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012-2013学年山东省新泰市汶城中学高一上学期期中考试地理试卷与答案(带解析) 选择题 读图 “地球内部构造图 ”,回答问题( 10分): (1) 图中虚线处两个界面的名称: AB间: 面、 BC 间: 面。 (2) 三个圈层名称: A: B: C: 。 (3)A、 B、 C三个圈层中,横波不能通过的是 层,软流层位于 层之中。 (4)A表层以外的由大气、水体和生物组成的自然界划分为三个圈层: 圈、 圈、 圈。 答案: (1) 莫霍 古登堡 (2)地壳 地幔 地核 (3) C B (4) 大气 水 生物 试题分析:( 1)( 2)地球内部按地震波传播速度发生明显变化的莫霍界面和古登堡界面
2、划分为地壳、地幔和地核。( 3)横波只能通过固体,而不能在液态中传播,而 C圈层的上部外核呈液态或熔融状态,故横波不能通过,软流层位于上地幔的上部,即 B层。( 4) A表层以外应表示地球的外部圈层,包括大气圈、水圈和生物圈。 考点:本题考查地球的内部结构。 点评:本题难度低,对于此类基础性试题,学生应加强对课本基础知识的落实。掌握地球内部圈层的划分、界线和各圈层的基本特征等基本内容即可。 关于时区或区时的叙述 ,正确的是 ( ) A全球共 划分 12个时区 ,东边的区时总比西边的区时早 B西五区比西四区早 1小时 C “北京时间 ”就是北京所在时区的区时 D我国把 “北京时间 “作为东部平原
3、地区的标准时间 答案: C 试题分析:全球共划分为 24个时区, A错误;越往东,区时越早,越往西区时越晚,西五区位于西四区的西侧一个时区,故区时较西四区晚 1个小时, B错误。北京时间是指北京所在时区,东八区的区时, C正确。我国把北京时间作为全国统一使用的时区, D错误。 考点:本题考查时区的划分和区时。 点评:本题难度低,学生只要掌握时区划分的一般标准和区时计算的 一般方法:东加西减,并结合北京时间的含义判断即可。 五带中既无阳光直射又无极昼极夜的是 ( ) A南北温带 B南北寒带 C北温带和北寒带 D热带和南温带 答案: A 试题分析:五带中,有太阳直射的范围为热带;有极昼极夜现象的范
4、围为南北寒带,故既无太阳直射也无极昼极夜现象的是南北温带。 考点:本题考查五带的划分。 点评:本题难度低,学生只要掌握五带划分的基本标准即可判断。 若黄赤交角由现在的 2326增大到 30,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 ) A热带范围变大 B寒带范围变大 C太阳直射点移动范围变大 D温带范围变大 答案: D 试题分析:黄赤交角变大,即回归线度数变大,故热带范围变大;极圈度数变小,而极圈到极点之间的范围变大,即寒带变大。热带、寒带的范围都变大,则温带范围变小。 考点:本题考查黄赤交角的变化对五带的影响。 点评:本题解题的关键是抓住黄赤交角的变化对回归线和极圈度数的变化分析。对于此类试题,学生应及时归纳黄
5、赤交角与五带划分的界线(回归线与极圈)的关系。 10月 1 日这一天,太阳直射点 ( ) A在北半球,并向北移动 B在北半球,并向南移动 C在南半球,并向南移动 D在南半球,并向北移动 答案: C 试题分析: 10月 1日处于秋分日与冬至日之间,故判断太阳直射点位于赤道与南回归线之间,并逐渐向南移。 考点:本题考查太阳直射点的移动。 点评:本题难度低,学生只要掌握二分二至日的太阳直射点的纬度位置,进而分析太阳直射点的全年移动规律,利用太阳直射点在回归线之间移动的图示分析更直观。 2006年 7月 10日凌晨 2: 00(北京时间),杭州球迷准时收看了德国世界杯冠亚军决赛的电视直播。则伦敦的球迷
