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考研教育学专业基础综合(中国古代教育)模拟试卷 10 及答案与解析一、单项选择题下列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个选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1 以下哪一项不是古代私学兴起的原因?( )(A)受教育的对象越来越多(B)奴隶制的解体(C)学术文化下移(D)养士之风盛行2 诸子百家中被称为“ 显学 ”的是( )(A)道家和法家(B)儒家和道家(C)道家和墨家(D)儒家和墨家3 稷下学宫是战国时代( )的一所著名学府,是战国百家争鸣的中心与缩影。(A)楚国(B)燕国(C)齐国(D)秦国4 对稷下学宫的性质描述最准确的一项是( )(A)由官方出资兴办的官学(B)以私人讲学为主,因而是私学性质(C)一种学术交
2、流机构,而非学校的性质(D)是一所由官家操办而由私家主持的特殊形式的学校5 孔子政治主张的基本出发点是( )(A)利(B)仁(C)德(D)信6 “性相近,习相远 ”是孔子对 ( )的概括。(A)教育对象(B)教育目的(C)教育作用(D)教育任务7 以下几项哪一个不属于孔子所确定的“六艺”?( )(A)礼(B)乐(C)数(D)易8 在孔子的道德教育思想中,( )是最高的道德概念。(A)礼(B)仁(C)孝(D)德9 以下哪一项不是孔子的道德教育的原则?( )(A)持志养气(B)立志乐道(C)克己内省(D)改过迁善10 被封为“亚圣 ”的是( )(A)庄子(B)老子(C)荀子(D)孟子11 孟子教育
3、思想的基础是( )。(A)性恶论(B)性善论(C)性三品(D)素丝说12 孟子认为人人天生都有的四个善端是( )(A)仁、义、孝、礼(B)信、爱、敬、惧(C)仁、义、孝、忠(D)仁、义、礼、智13 首先提出“ 明人伦” 的是 ( )(A)孔子(B)孟子(C)荀子(D)墨子14 “反求诸己 ”是由( )提出来的。(A)荀子(B)孔子(C)孟子(D)韩非子15 “教亦多术矣,予不屑之教诲者,是亦教诲之而已矣” ,这是( )对教学方法的总结。(A)孟子(B)荀子(C)孔子(D)老子16 第一个提出“ 化性起伪 ”的是( )(A)孔子(B)孟子(C)荀子(D)墨子17 苟子提出的教育目标是( )(A)
4、大丈夫(B)仕人(C)鸿儒(D)大儒18 荀子将“六艺 ”改为“五经“ ,去掉了“ 六艺“ 中的( )(A)诗(B) 书(C) 易(D)春秋19 自称其学说代表“ 农与工肆之人 ”的利益的是( )(A)荀子(B)墨子(C)庄子(D)孟子20 “染于苍则苍,染于黄则黄,所入者变,其色亦变” ,这是( )提出的。( )(A)墨翟素丝说(B)韩愈 性三品(C)荀子 素丝说(D)韩非性三品21 提出培养“ 兼士” 的教育目的是哪个学派 ?( )(A)儒家(B)道家(C)墨家(D)法家22 “三表法”是墨子提出的 ( )(A)教学的三种方法(B)判断言谈的三条标准(C)道德教育的三个层次的要求(D)一种
5、数学方法23 在教育上主张主动施教、“强说人” 的学派是( )(A)儒家(B)墨家(C)道家(D)法家24 孔子主张“ 述而不作” ,墨家对此的态度是 ( )(A)批评(B)赞成(C)不作回应(D)默认25 使道家真正成为一个学派的是( )(A)韩非子(B)庄子(C)老聃(D)荀子26 道家的教育主张是( )(A)“不言之教 ”(B) “以法为教”(C) “兴利除害“(D)“化性起伪 ”27 以下人物在人性论上的观点相似的一组是( )(A)孔子、荀子(B)孟子、荀子(C)荀子、韩非(D)韩非子、孟子28 “以吏为师 ”是哪个派别的教育管理手段 ?( )(A)道家(B)墨家(C)儒家(D)法家2
