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第三章 依附论与新马克思主义,本讲在阐述依附论的理论内涵、政策主张的基础上分析依附论与西方新马克思主义的相互关系。,依附论概述,依附论的三种倾向,依附论的理论渊源,新马克思主义的形成与发展,依附论与新马克思主义,一、依附论兴起的历史条件,第一,第二次世界大战后国际关系总体上处于和平状态,列宁有关帝国主义竞争与冲突的理论难以解释这个现象。马克思主义缺乏理论创新。第二,美国在两次世界大战中崛起,成为世界霸主,它要按照自身利益改造世界政治经济结构,国际体系从资本主义中心国家向边缘国家扩大。“帝国主义的冲动”的削弱。,第三,在拉丁美洲、非洲和亚洲,知识分子怀疑马克思的发展图式:资本主义将按照自身形象创
2、造一个世界,实现普遍的经济增长。包括: (1)质疑资本主义运动规律:资产阶级剥削剩余价值导致工人阶级贫困化。结构调整已使工人的工资和福利水平有很大提高,超过了其生存需要,工人阶级不再被排斥于政治过程之外。 (1)资本主义的发展继承下来的贫困化特点,转移到了第三世界。 因此,在国际范围内的剥削现象就成了左派知识分子分析的核心问题。一些学者认为,发达工业中心的资本、技术扩散并不必然带来欠发达地区的经济发展,反而导致边缘地区停滞不前和资本外流,不断加深发展不足的情况。,第四,拉丁美洲资本积累处于一个特定阶段,传统的民族资本主义正在衰落,新兴社会集团正在为拉美经济发展重新确定方向。包括:墨西哥卡德纳斯
3、改革;巴西瓦加斯改革;阿根廷庇隆改革。 将发展差距归根于拉美在资本主义体系中的从属性和依附性。,第五,拉丁美洲对发展自主性的探讨,提出了关于拉美地区国际关系学的使命问题。 (1)摆脱拉美在国际关系中的从属地位 (2)摆脱本地区的边缘性特征 (3)摆脱依附状态和不对称的知识交流 (4)重新“发现”拉丁美洲的历史,重要代表人物:,保罗巴兰;劳尔普雷维什;安德烈冈德弗兰克;萨米尔阿明;特奥托尼奥多斯桑托斯;阿瑞丽伊曼努尔;卡多佐;吉奥瓦尼阿里吉;伊曼纽尔沃勒斯坦等。,二、依附论的理论渊源,马克思主义为依附论奠定了理论分析框架 发展主义和结构主义是依附分析的起点 对西方现代化理论的批判,(一)马克思主
4、义是重要的思想来源,马克思主义劳动价值论、资本积累论和帝国主义理论产生了直接影响。 方法论上,继承了辩证唯物主义和阶级分析法; 本体论上,与列宁主义相一致 认识论:发生集体偏移,导致依附论的研究对象与范畴发展整体转移,1、希法亭和卢森堡的影响,希法亭认为,资本输出日益指向出口原材料的生产,这导致了经济和政治的依附性。 卢森堡提出关于资本主义是不能独立存在的世界体系的观点,说明资本主义中心国家的经济发展是以牺牲落后国家的利益为代价的。剩余价值的逻辑如下:剩余价值不是来自于工人的劳动,而是资本家通过同第三市场进行贸易得到的利润。也就是通过与殖民地、半殖民地的不等价交换来实现的,弗兰克和阿明将此观点
5、发挥到极致。,2、列宁的影响,第一,列宁认为资本主义对殖民地和半殖民地的影响是破坏性的和寄生性的,它不会导致发展,它导致贫困化和反殖民主义、反资本主义的革命。 第二,列宁提出帝国主义是一种世界体系。即少数先进国家对多数国家实行殖民压迫和金融扼制的世界体系。金融资本向外围扩张,实际上是通过把权力和财富集中到中心而改变世界体系的国际化过程。,研究中的应用,弗南德兹对哥伦比亚的依附分析; 卡多佐认为列宁最早阐述了有关依附性国家和边缘地带不发达的根源的观点。 卡多佐沿用了辩证唯物主义的方法和阶级分析。,3、毛泽东的影响,中国社会各阶级的分析、矛盾论、实践论对依附论者产生了思想启蒙的作用。多斯桑托斯认为
6、,毛泽东对不发达和依附理论产生了决定性影响。 毛泽东关于马克思主义与中国革命实践相结合以及新民主主义革命的思想理论,深刻地影响了多斯桑托斯、萨米尔阿明。,(二)普雷维什结构主义的影响,所谓结构主义,就是把世界体系分成两个部分,一边是发达的工业化中心国家,一边是欠发达的农业边缘国家。两者之间存在系统性相互作用。发达与不发达相伴而生。欧洲工业化发展带来资本主义增长和现代化,还使前资本主义地区原始特征永久化。,劳尔普雷维什命题,1、初级产品贸易条件恶化论。技术变迁、市场容量、需求弹性和收入弹性等一系列条件变化,对发展中国家的初级产品出口产生了不利影响。(1)技术进步的利益在中心与外围不平等分配;(2
