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2-2013学年重庆市重庆一中高一上学期期中考试地理试卷与答案(带解析).doc

上传人:figureissue185 文档编号:348701 上传时间:2019-07-23 格式:DOC 页数:15 大小:179.17KB
下载 相关 举报
2012-2013学年重庆市重庆一中高一上学期期中考试地理试卷与答案(带解析).doc_第1页
第1页 / 共15页
2012-2013学年重庆市重庆一中高一上学期期中考试地理试卷与答案(带解析).doc_第2页
第2页 / 共15页
2012-2013学年重庆市重庆一中高一上学期期中考试地理试卷与答案(带解析).doc_第3页
第3页 / 共15页
2012-2013学年重庆市重庆一中高一上学期期中考试地理试卷与答案(带解析).doc_第4页
第4页 / 共15页
2012-2013学年重庆市重庆一中高一上学期期中考试地理试卷与答案(带解析).doc_第5页
第5页 / 共15页
亲,该文档总共15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1、2012-2013学年重庆市重庆一中高一上学期期中考试地理试卷与答案(带解析) 选择题 下图中表示夏至日的是:( )答案: A 试题分析: A图晨昏线与极圈相切,北极圈内出现极昼,故判断为北半球夏至日; B图自转方向显示为南半球,图示南极圈内出现极昼,故判断为北半球冬至日; C图晨昏线经过极点,即与经线重合,判断为春分或秋分日; D图北极圈内出现极夜现象,判断为北半球冬至日。 考点:本题考查晨昏线图的综合判断。 点评:本题难度不大,属于基础性试题,解题的关键是抓住晨昏线与经线、纬线之间的关系,掌握二分二至日晨昏线分布的基本特征。 读 “地球圈层构成示意图 ”,图中所示的圈层 、 、 分别是(

2、) A水圈、生物圈、岩石圈 B生物圈、岩石圈、水圈 C岩石圈、水圈、生物圈 D生物圈、水圈、岩石圈 答案: D 试题分析:大气圈、水圈、生物圈和岩石圈是构造自然地理环境的四大圈层。而生物圈渗透于其他圈层之间,故判断 为生物圈,而岩石圈分布于四大圈层的最底部,故 为岩石圈, D项正确。 考点:本题考查地球的圈层结构。 点评:本题难度一般,学生只要掌握自然地理环境四大圈层的基本分布概况和各个圈层的分布特征即可判断。 天体系统的层次由小到大顺序排列,正确的一组是( ) A太阳系 银河系 地月系 总星系 B太阳系 银河系 河外星系 总星系 C地月系 银河系 总星系 河外星系 D地月系 太阳系 银河系

3、总星系 答案: D 试题分析:最低一级的天体系统是地月系,较地月系高一级的天体系统是太阳系,比太阳系再高一级的天体系统为银河系和河外星系,最高一级的天体系统为总星系。 考点:本题考查天体系统的级别。 点评:本题解题的关键是掌握天体系统的层次,难度较低,本题还可以考查地球在天体系统中的位置。 太阳辐射能是地球表面能量的主要来源,下列各项能量源于太阳能的是( ) 植物生长 喜马拉雅山的隆起 地热和温泉 火山喷发 风力 煤、石油等化石能源 水力发电 A B C D 答案: D 试题分析:太阳辐射维持了地表的温度,是地球上植物生长;大气运动、水循环的主要能源,煤、石油等是历史时期植物光合作用积累的太阳

4、能被埋藏到地下,经过漫长的地质演变转化而形成的。而喜马拉雅山脉的隆起主要是受内力作用的结果,地热能和温泉其能量也来自于地球内部;火山喷发是由于地球内部岩浆活动的结果。故 项正确。 考点:本题考查太阳辐射对地球的影响。 点评:本题难度低,学生只要掌握太阳辐射对地球的影响等基础知识即可判断,注意区别内力作用的能量来源。 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太阳直射点往北移动的过程中,北半球昼渐长且昼长夜短 B夏至日正午太阳高度:北京 武汉 广州 C一年中昼夜长短变化的幅度大小 :广州 武汉 北京 D夏至日时白昼时间长度 :北京 武汉 广州 答案: D 试题分析:从冬至日到春分日,太阳直射点向北移动,但北半球

