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考研类试卷]工程硕士(GCT)语文模拟试卷98及答案与解析.doc

上传人:bonesoil321 文档编号:488476 上传时间:2018-11-30 格式:DOC 页数:28 大小:99KB
下载 相关 举报
[考研类试卷]工程硕士(GCT)语文模拟试卷98及答案与解析.doc_第1页
第1页 / 共28页
[考研类试卷]工程硕士(GCT)语文模拟试卷98及答案与解析.doc_第2页
第2页 / 共28页
[考研类试卷]工程硕士(GCT)语文模拟试卷98及答案与解析.doc_第3页
第3页 / 共28页
[考研类试卷]工程硕士(GCT)语文模拟试卷98及答案与解析.doc_第4页
第4页 / 共28页
[考研类试卷]工程硕士(GCT)语文模拟试卷98及答案与解析.doc_第5页
第5页 / 共28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1、工程硕士( GCT)语文模拟试卷 98及答案与解析 一、选择题( 15题,每小题 2分) 下列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个选项符合题目要求。 1 选出加点字注音、释义全都正确的一组: ( A)稔知 (rn熟悉 ) 潜力 (qin隐藏 ) 忖度 (cn揣度 ) 悭吝 (qin吝啬 ) ( B)弹劾 (h免职 ) 攻讦 (ji斥责别人的过失 ) 遒劲 (jng有力 ) 裨益 (b补 ) ( C)翔实 (xing详细 ) 悚然 (sng害怕 ) 矜持 (jn拘谨 ) 披靡 (m倒下 ) ( D)笃信 (d忠实 ) 僭越 (jin超越本分 ) 赧颜 (nn因羞愧而脸红 ) 矫命 (jio假托 ) 2

2、 词语按感情色彩分为褒义词、贬义词、中性词,下列词语分类正确的一组是: 自满 精干 愚蠢 理由 果断 典型 习惯 放肆 英俊 蓬勃 ( A) ( B) ( C) ( D) 3 下面四组加点词,哪个组的意思完全一样: ( A)苟且偷安 一丝不苟 不苟言笑 苟延残喘 ( B)过犹不及 过目成诵 大喜过望 勇于改过 ( C)投袂而起 走投无路 投其所好 投桃报李 ( D)适得其反 适可而止 适逢其会 身材适中 4 对下列病句分析最确切的一组是: 甲经过刻苦努力,期末考试,他 6门功课平均都在 90分以上。 乙考试开始后,大约过了半小时,就有人陆续交卷了。 丙如果作者的想象脱离了人物的思想实际,过于夸

3、大人物的事迹,反而可能给人一种不真实的感觉。 用词褒贬失当 句子承接不当 语意自相矛盾 词语位置错乱 5 重新组写下面材料,使之成为一句话的广告,字数不变,正确的一项是: 有七十年历史的三阳食品店 中华老字号商店 以经营宁绍帮南北货商品为特色 共有五开间门面的 坐落在中山路上 ( A) ( B) ( C) ( D) 6 与 “兵革既未息,儿童尽东征 ”的修辞手法相同的一组是: 沙鸥翔集,锦鳞游泳 主人下马客在船,举酒欲饮无管弦 不知细叶谁裁出,二月 春风似剪刀 黄河西来决昆仑,咆哮万里触龙门 孤帆远影碧空尽,唯见长江天际流 清新庾开府,俊逸鲍参军 ( A) ( B) ( C) ( D) 7 下

4、列有关文学常识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骚体 ”又称 “楚辞体 ”,得名于屈原的离骚,特点之一是多用 “兮 ”字。 ( B)散曲包括套曲和杂剧,是盛行于元代的一种曲子形式,体式比较自由。 ( C)白洋淀纪事是孙犁最负盛名和最能代表他创作风格的一部作品集。 ( D)惠特曼是美国伟大的诗人,他的诗对我国 “五四 ”以来的新诗影响很大。 8 下面对我国古代文体说明有误的一项是: ( A)近体诗是与古体诗相对而言的,是指唐代形成的有严格格律要求的律诗。 ( B)元杂剧在形式上基本是一本四折 (约等于今之四幕 ),每折以一套曲子为核心而组成。 ( C)所谓骈文又称四六文,是介于散文和韵文之间

5、的一种文体。 ( D)章回小说是中国长篇小说的一种传统形式,源于宋代评话,确立于元末,以长篇小说三国演义和水浒传为成就标志。 9 第一次世界大战后,丘吉尔曾组织帝国主义国家武装干涉苏俄; 1941年苏德战争爆发后,他主张 “给俄国和俄国人以一切可能的援助 ”; 1946年 3月,他又发表铁幕演说。 对上述史实作出的正确结论不包括: ( A)五吉尔是资本主义国家利益的忠实卫士 ( B)资本主义国家和社会主义国家可以结盟 ( C)国际关系格局发生了重大变化 ( D)英国政府对社会主义国家根本立场不断改变 10 我国刑法明确规定: “国家工作人员滥用职权,假公济私,对控告人、申诉人、批评人实行报复陷

