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012-2013学年福建省东山县第二中学高一上学期期中考试地理试卷与答案(带解析) 选择题 读 “某个时刻太阳系局部示意图 ”,完成问题。 【小题 1】图中字母 M所示的天体为 ( ) A火星 B金星 C土星 D水星 【小题 2】关于图中四个天体的说法,正确的是 ( ) A这四个天体的级别相同 B小行星带位于 M星轨道和木星轨道之间 C按结构特征分 M星和木星都属于巨行星 D地球是太阳系的中心天体 答案: 【小题 1】 A 【小题 2】 B 试题分析: 【小题 1】图示 M位于地球和木星轨道之间,判断为火星。 【小题 2】图示地球、 M和木星是行星,而月球属于卫星。故 A错误。小行星带位于火
2、星与木星轨道之间,故 B正确。巨行星包括木星和土星, C错误。太阳系的中心天体是太阳, D错误。 考点:本题考查太阳系和天体类型。 点评:知识性试题,简单题。解题的关键是掌握太阳系八大行星的分布和太阳系图示的基本概括,本题还可以结合 M行星是太阳系内生命探索的主要目标设计试题。 读 “北半球中纬度某地连续三天的天气状况示意图 ”,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A 10月 4日平均气温最高 B 10月 5日昼夜温差 最大 C 10月 6日最易出现霜冻 D 10月 5日恰逢台风过境 答案: B 试题分析:图示 4日,昼夜皆阴,白天多云,云层对太阳辐射的削弱作用强,故白天气温较低,晚上多云,大气逆辐射强,
3、气温不低; 5 日昼夜皆晴,云少,则白天大气对太阳辐射的削弱作用弱,故白天气温较高,晚上少云,大气逆辐射弱,气温较低;故昼夜温差最大, B项正确。 6日,白天晴天,气温高,晚上阴天,气温不低,故平均气温最高。 考点:本题考查大气的热力作用。 点评:本题解题的关键是掌握大气的热力作用原理,利用白天大气的削弱作用和晚上的保温效应解释不同天 气状况下的气温高低,难度一般。 读 “亚洲大陆与太平洋因热力作用形成的高空等压面示意图 ”,回答问题 : 【小题 1】有关甲、乙、丙、丁四地之间气压高低与气流运动的叙述正确的是 ( ) A甲地气压高于乙地 B甲地气压高于丙地 C甲、丙之间气流下沉 D丙、丁之间风
4、从陆地吹向海洋 【小题 2】下列地理现象与图示季节相符的是 ( ) A塔里木河出现断流 B长江处在汛期 C北京昼短夜长 D地球公转速度较快 答案: 【小题 1】 A 【小题 2】 B 试题分析: 【小题 1】气压分布的一般规律:越往高空气压越低,故甲乙的气压低于丙丁的。且结合高空等压面的弯曲判断,高压处等压面向上凸,低压处等压面向下凹,故确定甲处为高压,乙处为低压,而近地面的气压分布与高空相反,故 A项正确。 【小题 2】图示陆地近地面的气压低于海洋,故判断陆地近地面的气温较海洋高,判断为北半球的夏季,故塔里木河为汛期,长江流域受季风气候影响,此时降水丰富,为汛期, B正确;北京此时昼长夜短;
5、 C错误;地球公转经过远日点附近,故公转速度较慢, D错误。 考点:本题考点等压面和海陆热力性质的差异。 点评:本题解题的关键就 是理清热力环流中气压分布的两条基本规律,并清楚不同季节海陆热力性质的差异,难度一般。 读太湖表层水温日变化图回答,问题。 【小题 1】太湖水的热量主要来源是 ( ) A太阳辐射 B地面辐射 C大气辐射 D地球内部 【小题 2】 9日与 10日的两条水温日变化曲线有较大差异,最可能的原因是 ( ) A测量误差 B 9日是阴天, 10日是晴天 C白昼长短的差异 D 10日有台风影响 答案: 【小题 1】 A 【小题 2】 B 试题分析: 【小题 1】太湖水属于下垫面,下
