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考研类试卷]考研教育学专业基础综合(中国教育史)历年真题试卷汇编2及答案与解析.doc

上传人:rimleave225 文档编号:842296 上传时间:2019-02-21 格式:DOC 页数:22 大小:58KB
下载 相关 举报
[考研类试卷]考研教育学专业基础综合(中国教育史)历年真题试卷汇编2及答案与解析.doc_第1页
第1页 / 共22页
[考研类试卷]考研教育学专业基础综合(中国教育史)历年真题试卷汇编2及答案与解析.doc_第2页
第2页 / 共22页
[考研类试卷]考研教育学专业基础综合(中国教育史)历年真题试卷汇编2及答案与解析.doc_第3页
第3页 / 共22页
[考研类试卷]考研教育学专业基础综合(中国教育史)历年真题试卷汇编2及答案与解析.doc_第4页
第4页 / 共22页
[考研类试卷]考研教育学专业基础综合(中国教育史)历年真题试卷汇编2及答案与解析.doc_第5页
第5页 / 共22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1、考研教育学专业基础综合(中国教育史)历年真题试卷汇编 2 及答案与解析一、单项选择题下列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个选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1 明代在城乡广泛设立了一种对儿童进行教育的机构,它在招生择师、学习内容和教学活动等方面形成了较为完备的制度,这种教育机构是( )。(2017 年)(A)书馆(B)精舍(C)社学(D)私塾2 清朝地方官学实施严格的“六等黜陟法” ,其基本特点是对生员进行 ( )。(2017年)(A)思想控制(B)动态管理(C)分类教学(D)身份限制3 书院教学的基本精神是( )。(2007 年)(A)分斋教学(B)自由讲学(C)注重考试(D)藏书读书4 朱熹把教育分为“

2、小学”和“大学”两个阶段,其中 “小学”以( )。(2007 年)(A)识字为主(B)读书为主(C)学事为主(D)穷理为主5 下列传统蒙学教材中,重在培养儿童道德行为习惯的是( )。(2008 年)(A)蒙求(B) 名物蒙求(C) 童蒙须知(D)三字经6 明代教育家王守仁认为读书求学的目的在于( )。(2008 年)(A)去除人欲(B)获取天理(C)博通百家(D)求得功名7 “熙宁兴学 ”之后,宋代太学中曾经普遍实施的一种将学生平时品行、学业表现与考试成绩结合考查的教学评价和管理制度,称为( )。(2009 年)(A)“苏湖教法 ”(B) “三舍法”(C) “积分法”(D)“六等黜陟法 ”8

3、王守仁的修养方法强调“事上磨炼” ,其所谓“事”是指( )。(2009 年)(A)家事(B)农事(C)人事(D)心事9 随着书院发展而出现的教学方式是( )。(2010 年)(A)大都授(B)下帷讲学(C)讲论讲会(D)转相授受10 王守仁“致良知 ”这个命题创造性地综合自 ( )。 (2010 年)(A)论语和孟子(B) 论语和中庸(C) 孟子和中庸(D)孟子和大学11 在道德修养方法上,认为无须外求,只须明内在良知的古代教育家有( )。(2015 年 )(A)孟轲、王守仁(B)孟轲、朱熹(C)荀况、王守仁(D)荀况、朱熹12 明朝各地设立数量最多、范围最广的学校是( )。(2015 年)(

4、A)武学(B)医学(C)阴阳学(D)社学13 三字经百家姓千字文是我国古代较为流行的蒙学教材。这类教材在编写上除了文字简练、通俗易懂外,还有一个重要特点是( )。(2015 年)(A)联系儿童生活(B)采用韵语形式(C)图文并茂(D)内容生动有趣14 北宋“熙宁兴学 ”强调实用人才的培养,在教学内容方面的改革是编写和颁布三经新义,所谓三经,包含诗书和( )。(2016 年)(A)礼仪(B) 周礼(C) 礼记(D)大戴礼记15 “物理不外于心 ”,“吾辈用功只求日减,不求日增,减的一分人欲,便是复得一分天理”。持这种观点的教育家是( ) 。(2017 年)(A)孟轲(B)荀况(C)朱熹(D)王守

