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考研类试卷]考研教育学专业基础综合(教育学原理)模拟试卷12及答案与解析.doc

上传人:figureissue185 文档编号:842619 上传时间:2019-02-21 格式:DOC 页数:18 大小:52.50KB
下载 相关 举报
[考研类试卷]考研教育学专业基础综合(教育学原理)模拟试卷12及答案与解析.doc_第1页
第1页 / 共18页
[考研类试卷]考研教育学专业基础综合(教育学原理)模拟试卷12及答案与解析.doc_第2页
第2页 / 共18页
[考研类试卷]考研教育学专业基础综合(教育学原理)模拟试卷12及答案与解析.doc_第3页
第3页 / 共18页
[考研类试卷]考研教育学专业基础综合(教育学原理)模拟试卷12及答案与解析.doc_第4页
第4页 / 共18页
[考研类试卷]考研教育学专业基础综合(教育学原理)模拟试卷12及答案与解析.doc_第5页
第5页 / 共18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1、考研教育学专业基础综合(教育学原理)模拟试卷 12 及答案与解析一、单项选择题下列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个选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1 根据经验科学的标准,科学教育学的研究任务是(A)描述教育现象,揭示教育规律(B)揭示教育规律,确立教育理想(C)揭示教育规律,规范教育行为(D)研究教育实践,解决实际问题2 主张把实验心理学的研究成果和方法运用于教育研究,使教育研究科学化的是(A)实验教育学(B)文化教育学(C)批判教育学(D)实用主义教育学3 在中国,“ 教育” 一词最早出现于(A)孟子(B) 论语(C) 学记(D)大学4 在教育的历史发展中,世俗化出现在(A)原始社会(B)古代社会(C)

2、近代社会(D)现代社会5 “人受了什么样的教育,就成为什么样的人” ,这句话体现的教育理论是(A)教育独立论(B)教育万能论(C)筛选假设理论(D)劳动力市场理论6 下列不属于多元文化教育宗旨的是(A)倡导教育公平,反对歧视和偏见(B)培养学生对不同文化的抉择能力和批判能力(C)促进教育机会均等(D)促进世界和平7 在教育过程中,要充分利用儿童语言、思维等发展的关键期,这是因为人的发展具有(A)阶段性(B)平衡性(C)不平衡性(D)个别差异性8 学校教育在人的身心发展中起(A)决定作用(B)制约作用(C)主导作用(D)辅导作用9 “为谁培养人 ”“培养什么样的人”从根本上说是关于(A)教育目的

3、的问题(B)教育目标的问题(C)培养目标的问题(D)教学目标的问题10 关于全面发展教育各组成部分之间的关系表述不正确的是(A)德育起着保证方向和保持动力的作用(B)智育是各育实施的认识基础(C)劳动技术教育是实施教育的物质保证(D)它们互为条件,相辅相成11 我国确定的 20 世纪末教育发展的总目标可以概括为“两基”“两全”“两重”,其中“两全”是指(A)全面普及义务教育,全面扫除青壮年文言(B)全面实施素质教育,全面提高教育质量(C)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全面提高教育质量(D)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全面实施素质教育12 按照美国学者古德莱德的观点,领悟的课程是(A)学生在课堂上实际领悟到的

4、课程(B)任课教师所领会的课程(C)课堂里实际开展的课程(D)教师和学生领悟的隐性课程13 影响课程实施的最关键因素是(A)学校(B)教师(C)教材(D)学生14 下列关于教学过程的描述,错误的是(A)虽有佳肴,弗食不知其旨也;虽有至道,弗学不知其善也。是故学然后知不足,教然后知困。知不足,然后能自反也;知困,然后能自强也(B)从生动的直观到抽象的思维,并从抽象的思维到实践(C)不存在无教学的教育,也不存在无教育的教学(D)教学过程是学生个体独立的认识过程15 教师采用演示法进行教学,这体现了教学的(A)直观性原则(B)理论联系实际原则(C)形象性原则(D)可接受原则16 根据学生的能力发展水