6、害的,要判有期徒刑或拘役。 ”这表明: ( A)我国公民在法律面前一律平等 ( B)国家依法保护公民的政治权利和自由 ( C)公民在国 家和社会中居于主人翁地位 ( D)国家工作人员既要享受权利,也要履行义务 11 对于公民权利和义务的关系,下列认识中不正确的是: ( A)公民的权利和义务是统一的 ( B)任何人在法律上所享有的权利和履行的义务都是完全一样的 ( C)在法律关系上,权利与义务是相对应而存在的 ( D)公民在法律上既是权利的主体,又是义务的主体 12 科技进步和创新,是增强综合国力的决定性因素。按照有所为,有所不为的方针,总体跟进重点突破,提高科技持续创新能力,实现技术跨越式发展

7、,为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和现代化建设不断提 供强大的技术支持。从经济学的角度看,材料表明: ( A)生产关系一定要适应生产力性质 ( B)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 ( C)国际竞争的实质是以经济和科技为基础的综合国力的竞争 ( D)我国经济发展要坚持以结构调整为主线 13 流通中实际需要的货币量是受规律支配的,它应同: ( A)待售商品的价格水平成反比 ( B)待售商品的数量成反比 ( C)待售商品的价格总额成正比 ( D)货币流通速度成正比 14 近年来我国已成为石油净进口国。将石油从波斯湾运至上海港,循最近的航线要依次经过: ( A)霍尔木兹 海峡、曼德海峡、马六甲海峡 ( B)曼德海峡、马六甲

8、海峡、台湾海峡 ( C)马六甲海峡、霍尔木兹海峡、琼州海峡 ( D)霍尔木兹海峡、马六甲海峡、台湾海峡 15 2000年 8月俄罗斯的库尔斯克号核潜艇,在北冰洋的巴仑支海失事沉没,沉没地点位于北极圈内,据新闻报道打捞遇难官兵遗体的工作一直持续到了 11月,你认为使工作人员能够在这一海域持续打捞工作的最主要的原因是: ( A)先进的破冰船 ( B)冰下潜水技术的成功运用 ( C)受北大西洋暖流影响,海水不冻 ( D)极昼使这一海域白天时间增长 二、填空题( 15题,每小题 2分) 下列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个选项符合题目要求。 16 下列依次填入横线处的词语,恰当的一组是: 突如其来的海啸

9、等自然灾害往往令人猝不及防,这对各国政府应对复杂 _的能力提出了新的挑战。 鲁迅文章中有些 _的地方,读者需要结合当时的社会环境,认真揣摩,才能理解。 文学作品中形象优美的语言,所 _的丰富多彩的意蕴,远远不是简单的画面所能反映出来的。 ( A)局势 隐讳 包涵 ( B)局面 隐讳 包含 ( C)局势 隐晦 包含 ( D)局面 隐晦 包涵 17 依次填入下面语段横线上正确的一组词语是: 优胜者 _可敬,但那_落后而 _非跑至终点不止的竞技者,和见了这样的竞技者而肃然不笑的看客,乃正是中国将来的脊梁。 ( A)虽然 仍然 固然 ( B)固然 仍然 虽然 ( C)仍然 固然 虽然 ( D)固然 虽

10、然 仍然 18 填入下列横线的几句话,正确的排序应该是: 第一天到达一个小村的小旅店过 夜。 _。 “鸡声茅店月 ”这句诗的意境在我的心上留下了永不磨灭的印记。 月色窥窗 天将破晓时 周围死般沉静 醒来听到鸡鸣 似乎在致黎明的问候 ( A) ( B) ( C) ( D) 19 杜甫蜀相结尾表示感叹的诗句是: ( A)出师一表真名世,千载谁堪伯仲间。 ( B)总为浮云能蔽日,长安不见使人愁。 ( C)出师未捷身先死,长使英雄泪满襟。 ( D)塞上长城空白许,镜中衰鬓已先斑。 20 下列 诗句描写的季候,若依春、夏、秋、冬时序排列,正确的排序是 _。 一年将尽夜,万里未归人。 寒山独过雁,暮雨晚来

11、舟。 荷风送香气,竹露滴清响。 落花人独立,微雨燕双飞。 ( A) ( B) ( C) ( D) 21 邓拓、吴晗、廖沫沙三人合写的杂文集 为我国六十年代 “百花齐放,百家争鸣 ”的文坛带来了勃勃生机。 ( A)随想录 ( B)且介亭杂文 ( C)燕山夜话 ( D)潮汐和船 22 汤显祖的四部著名剧作被誉为 “临川四梦 ”,下面不属于这 “四梦 ”的是 _。 ( A)琵琶记 ( B)南柯记 ( C)牡丹亭 ( D)邯郸记 23 “古为今用,洋为中用 ”是 _提出来的正确对待中外文化遗产的基本原则。 ( A)梁启超 ( B)鲁迅 ( C)毛泽东 ( D)周恩来 24 1953年,世界和平理事会在

