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考研类试卷]教育经济学历年考研真题试卷汇编1及答案与解析.doc

上传人:testyield361 文档编号:839377 上传时间:2019-02-21 格式:DOC 页数:22 大小:70.50KB
下载 相关 举报
[考研类试卷]教育经济学历年考研真题试卷汇编1及答案与解析.doc_第1页
第1页 / 共22页
[考研类试卷]教育经济学历年考研真题试卷汇编1及答案与解析.doc_第2页
第2页 / 共22页
[考研类试卷]教育经济学历年考研真题试卷汇编1及答案与解析.doc_第3页
第3页 / 共22页
[考研类试卷]教育经济学历年考研真题试卷汇编1及答案与解析.doc_第4页
第4页 / 共22页
[考研类试卷]教育经济学历年考研真题试卷汇编1及答案与解析.doc_第5页
第5页 / 共22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1、教育经济学历年考研真题试卷汇编 1 及答案与解析1 学费的性质、确定学费标准的原则和我国学校的乱收费问题。(北京师范大学2005 年考研真题)2 你认为如何从教育财政制度上促进我国基础教育的均衡发展?(北京师范大学2007 年考研真题)3 试述我国基础教育投资管理体制改革的过程,并与国际进行比较,提出我国今后进一步改革的建议。(北京师范大学 2003 年考研真题)4 结合实际分析目前我国义务教育投资中存在的主要问题,并提出相应的对策建议。(首都师范大学 2007 年考研真题)5 教育经济效益(首都师范大学 2007 年考研真题)6 教育生产函数(北京师范大学 2005、2006 年考研真题)7

2、 教育的私人成本(北京师范大学 2005 年考研真题)8 教育的直接成本与间接成本(北京师范大学 2006 年考研真题,首都师范大学2006 年考研真题)9 教育成本(中国人民大学 2006 年考研真题,首都师范大学 2008 年考研真题)10 教育成本分担与补偿(首都师范大学 2007 年考研真题)11 机会成本(中国人民大学 2003 年考研真题)12 教育投资的使用结构(北京师范大学 2005、2006 年考研真题)13 财政性教育经费(北京师范大学 2006 年考研真题)14 教育投资(首都师范大学 2007 研)15 简述教师劳动与物质生产劳动的区别。(中南财经政法大学 2009 年

3、考研真题)16 简述教育经济效益的特征。(北京师范大学 2005 年考研真题)17 概括论述教育规模经济形成所需要的条件。(北京师范大学 2004 年考研真题,首都师范大学 2007 年考研真题)18 简述教育规模经济的基本含义。(首都师范大学 2004 年考研真题)19 什么是教育效率? 考察教育效率的指标有哪些 ?(北京师范大学 2005 年考研真题)20 什么是学校产品经营?请结合实践分析学校产品经营的运作模式。(东北财经大学 2007 年考研真题)21 影响教育成本上升和下降的因素有哪些?(北京师范大学 2007 年考研真题)22 什么是教育成本? 研究和计量教育成本的意义是什么?(

4、北京师范大学 2004 年考研真题)23 我国教育支出按用途是如何分类的?影响使用结构的因素有哪些?( 北京师范大学2007 年考研真题)24 怎样检验教育投资在国民经济中的比例合理与否?(北京师范大学 2007 年考研真题)25 简述政府负担教育投资的主要形式。(北京师范大学 2006 年考研真题)26 教育投资使用结构的含义是什么?国际上和我国教育支出的是如何分类的?( 北京师范大学 2005 年考研真题)27 教育投资的负担原则是什么?教育经费的主要来源有哪些?( 北京师范大学 2005年考研真题)28 度量一国一定时期教育经费投入的相对量指标是什么?度量教育经费在正规三级教育中的分配指

5、标是什么?(北京师范大学 2004 年考研真题 )29 我国目前中小学乱收费的原因是什么?如何对其标本兼治?( 北京师范大学 2004年考研真题)教育经济学历年考研真题试卷汇编 1 答案与解析1 【正确答案】 (1)学费性质分析教育学费的性质是教育学费征收与管理的首要问题,它决定着学费形成的机制,学费标准确定的依据,学费确定的主体及学费采取的形式等。一般将学费的性质界定为:学费是教育成本的一部分。学费的性质取决于市场经济中教育的性质。学校提供的是一种教育服务(这里把学校的科学研究和其他社会服务抽象掉),其直接产出是学生的知识、能力的增进,思想品德修养的提高,或者是人力资本的形成,这种直接产出是

6、教师与学生共同劳动的结果,就学校和教师而言,为学生提供的仅仅是教育服务。按照美国经济学家萨缪尔森提出的公共产品理论,教育服务属于准公共产品。一方面,教育服务在消费上具有竞争性,在既定的教育机会下,一个人受了教育就减少了他人受教育的机会,或者说,在既定的教育投入下,增加一个人教育的消费其边际成本为正。另一方面,教育服务在消费上具有一定的排他性。教育消费的非整体性,使其消费在技术上易于分割(如招生指标确定,考试筛选,交纳学费),可将一部分人排除在教育消费之外。但是排除社会成本过高,因为教育不仅使受教育者受益,而且有巨大的正的外部效益,如可以推动经济增长,改善收入分配的不公平,可使社会物质与精神文明

