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012-2013学年海南省海南中学高二上学期期中考试生物理科试卷与答案(带解析) 选择题 下列有关突触的正确叙述是: A兴奋从轴突传递到细胞体只能通过突触实现 B神经元之间一般通过化学信号发生联系 C神经递质的化学本质是蛋白质 D神经递质通过主动运输进入突触间隙 答案: B 试题分析:兴奋从轴突传递到细胞体是在神经元内的传导,神经元之间的传递是通过突触实现。神经元之间一般通过神经递质以化学信号形式发生联系的。神经递质有许多种,如单胺类或乙酰胆碱类物质就不是蛋白质。神经递质是通过胞吐(外排)的形式进入突触间隙的。故答案:选 B。 考点:通过神经系统的调节 点评:基础题,本题考查的知识点都是重要
2、基础知识点,是需要熟悉掌握知识。 人体消化道吸收某些脂类物质时,假如是通过毛细淋巴管先进行运输的,那么这种物质,从被吸收的场所到达心肌细胞被利用,至少穿过多少层生物膜? A 4层 B 5层 C 7层 D 9层 答案: B 试题分析:脂类物质进入毛细淋巴管不需要穿过生物膜,那么人体消化道吸收某些脂类物质时,要穿过消化道上皮细胞(两层膜)、穿过毛细血管壁细胞(两层膜)、进入心肌细胞(一层膜),共五层生物膜。故答案:选 B。 考点:营养物质的运输途径 点评:基础题,只要知道脂类物质进入毛细淋巴管不需要穿过生物膜,就能选出正确选项。 下列关于遗传规律的叙述中正确的是 : A遗传规律适用于一切生物 B遗
3、传规律只适用于高等植物 C遗传规律在配子的形成过程中起作用 D遗传规律在受精作用过程中起作用 答案: C 试题分析:遗传规律只适用于进行有性生殖的真核生物;其实质是:在减数分裂形成配子的过程中,同源染色体上等位基因的分离或非同源染色体上非等位基因自由组合。故答案:选 C。 考点:孟德尔遗传规律的实质 点评:基础题,只要理解孟德尔遗传规律的实质,就能选出正确选项。 长期使用同种农药防治害虫,效果较差,原因是: A长期使用农药后,害虫会产生抗药性 B害虫个体有差异,在农药的选择下,有抗药性的害虫生存下来 C害虫选择了低毒低效农药 D使用同种农药,容易使害虫朝着抗药方向变异 答案: B 试题分析:害
4、虫的抗药性是基因突变造成的,因为农药不是诱变因子,所以与使用农药无关;基因突变是不定向的,这样害虫个体就出现了差异,在农药的选择下,有抗药性的害虫生存下来;经过长期的选择,害虫的抗药性得到了积累和加强,使防治效果越来越差。故答案:选 B。 考点:现代生物进化理论的主要内容 点评:基础题,现代生物进化理论认为,突变和基因重组产生进化的原材料,自然选择决定生物进化的方向。 下列科技成果中,根据基因重组的原理进行的是: 我国科学家袁隆平利用杂交技术培育出超级水稻 我国科学家将苏云金杆菌的某些基因移植到棉花体内培育抗虫棉 我国科学家通过返回式卫星搭载种子培育出太空椒 我国科学家通过体细胞克隆技术培育出
5、克隆牛 A B C D 答案: A 试题分析: 是杂交育种, 基因工程, 是诱变育种, 是体细胞核移殖。杂交育种和基因工程的原理是基因重组,诱变育种的原理是基因突变,体细胞核移殖是无性生殖。故答案:选 A。 考点:育种及其原理 点评:基础题,题中的 属于育种, 属于动物优良品种的快速繁殖。 下图表示生物新物种形成的基本环节,对图示分析正确的是: A图中 A表示基因突变和基因重组,为进化提供原材料 B种群基因频率定向改变是形成新物种的前提 C图中 B表示地理隔离,是新物种形成的必要条件 D图中 C表示生殖隔离,就是指两种生物不能杂交产生后代 答案: B 试题分析:图中 A表示突变和基因重组,为进
