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考研类试卷]考研教育学专业基础综合(问题解决能力与创造性的培养、社会规范学习与品德发展)模拟试卷1及答案与解析.doc

上传人:jobexamine331 文档编号:842910 上传时间:2019-02-21 格式:DOC 页数:18 大小:50KB
下载 相关 举报
[考研类试卷]考研教育学专业基础综合(问题解决能力与创造性的培养、社会规范学习与品德发展)模拟试卷1及答案与解析.doc_第1页
第1页 / 共18页
[考研类试卷]考研教育学专业基础综合(问题解决能力与创造性的培养、社会规范学习与品德发展)模拟试卷1及答案与解析.doc_第2页
第2页 / 共18页
[考研类试卷]考研教育学专业基础综合(问题解决能力与创造性的培养、社会规范学习与品德发展)模拟试卷1及答案与解析.doc_第3页
第3页 / 共18页
[考研类试卷]考研教育学专业基础综合(问题解决能力与创造性的培养、社会规范学习与品德发展)模拟试卷1及答案与解析.doc_第4页
第4页 / 共18页
[考研类试卷]考研教育学专业基础综合(问题解决能力与创造性的培养、社会规范学习与品德发展)模拟试卷1及答案与解析.doc_第5页
第5页 / 共18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1、考研教育学专业基础综合(问题解决能力与创造性的培养、社会规范学习与品德发展)模拟试卷 1 及答案与解析一、单项选择题下列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个选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1 下面哪一个不属于传统的智力理论?( )(A)斯滕伯格的成功智力理论(B)斯皮尔曼的二因素论(C)瑟斯顿的群因素轮(D)吉尔福特的智力三维结构模型2 用“1”代表语文,当完成语文推理时,用 G+S1 来表示这个过程的智力使用状况,这是哪个智力理论的观点?( )(A)群因素论(B)流体、晶体智力理论(C)智力三维结构模式(D)二因素论3 智力三维结构模型中的三个维度是( )(A)流体、晶体、固体(B)操作、内容、产物(C)普

2、遍、一般、特殊(D)记忆、思维、评价4 流体智力与晶体智力的理论是由( )提出来的。(A)瑟斯顿(B)吉尔福特(C)加德纳(D)卡特尔5 下面哪一种是晶体智力?( )(A)记性超强(B)反应敏捷(C)博学多才(D)思维敏锐6 关于流体智力和晶体智力发展趋势,说法正确的是( )(A)随着年龄增长,流体智力越来越高(B)随着年龄增长,晶体智力越来越高(C)年纪越小,流体智力越低(D)流体智力、晶体智力都与年龄无必然关系7 “老谋深算 ”指的是( )(A)晶体智力(B)流体智力(C)普遍智力(D)特殊智力8 当今流行的 IQ 测验是( )影响的结果。(A)多元智力理论(B)成功智力理论(C)传统智力

3、理论(D)三元智力理论9 多元智力理论是由( )提出来的。(A)斯特伯格(B)加涅(C)吉尔福特(D)加德纳10 多元智力理论中不包括的是以下哪种智力?( )(A)语言(B)匹配(C)人际关系(D)音乐11 成功智力理论是由( )提出的?(A)斯皮尔伯格(B)斯滕伯格(C)加德纳(D)麦克利兰12 下面哪一个是“ 问题解决 ”?( )(A)回忆一个人的名字(B)幻想自己是“灰姑娘”(C)用一个词来造句(D)荡秋千13 如果问题的解决只有一种固定的程序,看你能不能找到,这种解决问题的途径属于( )(A)爬山法(B)类比法(C)启发式(D)算法式14 关于动机强度与问题解决效率的关系,表述正确的是

4、( )(A)动机水平越高,问题解决效率也越好(B)动机水平越高,问题解决效率越差(C)动机水平适中,问题解决效率最好(D)动机水平与问题解决效率无必然关系15 关于问题情境与问题解决关系表述正确的一项是( )(A)问题情境中所包含的事物太多或太少都不利于问题的解决(B)问题情境中的刺激模式与个人知识结构是否接近对问题解决没有影响(C)问题情境中事物的空间安排与问题解决没有关系(D)“心理眩惑 ”有助于问题解决16 常常用电吹风来吹头发,却没想过用它烘干潮湿的衣服,这种情况属于( )(A)思维定势(B)原型启发(C)功能固着(D)酝酿效应17 从蒲公英的轻轻飘飞受到启发发明出降落伞,这是( )(