5、昼短夜长,故A 项错误;夏至日,太阳直射点位于北回归线上,故正午太阳高度的分布规律:自北回归线向南北两侧递减,故三地的正午太阳高度广州 武汉 北京, B项错误;纬度越高,一年中昼夜长短变化幅度越大,故三地的昼夜长短变化幅度:北京 武汉 广州, C项错误 ;夏至日时,由于太阳直射点位于北半球,故越往北昼越长,三地的白昼时间长短为 :北京 武汉 广州, D项正确。 考点:本题考查地球运动的综合分析。 点评:本题难度一般,学生能抓住太阳直射点的位置和移动规律进而分析昼夜长短的变化、正午太阳高度的变化等规律。对于此类试题,学生应在平时的学习中加强对地球运动中知识的联系性的归纳和总结。 读图 “地震波波

6、速与地球内部构造图 ”, 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地壳是一个不连续圈层 B A以上为岩石圈 C H和 D都是地核的组成部分 D图中 B处为岩浆的发源地 答案: C 试题分析:地壳是指莫霍界面以上到地表的部分,虽然其厚度不均,但是个连续的圈层, A错误; A表示莫霍界面,其以上属于地壳,而岩石圈是指软流层以上,包括地壳和上地幔的顶部, B项错误;图示 H、 D是古登堡面以下,故都是地核的组成部分, C项正确;岩浆发源于软流层,其位于上地幔的上部, D错误。 考点:本题考查地震波的传播特征和地球内部圈层划分。 点评:本题难度一般,学生只要掌握地球内部圈层划分的基本概况即可,并注意地壳、岩石圈和

7、软流层的位置和区别。 当北京( 116E)太阳高度达一天当中的最大值时,北京时间为( ) A 12时 B 12时 16分 C 11时 44分 D 11时 56分 答案: B 试题分析:当北京( 116E)太阳高度达一天当中的最大值时即为当地时间 12时,北京时间为 120E的地方时,故较 116E的地方时早 16分钟,故北京时间为 12时 16分。 考点:本题考查太阳高度的变化。 点评:本题难度一般,学生只要掌握北京当地时间和北京时间的区别,并掌握时间计算的一般方法:所求时间 =已知时间 +时差,东加西减。 当北京时间为 2012 年 1 月 1 日 6 点的时候,全球进入 2012 年的地区

8、有( ) A多于一半的地方 B少于一半的地方 C恰好一半的地方 D没有任何地方 答案: B 试题分析:关于两个日期的计算,掌握基本规律:东十二区区时为几时,则新的一天即占几个时区,当北京时间为 2012年 1月 1日 6点的时候,则东十二区区时较东八区区时早 4个小时,即东十二区区时为 10时,故新的一天占 10个时区,说明全球进入 2012年 1月 1日的范围少于一半。 考点:本题考查时间问题的相关计算。 点评:本题有一定难度,掌握两个日期范围计算的一般规律是解题的关键。注意利用东十二区的区时来计算新的一天的范围。 下图中太阳直射点的地理坐标是( ) A 23.5N、 135E B 23.5

9、S、 135W C 23.5S、 135E D 23.5N、 135W 答案: D 试题分析:图示自转方向呈逆时针,故判断图示为北极上空俯视图,图示北极圈内出现极昼现象,故此时为北半球夏至日,太阳直射点的纬度为 23.5N,太阳直射点的经度即正午 12 时所在的经线,根据图示为 E点所在经线,结合 180经线的位置可推算其经度为 135W。 考点:本题考查晨昏线图的综合判读和太阳直射点地理位置的判断。 点评:本题难度一般,能抓住图示的基本信息:自转方向、 晨昏线分布特征、经度数分布等基本信息进而分别分析太阳直射点的纬度和经度位置即可。 图为北半球某河流两岸八地中,在自然状态下侵蚀较重的是( )

