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考研类试卷]考研教育学专业基础综合(中国古代教育史)模拟试卷5及答案与解析.doc

上传人:registerpick115 文档编号:842272 上传时间:2019-02-21 格式:DOC 页数:13 大小:41.50KB
下载 相关 举报
[考研类试卷]考研教育学专业基础综合(中国古代教育史)模拟试卷5及答案与解析.doc_第1页
第1页 / 共13页
[考研类试卷]考研教育学专业基础综合(中国古代教育史)模拟试卷5及答案与解析.doc_第2页
第2页 / 共13页
[考研类试卷]考研教育学专业基础综合(中国古代教育史)模拟试卷5及答案与解析.doc_第3页
第3页 / 共13页
[考研类试卷]考研教育学专业基础综合(中国古代教育史)模拟试卷5及答案与解析.doc_第4页
第4页 / 共13页
[考研类试卷]考研教育学专业基础综合(中国古代教育史)模拟试卷5及答案与解析.doc_第5页
第5页 / 共13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1、考研教育学专业基础综合(中国古代教育史)模拟试卷 5 及答案与解析一、单项选择题下列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个选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1 汉灵帝时设立的( ) 是一所研究文学艺术的专门学校。(A)宫邸学(B)四门学(C)鸿都门学(D)国子学2 宫邸学(又私“ 四姓小侯学 ”)作为外戚集团政治利益的代表,是在 ( )是设立的。(A)汉初(B)东汉(C)西汉初期(D)西汉宋朝3 汉代最主要的仕进制度是( )。(A)科举制(B)贡士制(C)察举制(D)九品中正制4 汉代私学非常发达,经学大师们常常拥有成百上千的弟子,由于人数太多,弟子们常被分为两类进行管理,其中一类是无缘直接聆听老师的教诲,而只是

2、被老师承认为弟子的。这类弟子被称为( )。(A)“及门弟子 ”(B) “授业弟子”(C) “著录弟子”(D)“再传弟子 ”5 汉章帝建初四年召开经学会议,讨论结果经班固编成( )。公元 175 年,在蔡邕的建议下将之镌刻于太学门外,史称“熹平石经” 。(A)白虎通义(B) 五经正义(C) 十三经注释(D)汉书6 在汉代识字教育所采用的字书中,流行最广且一直保存至今的是( ),它的编者是汉元帝时的黄门令史游。(A)史籀篇(B) 急就篇(C) 千字文(D)三字经7 今古文之争是汉代重要的文化现象,在汉代持续了( )余年。(A)150(B) 200(C) 100(D)2508 汉代,通过对各家学说的

3、学习、吸收和批判,最终以“遍注群经” 的方式基本终结了今古文之争的著名经学家是( )。(A)郑玄(B)马融(C)刘歆(D)董仲舒9 王充的主要著作是( ) ,他理想的培养目标是( )。(A)政务;文人(B) 养性;雅儒(C) 论衡;鸿儒(D)讥俗;儒生10 魏文帝时制定( ) ,太学弟子每两年进行一次考试,按通经的多少授予不同等级的官职,将选官考试与教育考试更紧密地结合起来。(A)三舍法(B)设科射策(C)九品官人法(D)五经课试法11 西晋咸宁二年(276 年)晋武帝下令立( ) ,以后发展成为与太学相区别、面向高层官僚子弟的学府,开中央官学教育分别士庶的先例。(A)国子学(B)宫邸学(C)

4、四门学(D)鸿都门学12 南朝宋元嘉十五年(438 年)开( ) ,翌年又设立玄学馆、史学馆、文学馆,改变了汉代官学中儒家独尊的格局,也反映了当时思想文化领域的实际变化。(A)律学馆(B)佛学馆(C)道学馆(D)儒学馆13 颜氏家训的作者是( )。(A)颜之推(B)颜渊(C)颜元(D)颜真卿14 玄学是在我国( ) 时期出现的一种重要的学术思潮。(A)颜之推(B)唐朝(C)魏晋南北朝(D)宋朝15 汉代识案教材急就篇的编者是汉元帝时的黄门令( )。(A)史游(B)胡毋敬(C)刘歆(D)周兴嗣16 汉代对儿童进行启蒙教育的私学,称为( )。(A)私塾(B)书馆(C)蒙馆(D)家塾二、辨析题首先判