6、应该在当地几点钟准时收看这场球赛 ( ) A 7月 9日 18: 00 B 7月 10日 10: 00 C 7月 9日 20: 00 D 7月 10日 18: 00 答案: A 试题分析:北京时间为 10日 2时,而伦敦位于 0时区,伦敦时间较北京时间晚8个小时,故计算伦敦时间为 9日 18: 00。 考点:本题考查区时计算。 点评:本题难度一般,学生只要掌握区时计算的基本方法:所求区时 =已知区时+时差;东加西减。 下表中所列的是 12月 22日甲、乙、丙、丁四地的白昼时间,根据表中数据回答题: 甲地 乙地 丙地 丁地 白昼时间 5小时 30分 9小时 09分 12小时 113小时 56分
7、【小题 1】四地中属于南半球的是 ( ) A甲地 B乙地 C丙地 D丁地 【小题 2】四地所处纬度从高到低顺序排列的是 ( ) A甲乙丙丁 B甲乙丁丙 C丙丁乙甲 D丁丙乙甲 答案: 【小题 1】 D 【小题 2】 B 试题分析: 【小题 1】 12月 22日,太阳直射点位于南半球,故南半球昼长夜短,北半球昼短夜长,赤道上昼夜平分,故结合表格中四地的昼长判断,只有丁地出现昼长夜短,位于南半球。 【小题 2】纬度越高,则昼夜长短的差越大,故根据表格中各城市的昼长计算其夜长,再计算昼长与夜长的差即可排序四城市的纬度位置。 考点:本题考查昼夜长短的综合分析。 点评:本题难度一般,学生只要掌握太阳直射
8、点位于对全球各地昼夜长短分布状况的影响,并掌握纬度高低与昼夜长短的关系即可判断。对于此类试题,学生应在平时的学习中加强对基本解题方法的归纳。 下图是太阳直射点在地球表面移动示意图,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 A直射点在 处时,应是 6月 22日前后 B直射点从 处移到 处,需要 l恒星年 C直射点位于 或 处时,都是北半球的春分日 D直射点从 处移到 处期间,我国各地白昼逐渐增长 答案: C 试题分析:根据图示的太阳直射点的 纬度位置判断, 位置,太阳直射点位于南回归线上,则为北半球冬至日, A错误;直射点从 处移到 处,为太阳直射点回归运动的周期,为 1个回归年, B错误。根据图示 表示夏至日
9、; 表示冬至日,则 表示春分日。 C正确。直射点从 处移到 处期间,太阳直射点向南移,我国各地昼长逐渐变短。 D错误。 考点:本题考查太阳直射点的运动及读图综合分析能力。 点评:本题难度一般,基础性试题,学生只要结合二分二至日的太阳直射点位置,即可推理全年的太阳直射点位置,结合公转的周期、昼夜长短的变化等分析即可。 从冬至日到夏至日,下列说法错误 的是 ( ) A北回归线及其以北的地区正午太阳高度不断增大 B赤道以北的地区白昼越来越长 C地球绕日公转的速度越来越慢 D太阳直射点位于南北回归线之间 答案: C 试题分析:从冬至日到夏至日,太阳直射点从南回归线移动到北回归线上,则北回归线以北地区,
10、离直射点越来越近,即正午太阳高度不断增大,北半球昼长逐渐变长;而地球公转先经过近日点( 1月初)再远离,则公转速度先变快再变慢, C项错误。 考点:本题考查地球公转意义的综合分析。 点评:本题难度一般,基础性试题,学生只要结合二分二至日的太阳直射点位置和移动规律,可画图分析,结合正午太阳高度的变化、昼夜长短的变化和地球公转速度的变化规律等分析即可。 根据地震波的传播 ,当陆地上发生地震时 ,在震中的人们会感到 ( ) A先上下颠簸后左右摇晃 B先左右摇晃后上下颠簸 C只左右摇晃 D只上下颠簸 答案: A 试题分析: 考点:本题考查地震波的传播特征。纵波的传播速度快于横波,且纵波和横波都能在固体
11、中传播,故判断地震发生时,对陆地上而言,纵波先到达地表,故人们感觉先上下颠簸再左右摇晃。 点评:本题难度一般,学生只要掌握纵波和横波特征的差异即可判断,对于此类试题,学生应加强对课本基础知识的落实。 下列岩石中,属于变质岩的是 ( ) A花岗岩 B页岩 C石灰岩 D大理岩 答案: D 试题分析:花岗岩属于岩浆岩;页岩和石灰岩属于沉积岩,大理岩是由石灰岩发生变质作用而生成,属于变质岩。 考点:本题考查岩石分类。 点评:本题难度低,学生只要掌握按成因不同,岩石的三大类型,并结合常见的典型岩石加强记忆。 下列事象属于地质构造的是 ( ) A褶皱和断层 B火山喷发 C地震 D泥石流 答案: A 试题分