6、垫面的直接热源是太阳辐射。 【小题 2】 图示 9日的温度日变化较小,反映阴天; 10日的气温日变化较大,反映了晴天。晴天白天云少,大气对太阳辐射的削弱作用少,到达地面的太阳辐射多,晚上云少,大气逆辐射弱,保温效应差,故气温低,温差大。 考点:本题考查大气的热力作用。 点评:本题解题的关键是理解大气的热力作用的基本原理,难度一般。 温室效应引起全球变暖已成事实。最近,澳大利亚科学家又提出,与这一效应相伴随的还有 “地球变暗 ”效应。回答问题。 【小题 1】图 3为模拟温室效应的小实验,两支同样的温度计静置在阳光下,十分钟后,透明玻璃瓶内温度计的读数可能是 ( ) A 8 B I0 C 12 D
7、 25 【小题 2】图 4中与全球变暖相对应的大气热力作用是 ( ) A B C D 【小题 3】影响近地面大气温度随高度升高而递减的是箭头 ( ) A B C D 答案: 【小题 1】 C 【小题 2】 D 【小题 3】 C 试题分析: 【小题 1】玻璃瓶具有保温效应,故能使瓶内气温较外面高,故判断为 C项。 【小题 2】全球变暖是由于大气的二氧化碳含量增多,故导致大量吸收地面辐射,而加强了大气逆辐射,使地面气温升高,故选 箭头。 【小题 3】近地面大气温度随高度升高而递减说明大气的直接热源是地面,即高空到达的地面辐射少,故选 C项。 考点:本题考查大气的热力作用。 点评:本题解题的关键是掌
8、握大气的热力作用的基本原理和图示各类辐射的区别。难度一般。 该图为北京市某日发布的日出日落时间 (北京时间 )情况。读图回答问题。 【小题 1】该日可能是 ( ) A 3月 21日 B 4月 7日 C 9月 23日 D 10月 7日 【小题 2】该日太阳直射点的位置及随后几日太阳直射点的移动方向是 ( ) A北半球、向北移 B南半球、向北移 C北半球、向南移 D南半球、向南移 答案: 【小题 1】 B 【小题 2】 A 试题分析: 【小题 1】根据图示北京的日出日落时间,计算该日北京的昼长大于 12小时,故判断昼长夜短,反映太阳直射点位于北半球,故应为 3月 21日到 9月 23日之间。 【小
9、题 2】结合明天的日出日落时间,判断该地区的昼长变长,故判断太阳直射点向北移,则北半球昼变长。 考点:本题考查昼夜长短的应用。 点评:本题解题的关键是掌握昼夜长短的状况和昼夜长短的变化与太阳直射点之间的关系。难度一般。 该图是黄赤交角和太阳光照射地球示意图。读图回答问题。 【小题 1】关于黄赤交角的叙述,正确的是 ( ) 图中角 是黄赤交角 图中角 是黄赤交角 目前度数为 23o26 目前度数为 66o34 A B C D 【小题 2】此时北半球正值 ( ) A春季 B夏季 C秋季 D冬季 【小题 3】若 角增大,则 ( ) A南、北极圈的度数增大 B太阳直射点运动的范围增大 C太阳直射点回归
10、运动的周期延长 D地球上温带范围扩大 答案: 【小题 1】 B 【小题 2】 B 【小题 3】 B 试题分析: 【小题 1】根据图示地轴的位置判断赤道面,太阳光所在的平面为黄道面,故黄赤交角为角 ,目前黄赤交角为 23o26。 【小题 2】图示根据阳光分布,判断太阳直射点位于北回归线上,故判断此时为北半球夏至日,故为北半球夏季。 【小题 3】角 增大,则回归线度数增大,极圈度数减小,故太阳直射点的纬度范围扩大,确定热带范围增大,寒带范围增大,则温带范围缩小。 考点:本题考查黄赤交角的分布、影响和晨昏线图的判断。 点评:本题解题的关键是注意从图示提取信息,掌握晨昏线图判读的一般规律和黄赤交角与回
11、归线、极圈的关系等,难度较低。 该图在 某地北京时间 9月 23日 13时 20分的景观照片。据此完成问题。 【小题 1】该日 ( ) A广州 (113E, 23N)日出比上海 (121E, 31N)早 B长城站有极昼现象 C北京 (40N)正午太阳高度小于悉尼 (3355S) D莫斯科白昼时间长于华盛顿 【小题 2】该地最有可能位于 ( ) A 100E 、 2326N B 140E、 2326N C 140E 、 0 D 100E、 0 答案: 【小题 1】 C 【小题 2】 D 试题分析: 【小题 1】由于该日为北京时间 9月 23日,故太阳直射点位于赤道,故全球昼夜平分,则越往东日出越
