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考研类试卷]考研政治(资本主义的形成及其本质)模拟试卷9及答案与解析.doc

上传人:jobexamine331 文档编号:851199 上传时间:2019-02-22 格式:DOC 页数:25 大小:62KB
下载 相关 举报
[考研类试卷]考研政治(资本主义的形成及其本质)模拟试卷9及答案与解析.doc_第1页
第1页 / 共25页
[考研类试卷]考研政治(资本主义的形成及其本质)模拟试卷9及答案与解析.doc_第2页
第2页 / 共25页
[考研类试卷]考研政治(资本主义的形成及其本质)模拟试卷9及答案与解析.doc_第3页
第3页 / 共25页
[考研类试卷]考研政治(资本主义的形成及其本质)模拟试卷9及答案与解析.doc_第4页
第4页 / 共25页
[考研类试卷]考研政治(资本主义的形成及其本质)模拟试卷9及答案与解析.doc_第5页
第5页 / 共25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1、考研政治(资本主义的形成及其本质)模拟试卷 9 及答案与解析一、一、单项选择题每小题 1 分,共 16 分。下列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个选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1 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必,必须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兴起社会主义文化建设新高潮,发挥文化引领风尚、教育人民、服务社会。推动发展的作用。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发展道路,发展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根本任务是(A)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B)满足人民精神文化需求(C)提高国家文化软实力(D)培养高度的文化自觉和文化自信2 中国资产阶级民主革命是由孙中山为代表的资产阶级革命派首先发动的。作为本阶级的政治利益代言人

2、,资产阶级革命派形成的阶级基础是(A)小资产阶级(B)民族资产阶级(C)资产阶级知识分子(D)留日和留美学牛3 抗日战争从战略防御阶段到战略相持阶段,国民政府军队在正面战场发动了一系列战役,节节抵抗日军的入侵,彻底粉碎了日本帝国主义妄图三个月内灭亡中国的狂妄图谋。其中,属于战略相持阶段的战役是(A)南昌战役(B)忻口战役(C)徐州战役(D)武汉战役4 “在实践基础上的理论创新是社会变革的先导” 这一命题 ( )(A)强调了认识对实践的决定作用(B)夸大了认识对实践的反作用(C)强调了认识对实践的能动作用(D)低估了实践对认识的决定作用5 马克思主义认识论的本质规定是( )(A)一切从实际出发(

3、B)一切从原则出发(C)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的统一(D)认识与实践的统一6 马克思指出:“ 自由王国只是在必要性和外在目的规定要做的劳动终止的地方才开始;因而按照事物的本性来说,它存在于真正物质生产领域的彼岸。”自由和必然的关系是( )(A)自由是对必然的认识和对客观世界的改造(B)自由是主观的,必然是客观的(C)自由属于思想认识,必然是客观规律(D)必然是对自由的认识和发挥7 价值生产和财富创造是既紧密联系又有质的区别的过程,正确认识二者的关系,关键是运用( )(A)劳动二重性学说(B)资本有机构成学说(C)剩余价值学说(D)平均利润学说8 贷币的本质是( )(A)商品交换的媒介物(B)商品价

4、值的一般等价物(C)商品的等价物(D)商品相对价值形式9 商品生产所有权规律转变为资本主义占有规律的关键是( )(A)资本家用转化为资本的剩余价值购买生产资料(B)资本家用转化为资本的剩余价值购买劳动力(C)资本家把剩余价值完全用于消费(D)资本家把剩余价值完全用于积累10 某产业资本家投资 10 万元,资本有机构成为 41,剩余价值率为 100%,资本周转速度一年 3 次,其年剩余价值量和年剩余价值率为( )(A)2 万元,100%(B) 4 万元,100%(C) 4 万元,200%(D)6 万元,300%11 剩余价值转化为利润,是因为剩余价值被看作是生产商品中所( )(A)耗费的可变资本