6、9 以下教育论著不属于礼记的是( )(A)大学(B) 四书(C) 学记(D)乐记二、辨析题首先判断正误,然后说明理由。30 学记是中国古代最早的一篇专门论述教育、教学问题的论著。三、简答题31 简述私学兴起的原因及其历史意义。32 分析稷下学宫的性质特点和历史地位。33 孔子对教育作用是如何分析的?34 孟子的教育目标是什么?如何实现?35 孟子提出了哪些教学原则?36 大学里的“ 三纲领 ”“八条鼠”是指什么?必答题37 评述孔子的教育思想。38 试比较孟子与苟子教育思想的异同。39 试述墨家的教育思想。40 试从社会发展和个体发展两个方面,分析孔子关于教育作用的思想。考研教育学专业基础综合
7、(中国古代教育)模拟试卷 10 答案与解析一、单项选择题下列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个选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1 【正确答案】 A【试题解析】 受教育对象的增加是私学兴起的结果而不是原因。【知识模块】 中国古代教育2 【正确答案】 D【知识模块】 中国古代教育3 【正确答案】 C【知识模块】 中国古代教育4 【正确答案】 D【知识模块】 中国古代教育5 【正确答案】 C【知识模块】 中国古代教育6 【正确答案】 C【知识模块】 中国古代教育7 【正确答案】 C【知识模块】 中国古代教育8 【正确答案】 B【知识模块】 中国古代教育9 【正确答案】 A【知识模块】 中国古代教育10 【正确答案
8、】 D【知识模块】 中国古代教育11 【正确答案】 B【知识模块】 中国古代教育12 【正确答案】 D【知识模块】 中国古代教育13 【正确答案】 B【知识模块】 中国古代教育14 【正确答案】 C【知识模块】 中国古代教育15 【正确答案】 A【知识模块】 中国古代教育16 【正确答案】 C【知识模块】 中国古代教育17 【正确答案】 D【知识模块】 中国古代教育18 【正确答案】 C【知识模块】 中国古代教育19 【正确答案】 B【知识模块】 中国古代教育20 【正确答案】 A【知识模块】 中国古代教育21 【正确答案】 C【知识模块】 中国古代教育22 【正确答案】 B【知识模块】 中国
9、古代教育23 【正确答案】 B【知识模块】 中国古代教育24 【正确答案】 A【试题解析】 孔子主张对古人的东西“述而不作”,只继承不创新,墨家对此提出批评,认为对于古代的好东西应当继承,但是在今天应当创造出新的东西。【知识模块】 中国古代教育25 【正确答案】 B【知识模块】 中国古代教育26 【正确答案】 A【知识模块】 中国古代教育27 【正确答案】 C【试题解析】 法家发扬了荀子的“性恶论”提出了“人性利己说”。【知识模块】 中国古代教育28 【正确答案】 D【知识模块】 中国古代教育29 【正确答案】 B【知识模块】 中国古代教育二、辨析题首先判断正误,然后说明理由。30 【正确答案
10、】 这种说法是正确的。学记是礼记中的一篇,是中国古代最早的一篇专门论述教育、教学问题的论著。它是先秦时期儒家教育和教学活动的理论总结。它主要论述教育的具体实施,偏重于说明教学过程的各种关系。其作者一般认为是思孟学派,甚至具体到是孟子的学生乐正克。其中的内容主要包括教育作用与目的,教育制度与学校管理,教育、教学的原则与方法等几大部分。总之,学记内容十分丰富,论述十分深刻,它所提出的一系列教育原则和方法,充满了辩证法因素,至今仍有重要的借鉴意义。它是十分全面、严整的教育专著,值得我们不断研习。【知识模块】 中国古代教育三、简答题31 【正确答案】 私学兴起的原因:(1)封建私有制在奴隶制的母胎里发