6、化提供原材料;只有种群基因频率定向,才能使不同种群的基因库形成明显的差异,并逐渐出现生殖隔离,产生新物种,所以种群基因频率定向改变是形成新物种的前提;图中 B表示地理隔离,隔离是新物种形成的必要条 件,而不是地理隔离;图中 C 表示生殖隔离,就是指两种生物不能杂交产生后代或不能产生可育后代。 考点:隔离与物种的形成 点评:基础题,种群是生物进化的基本单位;突变和基因重组为进化提供原材料,自然选择导致种群基因频率的定向改变;通过隔离形成新的物种。 下表是某种群基因库中等位基因 B、 b,自 1900年至 1970年间遗传学测量数据。下列子宽叶雌株( XBXb)同窄叶雄株( XbY)杂交,其子代的
7、性别及表现型分别如下表,有关由该表得出的结论中不正确的是: 1 1900 1910 19 1920 19 1930 19 1940 1 1950 19 1960 19 1970 基因 B的频率 0 99 0 81 0 64 0 49 0 36 0 25 0 16 0 10 基因 b的频率 0 0l 0 19 0 36 0 5l 0 64 0 75 0 84 0 90 A该种群中具有 B控制性状的个体不易生存 B 1900年该种群中杂合体比例为 0 99 C环境对生物的选择是通过改变基因频率实现的 D基因型 bb的个体易在生存斗争中获胜 答案: B 试题分析:由表格数据可知:基因 B 的频率逐年
8、下降,基因 b 的频率逐年上升,说明该种群中基因型 bb的个体易在生存斗争中获胜,具有 B控制性状的个体不易生存。 1900年该种群中杂合体比例为 299%1%=1.98%。自然选择导致种群基因频率的定向改变,所以环境对生物的选择是通过改变基因频率实现的。故答案:选 B。 考点:种群基因频率的改变与生物进化、基因频率与基因型频率的关系 点评:基础题,种群是生物进化的基本单位;突变和基因重组为进化提供原材料,自然选择导致种群基因频率的定向改变;通过隔离形成新的物种。 在自然状态下绝大多数小麦是绿色的,但偶尔也会发现白化苗,如果白化苗在自然状态下出现的几率是 1 10000,则在理论上小麦杂合子在
9、种群中出现的几率最接近于: A 1 4 B 9 50 C 1 100 D 1 50 答案: D 试题分析:白化苗(设基因型为 aa)在自然状态下出现的几率是 1 10000,那么 a的基因频率是 1/100, A的基因频率是 99/100, Aa 出现的几率最接近于21/10099/1001/50。故答案:选 D。 考点:基因频率与基因型频率的关系 点评:基础题,只要知道基因频率和基因型频率的关系,就能选出正确选项。 一条染色体上连接的两条染色单体上所携带的全部基因,本应该完全相同,但实际不同,其原因可能是: A复制时出现差错 B联会时姐妹染色单体之间发生了交叉互换 C发生了连锁和互换 D该生
10、物为杂合体 答案: A 试题分析:无论是纯合体还是杂合体,染色体只要是复制时出现差错,就会造成一条染色体上连接的两条染色单体上所携带的全部基因不完全相同。如果该生物是杂合体,那么只有在减数分裂时才可能发生连锁互换或者说同源染色体非姐妹单体之间交叉互换,题干中没有说明该生物是纯合体还是杂合体,是有丝分裂还是减数分裂。故答 案:选 A。 考点: DNA分子的复制和配子的形成过程 点评:基础题,联会时姐妹染色单体之间是不发生交叉互换的,只有同源染色体非姐妹单体之间才可有交叉互换。 某常染色体隐性遗传病在人群中的发病率为 1%,色盲在男性中的发病率为7%。现有一对表现正常的夫妇,妻子为该常染色体遗传病
11、致病基因和色盲致病基因携带者。那么他们所生小孩同时患上述两种遗传病的概率是 : A 1/88 B 1/22 C 7/2200 D 3/800 答案: A 试题分析:某常染色体隐性遗传病在人群中的发病率为 1%,那么该病隐性基因频率为 10%,显性基因频率为 90%;色盲致病基因在 X染色体上。若常染色体遗传病致病基因用 a表示,那么这对夫妇的基因型为 AaXBXb和 AAXBY或AaXBY,而基因型 AaXBY在表现正常的男性中占 2/11,他们所生小孩同时患上述两种遗传病的概率是 2/111/41/4=1/88。故答案:选 A。 考点:自由组合定律 点评:本题有一定难度,这对夫妇中女性的基因
