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考研政治社会主义建设的方针政策章节练习试卷 6及答案与解析 一、分析题 每小题 10分,共 40分。要求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材料回答问题,请将答案写在答题纸的指定位置上。 1 下面是一组毛泽东探索适合中国国情的工业化道路的材料: 材料 1 我们现在发展重工业可以有两种办法,一种是少发展一些农业轻工业,一种是多发展一些农业轻工业。从长远观点来看,前一种办法会使重工业发展得少些和慢些,甚至不那么稳固,几十年后算总帐是划不来的。后一种办法会使重工业发展得多些和快些,而且由于保障了人民生活的需要,会使它发展的基础更加稳固 。 摘自毛泽东:论十大关系 材料 2 我们是一个大农业国,农村人口占全国人口的百分之
2、八十以上,发展工业必须和发展农业同时并举,工业才有原料和市场,才有可能为建立强大的重工业积累较多的资金。 摘自毛泽东:关于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的问题 材料 3 决不可以忽视生活资料尤其是粮食的生产,如果没有足够的粮食和其他生活必需品,首先就不能养活工人,还谈什么发展重工业 ? 摘自毛泽东:论十大关系 请回答: (1)结合材料 1、 2、 3,毛泽东认为我国经济建设的重点应该是什么 ?为什么 ? (2)结合材料 1、 2、 3,毛泽东认 为农、轻、重的关系应该怎样 ? (3)毛泽东在材料 1中讲到发展重工业可以有两种办法,哪种更好 ?为什么 ? 2 建国以来,中国共产党制订过哪三条经济建设的基本
3、路线 ?每一条基本路线制订的主要背景、核心内容及结果如何 ?据此,你认为在制订经济政策时应遵循什么原则 ? 3 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 1 一方面是在一些工作中仍然有右倾保守思想在作怪,另一方面是在最近一个时期在有些工作中又发生了急躁冒进的倾向,有些事情做得太急了,有些计划订得太高了,没有充分考虑到实际的可能性。 就农村工作来说,全国农业纲要四十条本来是要在五 年、七年和十年内分别加以实现的,但有些同志因为心急图快,企图在两三年内即把事情全部做好。 摘自人民日报 1956年 6月 20日社论 材料 2 湖北红安县土质贫瘠,生产条件不好,今年平均亩产也达到 843斤,比 1952年增长了一倍以上。
4、值得注意的是这些大量增产的地区,有的是十分贫瘠的,在那里能够提早十年实现农业发展纲要草案的指标,那么条件与它们相同或者比它们好的地方,难道反而不能做到吗 ?有些人不了解农业合作化以后,我们就有条件也有必要在生产上来一个大的跃进,这是符合于客观规律的。 摘自人民日报 1957年 11月 13日社论 材料 3 1958年 5月,在北京召开八大的第二次会议。 武断地认为 1956年下半年的反冒进造成我国经济发展的 “马鞍形 ”。即 1956年的高潮, 1957年的低潮 (实际上并不是低潮 ), 1958年更大的高潮;对反冒进负有责任的周恩来、陈云等领导人在会上作了检讨。 八大二次会议通过的第二个五年
5、计划指标,比八大一次会议建议的指标,工业方面普遍提高一倍,农业方面普遍提高 20-50%。 这样,第二个五年计划一开始就抛开了八大一次会通过的建议,转上了大跃进的道路。 农业提出 “以粮为纲 ”的口号,要求五 年、三年以至一二年达到十二年农业发展纲要规定的粮食产量指标。 摘自胡绳主编中国共产党的七十年 请回答: (1)据材料 1,概括指出当时党在指导经济建设上的方针。并分析其影响。 (2)据材料 2,概括指出当时党在指导农业生产的方针上与材料一相比有什么变化。 (3)据材料 3,指出八大二次会议是如何总结八大以来党领导经济建设的经验,这导致什么结果 ? 4 以毛泽东为代表的党的第一代领导集体在