11、生发展,新兴地主阶级逐渐在一些诸侯国里取得了政权,这就促进了奴隶制解体,于是“学在官府” 的垄断形式失去了原有的经济支柱和政治依据,造成“天子失官,学在四夷” 的局面。(2)原在周王宫里的一批有文化知识的人,失去了原来的地位和职守,其中一部分人变成了一批靠着自己过去掌握的“六艺” 知识来自谋生活的知识分子,他们把原来秘藏于官府中的典籍文物、礼器乐器带到了民间。这就是出现了“学术文化下移”的趋势。(3)养士之风盛行,进一步促进了私学的发展。以齐鲁为发祥地,很快向各地发展,在这个潮流中,孔子起到了开辟道路的作用。私学兴起的意义:(1)私学使学校从官府中解放出来,打破了“ 学在官府” 的教育垄断局面
12、,教育过程与政治活动有所分离,教师成为独立的职业。(2)教育内容与社会生活发生了紧密的联系。(3)扩大了教育对象,培养了各类人才。(4)私学的发展在教育理论和教育经验方面有辉煌的成就,在中国教育史上有重要贡献,为百家争鸣奠定了基础,在世界教育史上也有很高的地位。【知识模块】 中国古代教育32 【正确答案】 稷下学宫是战国时代齐国的一所著名学府,是战国百家争鸣的中心与缩影,也是当时教育史上的重要创造,对中国古代学术、文化、教育的发展产生过重大的历史影响。(1)稷下学宫的性质:稷下学宫是一所由官家操办而由私家主持的特殊形式的学校。稷下学宫由齐国官方出资举办,始终不改变养士、用士的基本目的。从其主办
13、者和办学目的来看,稷下学宫是官学。稷下学宫是由养士制度发展演变而成的教育机构,它保持了充分尊重士人之讲学,不加干涉与限制的风范,其教学与学术自由,体现出私学的性质。稷下学宫是一所集讲学、著述、育才活动为一体并兼有咨政议政作用的高等学府。(2)特点:学术自由,表现在:稷下学者“ 不治而议论”,拥有相当的独立和自由;来者不拒,包容百家;欢迎游学,来去自由;学术论辩,相互争鸣及吸取。待遇优厚,包括给予“ 不治而议论”的政治待遇及优厚的物质待遇。(3)历史地位:促进战国时期思想学术的发展。显示了中国古代知识分子的独立性和创造精神。稷下学宫创造了一个出色的教育典范。它所独创的官方举办、私家主持的办学形式
14、,集讲学、著述、育才与咨政为一体的职能模式,自由讲学和自由听讲的教学方式,学术自由和鼓励争鸣的办学方针,尊重优待知识分子的政策,都显示了它的成功之处。留给后人的思考:稷下学官尊重贤士,尊重学术,其思想学术、文化教育的成功却未带来齐国政治的成功。【知识模块】 中国古代教育33 【正确答案】 孔子对教育作用的分析包括两个方面,即教育的社会作用和对个人成长的作用:(1)教育在社会发展中的作用。孔子政治主张的基本出发点是“为政以德” 。同时,孔子还阐述了他的 庶、富、教”的施政大纲。(2)教育在人的成长中的作用。孔子承认人的成长教育起了决定作用,这一思想集中体现在孔子“性相近,习相远”的思想中。孔子虽
15、然非常重视教育的作用,但也不是教育万能论者。孔子提出“唯上智与下愚不移 ”的命题。【知识模块】 中国古代教育34 【正确答案】 (1)孟子的教育目标是:“ 大丈夫“的理想人格。他对“大丈夫” 的理想人格的描绘是:“ 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此之谓大丈夫“。 首先,“大丈夫 ”有高尚的气节,他们绝不向权势低头,决不无原则地顺从。其次,“大丈夫 ”有崇高的精神境界 浩然之气。 “浩然之气”可以理解为受信念指导的情感和意志相混合的一种心理状态或精神境界,具有高度自觉性。(2)要实现这一教育目标,培养“ 大丈夫”的理想人格的途径主要靠内心修养,大致有以下几条:持志养气。孟子所说的,“ 持志
16、”就是坚持崇高的志向,一个人有了志向与追求就会有相应的“ 气” 精神状态,志、气是互为因果的。 动心忍性。就是指意志锻炼,尤其是在逆境中的磨炼。存心养性。孟子指出,虽然人人都有仁义礼智的善端,但善端要形成实实在在的善性善行要靠存养和扩充。存养的障碍来自人的耳目之欲。要扩充善端就要寡欲,要发挥理性的作用。反求诸已。当你的行动未得到对方的回应时,就应当首先反躬自问,从自己身上找原因,对自己提出更高的要求,然后对人做得更到家。凡事必须严于律己,时时反省。【知识模块】 中国古代教育35 【正确答案】 孟子的扩充善性的思想,蕴含着他对教学过程的基本要求就是,要体现人的理性特点,要遵循和发展人的内在能力。