12、型容易确定,而男性的基因型需要计算, 从理论上分析下列各项,错误的是: A二倍体 二倍体 二倍体 B四倍体 二倍体 三倍体 C三倍体 四倍体 三倍体 D二倍 体 六倍体 四倍体 答案: C 试题分析:二倍体、四倍体和六倍体的体细胞中分别含有 2个、 4个和 6个染色体组,所产生的配子分别含 1个、 2个和 3个染色体组,都是正常的配子;三倍体的体细胞中含有 3个染色体组,在减数分裂时,由于联会紊乱,很难形成正常配子;故答案:选 C。 考点:减数分裂和受精作用 点评:基础题,只要掌握了减数分裂和受精作用的过程,就能选出正确选项。 下列有关 “低温诱导植物染色体数目变化 ”实验的叙述,正确的是:
13、A低温诱导能抑制分裂时纺锤体的形成 B改良苯酚品红染液的作用是固定和染色 C固定和解离后的漂洗液都是 95%的酒精 D该实验的目的是了解纺锤体的结构 答案: A 试题分析:低温诱导植物染色体数目变化的原理是:用低温处理植物分生组织细胞,能够抑制分裂时纺锤体的形成,以致影响染色体被拉向两极,细胞也不能分裂成两个子细胞,于是,植物细胞染色体数目发生变化。固定细胞形态要用卡诺氏液,漂洗液是 95%的酒精;该实验的目的是学习低温诱导植物染色体数目变化的方法。 考点:低温诱导植物染色体数目变化 点评:基础题,只要了解 “低温诱导植物染色体数目变化 ”的实验原理和方法步骤,就能选出正确选项。 下 列观点符
14、合现代生物进化理论的是: A地球上最早出现的生物是自养需氧型的单细胞生物 B所有新物种的形成都要经过长期的地理隔离 C狮和虎可以交配并繁殖后代,它们之间不存在生殖隔离 D野兔的保护色和鹰锐利的目光是它们在同一环境中共同进化的结果 答案: D 试题分析:在出现生物前,地球上没有氧气,有很多小分子有机物,所以,地球上最早出现的生物是异养厌氧型的单细胞生物;新物种的形成大多数都要经过长期的地理隔离,但像多倍体生物的形成就不需要地理隔离。生殖隔离是指两种生物不能产生后代,或不能产生可育后代。不同物种之间、生物与环境之间在相互影响中不断进化和发展,这就是共同进化,野兔的保护色和鹰锐利的目光是它们在同一环
15、境中共同进化的结果。故答案:选 D。 考点:现代生物进化理论 点评:本题有一定难度,两种生物交配并繁殖后代,并不能说明它们不存在生殖隔离,后代是否可育也是判 断有无生殖隔离的标准。 不属于达尔文自然选择学说局限性的是: A生物的多样性是进化的结果 B接受拉马克获得性遗传的观点 C不了解遗传和变异的本质 D从个体水平解释生物的进化 答案: A 试题分析:达尔文认为,自然选择过程是一个长期的、缓慢的、连续的过程。由于生存斗争不断地进行,因而自然选择也是不断地进行,通过一代代的生存环境的选择作用,物种变异被定向地向着一个方向积累,于是性状逐渐和原来的祖先不同了,这样,新的物种就形成了。由于生物所在的
16、环境是多种多样的,因此,生物适应环境的方式也是多种多样的,所以,经过自然选择也就形成了生物界的多样性。由于受当时科学水平的限制,达尔文不了解遗传和变异的本质,从个体水平解释了生物的进化。故答案:选 A。 考点:现代生物进化理论 点评:基础题,只要了解现代生物 进化理论的主要内容,就可选出正确选项。 下列关于生物的遗传物质的叙述中,不正确的是: A某一生物体内的遗传物质只能是 DNA或 RNA B除部分病毒外,生物的遗传物质都是 DNA C绝大多数生物的遗传物质是 DNA D生物细胞中 DNA较多,所以 DNA是主要的遗传物质 答案: D 试题分析:因为绝大多数生物的遗传物质是 DNA,只有少数