6、社会主义经济建设方面取得哪些重要认识 ? 5 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 1 新中国诞生时,旧中国遗留下来不多的工业 70%集中于全 国面积不到 12%的东部沿海狭长地带,内地和西部地区几乎没有像样的工业。 “一五 ”期间,苏联援建的156项大型项目中 80%在内地, 694项重点工程有 472项在中、西部,占 68%。 摘自中国当代史研究 2001年第 3期 材料 2 1965年中央明确提出: “第三个五年计划必须立足于战争,从准备大打、早打出发,把国防建设放在第一位,加快三线建设、逐步改变工业布局。 ”形成了一个持续长达三年多的。三线建设和工业大内迁时期,此期间国家投资 2000多亿元,兴建 20
7、00多个大中型骨干企业,建成 30多个新兴工业城市,大部分集中在 内地和西部。 摘自中国当代史研究 2001年第 3期 材料 3 进入 80年代后,邓小平提出发展我国区域经济新战略:让一部分人、一部分地区先富起来,带动其他人、其他地区富起来。 90年代,邓小平又提出:沿海地区要利用有利条件较快地先发展起来,内地要顾全这个大局。反过来发展到一定的时候又要帮助内地发展,沿海也要顾全这个大局。 摘自中国当代史研究 2001年第 3期 回答: 根据材料指出 20世纪 50 70年代我国工业布局变化的特点,并分析其原因。概述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区域经济发展战略的新变化并简要评述其意义。 考研 政治社会主义建
8、设的方针政策章节练习试卷 6答案与解析 一、分析题 每小题 10分,共 40分。要求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材料回答问题,请将答案写在答题纸的指定位置上。 1 【正确答案】 (1)应以重工业为重点。因为重工业是生产资料的部门,是国民经济中的基础,是现代生产力的基本物质条件。只有重工业发展了,才能为农业和轻工业,为国民经济的各部门提供最先进的装备,因此生产资料的生产要优先增长。 (2)重工业是我国建设的重点,只有重工业发展了,才能为农业和轻工业提供最先进的装备。农业是国民经济的基础,工业的发展离不开农业。农业为重工业、轻工业提供绝大部分生活资料、为轻工业提供原料。重工业依赖农业、轻工业提供资金和市场。
9、(3)两种办法是:一种是少发展一些农业轻工业;一种是多发展一些农业轻工业。毛泽东基于对重工业、农业、轻工业相互关系的正确认识,明确地提出增加对农业、轻工业的投资比重,多发展一些农业和轻工业的办法,加快重工业的发展方针。 思路点拨 本题考查的知识点是适合中国国情的工业化道路以及对重工 业、轻工业和农业的发展关系。题目材料较多,但答题却较为简单,因为没有太多要记忆的考点,考生可以充分地按自己的理解答题。 【知识模块】 社会主义建设的方针政策 2 【正确答案】 (1)三条基本路线是:过渡时期总路线、社会主义建设总路线和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基本路线。 (2) 过渡时期总路线: 1952年,国家财政经济取得
10、根本好转,国民经济得到恢复和发展,为把我国建设成为一个社会主义工业化国家,中共于 1953年制订该路线。总路线规定:在一个相当长的时间内,逐步实现国家对农业、手工业和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 改造。 1953年,一五计划开始实施,社会主义工业化开始起步。 1956年三大改造基本完成,我国开始进入社会主义初级阶段。 社会主义建设总路线:三大改造完成后,社会主义建设全面展开,为适应此形势,中共于 1958年制订该路线。总路线规定:鼓足干劲,力争上游,多快好省地建设社会主义。总路线反映了广大人民迫切要求改变我国经济文化落后状况的愿望,但忽视了客观规律,使党和国家一些领导人片面追求高速度,轻率地发动了
