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考研类试卷]金融硕士MF金融学综合(中央银行与货币政策)模拟试卷2及答案与解析.doc

上传人:赵齐羽 文档编号:844991 上传时间:2019-02-21 格式:DOC 页数:17 大小:122KB
下载 相关 举报
[考研类试卷]金融硕士MF金融学综合(中央银行与货币政策)模拟试卷2及答案与解析.doc_第1页
第1页 / 共17页
[考研类试卷]金融硕士MF金融学综合(中央银行与货币政策)模拟试卷2及答案与解析.doc_第2页
第2页 / 共17页
[考研类试卷]金融硕士MF金融学综合(中央银行与货币政策)模拟试卷2及答案与解析.doc_第3页
第3页 / 共17页
[考研类试卷]金融硕士MF金融学综合(中央银行与货币政策)模拟试卷2及答案与解析.doc_第4页
第4页 / 共17页
[考研类试卷]金融硕士MF金融学综合(中央银行与货币政策)模拟试卷2及答案与解析.doc_第5页
第5页 / 共17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1、金融硕士 MF 金融学综合(中央银行与货币政策)模拟试卷 2 及答案与解析一、单项选择题1 凯恩斯主义主张以( ) 作为货币政策传导的中间目标。(A)利率(B)货币供给量(C)通货膨胀率(D)存款准备金2 货币主义主张以( ) 作为货币政策传导的中间目标。(A)利率(B)货币供给量(C)通货膨胀率(D)存款准备金3 在下列货币政策目标中,不属于中间目标的是( )。(A)适度货币供给量(B)适度利率水平(C)适度的经济增长(D)适度的存款准备金率4 在下列货币政策目标中,不属于最终目标的是( )。(A)适度的失业率(B)适度利率水平(C)适度的经济增长(D)适度的通货膨胀率5 货币政策最终目标不

2、包括( )。(A)物价稳定(B)国际收支平衡(C)经济增长(D)收入分配平衡6 我国货币政策最终目标是( )。(A)国际收支平衡、充分就业(B)物价稳定、国际收支平衡(C)内外均衡、经济增长(D)人民币币值稳定、经济增长7 关于货币政策最终目标相互联系,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货币政策最终目标彼此问都是相矛盾的(B)货币政策最终目标彼此问都是相统一的(C)除充分就业与经济增长二者关系外,其他各项最终目标问都是相矛盾的(D)除了国际收支平衡和经济增长二者关系外,其他各项最终目标问都是相统一的8 货币政策中间目标选择标准不包括( )。(A)可测性(B)可控性(C)相关性(D)灵活性9 关于货

3、币政策中介目标,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A)利率作为货币政策中间目标的优点在于灵活性,而缺陷在于干扰因素复杂(B)货币主义学派强调货币供给量作为货币政策中间目标(C)央行可以同时选择货币供应量和利率作为货币政策中间目标(D)准备金作为货币政策中间目标的优点在于相关性较好10 因具备调控力度大、效果好、灵活性大等优点,而成为各国进行宏观经济调控最常用的手段是( ) 。(A)财政政策(B)货币政策(C)产业政策(D)收入政策11 自 20 世纪 90 年代以来,主要发达国家都把( )作为其货币政策的首要目标。(A)稳定物价(B)经济增长(C)充分就业(D)国际收支均衡12 人们普遍认为,只要消除

4、了( ),社会就实现了充分就业。(A)摩擦性失业(B)自愿失业(C)非自愿失业(D)结构性失业13 中介目标必须与最终目标密切相关,是指中介目标具备( )。(A)相容性(B)可控性(C)相关性(D)准确性14 菲利普斯曲线反映( )之间此消彼涨的关系。(A)通货膨胀率与失业率(B)经济增长与失业率(C)通货紧缩与经济增长(D)通货膨胀与经济增长15 中央银行在公开市场上大量抛售有价证券,意味着货币政策( )。(A)放松(B)收紧(C)不变(D)不一定二、简答题16 财政政策与货币政策有何特点,如何配合使用?17 一国选择货币政策最终目标的决定因素有哪些?对我国目前选择的“ 保持货币币值稳定,并