10、 A B C D 答案: C 试题分析:根据图示 均位于河流转弯处,根据河流 “凹岸侵蚀、凸岸沉积 ”的原理分析,受侵蚀较严重的为 位置;而 位于直道处,根据北半球地转偏向力向右偏的原理, 处受流水侵蚀较严重。 考点:本题考查河流流水作用的差异。 点评:本题难度一般,学生只要掌握曲流处和平直河道的流水作用原理的差异即可判断,注意河流 “凹岸侵蚀、凸岸沉积 ”的原理和地转偏向力 “北半球向右偏,南半球向左偏 ”的原理。 下表中所列的是 12月 22日甲、乙、丙、丁四地的白昼时间,四地中属于南半球的是( ) 甲地 乙地 丙地 丁地 白昼时间 5小时 30分 9小时 09分 11小时 25分 13小

11、时 56分 A甲地 B乙地 C丙地 D.丁地 答案: D 试题分析: 12月 22日,太阳直射点位于南半球,故南半球昼长夜短,比较四地的昼长时间,只有丁地出现昼长夜短。 考点:本题考查昼夜长短的差异。 点评:本题难度一般,能抓住太阳直射点的分布进而判断南北半球昼夜长短的分布状况的差异是解题的关键。 黄土高原是由以下哪种作用形成的 ( ) A风力侵蚀 B风力沉积 C流水侵蚀 D冰川侵蚀 答案: B 试题分析:黄土高原是受风力作用,带来的黄土颗粒在此沉积而形成的。 考点:本题考查外力作用与地貌。 点评:本题难度低,知识性试题,学生只要掌握黄土高原的外力作用的成因即可判断,注意区别黄土高原的成因和其

12、地表千沟万壑的地貌特征的成因差异。 下列 “地貌示意图 ”中属于流水侵蚀作用形成的是( )答案: A 试题分析:根据图示的地貌景观分析: a图表示桂林山水,属于流水侵蚀而形成的地貌; b图表示火山喷发,属于内力作用而形成的地貌; c图表示花岗岩地区的球状风化地貌,属于风化作用而形成的地貌; 考点:本题考查外力作用与地貌。 点评:本题难度一般,属于基础性试题,解题的关键是能结合图示判断地貌景观,结合内力作用和外力作用的差异分析。注意区别地貌景观的差异。 下列应用板块构造理论对地质地貌现象的解释正确的是( ) A安第斯山脉是美洲板块与太平洋板块 相撞产生 B红海处于非洲板块与印度洋板块的生长边界处

13、 C印度洋板块与亚欧板块相撞,使古地中海一部分消失 D北太平洋西部的深海沟和弧状岛链是新大洋地壳的诞生处 答案: B 试题分析:安第斯山脉是受美洲板块与南极洲板块碰撞而形成的, A错误;红海处于非洲板块与印度洋板块的生长边界, B正确;古地中海一部分消失是受非洲板块、印度洋板块和亚欧板块碰撞而形成, C错误;北太平洋西部的深海沟和岛弧是受大洋板块和大陆板块的碰撞而形成的, D错误。 考点:本题考查板块构造理论及对世界著名地形区形成的影响。 点评:本题难度一般,掌握世界著名地形区的成因与板块运动的关系是解题的关键,注意区别板块的碰撞和张裂形成的板块边界类型的差异。 在板块的生长边界往往形成( )

14、 A海沟 B孤岛 C海岭 D海岸山脉 答案: C 试题分析:大陆板块和大洋板块的碰撞而形成海沟、岛屿和海岸山脉;大洋板块的张裂而形成海岭,故海岭属于板块的生长边界。 考点:本题考查板块运动和宏观地貌。 点评:本题难度低,学生只要掌握板块的不同运动方式可能形成的宏观地貌类型即可判断。注意海沟和海岭的板块边界类型的差异。 下列节日中,北京白昼最长的是( ) A劳动节 B建军节 C教师节 D国庆节 答案: B 试题分析:当太阳直射点位于最北的北回归线上时即夏至日,北半球昼长达最大值,比较选项中的各个节日,建军节距离夏至日最近,则北半球(包括北京)的昼长最长。 考点:本题考查昼夜长短状况。 点评:本题