7、)贸易周期运动对中心与外围产生不同影响。,2、中心外围理论。 资本主义世界经济体系是一个由中心和外围构成的整体,其中技术进步首先渗透的部分就是中心,它的经济结构是同质性和多样化的;生产、技术和组织上落后的就是外围,其经济结构是异质性的和单一专业化的。中心外围的关系不平等。双方资本积累能力和生活水平都存在着显著差别。中心外围的国际经济结构的运转服从于中心的利益,外围则处于依附的被剥削地位。 发达资本主义是向心性的、吸收性的和统治性的。向心性是指发达国家阻止其技术的向外传播;吸收性是指在外围的利润向发达国家转移;统治性是指中心国家控制外围国家的国内政治进程和政策选择。,3、进口替代论,在国际市场上
8、存在着不发达国家初级产品相对工业产品价格长期下降的趋势,解决办法是把外资挡住,建立关税壁垒实现国内资本主义的发展。建设基础设施,实行进口替代以刺激生产。,4、自由主义和社会主义相调和,1980年提出政治路线,即自由主义和社会主义相调和的路线,以此改造外围资本主义的发展方向。即建立在个人自由基础之上的社会主义,即反对外围国家乞灵于发达国家主导的市场经济,又反对建立一个生产资料国有化的激进政体。 新中等阶层的代议制度是最好的政治选择。整合受排斥的底层社会民众,以避免大规模群众运动对政治结构和发展努力的冲击。强调渐进调整,极力避免政治动荡。,(三)对现代化理论的批判,第一阶段的现代化理论:圣西门、孔
9、德和斯宾塞。以西北欧的经验作为现代化的典型,创立了实证主义的工业社会理论体系。 第二阶段的现代化理论:主要是亚当斯密的古典经济学、黑格尔的市民社会理论、马尔萨斯的人口理论、卡尔马克思的历史发展图式、马克斯韦伯的合理化和科层化认识论,代表着以东北欧为典范的现代化理论。 第三阶段的现代化理论在美国形成(1960s)。旨在建立一个普适性的现代化概念,以论证发展中国家实现工业化和现代化的政治经济条件。流派众多,社会现代化理论代表人物有:帕森斯、列维、勒纳和穆尔;经济现代化理论代表人物有:罗斯托、刘易斯、弗兰克、格尔申克隆、库兹涅茨;政治现代化理论的代表人物有:伊斯顿、阿尔蒙德、亨廷顿;还有文化现代化理
10、论(英格尔斯)等。,1、穆尔的社会现代化理论,现代化就是传统社会像西方发达国家那样向经济富裕、政治稳定的社会的总体过渡。工业化是始发原因,现代化是工业化的最终结果。 现代化的四条件图式:(1)价值观的转变,即由亲属优先转向业绩优先,以及建立在国粹主义基础上的国民统一;(2)政治上确立产权制度和自由市场体系;(3)机构上形成专业化的科层结构和国家财政制度;(4)个人动机上培育创业精神,追求财富、积极向上的人格。 现代化的衡量标准:经济结构:高水平的技术和受过高度训练的专家;广阔的市场和相互依存的组织结构;人口结构:由工业化初期降低死亡率引起人口爆炸到工业化成熟期的低出生、低死亡率和老龄化。社会结
11、构:亲属群体解体,家庭功能缩小;个人主义;妇女地位提高;社会控制减弱。,2、刘易斯的二元经济结构理论,1938年获伦敦经济学院工业经济学博士学位,曾任曼彻斯特大学教授、杰姆麦逊政治经济学讲座教授,以及联合国委派的加纳总理顾问、联合国特别基金代理行政主任、西印度大学副校长、加勒比开发银行总裁等职。1978年英国女王封为爵士,1979年获诺贝尔经济学奖。,发展中国家存在二元经济结构:一个是以土著方法进行生产、劳动生产率很低、收入仅供糊口的农业部门。另一个是以现代化进行生产、劳动生产率较高、工资水平较高的城市工业部门。 在农村部门,存在着大量的剩余劳动,其表现是这部分劳动的边际生产率为零或负数。这部
