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2-2013学年四川省中江县龙台中学高一上学期期中考试地理试卷与答案(带解析).doc

上传人:confusegate185 文档编号:348606 上传时间:2019-07-23 格式:DOC 页数:13 大小:87.87KB
下载 相关 举报
2012-2013学年四川省中江县龙台中学高一上学期期中考试地理试卷与答案(带解析).doc_第1页
第1页 / 共13页
2012-2013学年四川省中江县龙台中学高一上学期期中考试地理试卷与答案(带解析).doc_第2页
第2页 / 共13页
2012-2013学年四川省中江县龙台中学高一上学期期中考试地理试卷与答案(带解析).doc_第3页
第3页 / 共13页
2012-2013学年四川省中江县龙台中学高一上学期期中考试地理试卷与答案(带解析).doc_第4页
第4页 / 共13页
2012-2013学年四川省中江县龙台中学高一上学期期中考试地理试卷与答案(带解析).doc_第5页
第5页 / 共13页
亲,该文档总共13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1、2012-2013学年四川省中江县龙台中学高一上学期期中考试地理试卷与答案(带解析) 选择题 美国 “机遇号 ”火星车已找到火星可能有过适合生命栖居环境的依据,主要是在火星表面发现: A显示生命起源与演化的化石 B大量被流星体撞击的坑穴 C曾被水浸润过的迹象 D适合生命呼吸的大气 答案: C 试题分析:生命存在的基本条件是有适宜的温度、液态水的存在、适宜生命呼吸的大气及安全宇宙环境、稳定的光照条件。由此可以直接排除选项 A B ,题目提到 “火星可能有过适合生命栖居环境的 ”,说明火星目前不适宜生命存在,故排除选项 D,结合实事新闻可知美国的 “机遇号 ”火星车也确实在火星上找到过 “曾被水浸

2、润过的迹象 ”这一证据,故选 C 考点:生命存在的条件 点评:本题关键弄清生命存在的内部、外部条件,排除选项 A B。再结合平时所学和知识目前人类包括在火星内的地球以外的天体上还没有发现有地外文明的存在这一事实排除选项 D 地区间的冷热不均,首先引起大气的: A水平运动 B下沉运动 C上升运动 D上升或下沉运动 答案: D 试题分析:冷热不均是大气运动的根本原因,大气受热膨胀上升,遇冷收缩下沉。所以冷热不均首先引起的是大气在垂直方向上的上升或下沉运动。故选 D 考点:热力环流 点评:本题的关键是对热力环流的形成过程有比较全面的了解 下列有关气压带、风带的叙述,正确的是: A南半球的信风是东北风

3、 B赤道低气压带南侧是盛行西风带 C高压带均盛行下沉气流 D低气压带均是由于空气受热上升所致 答案: C 试题分析:南半球的信风是属于东南风,赤道低气压带的南侧是东南信风带。低气压带的形成有两种原因,一是动力因素形成的两个副极 地低气压带,它们是冷暖气流的交遇,暖气流沿锋面上升,而在近地面形成的低气压带。另一个热力因素形成的赤道低气压带,它主要是空气受热上升所致。高气压带的形成也是一样存在动力和热力两种因素,如两个极地冷高压就是空气遇冷收缩下沉形成的,而两个副热带高压就是在南北纬 300附近,由于高空存在动力下沉的气流,而在近地面形成两个副热带高气压带,但不论成因如何,但低压带一定有上升气流,

4、高压带一定存在下沉气流。故选 C 考点:七个气压带和六个风带 点评:本题的关键是对三圈环流下的七个气压带和六个风带有比较全面的理解和掌握 形成三圈环流的原因是: A气压带、风带的季节移动 B地球的自转 C海陆热力性质差异 D地表的受热不均和地转偏向力的作用 答案: D 试题分析:地表的受热不均造成赤道盛行上升气流,形成赤道低压带,两极上空盛行下沉气流,形成极地冷高压。在赤道的上空形成相对高压,极地的上空形成相对的低压,在同一高空,气流总是从高压流向低压,运动的水平气流受地球自转偏向力的影响促成了南北纬 300附近的近地面形成了两个副热带高气压带,来自两个副热带高压的气流在向高纬方向流动的过程中