12、析:地质构造是指因地壳运动而引起的岩层的变形和变位,在地壳运动中,使岩层发生弯曲而形成褶皱,岩层发生断裂并错位而形成断层。 考点:本题考查地质构造。 点评:本题难度低,学生只要掌握地质构造的定义,并结合主要的地质构造类型分析即可。 关于地质作用的叙述,正确的是 ( ) A背斜岩层一般向上拱起,在地貌上常形成裂谷 B外力作用中,流水的作用是弱小而不普遍 C背斜成山向斜成谷 ”是判断地质构造和地貌成因的方法之一 D断层构造地带在地貌上常形成裂谷或陡崖 答案: D 试题分析:背斜岩层在内力作用下向上拱起,一般形成山地,而由于背斜顶部受张力作用,容易被侵蚀而形成谷地, A、 C错误;在外力作用中,流水
13、作用是最常见,分布最普遍的外力作用, B错误。断层是由于岩层的断裂和错位而形成,故容易形成裂谷或陡崖, D正确。 考点:本题考查地质作用。 点评:本题难度一般,基础性试题,学生只要掌握地质构造形成的不同的构造地貌,并结合外力作用的分布分析即可。 下列地质作用中 ,属于内力作用表现形式的是 ( ) A侵蚀作用 B岩浆活动 C风化作用 D沉积作用 答案: B 试题分析:外力作用包括风化、侵蚀、搬运、沉积和固结成岩;而岩浆活动的能量来自地球内部,故属于内力作用。 考点:本题考查地质作用。 点评:本题难度低,学生只要掌握内、外力作用的主要表现形式和能量来源的差异分析即可。 黄土高原千沟万壑的地表是由以
14、下哪种作用形成的 ( ) A流水侵蚀 B风化作用 C风力侵蚀 D冰川侵蚀 答案: A 试题分析:黄土高原的千沟万壑是由于黄土疏松,且植被破坏严重,故暴雨冲刷下导致了水土流失严重而形成千沟万壑,故属于流水侵蚀而形成的地貌。 考点:本题考查外力作用及形成的地貌。 点评 :本题难度一般,学生只要掌握主要的外力作用形成的典型地貌,并结合不同区域的自然环境的差异而判断主要的外力形式的差异即可分析。 下列各图反映的地理现象,主要由外力作用形成的是 ( )答案: C 试题分析: A图表示岩层发生弯曲,表示褶皱,属于内力作用的结果; B图表示岩层的断裂错位,表示断层,属于内力作用的结果; C图表示河口三角洲,
15、属于流水沉积地貌,由外力作用而形成。 D图表示火山喷发属于内力作用。 考点:本题考查内外力作用及读图分析能力。 点评:本题难度低,学生只要能根据图示信息判断不同的地质构造或地貌,结合内外 力作用的主要表现分析即可。 读所示的两种地貌,回答题。 【小题 1】图 1所示地貌名称为 ( ) A冲积扇 B沙丘 C三角洲 D沙丘 【小题 2】图 2所示地貌,其形成原因主要是 ( ) A风力侵蚀 B风力堆积 C流水侵蚀 D流水堆积 答案: 【小题 1】 A 【小题 2】 B 试题分析: 【小题 1】图 1表示河流在出山口地区泥沙沉积而形成的山麓冲积扇地貌。 【小题 2】图 2表示沙丘景观,分布于干旱地区,
16、属于风力沉积作用而形成。 考点:本题考点外力作用及塑造的地貌景观。 点评:本题难度低,学生只要能抓住图示的景观特征,并结合不同的自然地理环境,而判断主要的外力作用形式的差异。 读下图 ,回答题。 【小题 1】从成因上看,山地 M属于 ( ) A背斜形成的褶皱山 B向斜形成的褶皱山 C断层形成的断块山 D岩浆喷发形成的火山 【小题 2】下列山地中,成因和图所示不同的是 ( ) A庐山 B喜马拉雅山 C华山 D泰山 答案: 【小题 1】 C 【小题 2】 B 试题分析: 【小题 1】图示 M两侧为断层,而 M处岩层中间向上升,故判断为地垒结构而形成的块状山地貌。 【小题 2】我国东部地区的庐山、华