12、分劳动形式上在劳动,实际上处于“伪装失业”的状态。,在工业部门,劳动者已充分就业,其工资水平高于农业劳动力收入,因此农业过剩劳动力就会对工业部分形成源源不断的无限供给。直到农业剩余劳动力被吸收干净,工农两部门工资相等为止。 其结果是工业化逐步实现,农业生产率不断提高,国民经济实现发展,现代化完成。二元结构转变成一元结构。,刘易斯费拉尼斯模式,1964年,拉尼斯和费景汉对二元经济结构理论提出了修正,因为它有两个缺陷:(1)没有足够重视农业在工业增长中的重要性;(2)没有注意到农业由于劳动生产率的提高而出现剩余产品应该是农业劳动力向工业部门流动的先决条件。 在此基础上,提出了拉尼斯费景汉模式。二元
13、经济结构演变分三个阶段:第一阶段类似刘易斯模式,即农业部门存在隐藏性失业,劳动边际生产率为零或负,劳动力供给弹性无限大;第二阶段,农业部门出现了生产剩余,这些剩余可能满足非农业消费;第三阶段,农业劳动力向工业转移。,3、罗斯托的六阶段理论,美国得克萨斯大学经济学、历史学教授、经济史学家。代表作有三部曲:经济增长的过程、经济增长的阶段、政治和增长阶段 吸收了德国历史学派的经济发展阶段划分法、熊彼特“创新学说”、凯恩斯宏观经济分析方法。,从世界经济发展史的角度把社会划分为必须依次经过的五个阶段,传统社会阶段:传统社会是指这样一种社会,其结构是在有限的生产函数内发展起来的,它是以前牛顿时代的科学技术
14、和前牛顿时代人类对物质世界态度为基础的。人均产量水平存在一个最高限度。 为起飞创造前提条件的阶段:政治上建立有效的中央集权;经济上出现新式企业,银行机构促进资本流动,社会对交通、通讯和原材料的投资不断增加,国内国际商业范围不断扩大,现代制造业到处兴起。总体上,低效率的生产方式、旧的社会结构、传统价值观念仍是主要特征。,起飞阶段。农业生产率革命性提高,具有带动整个经济增长的主导部门,社会经济结构发生质的变化,各种束缚经济发展的传统力量统统被消灭,增长成为常态。 走向成熟阶段。在经济起飞60年后,进入经济成熟阶段。成熟是指经济展现出超越曾推动它起飞的初始工业能力,以及在非常广泛的资源范围上吸收和有
15、效地采用现代技术的最先进成果的能力。其特征是:投资率经常保持占国民收入的10-20%,生产的增长经常超过人口的增长,科技进步导致经济结构的变化,在国际经济体系中占据与其资源相称的地位。 大众消费阶段。人均实际收入大幅提高,劳动力结构发生根本改变,主导部门转向耐用消费品和服务业。,追求生活质量阶段(1971年补充)。服务业成为主导产业,不再以有形产品的数量来衡量社会成就,其中,经济起飞和追求生活质量是社会发展的两次“突变”,具有最重要的意义。起飞 就是产业革命,是稳定增长的障碍和阻力最终得以克服的时期,是传统社会向现代社会前进的一个巨大分水岭。 上述每个阶段都有一个主导性产业部门,起飞前是食品、
16、饮料、烟草和水泥,起飞阶段是纺织业,经济持续增长是重工业和制造业,大规模消费是汽车业,追求生活质量是服务业和城建部门。推动各阶段更替的原因是:布登勃洛克式动力、技术创新和新技术的运用。,4、薮野佑三:连续模式和隔断模式,薮野佑三认为,现代化理论可区分为连续模式和隔断模式。他从自然主义和历史主义两种历史观来推导两种模式的分化。在自然主义类型中,我们看到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处于同一条历史发展线条上,它们是一种前后相连续的关系。在历史主义的类型当中,则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处于一种彼此隔断的关系。,连续模式的基本特征是把传统社会和现代社会放在发展的连续线上,并聚焦于传统社会向现代社会的进化。 隔断模式
17、强调政治经济体制中固有的障碍可能导致现代化的中断,从而在理论上更加关注资本主义经济体系的病理现象(如危机和滞胀等。 第一阶段现代化理论是连续模式,第二阶段现代化理论是隔断模式,第三阶段现代化理论又是连续模式,依附论和发展主义又是隔断模式。,5、对现代化理论的批判,依附论兴起于对现代化理论连续模式的反思和批判。连续模式认为,第三世界要想获得发展,就应当沿袭发达国家的做法,搞旧式的资本积累;即第三世界国家的发展必须重走欧美工业化的老路,遵循欧美模式及其经验才能取得成功。 在中心外围的不平等结构下。发达国家搞资本积累,完全是以对发展中国家进行剥削为条件的。,从二元经济向一元经济的演变,本质上是资产阶