17、他特别强调个体认知中的自觉性。其教学原则如下:(1)深造自得。(2)盈科而进。就是指教学和学习的过程要有步骤,循序渐进。(3)教亦多术。教学方法有很多种。要根据学生的特点采取不同的方法。“教亦多术矣,予不屑之教诲者,是亦教诲之而已矣”。在各种教育方式中,还有一种是不屑于去教诲他,这也是一种教诲呢!这是一种激励他人奋发的方式。(4)专心致志。孟子重视学习的专心致志,反对三心二意。他认为,人们在学习上的差异取决于其在学习过程中专心致志与否,而不是在于天资的高低。【知识模块】 中国古代教育36 【正确答案】 大学提出了“三纲领” 和“八条目”。大学开头就说:“ 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
18、”。这就是后人所说的大学“ 三纲领”。所谓“明明德 ”,就是发扬光大人所固有的天赋的光明道德。所谓“在亲民”,是指发扬了善性之后,即从事治民。治民要亲爱人民。所谓“止于至善” ,就是要求达到儒家封建伦理道德的至善境界。“为人君止于仁,为人臣止于敬,为人子止于孝,为人父止于慈,与国人交止于信”。这是大学提出的教育纲领和培养目标。大学还说:“ 古之欲明明德于天下者,先治其国。欲治其国者,先齐其家。欲齐其家者,先修其身。欲修其身者,先正其心。欲正其心者,先诚其意。欲诚其意者,先致其知。致知在格物。”格物、致知、诚意、正心、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后世称之为大学的“八条目” 。这是实现 “三纲领”的
19、具体步骤。“格物”“致知”是八条目的基础。所格的“物” ,所致的“ 知”都是指伦理和道德原则,是指修己治人的道德修养,其实就是指学习儒家经典,提高自身素质。所谓“诚意 ”,就是要不自欺,要慎独。在与别人相处时是这样,在独处时也应该是这样。所谓“ 正心” ,就是教人防止个人感情、欲望的偏向。“修身”是“ 八条目”的基本,是格物、致知、诚意、正心所要达到的目的,即把个人修养达到完善的地步,也是大学中讲培养人的最高要求。只有这样才能“齐家”“治国”“平天下”。【知识模块】 中国古代教育必答题37 【正确答案】 孔子,名丘,字仲尼,鲁国人。中国古代伟大的思想家、教育家,儒家学派的创始人,也是私学的创始
20、人。孔子是我国教育史上第一个将毕生精力贡献给教育事业的人,他在文化教育方面的贡献主要有两个:编订“ 六经”:诗书礼乐易春秋,整理和保存了我国古代文化典籍;开创私人讲学之风,积累了丰富的教育经验,成为我国古代教育思想的奠基人。其教育思想丰富而翔实,可以从下面几个方面来分析:(1)孔子理论体系的思想基础是“ 仁”“礼”:“仁”的思想。孔子把“仁”视作最高的道德规范,其要义就是 “爱人”。他的“ 仁”的思想体现在两个方面,一个是政治上积极要求实施“德政” ,缓和阶级矛盾;另外一个是 “忠恕”的观念,这是要求人积极帮助别人,对人要忠,不要把自己不喜欢的事强加给别人。“礼”的思想。孔子的“礼”是就政治而
21、言的,其精神集中表现在“正名”思想中。“ 正名”思想认为,君臣和父子都应严格恪守各自的名分和尊卑长幼的次序,应当“父慈、子孝、兄爱、弟敬”,“群使臣以礼,臣事君以忠 ”。所以要求统治者提倡礼教。(2)孔子对教育作用的论述包括社会和个人两个方面: 教育在社会发展中的作用。孔子政治主张的基本出发点是“为政以德” 。他认为教育工作本身就是一种政治工作,通过文化教育工作可以把社会的政治思想、伦理道德,传播到民众当中,这样就会对政治发生重大影响;但是教育工作并不就等于政治工作,它是通过传播文化,培养人们的道德,对政治施加影响。同时,孔子还阐述了他的“庶、富、教“的施政大纲。从三者排列看,孔子认为治理好一