7、大大增进等。因此,教育既不是在消费上具有完全竞争性和排他性的私人产品,也不是在消费上完全不具有竞争性和排他性的公共产品,它兼有私人产品和公共产品的成分,属于准公共产品。教育服务的产品性质决定了学费的性质。如果教育在性质上属于私人产品,学费的性质就是教育服务的价格,与其他商品价格一样,学费由市场供求形成和调节,随行就市,一般情况下,学费应高于教育成本。如果教育服务在性质上如同国防服务一样属于公共产品,就应由政府免费向消费者居民提供,税收就是教育服务的成本。既然教育服务属于准公共产品,政府与消费者(受教育者)应共同负担其成本,受教育者直接负担的形式就是学费,学费从性质来说应是准公共产品的收费,或者

8、就像美国学者布鲁斯约翰斯通 1986 年提出的“成本分担” 。由此,学费应是教育成本的一部分,它不应等于成本,更不应高于成本。(2)确定学费标准的原则学费作为教育成本的分担或补偿,其标准的确定应遵循以下两个原则:学费应是教育成本的一部分。首先,要确定学费是哪种教育成本的一部分。按照教育成本的分类,学费应该属于社会直接成本的一部分,即不包括社会间接成本与个人直接、间接成本。因学费本身就是个人直接成本的一部分,而间接成本难以计量。明确这一点在确定学费时很重要。其次,学费既然是社会直接成本的一部分,其区间应在零成本与成本之间。一般而言,政府应是教育成本的主要负担者,那么学费只能是社会直接成本相对较小

9、的部分。学费应在多数居民可以承受的范围之内。教育支出作为居民消费支出的一部分,其比例取决于居民收入水平和消费支出结构,因而,学费标准的确定必须考虑居民的承受能力。如果学费标准过高,将会剥夺多数居民受教育的权利;如果学费标准过低,一方面会使学费失去教育成本分担的价值,另一方面可能造成虚假的教育需求。2 【正确答案】 基础教育的均衡发展包括东中西部地区间的均衡发展,城乡间的均衡发展以及校与校之间的均衡发展。在现行的教育财政制度上,基础教育经费投入地区差异、城乡差异和校与校间差异有增大趋势,包括在投资总量、来源结构、支付结构和生均经费四个方面,特别是对农村义务教育投资存在着区域型的不平衡。所以要从教

10、育财政制度上着手促进我国基础教育的均衡发展,主要做法有:(1)实行教育经费预算单列制度教育财政拨款包括各级政府对各级教育部门的拨款,各级教育部门对各级各类学校的拨款。1996 年开始实行教育经费预算单列教育财政拨款体制改革。所谓教育经费预算单列,其主要含义包括以下四方面:提高教育经费预算的等级,将教育事业经费和教育基本建设投资合并,由款级升格为类级,将教育经费在国家预算支出中的第二次分配升格为第一次分配。我国过去的国家预算科目中,按预算等级依次分为类、款、项、目四级,教育事业经费属于文教科学卫生事业费类中的款级,教育基本建设投资属于基本建设费类中的社会文教费款级。国家预算首先在类中分配,为第一

11、次分配,然后依次在款、项、目级中进行第二次分配,教育经费为第二次分配。教育经费单列将赋予教育部门对教育经费预算的编制权。从财权角度讲,包括预算的编制权。教育经费预算在平衡需求与供给的基础上编制。其过程则先由教育部门提出需求预算,然后会同财政和计划部门,根据财政可能,平衡需求与供给,提出教育经费预算建议并纳入国家预算,报同级政府和人民代表大会审议批准。教育经费的分配权和管理权由教育部门负责,从财权角度讲,包括经费的分配权和管理权。过去教育事业费由财政部门分配与管理,教育基本建设投资由计划部门负责,从拨款程序上来说,教育部门举办和管理初、中、高等教育,其经费由财政部门拨付给教育部门,再由教育部门拨

12、付给所属学校,政府其他部门举办和管理的高等和中等教育,其经费由财政部门拨付给非教育的政府职能部门,再拨付给其所属学校。单列后,包括教育经费预算在内的国家预算经人代会通过后,由财政部门划拨给教育部门,教育部门负责在各级各类教育和学校之间的分配、管理和监督。教育经费预算单列到县级。我国现行行政机构为中央、省、县、乡四级,为适应政权要求,教育经费预算单列只列到前三级,即只列到县级。(2)建立以多种目标合理组合的标准的拨款制度在教育经费预算单列的前提下,教育部门对基础教育的拨款,应采取多重目标合理组合的拨款标准。公平目标。结合不同地区之间以及城乡学校之间教育资源状况的不同,按照公平原则,加大国家及其地