5、仁16 “虚心涵泳 ”是朱熹的读书法。此处的 “涵泳”是指读书时应 ( )。(2017 年)(A)细心玩味(B)融会贯通(C)敬守此意(D)收敛此心17 在人性与教育作用关系的问题上,王夫之提出“性日生日成” 和“习与性成”的观点,旨在强调( ) 。(2010 年)(A)人性如素丝(B)人性无善无恶(C)人性具有生成变化性(D)人性具有稳定性18 颜元主持的漳南书院性质上属于( )。(2011 年)(A)理学书院(B)实学书院(C)制艺书院(D)考据书院19 颜元特别强调学校应该培养( )。(2017 年)(A)“实才实德之士 ”(B) “读书明理之人”(C) “博学笃行之士”(D)“明体达用

6、之才 ”20 近代中国第一所实施班级授课制的官办新式学堂是( )。(2007 年)(A)京师同文馆(B)湖南时务学堂(C)福建船政学堂(D)上海广方言馆21 中国近代最早设立于企业中旨在培养技术人才的教育机构是( )。(2008 年)(A)江南制造局操炮学堂(B)福建船政学堂(C)湖北矿务局工程学堂(D)福州电报学堂22 下列选项中,不属于中国近代洋务学堂特点的是( )。(2011 年)(A)以造就专业人才为唯一培养目标(B)以 “西文”“西艺”为唯一教学内容(C)以理论联系实际为基本教学原则(D)以班级授课制为基本教学组织形式23 我国近代最早制定分年课程计划,采用班级授课制进行教学的新式学

7、堂是( )。(2012 年 )(A)京师同文馆(B)京师大学堂(C)上海广方言馆(D)湖北自强学堂24 中国近代教育史上第一次专门讨论师范教育问题的著述是( )。(2014 年)(A)张之洞的劝学篇(B)康有为的大同书(C)梁启超的变法通议(D)严复的救亡决论25 在教育宗旨问题上,梁启超主张通过教育培养( )。(2007 年)(A)政治家(B)学术人才(C)新国民(D)实业人才26 近代中国政府颁布的第一个法定学制是( )。(2007 年)(A)壬寅学制(B)癸卯学制(C)壬子癸丑学制(D)壬戌学制27 下列选项中,属于清末新政时期教育变革的重要举措是( )。(2008 年)(A)颁布壬子癸

8、丑学制(B)确立男女同校制度(C)设立学部(D)创设京师大学堂28 下列选项中,不属于清末“百日维新” 中的教育改革措施是 ( )。(2009 年)(A)废除八股考试(B)颁布近代学制(C)设立京师大学堂(D)书院改学堂29 严复在教育作用问题上,受斯宾塞“三育论” 的影响,主张鼓民力、开民智和 ( )。(2012 年)(A)新民德(B)移民风(C)增民财(D)强民体30 我国最早规定义务教育阶段的学制是( )。(2012 年)(A)壬寅学制(B)癸卯学制(C)壬子癸丑学制(D)壬戌学制31 20 世纪 20 年代,从以输入西方资本主义文明为指导思想,以教育和实业救国为追求,以工读结合为手段的

9、教育运动,转变为寻求革命救国道路的运动是( )。(2014 年 )(A)平民教育运动(B)勤工俭学运动(C)工读互助运动(D)劳工教育运动32 中国近现代教育史上政府通令国民学校废止文言文教材,代之以现代语体文是在( )。(2015 年)(A)清末新政时期(B)南京临时政府时期(C)北洋政府时期(D)国民政府时期33 中国近代科举考试改革过程中,清政府正式提出设立“经济特科” 是在( )。(2016 年 )(A)太平天国(B)洋务运动(C)百日维新(D)清末新政34 1911 年成立的清华学堂其经费主要来源于( )。(2016 年)(A)英国退回的部分赔偿(B)美国退回的部分赔偿(C)德国退回