5、A)原型启发(B)酝酿效应(C)近因效应(D)宽大效应18 以下属于酝酿效应的例子的是( )(A)看到鸟飞,发明了风筝 (B)想了好久的都想不出办法干脆不想了,结果过一会突然有了解答(C)看到别人的办法不错也跟着用(D)换一个角度去思考问题19 下面几种事物不属于创造性作品的是( )(A)共产党宣言(B) 四书集注(C) 哈利.波特中文译文(D)金刚经原文手抄稿 20 创造性的基本结构中不包括( )(A)创造性人格(B)创造性思维(C)创造性意识(D)创造性勇气21 在创造性的培养上有一种“头脑风暴法” ,以下不属于这种方法的是 ( )(A)百家争鸣(B)自由辩论(C)抢答(D)“胡说八道 ”

6、22 把某一学科的方法、理论运用到另一学科,这种培养创造性的方法叫作( )(A)类比模拟法(B)设问探究法(C)移植法(D)列举法23 认为人类的智力是一种总体的未分化的能力,这是( )的观点。(A)单因素论(B)群因素论(C)流体、晶体智力理论(D)二因素说 24 社会规范学习一般要经历哪些过程?( )(A)遵从抗拒妥协(B)遵从 认同内化(C)抗拒 认同遵从(D)认同遵从内化25 把道德认知分为“ 他律 ”和“自律”两个阶段的是( )(A)柯尔伯格(B)皮亚杰(C)维果斯基(D)弗洛伊德26 皮亚杰的道德发展阶段论是从( )岁开始的,因为他认为这之前儿童没有道德。(A)1(B) 2(C)

7、3(D)527 以下哪一个不属于儿童品德不良的客观原因?( )(A)家教不严,家长自身作风不良(B)教师对学生品德影响有所疏忽(C)学生接触的社会环境太过复杂(D)学生自身意志薄弱28 品德不良的纠正一般经历哪些阶段?( )(A)执拗醒悟改变(B)醒悟 再犯顿悟(C)醒悟 转变自新(D)转变自新醒悟二、简答题29 简单评价多元智力理论及其意义。30 影响问题解决的因素有哪些?31 如何培养问题解决的能力?32 简单介绍什么是创造性?创造性的基本结构是什么?33 什么是传统智力理论?其一般特征是什么? 试举一两个例子。34 简述社会规范学习的过程。35 如何培养学生的道德认知?考研教育学专业基础

8、综合(问题解决能力与创造性的培养、社会规范学习与品德发展)模拟试卷 1 答案与解析一、单项选择题下列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个选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1 【正确答案】 A【知识模块】 问题解决能力与创造性的培养2 【正确答案】 D【知识模块】 问题解决能力与创造性的培养3 【正确答案】 B【知识模块】 问题解决能力与创造性的培养4 【正确答案】 D【知识模块】 问题解决能力与创造性的培养5 【正确答案】 C【试题解析】 晶体智力是指后天习得的,与文化、经验积累有关的智力。【知识模块】 问题解决能力与创造性的培养6 【正确答案】 B【知识模块】 问题解决能力与创造性的培养7 【正确答案】 A【

9、知识模块】 问题解决能力与创造性的培养8 【正确答案】 C【知识模块】 问题解决能力与创造性的培养9 【正确答案】 D【知识模块】 问题解决能力与创造性的培养10 【正确答案】 B【知识模块】 问题解决能力与创造性的培养11 【正确答案】 B【知识模块】 问题解决能力与创造性的培养12 【正确答案】 C【试题解析】 问题解决是要有目标的,在头脑内进行的而不是外显的,是一个复杂的心理运算过程,是个人化的。A 不是心理运算只是简单的回忆, B 是无目的的,D 是外显的技能。【知识模块】 问题解决能力与创造性的培养13 【正确答案】 D【知识模块】 问题解决能力与创造性的培养14 【正确答案】 C【

10、知识模块】 问题解决能力与创造性的培养15 【正确答案】 A【知识模块】 问题解决能力与创造性的培养16 【正确答案】 C【知识模块】 问题解决能力与创造性的培养17 【正确答案】 A【知识模块】 问题解决能力与创造性的培养18 【正确答案】 B【知识模块】 问题解决能力与创造性的培养19 【正确答案】 D【试题解析】 只能说金刚经是创造性作品,照着原文抄一般的版本不算创造,只是一种复制。【知识模块】 问题解决能力与创造性的培养20 【正确答案】 D【知识模块】 问题解决能力与创造性的培养21 【正确答案】 C【试题解析】 抢答属于一种头脑体操法,凭直觉思维。【知识模块】 问题解决能力与创造性