13、方政府对不发达地区以及乡村基础学校的扶持力度,实现基础教育在财政上的公平,促进基础教育的均衡发展。政策目标。国家必须加强对基础教育均衡发展的财政政策支持力度,使基础教育的均衡发展规范化,避免短期化和阶段性,从而把基础教育的均衡发展作为一项长期的目标,实现基础教育均衡发展的可持续发展。(3)加大政府转移支付的力度进一步推进农村税费体制改革方面的同时,应加大政府转移支付的力度,解决由此带来的农村义务教育财政经费上的困难。主要从以下几个方面人手:建立县级义务教育财政转移支付模型,确定转移支付需求。以县为单位建立义务教育财政转移支付模型,测定转移支付额。义务教育财政转移支付额由义务教育标准支出、义务教

14、育标准收入及激励系数计算确定。凡标准支出小于标准收入的县,可以得到上级政府的转移支付。确定县级义务教育收支缺口弥补的责任。对县级义务教育收支缺口,应根据所在地区、省的财政状况,确定中央、省、地区三级政府的弥补责任。弥补的方式可以是总额比例弥补,也可以是分项比例弥补。各级转移支付资金直接划拨到县,不经过中间环节。建立义务教育财政专项转移支付制度的条件。建立义务教育财政专项转移支付制度,需要具备一定的条件。第一是法律保证。通过全国人大制定义务教育经费投入法之类的法律,为财政体制的调整和义务教育筹资提供法律规范;第二是财政体制的改革;第三是技术准备。由于财政部的过渡时期财政转移支付办法已经试行多年,

15、积累了大量数据和设计数学模型的经验,有些项目已经计算到县一级,义务教育财政专项转移支付已有良好的技术、基础。(4)调整教育经费结构,增加义务教育投资比重调整教育经费结构,增加义务教育投资比重,加强中央政府和省政府财政对农村义务教育的投入,只有加大义务教育投资总量,才能解决问题,只有在教育财政制度上明确规定对义务教育阶段的经费投入才能在根本上解决义务教育的问题。综上所述,基础教育的均衡发展必须从财政制度上着手,改变传统的教育预算制度,实行教育经费预算单列,促进教育财政拨款的规范化;转变拨款制度,建立以公平目标和政策目标等多种目标合理组合的标准的拨款制度;在推进农村税费体制改革的同时,加大政府转移

16、支付的力度。只有从这几个方面人手,才能不断缩小东中西部地区间,城乡之间以及校校之间基础教育发展不平衡的差距,实现基础教育地区、城乡、校校之间的均衡发展。3 【正确答案】 (1)我国基础教育投资管理体制改革的过程建国以来,我国基础教育投资管理体制改革经历了两个阶段:第一阶段大约从 1949 年到 1985 年,基础教育实行高度集中的投资管理体制,这种体制的突出特征是“ 统一财政与分级管理 ”。这一投资管理体制适应了当时的经济发展,也给中国基础教育事业发展提供了有利条件。在计划经济时期建立的统一管理体制在一定程度上推动了全国尤其是贫困地区基础教育的发展。但全国实行的统收统支、高度集中、管理僵化的分

17、配格局,很难适应千差万别的不同情况,强求统一反而压抑了地方和学校的积极性和自主权。更为重要的是经济体制改革后,供给教育资源的财政新体制迫使基础教育必须多渠道筹措教育经费,地方财政将发挥主渠道作用。伴随着经济体制改革,基础教育投资管理体制要进行相应的改革,才能适应新的形势。我国基础教育投资管理体制改革进入第二阶段,时间从 1985 年至今,基础教育建立起来的是一种以分散管理为主的投资管理体制。改革的出发点是为了充分调动各级地方政府、学校和人民群众的积极性。其突出特征是“地方负责、分级管理”。(2)我国今后进一步改革基础教育投资管理体制的建议国际教育投资管理体制,大体可分为三种类型,或称三种模式。

18、第一种类型是分权制管理体制,如美国、联邦德国、印度和前南斯拉夫等国;第二种类型是分权制与集权制相结合的管理体制,如日本、英国等;第三种类型是集权制管理体制,如法国、苏联、东欧一些国家以及智利等国。这三种教育投资管理体制各有其特点。中国教育投资管理体制基本上属于中央集权管理体制类型。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发展,我国将逐步改革国家集中管理的集权体制,实行多元化管理体制,实行国家、部门、地方、企事业单位和私人多种投资来源、多种管理办法。根据国家具体情况,建议我国教育投资管理体制主要从以下几方面进行改革:国家政府负责并保证普通中小学教育和各级师范学校教育所有教育经费,国家统一拨款,分级使用管理。国家政府应