5、的增加额(B)预付的不变资本的增加额(C)预付的全部资本的增加额(D)耗费的全部资本的增加额12 马克思主义认为,社会历史观的基本问题是( )(A)思维与存在的关系问题(B)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的关系问题(C)运动与静止的关系问题(D)主观与客观的关系问题13 把社会历史看成是精神发展史,根本否定人民群众在社会历史发展中的决定作用,这是 ( )(A)唯意志论历史观的两个主要缺陷(B)人本主义历史观的两个主要缺陷(C)进化论历史观的两个主要缺陷(D)唯心史观的两个主要缺陷14 2014 年以来,安倍晋三发表了一系列美化侵略行为的言论。安倍晋三的言论意在为日本的侵略历史翻案,体现了其( )(A)否认

6、历史客观性的唯心主义观点(B)历史认识中的主观能动性思想(C)关于真理的具体性、条件性思想(D)英雄创造历史的唯意志主义观点15 当费尔巴哈是一个唯物主义者的时候,历史在他的视野之外;当他去探讨历史的时候,他不是一个唯物主义者。在他那里,唯物主义和历史是彼此完全脱离的。这段话表明费尔巴哈的观点( )(A)没有研究历史问题(B)属于历史唯心主义(C)对历史研究是唯物的(D)对所有问题的研究都是唯心的16 “我们开始要谈的前提不是任意提出的,不是教条,而是一些只有在想象中才能撇开的现实前提。这是一些现实的个人,是他们的活动和他们的物质生活条件,包括他们已有的和由他们自己的活动创造出来的物质生活条件

7、。”这段话反映出( )(A)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B)社会意识对社会存在的影响(C)社会规律不受人的活动影响(D)物质资料生产是人类社会存在和发展的基础17 随着电脑的普及、网络的全方位控制,现代社会已经进入信息社会。IT 行业也已经走过了泡沫、疲软期,逐渐成为国家的重要经济来源。对于由此形成的网络关系、信息关系,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网络关系和信息关系属于经济关系的一种,是社会基本关系(B)网络关系和信息关系决定社会的发展(C)网络关系和信息关系是新型的社会关系,对生产方式和生活方式都产生巨大而深远的影响(D)网络关系和信息关系决定着其他一切社会关系18 大众心理影响经济走势,能正确解

8、释这一现象的观点是( )(A)社会意识对社会存在具有决定作用(B)社会心理可以左右社会发展方向(C)只有正确的社会意识才能影响社会发展(D)社会意识反作用于社会存在19 在世界历史上,19 世纪经济落后的德国却成为欧洲最先进思想的发源地,这一事件最突出地表明社会意识( )(A)与社会存在发展的不平衡性(B)与社会经济发展水平总是不一致的(C)不完全由社会存在决定(D)对社会存在具有能动的反作用20 列宁说:“ 意识到自己的奴隶地位而与之作斗争,是革命家。没有意识到自己的奴隶地位而过着默默无言、浑浑噩噩、忍气吞声的奴隶生活的奴隶,是十足的奴隶。对奴隶生活的各种好处津津乐道并对和善的好主人感激不尽

9、以至垂涎欲滴的奴隶是奴才,无耻之徒。” 这三种奴隶的思想意识之所以有如此巨大的差异,是由于( )(A)人的社会意识并不都是社会存在的反映(B)人的社会意识与社会存在具有不一致性(C)人的社会意识中的各种形式之间相互作用(D)人的社会意识具有历史继承性二、二、多项选择题每小题 2 分,共 34 分。下列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至少有两个选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多选或少选均不得分。21 交换价值的特点有( )(A)是价值的表现形式(B)是指一种使用价值和另一种使用价值交换时量的关系或比例(C)是价值的表现形式(D)属于商品的自然属性22 在商品经济运行中,价值、价格、供求三者之间的关系是( )(A)价