5、以此促进经济增长”的货币政策最终目标,你是如何评价的?18 长期以来,我国的货币政策中间目标偏重于使用货币供给量,而较少运用利率。近年来,我国也开始逐步以利率作为货币政策调控的中间目标,如在 2004 年初通货膨胀压力开始显著时,中国人民银行调整了再贷款和再贴现率。又如,截至2007 年 8 月 22 日,央行 4 次加息,使得一年期存款基准利率达 360,一年期贷款基准利率 702。请结合我国货币政策中间目标演变和相应的经济背景,评价我国货币政策中间目标的选择,并提出自己的看法?19 (复旦大学 2012)请举例说明为什么不能同时用货币供应量和利率作为货币政策中介目标。20 (上海财大 20

6、13)仔细阅读下列材料,并回答相关问题, 材料 1:美联储的量化宽松政策 自 2008 年 11 月至今,美联储为缓解次贷危机对实体经济的不利影响,共实施了三轮量化宽松货币政策,以下为主要内容: 2008 年 9 月,雷曼兄弟倒闭时,美国银行体制的基础货币为 8750 亿美元。 QE1:2008 年 11 月 24 日,美联储宣布购买房地美、房利美、联邦住宅存款银行发行的价值 1000 亿美元债券及其担保的 5000 亿美元的资产支持证券。 QE2:2010 年 11 月 3 日,美联储宣布买入6000 亿美元政府长期债券。 QE3:2012 年 9 月 13 日,美联储决定每月购买 400亿

7、美元抵押支持证券。 材料 2:美国基础货币及宏观经济指标(2008 年 6 月2012年 6 月)根据以上材料 1 和材料 2 回答下列问题: (1)为什么在 QE2 中,美联储选择购买的金融资产与 QE1 和 QE3 完全不同? (2)在 2008620126 期间,美国的货币政策有何变化? 可能是什么原因造成的 ?对货币政策的效果有什么影响 ? (3)QE3 要实现刺激实体经济、降低失业水平的目标,其可能的货币政策传导机制是什么?试写出3 种不同的货币政策传导机制。 (4)量化宽松政策作为非传统的货币政策,受到很大质疑,它有哪些负面影响?你是如何看待美联储一再采用这一政策的?三、论述题21

8、 论述货币政策最终目标内涵及各目标之间的矛盾与统一。22 论述货币政策中间目标选择标准。金融硕士 MF 金融学综合(中央银行与货币政策)模拟试卷 2 答案与解析一、单项选择题1 【正确答案】 A【试题解析】 此题考查货币政策目标,凯恩斯很注重货币政策的利率传导。【知识模块】 中央银行与货币政策2 【正确答案】 B【试题解析】 此题考查货币政策目标。此题注意与第 l 题相区别,货币主义不认为利率对宏观经济产生重要影响,相反他们认为维持货币供给的稳定对宏观经济有重要意义。【知识模块】 中央银行与货币政策3 【正确答案】 C【试题解析】 此题考查货币政策目标。货币政策目标分为最终目标和中间目标两种基

9、本类型。其中,货币政策最终目标包括物价稳定、充分就业、经济增长、国际收支平衡。货币政策中间目标包括利率、货币供应量、准备金、基础货币。比较可发现:A、B、D 属于货币政策中间目标。故此,正确答案是 C。【知识模块】 中央银行与货币政策4 【正确答案】 B【试题解析】 见第 3 题解析。【知识模块】 中央银行与货币政策5 【正确答案】 D【试题解析】 此题考查货币政策目标,收入分配不属于货币政策的最终目标。【知识模块】 中央银行与货币政策6 【正确答案】 D【试题解析】 此题考查我国的货币政策目标。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国人民银行法的第三条中规定:“货币政策的目标是保持人民币币值稳定,并以此促进经

10、济增长。”故此,D 为正确答案。【知识模块】 中央银行与货币政策7 【正确答案】 C【试题解析】 此题考查货币政策目标之间的矛盾与统一。根据菲利普斯曲线可知,一个国家要减少失业或实现充分就业,通货膨胀率就会上升。如果要控制通货膨胀,使物价上涨率下降,必须承受较高的失业率。所以充分就业与物价稳定相矛盾,B和 D 都是错误的。经济增长使得消费增加、投资增加,从而创造的就业机会也增加,所以充分就业和经济增长是相统一的,A 错误。【知识模块】 中央银行与货币政策8 【正确答案】 D【试题解析】 此题考查货币政策中间目标选择标准。货币政策中间目标选择标准包括可测性、可控性和相关性。【知识模块】 中央银行