12、早, A错误。长城站位于极圈以外,始终没有极昼极夜现象, B错误。正午太阳高度 =90-纬度差,计算得悉尼大于北京, C正确;莫斯科和华盛顿的昼长都为 12小时, D错误。 【小题 2】图示该地的物体日影垂直,故判断当地位于太阳直射点上,故 9月23日,太阳直射点的纬度为赤道,北京时间为 13日 20分,则太阳直射的的 12时所在经线,较北京时间晚 1小时 20分,故当地位于 120E西侧 20.故选 D项。 考点:本题考查地球运动意义的综合应用。 点评:本题解题的关键 是掌握 9月 23日的晨昏线分布规律和太阳直射点的分布规律,利用基本规律分析问题,形成习惯思维。难度一般。 该图是北半球某条
13、河的剖面图,据此判断该河流流向 ( ) A由南向北流 B由北向南流 C由东向西流 D由西向东流 答案: B 试题分析:图示北半球河流,地转偏向力向右偏,故水流向西岸冲刷,东岸泥沙淤积,故判断河流为由北向南流。 考点:本题考查地转偏向力。 点评:本题解题的关键是掌握地转偏向力的偏转规律,知识性试题,简单题。 2012年元旦过后,美国科幻大片阿凡达上映。影片讲述地球人试图从遥 远的潘多拉星球开采矿产以解决地球的能源危机而与 “纳美人 ”(潘多拉星球的土著人)发生一系列的矛盾冲突。据此完成问题。 【小题 1】假如影片中 “潘多拉 ”星球在宇宙中是存在的,那么它不可能属于 ( ) A总星系 B银河系
14、C河外星系 D太阳系 【小题 2】影片中地球人在 “潘多拉 ”星球行动时需要戴氧气罩,证明其大气不适合人类呼吸,下列与地球大气有密切关系的是 ( ) A地球的质量和体积适中 B地球的昼夜更替周期适中 C地球与太阳的距离适中 D地球自转周期适中 答案: 【小题 1】 D 【小题 2】 A 试题分析: 【小题 1】该天体距离地球遥远,故判断不属于太阳系。 【小题 2】地球上的较厚的大气层是由于地球上的质量和体积适中,选 A项。地球上的昼夜交替周期和自转周期适中;地球与太阳的距离适中都影响地球上适宜的温带。 考点:本题考查天体系统和地球生命存在的原因。 点评:本题解题的关键是掌握地球的宇宙环境,理清
15、地球生命存在的基本条件和原因。难度适中。 下列能源不是由太阳能转化而来的是 ( ) A水能 B风能 C潮汐能 D煤炭 答案: C 试题分析:潮汐能是由于天体引力而形成的,故不是由太阳能转化而来的。 考点:本题考查太阳辐射对地球的影响。 点评:解题的关键是掌握太阳辐射对地球的影响,知识性试题,简单题。 日全食时,能看见的太阳大气层及相应的太阳活动是 ( ) A色球、耀斑 B日冕、黑子 C色球、太阳风 D光球、黑子 答案: A 试题分析:日全食时,能看到原来肉眼不能看到的色球层和日冕层,色球层上对应的太阳活动为耀斑;日冕层上为太阳风。 考点:本题考查太阳大气分层和大气活动。 点评:知识性试题,简单
16、题。解题的关键是了解太阳大气分层和太阳活动的分布,本题还可以考查太阳活动对地球的影响设计。 下列地理 现象的发生,与地球自转无关的是 ( ) A四季更替 B长江三角洲的发育 C日月星辰的东升西落 D东京的地方时比北京早 答案: A 试题分析:地球自转形成日月星辰的东升西落,地方时的差异,地转偏向力和昼夜交替,而四季更替是由于地球公转形成的。 考点:本题考查地球自转的影响。 点评:知识性试题,简单题。本题解题的关键是掌握地球自转的影响和公转影响的区别 一个旅游团从广州出发飞越浩瀚的太平洋到美国观光。判断以下行程中发生的地理事件,完成问题。 【小题 1】飞机在飞越太平洋中部时,由于时差的缘故,空中
17、小姐在广播中要求旅客把自己 的手表 ( ) A调快 1小时 B调慢 1小时 C调快 24小时 D调慢 24小时 【小题 2】到达美国后,酒店大堂悬挂着三个大钟 (如下图 ),这时广州时间可能为 ( ) A 5时 B 8时 C 16时 D 21时 答案: 【小题 1】 D 【小题 2】 B 试题分析: 【小题 1】由广东向东到美国,向东越高日界线,故手表应调慢 24小时。 【小题 2】格林尼治时间为 0经线的时间为 12时(或 24时),而北京时间为东八区区时,时间较格林尼治时间早 8个小时,故为 20时或 8时。 考点:本题考查时间问题。 点评:时间问题的计算主要掌握计算方法: “东加西减时差