17、山和泰山都属于地垒构造,而喜马拉雅山脉是板块碰撞而形成的褶皱山脉。 考点:本题考查地质构造及形成的地貌。 点评:本题难度一般,学生只要能抓住图示的岩层的变形或变位判断地质构造,并结合地质构造形成的常见的地貌判断即可。 121E比东经 120E的地方 ( ) A区时早 B地方时早 C一定晚日出 D地方时晚 答案: B 试题分析:由于地球自西向东自转,故偏东的地区总比偏西的地区地方时早,故 121E比东经 120E的地方地方时早,而两地都位于东八区,故区时一致;由于两地的纬度不确 定,故昼长时间不确定,故不能判断日出的早晚。 考点:本题考查地方时差异。 点评:本题难度一般,学生只要掌握地方时形成的
18、基本原理,注意区别地方时和区时的差异。 按气候统计标准划分 ,北半球的春季是 ( ) A 2、 3、 4三个月 B 3、 4、 5三个月 C 4、 5、 6三个月 D 5、 6、 7三个月 答案: B 试题分析:按气候统计标准,北温带国家一般以 3、 4、 5月为春季; 6、 7、 8月为夏季、 9、 10、 11月为秋季; 12、 1、 2月为冬季。 考点:本题考查四季的划分。 点评:本题难度低,我国常用的四季标准即为北温带国家常用的四季划分标准,注意与天文意义上的四季划分的区别。 下列现象的产生 ,主要与太阳活动有关的是 ( ) 鸽子飞行失踪 无线电短波通讯出现短暂的中断 狮子座流星雨 手
19、表上的指南针指向异常 两极地区美丽 “极光 “的产生 两极地区极昼极夜现象的产生 A B C D 答案: B 试题分析:黑子活动影响地球上的气候变化(影响各地的降水量变化);耀斑爆发扰乱电离层,产生磁暴,干扰无线电短波通讯(而不是有线电短波),故 项正确。 考点:本题考查太阳活动对地球的影响。 点评:本题难度不大,学生只要掌握太阳活动对地球的影响等知识性内容,本题可与上一小题形成题组设计。 太阳光球层和色球层分别出现的太阳活动主要标志是 ( ) A黑子和耀斑 B耀斑和日珥 C黑子和日珥 D耀斑和黑子 答案: A 试题分析:黑子活动是太阳活动强弱的标志,其出现于光球层上;耀斑发生于色球层,是太阳
20、活动最激烈的显示。 考点:本题考查太阳活动及分布。 点评:本题难度不大,只要掌握了太阳活动的类型、分布等相关知识,解答此题轻而易举。 太阳外部的圈层从里到外依次是 ( ) A光球、日冕、色球 B色球、日冕、光球 C光球、色球、日冕 D日冕、色球、光球 答案: C 试题分析:太阳大气从里向为分层光球层、色球层和日冕层。注意由里到外的顺序。 考点:本题考查太阳概况。 点评:本题难度低,知识性试题,学生只要掌握太阳外部三大圈层的分布顺序等知识性内容即可。对于此类简单试题,学生应注意仔细审题,并加强对课本基础知识的落实。 地球是太阳系中一颗既普通又特殊的行星 ,特殊性主要表现 ( ) A地球既能自转又
21、能绕太阳公转运动 B地球的质量、体积及运动状况与其他行星有很大不同 C地球上有大气 D地球上有高级智慧生命 答案: D 试题分析:地球区别于宇宙间其他天体最大 的特殊性是,地球是目前宇宙中唯一发现的有生命物质存在的天体。 考点:本题考查地球的宇宙环境。 点评:本题难度低,基础性试题,学生只要掌握地球的宇宙环境的基本特征即可。 下列能源的形成与太阳辐射有关的是 ( ) A地热 B煤、石油 C核能 D潮汐能 答案: B 试题分析:目前地球上人类生产生活所利用的能源主要来自太阳辐射,包括煤、石油、天然气是历史时期植物的光合作用积累的太阳能转化而形成。而地热能、核能主要来自于地球内部,故潮汐能受天体引