11、与货币政策9 【正确答案】 C【试题解析】 此题考查货币政策中间目标。利率属于价格指标,货币供应量属于总量指标。通常,总量指标和价格指标不能相互协调,一定条件下存在冲突。当以利率作为货币政策中间目标,要保持利率稳定,则央行必然要根据“相机抉择”原理对货币供应量进行调解,从而货币供应量难以稳定。同理,当以货币供应量作为中间目标,则必然使得利率随着货币需求波动而波动。故此,C 的表述错误。【知识模块】 中央银行与货币政策10 【正确答案】 B【试题解析】 此题根据政策的优点判断出该政策的类型。【知识模块】 中央银行与货币政策11 【正确答案】 A【试题解析】 货币政策目标一般有四个:稳定物价、充分

12、就业、经济增长、国际收支平衡。1970 年后,各国通货膨胀日益严重,成为经济上的普遍问题,各国都把反通货膨胀、稳定物价作为首要目标。我国中国人民银行法第 3 条规定,“货币政策目标是保持币值的稳定,并以此促进经济中的增长”。【知识模块】 中央银行与货币政策12 【正确答案】 C【试题解析】 整个社会不可能达到零失业率,但是只存在自然失业率的情况下,仍然视为充分就业。消除了非自愿失业,就达到了充分就业。【知识模块】 中央银行与货币政策13 【正确答案】 C【试题解析】 此题考查中介目标的特性。【知识模块】 中央银行与货币政策14 【正确答案】 A【试题解析】 此题考查菲利普斯曲线的含义。【知识模

13、块】 中央银行与货币政策15 【正确答案】 B【试题解析】 此题考查货币政策工具中的公开市场业务的作用效果。当央行在公开市场业务上大量抛售有价证券时,如果商业银行或者公众购买了这些有价证券的话,那么他们就需要利用现金或者银行存款来支付购买款,当公众或者商业银行向中央银行支付现金或者银行存款的时候,市场上可以用来扩张的基础货币量就会收缩,因此整个市场的货币供给量就会较少,意味着货币政策的从紧。从而答案为B 选项。【知识模块】 中央银行与货币政策二、简答题16 【正确答案】 财政政策与货币政策有各自不同的特点,财政是无偿性收支,对经济的影响是直接的,政策实施以后见效快、时滞短,扩张性政策效果好,紧

14、缩性政策有副作用,可能会引起经济的衰退。货币政策对经济的影响是间接的,政策实施以后见效慢、时滞长,扩张性政策效果较差,紧缩性政策效果较好,因此两者要配合使用。财政政策与货币政策如何配合使用,要视经济情况而定,在严重的通货膨胀时,要采取双紧的政策,但有可能导致经济衰退;在通货紧缩时,要采取双松的政策,但有可能导致通货膨胀;通常较好的搭配是财政较宽松,货币稳健。【知识模块】 中央银行与货币政策17 【正确答案】 (1)我国货币政策目标的现实选择1993 年 11 月,十四届三中全会作为了关于货币政策重大转变的决定,强调货币政策以保持币值稳定为主要目标。1995 年 3 月颁布的中国人民银行法正式以

15、法律的形式确立了我国货币政策目标是“保持货币币值稳定,并以此促进经济增长” 。改变了过去“发展经济、稳定货币,提高社会经济效益” 的货币政策目标,把稳定币值作为中央银行的首要目标,以防止和治理通货膨胀。就我国的货币政策目标而言,稳定币值和经济增长二者之间是一种“主从” 关系。这里的“主”是稳定币值, “从”是促进经济增长。也就是说,经济增长要以币值稳定为基础。这个目标选择是吸收了国外的先进经验和实践,有充分的理论依据和实践依据的。把稳定币值作为我国货币政策的最终目标是一种理性选择。这是因为:经济增长是宏观经济政策的总目标之一,货币政策只是宏观经济政策的一个部分,因而货币政策并不一定也将经济增长

16、作为自己的首要目标。如果以经济增长作为首要目标,这势必会导致货币供应量的盲目增加,引发通货膨胀,从而影响经济的可持续发展。从西方各国的具体经验来看,虽然货币政策目标在各个时期有所侧重,但从长期来看,大多数国家都坚持以稳定币值作为货币政策的首要目标。由于中国人民银行法颁布时,我国正处于高通货膨胀的阶段,治理通货膨胀是整个宏观经济政策的主要任务。所以,此时确定以通货膨胀作为货币政策的首要目标并无异议。但是随着 1997 年,我国进入了负通货膨胀时期,宏观经济进入低迷期。此时,政府和社会各界对“以稳定币值为首要目标” 的货币政策产生质疑,提出“多目标”货币政策构想。(2)单一目标和多重目标的选择分析