5、断正误,然后说明理由。17 王充是东汉时 191 著名的唯物主义思想家,具有强烈的批判精神。18 东晋时期创办国子学的目的是为了“殊其士庶,异其贵贱” 。19 唐朝初年科举制度的创立,实现了选士制度由推荐录用向考试录用的大转变。20 科举制是我国历史上的一种落后制度,没有多少积极意义可言。三、简答题21 简述汉代私学次相授受的教学方法。22 颜之推在家庭教育方面有哪些重要见解?23 魏晋南北朝时期南朝宋的“四馆” 是指哪四馆?它和总明观有何区别?24 简述唐代学校教育的主要特点。必答题25 简述王充的教育思想。26 试比较汉代的鸿都门学与郡国学。27 评述隋唐时期科举制度的产生、发展及其对学校

6、教育的影响。考研教育学专业基础综合(中国古代教育史)模拟试卷 5 答案与解析一、单项选择题下列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个选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1 【正确答案】 C【知识模块】 中国古代教育史2 【正确答案】 B【知识模块】 中国古代教育史3 【正确答案】 C【知识模块】 中国古代教育史4 【正确答案】 C【知识模块】 中国古代教育史5 【正确答案】 A【知识模块】 中国古代教育史6 【正确答案】 B【知识模块】 中国古代教育史7 【正确答案】 B【知识模块】 中国古代教育史8 【正确答案】 A【知识模块】 中国古代教育史9 【正确答案】 C【知识模块】 中国古代教育史10 【正确答案】 D

7、【知识模块】 中国古代教育史11 【正确答案】 A【知识模块】 中国古代教育史12 【正确答案】 D【知识模块】 中国古代教育史13 【正确答案】 A【知识模块】 中国古代教育史14 【正确答案】 C【知识模块】 中国古代教育史15 【正确答案】 A【知识模块】 中国古代教育史16 【正确答案】 B【知识模块】 中国古代教育史二、辨析题首先判断正误,然后说明理由。17 【正确答案】 正确。具有强烈的批判精神,是王充思想的突出特色。【知识模块】 中国古代教育史18 【正确答案】 错误。国子学是在西晋时期创办的。【知识模块】 中国古代教育史19 【正确答案】 错误。科举考试创立于隋代,而非唐初。【

8、知识模块】 中国古代教育史20 【正确答案】 错误。这一观点没有看到科举制在历史上所产生的巨大的积极意义,事实上,它是我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知识模块】 中国古代教育史三、简答题21 【正确答案】 次相授受是汉代私学的教学方法或制度,即先由教师教给先来的高足弟子,再由高足弟子分头去教其他弟子。董仲舒是最早采用这种方法的大师,比英国的导生制要早近两千年。这种“滚血球” 式的教学,可以在师资力量有限的情况下,有效地扩大教育的范围,缺点是弟子的转授毕竟不如教师直接传授。【知识模块】 中国古代教育史22 【正确答案】 颜之推的教育思想集中体现在颜氏家训一书中,主要观点有:(1)家庭教育要及早进行

9、;(2) 要爱与教相结合;(3) 要注重良好行为习惯的培养;(4)要重视求虚务实的实学教育;(5)要培养虚心、勤勉的学习态度。【知识模块】 中国古代教育史23 【正确答案】 (1)南朝宋元嘉时期,社会安定,经济发展,官学教育出现了暂时的繁荣。438 年,宋文帝下令设立儒学馆、玄学馆、史学馆和文学馆等四馆,各就其专业招收学生进行教学和研究。玄学、史学、文学与儒学并列,是为学制上的一大改革,反映了当时思想文化的实际变化。(2)470 年,宋明帝因国学废止,下令设立总明观,又称东观。置祭酒,设儒、道、文、史四科。每科学士 10 人。总明观至 485 年因国学兴建而废止。总明观不是纯粹的教学机构,而是