19、该负责并保证所有教育部门的人员经费,并逐年有所提高。非义务教育和各级各类的非师范教育学校的公用经费、教育基本建设投资和其他费用,在国家政府投资为主渠道的前提下,实行多元化、多途径教育投资管理体制。逐步建立教育金融机构,如各级教育拨款委员会、教育银行、教育基金会等。国家鼓励私人办学。私人办学经费由私人或学校法人代表负责筹集、分配、使用和管理,国家和地方政府给予适当资助。4 【正确答案】 义务教育投资是指投入义务教育领域中,用于公民基本素质培训的人力和物力的货币表现。义务教育投资是教育投资的组成部分,是实施和发展义务教育的物质保证。(1)目前我国义务教育投资中存在的主要问题义务教育投资体制的弊端我

20、国现行义务教育投资体制是主要由地方政府(主要是县、乡两级政府)负责管理和多渠道筹措资金的体制。这种体制具有两个特点,其一是“地方负责 ”、“分级管理”;其二是“多渠道筹措”。前者主要确立了发展义务教育的责任在政府之间的分担模式。在这样的模式下,义务教育的责任主要在地方政府,落实到财政角度就是发展义务教育的经费主要由地方政府的财政来负担;后者确立的是义务教育的社会分担模式,即广开非财政来源渠道,树立“人民教育人民办”的思想,其实质是政府与社会力量共同分担义务教育的财政责任。这种体制存在弊端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a义务教育投资体制实行“ 地方负责”、“分级管理 ”,地方政府成为了义务教育的主要承担者

21、,导致了义务教育投资重心过低,县、乡两级财政不堪重负,从而造成义务教育投资水平不高。b在现行的义务教育投资体制之下,由于我国经济发展水平与教育发展程度地区差异性较大,所以从宏观上看,这种体制缺少灵活性和适应性。主要表现在:第一,现行的义务教育投资体制难以适应我国城乡和地区间经济发展的不平衡对义务教育投资带来的巨大影响。我国义务教育的投资体制,实际上默许了各地经济发展严重不均衡以及由此造成的义务教育投资不平衡。第二,现行的义务教育投资体制缺乏对义务教育投资主体的宏观调控和制约,教育资金在分配、使用、管理过程中存在不合理现象,特别是经济相对落后地区的义务教育发展无法得到有效保障。在一些政府部门,对

22、于发展义务教育重要性和紧迫性的认识不到位,或者在口头上、报告中承认教育很重要,到实际解决问题时往往又变得不重要了。在具体工作中以各种理由和借口把有限的资金投入到经济建设方面或者一些所谓的政绩工程上去,以“ 长官意志 ”取代了对各级政府对义务教育投资的有效监督,造成了义务教育投资的制度性缺陷,使地方义务教育经费差额无法弥补,义务教育的质量难以得到保证,使教育机会均等的义务教育目标难以实现。义务教育经费在国家财政性教育经费总额中比例过低。国家财政性教育经费是我国义务教育经费的主要的来源,在部分地区甚至是一个惟一的来源,在国家财政性教育经费总额一定的情况下,义务教育经费在国家财政性教育经费总额中的比

23、例的大小,直接关系到义务教育经费的数量,直接影响到义务教育的健康发展。然而,通过对最近几年的统计数字可以发现,我国基础教育占国家财政性教育经费中的比例不仅远远低于发达国家,而且还低于同等发展水平的发展中国家。而我国高等教育在国家财政性教育经费总额中的比例却一直保持在 20之上。这与我国教育事业的国情是相背离的,严重影响到了义务教育的健康发展。义务教育经费投入地区差异有增大趋势,包括在投资总量、来源结构、支付结构和生均费用四个方面,特别是农村义务教育投资存在着区域性不平衡。由于我国现行义务教育投资体制是主要由地方政府(主要是县、乡两级政府)负责管理和多渠道筹措资金的体制。义务教育主要由地方政府进

24、行管理,义务教育经费也主要由地方政府进行承担。再加上我国固有的地区间、城乡间经济发展不平衡的现实国情,这决定了义务教育经费投入在地区间存在着很大差异,尤其是农村义务教育存在区域性的不平衡,并且这种差异和不平衡有扩大的趋势,这严重影响到了义务教育事业的均衡健康发展。(2)对策建议转变义务教育教育投资体制,突出国家义务教育主体地位,加大政府教育经费投入力度。义务教育属于社会公共事业的性质决定了义务教育投资的主体是国家,对义务教育的投资,教育财政拨款是主要的,也是根本性的。因此,要想从根本上解决义务教育投资存在的问题,必须进一步明确国家对于义务教育投资的主体地位,大幅度提高中央、省级政府对义务教育投

25、资的力度,逐步完善国家宏观调控和财政转移支付制度。具体可采取以下措施:a通过转移支付制度使财政参与义务教育资源的配备。b使转移支付资金成为义务教育发展的稳定财源,使地方政府不必因为通过多种渠道筹措资金,造成实际上政府责任的转嫁和加剧地区间的不平衡。c通过确定国家财政转移支付中用于发展义务教育的比例,努力做好对贫困地区和少数民族地区的转移支付工作,拓宽在政府宏观调控下的市场参与力度,畅通义务教育经费筹措渠道,确保义务教育投资的“公平” 、“均等”,使适龄儿童接受平等的义务教育权利得以真正实现。实施区域发展非均衡投资战略,加强中小学薄弱校的建设。具体可采取以下措施:a强化中央政府的责任,增强对老少