5、平分组教学,各组课程相同,学习年限各不相同,这种分组教学属于(A)能力分组(B)作业分组(C)内部分组(D)外部分组17 诊断性评价的目的是(A)改进教学(B)了解学生(C)评定成绩(D)分班分组18 衡量一个人的道德品质,主要是考查他的(A)道德认识(B)道德情感(C)道德意志(D)道德行为19 采取合理的惩罚这种教育手段的德育模式是(A)道德认知发展模式(B)体谅模式(C)社会学习模式(D)集体教育模式20 “师者,人之模范 ”表明,教师劳动具有(A)创造性(B)复杂性(C)示范性(D)长期性21 在学校行政部门、班主任或社会团体的领导下,按一定章程组成的学生群体,通常包括班集体、共青团和

6、少先队等,这属于(A)正式群体(B)非正式群体(C)行政群体(D)非行政群体二、辨析题首先判断正误,然后说明理由。22 课程评价就是课堂教学的评价。三、简答题23 简述现代教育制度改革。24 简述班级授课制的主要特征。25 简述德育是培养学生知、情、意、行的过程。必答题26 阅读下列材料,试运用教育的有关理论加以分析。1996 年中国青少年研究中心“中国城市独生子女人格发展现状与教育” 大型调查发现,在 1014 岁之间的相当多的独生子女不干家务或很少干家务。在调查所列5 项劳动种类中,只有 155的孩子经常购物;116的孩子经常打扫卫生、整理房间等;80的孩子经常洗碗、洗菜等;66的孩子经常

7、洗衣服;39的孩子经常做饭;另外,有 697的孩子明确表示从没做过或很少做饭;632的孩子表示从没洗过或很少洗过衣服;481的孩子表示从没做过或很少做洗碗、洗菜等简单家务劳动;386的孩子从没买过或很少买东西;31的孩子从没做过或很少打扫卫生、整理房间。考研教育学专业基础综合(教育学原理)模拟试卷 12 答案与解析一、单项选择题下列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个选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1 【正确答案】 A【试题解析】 本题出自大纲第一部分“教育学概述”之第(三)条“教育学的产生与发展”,旨在考查考生对教育学产生与发展基本常识的掌握程度。科学教育学的研究任务就是要描述教育现象,揭示教育内部诸因素之

8、间、教育与外部诸事物之间的本质性联系以及教育发展变化的必然规律。因此,正确答案为 A。【知识模块】 教育学原理2 【正确答案】 A【试题解析】 本题出自大纲第一部分“教育学概述”之第(三)条“教育学的产生与发展”,旨在考查考生对 20 世纪以来教育学发展所形成的理论派别的掌握程度。实验教育学主张把实验心理学的研究成果和方法运用于教育研究,用实验数据作为改革学制、课程和教学方法的依据;文化教育学主张人是一种文化的存在,教育研究必须采用精神科学或文化科学的方法,即理解与解释的方法:批判教育学主张教育理论研究不能采取唯科学主义的态度和方法,而采用实践批判的态度和方法;实用主义教育学主张教育即生活,而

9、不是为将来的某种生活做准备。因此,正确答案为 A。【知识模块】 教育学原理3 【正确答案】 A【试题解析】 本题出自大纲第二部分“教育及其产生与发展”之第(一)条“教育的概念”,旨在考查考生对教育概念的理解与把握程度。在中国,“教育”一词最早见于孟子尽心上:“君子有三乐,而王天下不与存焉。父母俱在,兄弟无故,一乐也;仰不愧于天,俯不怍于人,二乐也;得天下英才而教育之,三乐也。”因此,正确答案为 A。【知识模块】 教育学原理4 【正确答案】 C【试题解析】 本题出自大纲第二部分“教育及其产生与发展”之第五条“教育的发展”,旨在考查考生对教育的历史发展的了解程度。在西方历史上,封建时代的教育主要由

