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考研类试卷]2005年中国人民公安大学普通心理学真题试卷及答案与解析.doc

上传人:hopesteam270 文档编号:487721 上传时间:2018-11-28 格式:DOC 页数:10 大小:41KB
下载 相关 举报
[考研类试卷]2005年中国人民公安大学普通心理学真题试卷及答案与解析.doc_第1页
第1页 / 共10页
[考研类试卷]2005年中国人民公安大学普通心理学真题试卷及答案与解析.doc_第2页
第2页 / 共10页
[考研类试卷]2005年中国人民公安大学普通心理学真题试卷及答案与解析.doc_第3页
第3页 / 共10页
[考研类试卷]2005年中国人民公安大学普通心理学真题试卷及答案与解析.doc_第4页
第4页 / 共10页
[考研类试卷]2005年中国人民公安大学普通心理学真题试卷及答案与解析.doc_第5页
第5页 / 共10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1、2005年中国人民公安大学普通心理学真题试卷及答案与解析 一、名词解释题 1 动力定型 2 遗忘曲线 3 反射弧 4 深度知觉 5 倒摄抑制 6 联觉 二、简答题 7 简要说明有意注意依赖于哪些条件。 8 简要说明绝对感受性和绝对感觉阈限之间的关系。 9 人的情绪状态有哪几种 ?各是在什么条件下产生的 ? 10 简要说明意志行动包括哪几个心理阶段。 11 说明感知觉与表象之间的关系。 12 简要说明技能形成过程中有哪些共同规律。 三、论述题 13 论述个 性与生活实践的关系。 14 结合实例论述心理的实质是什么。 15 论述巴甫洛夫高级神经活动类型与气质类型之间的关系。 2005年中国人民公安

2、大学普通心理学真题试卷答案与解析 一、名词解释题 1 【正确答案】 动力定型是指在一定条件下形成的,依照一定的先后次序和强弱配置而构成的暂时神经联系。这是巴甫洛夫条件反射学说的一个组成部分。本来是由一连串刺激形成的一连串反映,训练巩固以后,只要开头刺激出现,后面一连串反应就可以依次出现,巴甫洛夫把这种现象叫做动力定型。如做早操,开始每一个动作都由老师示范 引起,后来,由于反馈,前一个动作变成了后一个动作的刺激,这样后面的动作就由前面的动作的反馈引起。等到学会以后,第一个动作也可以由命令作信号而引起。动力定型具有一定的可塑性,年龄越小,神经系统的可塑性越大,越容易建立动力定型。 2 【正确答案】

3、 德国心理学家艾宾浩斯最早研究了遗忘的发展进程。他利用了无意义音节为材料,用重学法为方法,得到了著名的艾宾浩斯遗忘曲线,即在时间进程上,遗忘是一个先快后慢的过程。例如:在学习 20分钟以后遗忘就达到了41.8%,而在 31天以后遗忘仅达 78.9%。遗忘的进程不仅受到时 间因素的影响,还受到诸多因素的影响,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识记材料的性质与数量。一般认为,对熟练的动作和形象材料遗忘很慢;对有意义的材料比对无意义的材料遗忘要慢得多;在学习程度相等的情况下,识记材料越多,忘得越快,材料少,遗忘就较慢。 (2)学习的程度。对识记的材料达到刚好能背诵之后还继续学习一段时间称为过度学习。研

4、究发现,过度学习的材料比刚好能背诵的材料记忆效果要好一些。 (3)识记材料的系列位置效应。材料的顺序对回忆系列材料有重要影响。在回忆的正确性上,最后呈现的词遗忘得最少,其次是最先呈现的词,遗 忘最多的是中间部分。这种在回忆系列材料时发生的现象叫做系列位置效应。最后呈现的材料最易回忆,遗忘最少,叫近因效应。最先呈现的材料较易回忆,遗忘较少,叫首因效应。 (4)识记者的态度。识记者对识记材料的需要、兴趣等对遗忘的快慢也有一定的影响。 3 【正确答案】 神经元与神经元通过突触建立的联系,构成了极其复杂的信息传递与加工的神经回路。单个神经元只有在极少数的情况下才单独地执行某种功能,神经回路才是脑内信息