18、 ”,向东越过日界线,减一天,向西则加一天。 综合题 读太阳光照图,回答下列问题。( 9分) ( 1) ACB线是 (晨、昏)线; ( 2) B、 C、 E三点中,线速度大小关系是 , 角速度大小关系是 。 ( 3)图示日期为 月 日,此时正值北半球的 节气。 图中此时 E点的地方时为 时, B点的昼长为 时。 ( 4)描述该日正午太阳高度随纬度的变化规律。 答案:( 1) 晨线 ( 2) CEB C=E=B (3)6 22 夏至 12 0 ( 4) 正午太阳高度由北回归线向南北两极递减 试题分析:( 1)图示顺着自转方向,经过 ACB线由夜半球即将进入昼半球,故判断为晨线。( 2)地球自转线
19、速度的规律:纬度越高,线速度越小;纬度越低,线速度越大。角速度的规律:除南北两极外,地球自转角速度处处相等。( 3)利用二分二至日,不同的晨昏线分布特征判断节气,图示晨昏线与极圈相切,北极圈内出现极昼,南极圈内出现极夜,判断为北半球夏至日。晨昏线图上的时间计算以晨线与赤道的交点为 6点和昏线与赤道的交 点为 18点推算。图示 B点出现极夜,故昼长为 0时。( 4)正午太阳高度的纬度分布规律为:自太阳直射点向南北两极递减,结合直射点的位置分析。 考点:本题考查晨昏线图的综合分析。 点评:晨昏线图示综合分析的一般性试题,难度较低,解题的关键是掌握二分二至晨昏线分布的一般特征和时间问题计算的基本方法
20、和正午太阳高度分布的基本规律等,注意利用基本规律来分析问题,形成常规解题思维。 该表中所列是 12月 5日甲、乙、丙、丁四地的白昼时间,根据表中数据回答问题。 (11分 ) 地点 甲地 乙地 丙地 丁地 白昼时间 5小时 30分 9小时 09分 12小时 13小时 56分 ( 1)四地按纬度从低到高依次是 , 其中位于南半球的是 。( 3分) ( 2)下列四幅图中,能正确表示此日太阳照射情况的是 。( 2分) ( 3)此时地球所处的位置可能位于下图中的 _位置。( 2分) ( 4)此日太阳直射点在 半球,并且正在向 移动,天津昼夜 状况及其变化趋势是 ; 。( 4分) 答案:( 1)丙丁乙甲;
21、丁 ( 2) C ( 3) ( 4)南;南;昼短夜长且昼变短夜变长。 试题分析:( 1)纬度越高,昼夜长短的差越大; 12月 5日,太阳直射点位于南半球,故南半球昼长夜短,故判断只有丁地昼长夜短。( 2) 12月 5日,太阳直射点位于南半球,故南极地区出现极昼,而北极地区出现极夜,根据图示A图,北半球昼长夜短,判断太阳直射点位于北半球, A错误; B、 D图晨昏线与经线重合,判断为春分或秋分日, C图北半球昼短夜长,故判断太阳直射点位于南半球,故选 C项。( 3)根据公转轨道图示的太阳直射点位于判断 之间的位置表示太阳直射点位于北回归线上的夏至日, 表示太阳直射点位于南回归线上的冬至日,故判断
22、 12月 5日位于秋分日 冬至日之间为 位置。( 4) 12月 5日,太阳直射点位于 9月 23日到 12月 22日之间,故太阳直射点位于南半球,且向南移,昼夜长短状况看直射点位置,昼夜长短变化看直射点的移动,故判断北半球昼短夜长,且北半球昼变短夜变长。 考点:本题考查地球公转、晨昏线图的判断、昼夜长短变化等内容的综合分析。 点评:难度较低,解题的关键是掌握昼夜长短变化的一般特征;晨昏线图判读的基本方法;公转轨道上二分二至判断的基本规律和利用太阳直射点的位置和移动来判断昼夜长短状况和变化等,注意利用基本规律来分析问题,形成常规解题思维。 读图,回答下列问题( 11分)。 ( 1)人类对地球内部