10、宗教所控制,近代资本主义的发展使教育从宗教中脱离出来,逐步世俗化。因此,正确答案为 C。【知识模块】 教育学原理5 【正确答案】 B【试题解析】 本题出自大纲第三部分“教育与社会发展”之第一条“关于教育与社会关系的主要理论”,旨在考查考生对教育与社会关系主要理论的理解与掌握情况。教育与社会关系的主要理论有教育独立论、教育万能论、劳动力市场理论、筛选假设理论和人力资本理论。教育独立论是主张教育要超越政党斗争而处于独立地位的一种教育思潮。教育独立主要指教育经费、管理以及学术研究和观点不受政治的干扰:教育万能论是一种片面夸大教育在人的发展中的作用的观点,认为人完全是教育的产物;筛选假设理论简称筛选理

11、论,又称文凭理论,是 20 世纪 70 年代初美国经济学家提出的,该理论视教育为一种筛选装置,以帮助雇主识别不同能力的求职者,将他们安置到不同职业岗位上,提出教育的作用主要不在于提高人的认知水平,而是对具有不同能力的人进行筛选;劳动力市场理论认为劳动力市场是由主要劳动力市场和次要劳动力市场两个不同部分组成的,不同背景的人将进入不同的劳动力市场从而享受不同的待遇。“人受了什么样的教育,就成为什么样的人”是爱尔维修的著名论断,体现了他的教育万能论观点。因此,正确答案为 B。【知识模块】 教育学原理6 【正确答案】 D【试题解析】 本题出自大纲第三部分“教育与社会的发展”之第(四)条“现代社会发展对

12、教育的需求与挑战”,旨在考查考生对多元文化教育与教育变革的理解程度。多元文化教育旨在保证弱势儿童接受教育的机会,促进多元文化社会中人们对不同文化的理解,促进不同文化群体间的平等与尊重。其宗旨主要包括倡导教育公平,反对歧视和偏见;培养学生对不同文化的抉择能力和批判能力;促进教育机会均等。因此,正确答案为 D。【知识模块】 教育学原理7 【正确答案】 C【试题解析】 本题出自大纲第四部分“教育与人的发展”之第一条“人的身心发展特点及其对教育的制约”,旨在考查考生对人的身心发展特点及其对教育的制约的理解程度。人的身心发展的主要特点主要表现为:发展的顺序性、发展的阶段性、发展的差异性和发展的不平衡性。

13、不平衡性是指发展的速度在不同的年龄阶段变化是不平衡的,如青少年的身高体重有两个生长高峰。青少年的身心发展,不是匀速前进的,而是在某一阶段发展较快,在某一阶段相对平稳,从而呈现出发展的不平衡的特点。根据这一特点,教育要抓住儿童某一方面发展的关键期。因此,正确答案为 C。【知识模块】 教育学原理8 【正确答案】 C【试题解析】 本题出自大纲第四部分“教育与人的发展”之第三条“学校教育在人的身心发展中的作用”,旨在考查考生对学校教育在人的身心发展所起作用的掌握程度。影响人的身心发展的主要因素,主要包括遗传素质、环境、教育和人的主观能动性。其中,遗传素质是人的身心发展的生理前提,为人的身心发展提供了可

14、能性。环境是人的身心发展的外部的客观条件,对人的发展起着一定的制约作用。学校教育在人的身心发展中起主导作用。主观能动性是人身心发展的动力。A 是主要干扰项,认为学校教育对人的身心发展起决定作用,那是教育万能论的观点。因此,正确答案为 C。【知识模块】 教育学原理9 【正确答案】 A【试题解析】 本题出自大纲第五部分“教育目的与培养目标”之第一条“教育目的”,旨在考查考生对教育目的的概念及相关概念的理解与掌握程度。教育目的是指教育工作所要达到的预期结果,集中体现为培养人的质量标准。从根本上说,教育目的回答的是为谁培养人,培养什么样的人的问题。因此,正确答案为 A。选项 B,教育目标是教育活动的某

15、一阶段所要达到的要求或标准。选项 c,培养目标是不同类型、层次的学校或专业培养人才的具体质量规格,培养目标是教育目的的具体化。选项 D,教学目标是教育者在教育教学过程中,在完成某一阶段工作时,希望受教育者达到的要求或变化的结果,即是某门课程的某一阶段所要达到的目的。教育目标、培养目标和教学目标的制定都要以教育目的为根据。因此,正确答案为A。【知识模块】 教育学原理10 【正确答案】 C【试题解析】 本题出自大纲第五部分“教育目的与培养目标”之第一条“教育目的”,旨在考查考生对全面发展教育的构成的理解与掌握情况。我国全面发展教育由德育、智育、体育、美育和劳动技术教育构成。“五育”各有自己的特殊任

