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考研教育学专业基础综合(中国古代教育史)模拟试卷 8 及答案与解析一、单项选择题下列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个选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1 从“教”、“养”、“ 取” 、“任”四个方面来综合考察人才的系统理论是由( )提出的。(A)韩愈(B)朱熹(C)王安石(D)王守仁2 四书包括大学、中庸、论语、孟子,它是由( )编定的。(A)孔颖达(B)王守仁(C)王安石(D)朱熹3 南宋著名的书院有江西庐山的( )和湖南长沙的( )等。(A)岳麓书院、白鹿洞书院(B)白鹿洞书院、岳麓书院(C)庐山书院、岳阳书院(D)龙岗书院、濂溪书院4 朱熹把学校敏育明确划分为( )两个阶段。(A)蒙学与中学(B)小学
2、与中学(C)大学与中学(D)大学与小学5 元代都国子学中的回回国子学,实际上是一所( )。(A)外语学校(B)国文学校(C)艺术学校(D)高等学校6 宋元私塾中最为流行的识字教材主要有( )。(A)劝学、百家姓、发蒙记(B) 启蒙记、兔园策、幼学琼林(C) 三字经、百家姓、千字文(D)三字经、太公家教、开蒙要训7 明初国子监实行( ) ,规定国子监生学习到一定年限,分到政府各部门“先习吏事”。(A)吏事制(B)历事制(C)三舍法(D)积分法8 “八股取士 ”的考试形式,在 ( )确定。(A)宋代(B)元代(C)明代(D)清代9 朱元璋曾下令对( ) 一书大加删节,以符合其专制主义的文教政策。(
3、A)孟子(B) 论语(C) 四书(D)大学10 明洪武八年(1375) ,朱元璋令在乡社中设立( ),“延师儒以教民间子弟”。(A)乡学(B)义学(C)私塾(D)社学11 从( ) 开始。科举考试分为童生试、乡试、会试、殿试 4 个步骤。(A)宋代(B)元代(C)明代(D)清代12 在明代众多书院中,名声最大、影响最广的是( )。(A)岳麓书院(B)白鹿洞书院(C)漳南书院(D)东林书院13 在我国古代教育史上,对儿童教育进行集中论述的著名教育家是( )。(A)颜之推(B)朱熹(C)孔子(D)王守仁14 “心学”作为我国古代重要的学术流派之一,产生于( )。(A)宋代(B)元代(C)明代(D)
4、清代15 理学是我国封重社会后期最重要的学术思想,集大成于( )之手。(A)陆九渊(B)朱熹(C)程颐(D)王守仁二、辨析题首先判断正误,然后说明理由。16 “书院”这种教育组织萌芽于宋朝末年。17 程朱理学在宋代即已取得了官方哲学的地位,并控制了宋、元、明、清四代的科举和学校。18 在儿童教育上,朱熹强调对儿童日常行为规范的训练,王守仁强调要充分考虑儿童的兴趣。19 白鹿洞书院揭示是压抑学生个性的呆板教条。三、简答题20 简述明代“ 八股” 取士的创立及其对学校教育的影响。21 东林书院的办学特点是什么?22 试述王守仁关于儿童教育的思想。必答题23 试述朱熹的教育思想。24 试述王阳明的教
5、育思想。25 简析明清时期官学考核的监生历事制、积分法和六等黜陟法。考研教育学专业基础综合(中国古代教育史)模拟试卷 8 答案与解析一、单项选择题下列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个选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1 【正确答案】 C【知识模块】 中国古代教育史2 【正确答案】 D【知识模块】 中国古代教育史3 【正确答案】 B【知识模块】 中国古代教育史4 【正确答案】 D【知识模块】 中国古代教育史5 【正确答案】 A【知识模块】 中国古代教育史6 【正确答案】 C【知识模块】 中国古代教育史7 【正确答案】 B【知识模块】 中国古代教育史8 【正确答案】 C【知识模块】 中国古代教育史9 【正确答案