22、个国家,要有这三个条件:首先要有较多的劳动力;其次,发展生产,解决人民的物质生活中的吃、喝、穿、住的问题,只有在先庶、先富的基础上才能有效地进行教化,发展教育事业。教育在人的成长中的作用。孔子承认人的成长教育起了决定作用。这一思想集中体现在孔子“性相近,习相远”的思想中。 孔子虽然非常重视教育的作用,但也不是教育万能论者。孔子提出了“唯上智与下愚不移”的命题。(3)孔子对教育对象的论述是一种创举。孔子认为教育对象应当“有教无类” 。“有教无类”中的 “类”是指“ 种类”即族类。不分族类就是不分庶鄙,不分贵贱。“有教无类 ”的本意是在教育对象上,不分贵族与平民,不分华夏与华夷诸族都可以入学。孔子
23、“有教无类 ”的提出是针对奴隶主阶级有教有类而言的,不仅把教育扩展到蛮夷之邦,而且打破了礼不下庶人”的等级制度,顺应了历史发展的潮流。(4)教育目的: “仕而优则学,学而优则仕”从理论上概括了孔子教育目的的一个重要方面。其意是:为官者已尽职尚有余力,应致力于学问;为学者有了丰富的知识还有余力,应去做官。主张把官职与学习紧密联系起来,可见孔子教育的目的是仕途,要培养的是治国安民的贤能之士。(5)孔子的教学思想。首先,在教育内容上,孔子承袭了西周的传统,以“六艺” 为教学内容。但是根据现实的情况作了调整,提出他的“六艺” 的教育。即 诗书礼乐易春秋。其中他特别注重诗礼乐的思想品质和道德教育,把道德
24、教育作为其教育思想的核心。缺陷:忽视自然知识的传播;鄙视生产劳动和知识技能。其次,在教学方法上,孔子认识到教学过程不仅是教师教的过程,更重要的是学生学的过程。他把学生的学习过程归结为三个紧密联系的环节,即掌握知识、进行思考、见诸行动,简称学、思、行。基于对教学过程的这种认识,他提出了一系列的教学原则和方法:因材施教。这项原则主要解决教学中统一要求与个别差异的矛盾。教学中不能没有统一要求,但也要从学生的实际出发,重视学生资质、性格、才能、志趣等方面差异,以实现共同目标。实现因材施教的关键是对学生要有深刻、全面的了解,准确掌握学生的特点。启发诱导。这一原则主要是解决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和调动学生积极
25、性间的矛盾的,二者缺一不可。能否调动学生的积极性是教学成败的关键。孔子说:“ 不愤不启,不悱不发,举一隅,不以三隅反,则不复也。”“愤”与“ 悱”是内在心理状态在外部容色言辞上的表现。就是说,在教学前务必先让学生认真思考,已经思考相当时间但还想不通,然后可以去启发他;虽经思考并已有所领会,但未能以适当的言辞表达出来,此时可以去开导他。教师的启发是在学生思考的基础上进行的,启发之后,应让学生再思考,获得进一步的领会。学思并重。这项原则主要是解决学习与思考或掌握知识与发展思维的矛盾。孔子重视学,也重视思,主张学思并重,思学结合。他在论述学与思的关系时说:“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由博返约。这
26、项原则主要解决学习的广度和深度的矛盾,或者说解决知识的广博与专一的矛盾。孔子主张学生学习的知识要广,但知识面广又必须做到不能杂乱无章,必须有一个中心加以统帅。(6)有关道德教育思想。道德教育内容。道德教育思想是孔子教育理论的核心。其中,“仁” 是最高的道德概念,即各种道德准则的基本精神。其道德教育思想体系大体是以“孝悌” 为本,以“礼”为规范,以“忠恕”为一贯,以“中庸”为准则。此外还提倡智、勇、信、义等道德。道德教育原则。第一,立志乐道。“立志”就是要确立人生的远大理想和宏伟目标,找到前进的动力;“乐道”就是要决心为实现自己的政治抱负、政治信心心甘情愿为之奉献。解决此问题的关键是要教育学生正