16、务、内容和方法,对人的发展起着不同的作用。各育既不能或缺,也不能相互代替。体育是各育实施的物质前提,是人的一切活动的基础;智育是各育实施的认识基础,智力支持;德育则是各育实施的方向统帅和动力源泉;美育协调各育的发展;劳动技术教育是各育的实践基础。劳动技术教育只是向学生传授现代生产劳动知识和生产技能,培养学生正确的劳动观念,养成良好的劳动习惯,并不能为教育提供物质保证。因此,正确答案为 C。【知识模块】 教育学原理11 【正确答案】 C【试题解析】 本题出自大纲第六部分“教育制度”之第二条“学校教育制度”,旨在考查考生对 1949 年以来我国的学制的把握程度。1993 年中国教育改革和发展纲要提

17、出的教育发展总目标是:基本普及九年义务教育,基本扫除青壮年文盲;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全面提高教育质量;建设好一批重点学校和一批重点学科。因此,正确答案为 C。【知识模块】 教育学原理12 【正确答案】 B【试题解析】 本题出自大纲第七部分“课程”之第一条“课程与课程理论”,旨在考查考生对课程概念的理解与把握情况。美国学者古德莱德归纳出五种不同的课程:(1)理想的课程,是指由一些研究机构、学术团体和课程专家提出的应该开设的课程;(2)正式的课程,是指由教育行政部门规定的课程计划和教材等;(3)领悟的课程,是指任课教师所领会的课程;(4)实行的课程(或称运作的课程),是指在课堂里实际开展的课程;

18、(5)经验的课程,是指学生实际体验到的东西。领悟的课程是任课教师对正式课程的理解。因此,正确答案为 B。【知识模块】 教育学原理13 【正确答案】 B【试题解析】 本题出自大纲第七部分“课程”之第三条“课程编制”,旨在考查考生对课程实施的理解与把握程度。影响课程实施的因素很多,从实施的主体来看,包括教师、学生和校长,其中教师的力量是导致成功的课程实施的最关键因素。教师的参与、教师的投入感、合作的工作关系等都会影响课程的实施;在信息科技时代,学生也越来越成为一种重要的课程资源;校长是教师群体动力激发的关键。因此,正确答案为 B。【知识模块】 教育学原理14 【正确答案】 D【试题解析】 本题出自

19、大纲第八部分“教学”之第三条“教学过程”,旨在考查考生对教学过程的理解与掌握程度。教学过程是教师教、学生学的共同双边活动,是教学相长的过程;教学过程要受认识论一般规律所制约,具有一般性,遵循“从生动的直观到抽象的思维,并从抽象的思维到实践”的规律,但教学过程又是一种特殊认识活动过程,学生的认识活动是在教师引导下进行的,学生很难独立完成。因此,正确答案为 D。【知识模块】 教育学原理15 【正确答案】 A【试题解析】 本题出自大纲第八部分“教学”之第五条“教学原则”,旨在综合考查考生对不同教学原则和教学方法的理解和把握情况。演示法是教师向学生展示直观教具、实物,或让学生观察教师的示范实验,或让学

20、生观看幻灯、录像等,从而使学生获得关于事物现象的感性认识的方法。演示法的运用体现了教学的直观性原则。直观性原则是指在教学中要通过学生观察所学事物或教师语言的形象描述,引导学生形成对所学事物及过程的清晰表象;理论联系实际原则是指教学要以学习基础知识为主导,从理论与实际的联系上去理解知识,注意运用知识去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达到学懂会用、学以致用;可接受原则是指教学的内容、方法、分量和进度是学生能够接受的,但又要有一定的难度,需要他们经过努力才能掌握,以促进学生的身心发展。没有形象性原则这一说法。因此,正确答案为 A。【知识模块】 教育学原理16 【正确答案】 A【试题解析】 本题出自大纲第八部分“