5、处理的基本单位。最简单的一种神经回路是反射弧。反射弧一般由感受器、传入神经、神经系统的中枢部位、传出神 经和效应器五个基本部分组成。神经元的联系方式除了一对一的连接外,还有三种典型的形式,即发散式、聚合式和环式。 4 【正确答案】 深度知觉包括立体知觉和距离知觉。它也是以视觉为主的多种分析器协同活动的结果。深度知觉比形状知觉和大小知觉更为复杂,它依赖许多深度线索。这些线索分别是:对象的重叠、线条透视、空气透视、明暗和阴影、运动视差、研究的调节、双眼视轴的辐合、双眼视差等。其中,双眼视差对知觉深度具有重要的意义。当物体的视像落在两眼网膜的对应部位时,人们看到单一的物体;当视像落在网膜非对应部位而

6、差别不大时, 人们将看到深度和距离;两眼视差进一步加大,人们将看到双像。 5 【正确答案】 倒摄抑制指后学习的材料对先学习的材料的保持和回忆起干扰作用。倒摄抑制受前后两种学习材料的类似程度、难度、时间的安排以及识记的巩固程度等种种条件的制约。研究表明,在先后学习的材料完全相同时,后来的学习即是复习,不会产生倒摄抑制。在学习材料由完全相同向完全不同逐步变化时,倒摄抑制的作用也随之逐渐变化;开始时抑制作用逐步增加,材料的相似性减小到了一定程度时,抑制作用最大;此后抑制作用便逐渐减低,到两种材料完全不同时,抑制作用就最小了 。在学习两种不同材料时,如果后来学习的材料在难度上不同,倒摄抑制的作用也就不

7、同。为了使记忆巩固,教师在组织学生学习活动时,应当考虑到倒摄抑制的作用。尽量使前后相连接的学习活动在内容方面不同,就会得到较好的学习效果。 6 【正确答案】 联觉是指一种感觉器官受到刺激时引起或加强性质完全不同的其他感觉的印象。它是两种或多种分析器中枢部分形成的不同感觉间相互作用的结果,也是一种条件反射现象。在现实生活中,由于某一种事物属性的出现经常伴随着另一种事物属性的出现,这两种事物属性所引起的感觉之间就形成了固定的条件联系 。最常见的是色觉联觉。如红、橙、黄可引起温暖的感觉,蓝、紫、绿可引起凉爽的感觉。现代的彩色音乐也利用了视觉和听觉相互作用的联觉原理,以增强音乐效果。联觉现象在所有感觉

8、中都存在,其表现有个别差异。 二、简答题 7 【正确答案】 有意注意的发生和维持,虽也与主体的需要、兴趣、情感、知识经验有关,但这些主观因素的作用是间接表现出来的,他们都受主体当时确定的活动目的制约,具体说,有利于保持有意注意的条件包括: (1)加深对目的任务的理解。有意注意是一种有预先目的的注意,目的越明确、越具体,有意注意就越容 易保持。 (2)合理组织活动。活动组织的是否合理关系到有意注意的保持。 (3)培养间接兴趣。间接兴趣是一种对活动结果的兴趣。有了这种间接兴趣,尽管活动本身枯燥,但有意注意仍保持很长时间。 (4)排除干扰。外界的刺激物、机体的某种状态、无关的思维和情绪等都可能干扰正

9、在进行的活动,因此,要采取措施,排除干扰。 8 【正确答案】 刺激物只有达到一定强度才能引起人们的感觉。这种刚刚能引起感觉的最小刺激量,叫绝对感觉阈限;而人的感官觉察这种微弱刺激的能力,叫绝对感受性。绝对感受性可以用绝对感觉阈 限来衡量。绝对感觉阈限越大,即能够引起感觉所需要的刺激量越大,感受性就越低。相反,绝对阈限越小,即能够引起感觉所需要的刺激量越小,则感受性越高。因此,绝对感受性与绝对感觉阈限在数值上成反比例。用公式表示为: E 1/R 在这个公式中, E代表绝对感受性, R代表绝对感受阈限。 9 【正确答案】 典型的情绪状态有心境、激情和应激三种。 心境是指人比较平静而持久的情绪状态。