10、的部分赔偿(D)法国退回的部分赔偿必答题35 试从指导思想和改革措施两方面比较中国洋务教育与日本明治维新教育改革。(2010 年 )考研教育学专业基础综合(中国教育史)历年真题试卷汇编 2 答案与解析一、单项选择题下列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个选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1 【正确答案】 C【试题解析】 社学是元、明、清三代的地方小学,创立于元二十三年。元制 50家为一社,每社设学校一所,择通晓经书者为教师,施引教化,农闲时令子弟入学,读孝经小学大学论语孟子,并以教劝农桑为主要任务。明承元制,各府、州、县皆立社学,以教化为主要任务,教育 15 岁以下之幼童;教育内容更包括御制大诰、本朝律令及冠、

11、婚、丧、祭等礼节,以及经史历算之类。因此,本题目正确答案是 C。【知识模块】 中国教育史2 【正确答案】 B【试题解析】 “六等黜陟法”,其基本特点是对生员进行动态管理,生员的等级并不是固定不变的,而是根据学业成绩或升或降。把生员的等级与学业成绩管理挂钩,有助于调动他们的学习积极性,提高学校教育质量。“六等黜陟法”是在明朝“六等试诸生优劣”方法基础上发展起来的,但它比明朝的方法更为周密、成熟,也更为有效,可以说,这是清朝在地方官学管理方面的一个重要创新。因此,本题目正确答案是 B。【知识模块】 中国教育史3 【正确答案】 B【试题解析】 “书院”这一考点历来是考试的重点,考生应该认真掌握。本题

12、主要考查书院的精神,考生同时要注意掌握书院的特点、历史影响等考点。【知识模块】 中国教育史4 【正确答案】 C【试题解析】 朱熹关于“小学”和“大学”的划分,考生应该从划分阶段、教学内容、教育目标等层次掌握。【知识模块】 中国教育史5 【正确答案】 C【试题解析】 本题考查与“蒙学教材的发展、种类和特点”有关的知识。童蒙须知为南宋学者、理学家朱熹写的一篇启蒙读物,收录在东听雨堂刊书.儒先训要十四种。童蒙须知分衣服冠履、言语不趋、洒扫涓洁、读书楔子、杂细事宜等目。对儿童生活起居、学习、道德行为礼节等均作详细规定。如“凡为人子弟,当洒扫居处之地,拂拭几案,当令洁净”;“凡读书,须整顿几案,令洁净端

13、正”;“读书有三到。谓心到、眼到、口到。心不在此,则眼看不仔细。心眼既不专一,却只仅仅诵读,决不能记”;“凡为人子弟,须是低声下气,语言详缓,不可高声喧哄,浮言戏笑”。因此,本题选 C。【知识模块】 中国教育史6 【正确答案】 A【试题解析】 本题考查王守仁的教育思想,着重考查其教育作用的思想。王守仁十分重视教育对人的发展所起的重要作用,提出了“学以去其昏蔽”的思想。他又继承和发展了孟轲的“良知”学说,认为“良知即是天理”,即是“心之本体”。王守仁认为良知具有以下这些特点:首先,它与生俱来,不学自能,不教自会。其次,它为人人所具有,不分圣愚。再次,它不会泯灭。不过,“良知”也有致命的弱点,即在

14、与外物接触中,由于受物欲的引诱,会受昏蔽。所以,王守仁认为,教育的作用就在于去除物欲对于“良知”的昏蔽。他说得很明确,“良知”“不能不昏蔽于物欲,故须学以去其昏蔽。”“学以去其昏蔽”的目的是激发本心所具有的“良知”。无论是“学以去其昏蔽”,还是“明其心”,其实质是相同的,即在王守仁看来,教育的作用就在于实现“存天理、灭人欲”的根本任务。基于此,他认为用功求学受教育,并不是为了增加什么新内容,而是为了日减“人欲“。他说:“吾辈用功只求日减,不求日增,减得一份人欲,便是复得一分天理。”因此,本题选 A。【知识模块】 中国教育史7 【正确答案】 B【试题解析】 本题的综合性较强,主要考查的是宋朝的教