6、】 A【知识模块】 中国古代教育史10 【正确答案】 D【知识模块】 中国古代教育史11 【正确答案】 C【知识模块】 中国古代教育史12 【正确答案】 D【知识模块】 中国古代教育史13 【正确答案】 D【知识模块】 中国古代教育史14 【正确答案】 C【知识模块】 中国古代教育史15 【正确答案】 B【知识模块】 中国古代教育史二、辨析题首先判断正误,然后说明理由。16 【正确答案】 错误。书院是中国古代特有的教育组织形式,始于唐代,当时其性质相当于皇家图书馆。唐末五代战乱,学者隐居山林讲学,吸引了一些士子前来求学,书院开始具有讲学授徒的功能。但唐末五代的书院数量少,规模不大,故其影响有限
7、,尽管如此,书院萌芽于唐朝末年是毫无疑问的事实。宋代则是书院的兴盛时期。【知识模块】 中国古代教育史17 【正确答案】 错误。尽管程朱理学在宋代、即有较大的影响,但是它并没有获得官方的认可;到元代程朱理学才获得了官方哲学的地位,并在元、明、清三代控制了科举和学校。【知识模块】 中国古代教育史18 【正确答案】 正确。朱熹强调从儿童幼小时,就要进行良好的道德行为的训练,小学“学事”,最好是从具体的行为训练着手,形成良好的生活习惯,教育与生长发育融为一体。朱熹编写小学一书,又撰有童蒙须知,对儿童日常生活中应该遵守的礼仪、行为一一作了具体规范。王阳明对当时束缚儿童、摧残儿童的教育进行了尖锐的抨击,认
8、为当时的儿童教育,对儿童一味要求约束而不知正面引导。有鉴于儿童教育中的严重问题,王阳明提出教育应适应儿童的身心发展特点,强调一定要注意激发儿童的学习兴趣,保护儿童的学习积极性。【知识模块】 中国古代教育史19 【正确答案】 错误。宋代是我国书院教育的兴盛时期,这一时期的书院,往往拥有很多学生,很需要进行相应的管理。在此情况下,制定一定的学规,规范学生的行为,是一种很有见地的做法。同时它促进了书院教育理论体系的完善,成为后世学规的范本和办学准则,为书院教育逐步走上制度化的发展轨道奠定了基础。【知识模块】 中国古代教育史三、简答题20 【正确答案】 明王朝为了进一步以程朱理学统制思想,以八股制义为
9、科举考试定式。“八股 ”特点有三:(1)八股文之试题取于 “四书”、“五经”等儒家经典;(2)八股文章只能依据朱熹四书集注,“ 代圣人立言” ,不能丝毫阐发己意;(3)八股文章必须采用固定格式的排偶文体,否则不能入仕。明代科举这一变化。使得科举考试更加形式化,也使得各级学校以教习八股范文为主,教育内容更加空疏无月。数学方法更加僵化、教条,造成极为恶劣的影响。【知识模块】 中国古代教育史21 【正确答案】 (1)形成了一套完备的讲会制度,活动制度化、规范化;(2)推崇程朱理学,反对当时流行的王守仁“ 心学” ;(3)容纳各种实学,堪称当时的一个重要文化学术中心;(4)讽议朝政,裁量人物,密切关注
10、政治,将讲学活动和政治斗争紧密结合起来。【知识模块】 中国古代教育史22 【正确答案】 明代教育家王守仁高度重视儿童教育,对儿童教育问题提出了许多精辟的见解。(1)他揭露和批判传统儿童教育不顾儿童的身心特点,指出当时的儿童教育存在三大弊端:重机械记忆,不重启发思维;重消极防范,不重积极诱导;普遍采用体罚,摧残儿童的身心。(2)他从快乐是人心之本的观点出发,主张教育儿童要从积极方面人手,顺应儿童性情,鼓舞儿童兴趣,培养其“乐学” 的情绪。(3)他主张儿童教育要 “导之以礼”、“讽之读书”、 “开其知觉”,使儿童德、智、体、美均衡发展。(4)他主张“随人分限所及”,强调科学安排教学计划,使儿童每天