26、边穷地区基础教育特别是义务教育的投入,合理设置学校,改善教学条件,提高教学质量,确保适龄儿童能够接受义务教育,并适当提供一些补助,降低学生入学的教育成本。b各级政府追加对非重点学校的投资,尽量消除在义务教育阶段所谓重点与非重点学校之间的差距,保证适龄儿童在公平的环境下接受义务教育。c采取有效措施加强薄弱学校的领导班子建设,建立学校领导干部轮换与交流制度,配备管理能力强,业务水平高的优秀干部,鼓励优秀中小学教师及优秀毕业生到这类学校任教。d建立和逐步落实帮扶责任制,使发达地区与落后地区建立长期稳定的帮扶关系。e合理配置有限的经费,确定科学的投资比重。长期以来,我国存在管事业发展的部门不管经费,管

27、经费的部门不管事业发展的不良现象,进而造成了本来就有限的经费不能及时、合理地投入到事业发展最需要的地方去,促使义务教育投资效益不高。因此,要改变这种现象,必须合理配置经费。在经费投入的过程中,实行保证教育投资优先的原则、对义务教育实行高投入的原则、从实际出发保持投资逐步提高的原则。5 【正确答案】 教育经济效益也称教育经济价值、教育经济收益或教育经济效果,是指教育领域内的劳动耗费同教育所得到的经济报酬在数量上的对比。教育的进行必须投入一定的活劳动和物化劳动,即一定的人力和物力,在商品货币关系存在的条件下,表现为一定的货币资金。同物质生产领域不同,教育的产出包括:直接产出,即各级各类学校培养的各

28、种不同熟练程度的劳动力和专门人才;间接产出,即这劳动力和专门人才投入社会经济之后,由于劳动力素质的提高引起的社会劳动生产率的提高、国民收入(或国民生产总值)的增长。教育经济效益表现为两个层次:一是教育投资的经济效率,亦称教育投资的内部经济效益或直接经济效益,为教育投入与教育直接产出的比较,以单位教育投入的产出或单位教育产出的投入衡量;二是教育投资的社会经济效益。6 【正确答案】 教育生产函数是一种计量教育经济效率的函数,指教育过程中教育投入与产出之间的一种统计关系。就学校教育而言,其一般性公式可以表示如下:At=f(Ft,T t,OS t)。A t 代表一个学生在时间 t 所取得的学业成就;

29、Ft 代表累积到时间 t 为止的,来自于家庭方面并对学生学业成就有影响的各种因素,如父母的受教育程度、收入、种族,以及家庭中所使用的语言等;t 代表累积到时间 t 为止的,由教师投入到一个学生身上的各种因素,包括教师的资格等;OS t 代表学校的其他投入要素,包括班级规模、图书资料、课程等。就一般的教育行为而言,教育投入主要包括学生家庭方面的投入、教师方面的投入、学校方面的投入、时间方面的投入;而教育产出包括消费和投资,消费指学生及其家庭,以及整个社会获得的幸福、愉快与类似的收益的正消费,以及厌学体验等负消费,教育在投资方面的产出包括个人和社会生产技能提高相关的产出。将教育投入量和教育产出量的

30、相关关系用数学方程式表示便构成教育生产函数。 假定产出用 y 表示,投入用 x 表示,则教育生产函数为:y=f(x)。即说明 y 与 x 具有函数关系。 假定投入因素不止一项,则可用 x1、x 2xn 来代表,同理,产出可用),y 1、y 2ym 来代表,任何一个产出 yj 与投入的函数关系便成为 yj=fj(x1、x 2xi)。i=1n , j=1m。 尽管投入与产出都不只是一个,因素间不一定是互不相关的。生产函数的表示仍可用简单方程式 y=f(x)表示。7 【正确答案】 教育的私人成本也称个人教育成本、私人教育成本。它是指学生家庭和个人受教育所支付的全部费用,以及因上学而失去就业机会必须“

31、放弃的收入”的部分。教育的私人成本包括:学生家庭所支付的学费;学生家庭或本人所支付的书籍文具和其他杂费;学生家庭或本人所支付的在校住宿费、交通费以及生活差距费;学生已满劳动力年龄因上学而失去的收入部分。8 【正确答案】 教育成本指培养每名学生所支付的全部费用,即各级各类学校的在校学生在学期间所消耗的直接和间接活劳动和物化劳动的总和,是社会与个人为教育而直接支付的费用总和。它分为教育社会直接成本和教育个人直接成本。西方有些学者称教育社会直接成本为货币支出的成本,或称教育预算项目中支出的费用。教育社会直接成本主要是指国家、政府直接支付的教育费用,以及社会集资捐资的经费;教育个人直接成本主要是指学生