27、确处理远大理想与眼前利益的关系,政治理想与物质享受的关系。要做到这一点要求学生能经受磨炼,有恒心。第二,克己内省(自省自克)。在人与人交往的关系中,有一个如何对待自己和如何对待别人的问题,这两方面是相互联系相互制约的。孔子在处理人际关系时,主张重在严格要求自己,约束和克制自己的言行,使之合乎道德规范,他把这称之为“克已” 。另外,在处理客观的道德准则与主观的道德思想的关系时,重视积极开展主观的思想分析活动,强调自觉地进行思想监督,把被动遵守变成为内在的自觉要求,而不受外来强加的限制。他把这种主观的思想活动,称之为内省。内省是靠自觉性来监督的,不自觉就难于真正进行内在的自我反省。第三,身体力行。
28、道德教育有知的问题,也有行的问题,这也就是道德的认识与道德行为问题,这两方面是紧密联系的。孔子对于这两方面的关系,着重强调的是道德的行动。他提倡身体力行,要求言行相顾、言行一致。他认为道德认识的真假与深浅,依靠道德实践的检验就可以证实。第四,改过迁善。在处理过失和改过的关系方面,孔子强调改过,他把道德修养过程也看作是改过迁善的过程。要正确对待自己的过错,也要正确对待别人的过错,要容许别人犯错误,对别人过去的错误采取谅解的态度。(7)关于教师的论述。学而不厌,诲人不倦。强调教师要尽职尽责。热爱学生对学生无私无隐。以身作则,身教重于言传。教学相长。孔子认识到教学过程中教师对学生不是单方面的知识传授
29、,而是可以教学相长的。他在教学活动中为学生答疑解惑,经常共同进行学问切磋,不但教育了学生,也提高自己。是教人的前提条件。综上所述,孔子以自己一生的教育经验积累了丰富的教育思想,为后人留下了宝贵的精神财富。他对教育的社会作用和个人作用的肯定,提高了人们对教育的重视程度;“有教无类 ”的教育对象观,打破了贵族子弟对教育权的垄断,顺应了历史的潮流;在教育目的和内容上的独到见解,为后人留下了许多启示;同时还给人们总结出了许多行之有效的教学方法和原则,成为教育史上的一笔巨大的财富。然而,由于受到历史时代的局限,孔子的教育思想不可能超出封建思想的界限,其根本目的是为封建统治阶级服务的,不可能具有完全的民主
30、性,并且,其思想中明显地透露出对生产劳动知识和技能的鄙视,这可以从其教育内容中看出。因而,我们在宣扬孔子的积极思想的同时,要清楚地认识到这些局限,扬长避短。【知识模块】 中国古代教育38 【正确答案】 孟子和荀子都是我国古代儒家学派的著名代表人物,然而二者的教育思想既有共同之处,也存在很大的区别:(1)共同点。首先,在教育作用问题上,孟子和荀子没有什么分歧,二者都重视教育在社会发展和个人成长中的作用。孟子认为教育对个人的作用在于把人天赋的善端加以保持、培养、扩充、发展,或把已经丧失的善端找回来,启发人们恢复天赋的善良本性,使之成为道德上的“完人”。教育的社会作用则是 “行仁政”“得民心” 。他
31、说:“ 善政不如善教之得民也。善政民畏之,善教民爱之;善政得民财,善教得民心。”他认为好的政治既非完善的政治制度,也非高明的统治手段,而是教育。教育通过讲明父子、君臣、夫妇、长幼、朋友等“ 人伦” 规范,普遍提高民众的仁义道德水平与智慧、能力,形成良好的社会习俗,天下也就“ 归仁 ”了。苟子也是高度重视教育的作用。他认为教育在人的发展中起着“化性起伪” 的作用。他指出凡人都可以通过“ 化性起伪 ”,改变自己的恶性,化恶为善,而成为君子甚至禹那样的高尚人物。荀子主张的教育作用主要包含两个方面:一方面是人的主观能动性,一方面是环境的作用。因而,“化性起伪” 是环境、教育和个体努力的共同结果。其次,
32、在教育目的和教育内容上,而他们也有相同的见解,即都认为培养统治人才是教育的最高目标,并且都强调道德教育是教育内容中的重要方面。孟子认为办教育的目的在于“明人伦” 。所谓的“人伦“就是五对关系:“父子有亲,君臣有义,夫妇有别,长幼有序,朋友有信”。“ 明人伦 ”的教育目的决定了他的教育内容是以伦理道德教育为主体。孟子认为仁义礼智的基础就是“孝悌“。以伦理道德为基本教育内容,以“ 孝悌 ”为伦理道德基础的教育,是整个中国封建社会教育的重要特点。这一点,与荀子的要求教育培养推行理法的“贤能之士” 的教育目标是不冲突的。而荀子整理“ 五经 ”为教育内容,与孟子“孝悌”的教育内容更是一脉相承。(2)不同