17、货币政策目标是多重目标为好,还是单一目标为好,这在理论界和实际工作部门都是一个有争论的问题。从理论的角度来看,凯恩斯学派认为经济现象错综复杂,问题是多方面的,因此货币政策目标以多重目标为好,并主张权衡性货币政策。货币主义学派代表人物弗里德曼认为多重目标难以兼顾,而且容易引起过激的政策行为,因此认为以单一货币政策目标为好,并主张实行“单一规则” 的货币政策,即根据经济增长率和人口增长率确定一个相对固定的货币供应量增长率。从国外经验来看,既有实行多重货币政策目标,也有实行单一货币政策目标。美国是实施多重货币政策目标的典型代表。多重目标是美联储在实施货币政策时有比较灵活的选择,但在一定时期内对某一目

18、标有所侧重。德国因两次世界大战深受通货膨胀之苦,德国中央银行则实施单一货币政策目标,将币值稳定作为主要目标,其它目标只是在实现币值稳定之后才可以实现。从两种货币政策目标模式的实际运行来看,20 年间,美国通货膨胀率高于德国,同时经济增长率也高于德国。虽然多重目标使美联储在处理经济增长与币值稳定之间有比较大的弹性区间,但通货膨胀仍处于可接受范围之内。德国中央银行虽然以稳定币值作为单一货币政策目标,但也不是无通货膨胀的经济增长,而是在 20 年间把通货膨胀率控制在 3以下。根据我国政治、经济体制及当前面临的经济形势与任务,货币政策目标以多重目标为好。首先,我国是世界人口最多的发展中国家,现在刚进入

19、小康水平,人均国民生产总值还较低,经济仍处于高速成长阶段。但是,我国宏观经济也存在着一系列问题,其中最主要的是经济结构不平衡,经济发展的质量仍有待提高,就业压力仍然存在,经济增长和充分就业应该成为货币政策的目标范畴之列。其次,随着我国加入 WTO,经济的开放度日益增强。整个金融市场最终要全面开放,人民币最终要自由兑换,成为自由外汇。在新形势下,我国货币政策目标不应只限于国内,必须考虑国际收支平衡。由于外资进入中国的金融市场,如何保证金融稳定就比原来要复杂。货币政策还应该包含金融稳定。通过上述分析,根据我国政治经济特点,我国货币政策目标应该是多重目标:币值稳定、经济增长、国际收支平衡、金融稳定。

20、其中主要是币值稳定和经济增长。在某一个年度内,可以根据当时经济形势,对多重目标中的某个内容有所侧重。比如,在 1993 年、1994 年以及当前的高通胀期,货币政策目标应更侧重于币值稳定。而在 19972005 年,通货紧缩期,应该更侧重充分就业和经济增长的目标。【试题解析】 此题主要考查货币政策目标选择,以及运用货币政策目标选择的相关理论知识评价我国货币政策目标。这道题的难点和关键点在于:究竟应该从哪个角度来加以评价?题干中没有给出任何提示和规定,增加灵活性的同时,也大大增加了试题的难度。但是,如果考生对“有关我国货币政策目标的学界争论”有一定了解,便很容易选择适当的角度进行解题。1995

21、年 3 月颁布的中国人民银行法确定我国货币政策目标为“保持货币币值的稳定,并以此促进经济增长”。此后,学界对我国货币政策究竟应该采取“单一目标”,还是“多目标”进行了长久的争论。因此,此题解答思路是:(1)结合国内外情况,解释为什么稳定币值是我国货币政策的首要目标。(2)结合我国当前经济发展的现状和新问题,论述我国货币政策目标是应该采用“单一目标”,还是采用“多目标”。【知识模块】 中央银行与货币政策18 【正确答案】 (1)货币政策中间目标的基本理论货币政策的中间目标又称为中介指标,是指中央银行为了实现货币政策的最终目标而设定的可观测的调整指标。一般而言,货币政策中间目标具有两项功能:一是衡