11、的培养22 【正确答案】 C【知识模块】 问题解决能力与创造性的培养23 【正确答案】 A【知识模块】 问题解决能力与创造性的培养24 【正确答案】 B【知识模块】 社会规范学习与品德发展25 【正确答案】 B【知识模块】 社会规范学习与品德发展26 【正确答案】 D【知识模块】 社会规范学习与品德发展27 【正确答案】 D【知识模块】 社会规范学习与品德发展28 【正确答案】 C【知识模块】 社会规范学习与品德发展二、简答题29 【正确答案】 多元智力理论是由美国哈佛大学教育学院教授霍华德.加德纳提出的,他认为智力由七种(后来发展为九种)独立成分或模块构成,分别是:语言的、逻辑一数学的、音乐

12、的、空间的、身体一运动的、人际关系的、反省的、(自然主义者、精神性存在主义的)。加德纳强调,这些都是各自独立的、不同类型的智力,而不是同一种智力的不同成分,每一种智力代表了以大脑为基础的一个能力的模块,这也是加德纳和传统智力理论的一个根本区别。加德纳智力理论的创新在于突破了传统的智力范畴,提出了多维智力的理念,并相应引发了人们对教育、人才、智力开发、教育评价的思考;另外,既注重神经生理学证据,又不忽视社会文化作用,也使得其理论更具说服力。因此,其理论在世界范围内对教育理论和教育实践都有极大的影响力。 【知识模块】 问题解决能力与创造性的培养30 【正确答案】 影响问题解决的因素归纳起来有以下几

13、个方面:(1)有关的知识经验。 有关的知识经验是影响问题解决的个人因素,如果个体有与问题相关的背景知识,则可以促进问题的表征和解答,只有依据有关的知识才能为问题的解决确定方向、选择途径和方法。(2)个体的智力与动机。智力。个体的智力水平是影响问题解决的极重要的因素。因为智力中的推理能力、理解力、记忆力、信息加工能力和分析能力等成分都影响着问题解决,也影响到问题解决的方法。动机。 动机是促使人问题解决的动力因素,对问题解决的思维活动有重要影响。动机的性质和动机的强度会影响问题解决的进程。就动机的性质来说,如果一个人的动机越积极,越有社会价值,它对人的活动的推动力就越大。就动机的强度来说,心理学家

14、的研究表明,适中的动机强度最有利于问题的解决。(3)问题情境与表征方式。问题情境。问题情境是指呈现问题的客观情境(刺激模式)。问题情境对问题的解决有重要的影响。a情境中物体和事物的空间排列不同,会影响问题的解决。一般说来,解决某一问题所必需的物体比较靠近,都在人的视野之中,问题就容易解决,反之则困难。b问题情境中的刺激模式与个人的知识结构越接近,问题就越容易解决。c问题情境中所包含的物件或事实太少或太多都不利于问题的解决。太少可能遗漏事实,太多则会产生干扰。表征方式。问题表征是问题解决的一个中心环节,它说明问题在头脑中是如何表现的。问题表征反映着对于问题的理解程度,涉及在问题情境中如何抽取有关

15、信息,包括目标是什么、目标和当前状态的关系,可能运用的算子有哪些等。问题表征不同,就会产生不同的解决方案,它直接影响问题解决。如果不能恰当地进行问题表征,在一个错误的问题空间搜索,就会导致问题解决的失败。(4)思维定势与功能固着。思维定势。定势是指由先前的活动所形成的并影响后继活动趋势的一种心理准备状态。它在思维活动中表现为一种易于以习用的方式解决问题的倾向。定势在问题解决中有积极作用,也有消极影响。当问题情境不变时,定势对问题的解决有积极的作用,有利于问题的解决;当问题情境发生了变化,定势对问题的解决有消极影响,不利于问题的解决。功能固着。功能固着是指个体在解决问题时往往只看到某种事物的通常

16、功能,而看不到它其他方面可能有的功能。这是人们长期以来形成的对某些事物的功能或用途的固定看法。例如,对于电吹风,一般人只认为它是吹头用的,其实它还有多种功能,可以做衣服、墨迹等的烘干器;砖,它的主要功能是用来建筑,然而我们还可以用它来当武器、坐凳等。功能固着影响人的思维,不利于新假设的提出和问题的解决。(5)原型启发与酝酿效应。原型启发。原型启发是指在其他事物或现象中获得的信息对解决当前问题的启发。酝酿效应。当一个人长期致力于某一问题解决而又百思不得其解的时候,如果他对这个问题的思考暂时停下来去做别的事情,几小时、几天或几周之后,他可能会忽然想到解决的办法,这就是酝酿效应。【知识模块】 问题解