10、格受供求关系影响,围绕价值上下波动(B)价格受价值影响,随供求关系变化而变动(C)价格由价值决定,反映价值并反映供求关系(D)价格由价值决定,受供求关系影响又制约供求关系23 恩格斯指出:“ 只有通过竞争的波动,从而通过商品价格的波动,商品生产的价值规律才能得到贯彻,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决定商品价值这一点才能成为现实。”这就是说,只有通过竞争和价格波动( )(A)由社会必要劳动决定的价值才能实现(B)商品才能实现等价交换(C)价值规律才能表现出来(D)价值才能决定价格24 同一劳动在同一时间内,当部门劳动生产率提高时会使,会使( )(A)单位商品价值量提高(B)单位商品价值量降低(C)生产的使用价

11、值量增加(D)生产的商品价值总量不变25 价值规律是商品经济的基本规律,这说明( )(A)只要存在商品生产和商品交换,价值规律就存在并发挥作用(B)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要求人们必须自觉地尊重和利用价值规律(C)商品交换必须遵循等价原则(D)市场经济中,相同的商品只能卖一样的价钱26 商品的使用价值、价值和交换价值三者之间的关系是( )(A)使用价值是价值和交换价值的物质承担者(B)价值是交换价值的基础和内容(C)交换价值是价值的表现形式(D)价值和使用价值共存在于商品统一体27 马克思的劳动价值论( )(A)是对古典政治经济学劳动价值论的批判、继承和发展(B)是剩余价值理论的基础(C)是研

12、究价值分配的理论(D)为揭示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本质奠定了理论基础28 唯心史观和唯物史观的根本对立表现在( )(A)唯心史观认为社会意识决定社会存在,唯物史观认为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B)唯心史观把社会历史看成是精神发展史,唯物史观认为物质资料的生产方式是社会发展的决定力量(C)唯心史观根本否认社会历史的客观规律,唯物史观认为人类社会是合乎规律的辩证发展过程(D)唯心史观根本否认人民群众在社会历史发展中的决定作用,唯物史观认为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29 物质生活的生产方式是人类社会存在和发展的基础,其表现有( )(A)它是生活资料的谋取方式(B)它决定社会制度的更替(C)它决定整个社会的面貌(

13、D)它决定社会制度的性质30 先进的社会意识之所以能对社会的发展起促进作用,是由于( )(A)它具有历史继承性(B)它是对先进生产力的反映(C)它具有相对独立性(D)它正确反映了社会发展规律31 歌曲时间都去哪儿了触动了不少人的心,引发了人们多方面的思索:自我、亲人、友情、健康、蓝天、梦想都去哪儿了?这些追问,在凸显当今社会环境下一些人迷茫心境的同时,还萌动着人们寻求改变的心态和信念。这表明( )(A)联系具有普遍性和多样性特征(B)追求真理是认识的目的和归宿(C)社会意识的产生有其物质原因(D)社会心理是人的意识自我运动的结果32 下列关于生产力及其特点的说法中正确的有( )(A)劳动者是首

14、要的生产力(B)标志着生产力发展水平的尺度是生产工具(C)生产力是一种既得的物质力量(D)生产力是由各种客观的物质要素构成的33 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这是因为( )(A)科学技术是社会存在和发展的基础(B)科学技术渗透到现代生产力系统各类要素中(C)科学技术对物质生产具有主导作用和超前作用(D)科学技术是推动生产力发展的巨大杠杆34 在“上层建筑一定要适合经济基础状况的规律”这个表述中“一定要适合”是指( )(A)经济基础状况决定上层建筑的发展方向、调整或变革(B)不允许上层建筑脱离经济基础的状况(C)不允许上层建筑长期落后于或不适应自己的发展(D)上层建筑的反作用必须取决于和服务于经济基础

15、35 2014 年 3 月 15 日,最新修订的消费者权益保护法正式实施。随着近年来网络购物的兴起和公众消费方式、结构以及理念的新变化,新法经过 3 次严格审查,加强了社会诚信建设,充分细化消费者权益,强化了经营者的义务,对新的消费方式特别是网络购物的方式专门作了规定,对网络交易平台的责任也进行了完善和补充。这表明( )(A)政治文明的进步(B)体现了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的辩证关系(C)上层建筑不断变革完善的要求(D)生产关系的根本变革36 国务院机构改革和职能转变方案充分考虑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实际,重点围绕转变职能和理顺职责关系,稳步推进大部制改革。从中我们可以领悟到( )(A)机构改革是系统工