12、芬兰首都赫尔辛基开会,号召全世界人民纪念世界四大文化名人:波兰的哥白尼、古巴的何塞 马蒂、法国的 _和中国的_。 ( A)雨果 鲁迅 ( B)雨果 屈原 ( C)拉伯雷 鲁迅 ( D)拉伯雷 屈原 25 1861年,维克多 雨果在给朋友的信中怒斥火烧圆明园的罪行: “在我们眼中,中国人是野蛮人,可是你看文明人对野蛮人干了些什么 !”信中的 “文明人 ”指的是_。 ( A)英国军队 ( B)法国军队 ( C)英法联军 ( D)八国联军 26 依据我国继承法规定, _不必有两个以上见证人在场见证就可有效。 ( A)自书遗嘱 ( B)口头遗嘱 ( C)代书遗嘱 ( D)录音遗嘱 27 下列各项中,

13、_不属于立法活动。 ( A)法的制定 ( B) 法的修改 ( C)法的废除 ( D)法的汇编 28 提高企业劳动生产率是企业竞争的重要手段。在其他条件不变的情况下,某个企业劳动生产率提高的直接结果是 _。 ( A)降低该企业产品的价格 ( B)提高该企业产品的质量 ( C)增加该企业产品的产量 ( D)扩大该企业产品的需求 29 20世纪 50年代的 “伦敦烟雾事件 ”,造成 4000余人死亡,其大气污染物质主要是 _。 ( A)煤烟、粉尘 ( B)氟氯烃 ( C)硫氧化物 ( D)氮氧化物 30 对大城市来说,大量使用家庭轿车有利于 _。 ( A)缓解道路交通压力 ( B)提高道路通行能力

14、( C)城市连片发展 ( D)降低市中心常住人口密度 三、阅读理解题( 20小题,每小题 2分) 下列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个选项符合题目要求。 30 松 明 陆 蠡 没有人伴我,我乃不得不踽踽踯躅在这寂寞的山中。 没有月的夜,没有星,没有光,也没有影。 没有人家的灯火,没有犬吠的声音。这里是这 样的幽僻,我也暗暗吃惊了。 怎样地我游山玩水竟会忘了日暮,我来时是坦荡的平途,怎样会来到这崎岖的山路 ? 耳边好像听见有人在轻语: “哈哈 !你迷了路了。你迷失在黑暗中了。 ” “不,我没有迷路,只是不知不觉间走得远了。 去路是在我的前面,归路是在我的后面,我是在去路和归路的中间,我没有迷路。

15、” 耳边是调侃的揶揄。 我着恼了。我厉声叱逐这不可见的精灵,他们高笑着去远了。 萤火虫在我的面前飞舞,但我折了松枝把它们驱散。小虫,谁信你们会作引路的明灯 ? 我于 是倾听淙淙的涧泉的声音。 水应该从高处来,流向低处去。这便是说应该从山上来,流向山下去。 于是我便知道了我是出山还是入山。 但是这山间好像没有流泉。即使有,也流得不响。因为我耳朵听不到泉涧的声音。 于是我又去抚摸树枝的表皮。粗而干燥的应是向阳,细软而潮润的应是背阴,这样我便可以辨出这边是南,那边是北,又一边是西,另一边是东。 但是我已经走入了蓊密的森林里。这里终年不见阳光,我便更也无法区别树木的向阳与否。 我真也迷惑了。我难道要在

16、山间过夜,而备受这刁顽的精灵的揶揄 ?也许有 野兽来跑近我,将它冰冷的鼻放在我的身上,令我感到恶心与腥腻 ? 我终于起来,分开野草,拿我手里的铁杖敲打一块坚硬的石。一个火星进发出来。我于是大喜,继续用杖敲打这坚石,让星火落在揉细的干枯的树叶上。于是发出一缕的烟,于是延烧到小撮的树叶,发出暗红的光。我又从松枝上折得松明,把它燃点起来,于是便有照着整个森林的红光。 我凯旋似地执着松明大踏步归来。 我自己取得了引路的灯火。 这光照着山谷,照着森林,照着自己。 脑后,我隐隐听到山中精灵的低低的啜泣声。 31 对文中画线的句子说法 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句 是对 “暗暗吃惊 ”的原因的补充说明。 (

17、 B)句 反映了一种强作镇静的窘态。 ( C)句 表明了 “我 ”倾听涧泉的目的。 ( D)句 在读的时候重音应该放在 “自己 ”上。 32 “山中精灵 ”贯穿文章始终,下面对 “山中精灵 ”在文中意义、作用解说正确的一项是: ( A)文章写于 20世纪 30年代, “山中精灵 ”贯穿始终,表明作者还是有些迷信思想。 ( B)在我迷路时, “山中精灵 ”调侃揶揄,象征了反动势力对进步势力的打击镇压。 ( C)我走出山谷时, “山中精灵 ”低低的啜泣,暗示了邪恶必将灭 亡,正义终将胜利。 ( D) “山中精灵 ”的反复出现,增加了 “我 ”精神上的压力,使困难显得更大,反衬“我 ”的勇敢、坚定。