11、“大跃进 ”和人民公社化运动,给国民经济造成极大影响。 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基本路线:十一届三中全会后,党和国家 的工作重心转移到经济建设上来,改革开放取得重大成就。在认识国情和总结社会主义建设经验教训的基础上,中共在十三大上提出此路线。该路线规定:领导和团结全国各族人民,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坚持四项基本原则,坚持改革开放,自力更生,艰苦创业,为把我国建设成为富强、民主、文明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而奋斗。基本路线调动了人民的积极性,我国经济体制改革进一步开展,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取得重大成就。 (3)制订经济政策必须实事求是,合乎经济规律,使生产关系变革有利于生产力的发展。 思路点拨 这道题目的在于使考
12、生明白:建国后我国共 经历了三条基本路线: 1952年的过渡时期总路线、 1956年后的社会主义建设总路线和 1987年确定的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基本路线。要掌握他们各自提出的背景、原因、过程、成效、经验教训等。 【知识模块】 社会主义建设的方针政策 3 【正确答案】 (1)方针:既反保守,又反冒进。重点在反对当时出现的冒进倾向。影响:为党的八大制订经济建设方针作了准备。 (2)重在反冒进,为反对保守,提出提早十年实现农业发展纲要草案提出的指标。 (3)总结:认为八大制定的反冒进方针导致了国民经济发展的低潮, 1957年提出的高指 标推动了经济建设高潮的出现。影响:第二个五年计划抛开了八大的在综合
13、平稳中稳步前进的经济建设方针,使经济建设上的 “左倾 ”错误严重泛滥开来。 思路点拨 这两次会议所作出的不同的判断导致了不同的结果,产生了相应的经验教训,值得我们党在以后的工作中汲取。 【知识模块】 社会主义建设的方针政策 4 【正确答案】 (1)提出既反保守又反冒进,在综合平衡中稳步前进的方针。 1956年 5月,中央全会提出,八大把其作为今后我国经济建设的指导方针。 (2)发展商品生产,利用价值规律。 20实际 50年代末 60年代初,毛泽 东对商品和商品交换问题发表了系统的见解。他在带领部分同志读斯大林苏联社会主义经济问题和苏联政治经济学 (教科书 )社会主义部分谈话中提出了一些与前人不
14、同的观点。主要有:第一,分析了商品生产的性质,提出了 “社会主义商品生产 ”的概念。第二,中国商品生产很不发达,需要一个发展商品生产的阶段。第三,针对斯大林关于商品生产只限于生活资料的观点,毛泽东指出,商品生产的活动范围不仅限于个人消费品,有些生产资料也是商品。第四,应该充分利用商品生产这一有利工具为社会主义服务。第五,两种所有制的存在是商品生产和商品交换存在 的主要前提,其最终的结果取决于社会生产力的发展水平。毛泽东进一步认为价值规律在我国还起作用,并逐步形成了他对价值规律的认识:第一,价值规律是客观经济规律,不能违背,只能利用。第二,价值规律在生产资料各部门之间和生产领域内也发生作用。第三
15、,提出所有的经济单位都要利用价值规律进行经济核算。毛泽东关于商品生产和价值规律的认识对于当时的社会主义建没发挥了重要的指导作用,在社会主义发展史上也有承前启后的作用。 思路点拨 本题主要是为了让考生明确 50年代大跃进人民公社化的主要问题、弊端和所带来的深刻教训。这也是考生需 要着重说明的地方。 【知识模块】 社会主义建设的方针政策 5 【正确答案】 (1)特点:从沿海向内地迁移。 (2)原因:中国工业布局不平衡;出于战备考虑。 (3)新变化:从内地向沿海迁移;西部开发。 (4)意义:利于开放;发挥沿海优势;实现经济区域平衡发展;扩大内需,实现可持续发展;维护国家统一和民族团结。 思路点拨 本题的目的在于指明党的第一代领导集体在社会主义经济问题上所作的有益的探索和所取得的共识。表明社会主义建设是一个曲折的过程,期间的探索为以后建设和发展提供了重要的启示。 【知识 模块】 社会主义建设的方针政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