5、与来自两个极地冷高压的气流在南北纬 600附近交遇,导致暖气流沿锋面上升形成两个副极地低气压带。故三圈环流的原因主要是地表的受热不均 热力因素和地转偏向力的作用 动力因素。太阳直射点的南北回归移动造成了气压带、风带的季节移动。海陆热力性质差异使得全球的气压带被分割成若干个不同性质的气压中心,为季风环流的形成提供了条件 考点:三圈环流的形成过程 点评:本题的关键是对三圈环流的形成过程有比较全面准确的理解与掌握 下列有关季风环流的说法错误的是: A形成季风的原因是海陆热力性质差异以及气压带、风带的季节移动 B东亚夏季风是东南风 C南 亚夏季风的成因是海陆热力性质差异 D南亚冬季风的成因是海陆热力性

6、质差异 答案: D 试题分析:季风环流的形成既有海陆热力性质差异,也有气压带、风带的季节移动,东亚的季风的形成只是单纯的海陆热力性质差异造成的夏季的东南季风,冬季的西北季风。南亚的冬季风是单纯的海陆热力性质差异形成的东北季风,夏季的西南季风的形成就既有海陆热力性质差异,也有气压带、风带的季节移动。故 C选项的说法是错误的 考点:季风环流及其形成 点评:本题的关键是对季风环流及其形成有比较全面的了解 下列四幅示意图中,正确的是:答案: D 试题分析:本题的四幅图中主要是考查对热力环流理解与掌握。 A图所示为夜晚,陆地温度低于海洋气温,应该吹的陆风。白天正好相反,故 D 图是正确的。B图所示的热岛

7、效应,市区的气温较郊区高,市区应该盛行上升气流。 C图所示为山谷风,时间为白天,山上的气温较山谷高,盛行上升气流,应该吹的是谷风。 考点:热力环流的几个实例。 点评:本题的关键是对热力环流的形成过程有全面理解与掌握 当 15W的时间为 11月 22日 23:00时,北京时间为: A 11月 22日 8:00 B 11月 23日 8:00 C 11月 23日 14:00 D 11月 22日 14:00 答案: B 试题分析: 15W在西一区,北京时间为东 8区,时差为 9小时 ,故当当 15W的时间为 11月 22日 23:00时,北京时间 11月 22日 23:00时 +9小时 11月22日

8、32: 00 11月 23日 8:00 考点:区时的换算 点评:本题的关键是能够熟练地掌握不同时区之间的区时换算 甲、乙两图分别表示 A、 B两地间在一天中不同时段形成的热力环流,据此回答下列问题 A、 B两地不可能表示: A.林地 沙漠 B.海洋 陆地 C.城市 郊区 D.山谷 山顶 答案: C 试题 分析:从甲乙两幅图中不难看出 A B两地在一天中的不同时段形成了不同方向的热力环流,根据所学的热力环流几个实例来看有可能是海陆风或山谷风,但绝不可能是城市风,因为城市气温总是高于郊区,风总是从郊区吹向城市,方向在一天中不会出现相反的现象。故选 C 考点:热力环流 点评:本题的关键是对教材中谈到

9、的热力环流的几个实例有比较准确的理解与掌握 下列诗句描写的现象,能用图示热力环流原理解释的是: A巴山夜雨涨秋池 B清明时节雨纷纷 C春风又绿江南岸 D二月春风似剪刀 答案: A 试题分析: “巴山夜雨涨秋池 ”是指四川盆地夜晚气温较盆周山地的山上气温高,盆周山地的气流沿盆周山地下滑,致使盆地内部气流上升并冷却成云致雨。 考点:热力环流知识的应用 点评:本题的关键是考查考生运用所学的地理知识加深对文言诗词的理解 读大气的受热过程示意图,回答问题: 【小题 1】图中 A、 B、 C三个箭头所表示的辐射依次是: A.太阳辐射、大气逆辐射、地面辐射 B.地面辐射、大气逆辐射、太阳辐射 C.太阳辐射、