18、 33 下面对 “我真也迷惑了 ”的原因概括正确的一项是: ( A)我游山玩水忘记了日暮,迷失在黑暗中了。 ( B)可恶的 “山中精灵 ”调侃揶揄,使我不能集中精力思考。 ( C)我想方设法也没有找到出路。 ( D)暗示我对理想的追求产生了动摇。 34 “我 ”从 “迷惑 ”到 “大踏步归来 ”,说明了什么道理 ?下面说法正确的一项是: ( A)天下无难事,只要有心人。 ( B)要依靠自己去战胜环境,找 到光明与方向。 ( C)得意不要忘形,否则就会迷路、栽跟头。 ( D)在陌生的地方,不要一个人乱走。 35 下列对原文的赏析,不准确的一项是: ( A)这是一篇结构紧凑、情节惊险、格调明朗的精

19、彩游记。 ( B)文章中的 “我 ”可以理解为在黑暗艰险的环境中不屈奋斗的人。 ( C)文中散句与排比句结合,长句与短句结合,造成节奏感和运动感。 ( D)文章表明探索者有时难免陷入孤独,但光明终将战胜黑暗。 35 世界上万事万物都永远在那儿 _,语言也是这样。 语言的变化,短时间内不容易觉察,日子长了就 显出来了。 比如宋朝的朱熹,他曾给论语做过注解,可是假如当孔子正在跟颜回、子路他们谈话的时候,朱熹闯了进去,管保他们在讲什么,他是一句也听不懂的。 不光是古代的话后世的人听不懂,同一种语言在不同的地方经历着不同的变化,久而久之这个地方的人也会听不懂那个地方的话,形成许许多多方言。 节选自吕叔

20、湘语言的演变 36 选出填入第 句横线上顺序排列最恰当的一组词语: ( A)发展 、变化、运动 ( B)运动、发展。变化 ( C)运动、变化、发展 ( D)发展、运动、变化 37 本段一共四句话,对其结构分析正确的是: 38 作者在说明 “语言的变化 日子长了就显出来了 ”这一道理时,为什么要选朱熹听孔子讲话这一假设的事实为例 ?不能成为理由的一项是: ( A)朱熹生活在距孔子一千多年的南宋,是一位儒学大师。 ( B)他是一位颇有文学修养的学者,文章作得好,评论古今作家作品也很中肯。 ( C)他被后世尊为儒学正宗,曾经给论语做过注解,是孔子思想最权威的解释者之一。 ( D)如果 连他都听不懂孔

21、子讲话,足以说明不是对儒学道理的理解水平问题。 39 文章中说 “语言的变化 日子长了就显出来了 ”,又说方言是 “久而久之 ”形成的,这些揭示了语言演变怎样的规律 ?选出说得最准确的一项: ( A)说明对人或物的考察不是一朝一夕就能完成的,往往要经过很长时间的观察、分析。 ( B)说明要认识一个规律往往需要一代人甚至几代人的不懈努力,急于求成是不行的。 ( C)说明语言的演变是一种渐变过程,是在人们不知不觉中逐渐变化的,它有相对的稳定性。 ( D)说明对语言演变的规律的认识要静下心来,仔细观察, 还要广泛收集材料,认真比较,才能找到正确的答案。 40 对这段文字中心意思概括的最准确的一项是:

22、 ( A)语言和世界上万事万物一样,都不是一成不变的。 ( B)语言的变化,需要长时间的观察,才能发现。 ( C)方言的形成,也是长时间变化发展的结果。 ( D)从时间和地域两个方面说明语言的变化与发展规律。 40 历史是无情的,也是无私的。历史无情,是因为任何人都不能阻挡历史潮流的前进;历史无私,是因为它总是一如既往地给一代代人留下宝贵的遗产和丰富的智慧。问题在于,人们如何面对历史潮流,怎样看待历史智慧 。这两者,又是相辅相成的辩证关系。古往今来,许多有识之士,都懂得这些遗产和智慧对于人们从事现实的与未来的创造具有非常重要的价值和意义,因而也就必然能够更好地面对历史潮流。而面向新的世纪,我们

23、必须进一步深入研究历史潮流、历史智慧与人们的历史活动的相互关系,提高人们对于历史智慧的认识,促进人们学习历史,从史学中汲取更多智慧。 我们要从史学中汲取更多的智慧。首先,要正确对待新鲜智慧同历史智慧之间的关系。处在改革开放时代的中国人民必须不断地学习新知识,增长新智慧,在教育和科技上缩小同发达国家的距离。同时,历史 智慧作为曾经存在过的知识结晶,永远有活泼的生命力 ,我们要更好地从对于鉴、势、理、道的理解、领悟、体察中学到许多聪明才智,进退自如地迎接新时代所面临的种种挑战。要提高从史学中汲取历史智慧的自觉性,从而提高全民族的精神素质和科学素质。史学工作者要充分地认识到肩负的责任,并写出内容充实