18、级掠夺农民、进行原始积累的过程。同时,这个理论完全回避了国际贸易不等价交换的实质。 罗斯托的政治投机性:不仅想用经济理论解释经济历史的进程,而且试图用这种理论代替马克思对人类社会历史发展阶段的划分。经济成长的阶段的副标题就是“非共产党宣言”。 罗斯托的方法是机械唯物主义。经济成长未必都呈现出积极的连续状态,当经济成长反过来造成分配不公或社会不稳时,或者当外部环境发生急剧的变化时,现代化进程就会强行中断。,三、依附论流派,激进的依附论 弗兰克的宗主-卫星论 萨米尔阿明的脱钩论 正统的依附论 多斯桑托斯的新依附论 改良的依附论 卡多索的联系性依附发展理论,弗兰克的宗主-卫星国论,代表作:拉丁美洲:
19、欠发达还是革命?(1969);依附性积累与不发达(1978) 白银资本重视经济全球化中的东方(1998) 理论贡献:不发达的发展 主要观点:资本主义体系的宗主-卫星、卫星国的中心-农村双重结构,宗主国不断从卫星国榨取资本和经济剩余,以致使发展中国家无法取得真正的自主发展。因此,发展中国家应同资本主义体系脱钩(delinking),进行社会主义革命。,萨米尔阿明的脱钩论,代表作 不平等的发展,1973 帝国主义和不平等的发展,1976 全球化的挑战,1999 理论贡献 资本主义世界体系中的中心-外围结构造就不平等的发展 主要观点 以中心地区的自主式积累和外围地区的依附式积累为基础的中心-外围矛盾
20、结构,是不平等发展的根源所在。外围地区的无产阶级能够担负起解决这一矛盾的任务,走社会主义道路。,Samir Amin,多斯桑托斯提出依附的三种形式,代表作:帝国主义与依附1978 三种依附形式 1、商业-出口依附 2、金融-工业依附 3、技术-工业依附 技术依附条件下,发展中国家的工业化的三重限制1、发展中国家的工业化受中心发达国家的消费需求的限制;2、受制于国际收支的波动;3、受中心国家技术垄断的制约。,卡多索的联系性依附发展理论,理论贡献 依附性发展理论 主要观点 反对弗兰克的不发达理论和激进的脱钩战略,认为中心和外围存在着对话和合作的可能。主张发展和依附可以是同时发生和并存的过程,发展中
21、国家可以首先在依附的条件下取得发展,在发展过程中,逐步摆脱依附,走上政治独立和经济自主的道路。,Fernando H. Cardoso,四、依附论各派的共同特点,1、探讨发达国家与发展中国家之间的经济政治关系,寻求 发展中国家的自主发展的途径和方式; 2、认同多斯桑托斯关于依附的定义,即一些国家的经济受制于它所依附的另一国家经济的发展和扩张; 3、一致认为发达与不发达、依附和霸权是资本主义制度的产物; 4、除卡多索外,依附论者反对发展中国家照搬发达国家的发展模式和战略,主张根据自身特点制订相应发展战; 5、都对西方经济学中的现代化理论持反对和批判态度,同时对马克思主义的有关理论和分析方法进行创
22、新和发展。,五、冷战后依附论面临的挑战,前苏联东欧集团的崩溃使依附论者所向往的社会主义革命蒙上了一层阴影; 发展中国家争取国际经济新秩序的斗争开始停滞不前; 1997年发生的东南亚金融危机使卡多索的联系性依附发展观受到了怀疑; 全球化的后果激起了发展中国家对全球化的质疑,依附论和新马克思主义者站在反全球化浪潮的前列。,六、依附论与经典马克思主义,马克思主义发展理论经历了三个阶段经典的马克思主义:研究资本主义的内生发展形态,剩余价值理论和阶级剥削理论只局限于资本主义发达国家内部。 发展的马克思主义:以列宁和布哈林为代表,从研究西欧发达国家转达向研究落后国家,但没有直接指向发展中国家内部,侧重于分
23、析发达国家与落后国家的关系架构。 修正的马克思主义以继承了列宁的分析思路,同时加强了对不发达国家内部结构的探索。,3、依附论与马克思主义的关系 理论与方法上的继承性 (1)马克思的城市与农村分析框架 (2)马克思的经济殖民地思想 依附论对马克思主义的修正 (1)马克思主要分析西欧地区相对成熟的资本主义的发展,把资本主义视为一个全球化现象,认为资本主义从西欧中心向全球的扩散是落后地区实现发展的基本前提。依附论认为,资本主义造成了外围国家对中心国家的依附关系,阻碍了外围地带的发展。激进依附论认为,资本主义不仅不能促使外围国家“发达”,而且导致外围国家“不发达的发展”,外围国家要实现发展,就必须实行