32、家庭和学生个人直接支付教育费用,诸如学费、杂费、书籍文具费、住宿费、交通费和生活差距费等。教育间接成本是社会和个人为教育而间接支付的教育费用,有时也称“机会成本”“择一成本”。它由教育社会间接成本和教育个人间接成本两部分构成。教育社会间接成本包括:学校所使用的土地、建筑物和其他设备等,如不用于教育而可能获得收入(租金或利息);学校所使用的物质设备因用于教育而免征的税收;学生已满劳动力年龄因入学而失去就业机会,社会可能获得的税收。教育个人间接成本是指学生已满法定劳动力年龄因受教育而放弃的就业收入的成本。9 【正确答案】 教育成本是指培养学生所耗费的社会劳动,包括物化劳动和活劳动。其货币表现为培养

33、学生由社会和受教育者个人直接和间接支付的全部费用。按不同标准,教育成本有不同分类:社会平均成本和个别成本;社会成本和个人成本;直接成本和间接成本;货币成本和非货币成本;固定成本和变动成本;生均年教育成本和生均全期教育成本;教育要素成本、教育工资成本、教育边际成本、教育单项成本、教育精神成本等。从成本核算角度,有不同计算公式:教育成本=教育社会成本+教育个人成本;教育成本=教育直接成本 +教育间接成本;教育成本= 教育固定成本+教育变动成本。研究教育成本,进行教育成本核算和分析,有助于教育部门提高教育投资的使用效率和经济效益,提高教育和学校管理水平,有助于教育计划和学校计划的编制,教育经费的合理

34、负担等。10 【正确答案】 教育成本分担与补偿是指教育费用在不同主体之间合理分担并实现补偿的机制。其实质是教育费用由谁承担,怎样承担,即各部门及利益相关者分配的比例问题。教育成本分担与教育成本补偿是既相联系又有区别的两个概念。教育成本分担主要指中央及各地方政府根据各自的财力状况、高校的实际情况对教育费用进行合理分担;而教育成本补偿则是由教育的受益各方根据各自收益多寡及支付能力大小对教育费用进行补偿。但二者所表达含义的内在性在某种程度上都是相同的,即对教育过程中发生的费用支出,通过一定的途径和方法给予补偿,以满足教育持续稳定快速发展的需要。11 【正确答案】 机会成本亦称“择一成本” ,是指在经

35、营决策中,以未选择方案所丧失的利益为尺度来评价被选择方案的一种假定性的成本。采纳某一方案的机会成本,即被放弃方案所牺牲的利益。在教育领域,也存在机会成本。“教育机会成本”广义上指“教育间接成本 ”;狭义上主要指学生达到法定劳动年龄后而放弃的就业收入。其大小与行业或职业报酬(或待遇)、同龄人就业率等直接相关。12 【正确答案】 教育投资的使用结构亦称“教育投资使用比例” ,即一国、一地区或一学校一定时期教育总投资中,教育事业费与教育基本建设投资之间,教育事业费中公用经费与人员经费之间,以及教育经费中工资、附加工资、福利费、人民助学金、业务费、设备费、公务费、修缮费、科研费等在总经费中的使用比例。

36、它影响教育发展的数量与质量,影响教育投资使用效率的重要因素。它主要取决于:一国的科技和经济发展水平。科学技术和经济发展水平越高,教育基本建设投资的比重、公用经费的比重越高,反之则越低。教育投资存量大小。教育基建投资存量大,已有教育固定资产多,教育基本建设投资、公用经费比重则相对较小。教育的级别(高等、中等、初等 )与专业。一般而言,教育级别越高,教育基本建设投资及公用经费比重越大。同一教育级别不同专业、系、科的教育,教育投资使用结构不尽相同。教师与学生、教职员工与学生之间的比例,以及教师的工资水平等。13 【正确答案】 财政性教育经费是指国家财政对教育的投资,这是教育投资的主要来源,也称主渠道

37、。我国国家财政对教育的拨款包括的主要内容有:国家财政预算内的教育事业经费;国家财政预算内的教育基本建设投资;国家政府各部门用于中等专业技术学校的教育事业费和教育基本建设投资;国家各种专项资金用于教育的支出;国家财政偿还教育外资贷款的支出;国家财政其他预算内资金用于教育的支出;中央和地方政府机动财力用于教育事业费和教育基本建设的费用。14 【正确答案】 教育投资也称教育资源、教育投入、教育经济条件等,是指一个国家或地区根据教育事业发展的需要,投入教育领域中的人力、物力和财力的总和,或者说是指用于教育、训练后备劳动力和专门人才,以及提高现有劳动力智力水平的人力和物力的货币表现。从投资对象来说,主要