24、、根据可靠而又富于启发性的著作;要抵制、批评那些打着 “历史 ”旗号而贩卖庸俗、低俗、媚俗的 “历史书 ”。只有这样,史学工作者不仅自身注重了从史学中汲取更多智慧,而且也才能向广大读者向社会提供得以从史学中汲取更多智慧的高水平著作。最后,端正学风是从史学中汲取更多智慧的关键。历史是严肃的 ,它不以人们的意志为转移。它要求人们尊重历史,认识史学在 “彰往察来 ”方面的崇高作用。因此对历史要真正视其为 “人生之急务 ”、 “国家之要道 ”,真正理解到 “史非一家之书,实千载之书 ”,就当以 “实事求是 ”为原则。 选自新华文摘 历史 史学 历史智慧,作者瞿林东 41 根据第一段表述的内容,填入下面

25、句子横线上正确的一项是: 人们进行历史研究的目的,在于更好地 _。 ( A)懂得历史遗产和智慧 ( B) 从事现实的与未来的创造 ( C)更好地面对历史潮流 ( D)提高人们对于历史智慧的认识 42 第一段中说 “这两者,又是相辅相成的辩证关系 ”,其中 “这两者 ”指代的是: ( A)历史无情 历史潮流 ( B)历史无私 历史智慧 ( C)历史潮流 历史活动 ( D)历史潮流 历史智慧 43 文章第二段可分为: ( A)二层 ( B)三层 ( C)四层 ( D)五层 44 文章第二段着重论说 “我们要从史学中汲取更多的智慧 ”,其中最重要的一点是: ( A)正确对待新鲜智慧同历史智慧的 关系

26、。 ( B)提高素养。 ( C)史学工作者的态度。 ( D)端正学风。 45 下列各项中对文章内容表述错误的一项是: ( A)历史是无情的,因为任何人都不能阻挡历史潮流的前进。 ( B)本文所说的 “历史知识 ”与 “历史智慧 ”含义相同。 ( C)本文第一段指出学习、研究历史的目的是古为今用。 ( D)第二段重点表述的是怎样才能从史学中汲取更多的智慧。 45 与伦琴发现的 X射线为基础的放射线医学不同,基于贝可勒尔的放射性核素发展起来的核医学,在很大程度上依靠示踪原理, 即利用放射性核素参加体内生物 活动同时发出射线的特点,通过探测射线反映这些生物活动过程及其特点 。 物质是第一性的。大千世

27、界中的近 4万种物质,究其本来,都不过是由氢、氮、碳等一些简单的物质元素以不同数量和方式的组合所形成的。人体自身,也不过是三十余种简单元素的复杂组合而已。生命,也只是这些元素相互关系动态变化的一个过程。因此,如果能够观察这些元素或元素关系的变化,就无疑找到了从 生命本来水平 探索生命奥秘的最佳途径。核医学的示踪原理,利用放射性元素或示踪剂与体内元素或由其组成的生物分子的理化性质相近,从而可以参加 或 “渗透 ”人体内生物活动的特性,通过射线达到了了解体内特定生物活动的目的,是当前唯一具备在 活体元素水平 观测人体和生物过程潜力的技术。 从 分子水平 进行示踪对医学的贡献之一是提供独特的诊断信息

28、。大量研究结果证实,人类大多数疾病在本质上都是从 _、 _、 _逐渐发展到 _,最后产生临床症状和体症的一种系列变化过程。目前临床上种种 “早期诊断 ”往往只能检测到功能和形态的改变,通常是一旦确诊,疾病实际上已达到发展过程的晚期,这对进一步救治无疑是十分不 利的。核医学通过示踪原理,利用不同标记分子来参加特定生物活动的不同过程,每每洞察秋毫,使不少疾病诊断提前到代谢甚至基因阶段,争取了宝贵的治疗时间。 46 对第一段中 “利用放射性核素参加体内生物活动同时发出射线的特点,通过探测射线反映这些生物活动过程及其特点 ”这一表述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即核医学的示踪原理。 ( B)说明了

29、核医学是怎样依靠示踪原理的。 ( C)也就是核医学的内涵。 ( D)是当前唯一具备在活体元素水平观测人体和生物过程潜力的技术。 47 对文中 处画横线的三个短语 的关系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 A)三者的意思实质上相同。 ( B) 与 的意思实质上相同, 与 不同。 ( C) 与 的意思实质上相同, 与 不同。 ( D)三者的意思实质上不相同。 48 结合上下文,给第三段画线处依次填写词语,正确的一项是: ( A)代谢异常 基因变化 结构形态失常 功能异常 ( B)基因变化 代谢异常 功能异常 结构形态失常 ( C)功能异常 结构形态失常 基因变化 代谢异常 ( D)功能异常 代谢 异常 结构形