15、育制度改革情况。“苏湖教法”又名“分斋教学法”,是北宋教育家胡瑗在苏州、湖州二地办学时使用的一种新的教法。“三舍法”是北宋王安石变法的重要科目之一,即用学校教育取代科举考试,其具体做法是:把太学分为外舍、内舍、上舍三等,采取依次升舍的考选方法,“三舍法”是在太学内部建立起严格的升舍考试制度,对学生的考查和选拔力求做到将平时的行艺与考试成绩相结合,故在“熙宁兴学”之后使用普遍。“积分法”是累积计算学生全年学业成绩的方法,它始于宋朝太学,至元朝国子学趋于完善,明清继承和发展了该方法,在宋朝没有普遍实施。“六等黜陟法”是在明朝“六等试诸生优劣”方法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但它比明朝的方法更为周密、成熟,

16、也更为有效,这是清朝在地方官学管理方面的一个重要创新。因此,本题选 B。【知识模块】 中国教育史8 【正确答案】 C【试题解析】 本题主要考查教育家的教育思想内容。王守仁的主导教育思想是“知行合一”,“致良知”“事上磨炼”是他重行教育思想的核心内容。所谓“事上磨炼”,即“就学者本心日用事为问,体究践履,实地用功”,通过“声色货利”这些日常事务,去体认“良知”,故他反对离开事物去谈“致良知”,主张道德修养要紧密同日常生活联系,“在事上磨炼”,才能落实“知行合一”的理念。王守仁论述的“事上磨炼”思想主要属于道德教育范畴,故主要强调的是人事。因此,本题选 C。【知识模块】 中国教育史9 【正确答案】

17、 C【试题解析】 讲会是我国书院举行的学术研讨会,始于南宋、盛行于明代,并逐渐演变形成一种比较完备的制度,其突出特点是:教育教学与学术研究紧密结合,重视读书自学,强调论辩问难。书院教学的重要组织形式就是“讲会”(亦称“会井”)制度。书院的“讲会”制度产生于南宋,大盛于明中叶,一直延续到清初。南宋淳熙二年(1715 年) 吕祖谦在江西信州主持“鹅湖之会”,朱熹和陆九渊等讲论为学之道,争辩甚烈,首开“讲会”之先河。朱熹复兴白鹿洞书院之后,遂将不同学派的论争方式运用于书院的教学之中,于淳熙八年特邀陆九渊至白鹿洞书院讲学。不久,又有吕祖谦参加杨简等人的讲会,黄震参加杜洲的讲会,书院的“讲会”制度初步形

18、成。明朝中叶,由于王守仁、湛若水等人及其门人的倡导,书院“讲会”大盛,成为书院教学的主要组织形式。不同学派各标其宗旨,各讲其主张,书院林立,“讲会”并兴。这时的“讲会”逐渐把书院的讲学扩展成地区性的学术活动。【知识模块】 中国教育史10 【正确答案】 D【试题解析】 王守仁十分重视教育对于人的发展所起的重要作用,提出来“学以去其昏蔽”的思想。他又继承和发展了孟轲的“良知”学说,认为“良知即是天理”,即是“心之本体”。“致良知”语出自孟子.尽心上:“人之所不学而能者,其良能也,所不虑而知者,其良知也。”大学有“致知在格物”语。王守仁认为,“致知”就是致吾心内在的良知。这里所说的“良知”,既是道德

19、意识,也指最高本体。王守仁认为,良知人人具有,个个自足,是一种不假外力的内在力量。“致良知”就是将良知推广扩充到事事物物。“致”本身即是兼知兼行的过程,因而也就是自觉之知与推致知行合一的过程,“致良知”也就是知行合一。“良知”是“知是知非”的“知”,“致”是在事上磨炼,见诸客观实际。因此,本题选 D。【知识模块】 中国教育史11 【正确答案】 A【试题解析】 荀况、朱熹为外铄论的代表,王守仁认为人天生具有良知,因此天理就在自己心中,不必外求,只要克服私欲。【知识模块】 中国教育史12 【正确答案】 D【试题解析】 本题主要考查元、明、清三代的地方小学。社学创立于元二十三年。元制 50 家为一社