10、地面辐射、大气逆辐射 D.大气逆辐射、地面辐射、太阳辐射 【小题 2】近地面大气主要的、直接的热源是: A大气逆辐射 B大气辐射 C太阳辐射 D地面辐射 答案: 【小题 1】 C 【小题 2】 D 试题分析:从图上不难看出 A B C分别代表的是太阳辐射、地面辐射、大气逆辐射。近地面大气的热源有直接从太阳辐射获得的部分,但最主要的、直接的来源是通过吸收地面长波辐射 考点:大气的热力作用 点评:本题的关键是对大气的热力过程有比较全面、准确的掌握 岩石圈的范围包括: A地壳和上地幔顶部 B软流层及其以上部分 C地壳和地幔 D地壳和地核 答案: C 试题分析:岩石圈包括地壳及上地贴紧的顶部,它们都是

11、由固态的岩石所组成。 考点:地球内部圈层的划分 点评:本题的关键是全面准确地掌握岩石圈的范围 下列关于地震波的叙述,不正确的是: A地震波有横波和纵波之分 B地震波波速的变化是划分地球内部圈层结构的依据 C在莫霍界面,纵波和横波的波速都变慢 D在地震时,在震中的人们先感到上下摇晃,然后是左右颠簸 答案: C 试题分析:对于地球内部的圈层的划分主要是依据地震波在地球内部的不同圈层中传播速度的变化来进行划分的,地震波又有横波和纵波之分,横波只能在固态物质中传播,纵波可以在固、液、气三态物质中进行传播,横波是一种疏密波,给人的感觉是左右摇晃,其传播速度较慢;纵波是一种弹性波,给人的感觉是上下颠簸,其

12、传播速度较快,所以地震发生时,人们先感到上下颠簸,然后是左右摇摆。故选项 D是错误的。 考点:地球内部圈层的划分及其依据 点评:本题的关键对地震波有比较全面的了解 2005年 3月,有两颗小行星分别被国际天文组织命名为 “杨利伟 星 ”和 “神舟五号星 ”,以表彰中国在人类对宇宙探索中所作出的突出贡献,据此回答问题: “杨利伟星 ”和 “神舟五号星 ”位于下列哪一级天体系统中: A河外星系 B太阳系 C地月系 D大熊星座 答案: B 试题分析:根据所学的地球宇宙环境知识可知,组成太阳系的行星除七大行星以外还包括处在火星与木星轨道之间的小行星带, “杨利伟星 ”和 “神舟五号星 ”的位置就在这个

13、小行星带内,是属于太阳系的一个组成部分 考点:地球宇宙环境。 点评:本题关键弄清地球所处宇宙环境、天体系统层次表及其基本组成情况 2011年 11月 11日北京时间 11时 11分 11秒前后,太阳发生一次 X3级猛烈爆发,此次耀斑活动恰好处于两个太阳活动高峰年之间。据此回答问题。 【小题 1】耀斑和黑子活动具有一定的周期性,其周期大致为: A 23时 56分 4秒 B 11年 C 365天 5时 48分 46秒 D 24小时 【小题 2】本次太阳活动所产生的带电粒子流达到地球后,对地球可能造成的影响有: 地球各地出现极光现象 地球磁针不能正确指示方向 卫星电视信号中断 南北极出现极昼、极夜现