17、生物的遗传物质是RNA,所以 DNA是主要的遗传物质。故答案:选 D。 考点: DNA是主要的遗传物质 点评:基础题,本题非常简单,考查的都是基础知识点,属于识记范畴。 如图表示生物体内遗传信息的传递和表达过程,下列叙述不正确的是: A 过程分别需要 DNA聚合酶、 RNA聚合酶、逆转录酶 B 过程均可在线粒体、叶绿体中进行; C把 DNA放在含 15N 的培养液中进行 过程,子代含 15N 的 DNA占 100% D 过程发生在某些病毒体内 答案: D 试题分析:图中 是 DNA分子的复制,需要 DNA聚合酶; 是转录,需要RNA 聚合酶; 是翻译; 是逆转录,需要逆转录酶; 是 RNA 分
18、子复制。线粒体、叶绿体是半自主细胞器,能够进行转录和翻译。 DNA复制是半保留复制 ,把 DNA放在含 15N 的培养液中复制,子代 DNA的一条链含 14N,一条链含15N,所以子代含 15N 的 DNA占 100%。逆转录只发生在被逆转录病毒体侵染的寄主细胞内。故答案:选 D。 考点:中心法则、 DNA分子的复制和逆转录病毒的侵染过程 点评:基础题,本题考查的知识点比较多,但都是一些基础知识,是识记范畴的内容。 通过人工诱变培育出的新类型是: A青霉素高产菌株 B八倍体小黑麦 C能合成人胰岛素的大肠杆菌 D克隆牛 答案: A 试题分析:青霉素高产菌株是通过人工诱变培育出来的;八倍体小黑麦是
19、通过多倍体育种培育出来的;能合成人胰岛素的大肠杆菌是通过基因工程培育出来的;克隆牛是通过体细胞核移殖培育出来的。故答案:选 A。 考点:人工诱变、多倍体育种、基因工程和体细胞核移殖 点评:基础题,本题考查的都是基本概念性知识。 某些麻醉剂是一种神经递质的阻断剂,当人体使用这些麻醉剂后,痛觉消失了,而其它大部分神经的传递功能正常。这一事实说明: A不同的神经纤维是以不同的递质传递 B不同神经元之间的递质可能不同 C所有的神经之间的递质可能相同 D麻醉剂能作用于大脑皮层,使人意识模糊 答案: B 试题分析:兴奋在神经纤维上是以局部电流的形式传导的,在神经元之间是以神经递质传递的。题干信息是一种神经
20、递质的阻断剂只能阻断部分反射弧的兴奋传递,这就说明不同神经元之间的递质可能不同。 考点:通过神经系统的调节 点评:基础题,本题考查的知识点都是重要基础知识点,是需要熟悉掌握知识。 给某人踝关节处注入局部麻醉药,此处暂时失去了痛觉,但还能运动,该局部麻醉药作用的结构是: A神经中枢 B突触 C感受器和传入神经 D传出神经和效应器 答案: C 试题分析: “注入局部麻醉药,此处暂时失去了痛觉 ”,说明反射弧已经失去了生理的完整性, “能运动 ”说明反射弧的神经中枢、传出神经和效应器还能行使正确功能,综合上述信息,可以推断该局部麻醉药作用的结构是感受器和传入神经。故答案:选 C。 考点:神经调节的基
21、本结构 反射弧 点评:本题有一定难度,题干信息可得出两个结论,需要综合这两个结论,才能选出正确选项。 某些类型的染色体结构和数目的变异,可通过对细胞有丝分裂中期或减数第一次分裂时期的观察来识别。 a、 b、 c、 d为某些生物减数第一次分 裂时期染色体变异的模式图,它们依次属于 : A三倍体、染色体片段增加、三体、染色体片段缺失 B三倍体、染色体片段缺失、三体、染色体片段增加 C三体、染色体片段增加、三倍体、染色体片段缺失 D染色体片段缺失、三体、染色体片段增加、三倍体 答案: C 试题分析: a图含有两个完整的染色体组,但多一条染色体,应该是三体; b图中的一条染色体上的 4基因重复,属于染
22、色体片段增加; c图中含有三个完整的染色体组,应该是三倍体; d图中的一条染色体上缺少 3、 4基因,属于染色体片段缺失。故答案:选 C。 考点:染色体变异 点评:基础题,本题考查了染色体结构变异中的重复和缺失,及染色体数目变异中的个别染色体增减和成倍增减,都属于基础知识点。 下图表示细胞间信息交流的两种方式,下列分析正确的是 : A A可能为唾液腺细胞 B b的化学本质多为糖蛋白 C甲状腺激素的作用方式都如图乙所示 D神经递质的传递方式都如图甲所示 答案: B 试题分析: A分泌的物质是通过体液运输的,由此推断 A是内分泌腺,分泌物a是激素;唾液腺是外分泌腺,分泌物是通过管道运输到特定部位。