20、,每社设学校一所,择通晓经书者为教师,施引教化,农闲时令子弟入学,读孝经小学大学论语孟子,并以教劝农桑为主要任务。明承元制,各府、州、县皆立社学,以教化为主要任务,教育 15 岁以下之幼童;教育内容更包括御制大诰、本朝律令及冠、婚、丧、祭等礼节,以及经史历算之类。明朝社学常常设在城镇和乡村地区,是以民间子弟为教育对象的一种地方官学。府州县每 50 家设社学一所。【知识模块】 中国教育史13 【正确答案】 B【试题解析】 宋元蒙学教材的特点是:重视汉字的特点。汉字是单音节文字,容易组合成整齐、押韵的词组和短句,在编写上采取韵语体裁或对偶句式,便于儿童识字;与日常生活联系紧密;考虑儿童的兴趣和特点

21、。相对而言,宋元蒙学最突出的特点有三:第一,强调严格要求,打好基础;第二,重视用须知学则的形式培养儿童的行为习惯;第三,注意根据儿童的心理特点,因势利导,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知识模块】 中国教育史14 【正确答案】 B【试题解析】 北宋“熙宁兴学”由王安石主持和推进,主要内容包括:(1)改革太学,扩大太学规模,创立“三舍法”。(2)整顿地方官学。设置诸路学官,改变州县有学无教的现象,加强地方教育管理,并为地方学校拨充学田,每所学校给田 40 顷以充学粮,使地方官学有了显著发展。(3)改革科举制度。在考试方法上,下令废除帖经、墨义、诗赋的形式,仅试以经义、策论;对考试内容进行了修改,对儒家经典

22、诗书周礼重新训释,并颁发给太学和地方官学,作为统一的教材,并作为科举考试经义科的主要内容。(4)设置律学、医学等专门学校,培养具有一技之长的人才。(5)颁定三经新义作为必读教材和考试内容,其中三经新义包含三部经书诗经尚书周礼。【知识模块】 中国教育史15 【正确答案】 D【试题解析】 王守仁认为,教育的作用在于去除物欲对于“良知”的昏蔽,正如其所言,“不能不昏蔽于物欲,故须学以去其昏蔽。”题目中的观点就是阐明了这一观点。【知识模块】 中国教育史16 【正确答案】 A【试题解析】 本题考查朱熹的“朱子读书法”,其中“虚心涵泳”是指读书时要虚怀若谷,精心思虑,仔细体会书中的意思,不要先入为主,牵强

23、附会;要反复咀嚼,细心玩味。因此,本题正确答案选 A。【知识模块】 中国教育史17 【正确答案】 C【试题解析】 本题主要考查考生对王夫之教育思想的理解,“性日生日成”和“习与性成”是王夫之用以表述人性生成变化的哲学命题。王夫之把人的生理要求“声色臭味以厚其生”和道德意识“仁义礼智以正其德”两者的结合看作是人性的内容,认定这两个方面都不是“一受成侀”、凝固不变,而是“日生则日成”、不断变化的,据此,他提出了“成性”说。王夫之认为,人的一生,就生理、心理等自然性能说而言,是靠不断地从自然界摄取营养,“取精用物”而得以成长,“形日以养,气日以滋,理日以成”;就人的智慧、道德等社会属性说而言,是在社

24、会生活中长期培养,“目日生视,耳日生听,心日生思”“迟久而始成”。所以,人性绝非在“初生之顷”就定型,一成不易,而是随着环境和教养的不同,“性屡移而异”“未成可成,已成可革”。人性是“日生日成”、可以培养和不断完善的。因此,人性的形成,一方面是“命日受则性日生”,不断接受自然界的影响;另一方面,人在已生之后,“能自取而自用”,主动地利用和改造自然。在“习”与“性”的关系中,王夫之认为,“习成而性与成”,只有持续不断地努力,才能“成乎人之性”;正是在“好学”“力行”“知耻”等自觉活动中,通过习行,才可以充分发挥自然禀赋,实现人的道德理想。可见,王夫之的观点是为了表明人性具有可变化性。【知识模块】