22、力作用而形成。 考点:本题考查太阳辐射及对地球的影响。 点评:本题难度低,学生只要掌握内力作用和外力作用的区别,解题的关键是掌握太阳辐射对地球的影响。 与银河系处于同一个级别的天体系统是 ( ) A太阳系 B地月系 C河外星系 D总星系 答案: C 试题分析:根据天体系统的层次关系:最低一级的天体系统是地月系,较地月系高一级的天体系统是太阳系,比太阳系再高一级的天体系统为银河系和河外星系,最高一级的天体系统为总星系。 考点:本题考查天体系统的级别。 点评:本题解题的关键是掌握天体系统的层次,难度较低,本题还可以考查地球在天体系统中的位置。 太阳系中,距太阳最近的行星是 ( ) A月球 B金星
23、C地球 D水星 答案: D 试题分析:月球属于卫星,而不是行星;太阳系八大行星中距离太阳由近到远依次为:水金地火木土天海。 考点:本题考查太阳系。 点评:本 题难度低,学生只要掌握天体的基本类型,并结合太阳系八大行星的分布位置判断,可以利用首字简单记忆。 不包括地球的天体系统是 ( ) A河外星系 B太阳系 C银河系 D总星系 答案: A 试题分析:地球属于太阳系、银河系和总星系,而不属于河外星系。 考点:本题考查天体系统。 点评:本题难度低,知识性试题。解题关键是掌握天体系统的层次关系和地球的宇宙环境。 关于太阳辐射对地球的影响的叙述 ,正确的是 ( ) 维持地表温度的主要热源 太阳辐射能是
24、促进地球上的水、大气、地壳、生物活动的主要动力 太阳辐射能是目前人类日常生活和生产所用的能源 煤、石油等能源在形成过程中固定了大量的太阳辐射能 A B C D 答案: C 试题分析:太阳辐射维持了地表的温度,是地球上植物生长、大气运动、水循环的主要能源。但不是地壳运动的主要能量来源,故 错误。 考点:本题考查太阳辐射及对地球的影响。 点评:本题难度低,知识性试题,解题的关键是掌握太阳辐射对地球的影响。本题还可结合地球上对太阳辐射的利用形式设计试题。 地球表面具有生物生存的适宜温度的根本原因是 ( ) A地球处于比较稳 定和安全的宇宙环境 B地球具有 0 以上的温度 C地球有适当的质量 体积、密
25、度和固体表面 D日地距离适中 答案: D 试题分析: 由于日地距离适中,影响了地球具有适宜的温度条件;地球是适宜的大气是由于地球的质量体积适中,故引力适中,形成了较厚的大气层;由于大小行星各行其道,故地球形成了较安全的宇宙环境。地球上的液态水是地球内部放射性元素的衰变导致了地球内部水汽的释放。 考点:本题考查地球生命存在的条件。 点评:本题解题关键是掌握地球上生命存在条件的原因分析,调用课本相关内容,注意因果关系。 下列日期中,湖南白昼最长的是 ( ) A 6月 1日 B 12月 22日 C 8月 1日 D 7月 1日 答案: D 试题分析:北半球昼长最长的一天为夏至日,故选项中 7月 1日最
26、接近于 6月22日,故昼长最长。 考点:本题考查昼夜长短变化。 点评:本题难度一般,学生只要掌握全球昼夜长短的变化规律即可。对于此类试题,学生应在平时的学习中加强对地球运动一些基本解题规律的归纳与总结。 某地水平运动物体向左偏 ,一年中只有一天有太阳直射 ,该地位于 ( ) A南回归线 B北回归线 C北极圈 D南极圈 答案: A 试题分析:水平运动物体向左偏,判断该地位于南半球;而一年中只有一次太阳直射判断位于回归线上,故判断位于南回归线上。 考点:本题考查地转偏向力及五带位置等。 点评:本题难度低,学生只要掌握南北半球地转偏向力方向的差异,并结合不同纬度位置的太阳直射现象分析即可。 与地球公
27、转远日点最接近的节气 (北半球 )是 ( ) A冬至日 B春分日 C夏至日 D秋分日 答案: C 试题分析:地球公转经过远日点的时间约为 7月初,故最接近夏至日 6月 22日。 考点:本题考查地球公转轨道。 点评:本题难度低,学生只要掌握地球公转轨 道中,地球经过近日点和远日点的时间,并结合二分二至日的日期判断即可。 下图中,虚线箭头表示水平运动物体的原始运动方向,实线箭头表示受地转偏向力影响后实际的运动方向,图中所示四种情况,正确的是 ( ) A B C D 答案: B 试题分析:南北半球地转偏向力方向的差异:北半球向右偏,南半球向左偏,注意结合图示应面对原始运动方向来看实际运动方向,故 正