23、由乙图可推断出 b是受体蛋白,其化学本质多为糖 蛋白。甲状腺激素的作用方式应如图甲所示。神经递质的传递方式是由突触前膜释放后,通过突触间隙的组织液,扩散到突触后膜,和受体结合,传递方式既不是图甲,也不是图乙。 考点:体液调节的特点和兴奋在神经元之间的传递 点评:本题有一定难度,乙图的这种传递信息的方式,高中阶段只有免疫调节中抗原的呈递是这种方式。 下列各组化合物中,全是内环境成分的一组是 : A CO2、血红蛋白、 H 、尿素 B呼吸氧化酶、抗体、激素、 H2O C Na 、 O2、葡萄糖、血浆蛋白 D Ca2 、载体、氨基酸 答案: C 试题分析:内环境是指细胞外液;血红蛋白在红细胞内;呼吸
24、氧化酶也在细胞内;载体在细胞膜上。故答案:选 C。 考点:内环境的化学成分 点评:基础题,血红蛋白和血浆蛋白不同,血红蛋白在红细胞内,血浆蛋白在血浆中。 基因、 DNA、蛋白质、性状的叙述,不正确的是 : A基因控制性状是通过控制蛋白质的合成来实现的 B基因是有遗传效应的 DNA片段 C白化病症状的出现,是由于基因直接控制合成异常的色素 D基因与性状之间不是简单的一对一关系 答案: C 试题分析:蛋白质是生命活动的主要承担者,基因控制性状是通过控制蛋白质的合成来实现的;白化病症状的出现,是由于基因直接控制合成的酶异常,无法完成催化合成黑色素的化学反应造成的;有些性状是单个基因控制的;也有些性状
25、是由多个基因决定,如人的身高。故答案:选 C。 考点:基因的概念和基因、蛋白质、性状的关系 点评:基础题,本题考查的是基础知识点,基本没有什么难度。 有关基因与酶关系的叙述正确的是 : A每个基因都控制合成一种酶 B酶的遗传信息在信使 RNA的碱基序列中 C基因的转录、翻译都需要酶 D同一生物体不同细胞的基因和酶是相同的 答案: C 试题分析:基因控制合成的蛋白质 不一定都是酶;一种酶也可能由多个基因控制;遗传信息在 DNA的碱基序列中;转录是以基因的一条链为模板合成信使RNA的过程,翻译是信使 RNA为模板合成蛋白质的过程,这些化学反应都需要酶来催化;同一生物体不同细胞的基因是相同的,由于不
26、同细胞选择表达的基因不完全相同,所以酶也不完全相同。故答案:选 C。 考点:基因、蛋白质、性状的关系 点评:基础题,本题涉及的都是基础知识点,只要对其有所了解,就能选出正确选项。 下列关于遗传信息传递的叙述,错误的是 : A线粒体和叶绿体中遗传信息的传递遵循中心法则 B DNA中的遗传信息是通过转录传递给 mRNA的 C DNA中的遗传信息可决定蛋白质中氨基酸的排列顺序 D DNA病毒中没有 RNA,其遗传信息的传递不遵循中心法则 答案: D 试题分析:遗传信息的传递都遵循中心法则; DNA中的遗传信息是通过转录传递给 mRNA的,再由 mRNA传递给蛋白质,从而决定蛋白质中氨基酸的排列顺序;
27、 DNA病毒中没有 RNA,其遗传信息的传递是在寄主细胞内进行的。故答案:选 D。 考点:中心法则 点评:基础题,遗传信息可以从 DNA流向 DNA,也可以从 DNA流向 RNA,进而流向蛋白质;还可以从 RNA流向 RNA( RNA的复制)以及从 RNA流向DNA(逆转录)。 科学家在细胞中发现了一种新的线粒体因子 MTERF3 ,这一因子主要抑制线粒体 DNA的表达,从而减少细胞能量的产生。此项成果将可能有助于糖尿病、心脏病和帕金森氏症等多种疾病的治疗。根据相关知识和以上资料,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A线粒体 DNA也含有可以转录、翻译的功能基因 B线粒体基因控制性状的遗传不符合孟德尔遗传定律