24、与资本主义“脱钩”的政策。,(2)马克思的阶级分析主要建立在对欧洲历史考察的基础上,强调在先进工业化国家无产阶级的解放是落后地区摆脱依附状态的先决条件,而依附论者认为,先进国家的无产阶级从资本主义发展中分得了利益,作为资本主义制度的受益者,他们对于在制度上谋求革命已不再感兴趣。依附论者对本国无产阶级革命动力估计过低,把无产阶级背后的大众(特别是农民)视为革命的主要动力。,(3)马克思以动态方法来看待资本主义,认为资本主义起源于少数几个地方,伴随着资本国际化而在地理上向全世界扩散,经过工业革命等几个关键性转折点后,开始向外大规模输出资本(而不是商品)。依附论把资本主义看作一种静态的剥削体系,认为
25、资本主义世界体系从16世纪开始,至今没有发生过改变。,(4)马克思认为资本积累发生在资本主义国家的内部生产过程之中,来源于资本家对本国工人阶级剩余价值的剥削,并成为扩大再生产的前提。而依附论认为,资本积累只不过是一种再分配形式,是由受剥削的外围向中心的一种资源转移,更加关注普遍存在的剩余价值的国际转移及其后果。,(5)马克思承认资本主义经济关系是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统一,对资本主义持一分为二的辩证态度。尽管马克思主义理论有所缺失,譬如注重生产而忽略交换,强调剥削性质而忽略私人产权制度和资本主义精神(企业家精神)等推动经济发展的作用,但马克思始终认为,资本主义有利于发展生产力,它不仅为社会主义创造
26、了物质前提,而且还创造了这个社会得以产生的阶级力量。依附论基本上对资本主义持否定态度,因为资本主义是一个地区对另一个地区的剥削系统,一些地方的发展必然以世界大多数地方“不发达的发展”为代价,“中心”通过直接榨取利润、不平等交换和对贸易的垄断控制来剥削“外围”。,(1)20世纪80年代末以来,“回归马克思”在东欧和前苏联非常流行。东欧和前苏联实行了激进改革,从集权社会主义后退,回归马克思在共产党宣言中描述的发展路径,回到资本主义体系内,重新发展资本主义的生产力。东欧改革者认为西方资本主义发达国家能够驱动落后国家走向现代化,落后国家只有回到世界资本主义体系并在资本主义依附状态下才能实现发展目标。,
27、(2)典型的依附论路线,说到底就是“脱钩”政策,摆脱资本主义的依附关系,走社会主义道路。20世纪70年代以来,“脱钩论”引起了巨大的争议,政学两界对它的质疑从未停止过,特别是在东欧前社会主义国家发生资本主义的“和平演变”之后,东欧剧变突然间成了依附论的“反题”,作为拉美地区影响最大的发展理论,依附论是否失败似乎要依据其“反题”是否成功来判断。由于东欧在资本主义道路上仍然步履蹒跚,而拉美掀起的新自由主义狂热也未能从根本上解决发展问题,于是社会主义在拉美地区呈现复兴趋势。迄今为止,被国际媒体视为左派领袖当政的拉美国家已达8个,包括委内瑞拉、阿根廷、玻利维亚、巴西、智利、厄瓜多尔、尼加拉瓜和乌拉圭。
28、,(3)中国的和平发展代表着第三条路线,既非简单地回归资本主义制度,又非从资本主义体系“脱钩”,既坚持马克思主义和社会主义制度,又倡导回归马克思的著述和文本,反映了价值理性和工具理性的统一。,主要结论: (1)维持中心外围关系对资本主义中心是非常有利的,资本主义世界体系的既得利益集团相互竞争,这为资本主义本身注入了活力。 (2)中心外围依附结构不仅是资本主义造成的,而且资本主义中心还要想方设法予以维持。如果外围进入中心,就必然打破现有的国际秩序和利益分配结构,从而引起中心的抵制。,(3)某种程度上,“金砖”四国的发展已引起某些资本主义中心国家的极大恐慌,在这些国家出现了逆全球化潮流而动的政策倾向,这正说明,资本主义中心国家绝不允许发展中国家打破现存的中心外围的依附性结构。,六、国际政治经济学三大范式比较,进一步阅读: 张建新:激进国际政治经济学,上海人民出版社2011年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