22、量货币政策实施的进度;二是为中央银行提供可追踪、可观测的指标,便于根据需要随时调整货币政策。通常,货币政策中间目标选择的标准包括:可测性,即该指标能否被方便地检测和统计。可控性。即该指标应该是中央银行能够控制的,直接处于中央银行的货币政策作用范围之内。相关性。即该指标与货币政策最终目标高度相关。从国内外货币政策实践来看,货币政策中间目标主要有利率、货币供应量、准备金、基础货币。(2)我国货币政策中间目标选择的评价1996 年以前,贷款规模一直是我国货币政策的中间目标。贷款规模是一定时期内银行以信用方式向社会贷款的资金总量,它与经济发展速度有着客观的数量关系,适度的贷款总量既能形成促进经济建设的

23、发展,又有利于货币的稳定,它与经济增长和物价水平有较强的相关性。因此,在一定条件下,控制贷款总规模是中央银行执行货币政策的重要中间目标。这一目标的选择与当时我国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有着密切关系,在一定程度上有利于我国经济的发展,但是缺乏灵活性。1996年以后,贷款规模控制的作用明显失效,其原因在于:一是市场对资金的配置作用日益增强, 一定程度上削弱丫资金配置的计划性。企业和政府不拘泥于银行贷款一条渠道筹资,还可以直接到国内外资本市场上融资。二是金融机构业务不断拓展,呈多元化发展趋势,国家银行绝对垄断地位不断削弱,国家难以控制贷款规模。三是国外净资产占中央银行资产的比重大幅上升,通过这些外币项

24、目投放出去的基础货币经过货币乘数作用,扩大为数倍的货币供给量,而它们是不受贷款规模控制的。因此,贷款规模作为一定经济发展阶段的货币政策中间目标显然已经越来越不适合宏观调控的需要。1998 年中国人民银行宣布取消贷款规模的控制。1996 年中国人民银行把货币供应量作为我国货币政策的中间目标。以货币供应量作为货币政策中间目标,一是可测性强,二是可控性强,三是与最终目标的相关性高。自 1996 年以中国人民银行把货币供应量作为我国货币政策中间目标以来,货币供应量与宏观经济的总体关联度在增强,我国经济稳定较快发展。但是,部分学者认为,货币供应量已不适宜作为我国货币政策中间目标,其理由主要有:货币供应量

25、作为货币政策中间目标的前提是货币供给量为外生的,而非内生的。而货币供应量究竟是内生的还是外生的本身就是一个极富有争议学术问题,尚无定论。如果货币供应量是内生的,即货币供应量缺乏可控性,便不适宜作为中间目标。从国外实践来看,西方国家 70 年代以来,随着金融市场的发展,衍生金融工具的不断创新,以及高科技的发明创造,人们的投资放松发生了很大变化,使得社会上充满了大量的流动资金,而这些资金很难包括在货币供应量之内。特别是共同基金的迅速发展,降低了公众对货币的需求。由此显示,货币供应量缺乏可测性和可控性。随着对外开放的加深,一些货币被外国人大量持有,外汇交易急剧膨胀,而作为外汇交易对象的货币脱离了对本

26、国商品和劳务的总需求,并不能直接与本国经济发生联系。同时 80 年代末以来,随着金融管制的放松和全球金融一体化,使得金融工具有着较强的流动性,各层次货币供应量之间的界限更加不易确定,导致货币总量同最终目标的关系更难把握,从而货币供应量难以反映社会总支出的规模。在我国,经济还具有转轨经济的典型特征,因此我国货币乘数和货币流通速度很不稳定,导致货币供应量难以控制。由此可见,我国现行以货币供应量作为货币政策中间目标已存在着明显的问题,货币供应量作为货币政策中间目标遇到了严峻的挑战。西方传统货币政策理论和实践都主张以利率作为货币政策中间目标。如凯恩斯货币论和通论中均以利率作为中间目标。但是,我国宏观金

27、融调控正处于从旧体制向新体制变革的时期,金融市场和货币政策传导机制尚需要进一步发展和完善,利率市场化改革尚未完成,所以我国目前显然还不具备以利率为中间目标的条件。(3)政策建议根据上述分析以及我国经济体制的特殊性,提出以下几点政策建议:现阶段我国应该建立过渡性货币政策检测目标体系,即建立以利率为中心,包括现金、贷款规模和货币供应量等货币政策的监测目标体系。不断深化我国金融机构市场化改革,按照现代企业制度作为我国金融机构体制改革的基本原则和指导思想。利率市场化改革。建立以再贴现率为基准利率、货币市场利率为中介,由市场供求决定金融机构存贷款利率水平的市场利率体系。加快货币市场的基础建设,完善货币政