28、 C线粒体因子 MTERF3直接抑制细胞呼吸中酶的活性 D糖尿病、心脏病和帕金森氏症等疾病可能与线粒体功能受损相关 答案 : C 试题分析: “线粒体因子主要抑制线粒体 DNA的表达 ”,说明线粒体 DNA是可以表达的,那么线粒体 DNA是可以转录、翻译的;孟德尔遗传定律只适用于有性生殖的真核生物的核基因,所以线粒体基因控制性状的遗传不符合孟德尔遗传定律;线粒体因子主要抑制线粒体 DNA的表达,而不是抑制细胞呼吸中酶的活性; “此项成果将可能有助于糖尿病、心脏病和帕金森氏症等多种疾病的治疗 ”,说明糖尿病、心脏病和帕金森氏症等疾病可能与线粒体功能受损相关。 考点:基因表达和孟德尔遗传定律的适用
29、范围 点评:本题比较难,题干中学生直接学过的知识不多,主要是提供了比较详细的信息,要求学生有较强的信息获取和处理能力。 下列关于基因、性状以及二者关系的叙述,正确的是 : A基因在染色体上呈线性排列,基因的前端有起始密码子,末端有终止密码子 B基因能够通过复制实现遗传信息在亲代和子代之间的传递 C性状受基因的控制,基因发生突变,该基因控制的性状必定改变 D通过控制酶的合成从而直接控制性状是基因控制性状的途径之一 答案: B 试题分析:基因在染色体上呈线性排列,基因的前端有启动子,末端有终止子;性状受 基因的控制,基因发生突变,该基因控制的性状不一定改变,如基因突变后,控制合成的蛋白质没有改变,
30、那么性状就不改变;通过控制酶的合成从而间接控制性状是基因控制性状的途径之一;基因是通过复制实现遗传信息在亲代和子代之间的传递的。故答案:选 B。 考点:基因和染色体的关系、基因对性状的控制 点评:基础题,本题考查的知识点比较多,但都是一些基础知识,是识记范畴的内容。 1983年科学家证实,引起艾滋病的人类免疫缺陷病毒( HIV)是一种逆转录病毒。下列正确表示 HIV感染人体过程的 “遗传信息流 ”示意图的是: 答案: D 试题分析:人类免疫缺陷病毒( HIV)是一种逆转录病毒,在寄主细胞内应该发生逆转录过程;通过逆转录形成的 DNA能整合到寄主的 DNA上,随寄主DNA的复制而复制;在寄主细胞
31、内,不能以 DNA为模板直接合成蛋白质。故答案:选 D。 考点: HIV感染人体过程 点评:基础题,只要了解 HIV感染人体过程,就能选出正确选项。 变异是生命物质的基本特征之一,细菌产生可遗传变异的种类最可能的是 : A基因突变 B基因重组 C染色体变异 D环境条件的改变 答案: A 试题分析:只要有遗传物质的复制,就可能产生基因突变;细菌是原核生物,没有染色体,不可能产生染色体变异;基因重组只发生在有性生殖过程中,细菌不能进行有性生殖,也不可能发生基因重组;环境条件使生物产生的变异,是不可遗传的变异。故答案:选 A。 考点:生物的变异 点评:基础题,生物的变异可分为遗传的变异和不遗传的变异
32、,遗传的变异是由于遗传物质的改变造成的变异,分为基因突变、基因重组和染色体变异,不遗传的变异是由于环境的影响造成的。 果蝇有 104对基因,每个基因的突变率是 10-5,对于一个等数量的种群( 108)来说, 出现的突变数是 210410-5108=2107个。这一数据说明了 : A突变都是有害的 B突变为生物进化产生了原材料 C每个基因的突变频率很高 D突变的有害有利不是绝对的 答案: B 试题分析:每个基因的突变率是 10-5,突变频率很低,但对于一个种群来说,出现的突变基因数量还是比较多的,这就为生物的进化提供了原始材料;突变的有害有利不是绝对的,适应环境的突变是有利的,不适应环境的突变