38、由两大部分构成:一是用于各级各类学校教育的投资,以培养后备劳动力和专门人才,这是主要部分;二是用于成人教育的投资,以提高在职劳动力的智力水平,包括职工教育、农民教育、干部教育、知识分子教育,以及电大、函授大学和各种形式的业余教育的投资。从投资者即投资主体来说,教育投资主要包括国家投资、集体企事业单位投资和个人教育投资。教育投资具有周期性长、弹性大、长效性、间接性、多效性、高效性和特效性等特点。教育投资来源是多方面、多渠道的,主要包括国家投资、社会投资和受教育者家庭或个人投资。我国教育投资体制实行国家财政拨款、社会团体和劳动群众多渠道筹集的方针。15 【正确答案】 教师劳动与物质生产劳动的区别表

39、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劳动对象不同教师劳动的对象是人,物质生产劳动的对象是物。这是二者最显著的区别。教师劳动的成果集中体现在学生的成长发展过程中,体现在学生身上;而物质生产劳动的成果体现为具体的产品或服务。(2)劳动工具和手段不同物质劳动是运用各种工具进行的,教师的劳动主要是靠教师自身的言传身教,靠自身的行为示范来进行,因此,教师劳动具有主体性和示范性的特点。(3)劳动过程不同教师劳动是见效缓慢而效用长久的劳动,具有迟效性和长效性的特点,而物质生产部门劳动者的劳动一般周期较短,见效快。教师劳动是培养劳动后备力量和专门人才的劳动。一个人从人幼儿园,进小学、中学,乃至读大学,成长为合格的劳动者或

40、专门人才,需要很长的时间。教师劳动的实际经济效果,一般要在学生离开学校,在其工作岗位上实践才能表现出来。而且教师劳动的成果在劳动者的一生中都会发挥作用,并且随着其实践经验的增长将在已有的基础上进一步深化和扩展。(4)劳动环境不同教师劳动主要是在学校或其他教育机构展开的,与物质生产劳动相比,教师劳动的环境具有更广泛的文化内涵。16 【正确答案】 教育经济效益是指教育领域内的劳动耗量同教育所得到的经济报酬在数量上的对比。即把社会向教育的投资和依赖这种投资所得到的国民收益,加以比较后,以所得的国民收入去抵偿教育投资后还有余数,这个多余的数量就是教育投资经济效益,其可以是宏观的,如整个社会教育投入与国

41、民收入的比较,也可以是微观的,如教育个人投资和教育个人收入之比。教育经济效益有以下特征:(1)教育经济效益具有两种表现形式。一种为直接表现形式,即教育投资与劳动力再生产成果的比较,在一定的教育投资下,培养出的熟练劳动力和复杂劳动力越多,其经济效益就越高;另一种为最终表现形式,即教育投资增长所增加的国民收入额,在整个国民收入总额中所占的比重。(2)教育投资只能产生教育成果,即培养熟练劳动力和复杂劳动力,以及发展科学,不能直接产生经济财富,只有当教育成果与物质生产资料相结合时,才会产生经济效益。(3)计算教育经济效益,不能直接从投入端开始,应该从物质生产领域中各种劳动力受教育程度、花费的教育经费所

42、创造的经济效益为计量的出发点。由于教育经济效益具有以上特征,必然导致出一些特有的特点,即教育经济效益具有间接性、迟效性、长效性、多效性和条件性等。17 【正确答案】 教育规模经济的形成是基于以下三个条件:(1)资源利用的充分性教育资源的充分利用应在不突破资源整体性和不可分性的限制下,使学校规模扩大;在不影响教育功能的情况下,使教育资源获得百分之百的使用率。(2)教育资源使用的适当性教育资源使用的适当性是指把资源功能的特性用在相当的需求场所。学校规模扩大,建筑设备种类增多,个别用途的建筑及设备也可出现,从而有利于教育质量的提高。(3)教育规模扩大的有限性教育规模的扩大是有限度的,如果规模扩大产生

43、各种不经济的缺陷,必将损害教育功能,此时,单位学生成本即使减少也不能叫做教育的规模经济。在这一条件下,教育规模的扩大应以资源充分运用后即停止,否则规模继续扩大必将衍生各种缺陷,其中最严重的缺陷就是人际关系疏离和行政僵化。18 【正确答案】 教育规模经济是指教育机构达到一定规模时,在资源利用效率上的提高。学校达到一定规模时,学校教师数、在校学生数和各项物质设备数的配置合理,将使培养学生的单位成本比其他规模的同类学校低,实现规模经济,教育资源的利用效率达到最优。教育资源的整体性及不可分性使学校规模既不能过大也不能过小。过大则造成:大量增加教学、生活服务设施; 师生之间接触机会减少;学校行政管理规模

44、过大,沟通及协调困难,行政人员服务支出增加,从而降低教育投资效率。规模过小,为保证教育质量,仍须开齐课程,配齐各科教师及相应的实验设备,教师和实验设施因学生人数太少而得不到充分利用,使教育投资效率降低。教师、教育设施和学生的适度规模是形成教育规模经济的重要条件。学校的适度规模因学校级别、类别而异。19 【正确答案】 (1)教育效率的含义教育效率亦称教育投资效率、教育资源利用效率、教育投资内部效益等,是从经济学中移植过来的将教育视为生产或经济活动而出现的范畴,指教育资源消耗与教育直接产出成果的比较,简言之,就是教育投入与直接产出之比。(2)教育效率的考察指标评价和考核教育效率的指标有两类,一类为