21、教学”之第六条“教学组织形式”,旨在考查考生对不同形式分组教学的理解与掌握程度。分组教学是指按学生的能力或学习成绩把他们分为不同水平的组进行教学。分组教学有不同的形式,能力分组是根据学生的能力发展水平分组教学,各组课程相同,学习年限各不相同;作业分组是根据学生的特点和意愿来分组教学,各组学习年限相同,课程则各有不同;内部分组是在传统的按年龄编班前提下,根据学生能力或学习成绩发展变化情况分组教学i 外部分组打破传统的年龄编组,按学生的能力或学习成绩的差别分组教学。因此,正确答案为 A。【知识模块】 教育学原理17 【正确答案】 B【试题解析】 本题出自大纲第八部分“教学”之第九条“教学评价及其改

22、革”,旨在考查考生对教学评价种类的理解与掌握程度。教学评价可以划分为诊断性评价、形成性评价和终结性评价三种。诊断性评价指为查明学生的学习准备状况及影响学习的因素而实施的测定。诊断性评价的目的是了解学生。教师要想形成一套适合每个学生特点和需要的教学方案,就必须深入了解学生已有的知识、技能的掌握程度,发现他们学习中存在的问题及原因等。选项 A,改进教学是形成性评价的目的。选项 C,评定成绩是终结性评价的目的。选项 D,利用诊断性评价分班在教育实践中确实存在,是应该给予批判的做法。因此,正确答案为 B。【知识模块】 教育学原理18 【正确答案】 D【试题解析】 本题出自大纲第九部分“德育”之第三条“

23、德育过程”,旨在考查考生对德育过程的规律的理解与把握程度。德育过程是培养学生知、情、意、行的过程。道德行为是人的品德的一个重要外部表现。一个人的品德只有通过道德行为才能表现出来,因而道德行为是衡量人们道德修养水平的重要标志。因此,正确答案为 D。【知识模块】 教育学原理19 【正确答案】 D【试题解析】 本题出自大纲第九部分“德育”之第七条“德育模式”,旨在考查考生对不同的德育模式的理解与把握程度。道德教育模式是一种考虑教育机构中关心、判断和行动过程的方式,每种模式都包括关于人们如何发展道德的理论观点以及促进道德发展的一些原则和方法。德育模式主要有认知道德发展模式、体谅模式、价值澄清模式、社会

24、学习模式和集体教育模式。在使用的德育手段方面,集体教育主张采用合理的惩罚;道德认知发展模式主张通过道德判断测定儿童道德发展的水平;体谅模式注重道德教育的感染力和榜样的作用;社会学习模式注重观察学习。因此,正确答案为 D。【知识模块】 教育学原理20 【正确答案】 C【试题解析】 本题出自大纲第十部分“教师与学生”之第一条“教师”,旨在考查考生对教师劳动的特点的掌握情况。“师者,人之模范”体现了教师劳动的示范性。教师通过示范的方式用自己的学识、思想和言行等去直接影响学生。教师劳动的示范性不仅体现在知识的传授过程中,而且体现在对学生的思想品德的培养和塑造中,教师的人格与个 1 生对学生的身心发展也

25、具有重要的示范作用。可见,教师的一言一行、一举一动都可能对学生产生难以估量的影响。因此,正确答案为 C。【知识模块】 教育学原理21 【正确答案】 A【试题解析】 本题出自大纲第十部分“教师与学生”之第三条“师生关系”,旨在考查考生对学生群体的了解和掌握情况。学生群体可以分为正式群体和非正式群体。正式群体是指在学校行政部门、班主任或社会团体的领导下,按一定章程组成的学生群体,通常包括班集体、共青团和少先队等。非正式群体是指学生自发形成或组织起来的群体,包括兴趣和爱好相同、感情融洽的同学或老乡等形成的学生群体。因此,正确答案为 A。【知识模块】 教育学原理二、辨析题首先判断正误,然后说明理由。2