33、是有害的,但突变大部分是有害的; “突变的有害有利不是绝对的 ”这句话虽然正确,但它不是题干数据说明的问题。故答案:选 B。 考点:基因突变的意义 点评:基础题,对生物来说,基因突变可能破坏生物体与现有环境的协调关系,而对生物有害,但有些突变也可能使生物产生新的性状,适应环境的改变,获得新的生存空间。还有些基因突变既无害也无益。 综合题 下图为人缩手 反射相关结构的示意图,请分析并回答: ( 1)图中有突触的部位是 (填图中字母)。当针刺手指后会产生缩手反射,但化验取指血时,针刺手指时手并未缩回,这一现象说明在反射过程中,高级神经中枢对低级神经中枢有 作用。 ( 2)图所示为某段神经纤维模式图
34、。受到适当的刺激后,接受刺激部位膜内外电位发生的变化是 ,发生这一变化的主要原因是:刺激使膜对离子的通透性发生改变,导致 Na+大量涌入细胞,在受刺激部位与未受刺激部位之间形成 ,使兴奋沿着神经纤维传导。 ( 3)肉毒杆菌毒素是从肉毒杆菌中提取出的毒蛋白,是目前已知的最 强的神经毒素,它能抑制传出神经末梢突触前膜乙酰胆碱的释放。微量注射此毒素可以阻断 ,使肌肉松弛性麻痹而达到除皱的功效,这种毒素作用的位置是图中 (填图中字母)处。 答案:( 1) B、 C、 D ; 调控 ( 2)从外正内负变为外负内正 ; 局部电流 ( 3)兴奋的传递 ; D 试题分析:突触是细胞间发生联系的一种结构, B和
35、 C是神经元之间形成的突触, D是神经元和骨骼肌之间形成的突触;低级神经中枢受高级神经中枢的调控。由图 2可知,接受刺激部位膜内外电位发生的变化是从外正内负变为外负内正。肉毒杆菌毒素能抑制传出神经末梢突触前膜乙酰胆碱(神经递质)的释放,说明此毒素可以阻断兴奋在神经元之间的传递。 “使肌肉松弛性麻痹而达到除皱的功效 ”,这种毒素作用的位置是图中的 D(神经元和骨骼肌之间形成的突触)。 考点:通过神经系统的调节 点评:基础题,本题考查的都是基础知识点,属于识记范畴。 下图是人体营养物和代谢物变化示意图,若图中的 a、 b、 c、 d所代表的是相同物质,请回答问题: ( 1)若字母序号代表水;当 d
36、 a时,试分析 c的变化: ,其代表 作用。 ( 2)若字母序号代表 Na+,人每天的生活全过程中,下列关系式正确的是( ) A a=b+c+d B ab+c+d C ab+c+d D a+cb+d ( 3)若字母序号代表的是各种功能细胞,则(填字母序号): A图中字母序号中最能体现细胞膜流动性的是 _。 B若给某人注射氨基酸营养液,生理活动明显增强的是 _。 C造成以上差异的根本原因是 。 D该图体现了内环境的作用是: 。 答案:( 1)增多;对水的重吸收 ( 2) D ( 3) A、 b ; B、 c ; C、基因的选择性表达 D、细胞与外界环境进行物质交换的媒介 试题分析:当 d a时,
37、细胞外液浸透压上升,抗利尿激素分泌量增加,肾小管和集合管重吸收水的量增多;图中的 a 和 c 是得水量, b 和 d 是失水量,所以 b、c、 d不能加在一起。故( 2)的答案:选 D;图中的 b是分泌消化液,有消化酶通过外排分泌到细胞外,能体现细胞膜流动性;若给某人注射氨基酸营养液,会使细胞外液浸透压上升,抗利尿激素分泌量增加,肾小管和集合管重吸收水的量增多;造成以上差异的原因是不同细胞的功能不同,根本原因是基因的选择性表达。 考点:内环境的作用、水 平衡调节、细胞膜的结构特点和细胞分化 点评:本题考查的虽然都是基础知识,但知识点比较多,履盖面大,做起来还是有一定难度的。 下图表示利用某二倍
38、体农作物 、 两个品种培育 、 、 三个新品种的过程, - 表示育种过程,两对基因独立遗传,分析回答: (1)由图中 获得 称为 育种,其育种原理是 ,其中过程 是 ,过程 是 。 (2)由图中 获得 过程称为 育种,其育种原理是 ,其中 表示 技术,该育种方法优点是 ; (3)图中 、 过程常用的方法是 。 (4)品种 为 倍体,它接受 花粉后结 (有、无)籽果实。 (5) 和 是否可看成同一物种? 。阐述理由 。 答案:( 1)杂交,基因重组,杂交,自交 ( 2)单倍体,染色体变异,花药离体培养,明显缩短育种年限 ( 3)用秋水仙素处理萌发的幼苗 ( 4)四,有 ( 5)否,杂种不育,存在