45、综合指标,一类为单项指标,均以学校为单位进行考核。综合指标。综合指标为:教育资源利用效率= 教育成果(学年在校生数或毕业生数)/教育资源消耗( 学年或学制期教育支出总额 )。在我国教育管理工作中,常采用一些可操作的,在某种程度、某些方面度量产出质量的考核指标,如年教育投资优生率、年教育投资差生率、毕业率、升学率、巩固率、留级率、辍学率等。单项指标,按投入要素可分解为人力资源利用率、物力资源利用率、财力资源利用率。第一,财力利用效率构成。教育财力一般由两大部分构成,即用于个人消费的部分和公用消费的部分。个人消费部分包括工资、补助工资、奖金、职工福利费、助学金和奖学金等。公用消费部分包括公务费、设

46、备购置费、修缮费、业务费、出差补助费和其他费用。第二,人力资源利用效率构成。教育人力构成主要包括在校学生数、班级学生数、招生数、毕业生数、行政人员数、教学人员数、教学辅助人员数、工勤人员数、生产人员数,以及他们的知识结构、年龄结构、能力结构、各种人员之间的比例结构等。第三,物力资源利用效率构成。教育物力资源由两部分构成,即学校固定资产和材料、低值易耗晶。学校固定资产包括三方面,即共同的固定资产土地、房屋、建筑物、活动场地等;教学、科研用固定资产仪器、仪表、电教设备、图书资料、文化设备其他教学用具;生活用固定资产水电、煤气、供暖设备、炊事设备、运输工具、印刷、医疗和各种家具等。学校材料低值易耗品

47、是指学校物力资源价值在规定金额内或使用年限不满一年容易消耗的物晶,包括各种原材料、燃料、试剂、修理物资、低值的仪器设备和各种杂用品等。20 【正确答案】 学校产品经营概念;(1)学校产品经营的含义及特点;学校产品经营是指学校按照教育市场需求,以其拥有的或所控制的经济资源为基础,以培养出能够满足教育市场需求的教育产品为基本手段,以教育产品的数量和质量来获取效率和效益的经营活动。学校产品经营是学校经营的基本模式,提供产品是学校的基本功能。学校经营中的产品即教育产品,是指学校所提供的能够满足市场需求的教育成果,其形态可以是不同规格的学生,也可以为各种形式的教育服务。学校产品经营有以下几个特点:学校产

48、品经营的基础是学校资产;现有的学校资产在学校经营中一般是非交换对象;学校产品经营的核心是根据教育市场需求状况及其变化趋势决定培养什么、培养多少、如何培养;教育投入活动主要围绕强化教育产品的开发对学校资产的需求来进行。(2)学校产品经营的运作模式学校产品经营的运作模式主要有教育产品开发、教育市场开发、学校品牌开发等。教育产品开发。随着教育市场需求的不断膨胀,学校产品之间质量竞争、服务竞争日趋激烈,而消费者则拥有充分比较和选择的空间与权利。因此,学校所提供的教育产品质量、服务甚至价格都是决定其在教育市场上能否具有竞争力的重要因素。经营成功的学校无一不把教育产品质量视为学校生命,并在教育实践中创立一

49、整套质量保证、监督规范体系。同时,这些学校也非常重视对教育产品特性的开发,善于根据教育消费的变化趋势做出准确的判断与决策,以适应市场需求。教育市场开发。首先,教育市场开发必须充分重视对教育消费需求调查研究。其次,学校必须通过独具匠心的宣传,使消费大众了解自己的教育产品,认同自己的教育产品,接受自己的教育产品,从而使自己的教育产品能够成为教育市场上的强势产品。最后,学校还需要从长远发展战略高度着眼,开展积极有效的公关活动,树立良好的公众形象。学校品牌开发。学校品牌是教育产品质量的集中体现。消费者一般都是通过学校教育产品质量来认识学校的,因此,学校品牌也是学校经营能力、经营水平、经营状况的综合反映。所以,现代教育市场竞争表现之一就是品牌竞争,成功的学校无一不把品牌开发视为学校生命,制定与实施各具特色的“品牌战略” ,采取综合配套措施,树立学校品牌形象,扩大品牌效应,促进品牌增值。21 【正确答案】 教育成本指培养每名学生所支付的全部费用,即各级各类学校的在校学生在学期间所消耗的直接和问接活劳动和物化劳动的总和。用公式表示为:教育成本=教育直接成本 +教育间接成本。教育成本处于不断的变动中,其变动受到宏观经济状况的制约,如国家的货币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考试资料 > 大学考试

copyright@ 2008-2019 麦多课文库(www.mydoc123.com)网站版权所有
备案/许可证编号:苏ICP备17064731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