10、藏书、研究和教学三位一体的机构,并且教学任务实际上已退居次要地位。其四科虽与元嘉时期的四馆分科相同,但它以结构完备的领导机构统领四科,比四馆在管理上更为完善,使四个单科性质的大学发展成为多科性大学中实行分科教授的制度。【知识模块】 中国古代教育史24 【正确答案】 (1)教育管理的加强: 设立国子监,长官为国子祭酒,专门管理所属各学;地方官学由专职官员长史管理: 部门对口管理,如医学由中央太医署管理,崇玄学由礼部之祠部领导;完善学校管理制度。(2)规范教学内容: 结合专业的划分,确定必修和选修课程; 规定各门课程的学习年限。(3)学校类型和设置形式的多样化: 学校类型的多样化; 设置形式多样化

11、。(4)中外文化教育交流的扩张:唐代科学技术、文化教育发达,再加上实行开放的政策,与亚洲各国的文化教育交流频繁,长安成了亚洲文化教育的中心,吸引大批留学生。其中意义比较重大的交流要属中印、中日的文化交流。(5)学校开始受科举的影响和支配: 学校教育以人仕做官为目的进一步得到加强;教学内容限制在科举科目上,注重经学和文史; 教学考试方法受科举影响,模仿科举考试。(6)封建教育等级性加强。【知识模块】 中国古代教育史必答题25 【正确答案】 (1)对谶纬神学的批判。 反对“ 信师是古”,主张“极问” 。王充认为“世儒学者好信师而是古,以为圣贤所言皆无非,专精讲习,不知难问” ,这是一种盲目迷信的恶

12、习,他主张“问难” 。这对于打破盲目崇拜孔孟的迷信思想、揭露当时儒家神学的虚妄有重大作用,也是对师生关系、古今关系的一种有益探索。王充批评当时的教育严重脱离实际,学用相违,所培养的人“但拘一经” ,或只知“记诵章句”,犹如鹦鹉学舌,实际运用、动手能力极差。他认为接受教育“贵通”,“贤用”,能通览古今,学用结合,有独立见解,不受传统思想的束缚。(2)关于教育作用。王充与董仲舒类似,也认为人性有善恶,他把人性分为三种:有生来就善的,是中人以上的人;有生来就恶的人,是中人以下的人;有无善无恶,或善恶混杂的人是中人。但人性的善恶并非受命于天,而是由自然的“气” 构成的。人性“兵器有厚薄,故性有善恶”

13、。他强调教育对人性形成发展的作用,在他看来,人的善恶关键在于教育,中人之性可以通过教育使之定型,生来就恶的人也可以通过教育使恶为善,生来就善的人也可以通过教育使善为恶。总之,人的善恶在于教育。所以,他强调统治者应该重视教育,发挥教育在治国化民中的重要作用。(3)培养目标。王充理想的培养目标首先是“ 鸿儒” ,其次是“文人”。他在人才分为五个层次:第一是“ 鸿儒”,能独立思考,著书立说;第二是 “文人”,独立思考能力略逊,但文才基佳,善于写一般的奏章公文;第三是“通人” ,文笔谈不上,但能博览古今,知识渊博;第四是“儒生” ,连博览也谈不上了,只能掌握一门专业 (一经),从事教学而已,这是人才的

14、低档次,只比没文化的俗人强一点;第五是“文吏” ,受过识字教育,但“ 无篇章之诵,不闻仁义之语 ”,或依靠门第,或攀援权贵,人仕成吏,启用这种人不利于国家实行德治的政策。可见王充特别推崇研究能力和创新意识,其次是文才,再次才是知识的渊博程度,最看不起专经传授的教师。这固然是出于他对当时经学教育的强列不满,但轻视一般传授知识的教师也是片面的。(4)教育内容。王充认为,不能仅学儒学,这样培养出来的人思想僵化,思路狭窄。他认为凡是人类社会遗留下来的一切文化知识都应当学习,应当“博通百家” 。(5)论学习。 学知与闻见。王充坚持唯物主义立场,认为天地之间没有生而知之的人,学习是获得知识的唯一途径。他认

15、为,学习应是感性认识(“见闻为”) 与理性思考(“开心意”)相结合的过程。思考与求是。王充认为学习的效果必须通过客观事实和实际效果来“ 效验 ”,认识和理论只有符合事实效果,才是正确的。 问难与距师。他对当时儒者“好信师而是古“的盲从、迷信学风进行了尖锐的批评。“问难”不同于一般不明白时的提问,而是质问。问难的对象没有限制,甚至可以是圣贤。圣贤也不可能事事正确,也并非每句话都无懈可击。“距师” ,即与师保持距离,也就是不能完全附和老师,要有自己的思考和见解。【知识模块】 中国古代教育史26 【正确答案】 (1)在创办的时间上,郡国学始创于西汉公元前 141 年的蜀郡,后汉武帝下令各郡国仿效,至