28、策传导渠道,减少或消除市场分割的无效率状态。总之,为向以利率为货币政策中间目标过渡做好充分的制度准备。【试题解析】 此题考查货币政策中间目标选择的基本理论,以及该理论与我国经济热点(货币政策调控) 结合运用。解答好此题需要具备两方面知识:一是,熟悉基本理论,即货币政策中间目标的选择标准以及各种中间目标的优缺点。二是,对我国货币政策中间目标的历史演变以及相关的经济背景要有一定了解和积累。前者可以通过教材来获得,而后者则需要阅读一定量的文献才能掌握。故此,此题的解题思路也分为三部分:(1)简述货币政策中间目标的含义、选择标准以及主要内容。(2)简述我国货币政策中间目标的历史演变及其评价。(3)配套

29、改革的政策建议。拓展补充 西方国家货币政策中间目标的选择可以清楚地分为三个阶段:20 世纪50 年代至 60 年代,各国货币政策中间目标不尽相同,但主要是利率作为货币政策中间目标。20 世纪 70 年代至 80 年代,各国货币政策中间目标大体一致,即都以货币供应量作为中间目标。进入 20 世纪 90 年后,各国大都抛弃了货币供应量作为货币政策中间目标,有转向以利率作为货币政策的中间目标。在我国,1996 年以前,贷款规模一直都是我国货币政策的主要中间目标,随着经济形势的变化和货币政策最终目标的调整,货币政策中间目标也在发生重大改变,到 1996 年正式把货币供应量作为中间目标。但是,在货币政策

30、实践过程中,也偶尔使用利率作为中间目标。比如,1996 年至 2002 年,经济处于紧缩阶段,央行采用了连续 8 次降息的货币政策来刺激经济增长。2007 年我国经济发展偏热,央行在半年内连续加息 4 次来抑制经济过快增长。【知识模块】 中央银行与货币政策19 【正确答案】 中介目标又称为中间目标、中间变量等,是介于货币政策工具和货币政策最终目标变量之间的变量指标。从货币政策工具的运用到最终目标的达到,必须经过许多中间环节,中央银行实际上不可能通过货币政策的实施而直接达到其最终的目标,只能通过观测和控制它所能控制的一些具体的指标来影响实际的经济活动,从而间接地达到其最终目标。这些能为中央银行所

31、直接控制和观测的指标就是货币政策的中介目标。中央银行选择货币政策中介目标的主要标准有四个:一是可测性,二是可控性,三是相关性,四是抗干扰性。利率和货币供应量是效果指标,利率是影响货币供应量和银行信贷规模、实现货币政策的重要指标。中央银行在确定中介目标时,利率和货币供应量目标是难以同时满足的。例如,当以货币供应量为中介目标时,随着产出增减或物价变化,公众的货币需求会发生变化,在货币供给量前提下,利率必然会发生变动。当选用利率目标时,若货币需求变动,要保持利率稳定,中央必须通过公开市场操作,改变货币的供给量。所以,不能同时确定货币供给目标和利率。【知识模块】 中央银行与货币政策20 【正确答案】

32、(1)QE2 的主要目的是拉低长期利率,改变公众预期,提振投资者信心,增加投资。QE1 和 QE3 主要是化解大型金融机构的流动性危机,避免系统性的金融危机蔓延。同时向市场注人大量短期流动性。(2)美国的货币政策在此期间变为极为宽松。基础货币巨额扩张,同时 M2 额大幅扩张。这是由于实行 QE 向市场注入了巨额的流动性。这个货币政策扼制了金融危机的蔓延,同时保持了低通胀。(3)传导机制:货币量增加,利率下降,降低投资,最终通过乘数作用将收入成倍增加。汇率渠道理论。货币供应量增加,使国内实际利率下降,相对储蓄外币而言储蓄本币收益减少。因而本币贬值,使出口增加进口减少,同时产出增加。货币供应量增加

33、,接下来银行存款增加,银行贷款增加,投资增加,产出增加。(4)潜在风险:对微观经济的扭曲。与日本当年一样,目前各国央行一旦介入国债甚至是企业债的资产,将给经济带来扭曲。中央银行直接购买资产,等于是行使了商业银行的职能,一定程度参与到微观经济主体如企业的经营中,很难确定中央银行有没有这种能力,如果没有这种能力,那么必然带来对经济的扭曲。日银购买国债在未来如何卖出的难题同样也将考验各国央行,目前央行买入国债抬升了国债的价格,而未来再卖出国债,其买卖差价将可能给各国央行带来损失。特别是,如果央行买入长期国债而无人跟随的话,那么等于是将经济风险都集中在中央银行身上。逆向操作和通货膨胀的威胁。中央银行未