11、的活动有一定的次序,动静交错,学有余力。【知识模块】 中国古代教育史必答题23 【正确答案】 朱熹字元晦,生于福建,是南宋著名的理学家,一生主要从事学术活动和教育事业。他编撰了很多书籍,其中影响最广、最深的是四书章句集注(简称 四书集注或四书),包括大学章句、中庸章句、论语集注和孟子集注。其教育思想主要有三点。(1)“明天理,灭人欲”与教育作用与前人一样,朱熹对教育作用的论述也是基于其人性论的观点。他认为宇宙万物是由“理”和“气”两种因素构成的。“理” 是精神性的范畴,是创造万物的本原,是第一性的。“气 ”是物质性的范畴,是构成万物的材料,是第二性的。人和万物一样,是理与气结合而成的,人性的主
12、流,禀受于“理” 的部分,就是“天命之性”。天命之性是纯然至善的,是超越个体而普遍存在的。理和气结合在一起,就体现为“ 气质之性”。气质之性有善有恶,清明至善即为天理,昏浊不善则为人欲。圣人之性清明至善,不教而自善。贤人之性次于圣人,通过教育也可达到“无异于圣人 ”的地步。中人之性则善恶混杂,界于君子和小人之间,“教化之行,挽中人而进于君子之域;教化之废,推中人而堕于小人之涂。此外,朱熹还认为人心也与人性有关,就一般人的内心而言,都有“人心” 和“道心”两种成分, “道心”体现天理,“人心”体现人欲,道心是被包在人心里面的。教育的作用就在于存天理,灭人欲“,使“ 人心”服从“道心” 。这个过程
13、也就是“明人伦”的过程。(2)论“大学”和“小学” 教育朱熹根据人的年龄特点和心理发展水平,把学校教育分为“小学” 和“大学”两大阶段,并对小学和大学的教育阶段划分及教育内容作了系统论述。他认为人生 8 岁人小学,15 岁人大学。小学和大学是不可割裂的两个学习阶段,即都是为了体认天理的,只是内容程度有所不同:小学是为大学打基础,大学是小学的深化。朱熹强调要从儿童幼小时,就要进行良好的道德行为的训练。他撰有童蒙须知,对儿童日常生活中应该遵守的礼仪、行为一一作了具体规范。小学“学事” ,最好是从具体的行为训练着手,形成良好的生活习惯,教育与生长发育融为一体。他专门编著小学一书,作为这个阶段的教材。
14、大学要“明理” ,就是要按照格物、致知、正心、诚意、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步骤,达到“明明德” 、“止于至善”的目的。大学的教材主要是“ 四书 ”、“五经”,尤其是 论语、孟子、大学、中庸四书是其基本教材。(3)朱子读书法:循序渐进;熟读精思;虚心涵泳;切己体察;着紧用力;居敬持志。【知识模块】 中国古代教育史24 【正确答案】 王守仁字伯安,世称“阳明先生”,浙江余姚人,是明朝中期著名的教育家。其思想继承和发展了陆九渊的学说,提出“心即理” 、“致良知”、“ 知行合一”等命题,创立了与程朱理学大相径庭的“ 阳明学派 ”。(1)“致良知”与教育的作用王阳明的教育思想是以他的主观唯心主义的“
15、心学” 为基础的。他认为万事万物都是靠心的认识而存在,万事万物都不在心外,而在心中,所以他不承认有客观存在的“理”;认为“心即理”,万事万物及其运行规律,以至道德规范,都是由心派生出来的。心的本体就是“ 良知” 。良知就是天理。圣人之所以为圣人,是因为天理纯全,良知常在。而一般人的良知常妓物欲、邪念所蒙蔽。除掉物欲、邪念,为善去恶,从而恢复本心,“ 学以去其昏蔽 ”,即“致良知”,也就是教育的作用。王阳明不同意朱熹“格物穷理 ”的主张,认为认识 “理”,从本质上说,不是外求的过程,而是体验“吾心之良知 ”。(2)“随人分限所及”的教育原则知识和道德增长的教育过程,本质上是帮助“心” 展开、发育