28、确。 考点:本题考查地转偏向力。 点评:本题难度低,学生只要掌握南北半球地转偏向力方向的差异,并注意结合偏转方向的判断方法:面对原始运动方向为前提。 天安门广场上五星红旗与旭日同升 ,一年中升旗时间最早的是 ( ) A 3月 21日前后 B 6月 22日前后 C 9月 23日前后 D国庆节 答案: B 试题分析:升旗最早即日出最早,而日出最早则昼长最长,北半球各地夏至日为一年中昼长最长的一天。 考点:本题考查昼夜长短变化。 点评:本题难度一般,学生只要掌握日出时间与昼夜长短的关系,并结合二分二至日,全球昼夜长短的变化分析即可。 下列关于地球公转的说法 ,正确的是 ( ) A公转轨道是椭圆 ,太
29、阳位于椭圆中心 B从近日点到远日点 ,公转速度越来越快 C公转方向为自西向东 D地球公转的周期为 365天 答案: C 试题分析:地球公转轨道为椭圆,太阳位于椭圆的一个焦点上, A错误;近日点公转速度最快,远日点最慢,故 B错误;地球公转方向自西向东, C正确。公转周期为 1个恒星年, 365日 6时 9分 10秒。 考点:本题考查地球公转概况。 点评:本题难度低,基础性试题,学生只要掌握地球公转运动的基本概况即可。 关于地球自转特点的叙述 ,正确的是 ( ) A从北极上空看 ,地球呈顺时针方向旋转 B一个太阳日地球自转 360 C一个恒星日是 24小时 D太阳日比恒星日稍长 答案: D 试题
30、分析:地球自转从北极上空看呈逆时针,从南极上空看呈顺时针, A 错误;以太阳为参照,地球自转一圈经过了 36059,为一个太阳日, 24小时,以恒星为参照,地球自转一圈经过了 360,时间为 23 小时 56 分,为一个恒星日, B、C错误。 D正确。 考点:本题考查地球的自转。 点评:本题难度较低,对于此类试题,学生应加强对基础知识的把握,本题解题的关键是掌握地球自转方向和自转周期等基本内容,注意区别太阳日和恒星日的差异。 地球上产生昼夜交替现象的根本原因是 ( ) A地球是个球体 B地球不停地自转 C太阳的东升西落 D黄赤交角的存在 答案: B 试题分析:由于地球是个球体,且自身不发光不透
31、明,在阳光照射下而形成昼夜现象;由于地球自转而形成昼夜交替现象,由于地球公转和黄赤交角的存在而形成昼夜长短的变化。 考点:本题考查地球运动的意义。 点评:本题难度不大,基础性强,解题的关 键是能区别昼夜现象的形成、昼夜交替和昼夜长短变化形成原因的差异。 综合题 读 “地球光照图 ”,回答下列问题。( 14分) 此时为 (节气)日(北半球)前后,太阳直射点的纬度是 : 。 A地地处五带中的 带 ,此时澳大利亚的季节是 季。 此时 A点太阳高度是 。这一天中 B点的正午太阳高度是 。 某物体从 A点向正南作水平运动,先是向 (东、西 )偏,后向 (东、西 )偏。 A和 B都随地球自转一周,所移动的
32、距离 A比 B (长、短)。 AB线正处于 (晨、昏)线上。 A点的昼长为 小时, A点的 日出 时间是 时。 B在 A的 方向 ,C在 B 的 方向。 答案: (1).冬至 2326S(南回归线) ( 2) .北温带 夏 ( 3) . 0 90 ( 4) .西 东 (5).短 (6).昏线 4 10 (7).东南 东北 试题分析:( 1)根据图示的晨昏线分布特征:晨昏线与极圈相切,北极圈内出现极夜,故判断为北半球冬至日,太阳直射点位于南回归线。( 2)图示 A地位于北回归线与北极圈之间,故判断属于北温带。图示为北半球的冬至日,则为北半球的冬季,澳大利亚位于南半球,此时为夏季。( 3)图示 A