34、必希望产生通货膨胀,因为这将使经济产生混乱,而央行至少希望通胀在自己能够控制的范围内。但是,能否做到有效地控制通胀又是另一回事。如前所述,量化宽松的逆向操作很复杂,因为央行需要确保经济实现可持续的复苏,这意味着中央银行将长时间地保持低利率和量化宽松,因而会增大通胀风险。货币政策的逆向操作存在着相当大的难度,未来回收流动性的时机和方式都将是一个大问题。如果经济恢复,央行在短期内需要在市场卖出大量的债券,而大量的财政赤字国债充斥市场,那么又有可能造成经济大幅的波动。【知识模块】 中央银行与货币政策三、论述题21 【正确答案】 货币政策目标是指货币政策的制定者期望达到的政策实施效果。从世界各国情况看

35、,货币政策目标大致包括下述四项内容:经济增长、充分就业、稳定物价和国际收支平衡。货币政策各项目标之间的关系是比较复杂的,有的是相互统一的,有些又是相互矛盾的。(1)经济增长与充分就业二者是相互统一的,即经济增长,就业增加;经济衰退,则失业增加。(2)充分就业和稳定物价二者是相互矛盾的。充分就业和稳定物价的关系可以由“菲利普斯曲线 ”说明。该曲线表明:要控制失业率,就要增加货币供给量以刺激社会总需求,而总需求的增加则会引起物价水平上涨;要稳定物价,就需要减少货币供给量以抑制社会总需求,就会导致失业率提高。所以,二者的关系是此消彼长。(3)物价稳定与经济增长的关系则比较复杂。由于促进经济增长需要增

36、加货币供给量,而货币供给量增加会刺激社会总需求增加,从而引起物价上涨。所以,从经济机制上看,稳定物价与经济增长是相互矛盾的。但是,也有关于二者并不矛盾的理论和实践。比如,一些学者认为,适度物价上涨能够刺激投资和产出的增加,从而促进经济增长。(4)经济增长与国际收支的关系也是较为复杂。在经常项目中,经济增长通常会由于国民收入的增加和支付能力的增强而引起国内总需求的增长,从而增加对进口商品的需求,以及提出对一部分本来用于出口的商品的需求,这样会使一国出口减少而进口增加,使贸易收支恶化。而在资本项目中,由于一国经济的增长离不开资金的支持,在国内社会积累不足的情况下,就需要引进外资,外国资金的注人可能

37、会使资本项目中出现顺差,这在一定程度上可以弥补贸易逆差造成的国际收支失衡,但并不能保证经济增长与国际收支平衡一定是相统一的。二者究竟是统一还是矛盾取决于两种力量的大小。货币政策各个目标之间的矛盾是客观存在的。强调一个或两个目标,其他目标可能会向反方向发展,就是说,要实现某一个目标,就可能要牺牲其他目标。因此,在制定货币政策时,要根据各国的具体情况,在一定时间内选择一个或两个目标作为货币政策的重点目标。例如当前许多国家都把稳定物价作为首要目标。随着经济形势、政治局面的变化,政策目标的侧重点也会有变化。【知识模块】 中央银行与货币政策22 【正确答案】 货币政策中间目标是指中央银行为了实现货币政策的最终目标而设定的可观测的调整指标。一般而言,货币政策中间目标具有两项功能:一是衡量货币政策实施的进度;二是为中央银行提供可追踪、可观测的指标,便于根据需要随时调整货币政策。通常,货币政策中间目标选择的标准有: (1)可测性。这一指标能否被方便地检测和统计。(2)可控性。这一指标应该是中央银行能够控制的,直接处于中央银行的货币政策作用范围之内。(3)相关性。必须与货币政策的最终目标高度相关。中央银行能根据这一指标来判断与最终目标的偏差情况,以便调整货币政策工具达到预定的目标。【知识模块】 中央银行与货币政策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考试资料 > 大学考试

copyright@ 2008-2019 麦多课文库(www.mydoc123.com)网站版权所有
备案/许可证编号:苏ICP备17064731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