39、生殖隔离 试题分析: 和 杂交得 ,再由 自交,从子代中选育出 的过程叫杂交育种;其育种原理是基因重组。把 的花药( )离体培养,所得的幼苗用秋水仙素处理,再选育出 的过程叫单倍体育种;其育种原理是染色体变异;该育种方法优点是明显缩短育种年限。把 的幼苗用幼苗用秋水仙素处 理,得 的过程,叫多倍体育种。由基因型可以看出 和 都是二倍体,那么 就应该是四倍体, 和 杂交得三倍体种子,但三倍体的体细胞中含有 3个染色体组,在减数分裂时,由于联会紊乱,很难形成正常配子,所以 和 杂交后代高度不育, 和 之间存在生殖隔离,不能看成同一物种。 考点:变异与植物育种 点评:本题有一定难度,几乎考查了所有的
40、育种方法及原理,但只要正确分析出图中 、 、 、 、 分别代表的含义,就能做好此题。 特纳氏综合症(性腺发育不良),是女性中的一种遗传病,发病率为 13500。经染色体检查发现,患者缺少了 一条 X染色体,通常写作 XO。现有一对色觉正常的夫妇生有一个既患色盲又患特纳氏综合症的女孩(色盲基因 b是位于 X染色体上,色觉正常对色盲为显性),请据此回答下列问题。 ( 1)女孩的基因型是 。 ( 2)父亲的基因型是 ,母亲的基因型是 。 ( 3)该女孩的色盲基因由 方遗传而来,特纳氏综合症是 方减数分裂异常造成的。 答案:( 1) XbO ( 2) XBY XBXb ( 3)母 父 试题分析:女孩患
41、特纳氏综合症,其基因型是 XO,又同时患色盲那么基因型就应该是 XbO。父亲色觉正常,其基因型是 XBY,母亲色觉正常但有一个既患色 盲又患特纳氏综合症的女儿,其基因型是 XBXb。由此推出:该女孩的色盲基因由母方遗传而来,特纳氏综合症是父方减数分裂异常造成的。 考点:减数分裂和伴性遗传 点评:本题有一定难度,其关键是从 “特纳氏综合症通常写作 XO”和 “生有一个既患色盲又患特纳氏综合症的女孩 ”推断出该女孩的基因型是 XbO,其它问题就比较简单了。 某原产地的某种一年生植物 a,分别引种到低纬度和高纬度地区种植,很多年以后再移植到原产地,开花时期如下图所示。回答下列问题: (1)将植物 a
42、引种到低纬度和高纬度地区,这样原属于同一个物种的种群 a、 b和c之间形成 _,种群 b和种群 c个体之间由于花期不同,已不能正常受粉,说明已产生了 _。 (2)在对 b植物的某一种群进行的调查中,发现基因型为 DD和 dd的植株所占的比例分别为 10%和 70%(各种基因型个体生存能力相同 ),第二年对同一种群进行的调查中,发现基因型为 DD和 dd的植株所占的比例分别为 4%和 64%,在这一年中,该植物种群是否发生了进化? _,理由是 _。 (3)现代生物进化理论认为:种群是生物进化的基本单位, _决定生物进化的方向。 答案: (1)地理隔离;生殖隔离 (2)没有 ;因为该种群的基因频率
43、没有发生变化 (3) 自然选择 试题分析: a、 b和 c分别种植在不同地区,它们之间形成了地理隔离;种群 b和种群 c个体之间由于花期不同,已不能正常受粉,也就是不能产生后代,说明已产生了生殖隔离。 b植物第一年 D基因的基因频率为 10% 1/2(100%-10%-70%)=20%,第二年 D基因的基因频率为 4%+1/2(100%-4%-64%)=20%;在这一年中,该植物种群的基因频率没有改变,所以没有发生了进化。现代生物进化理论认为:种群是生物进化的基本单位, 自然选择决定生物进化的方向。 考点:现代生物进化理论 点评:本题有一定难度,需要掌握基因频率和基因型频率的关系,才能正确解答此题。既 D 的基因频率等于 DD 的基因型频率加上 Dd 的基因型频率的一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