25、 中国教育史18 【正确答案】 B【试题解析】 本题主要考查考生对颜元教育思想的理解和掌握程度。颜元是清初批判理学教育,提倡实学教育的主要人物,62 岁时,受邀主持河北漳南书院,颜元亲自规划书院规模,制定“宁粗而实,勿妄而虚”的办学宗旨,并设文事、武备、经史、艺能等书斋。颜元属于唯物主义思想家和教育家,他竭力提倡“实文、实行、实体、实用”的教育,创立了以“实”为特征的教育理论体系,把握颜元“实”的教育思想,首先就要把握他对传统理学教育思想的批判,然后掌握他“真学”“实学”的教育内容,最后,掌握他“习行”的教学法。由此可见,漳南书院性质上属于实学书院。【知识模块】 中国教育史19 【正确答案】

26、A【试题解析】 颜元主张,学校应该培养“实才实德之士”。所谓“实才实德之士”,就是品德高尚、有真才实学的经世致用人才。颜元所谓的“实才实德之士”有两种:一种是“上下精细皆尽力求全”的通才,另一种是“终身止精一艺”的专门人才。因此,本题正确答案选 A。【知识模块】 中国教育史20 【正确答案】 A【试题解析】 本题旨在考查考生对中国近代教育起点及其标志性学校、教学制度的掌握程度。京师同文馆的特点有:(1)在培养目标上, “为边务储才”“备翻译差委之用”,专为培养懂翻译、外事的洋务人才,不再是培养应付科举考试的官僚后备军。(2)在课程设置上,侧重“西文”“西艺”,外语居于首要地位,“馆中课程以洋文

27、、洋语为要,洋文、洋语已通,方许兼习别艺”,此外,汉文经学贯穿始终。(3)在教学组织上,采用西方的教学制度,实行分科课程和班级授课制。(4)在教学组织管理上,以外国人为主,受外国列强控制。同文馆经费多由海关拨付,从学校经费到聘用校长、教员都由海关税务司长赫德一手包办,管理学校的大权也逐步落入外国人手中,教员也多为外国人。1862 年清政府中的改革派为培养洋务人才而创办京师同文馆,引进西方学校管理制度,实施班级授课制,成为有别于中国传统学校的一个新创,成为中国近代学校和教育的开端。而其他三所近代新型学校产生的时间都较其稍晚或晚得多。因此,本题选 A。【知识模块】 中国教育史21 【正确答案】 B

28、【试题解析】 本题考查在近代教育的起步过程中“洋务学堂的兴办”这一知识点。福建船政学堂从 1867 年开办,到 1913 年改组,历时近半个世纪。它是洋务学堂中持续时间最久的一所学校,其宗旨是“习学洋技”,主要培养造船和驾驶人才。初期分前堂和后堂两部,前堂学习法语、造船技术,后堂学习英语、管轮驾驶。分别聘用法、英两国的师资和技术人员进行教学。学制 5 年,学生毕业后,或授水师官职,或出国继续深造。因此,本题选 B。【知识模块】 中国教育史22 【正确答案】 B【试题解析】 本题主要考查考生对近代洋务学堂的掌握程度。洋务学堂的培养目标是造就各项洋务事业需要的专门人才;在教学内容上,洋务学堂以学习

29、“西文”“西艺”为主,课程包括外语、数学、格致、化学等一般性课程,以及和各自专业相关的科学技术课程,注意学以致用;在教学方法上,洋务学堂注意教学中的例证与实践结合,很多学校安排了实践性课程,有的还建立了实习制度;在教学组织形式上,洋务学堂采用班级授课制。【知识模块】 中国教育史23 【正确答案】 A【试题解析】 本题主要考查考生对京师同文馆的熟悉程度。京师同文馆最初是作为外语学校设立的,是近代中国被动开放的产物。在教学组织上,京师同文馆采用西方的教学制度,实行分年课程和班级授课制。【知识模块】 中国教育史24 【正确答案】 C【试题解析】 1896 年,梁启超于时务报上发表变法通议.论师范,在

