。 将三株长势相同的幼苗按上述装置处理,密封。 A钟罩内小烧杯中盛有稀硫酸并放 0.276 mg亚硫酸钠, B钟罩内小烧杯中盛有稀硫酸并放 0.138 mg亚硫酸钠,
41、C钟罩内不放上述物质。(钟罩内气体体积为 5 L) ( 1)亚硫酸钠和稀硫酸可生成 气体, 钟罩内气体含量最高。 ( 2) 钟罩植物最先受到伤害,症状是 。 ( 3)若三个钟罩容积为 5L,则 A罩中 SO2浓度是 mg/m3, B罩中 SO2浓度是 mg/m3。 ( 4) C罩植物是起 作用。 答案:( 1) SO2 A ( 2) A 叶发黄、焦枯并逐渐死亡( 3) 28 14 ( 4)对照 试题分析:亚硫酸钠和稀硫酸可生成 SO2气体, A钟罩内小烧杯中盛有稀硫酸并放 0.276 mg亚硫酸钠, B钟罩内小烧杯中盛有稀硫酸并放 0.138 mg亚硫酸钠,C钟罩内不放上述物质,因而 A、 B
42、钟罩内会产生不同浓度的 SO2,且 AB;因此 A钟罩内的 SO2气体含量高,并且植物最先受到危害;亚硫酸钠和稀硫酸反应生成 SO2,根据化学方程式可计算出 A钟罩 中 SO2浓度为 28mg/m3, B钟罩中 SO2浓度为 14mg/m3。根据生物学实验的对照原则判断 C 装置的作用是对照。 考点:对照试验的分析,生物圈的稳态。 点评:本题考查课本实验,提升学生分析实验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为探究 NaCl和 CuSO4对唾液淀粉酶活性的影响,某同学进行了实验,实验步骤和结果见表。请回答: 试管编号 实验步骤 1 2 3 4 1% NaCl溶液( mL) 1 1% CuSO4溶液( mL) 1
43、 1% Na2SO4溶液( mL) 1 蒸馏水( mL) 1 pH6.8缓冲液( mL) 1 1 1 1 1%淀粉溶液( mL) 1 1 1 1 唾液淀粉酶溶液( mL) 1 1 1 1 各试管放入 37 恒温水浴保温适宜时间 取出试管,加入 1%碘溶液 0.1mL 观察结果 无色 深蓝色 浅蓝色 ( 1)实验中加入缓冲液的作用是。 ( 2)分析实验结果可知:对酶活性有影响的离子是,其中对酶活性有抑制作用的离子是,对酶活性有促进作用的离子是。 ( 3)该实验中设置的 4号试管起作用;设置 3号试管的目的是。 ( 4)上述实验中若用斐林试剂代替碘溶液进行检测,加入斐林试剂后,如果要产生颜色变化,
44、还需 , 1号试管中的颜色变化是。根据上述实验结果,在操作过程中,保温之前不能加入斐林试剂,其原因是。 答案:( 1)维持反应液中 pH的稳定( 1分) ( 2) Cl-和 Cu2+ Cu2+( 1分) Cl-( 1分) ( 3)对照( 1分) 确定 Na+和 SO42-对唾液淀粉酶催化活性是否有影响 ( 4)水浴加热 由蓝色(或无色)变为砖红色 斐林试剂中有 Cu2+,其可抑制唾液淀粉酶的活性 试题分析: (1)探究 NaCl和 Cu SO4对唾液淀粉酶活性的影响时,应保证其它条件相同,实验中加入缓冲液能维持反应液中 pH的稳定。 (2)1号试管实验现象为无色说明淀粉已完全水解,与 4号试管
45、相比说明加入NaCl溶液能促进酶的活性。而 2号试管实验现象为深蓝色说明淀粉未分解,与4号试管相比说明 CuSO4溶液抑制酶的活性。由于 3号试管加入的是 Na2SO4溶液现象与 4号一样,可说明 Na+ 与 SO42- 均对酶的活性无影响。 1号、 2号与 3号相比说明起抑制作用的是 Cu2+而不是 SO42- ,起促进作用的是 Cl-而不是 Na+。 (3)该实验中 4号试管加入等量蒸馏水,可起对照作用,而设置 3号试管则可确定 SO42-、 Na+对酶活性的影响程度。 (4)若用斐林试剂作检测剂,则淀粉水解越彻底还原糖生成量越多,砖红色沉淀生成量也越多,依据实验结果, Cu2+可抑制淀粉酶活性,若在保温前加入斐林试剂,则可导致淀粉酶活性被其中的 Cu2+所抑制。 考点:对照实验的分析。 点评:试 题注重全面考查学生的理解能力、获取信息能力、运用所学知识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实验探究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