15、难度一般,学生只要掌握利用太阳直射点的位置判断昼夜长短状况的基本规律即可简单判断,对于此类试题,学生在平时学习中应加强对基本规律的归纳和总结。 地球上,一年中每天正午日影总是朝南的地方是:( ) A南北回归线之间 B南北回归线至南北极圈之间 C北回归线至北极圈之间 D南回归线至南极圈之间 答案: D 试题分析: “一年中每天正午日影总是朝南 ”即当地始终位于正午太阳的正南方向,故判断当地位于南回归线以南地区,而南极圈内可能出现极夜现象,即不是每天都有正午日影,故不符合,故只有南回归线到南极圈之间的范围符合。 考点:本题考查正午日影方向。 点评:本题难度一般,学生只要掌握正午太阳方位和正午日影朝

16、向相反的关系即可判断,利用不同纬度范围的正午太阳的方向即可判断。注意极昼极夜范围的分析。 下列四种物质的组成排列中,合理的一组是( ) A地壳 -化学元素 -矿物 -岩石 B地壳 -矿物 -化学元素 -岩石 C化学元素 -矿物 -岩石 -地壳 D矿物 -化学元素 -岩石 -地壳 答案: C 试题分析:地壳是由岩石组成的,岩石是由矿物富集起来而形成的;矿物是由地壳中的化学元素组成的单质或化合物,故 C项符合。 考点:本题考查地壳的物质组成。 点评:本题难度一般,掌握地壳物质的组合关系即可判断,对于此类试题,学生应加强对课本相关内容的把握。注意岩石和矿物的区别和联系。 “背斜成山,向斜成谷 ”的主

17、要地质作用是( ) A内力作用 B搬运作用 C外力作用 D沉积作用 答案: A 试题分析:在内力作用下,背斜结构中岩层向上拱起,故使地表隆起,而形成背斜山;向斜结构中岩层向下凹,故使地表中间低两边高,而形成向斜谷。而在外力作用下,容易形成 “背斜成谷,向斜成山 ”的地貌。 考点:本题考查地质构造及形成的构造地貌。 点评:本题难度一般,学生只要掌握内力作用下形成的背斜和向斜的一般构造地貌与外力作用形成的背斜和向斜的构造地貌的差异。注意比较分析。 下图为某处地层未曾倒置的地质剖面图,其中 至 代表所在地层的成岩作用。据此回答题。 【小题 1】下列有关该处地质事件发生的先后顺序,最正确的是 A甲乙丙

18、 B甲丙乙 C乙丙甲 D丙乙甲 【小题 2】图中 处岩石发生了变质,形成的岩石最可能是 A石灰岩 B大理岩 C花岗岩 D玄武岩 答案: 【小题 1】 A 【小题 2】 B 试题分析: 【小题 1】根据图示的岩层的破坏和被破坏关系分析,后来生成的地质构造可能破坏前面生成的地质构造。故图示断层被丙侵入岩体破坏,故判断丙发生于乙断层之后;而断层破坏了甲褶皱,故判断乙断层形成于甲褶皱之后。故 A项正确。 【小题 2】图示 附近的原始岩石为石灰岩,石灰岩发生变质作用,而生成大理岩。 考点:本题考查地质作用和岩石类型。 点评:本题有一定难度,能利用地质构造的破坏与被破坏关系分析地质作用的先后时间是解题的关

19、键,注意岩石之间的相互转化关系。 以下属于天体的是( ) A飞机 B陨星 C云朵 D流星体 答案: D 试题分析:天体是指宇宙间的物质存在形式。飞机、陨星和云朵都位于地球大气层以内,故都属于地球的一部分而不属于天体,只有流星体存在于宇宙中,故属于天体。 考点:本题考查天体的定义。 点评:本题难度低,学生只要掌握天体的基本概念,并能注意判断地球上的物体与天体的基本区别标准。 下列因素与地球上存在生命无关的是( ) A地球的体积和质量适中 B地球自西向东绕日转 C日地距离适中,地表温度适中 D八大行星各行其道,互不干扰 答案: B 试题分析:由于地球的质量体积适中,故引力适中,形成了较厚的大气层;