16、程,既要突出重点又要统筹兼顾(B)机构改革就是转变职能,职能转变了机构改革就完成了(C)上层建筑决定经济基础,经济基础服从和服务于上层建筑(D)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上层建筑服从和服务于经济基础37 “无论哪一个社会形态,在它所能容纳的全部生产力发挥出来以前,是决不会灭亡的;而新的更高的生产关系,在它存在的物质条件在旧社会的胞胎里成熟以前,是决不会出现的。” 这段话说明 ( )(A)社会形态决定生产关系(B)生产力的发展是促使社会形态更替的最终原因(C)一种生产关系的产生需要客观的物质条件(D)无论哪一种社会都不能使生产力充分发展38 平均利润和生产价格形成以后,价值、生产价格和市场价格三者的

17、关系是( )(A)价值是生产价格的基础,生产价格是价值的转化形式(B)市场价格随供求关系的变动围绕生产价格上下波动(C)社会生产价格总额和价值总额相等(D)价值的变动引起生产价格的变动39 资本所有权同使用权的分离,使平均利润分割为( )(A)银行利润(B)企业利润(C)产业利润(D)利息40 利润率表示全部预付资本的增殖程度,提高利润率的途径有( )(A)提高剩余价值率(B)提高资本有机构成(C)加快资本周转速度(D)节省不变资本三、三、分析题每小题 10 分,共 40 分。要求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材料回答问题,请将答案写在答题纸的指定位置上。41 马克思指出:“ 国家不同,劳动的强度也就不同;

18、有的国家高些,有的国家低些。于是各国的平均数形成一个阶梯,它的计量单位是世界劳动的平均单位。因此,强度较大的国民劳动比强度较小的国民劳动,会在同一时间内生产出更多的价值,而这又表现为更多的货币。”请根据这一论述说明,马克思主义关于社会必要劳动时间的原理及其现实意义。42 下面是一段关于劳动创造价值论的材料: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后,一些发达资本主义国家生产自动化水平达到了空前规模。20 世纪 60 年代工业机器人的出现,使得资本主义生产过程中,除了“蓝领” 和“白领”以外又增添了 “钢领”即机器人。据此,西方一些经济学家和社会学家声称劳动价值论过时了,现代化的机器和劳动一样创造价值和剩余价值,比如丹

19、尼尔.贝尔说:“在电子计算机时代,技术起着决定作用,因此,马克思的劳动价值论也要改变,过去是劳动创造价值,现在是知识与技术创造价值。” 约翰 .奈斯比特在大趋势:改变我们生活的十个新方向中指出:“在信息经济社会,价值的增长不是通过劳动,而是通过知识来实现的。”运用所学相关知识评析上述材料观点是否正确并阐明理由。43 资本有机构成理论对理解资本主义相对过剩人口的形成和利润的平均化有什么意义?44 有的人认为,在资本主义国家中,各个国家的工资的实际水平是有巨大的差距的,非洲的资本主义国家和北美洲的资本主义国家就是有天壤之别的,所以在工资的本质上是不同的。请你结合所学过的原理,分析资本主义各国工资水

20、平存在差异的原因来澄清这个认识。考研政治(资本主义的形成及其本质)模拟试卷 9 答案与解析一、一、单项选择题每小题 1 分,共 16 分。下列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个选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1 【正确答案】 A【试题解析】 本题考查发展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根本任务。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发展道路,必须以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为根本任务,A 项为正确答案。2 【正确答案】 B【试题解析】 本题考查资产阶级革命派的阶级基础。民族资产阶级为了冲破帝国主义封建主的桎梏,发展资本主义,需要自己的政治利益代言人和经济利益的维护者。这正是资产阶级革命派形成的阶级基础。所以,B 项符合题干要求。ACD