17、决能力与创造性的培养31 【正确答案】 (1)充分利用已有经验,形成知识结构的体系。(2)分析问题的构成,把握问题解决规律。问题解决需要一个过程,掌握问题解决的基本程序有利于问题解决。在教学中教给学生一些通用的问题解决的方法和思维策略,会有效提高他们问题解决的能力。(3)开展研究性学习,发挥学生的主动性。在教学活动中,教师应注意训练学生发现问题的能力,引导学生进行研究性学习,对问题展开全面分析,并使他们搞清问题的来龙去脉及与其他知识点的联系,以达到深刻地识别问题的目的。通过这种学生的自主探究,使学生的积极主动性在问题解决中得以发挥。(4)教授问题解决策略,灵活变换问题。 帮助学生习得多种解决问

18、题的策略,是培养学生问题解决能力的有效方式,其中启发式策略最能有效地提高解决问题的效率,因为一般的启发式策略能适用于较广的范围和领域,并可以转化为具体学科的思维方法。 (5)允许学生大胆猜想,鼓励实践验证。 教师应让学生了解习惯定势、功能固着、酝酿效应等对学生问题解决有什么影响,发挥这些因素的积极作用和克服其阻碍作用的有效策略等。让学生打开思路,从多种角度提出问题解决的策略,并鼓励学生进行积极的尝试和实验,在实践中验证自己的猜想。【知识模块】 问题解决能力与创造性的培养32 【正确答案】 (1)什么是创造性。 创造性一词通常有两种理解。其一,指在问题情境中超越已有经验,突破习惯的限制,形成崭新

19、产品的心理过程;其二,指不受成规限制,能灵活运用知识、经验解决问题的超常能力。这两种理解的共同之点是把创造性视为一种解决问题的心理活动,不同之点是前者视创造性为一种思维过程,后者则视之为一种思维能力。因此,心理学上对创造性的研究也分成了各有侧重的两个方面,一是侧重研究创造性思维,旨在了解创造是个怎样的过程;一是侧重研究创造力,旨在了解创造究竟包含哪些能力。 (2)创造性的基本结构。 根据创造性的内容,创造性的基本结构可以说包含了以下几个方面:创造意识、创造人格、创造性思维、创造方法。 创造意识就是指一个人想不想创造,这不仅会影响到他的创造动机的强弱,而且会影响到他的创造能力的发挥。 创造人格,

20、包括强烈的创造动机、浓厚的创造兴趣、积极的创造情绪和坚强的创造意志,使之成为一个具有高创造性的人。 创造性思维训练,主要包括思维的流畅性、变通性、独特性和辩证性训练等。创造方法是指人们在创造活动过程中运用创造的具体思维方法和创造技能,创造方法的训练可以诱发个体的潜在创造性。目前人们常用的创造方法有类比模拟法、聚焦发明法、设问探究法、列举法、移植法、逆向求索法等。【知识模块】 问题解决能力与创造性的培养33 【正确答案】 传统智力理论,以心理测量学为基础,认为智力由因素构成,通过因素分析可以探索这些因素,进而认识智力的内核。许多颇有影响力的智力理论,比如斯皮尔曼的二因素论、瑟斯顿的群因素论、吉尔

21、福德三维结构的多因素理论、卡特尔的三层智力理论等,都从属于这一理论阵营。这些智力理论,虽然在构成智力的因素数目以及层次上存在分歧,但都有一个特征,即承认存在着一个一般的智力。以下举“ 单因素论” 和 “二因素论”两个理论为代表:(1)单因素论。主张智力单因素论的人认为,人与人之间智力上有高低,但智力只是一种总的能力。例如,高尔顿、比奈、推孟等人都主张智力是单因素的,他们编制的量表只提供单一分数(智商) ,只测一种智力。(2)斯皮尔曼的二因素论。 英国心理学家斯皮尔曼提出二因素说,他将人类智力分为两个因素:一是普遍因素,又称 G 因素,是在不同智力活动中所共有的因素;另一是特殊因素,又称 S因素