10、心境具有弥散性,它不是关于某一事物的特定体验,而是以同样的态度体验对待一切事物。生活中的顺境和逆境、工作中的成功与失败都可以引起 某种心境。 激情是一种强烈的、爆发性的、为时短促的情绪状态。这种状态通常是由对个人有重大意义的事件引起的,同时伴随着生理变化和明显的外部行为表现。激情状态下往往出现 “意识狭窄 ”现象,因此要善于控制自己的情绪。 应激是指人对某种意外的环境刺激所做出的适应性反应。比如飞机出现故障,飞行员紧急与地面联系等就是应激状态。应激状态的产生与人面临的情景及人对自己能力的估计有关。人在应激状态下会引起机体的一系列生物性反应,长期处于应激状态会使机体受到伤害。 10 【正确答案】

11、 意志行动是指有目的的行动。目的的确 定与实现,通常会遇到种种困难,而困难的克服过程也就是意志行动的过程。人的意志行动有如下三个特征:意志行动是自觉地确定目的的行动;意志行动是与克服困难相联系的行动;意志行动是以随意动作为基础的。意志是在有目的的行动中表现出来的,这个目的是自觉的、有意识的。目的的确定,不是凭主观任意决定的,而是受客观现实制约的。人的行动都是由简单的动作组成的,动作可分为不随意的和随意的两种。有了随意动作,人们就可根据目的去组织、支配和调节一系列的动作,组成复杂的行动,从而实现预定的目的。意志行动一般包括准备和执行两个阶段。 (1)准备阶段 这一阶段包括在思想上权衡行动的动机、

12、确定行动的目标、选择行动的方法并做出行动的决定。 意志行动是一种有目标的活动。人们首先确定某种目标,并以这种目标来调节行为,这是意志行动的前提。例如,准备开设一门新课、完成某项科研课题、学习一个新的体操动作等,这些都是活动的目标,即活动所希望得到的结果。为了实现这种目标,人们积极地翻阅国内外学术资料,进行实验设计,采购仪器设备,物色实验对象,按计划完成实验工作;或者积极搜集某一体操动作的资料,仔细观摩别人的动作表演,进行刻苦的操练,不断修正 有误的动作等。这一系列有意识的行为,都是在某种目标的支配下进行的。 (2)执行阶段 意志行动的准备阶段是对行动和手段做出决定,而执行阶段则是执行所采取的决

13、定。在执行阶段,意志的强弱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方面坚持预定的目标和计划好的行为程序,另一方面制止那些不利于达到目标的行动。在这个阶段,个体常常要反复修改行动的方案,包括审定自己的目标,检查行动的方法和手段,坚持正确的,抛弃错误的。这些与人的自我调节能力的发展有密切联系。 11 【正确答案】 感觉是人脑对事物个别属性的认识。知觉是客观事物直 接作用于感官而在头脑中产生对事物整体的认识。知觉与感觉一样,是事物直接作用于感官产生的。知觉以感觉为基础,但它不是个别感觉信息的简单总和。知觉作为一个活动过程,包含了相互联系的几种作用:觉察、分辨和确认。知觉是按一定的方式来整合个别的感觉信息,形成一定的结

14、构,并根据个体的经验来解释由感觉提供的信息。它比个别感觉的简单相加要复杂得多。知觉过程是一个非常有组织、有规律的过程,并且具有某些特别的属性,这些规律和属性反映为知觉的组织性、恒常性、惯性 (定势 ),它们保证了人们对事物的认识的相对可靠性、合理性和经济性。 表象是指人们在头脑中出现的关于事物的形象。从信息加工的角度来讲,表象是指当前不存在的物体或事件的一种知识表征,这种表征具有鲜明的形象性。从表象产生的主要感觉通道来划分,表象可分为视觉表象、听觉表象、运动表象等。根据表象创造程度的不同,表象可分为记忆表象和想象表象。记忆表象是在记忆中保持的客观事物的形象,如想起朋友的音容笑貌。想象表象是在头