14、象 A B C D 答案: 【小题 1】 B 【小题 2】 C 试题分析: 【小题 1】根据所学的知识可知识太阳活动强弱的标志是黑子,太阳活动最强烈的显示为耀斑,其活动都具有一定的周期性,且平均周期都是 11年,故直接选 B。 【小题 2】太阳活动对地球的影响主要表现为:对气候中的降水多少,气温的高有一定的关联性;对无限电短波通讯产生一定干扰,甚至造成中断;对地磁场产生影响,容易产生 “磁暴 ”现象;在两极地区容易出现极光现象。故 地球各地出现极光现象的说法是错误的, 南北极出现极昼、极夜现象是因为地球的绕公转出现的正常现象,不是因为本次太阳活动所造成的。故只有选项 C正确 考点 :太阳活动及

15、其对地球的影响 点评:本题关键对教材所学知识的识记部分记得比较准确 宇宙不仅是物质的世界,也是运动着的世界,下列有关地球运动的说法,正确的是: A地球自转方向是自西向东,公转的方向是自东向西 B地球的公转是指地球绕着地轴的旋转运动 C地球公转轨道形状是正圆 D地球公转的速度不是匀速的,而大致是近日点公转速度最快,远日点公转速度最慢 答案: D 试题分析:地球的绕日公转与地球绕地轴的自转方向是相同的,都是自西向东,故选项 A B都是错误的,地球绕日公转的轨道是一个类似于正圆的椭圆,根据开普勒定律:相互绕转的天体在单位时间扫过的面积相等可知:地球公转的速度不是匀速的,而大致是近日点公转速度最快,远

16、日点公转速度最慢。故选 D 考点:地球运动的基本特征 点评:本题关键对教材所学知识的相应部分知识记忆得比较准确 地球具有生命的条件之一是具有适合生物生存的温度,这主要是因为: A地球本身质量和体积适中 B地球内部有丰富的地热资源 C日地距离适中 D公转轨道具有同向性特点 答案: C 试题分析:地球表面具有适宜生命生存的温度与日地距离适中有关,使地表的温度不至于过高也不至于过低。而地球本身质量和体积适中为地球吸住适宜生命呼吸的大气提供了条件 考点:地球生命存在的条件及其原因 点评:本题是属于教材中最基本的原理分析,考生必须掌握 用试验模拟沿地表作水平运动物体的地转偏向现象:东仔同学打开伞,抬头面

17、视伞面内侧,顺时针转伞;珠女同学向转动的伞面顶部滴红墨水,并观察红墨水流动过程,据此回答问题。 红墨水在伞面上流动的轨迹为: A先偏右后偏左 B向右偏转 C先偏左后偏右 D向左偏转 答案: B 试题分析:从伞内侧看是顺时针旋转,而实际上从伞顶部向下看则表现出是逆时针方向旋转,相当于从北极上空看地球的自转状态。北半球地表做水平运动的物体向右偏转 ,故选 B。 考点:地球自转产生的地理意义 点评:本题的关键是弄清从伞内侧看是顺时针旋转,而实际上从伞顶部向下看则表现出是逆时针方向旋转,相当于从北极上空看地球的自转状态。 读地球公转轨道示意图,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地球运行至 A点时大致是 1月初 B

18、地球从 A点出发运动回 A点所需的时间是 365日 5时 48分 46秒 C地球过 A点的线速度大于过 B点的线速度 D当地球公转至 A点时,北半球是夏季。 答案: D 试题分析:地球绕日公转的轨道是一个类似于正圆的椭圆,日地距离或远或近,速度也是不匀速的,而每年的 1月初,日地距离最近,地球绕日公转的速度最快, 7月初,日地距离最远,公转速度最。从图中不难看出, A处在远日点附近,时间为每年的 7月初,地球公转的速度较在 B(近日点)快。地球绕日公转的周期即从图中的 A点出发运动回 A点所需的时间是 365日 6时 9分 10秒。故选 D 考点:地球的公转运动 点评:本题的关键就是掌握地球绕