20、由于 日地距离适中,影响了地球具有适宜的温度条件。由于大小行星各行其道,故地球形成了较安全的宇宙环境;都是地球生命存在的基本条件。故选 B项。 考点:本题考查地球生命存在的条件。 点评:本题解题关键是掌握地球上生命存在条件及原因分析,调用课本相关内容,注意因果关系。 我国某地有一口井,一年中只有一天太阳可直射井底,该地位于 A 0 B 23.5N C 66.5N D 23.5S 答案: B 试题分析:太阳直射点位于南北回归线之间移动。在南北回归线以内,一年有两次太阳直射,而在回归线上,一年只有一次太阳直射;南北回归线以外的区域,终年没有太阳直射现象。而我国位于北半球,故该地应位于北回归线上。

21、考点:本题考查太阳直射点的移动。 点评:本题难度低,学生只要掌握不同纬度的太阳直射点的移动情况,并主要结合我国的纬度位置分析即可。 地球自转的真正周期是( ) A一个恒星日 B一个太阳日 C 12小时 D 24小时 答案: A 试题分析:地球自转一圈的时间,若以太阳为参照,则地球自转一圈的时间为24小 时,自转角度为 36059,为一个太阳日,而地球自转的真正周期,是以恒星为参照,地球自转一圈的时间,为 23时 56分 4秒,自转角度为 360,为一个恒星日。 考点:本题考查地球自转的周期。 点评:本题难度低,基础性试题。学生只要掌握太阳日和恒星日的差异即可判断,本题还可结合太阳日和恒星日差异

22、的图示设计试题。 东经 1210比东经 1200的地方: A区时早 B地方时早 C一定先看到日出 D地方时晚 答案: B 试题分析:经度相同,则地方时相同,经度不同则地方时不同,偏东的地方总比偏西的地方地方时早,故东经 1210比东经 1200的地方地方时早。 考点:本题考查地方时的差异。 点评:本题难度低,学生只要掌握地方时差异的基本规律,并能结合经度的不同判断地方时的差异即可,注意区别地方时和区时的差异。 南半球某地有一楼,冬至日正午影长与楼房高度相同,该地的纬度是( ) A 2134N B 2134S C 2526S D 6826S 答案: D 试题分析:冬至日正午影长与楼房高度相同,即

23、当时的正午太阳高度为 45,应用正午太阳高度 =90-纬度差,纬度差为太阳直射点纬度与当地纬度的距离,可直接计算当地的纬度应为 2134N或 6826S,而当地位于南半球,故 D项正确。 考点:本题考查正午太阳高度的应用。 点评:本题难度低,学生只要掌握正午太阳高度的计算公式,并能结合直接三角形的角度计算等内容即可计算。 下列各图反映的地理现象,主要由外力作用形成的是:( )答案: C 试题分析:根据图示的岩层变形或变位和特殊的地貌景观可判断, A图岩层弯曲,判断为褶皱,属于内力作用的结果; B图为岩层断裂、错位形成的断层,属于 内力作用的结果。 C图为河口三角洲,属于流水沉积地貌;属于外力作

24、用的结果; D图为火山喷发,属于内力作用的表现。 考点:本题考查内、外力作用及形成的地貌。 点评:本题难度不大,属于基础性试题,解题的关键是能结合图示判断地质构造或地貌景观,结合内力作用和外力作用的差异分析。 读图(阴影部分表示黑夜),此时有两条经线两侧日期不同,这两条经线是( ) A 90W、 180 B 0、 150W C 150W、 180 D 180、 150E 答案: C 试题分析:分界两个日期的两条界线应为国际日期变更线( 180经线)和 0时所在的经线。根据图示晨线与赤道的交点即 6时所在的经线为 60W,可计算此时 0时所在的经线为 150W。故此时分界两个日期的分界线为 15