30、中国近代教育史上首次专文论述师范教育问题。他认为,中国急需普遍设立中、西学兼习的新式学堂,根本的解决办法是设立师范学校,培养符合时代要求的教师。【知识模块】 中国教育史25 【正确答案】 C【试题解析】 本题旨在考查考生对中国近代维新派教育家及其代表人物的教育思想贡献及其历史意义的掌握程度。中国国民教育究竟应确立怎样的宗旨?梁启超认为:它应建立在对民族文化的优点和缺点有所分析选择,并广泛汲取世界各国文明的优秀成果的基础上,应包括德育、智育、体育,即“品行、智识、体力”三种基本要素;务使受教育者能“备有资格,享有人权”,具有自动、自主、自治、自立的品质,融民族性、现代性、开放性于一体。在同时期写

31、成的新民说中,他称这种思想的国民为“新民”。“新民”必须具有新道德、新思想、新精神、新的特性和品质,这种“新民”正是具有资产阶级政治信仰、思想观念、道德修养和适应资本主义社会生活的知识技能的新国民。维新派教育家的思想贡献在于首先明确提出普及教育的主张和培养具有时代人格精神的国民,这是他们区别于洋务派教育思想之处。因此,本题选 C。【知识模块】 中国教育史26 【正确答案】 A【试题解析】 本题旨在考查考生对清末政府正式开始建立近代学制的举措的掌握情况。进入 20 世纪后,清政府被动开始系统的教育改革,其重要内容是建立学制,以在全国范围内开设新式学堂。1902 年正式颁布的钦定学堂章程是中国近代

32、第一个学制法案,又称“壬寅学制”,但未能实施。1904 年颁布的奏定学堂章程又称“癸卯学制”,是第一个正式实施的学制,在京师大学堂章程中规定,设学宗旨“激发忠爱,开通智慧,振兴实业”为全学之纲领,从蒙学堂到大学堂一律遵守。“壬寅学制”公布后未及实行,很快被“癸卯学制”所取代。本题中的另两个学制是民国时期颁布的。因此,本题选 A。【知识模块】 中国教育史27 【正确答案】 C【试题解析】 本题考查“清末新政时期的教育改革”的有关措施,其主要措施有:颁布“壬寅学制”和“癸卯学制”;废除科举,兴办学堂;建立教育行政体制;确定教育宗旨。就教育行政体制改革来看,1905 年 12 月,清廷批准成立学部,

33、作为统辖全国教育的中央教育行政机关,并将原来的国子监并入。学部的最高长官为尚书,其次为左、右侍郎等,并聘请官员作为学部的顾问人员。1906 年,清政府进行政体改革,颁布各部官制通则草案。学部机构又作了相应调整。1909 年又颁布了视学官章程,并将全国划为 12 个视学区,每区 2 至 3 省,每三年为一视学周期,各视学区必被视察一次。因此,本题选 C。【知识模块】 中国教育史28 【正确答案】 B【试题解析】 本题主要考查我国近代教育制度改革。在“百日维新”时期,清政府进行的教育制度改革主要有以下三个:其一是创办“京师大学堂”。1896 年 6 月,刑部侍郎李端棻在请推广学校折中首次向朝廷正式

34、提出设立京师大学堂的建议;1898 年 7 月 3 日光绪帝批准,并派吏部尚书、协办大学士孙家鼐为管学大臣,管理京师大学堂,聘许景澄为中学总教习、丁韪良为西学总教习。其二是废除八股考试。1898 年 6 月 23 日,光绪帝下诏“着自下科为始,乡会试及生童岁科各试,向用四书 文者,一律改试策论”。这里所说的“四书”文,即八股文。其三,书院改为学堂。相对而言,颁布近代学制是后来的事情:1902 年清政府颁布了钦定学堂章程,又称“壬寅学制”,成为中国近代第一个以中央政府名义制定的全国性学制系统;1904 年 1 月 13 日,清政府公布了由张百熙、荣庆、张之洞主持重新拟定的一系列学制系统文件,史称

35、“癸卯学制”,成为中国近代由中央政府颁布并首次得到施行的全国性法定学制系统。因此,颁布近代学制不属于这一时期的改革。【知识模块】 中国教育史29 【正确答案】 A【试题解析】 本题主要考查考生对严复教育思想的掌握程度。严复是中国近代从德、智、体三要素出发构建教育目标模式的第一人。他认为,中国“积弱积贫”的根源就在于“民力已荼,民智已卑,民德已薄”。中国欲改变这种状况,必须从提高国民这三方面的素质着手,“是以今日要政统于三端:一日鼓民力,二日开民智,三日新民德”“是三者备,而后可以为真国民”。【知识模块】 中国教育史30 【正确答案】 A【试题解析】 本题主要考查考生对壬寅学制的掌握程度。190