30、态失常 基因变化 49 对本文所述核医学技术的理解,错误的一项是: ( A)核医学技术是在贝可勒尔发现的放射性核素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一项医学技术。 ( B)核医学技术需要利用与人体内元素的理化性质相近,从而可以参加体内生物活动的放射性核素。 ( C)核医学技术可以通过放射性核素发出的探测射线了解体内特定生物的活动过程。 ( D)核医学技术是通过探测放射性核素在人体内参加生物活动的情况来获得诊断信息的。 50 本文最合适的题目是: ( A)核医学的示踪原理 ( B)核医学技 术 ( C)探测放射性核素 ( D)探索生命的奥秘 工程硕士( GCT)语文模拟试卷 98答案与解析 一、选择题( 15题

31、,每小题 2分) 下列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个选项符合题目要求。 1 【正确答案】 D 【试题解析】 本题考查语音和词义知识。 A忖度 (cn揣度 )B攻讦 (ji斥责别人的过失 )C翔实 (xing详明而真实 2 【正确答案】 D 【试题解析】 本题考查词性知识。 D组都是褒义词。 3 【正确答案】 D 【试题解析】 本题考查成语。 A苟且偷安和苟延残喘的 “苟 ”为暂且之意,一丝不苟和不苟言笑的 “苟 ”为随便之意; B过犹不及、过目成诵、大喜过望的 “过 ”都基本是过去的意思,勇于改过的过是错误之意; C投袂而起、投其所好、投桃报李的 “投 ”是为本义,投掷的意思,走投无路的投为投

32、靠之意,为引申义,选 D。 4 【正确答案】 B 【试题解析】 既然 “平均 ”就不应在 90分以上,可见自相矛盾,选 ,如此可以排除 A、 D两项;乙 “陆续 ”应在 “有人 ”的前面,如此可以排除 C项 5 【正确答案】 B 【试题解析】 顺序应按照重要性来排,首先要介绍 是什么店,但 坐落在中山路上与 “有七十年历史 ”同是 “三阳食品店 ”的定语,因此应放在 前面;往后按重要性排列, 经营特色排在 后面,接下来再排 6 【正确答案】 C 【试题解析】 本题考查修辞知识。题干的句子里采用了借代的写法。 7 【正确答案】 B 【试题解析】 本题考查文学知识。应是杂剧包括散曲和套曲,因此选

33、B。 8 【正确答案】 B 【试题解析】 本题考查文学知识。元杂剧在形式上应是一本四折一楔子,楔子是安排在第一折之前或者折与折之间的独立的戏。 9 【正确答案】 D 【试 题解析】 一切外交政策都是以国家的利益为前提,丘吉尔态度不断变化是由于不同时期英国的国家利益与俄国国家利益相一致或者有冲突。 10 【正确答案】 B 【试题解析】 本题考查法律知识。本题考查的知识点是国家保护公民的政治权利和自由, A项与题意不符; C项本身错误; D项与题意不符。 11 【正确答案】 B 【试题解析】 本题考查法律知识。公民权利和义务的关系,认为权利和义务是统一的,即既要享受权利又要履行义务,是正确认识,因

34、此 A项要排除。在法律关系上,权利与义务是相对应而存在的说法,也是正确说 法,因此 C项也不能选。认为公民在法律上既是权利的主体,又是义务的主体,这种观点正确, D项也不符合题干要求。 B项认为任何人在法律上所享有的权利和履行的义务都是完全一样的是错误的认识,因为它把公民权利和义务的一致性理解成了任何人所享有的权利和履行的义务完全一样,事实上,根据法律规定,不同的人享有的权利和履行的义务是不一样的。因此,本题的正确答案是: B。 12 【正确答案】 B 【试题解析】 A科学技术不属于生产关系; C、 D两项不合题意,选 B。 13 【正确答案】 C 【试题解析】 本题考查 经济学知识。流通中所

35、需要的货币量取决于三个因素:一是待售商品的总量,二是商品的价格水平,三是货币的流通速度。待售商品总量和商品的价格水平的乘积等于商品的价格总额,所以,一定时期内流通中所需要的货币量与商品的价格总额成正比,与货币的流通速度成反比。由此可见, A、 B项只是其中因素之一,并且应是从正比, D项应从反比 14 【正确答案】 D 【试题解析】 本题考查地理知识。西亚波斯湾至上海所经历的海峡。 15 【正确答案】 C 【试题解析】 11月份,北极圈内应是低温气候,如果海水封冻,那就根本 无法持续打捞工作,因此 C项是决定条件, A、 B、 D三项是次要的辅助条件 二、填空题( 15题,每小题 2分) 下列

36、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个选项符合题目要求。 16 【正确答案】 C 【试题解析】 局势、局面二者都有一个时期内事情的状态与形势的意思,但 “局面 ”侧重于事情的存在状况,有相对静止的特征; “局势 ”侧重于事情的发展态势,有动态感; “局面 ”大小事件均可用, “局势 ”多指重大事件。从句意来看,这里指的应该是重大的、具有动态的事态;而不是静止的、一般的事情,所以用 “局势 ”更为合适。隐讳:因有所忌讳 而隐瞒不说;隐晦:含义不明显。需要仔细 “揣摩 ”“才能理解 ”,说明是含义不明显,应该用 “隐晦 ”。 “包含 ”:里面含有; “包涵 ”:客套话,请求原谅。原句说文学作品中的意蕴,应