26、2 【正确答案】 错误。课程评价包括两个方面:学生评价和课堂教学评价。其中学生评价包括发展性学生评价、档案袋评价、表现性评价、学生自我评价四个方面。而课堂教学评价的世界总体趋势是:重视发展,淡化甄别与选拔,实现评价功能的转化;重视综合评价,关注个体差异,实现评价指标的多元化;强调质性评价,定性和定量相结合,实现评价方法的多样化;强调参与和互动、自评和他评相结合,实现评价主体的多元化;注重过程,终结性评价和形成性评价相结合,实现评价重心的转移。因此,命题所言的课程评价就是课堂教学评价的说法是错误的。【试题解析】 本题考查的是课程评价的主要范围。课程评价包括学生评价和课堂教学评价两个方面。【知识模

27、块】 教育学原理三、简答题23 【正确答案】 教育制度是指一个国家各级各类教育机构与组织的体系及其管理规则。现代教育制度改革主要表现在四个方面:(1)义务教育年限的延长。义务教育是依据法律规定,适龄儿童和少年必须接受,国家、学校、家庭和社会必须予以保证的国民教育。义务教育是提高国民素质的奠基性教育,自近代产生以来已为世界各国所普遍实行,义务教育的年限逐步延长,并成为衡量一个国家文明程度的重要标志之一。(2)普通教育与职业教育的综合化。普通教育以升学为主要目标,以基础知识为主要内容。职业教育以就业为主要目标,以从事某种职业教育或生产劳动所需要的知识和技能为主要内容。现代社会普通教育和职业教育朝着

28、综合统一的方向发展,呈现出普通教育职业化,职业教育普通化的趋势。(3)高等教育大众化。高等教育大众化是美国学者马丁.特罗提出的衡量高等教育发展阶段和水平的一个概念。他认为一个国家大学适龄青年接受高等教育的比率在15以下,属于精英高等教育阶段,在 1550之间为大众化高等教育阶段,在 50以上为普及化高等教育阶段。高等教育由精英化走向大众化是高等教育发展的趋势。(4)终身教育体系的建构。终身教育是法国成人教育家保罗.朗格朗提出的理念,主要指教育在时间上要贯穿人的一生,在空间上打通学校与社会、家庭的阻隔,拓展到全社会。1972 年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出版了学会生存,使终身教育理念在世界范围内有广泛影响

29、,成为各国教育改革的重要指导思想。【试题解析】 本题旨在考查考生对现代教育制度改革的趋势的理解与掌握程度。要结合现代社会发展的特点和现代社会教育发展呈现的新特点来回答。【知识模块】 教育学原理24 【正确答案】 班级授课制是把一定数量的学生按年龄与知识程度不同编成固定的班级,根据周课表和作息时间表,安排教师有计划地向全班学生集体上课的教学组织形式。班级授课制的主要特征是:(1)学生固定。学生是按年龄和文化程度,被编入固定人数的班级。班级是学校进行教学工作的基本单位。教师对全班学生进行集体教学。(2)内容固定。向全班学生传授的教学内容是统一的,排定课表进度也是统一的,采取多科并进,交错授课。(3

30、)教师固定。学校按照教师的业务专长和工作能力分配教学任务。(4)时间固定。学年、学期和每天的课业的始末时间相同,全校有固定的作息时间表。(5)场所固定。各班的教室相对固定,学生的座次也相对固定。【试题解析】 本题旨在考查考生对班级授课制的理解与掌握程度。对此问题既要结合教育实践中教学的实际情况,又要结合个别教学的特点来回答。【知识模块】 教育学原理25 【正确答案】 德育过程是培养学生品德的过程,学生的品德是由品德的知、情、意、行四个因素构成的,因而德育过程是培养学生知、情、意、行的过程。知,即道德认识,是指人们对一定社会道德关系及理论、规范的理解和看法,包括人们通过认识形成的各种道德观。道德