15、脑中对记忆形象进行加工改组后形成的新表象,这些形象可能从未经历过,或者世界上还不存在,因而具有新颖性。 表象是在知觉的基础上产生的,因此表象和知觉中的形象具有相 似性。但是,表象和知觉的形象又有所不同。知觉的形象鲜明生动,表象的形象却比较暗淡模糊;知觉的形象持久稳定,表象的形象不稳定、易变动;知觉的形象完整,表象的形象不完整,时而出现这一部分,时而出现另一部分,甚至有些部分脱落。 表象是人们多次知觉的结果,它不表征事物的个别特征,而是表征事物的大体轮廓和主要特征,因此表象具有抽象性。表象是关于某个事物或某类事物的概括形象。 由于表象是知觉的类似物,因此人们可以在头脑中对表象进行操作,这种操作就

16、像人们通过外部动作控制和操作客观事物一样。表象的可操作性可以用 “心理旋转 ”的实验来说明。 12 【正确答案】 在技能形成中,不同技能的练习进程可能不完全一样,但它们之间又有某些共同的规律和特点,具有一般的发展趋势。 (1)练习成绩变化趋势 在多数情况下,练习开始时,成绩的提高较快、较明显,以后技能的进步逐渐缓慢下来。造成这种现象的原因有: 练习开始时,人们受新鲜感和好奇心等强烈动机的驱使,兴趣高,干劲大,因而进步快, 以后人们对要学习的技能失去新鲜感,热情下降,进步也就缓慢了; 练习开始时,人们可以利用生活中已经学会的技能来解决问题,由于新、旧技能之间有许多共同的成分或因素,因而学习新技能

17、易取得明显的成绩,以后,新技能与旧技能的差别越来越大,人们仅仅依靠旧的技能已无法满足新技能的要求,这时候,继续提高成绩就比较困难了; 在练习的初期,人们的努力集中在掌握个别的动作,因而提高较快,以后,人们把注意转向动作的协调、转换,因而进步就不明显了。 (2)高原现象 练习成绩的进步并非直线式的上升,有时会出现暂时停顿的现象 ,叫 “高原现象 ”。高原现象是练习成绩一时性的停顿现象,它和生理极限与工作效率的绝对顶点是不同的。高原现象存在的原因主要有: 在长时间而集中的技能训练中,学习的热情下降,身体的过分疲劳,旧的技能结构的限制等。其中旧的技能结构的限制,可能是引起高原现象的一个最重要的原因。

18、 由于技能的内部结构已经稳定下来,改组内部结构比较困难,因而它会限制人们按照新的方式去组织动作成分,建立新的结构。在这种情况下,旧的技能结构规定了工作效率所能达到的一定水平,因而导致了高原现象。在这个意义上,通过改组旧的技能结构,并根据新的技能 结构因素进行认真的训练,就能排除高原现象,使技能取得新的进步。 (3)练习进程的曲折性 从练习曲线我们还看到,练习的效果是呈波浪式的,有时出现较大的上升,有时反而下降。在练习过程中,引起成绩下降的原因是很多的,如环境中存在某些干扰的因素,人们对某些任务的态度发生变化,都会使成绩骤然下降。此外,在高原现象出现后,人们需要改组旧的技能结构。这时旧的动作方式

19、还会出现在新的技能结构中,并产生干扰作用,因而使工作效率出现短暂的下降。 在技能发展的最后阶段,练习成绩相对稳定下来,不再继续提高,人们称之 为技能发展的极限。但许多研究表明,这种极限并不是不可突破的。随着年龄的增长,人的生理功能在达到某种高度之后会逐渐下降,但在这种生理的限度出现以前,人们能否坚持进行练习,是决定他能否继续提高练习成绩的关键因素。因此,轻易地设定技能的 “极限 ”,会降低人们的努力,而对技能的改善也将产生不利的影响。 (4)练习中的个别差异 练习者的不同特点,他们对学习的准备程度和对练习的不同态度,都会影响练习的成绩,造成练习中的个别差异。 三、论述题 13 【正确答案】 个