37、该是包含其中的,用 “包含 ”才对。 17 【正确答案】 D 【试题解析】 固然,连词,表示承认某个事实,引起下文转折;虽然,连词,用在转折复句的上半句;仍然,副词,表示情况持续不变或恢复原状。 18 【正确答案】 B 【试题解析】 这个题首先要考虑符合生活的逻辑,一个从睡眠中醒来的人对外界最初的感知,应是声音,然后才是视觉的 反映。当然,这一切发生的时间都是 “天将破晓时 ”。所以它的正确的次序应为: 。 19 【正确答案】 C 【试题解析】 A、 D两项出自陆游的书愤, B项出自李白的登金陵凤凰台。 20 【正确答案】 D 【试题解析】 是戴叔伦除夜宿石头驿中的名句,从 “一年将尽夜 ”可

38、知写的是除夕,应该是冬天; 是韦应物淮上遇洛阳李主簿中的名句,从 “寒山过雁 ”可知,应该是秋天; 是孟浩然夏日南亭怀辛人中的名句,从 “荷风 ”“竹露 ”可知应该是夏天; 是翁宏春残诗中的名句,从 “落花 ”“燕 ”可知应该是春天。 21 【正确答案】 C 【试题解析】 随想录是巴金的作品,且介亭杂文是鲁迅的作品,潮汐和船是秦牧的作品。 22 【正确答案】 A 【试题解析】 琵琶记是明代剧作家高明所写的传奇剧,标志着戏剧从杂剧向传奇剧的过渡。 “临川四梦 ”还有一部紫钗记。 23 【正确答案】 C 【试题解析】 1964年 2月在中央音乐学院学生的一封信上,毛泽东同志作了 “古为今用,洋为中

39、用 ”的批示。 1964年 9月,在对中央音乐学院的意见中,他又明确提出对待古代和外国的 文化遗产要 “古为今用,洋为中用 ”。 24 【正确答案】 D 【试题解析】 1953年,世界和平理事会在芬兰首都赫尔辛基开会,号召全世界人民纪念世界四大文化名人:屈原、哥白尼、拉伯雷、何塞 马蒂。 1953年在赫尔辛基颁布的四位世界文化名人除了中国的屈原外,还有波兰的天文学家、日心说创始人哥白尼;法国作家佛朗索瓦 拉伯雷;古巴作家和民族独立运动的领袖何塞 马蒂。这一年端午节前后在北京举办了楚文物展览,在这次展览上首次展出了屈子祠和屈原墓的照片。与此同时,前苏联各界在莫斯科集会,隆重纪念屈原逝世二千二百

40、三十周年,费德林院士作了屈原及其创作的报告,我国驻前苏联大使戈宝权在大会上致辞。 9月 27日,由中国人民保卫世界和平委员会等五部门组织,在北京举行了隆重的纪念屈原逝世二千二百三十周年,哥白尼逝世四百一十周年,拉伯雷逝世四百周年,何塞 马蒂诞生一百周年纪念大会。 1953年 12月30日,邮电部为此发行了一套题为世界文化名人的邮票。 25 【正确答案】 C 【试题解析】 本题实际考查的是谁烧了圆明园。 1860年 10月 18日,为掩盖自己掠夺的罪行,英法联军焚毁了圆明园。 26 【正确答案】 A 【试题解析】 遗嘱应该反映立遗嘱人真实意愿,口头遗嘱、代书遗嘱、录音遗嘱都有伪造的可能,而自书遗

41、嘱可以通过笔迹鉴定确定真伪,所以可以不必有两个以上见证人在场见证就可有效。 27 【正确答案】 D 【试题解析】 立法,是国家立法机关依据一定的职权和程序,制定、认可、修改、补充或者废止法律的活动。法的汇编,只是对已有的法律法规进行汇总的行为,当然不属于立法活动了。 28 【正确答案】 C 【试题解析】 注意 “其他条件不变的情况下 ”,效率提高,直接结果当然是产量的增加。 29 【正确答案 】 A 【试题解析】 简析:伦敦冬季取暖长期以煤炭为主,加之工厂使用煤炭,造成空气中粉尘、煤烟较多,加之伦敦海洋性气候,空气中水汽含量多,同时伦敦地处山谷,空气流通不畅,其时正值高压中心控制,以至于形成伦

42、敦烟雾事件。 30 【正确答案】 D 【试题解析】 家庭轿车的广泛使用,方便了家庭成员不受限制的出行,根据世界发达国家大城市发展的趋势,在交通便捷之后,出现了逆城市化现象,居民居住城外,白天在城市中心上班,晚上在城外居住,利于降低中心的常住人口密度。 三、阅读理解题( 20小题,每小题 2分) 下列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个选项符合题目要求。 31 【正确答案】 B 【试题解析】 “强作镇静 ”的说法缺乏依据。 32 【正确答案】 D 【试题解析】 A项 “表明作者还有迷信思想 ”的说法有误; B、 C项有人为拔高之嫌。 33 【正确答案】 C 【试题解析】 注意前后语境。 34 【正确答