19、日公转的基本特征 当北极圈及其以内出现极昼时,下列城市中正午太阳高度最大的是: A莫斯科 B北京 C广州 D悉尼 答案: C 试题分析:北极圈及其以内出现极昼的时间是在每年的 6月 22日前后,这时太阳直射点在北回归线上,在给出的四个城市中,只有广州距北回归线的距离最近,其正午太阳高度最大。 考点:正午太阳高度的计算 点评:本题的关键是掌握正午太阳高度的计算方法 H=90-纬度距(太阳直射点与所求点的纬度间隔同半球相减,异半球相加) 下列关于地球的日期及日界线的说法,正确的是: A日界线都是固定不变的 B地球上的日期在任意时刻都有两个 C东十二区和西十二区区时相同,但日期相差一天 D国际日界线

20、就是 180经线 答案: C 试题分析:地球上的日界线有两条,一条是国际日期变更线(原则上是以 1800经线为准,但存在一波三折的现象),另一条是自然日界线即 0: 00和 24: 00的分界线,这是任何一条经线都有机会成为自然日界线,是不固定的,当这两条日界线重合时即每天北京时间的 20: 00时,全球同一日期,其它情况下都存在两个日期。由此可见选项 A B D均是错误的。根据 1884年国际经度会议对全球时区的划分,东十二区和西十二区都是半时区, 1800经线作为其共同的中央经线,东十二区和西十二区区时就是 1800经线的地方时,但日期相差一天,东十二区的日期早一天,西十二区的日期晚一天,

21、故选 C 考点:双日界线的概念 点评:本题的关键是对双日界线的概念理解与掌握 综合题 大气环流促使了全球热量和水分的流动和交换。大气环流是一种复杂而有规律的大规模大气运动现象。读三圈环流示意图,完成以下问题。( 15分) ( 1)图中字母代表的气压带或风带名称: (5分 ) A _B _C_D_E_。 (2)受 A控制的地区,常年盛行 _气流,降水 _,因此在南北纬 10之间形成 _气候。( 3分) ( 3)夏季,气压带、风带位置偏 _;冬季,气压带、风带位置偏 _。( 2分) ( 4)大陆西岸受 C、 D的交替控制而形成的气候类型是 _气候,其气候特点是:夏季 _;冬季 _。( 3分) (

22、5)在图中用实箭头画出 B、 D间所代表的风向( 2分) 答案:( 1) A 赤道低气压带 B 东北信风带(低纬信风带) C 副热带高气压带 D盛行西风带(中纬西风带) E 副极地低气压带。 (5分 ) (2) 上升, 丰富, 热带雨林气候。( 3分) ( 3)北; 南。( 2分) ( 4)地中海气候, 炎热干燥; 温和多雨。( 3分) ( 5)在图中用实箭头画出 B、 D间所代表的风向( 2分) 试题分析:第( 1)题根据所学的全球的气压带与风带的颁布规律不难完成。第( 2)题 A为赤道低压控制下的热带雨林气候区,盛行上升气流,终年高温多雨。第( 3)题随太阳直射点的南北回归移动,全球的气压

23、带、风带也出现季节南北移动,夏季北移,冬季南移。第( 4)题,大陆西岸受副热带高压 与西风交替控制形成地中海气候。夏季炎热干燥,冬季温和多雨。第( 5)题北半球的信风是东北风,盛行西风为西南风 考点:全球气压带、风带的分布 点评:本题的关键是对三圈环流及全球气压带、风带的分布有比较全面和熟练的掌握 读图(阴影部分为黑夜),完成下列各题。( 15分) ( 1) 地球自转的方向是 _,该图是以 _为中心的示意图。( 2分) ( 2) 弧 MPN为 _线,其中弧 N P为 _线。( 2分) ( 3) 此时北半球的节气是 _;N地日落时间是 _点 ;P点的昼长为_小时。( 3分) ( 4) 在图示这天