31、认识是道德品质形成和发展的基础与前提。因为,一定的品德总是以一定的道德认识为必要条件,没有一定的道德认识,基本的是非善恶辨别不清,则不可能形成真正的品德。情,即道德情感,是伴随着认识而产生的,是人的道德需要是否得到实现所产生的情感体验。道德情感是品德心理结构的动力机制,积极的道德情感促进品德的形成,而消极的道德情感则阻碍品德的形成。意,即道德意志,是指人们为了达到某种道德目的而产生的自觉能动性。道德意志表现为意志活动,是一种巨大的精神力量,能排除各种干扰和障碍,使决定采取的道德行为顽强地坚持下去。行,即道德行为,是指人们在一定道德认识或道德情感支配下采取的行动。它是道德认识和道德情感的集中体现

32、,是个体面对一定的道德情境时,充分调动自己的道德认知并产生强烈的道德情感,经过内心冲突及外部情况的影响而表现出来的具体行为,它是衡量一个人道德品质的客观指标。品德结构中的知、情、意、行四个因素,各有自己的特点与作用,相互联系、相互促进,推动品德的发展。因而,必须注意发挥知、情、意、行的整体功能。【试题解析】 本题旨在考查考生对德育过程中知、情、意、行四要素及其关系的理解与掌握程度。要分别阐明知、情、意、行的含义以及在德育过程中的作用,并简要分析知、情、意、行之间的关系。【知识模块】 教育学原理必答题26 【正确答案】 材料中的数据显示,我国城市独生子女家庭儿童很少劳动。这与我国的教育目的,以及

33、人才培养的途径是相违背的。马克思关于人的全面发展学说是我国教育目的的理论基础,人的全面发展首先是指人的劳动能力的全面发展。在马克思看来,人的全面发展,就其最基本的意义而言,是指人能够适应不同的劳动需求。马克思始终坚持在劳动发展史中考察人的发展问题,认为没有劳动,社会和个人都不可能存在,更谈不上人的发展。其次,人的发展是指人的体力和智力的全面发展。马克思从资本主义的劳动分工中分析了工人在生产劳动中体力和智力两个方面的片面发展,进而提出,全面发展的人是将体力劳动和脑力劳动相结合,在体力和智力上得到协调发展的人。以马克思关于人的全面发展学说为基础,我国在教育目的的制定上历来重视脑力劳动和体力劳动相结

34、合,促进学生在德、智、体等方面全面发展的宗旨。例如,1993年颁布的中国教育改革和发展纲要提出,各级各类学校要认真贯彻“教育必须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服务,必须与生产劳动相结合,培养德、智、体全面发展的建设者和接班人” 的方针。 1995 年颁布的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法规定:“ 教育必须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服务,必须与生产劳动相结合,培养德、智、体等方面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从培养什么样的人来看,我国的教育目的明确提出培养学生德、智、体等方面全面发展的人。相应的,我国的全面教育也包括德育、智育、体育、美育和劳动技术教育,其中,劳动技术教育是向学生传授基本的生产技术知识和生产技能

35、,培养学生劳动观念和良好的劳动习惯的教育。从如何培养人来看,我国的教育目的明确提出教育必须与生产劳动相结合。案例中的数据显示,我国城市独生子女在家庭中的劳动参与不够,这表明独生子女家庭在子女教育方面忽视了培养儿童劳动观念和劳动习惯这一教育目标,更没有注意到在人的发展过程中体力劳动和脑力劳动相结合这一重要途径。这与独生子女家庭对孩子的过分溺爱有关,也与当前我国的教育过分重视智育而忽视其他各育尤其是劳动技术教育的做法有关。要改变这一现状,需要学校教师和家长转变观念,重视适当的劳动对儿童发展的重要作用。并从人的全面发展的角度,从生活中的一点一滴做起,培养学生的劳动意识和劳动习惯。【试题解析】 本题旨在考查考生对马克思关于人的全面发展理论以及我国全面发展教育的构成的理解与掌握程度,重点考查学生运用教育理论分析教育问题的能力。题中材料显示独生子女家庭儿童在家庭中很少劳动。对于此材料的分析应首先指出材料所反映的主要问题。其次,分析为什么这一现象不合理。第三,分析出现这一问题的原因是什么。最后,对于这一问题提出相应的对策。【知识模块】 教育学原理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考试资料 > 大学考试

copyright@ 2008-2019 麦多课文库(www.mydoc123.com)网站版权所有
备案/许可证编号:苏ICP备17064731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