33、之处。首先,在人性论上的分歧是二者最大的区别:孟子肯定“ 性善论” ,认为人人都先天具有仁、义、礼、智四个“善端”。这四个“善端”是每个人与生俱来的,因而从理论上讲,人人皆可为尧舜。但是,仅有这些“善端”是不够的,必须加以扩充,使之达到完善的境地,就可以成为圣人。相反,由于受外界环境的影响,人们的“善端” 受到破坏,心灵遭到 “陷溺”,就会成为小人、恶人。荀子学说中最突出的是与孟子“性善论” 相对立的 “性恶论”。他认为人性是人与生俱来的自然属性,它完全排除任何后天人为的因素。他说:“不可学、不可事而在人者,谓之性;可学而能,可事而成之在人者,谓之伪。是性伪之分也。”这就是说,与生俱来的本能是
34、“ 性 ”。而后天习得者为“伪”。荀子指出孟子所说的人性善,实质上是“伪 ”而不是“性”,他认为人的本性是恶的,而人的善德是后天习得的。这一点较孟子的“ 良知”“良能”具有更多的唯物主义色彩。其次,由于哲学观和人性论上的区别,导致孟子和荀子在教学思想上也存在较大差异:孟子主张“ 内发” ,而荀子更倾向于 “外铄”。在学与私的关系上,孟子比较强调“思” ,主张深造自得,专心致志;而荀子更提倡“学”。孟子的这种观点是受其唯心主义思想影响,夸大“思”的作用而忽视“ 闻见”,过多强调理性认识。另外,在教学过程上,孟子将其视为“存养”“内省”“自得”的过程,把它看成是发扬人天生的善性过程,唯心主义的倾向
35、较重;而荀子把教学过程看成是“闻见”“知”“行”三个环节,更可贵的是强调学是要落到实践上,充分反映其唯物主义的思想,具有较多的客观性。以上就是孟子与苟子二者在教育思想上的相同与分歧的分析。应该说,二者都有值得我们吸收、发扬的可贵之处,对于他们各自的缺陷,我们应该取长补短,借鉴吸收。【知识模块】 中国古代教育39 【正确答案】 (1)关于教育作用。墨家的社会政治理想是“兴天下之利,除天下之害” 。其中一项重要内容,就是推行教育,主张通过教育建设一个民众平等、互助的“兼爱” 社会。在他看来可以通过教育使天下人“ 知义” ,从而实现社会的完善。这就是教育的社会作用。墨子阐述了环境和教育对人性形成的影
36、响,他以染丝为例:“染于苍则苍,染于黄则黄,所入者变,其色亦变”来说明“ 士亦有染”,所以“染不可不慎也” 。这就是著名的“染丝说 ”。在他看来,先天的人性就如待染的素丝,有什么样的环境与教育,就能造就什么样的人。(2)关于教育的目的。墨子主张教育要培养“ 兼士 ”。作为“兼士”,必须具备三个条件 “厚乎德行,辩乎言谈,博乎道术” ,即道德的要求、思维论辩的要求和知识技能的要求。墨家讲的德行的基本要求就是“ 兼爱”,即能够毫无区别地爱一切人;知识技能要求是为了使兼士们有兴利除害的实际能力;思维论辩要求是为了“上说下教” ,去向社会推行其“兼爱”主张。(3)关于教育内容。在教育内容上,以“ 兼爱
37、 ”为核心的道德教育要求 “兼士”必须奉行墨家最高的道德标准义,其宗旨在于造福全社会。墨家重视论辩能力的训练,以便更有效地进行游说,推行自己的社会政治主张。墨子对论辩术有深入探讨,提出“察类明故” 的原则,即从已知推未知,强调运用类比,论据要有说服力,是中国古代逻辑理论的开拓者。墨子还提出了判断言谈是否正确的三条标准,即著名的“三表法” :“上本之于古者圣王之事” ,即历史的经验和知识; “下原察百姓耳目之实 ”,依据民众的经历,以广见识;“ 观其中国家百姓人民之利 ”,在社会实践中检查思想与言论正确与否。墨子通过对大量实际问题的论证,提炼出了各种思维的逻辑方法,同时又将这些逻辑方法应用于各种