25、0W经线和180经线。 考点:本题考查晨昏线图的判断和时间问题计算。 点评:本题难度一般,学生只要掌握两条日期分界线的基本特征,并能结合晨昏线图示中时间问题的基本推理方法:找出 6时、 18时或 12时所在的经线即可推算。 自然界中最多的矿物是( ) A石油 B天然气 C汞 D石英 答案: D 试题分析:自然界中分布最多的矿物是石英。 考点:本题考查矿物。 点评:本题难度低,知识性试题,学生只要掌握自然界中常见的矿物等基础知识即可判断,对于此类试题,学生应加强对课本细节的落实。 综合题 读下图:( 10分) ( 1)此图所示的日期是 _前后。图中 A、 B、 C、 D四点中,昼夜长短变化幅度最

26、大的是 _。 ( 2)图中 A点的时刻为 , B点的时刻是 _ , D点的日出时间为 , C点的昼长是 _ 小时。 ( 3)图中 A.B.C.D三点中,太阳高度小于 00的是 ,等于 00的是 。 ( 4)图中 A.B.C.D三点中,线速度由大到小的顺序是 ( 5)图中 A.B.C.D四点中,此日正午太阳高度由大到小的顺序是 。 答案:( 1) 12月 22日 B ( 2) 12:00 4:00 6:00 8 ( 3) D C ( 4) DACB ( 5) ADBC 试题分析:( 1)根据图示晨昏线与极圈相切,北极圈内出现极夜,南极圈内出现极昼,故判断此时为北半球冬至日。纬度越高,昼夜长短的变

27、化幅度越大,故图示 B点的昼夜变化幅度最大。( 2)根据图示 A点位于昼半球的平分线,故判断其时间为 12时;结合晨线与赤道的交点为 6时,进而可推理 B点所在经线较 6点所在经线西侧 30,即地方时为 4时。 D点位于赤道上,日出时间始终为 6时。图示 C点的地方时为 8时,此时即为当地的日出时间,故可计算其昼长 =2*( 12-8) =8小时。( 3)太阳高度分布的一般规律:昼半球大于 0,夜半球小于 0,晨昏线上等于 0。故图示太阳高度小于 0的是处于夜半球的 D点,太阳高度等于 0的是位于晨昏线上的 C点。( 4)地球自转线速度的规律:自赤道向南北两极递减,故纬度越低,自转线速度越大,

28、故线速度从大到小即纬度从低到高排序。( 5)图示为北半球冬至日,太阳直射点位于南回归线上,故全球正午 太阳高度的分布规律:自南回归线上向南北两侧递减。 考点:本题考查晨昏线图的综合分析。 点评:本题难度一般,属于晨昏线图的综合性试题,常规性考点,具有一定的借鉴意义。解题关键是能抓住图示的基本信息,比如晨昏线的分布特征、太阳直射点位置、时间信息等,进而确定二分二至日、时间计算和昼夜长短的判断、正午太阳高度的分布规律等。 读 “地壳物质循环简略示意图 ”,读图完成下列问题( 10分): ( 1)根据图中箭头的方向,各数字所代表的地质作用中 : 属于冷却凝固作用的是 _; 属于高温熔化作用的是 _;

29、 属于变质作用的是 _, 表示外力作用的是 _。 ( 2)外力作用包括的作用过程依次为风化、 _、搬运、 _、_。 ( 3) A所属的岩石类型是 _, B所属的岩石类型是 _,石灰岩的岩石类型属于 A、 B中的 _(填字母)。 答案:( 1) ( 2) 侵蚀 沉积 固结成岩 ( 3) 岩浆岩 沉积岩 B 试题分析:根据图示的岩浆和三大类岩石的相互转化关系可判断 ,三大类岩石都能转化为岩浆,而岩浆只能生成岩浆岩,故判断 A表示岩浆岩;则 B表示沉积岩;故图示岩浆生成岩浆岩的冷凝作用为 ;高温熔化是三大类岩石形成岩浆的作用,故为 ;变质作用是生成变质岩的地质作用,即为 ;外力作用是生成沉积岩的地质