24、,龙台镇的昼夜长短情况是 _、以及正午太阳高度达一年中的 _(最大值 /最小值)。( 2分) ( 5) P在 M地的 _方向。( 1分) ( 6) 此时,地球公转到 _(近、远)日点附近,全球的气压带风带位置偏 _。( 2分) ( 7) P地的地方时为 _点,( 1分)北京时间为 _月 _日 _时。( 2分) 答案: ( 1)自西向东, 北极点。 ( 2分)( 2)晨昏线, 晨线。( 2分)( 3)夏至日 ; 18点 ; 24小 时。( 3分)( 4)昼长夜短、 最大。( 2分)( 5)东北方向。( 1分)( 6)远(近、远), 北。( 2分)( 7) 24点( 0点),( 1分) 6月22日

25、 23时。( 2分) 试题分析:第( 1)题 根据图不难看出地球自转是呈逆时针方向的,说明是以北极为中心的极圈夜视图。第( 2)题 图中的弧 MPN是昼夜的分界线,即晨昏线,其中弧 N P是从夜晚转向白昼的分界线,即晨线。 MP是从白昼转为夜晚的分界线,即为昏线。第( 3)题 北极圈内出现了极昼,说明是北半球的夏至日。 N 在赤道上,日出为当地的 6: 00,日落为当地的 18: 00。 P 在北极圈上,因为这一天出现了极昼,故其昼长为 24小时。第( 4)题,夏至日,北半球各地都是昼长夜短,在北回归线以北的地区下等太阳高度达到一年中的最大值。第( 5)题根据 P M的纬度高低和图中地球的自转

26、方向容易判断出 P在 M的东北方向。第( 6)题,夏至日接近 7月初,所以地球在绕日公转的过程中处在了远日点附近,全球的气压带、风带位置偏北。第( 7)题,从图上不难看出 P处在夜半球的中央经线,其地方时为 0: 00或 24: 00,其正对经线 450W地方时为 12: 00。由此可以计算出这时的北京时间为 6月 22日 12: 00+11小时 6月22日 23: 00 考点:日照图的综合判读 点评:本题是对日照图的最基本考查,难度小 读图 “我国东部沿海某地热力因素形成的高空等压面示意图 ”,完成下列各题。( 14分) ( 1) 根据热力环流原理,判断气压高低。地面 A比 B气压 _(高或

27、低),高空 C比 D气压 _(高或低)。( 2分) ( 2) A、 B、 C、 D气压值按由大到小的顺序是 _。( 1分) ( 3) A比 B的气温 _(高或低)。( 1分) ( 4)在图中用箭头标出 A、 B、 C、 D间气流的运动方向,完成热力环流示意图。( 2分) ( 5)图中热力环流的过程,先有大气的 _运动,后有大气的 _运动。( 2分) ( 6)如果 A是陆地, B是海洋,则此时应该是 _(白天或夜晚),此时 A地与 B地之间吹 _风 (海风或陆风 )。( 2分) ( 7)当 A气压出现在北半球中纬度陆地上时,此时北半球的季节是 _(冬或夏), _气压带被陆地上的 _(高或低)压切

28、断,这体现了_对大气环流的影响。( 4分) 答案: ( 1)高),低。( 2分) ( 2) ABDC。( 1分) ( 3)低)。( 1分) ( 4)在图中用箭头标出 A、 B、 C、 D间气流的运动方向,完成热力环流示意图。( 2分) ( 5)垂直运动(上升或下沉),水平运动。( 2分) ( 6)夜晚, 陆风 (海风或陆风 )。( 2分) ( 7)冬, 副极地低气压带, 高, 海陆分布。( 4分) 试题分析:第( 1)题,根据图中的等压线弯曲的方向,利用 “高凸低凹 ”的方法不难判断 C为低压, D为高压,说明在 AC竖直方向上成行下沉气流, BD所在的竖直方向上盛行上升气流,则对应的 A应为