36、2 年,清政府公布了钦定学堂章程,因该年为壬寅年,又称“壬寅学制”。这是中国近代第一个以中央政府名义制定的全国性学制系统,具体规定了各级各类学堂的性质、培养目标、入学条件、在学年限、课程设置和相互衔接关系。壬寅学制最早规定了义务教育阶段,因此,本题选 A。【知识模块】 中国教育史31 【正确答案】 C【试题解析】 工读主义教育思潮正式产生于五四运动时期,它是在融合了泛劳动主义、互助论、实用主义、无政府主义等多种思想的基础上形成的一种具有重要影响的教育思潮,它的基本内涵是:尚俭乐学、以工兼学、勤工俭学、工学结合、工学并进、工学兼营、半工半读、消灭体脑差别等思想。【知识模块】 中国教育史32 【正

37、确答案】 C【试题解析】 随着新文化运动中文学革命的开展,文学作品逐渐使用白话文,其中出现不少优秀的文学作品,为学校教育提供了理想的国语教材和课外读物,该时期是北洋政府时期。【知识模块】 中国教育史33 【正确答案】 C【试题解析】 百日维新期间,改革科举制的措施:废八股、改设经济特科。1898年 6 月 23 日,光绪帝下诏“着自下科为始,乡会试及生童岁科各试,向用四书文者,一律改试策论”。这里所说的“四书”文,即八股文。7 月 23 日,光绪帝下诏催立经济特科,以选拔维新人才。百日维新失败后,虽然恢复了八股考试,罢经济特科,但人们开始向往富有朝气的新式教育。【知识模块】 中国教育史34 【

38、正确答案】 B【试题解析】 清华学堂为清末新政时期留美的预备学校,其经费主要来源于 1901年辛丑条约中规定的中国付给各国战争赔款,称“庚子赔款”。其中美国决定从1908 年开始,将美国所得白银,以“先赔后退”的方式退还给中国,用于中国派遣留学生教育的经费。【知识模块】 中国教育史必答题35 【正确答案】 (1)指导思想的异同。洋务教育的指导思想是“中学为体,西学为用” ;明治维新教育改革的指导思想是“文明开化”与“和魂洋才”。相同点:都重视引进和兴办西式近代教育,又希望不丢掉本国文化传统的根本。不同点:洋务教育旨在保留封建教育的同时,兴办西式近代教育;明治维新教育改革以否定封建教育为前提,兴

39、办西式近代教育。(2)改革措施的异同。相同点:都采用了向海外派遣留学生的措施。 都聘请洋教员执教、开办西式近代学校。不同点:洋务教育未能使教育改革与社会改革同步进行;明治维新则使教育改革与社会改革同步进行。洋务教育只是当时中国教育体系中的一小部分,且主要集中于专门教育;明治维新则对教育进行了全面而系统的改革,涉及各级各类教育。兴办洋务教育的主体是部分具有危机和开放意识的官员,未能获得全国统一教育领导机构的有力支持,力量薄弱;明治维新教育改革确立了以文部省为首的中央集权式的教育管理体制,是通过政府动员全国力量进行的,力量强大。【试题解析】 中国洋务教育与日本明治维新教育改革之间具有许多相似点,也有很大不同,对之进行比较很有意义。本题主要考查洋务教育的指导思想和改革措施。这是一道综合性较强的题,既考查了中外教育史的有关内容,更考查了学生的综合能力。因此,考生在复习的过程中要注意对有关历史事件进行横向和纵向的对比分析,以此来提高自身对知识的综合运用能力。【知识模块】 中国教育史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考试资料 > 大学考试

copyright@ 2008-2019 麦多课文库(www.mydoc123.com)网站版权所有
备案/许可证编号:苏ICP备17064731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