30、作用,即为 。( 2)外力作用包括风化、侵蚀、搬运、沉积和固结成岩。( 3)结合上题分析, A应表示岩浆岩; B表示沉积岩;石灰岩属于沉积岩,即 B岩石。 考点:本题考查地壳物质的循环和读图综合分析能力。 点评:本题解题的关键是掌握三大类岩石与岩浆之间的相互转化关系及其中的地质作用 过程,学生应抓住不同的地质作用生成的不同岩石类型或岩浆分析。 读 “某地地质构造剖面图 ”,回答下列问题 (10分 ) ( 1)填写下列字母代表的地质构造名称: A_ C_ ( 2)在地形上 ,B表现为 ,其成因是 _, _ _。 ( 3)我国的汾河谷地按成因属于图中的 _ 处地貌(填字母)。 ( 4)如果该地有丰

31、富的石油,那么石油一般储存在 A、 B两处的 _处;若从地质构造考虑, 除地形等因 素 外,最理想的水库大坝选址应在 A、 B、 C中的_处。 ( 5)读图,回答: l 地质学家在该地区由甲至乙地表一线多点采集岩石标本,经同位素方法测定,岩石年龄分布为 _ A老 新 老 B新 老 新 C无规律 D新 较新 较老 老 l 图中的 E F G分别代表的是 _ A气、水、油 B气、油、水 C水、气、油 D油、气、水 答案:( 1) 背斜 断层 ( 2) 山地(或者山岭) 向斜槽部受挤压,岩石抗侵蚀力强,保留形成山岭 , 同时是上升岩块,形成山地 ( 3) D ( 4) A B ( 5) B B 试题

32、分析:( 1)根据图示的岩层的变形和变位分析, A地中间岩层向上拱起,故判断为背斜; C处岩层发生断裂、错位,故判断为断层。( 2)从地形上看,B处中间高两边低,故判断为山岭;其成因应从外力作用使 “向斜成山 ”的原理分析。( 3)我国的汾河谷地属于地堑构造,故与图示的 D处一致。( 4)背斜储油、向斜储水,工程建设应避开断层,且考虑岩石坚硬,而图示 B处为向斜槽部,受挤压力作用,岩性坚硬,故适宜建水库。( 5)根据沉积岩岩层分布特征:从上而下岩石年龄由新到老;故判断由甲至乙地表一线岩石年龄由新到老到新。由 于水、油、气三者的密度从小到大为气、油、水,故密度大的分布于底部,密度小的分布于上部。

33、 考点:本题考查地质构造的判断和应用。 点评:本题难度一般,根据岩层的变形和变位判断地质构造,并结合地质构造在地质实践中的应用和外力作用对地表形态的影响可分析。 我国某地区中学的地理研究小组对学校所在地区进行了经线和纬度测定实验。下图是某天实验的示意图( MN 弧是测杆阴影端的连线)。分析回答下列问题。( 10分) ( 1)图上 _(填哪条线段)反映了当地的经线,理由是:_。 ( 2)若发现某天,阴影 OP的长度刚好处在一年之中的平均值,这天可能的节气是 _;若测杆的长度和阴影 OP相等,这天的正午太阳高度是_。 ( 3)分析( 2)小题的计算结果,当地纬度是 _ 。 答案:( 1) OP O

34、P 是最短的阴影,属于正午太阳位于最南点时的照射状况,指示南北方向 ( 2) 春分或秋分 45 ( 3) 45 试题分析:( 1)应利用当地正午太阳高度出现的时间判断当地的经度,故结合图示 OP位置为当地正午时的杆影位置,故可据此 判断当地的经度。( 2)根据正午太阳高度的周年变化特征,夏半年正午太阳高度较大,则日影长度较短;冬半年正午太阳高度较小,则日影长度较长,故阴影 OP的长度刚好处在一年之中的平均值应判断为春分日或秋分日。测杆的长度和阴影 OP相等可利用直角三角形原理计算其正午太阳高度为 45。( 3)根据春秋分日,当地的正午太阳高度为 45,结合正午太阳高度 =90-纬度差,纬度差即为太阳直射点纬度和当地纬度的距离可计算当地纬度。 考点:本题考查太阳高度的综合应用。 点评:本题难度一般,能利用正午太阳高度的周日、周年变化判断日影方向 和长短的变化是解题的关键,并能结合正午太阳高度的公式计算分析。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考试资料 > 中学考试

copyright@ 2008-2019 麦多课文库(www.mydoc123.com)网站版权所有
备案/许可证编号:苏ICP备17064731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