21、项是资产阶级革命派的骨干力量,但并非其阶级基础。3 【正确答案】 A【试题解析】 相持阶段,日军对国民党正面战场发动了南昌战役、随枣战役、第一次长沙战役等,故 A 项符合题干要求。BCD 项都属于战略防御阶段的大会战,所以不符合题干要求。4 【正确答案】 C【试题解析】 本题考查认识对实践的能动的指导作用。考生要注意理解题干句子的关键词之一:“先导”一词只是表面认识对实践能动的指导性而非决定性作用。“在实践基础上”,这表明理论创新是有基础的,并没有忽视实践基础的决定性作用,也没有夸大认识对实践的反作用。【知识模块】 认识世界与改造世界5 【正确答案】 D【试题解析】 认识与实践的统一,是马克思

22、主义认识论的本质规定。这就要求必须做到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在实践中坚持和发展真理,正确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知识模块】 认识世界与改造世界6 【正确答案】 A【试题解析】 该题考查自由和必然的关系,其实质是考查自由的含义,自由是对必然的认识和对客观世界的改造。因此,A 选项正确。 BCD 三项说法都存在明显错误,必然王国和自由王国是人类在客观世界面前所处的两种不同的社会活动状态。说自由是主观的,既不能完整解释自由是对必然的认识,也就否认了自由对客观世界的改造功能。因此,BC 项错误。D 项对概念的表达正好相反,因此也不正确。因此,正确答案为 A。【知识模块】 认识世界与改造世界7 【正确答案】

23、 A【试题解析】 财富的物质内容是由使用价值构成的,而自然物质和具体劳动共同构成了使用价值的源泉,而抽象劳动是价值的唯一源泉,正确认识价值创造和物质生产的作用,就是认识使用价值和价值的源泉,关键是对同一劳动过程中具体劳动和抽象劳动两个不同方面的理解。8 【正确答案】 B【试题解析】 本题属于识记内容。9 【正确答案】 B【试题解析】 追逐、占有更多的剩余价值是资本家的本性,而剩余价值的源泉是工人的活劳动创造的结果,所以,资本主义社会商品生产所有权规律转变为资本主义占有规律的关键是资本家用转化为资本的剩余价值购买劳动力。10 【正确答案】 D【试题解析】 由题意可知,可变资本为 2 万元,则年剩

24、余价值量M=vmn=2100%3=6 万 ;年剩余价值率 M=mn=100%3=300%。11 【正确答案】 C【试题解析】 剩余价值来源于雇佣工人的剩余劳动,是耗费的可变资本的增加额,但转化为利润后,就成为预付的全部资本的增加额。12 【正确答案】 B【试题解析】 本题考查历史观的基本问题。它是历史唯物主义的基本知识点。历史观的基本问题是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的关系问题,对于该问题的不同回答,产生了历史唯物主义和历史唯心主义。思维与存在的关系问题是哲学的基本问题。运动与静止、主观与客观的关系问题,是哲学中的重要问题。所以选项 ACD 都是干扰项,正确答案为 B。【知识模块】 人类社会及其发展规律

25、13 【正确答案】 D【试题解析】 唯心史观的两个主要缺陷是把社会历史看成是精神发展史,从根本否定人民群众在社会历史发展中的决定作用。【知识模块】 人类社会及其发展规律14 【正确答案】 A【试题解析】 安倍晋三为日本的侵略历史翻案,否认社会历史的客观性,是一种典型的唯心主义观点,A 项正确且符合题意。BCD 三项表述均有误。【知识模块】 人类社会及其发展规律15 【正确答案】 B【试题解析】 题中内容是马克思的话。费尔巴哈是德国旧唯物主义哲学家。他批判了康德的不可知论和黑格尔的唯心主义,恢复了唯物主义的权威,肯定自然离开人的意识而独立存在,时间、空间是物质的存在形式,人能够认识客观世界,但对