38、实际问题的分析、论证、推理。墨家还注意对自然科学、生产技能、军事知识等技能的训练。 (4)有关教育方法。主动。墨子不赞成儒家“ 叩则鸣,不叩则不鸣 ”的被动施教的态度,主张 “虽不叩必鸣者也”的“强说人”精神。对不来求教者要主动施教,这叫“行说人”。创造。 孔子主张“述而不作 ”,对此,墨翟提出批评。他认为对于古代的好东西应当继承,但是在今天应当创造出新的东西,使好的东西越来越多。实践。量力。论强力而行。墨子特别强调道德行为的锻炼。他要求学生树立“强力而行” 的刻苦磨炼精神。他非常重视意志的锻炼。从上面的分析可以看出,墨家教育思想具有自身特色,其中也包含着不少合理主张,尤其可贵的是其科学技术知
39、识和技能技巧的专门教育,在中国教育史上首先提出并实行的,这就使得墨子教育思想成为中国教育史上一份独特的、很有价值的遗产。【知识模块】 中国古代教育40 【正确答案】 (1)孔子关于教育作用思想的主要内容。孔子的教育思想非常丰富,涉及许多教育基本理论问题,其中“建国君民,教育为先”的思想最先由孔子提出,是他对教育作用的认识。孔子主要从社会发展和个体发展两个方面对教育作用进行论述。教育对社会发展的作用。孔子通过对教育和政治、经济、军事、法律的关系分析论述了教育的社会发展作用。 在教育和政治的关系上,孔子政治主张的基本出发点是“为政以德” 。他认为教育工作本身就是一种政治工作,不一定直接去做官才算参
40、与政治。因为通过文化教育工作可以把社会的政治思想、伦理道德,传播到民众之中。这样就会对政治发生重大影响。但是孔子指出,教育工作又不是与政治工作等同的,而是通过传播文化、培养道德等特殊职能,对政治产生影响。在教育和经济、军事的关系上,孔子提出“庶、富、教“,认为要治理好国家,有了众多的人口,就要发展经济,是它富足起来,还要加强教育,提高文化。他认为众多的人口、富足的财富和发达的教育三者兼备,国家就会大有希望。而其中教育是最不可获取的一部分,被认为是立国之本。在教育和法律的关系上,他认为国家只依靠政令、刑律,不如德治和礼教。孔子认为只有通过教育,使民众真正把各种社会规范和行为标准内化在自己的思想和
41、行为中,才能实现社会的稳定和国家的安宁。教育对个体发展的作用。孔子不仅考虑到了教育对社会发展的巨大作用,而且也非常重视教育对个体发展的作用。孔子还从教育与人的发展的关系上论证了教育的作用,他承认在人的成长中,教育起着决定的作用。在这方面,他提出了非常著名的“性相近也,习相远也” 的论断。这一论断是指:人的本性是很接近的,后来之所以有较大的差别是教育和学习的结果;人的聪明才智不是先天的,主要靠后天的习得;无论何人,只要肯努力求学,就一定能获得成功,成为治国安民的贤士。这句话表明孔子承认了在人的成长中教育起着决定作用。但同时孔子却依然承认有少数生而知之的圣人和学而不能的下民,甚至武断地说“ 唯上智
42、与下愚不移 ”,这使他关于教育对个体发展的思想陷于混乱和自相矛盾当中。(2)孔子关于教育作用思想的评析。孔子在自己教育实践经验和教育理论思考的基础上论述自己对教育作用的看法,对后世有重大的启发和借鉴意义。孔子既看到了教育的社会作用,也非常重视教育对社会个体发展的意义。在他关于教育作用的论述中,兼顾了这两个方面的内容,这是非常可贵的。但是同时也要看到孔子对教育作用的论述是有历史局限性的。教育对社会政治、经济、法律等方面确实有着巨大的作用和重大的影响。但孔子认为在治国治民之中,政治、经济、军事、法律和教育相比,最根本的还是教育。这显然是夸大了教育的作用,是他的历史唯心主义的表现。因为在缺乏政治和经济基础的条件下,教育是难发挥其作用的。另外,孔子在论述教育对个体发展的作用时,也存在一定的问题。孔子并未摆脱先天决定论的羁绊,仍然承认有少数生而知之的圣人和学而不能的下民,这说明他的思想中确实还为旧的传统观念保留着一块地盘,没有抛弃上智下愚的老调。【知识模块】 中国古代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