33、位于晨昏线上,故太阳高度为 0.B点 位于南回归线上,正午太阳直射,故正午太阳高度为 90.( 4)从 A点向正南方向的水平运动,先位于北半球,故地转偏向力向右偏(即向西),再进入南半球,则地转偏向力向左偏(即向东)。( 5)图示 A点所在纬度较 B点高,故纬线较 B点所在纬线短。( 6)图示顺着自转方向经过 AB线,即将由昼半球进入夜半球,故判断 AB线表示昏线。根据图示昏线与赤道的交点为 18时,则图示 A点时间为 14时,且为当地的日落时间,故 A点的昼长为 4小时。日出时间 =12-1/2(昼长),计算得 10点钟。( 7)结合图示的经纬网判断, B点位于南半球,而 A点位 于北半球,
34、故 B位于 A的南面;东西方向上看,从 A点看 B点与自转方向一致,故为向东。同理判断 C点位于B点的东北。 考点:本题考查晨昏线图的综合分析。 点评:难度不大,属于晨昏线图综合分析的常规性试题,但考点较多,解题需要把握以下几点: 掌握二分二至日晨昏线的分布规律; 五带划分的基本规律; 南北半球日期、节气一致,但季节相反; 南北半球地转偏向力方向是差异; 晨昏线图上分析时间问题的基本方法,即找出 6点、 18点或 12点的位置等。 读下面的地球公转示意图,完成下列内容。 (10分 ) ( 1)在图中用箭头标出地球公 转方向。 (1分 ) ( 2)地球运行到 A点时,正值 _(节气 )日,湖南的
35、昼夜长短状况是_。 ( 3)运行到 C点时,太阳直射 _,南半球是 _季。此日后,上海的昼夜长短变化是 _ 。 ( 4)在右侧底图上绘制地球处于 A 位置时的太阳光照图(要求绘出太阳光线、地轴、晨昏线、夜半球)。( 4分) 答案: (1) 逆时针方向 ( 2) 夏至日 昼长夜短 ( 3)南回归线 (或 2326S) 夏 昼渐长夜渐短 ( 4)略 试题分析:( 1)地球公转方向:自西向东,北逆南顺;注意公转方向标注于公转轨道上。( 2)根据图示不同纬度的太阳直射点的纬度位置的差异判断: A位置太阳直射点位于北回归线上,判断为夏至日;由于太阳直射点位于北半球,故北半球昼长夜短。( 2)图示 C位置
36、太阳直射点位于南回归线上,故判断冬至日,为南半球的夏季,此日后,太阳直射点将向北移,故上海的昼长将逐渐变长。( 4)结合上题分析, A位置应表示夏至日,画图需要注意几点:赤道与地轴垂直,夏至日,太阳直射点位于北回归线上,晨昏线过地心与阳光相垂直,且夏至日,晨昏线与极圈相切,北极圈内出现极 昼,南极圈内出现极夜。 考点:本题考查地球公转运动的综合分析和读图分析能力。 点评:本题难度一般,属于地球运动的常规考点,学生应注意以下几点: 在公转轨道图上,根据太阳直射点的纬度位置判断二分二至日; 掌握二分二至日的晨昏线分布特征; 利用太阳直射点的位置和移动判断昼夜长短分布状况和变化规律。对于此类试题,学
37、生在平时的学习中应对解题基本方法和规律的整理和归纳。 看地质构造图,回答下列问题。(共 6分) (1) 丁处地质构造名称是 _,丙处的地质构造为_。 (2) 乙地质构造顶部岩层缺失的原因是 _ 。( 2分) (3)该地的上覆岩层是 _ (地质 )作用而形成的。 (4)某地质考察队从山体丁的 A到 B、 C处沿图示直线依次钻孔取样,发现岩石的年龄关系是( ) A.老 新 老 B.新 老 新 C.年龄一样 D.由老到新 答案: (1) 向斜 断层 ( 2) 背斜顶部因受张力作用容易被侵蚀( 2分) ( 3)外力沉积 ( 4) A 试题分析:( 1)图示丁处中间岩层向下凹,故判断为向斜 ;丙处岩层发生断裂并错位,故判断为断层。( 2)图示乙处为背斜,其顶部的缺失主要从背斜顶部受张力作用,岩性疏松,易被侵蚀分析。( 3)上覆岩层是沉积作用的结果。( 4)沉积岩形成的基本规律是由下往上沉积,故图示比较 ABC 所在岩层, AC所在岩层位于 B所在岩层的下面,故判断岩石的年龄关系中间新两边老。 考点:本题考查地质构造及地质作用。 点评:本题难度一般,学生只要能抓住图示的岩层的变形和变位判断地质构造,并结合不同的地质作用判断对地貌的影响和沉积岩的形成过程等内容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