20、性是指人的需要、兴趣、理想、信念等个体意 识倾向性以及在气质、性格、能力等方面所经常表现出来的稳定的个性心理特征。 每个人都处在特定的社会文化环境中,文化对人格的影响是极为重要的。社会文化塑造了社会成员的人格特征,使其成员的人格结构朝着相似性的方向发展,这种相似性具有维系社会稳定的功能,又使得每个人能稳固地 “嵌入 ”在整个文化形态里。社会文化对人格的影响力因文化而异,这要看社会对顺应的要求是否严格。越严格,其影响力越大。影响力的强弱也要看行为的社会意义,对于社会意义不大的行为,社会容许较大的变异;而对社会意义十分重要的行为,就不容许有太大的变异 。如果一个人极端偏离其社会文化所要求的人格特质

21、,不能融入社会文化环境中,就可能被视为行为偏差或患有心理疾病。 社会文化对人格具有塑造功能,这表现在不同文化的民族有其固有的民族性格。例如,米德等人研究了新几内亚的三个民族的人格特征,这三个民族居住在不同的自然环境中,有着不同的社会文化背景。他们在民族性格上的差异,显示了社会文化环境和自然环境对人格的影响。 家庭是社会的细胞,家庭成员间不仅有其自然的遗传因素,也有其社会的 “遗传 ”因素。这种社会遗传因素主要表现为家庭对子女的教育作用。 研究人格的 家庭成因,重点在于探讨家庭的差异和不同的教养方式对人格发展和人格差异的影响。研究发现,在权威型的教养方式下,孩子容易形成消极、被动、依赖、服从、懦

22、弱,做事缺乏主动性,甚至会形成不诚实的人格特征。在放纵型的教养方式下,孩子多表现为任性、幼稚、自私、野蛮、无礼、独立性差、唯我独尊、蛮横无理、胡闹等。在民主型的教养方式下,孩子能形成一些积极的人格品质,如活泼、快乐、直爽、自立、彬彬有礼、善于交往、富于合作、思想活跃等。由此可见,家庭确实是 “人类性 格的工厂 ”,它塑造了人们不同的性格特质。 “早期的亲子关系定 出了行为模式,塑造出一切日后行为。 ”这是麦肯侬 (Mackin-non, 1950)有关早期童年经验对人格影响力的一个总结。人格发展的确受到童年经验的影响,幸福的童年有利于儿童发展健康的人格,不幸的童年也会使儿童形成不良的人格。但二

23、者不存在一一对应的关系,溺爱可能使孩子形成不良的人格特点,逆境也可能磨炼出孩子坚强的性格。早期经验不能单独对人格起决定作用,它与其他因素共同决定着人格的形成与发展。 学校是一种有目的、有计划地向学生施加影响的教育场所,教师、学生、同学、班集体等都是学校教育的元素。 教师对 学生人格的发展具有指导定向的作用。特别是教师既是学校宗旨的执行者,又是学生评价言行的标准。教师的言传身教对学生产生着巨大影响,研究发现:在性情冷酷、刻板、专横的老师所管辖的班集体中,学生的欺骗行为增多;在友好、民主的教师气氛区中,学生欺骗减少。在专制型、放任型和民主型的管理风格下,学生表现出不同的人格特点。 学校是同龄群体会

24、聚的场所,同伴群体对学生人格具有巨大的影响。班集体是学校的基本团体组织,班集体的特点、要求、舆论和评价对于学生人格的发展具有“弃恶扬善 ”的作用。 初中生同伴群体也是一个结构分 明的群体,群体内有上下级关系的 “统领者 ”和“服从者 ”,有平行关系的 “合作者 ”和 “互助者 ”。这种群体具有不同于孩童与成人的“初中生亚文化 ”特征。 生态环境、气候条件、空间拥挤程度等这些物理因素都会影响到人格的形成和发展。一个著名的研究实例是,巴理 (Berry, 1966)关于阿拉斯加州的爱斯基摩人(Eskimos)和非洲的特姆尼人 (Temne)的比较研究较好地说明了生态环境对人格的影响。 另外,气温也