16、此各地郡国学兴起,至东汉时发展极盛。鸿都门学创办于东汉 178 年,因校址位于洛阳的鸿都门而得名,规模曾发展至千人以上。(2)在办学形式和性质上,郡国学是地方官学的最主要形式,鸿都门学其性质属于一种研究文学艺术的专门学校。(3)办学目的上,郡国学办学目的有二:一是培养本郡的属吏,同时向朝廷推荐地方优秀学生;二是通过学校定期举行的“乡饮酒” 、“乡射”等传统的行礼活动,向社会推行普遍的教化。鸿都门学是宦官集团为利用教育培养拥护自己的知识分子,以与太学生和官僚集团作斗争所力促创办。(4)学生和教学内容方面,作为地方官学,郡国学招收的学生主要是地方青年子弟,其中不乏贫民子弟;教学内容以儒家经典为主,

17、并辅以礼仪实践教育,学生毕业后或委任一定的地方官职,或举荐至朝廷。鸿都门学的学生由地方长官或朝中三公举荐,学校以尺牍、辞赋、字画为主教学和研究内容,毕业后多封高官厚禄,因此受官僚集团抨击。(5)影响方面,鸿都门学虽在政治上代表宦官集团利益,但在教育上有独特价值:一是打破了独尊儒术的教育传统,以社会生活需要的诗赋书画为教育内容,是教育的一大变革;二是作为一种专门学校,其创立了办学的新模式,为后代专门学校的发展提供了经验;三是它是世界最早的文学艺术专门学校。作为地方官学,郡国学在移风易俗、促进地方教育和经济发展方面发挥了巨大的作用。【知识模块】 中国古代教育史27 【正确答案】 (1)隋代为了强化

18、中央集权制和选拔优秀人才补充官吏队伍,逐渐以科举制取代了九品中正制度,科举制度产生于隋炀帝大业二年(606),其主要特点是面向全社会公开考试,录取标准专凭试卷成绩,专重资才,而不是由地方察举。科举制度在隋代只不过初具雏形,不居于主导地位,但它取代了九品中正制,为庶族地主参加政权开辟了道路,扩大了统治阶级的社会基础。(2)唐承隋制,进一步从考试程序、科目和方法等方面完善了科举制度,使之在人才选拔以至国家政治生活中占届越来越重要地位。唐立国之初,就将人才选拔列入国家的重要政事。唐太宗执政时,继续推动科举制度的发展。唐高宗以后,科举取士名额有所增加。武则天时期开创了武举选拔军事人才的先例,确立了殿试

19、。到了开元、天宝时期,参加科举的士人愈益增多,科举制度中大部分考试科目已经形成,考试内容和形式基本确立,科举制度渐趋成熟和完备。(3)隋唐科举制度的实行,对学校教育产生极为深刻的影响,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方面,由于选才与育才标准的统一,科举制度促进了当时学校教育的发展:由于通过科举可以取得功名,而进学读书又是参加科举的前提,这就引起社会各阶层对学校教育的重视;科举考试主要是以儒家经典为内容,这对于学校教育教学内容的统一和标准的一致,也具有积极意义;科举科目中有明法、明算、童子、武举等,促进了当时专科教育、英才儿童教育及文武兼备教育的发展。另一方面,科举又使学校教育成为其附属,对学校教育产生消极影响:科举考试的内容局限于几部儒家经典,造成学校教育内容脱离社会现实,空疏无用;科举考试的方法僵化、呆板,又使得学校的教学重记诵不求义理,充满教条主义、形式主义的恶习;科举考试把读书、应考和做官三件事紧密联系起来,使得“万般皆下品,唯有读书高” 等人生哲学支配了学校教育,使学校成为声利之场,严重影响着一般知识分子的思想。【知识模块】 中国古代教育史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考试资料 > 大学考试

copyright@ 2008-2019 麦多课文库(www.mydoc123.com)网站版权所有
备案/许可证编号:苏ICP备17064731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