22、,是在某种特殊的智力活动中所必备的因素。二者相互联系,完成任何作业都需要 G 因素和 S 因素的结合。例如,完成一个算术推理测验需要 G+S1,完成一个语言推理测验需要 G+S2;完成第三种测验则需要 G+S3。由于每种作业都包含各不相同的 S 因素,而 G 因素则始终不变,因此 G 因素是智力结构的基础和关键,各种智力测验就是通过广泛取样而求出 G 因素的。【知识模块】 问题解决能力与创造性的培养34 【正确答案】 社会规范的学习一般要经历以下三个阶段: (1)社会规范的遵从。社会规范学习是逐步积累交往经验的过程。教育系统作为一种特殊的经验传递系统,其基本职能是传递社会经验,包括认知经验、动

23、作经验与交往经验,形成个体的知识、技能和品德,使之学会做人。(2)社会规范的认同。社会规范学习过程是个体适应社会生活的过程,也是认同社会规范的过程。人类个体作为自然与社会的结合体,与其所生存的环境构成了一个生态系统。在这一系统中,个体通过适应环境来维持与环境的动态平衡。人类的生存环境有两种:一为自然环境,二为社会环境。自然环境为人类提供了自然现实和法则,社会环境则为人类提供了人与人交往的社会现实和法则。这样,人对其所生存环境的适应也就包括了适应自然现实与法则的生物适应和适应人与人交往的社会现实与法则的社会适应。 (3)社会规范的内化。 社会规范学习是通过规范的“内化” 过程实现的。个体对规范的

24、接受过程,体现为一种内化过程。规范的接受是把外在于主体的行为要求转化为主体内在的行为需要的内化过程。首先,社会规范是由社会组织制定的,用以约束其成员的社会行为,从而维持一定社会秩序,实现社会控制的思想工具。这样,规范本身就成为一种外在于主体而存在的一种行为要求(行为标准)。作为行为主体的社会个体,为要能在一定社会组织中与其他成员保持正常交往,则必须对这种外在于自身而存在的行为要求有所适应,这就是规范与主体之间的客观关系。其次,把规范的接受看成一种内化过程,就必须了解内化这一概念的含义。“内化”最初由法国社会学派杜克海姆等人提出,指社会意识向个体意识的转化,亦即意识形态的诸要素移置于个体意识之内

25、。指出社会规范的内化,即从社会或一个参照组接受行为的标准或准则。再次,规范接受或内化是发生于主体头脑内部、不能从外部直接观察到的一种内在过程。这种内在过程的存在,只能依据其外在标志进行推断。这就是主体的规范行为。【知识模块】 社会规范学习与品德发展35 【正确答案】 道德认识的形成与发展,主要依赖于道德概念的掌握、道德信念的确立和道德评价能力的发展三个维度。(1)道德概念的掌握。道德概念是人对社会道德现象的本质特征和内在联系的反映,是在丰富的道德表象的基础上,通过分析、综合、抽象、概括的思维活动而形成的。道德概念的掌握对道德认识的形成有着十分重要的作用。人只有掌握了道德概念,才能摆脱行为规范的

26、具体情境,在更广泛的范围内调节和支配自己的行动,使之适合社会行为准则的要求。同时,学生掌握道德知识,常常是以道德概念的形式实现的。掌握道德概念的条件:第一,它依赖于形象的事件和感性的经验。 第二,有赖于道德知识的学习和概括能力的发展。第三,有赖于理解道德行为规范的社会意义和个人意义。(2)道德信念的确立。道德信念指人们将道德知识作为指导个人行动的基本原则,当人们坚信它并决定为之奋斗时,就产生了道德信念。道德信念不是单纯的一种道德认识,它是坚定的道德观点、强烈的道德情感和顽强的道德意志的“合金” 。它一经形成就不会轻易地改变。道德信念是道德动机的高级形式,它可以引起、推动和维持人的道德行动,使人的道德行为表现出坚定性和一贯性。因此,它是道德品质形成中的关键因素。(3)道德评价能力的发展。道德评价指学生根据已掌握的道德规范对已发生的道德行为的是非、善恶进行分析判断的过程。道德评价是一种智力活动的过程,在评价中不断地深化道德认识,增强道德情感的体验,确定合理的行动,为道德行为定向。道德评价起着道德裁判的作用,它有助于道德信念的形成。通过道德评价谴责不道德的思想和行为,褒奖合乎道德的思想行为,可以帮助学生巩固和扩大道德经验,加强对道德概念及其意义的理解,使道德认识成为个人行动的自觉力量。【知识模块】 社会规范学习与品德发展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考试资料 > 大学考试

copyright@ 2008-2019 麦多课文库(www.mydoc123.com)网站版权所有
备案/许可证编号:苏ICP备17064731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