43、案】 B 【试题解析】 对文章主旨的把握。 35 【正确答案】 A 【试题解析】 不是游记,也没有什么惊险的情节。 36 【正确答案】 C 【试题解析】 注 意词语之间的递进关系,首先是运动,才会有变化,进而才能够发展。 37 【正确答案】 D 【试题解析】 第一句是总说,语言也是永远在运动、变化、发展的。第二、三两句是对古今言殊的说明,第四句是对四方谈异的说明,具体说明语言变化的两种形态。 38 【正确答案】 B 【试题解析】 本题是从选例的典型性角度设题的,一位儒学大师,孔子思想最权威的解释者,因为生活在距孔子一千多年的南宋,就听不懂孔子的讲话,恰到好处地说明了 “语言的变化 日子长了就显

44、出来了 ”这一道理。而文学修养如何,文章写得怎样,评 论的态度如何,都不足以说明这一道理。 39 【正确答案】 C 【试题解析】 本题考查对文段内容的理解。本段说明的对象是语言的演变,不是对人或物的考查,也不是如何认识规律问题,因此, A、 B、 D三项均不准确。 “日子长了就显出来了 ”“久而久之 ”等词语准确地说明语言的演变是一个渐变的过程,是在人们不知不觉中逐渐变化的。 40 【正确答案】 D 【试题解析】 本题考查对文段主旨的把握。对文段结构分析清楚了,主旨也就明确了。第二、三两句古今言殊是从时间方面进行说明的,第四句四方谈异是从地域方面进行说 明的。 41 【正确答案】 B 【试题解

45、析】 考查文意的理解。第一段先讲历史潮流与历史智慧是相辅相成的辩证关系,进而指出, “懂得这些遗产和智慧对于人们从事现实的与未来的创造具有非常重要的价值和意义 ”, “就必然能够更好地面对历史潮流 ”。这两句话的前一句是讲历史智慧对人们的价值和意义,后一句讲的是对历史潮流的态度。历史智慧对人们的价值和意义,换一个角度说,当然就是人们进行历史研究的目的。因此, “从事现实的与未来的创造 ”是唯一正确的答案。 42 【正确答案】 D 【试题解析】 考查指代词的内容 。解答该题有必要把握该句的前三句话,第一句是作者对历史的整体概括,第二句是在第一句的基础上分别讲的历史无情、历史无私的原因,并引出 “

46、历史潮流与历史智慧 ”,即第三句中的内容。所以 “这两者 ”指代的应是第三句中的 “历史潮流 ”和 “历史智慧 ”。 43 【正确答案】 C 【试题解析】 对文章段落层次的考查。要抓住 “首先 ”, “同时 ”, “最后 ”三个标志性词语。注意其中第三层没有明显的标志,以 “史学工作者要充分地认识到 ”开头,表述的角度和前两层发生了变化;这层讲的是对史学工作者的要求。所以,此段分为四层。 44 【正确答案】 D 【试题解析】 考查对重要信息的筛选。文段中 “最后,端正学风是从史学中汲取更多智慧的关键 ”, “关键 ”一词已经表明其重要性了。 45 【正确答案】 B 【试题解析】 考查对文章整体

47、内容的把握。 “历史知识 ”是历史学本身的知识,“历史智慧 ”是人类历史上积累下来的知识及智慧,即人类文明。 46 【正确答案】 C 【试题解析】 考查对句子的理解。本文的内容是在讲核医学的示踪原理,并未扩大到核医学的全部内容,即内涵;其他三项可从原文中找到或推出;再从第一段全文概述段 讲 核医学 “在很大程度上依靠示踪原理,即 ” 一句话中,也可看出,本文并不是要讲核医学的全部内容,核医学的全部内容也不可能仅指核医学的示踪原理。 47 【正确答案】 A 【试题解析】 考查对词语实质内容的理解。据第二段内容中关于人体和生命的解释,可知三者实质上相同。 48 【正确答案】 B 【试题解析】 考查准确理解文意的能力。第三段说目前临床上 “往往只能检测到功能和形态变化 ”,而核医学可 “使不少疾病诊断提前到代谢甚至基因阶段 ”,由此来推断其顺序。 49 【正确答案】 D 【试题解 析】 考查整体理解文意的能力。据首段可知 A项正确;据第二段中 “利用放射性元素 通过射线达到了解体内特定生物活动的目的 ”,可知 B、 C两项都正确。 D项错在 “探测放射性核素 的情况 ”,应是通过放射性核素发出的探测射线获得诊断信息。 50 【正确答案】 A 【试题解析】 考查对文章整体内容的把握。全文的内容都是在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考试资料 > 大学考试

copyright@ 2008-2019 麦多课文库(www.mydoc123.com)网站版权所有
备案/许可证编号:苏ICP备17064731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