29、冷高压中中心, B为热低压中心 第( 2)题,在竖直方向上,越往高空,气压越低。再结合上题的比较结果不难得出四点的气 压高低关系为 A B D C 第( 3)题,从第( 1)题的分析可知 A处盛行下沉气流,原因是因其遇冷空气收缩,进而形成冷高压。 B处盛行上升气流,原因是因其受热空气膨胀上升,进而形成热低压。故 A比 B的气温低 第( 4)题根据上面几个题的分析就可以顺利的完成 A、 B、 C、 D间的这个热力环流示意图(逆时针方向) 第( 5)题冷热不均是引起大气运动的根本原因,冷热不均首先引起是大气在竖直方向的升降运动(受热膨胀上升,遇冷收缩下沉),进而造成同一水平面上的气压差异,在同一水

30、平面上,气流总是从高压流向低压,引起大气的水平运动 第( 6)题 如果 A是陆地, B是海洋说明陆地气温低,气压高,海洋气温高,气压低,这时应该是夜晚,风从陆地吹向海洋。 第( 7)题如果北半球中纬度陆地上出现了类似于 A这样的高压中心,应该是冬季的亚洲高压,是北半球的副极地低压带南移时被陆地上的亚洲高压切断所致,这就体现了海陆分布对大气环流的影响 考点:热力环流相关知识的综合考查 点评:本题关键是对热力环流有较深入的理解与掌握,同时对全球的气压带风带的分布规律有比较熟练的掌握 读亚洲某月季风示意图,回答:( 8分) ( 1)该图表示的月份是 _。图中 A处是 _(高、低)气压,大气活动中心名

31、称是 _。 ( 2)图中 B盛行 _季风, C处盛行 _季风。 ( 3)形成东亚季风的主要原因是 _,形成南亚季风的主要原因是 _和_。 答案: ( 1) 7, 低气压,亚洲低压 。 ( 2)东南, 西南。 ( 3)海陆热力性质差异, 海陆热力性质差异,气压带风带的季节移动。 试题分析:第( 1)题,从图上不难看出南半球的东南信风越过赤道,在地转偏向力的作用下,变成了西面季风,这应该是七月,图中的 A处的气压中心应该是印度低压 第( 2)题,夏 季东亚盛行东南季风 ,南亚盛行西南季风 第( 3)题,东亚的季风的形成是单纯的海陆热力性质差异,南亚夏季风的形成既有海陆热力性质差异,也有气压带、风带

32、的季节移动。 考点:季风环流的特征及其形成 点评:本题关键是对东亚、南亚的季风的成因及其特点比较熟练 读大气受热示意图,回答:( 4分) ( 1)太阳暖大地指的是 _(填字母);地面暖大气指的是 _(填字母);大气的保温作用是 _(填字母)。( 3分) ( 2)大气热量的直接来源是 _(填字母)。( 1分) 答案: ( 1) B(填字母); D(填字母); C(填字母)。( 3分) ( 2) D(填字母)。( 1分) 试题分析: 大气运动的能量来源是太阳辐射,太阳辐射 A在经过大气层时会受到大气对其削弱作用(括吸收、反射、散射等),太阳把热量经过大气后传给了大地(图中的 B),地面吸收在太阳所给的热量后,又以地面长波辐射的形成向外辐射能量(图中的 D),其中大部分被大气所吸收,即大地暖大气,大气的热量来源有二,一是直接从太阳辐射中吸收到的那一部分(极少),另一部分是吸收到的地面长波辐射(这是最主要的、直接的)。大气吸收到热量后又以大气辐射的形式向外辐射能量,其 中大部是以大气逆辐射的形式还给了地面,减少了地面因地面辐射造成的热量损失,对地面起到了保温作用。 考点:大气的热力作用 点评:本题关键是对大气的热力作用的全过程有比较熟练的理解与掌握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考试资料 > 中学考试

copyright@ 2008-2019 麦多课文库(www.mydoc123.com)网站版权所有
备案/许可证编号:苏ICP备17064731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