25、会提高人的某些人格特征的出现频率。如热天会使人烦躁不安,对他人采取负面的反应,发生反社会行为。世界上 炎热的地方,也是攻击行为较多的地方 (Griffitt, 1970; 1971)。 自然环境对人格不起决定性作用,在不同的物理环境中,人可以表现出不同的行为特点。 总之,人格是遗传与环境相互作用的结果。在人格的形成过程中,各个因素对人格的形成与发展起到了不同的作用。遗传决定了人格发展的可能性,环境决定了人格发展的现实性,教育是环境因素中最重要的部分。 14 【正确答案】 对心理实质的认识有两种根本对立的观点,即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的观点。辩证唯物主义认为:心理是人脑的机能,脑是心理的器官,心理是

26、人脑对客观现实的能动的主观反映。 (1)心理是人脑的机能。从物种发生史来看,心理是物质发展到高级阶段的属性,是物质的反映形式之一,是神经系统、脑的机能,高度发展了的人的心理是在高度发展了的神经系统和人脑这一物质基础上产生的。人的心理的发生、发展是与脑的发育完善紧密联系的。有关大脑研究的资料表明,随着人的大脑的发育完善,人的心理活动水平也从感知觉阶段发展到表象阶段,再从表象思维阶段发展到高级的抽象思维阶段,从受外部条件的控制发展到自我的内部控制。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临床上所看到的某些病人,枕叶受到损伤后其视 觉会失常,额叶部位受到损伤后会导致病人不能很好地根据言语信号来调节自己的行动等。这些事实

27、都说明了心理是脑的机能,脑是心理活动的器官,心理活动和人脑的活动是紧密联系在一起的。 (2)心理是人脑对客观现实的主观反映。人脑是反映客观事物的器官,是人的心理活动产生的自然前提,如果没有客观现实,脑就没有反映的对象,人脑自身是不会单独产生心理活动的。这说明客观现实是人的心理活动的源泉和内容,人的一切心理活动都是人脑对客观现实的反映。人的心理活动的内容是客观的,但其形式是主观的。人对客观事物的反映总是在个体大脑中进 行,由于每个人的经历不同,所积累的经验、世界观以及个性不同,甚至当时的心理状态不同,都会使人对同一事物产生不同的反映。可见, 心理活动是人脑对客观现实的主观映象,是客观内容和主观形

28、式的辩证统一。 (3)人的心理是人脑对客观现实的能动性的反映,并非是被动的、机械的,而是一种积极的能动的反映过程,即人不仅能主动地把外界事物转化为自己主观的东西,而且还能通过实践活动使主观见之于客观。随着实践活动的不断深入和发展,人的心理活动日益丰富深化,从对客观事物的表面了解发展到对客观事物的本质认识,表现出克服困难,达到 预定目标的意志行动,从而改造、丰富、发展了自己的心理活动,并最终形成自己独特的个性心理。 15 【正确答案】 巴甫洛夫用高级神经活动类型说解释气质的生理基础。他依据神经过程的基本特性,即兴奋过程和抑制过程的强度、平衡性和灵活性,划分了四种类型,即: 强而不平衡的神经类型或称不可遏制型,相当于胆汁质; 强、平衡且灵活的神经类型或称活泼型,相当于多血质; 强、平衡而不灵活的神经类型或称安静型,相当于粘液质; 弱神经类型或称抑制性,相当于抑郁质。兴奋过程和抑制过程的强度是大脑皮层神经细胞工作能力或耐力的标志。 强的神经系统能够承受强烈而持久的刺激。平衡性是兴奋过程和抑制过程的相对力量,二者力量大体相同是平衡,否则是不平衡。不平衡又可分为两种情况,一种是兴奋过程相对占优势,另一种是抑制过程相对占优势。灵活性是兴奋过程和抑制过程相互转换的速度,能迅速转化是灵活的,不能迅速转化则是不灵活的。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考试资料 > 大学考试

copyright@ 2008-2019 麦多课文库(www.mydoc123.com)网站版权所有
备案/许可证编号:苏ICP备17064731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