23、的研究主要是依靠 _。 ( 2)图中 E为 波, F 波。图中 A、 B两个分界面中, B为 界面,在该界面上地震波的传播情况是 。 ( 3)图中圈层 J为 ,其主要特点是 、 。 ( 4)图中 D、 H圈层的物质状态有何不同? 答案:( 1)地震波在地球内部传播速度的变化 ( 2)横 纵 古登堡 纵波突然下降、横波完全消失 ( 3)地壳 厚度不均,大陆地壳厚、海洋地壳薄 由岩石组成 ( 4) D-液态 H-固态 试题分析:( 1)结合图示,人类利用地震波波速在地下传播速度的变化来研究地球内部圈层。( 2)纵波的传播速度较横波快。划分地壳和地幔的界面是莫霍界面,而划分地幔和地核的界面是古登堡界
24、面。故图示 B界面为古登堡界面,直接读图可分析,经过古登堡面横波消失,纵波波速下降。( 3)图示圈层 J位于莫霍界面以上,判断为地壳。地壳的分布特征:大陆地壳有双层而海洋地壳有单层。故大陆地壳较厚,大洋地壳较薄。且地壳是有岩石组成的。( 4)图示D为外核,横波无法通过,说明其为熔融状态或液态。而 H为内核,且固态。 考点:本题考查地球的内部圈层结构。 点评 :本题解题的关键是掌握横波、纵波的传播特征,和地球内部圈层划分的主要依据和界线等基本内容,并结合利用图示信息分析,难度一般。 读某地实际大气中的风向图(如图),分析回答下列问题。( 11分) ( 1)写出图中箭头表示的含义: ( 2) 与等
25、压线的关系是 ,其方向是 。 ( 3)该图表示 (近地面或高空 )风向,判断的依据 是 。 ( 4)图中 M、 N 两地相比,风力较大的是 ,理由是 。 答案:( 1) 水平气压梯度力 风向 地转偏向力 摩擦力 ( 2)垂直 高压指向低压 ( 3)近地面 风向与等压线斜交 ( 4) N 等压线密集,水平气压梯度力较大,风力大 试题分析:( 1)图示 与等压线相垂直,由高压指向低压,故判断为水平气压梯度力。 箭头斜穿等压线,由高压指向低压,与等压线斜交,判断为风向。 表示垂直于风向,判断为地转偏向力; 判断为与风向相反的摩擦力。( 2)见上题分析,( 3)图示风向与等压线斜交,故判断为近地面的风
26、。( 4)图示M处的等压线较 N 处稀疏,故判断水平气压梯度力小,风力小。 考点:本题考查三个力作用下的风。 点评:本题解题的关键是理清三个力对风的作用效果和基本特征, 简单题。 某高一学生实验小组,在模拟验证某地理原理时,采用下列做法:在一 个标有尺度的六面都封闭的透明玻璃柜内,分别放置一个电炉 (有导线连到柜外 )和一大碗冰块在底部两侧。在玻璃柜顶面中部的内壁贴一张下垂的纸片 A,在玻璃柜底面中部的内壁贴一张竖立的纸片 B(如图 )。电炉通电一段时间后,根据纸片 A、 B的偏动情况,可以验证该原理。回答 : ( 1)以上实验要验证的是 (地理原理)。 ( 2)在电炉通电一段时间之后,纸片
27、A向 (填左或右)偏, 纸片 B向 (填左或右 )偏。 ( 3)在图中线段上用箭头画出电炉和冰块附近低处( B等高面)和高处( A等高面)之间空气的流动方向。( 2分) ( 4)运用该原理解释其存在对改善城市大气环境的影响 .( 2分) 答案: (1)热力环流 (2)右 左 (3)画图略 ( 4)减轻城市热岛效应 增加空气湿度 改善空气质量、减轻城市大气污染 试题分析:( 1)实验通过地面的冷热不均而导致空气的垂直运动,进而形成热力环流。( 2)电炉通电后,受热则热空气上升,而冰块冷却后,冷空气下沉,进而电炉处近地面形成低压,高空形成高压,而冰块处近地面形成高压,高空形成低压,故高空的风由电炉吹向冰块,即纸片 A向右运动,近地面的风由冰块处流向电炉,纸片 B向左运动。( 3)根据 “热空气上升,冷空气下沉 ”的原理完成。( 4)由于城市形成 “热岛 ”,故城市形成上升气流,利于城市大气污染的扩散,也利于水汽凝结形成降雨。 考点:本题考查热力环流及图示。 点评:本题解题的关键是掌握热力环流形成的基本原理 “热空气上升,冷空气下沉 ”,进而形成环流。难度较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