16、的过程。教育须如养育婴儿一样,随其发育成熟“渐渐盈科而进” ;也如种树,树抽芽、发干、生枝均有其本身规律,“ 灌溉之功皆是随其分限所及 ”,意思是说教育的功劳就是随时扩充,掌握住“勿助勿忘 ”的分寸。同时, “人的资质不同,施教不可邋等”,施教的分量内容以及方法都要因人而异。(4)“六经皆史”与教育内容王守仁认为凡是有助于“求其心” 者均可作为教学内容,读经、习礼、写作、弹琴、习射等,无不可学。在“ 六经 ”的问题上,他认为“以事言谓之史,以道言谓之经。事即理,道即事” ,“ 六经 皆史”而已。“六经”不过是人“心” 的展开过程的记载,其作用无非是帮助人明白和发展“心” 中的“理”。所以,王守
17、仁认为,读书不能迷信书中的东西。读经的目的是要通过体认经书的理,来启发自己的良知。王守仁以“六经皆史”说来界定经的性质和经学教育的作用,意在“去繁文”,以“ 明道”,使经学教育重新回复到孔孟之道上来,发挥其齐家治国平天下之效用。(5)论儿童教育王守仁认为儿童阶段私欲尚少,良知容易体认,所以儿童教育更应抓好。王阳明对当时束缚儿童、摧残儿童的教育进行了尖锐的抨击。认为当时的儿童教育,对儿童一味要求约束而不知正面引导。有鉴于儿童教育中的严重问题,王阳明提出教育应适应儿童的身心发展特点,强调一定要注意激发儿童的学习兴趣,保护儿童的学习积极性。强调儿童的教育要循序渐进,注意教育活动的多样化。【知识模块】
18、 中国古代教育史25 【正确答案】 (1)监生历事制是明朝国子监监生的实习制度,始于洪武五年(1372 年 )。它规定国子监生学习到一定年限,分拨在政府各部门,“先习吏事” ,称为历事监生。除分拨在中央政府各部门外,历事监生也被派到州、县,清理粮田,或督修水利。历事后进行考核,上等送吏部铨选授官;中、下等者令历练一年再考,上等者以上等用,中等者不拘品级,随才任用,下等者回监读书。洪武初年,因各衙门官吏缺乏,监生历事制度既可补充人手,又可使监生有实习的机会,故得以推行。监生通过历事,可以较广泛地接触实际,获得从政的实际经验,有利于他们的成长,可被视为中国古代大学的教学实习制度。后来监生日多,历事
19、又复冗滥,出路极为困难,该制度失去积极意义。至英宗正统三年(1483 年)遂废。后清朝初年又曾实行过一段时间。(2)“积分法”是累积计算学生全年学业成绩的方法。它始行于宋朝太学,至元朝国子学趋于完善,明清继承和发展了该方法。基本规则是每月考试一次,每次考试上等的为一分,中等的为半分,年积分八分者为及格,可与出身,或者升级。不到八分者继续学习。成绩优异的生员,只要达到积分标准,也可以不受学习年限的制约。由于“积分法 ”注重学生平时的考试成绩,故具有督促学生平时认真学习的积极作用。(3)六等黜陟法是清朝时期对地方官学生员考核的奖罚措施,它是在明朝“六等试诸生优劣”方法基础上发展完善而来的,是清朝在地方官学管理上的一个重要创新。其基本措施是将学生岁考成绩评定为六等,依据等级对生员进行黜陟:一等补廪膳生,二等补增广生,三等无奖无罚,四等罚责,五等降级,六等除名。其基本特点是对生员进行动态管理,将其等级与学业成绩紧密挂钩,以学业成绩决定等级升降,有助于调动其学习积极性,提高学校教育质量。【知识模块】 中国古代教育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