26、社会历史问题的研究却是唯心主义的。题中这句话批判的就是费尔巴哈的历史唯心主义。【知识模块】 人类社会及其发展规律16 【正确答案】 D【试题解析】 这段话强调研究人类社会的前提是现实的个人创造出来的物质生活条件,强调了物质资料生产是人类社会存在和发展的基础。没有提到社会存在和社会意识的关系,AB 项排除。C 项中社会发展是由人的活动构成的,社会历史规律是人们自己的社会行动的规律,同人的自觉活动相统一,受人的活动的影响,C 项错误。因此,正确答案为 D。【知识模块】 人类社会及其发展规律17 【正确答案】 C【试题解析】 本题考点是生产关系的本质。生产关系是物质生产过程中所形成的人与人之间的社会

27、关系,也称经济关系。它是各种社会关系中最基本的关系,决定着其他一切社会关系,因此 AD 项都是错误的。B 项错误在于社会发展的最终决定力量是生产力而非生产关系。【知识模块】 人类社会及其发展规律18 【正确答案】 D【试题解析】 本题考查社会意识对社会存在的能动反作用,社会意识包括社会心理,是被社会存在所决定的,所以 AB 两项不对。 C 项认为只有正确的社会意识才能影响社会发展,这是错误的,错误的社会意识也能影响社会发展。社会意识反作用于社会存在,所以只有 D 项是正确的。【知识模块】 人类社会及其发展规律19 【正确答案】 A【试题解析】 社会意识对社会存在具有相对独立性,有时可以超前于社

28、会存在,有时可以落后于社会存在,因此社会意识与社会存在具有不平衡性。【知识模块】 人类社会及其发展规律20 【正确答案】 B【试题解析】 社会意识的相对独立性表现在:第一,社会意识和社会存在发展的不平衡性(不一致性) 。第二,社会意识内部各种形式之间的相互影响以及各自具有的历史继承性。第三,社会意识对社会存在的能动的反作用。本题运用列宁的一段名言,说明三种奴隶的不同思想意识,他们虽然都处于奴隶地位,但每个人的具体生活状况有所不同,对自身状况认识和理解也不相同,这正是体现了社会意识同社会存在变化发展的不平衡性(不一致性),并没有否定社会意识是社会存在反映的原理。因此,B 项正确;A 项是错误观点

29、,CD 项也是表述社会意识的相对独立性,但不符合题意要求。【知识模块】 人类社会及其发展规律二、二、多项选择题每小题 2 分,共 34 分。下列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至少有两个选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多选或少选均不得分。21 【正确答案】 B,C【试题解析】 属于对基本概念理解的考查,容易选择。22 【正确答案】 A,C,D【试题解析】 只要清楚记得价值规律的内容及其表现形式,搞清楚价格为何以及怎样围绕价值上下波动,这一上下波动能产生什么样的后果,就很容易选出正确答案。23 【正确答案】 A,B,C【试题解析】 恩格斯的话尽管比较长,其实质是论述了价值规律的有关内容,只要理出了这一点,不用再分析

30、原话,可很容易地选出正确答案。24 【正确答案】 B,C,D【试题解析】 等量劳动投入创造的商品价值总量不变,劳动生产率提高,等量劳动时间内创造的使用价值量增加,则单位商品价值量降低。25 【正确答案】 A,B,C【试题解析】 选项 D 明显错误,由于受到市场机制的影响,相同的商品在不同的地方不同的时间的销售价格是不一样的,即使是在同一时间的不同地方,或同一地方的不同时间,其销售价格也往往不一样。26 【正确答案】 A,B,C,D【试题解析】 本题考查的知识点是:商品的使用价值、价值和交换价值三者之间的关系。ABCD 四个选项都是正确的。27 【正确答案】 A,B,D【试题解析】 马克思在继承

31、古典政治经济学劳动创造价值理论的同时,创立了劳动二重性理论,为剩余价值理论的创立奠定了基础,也为揭示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本质奠定了理论基础。28 【正确答案】 A,B,C,D【试题解析】 在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的关系问题上,唯心史观认为社会意识决定社会存在,唯物史观认为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在人类历史发展的根本动力问题上,唯心史观把社会历史看成是精神发展史,唯物史观认为物质资料的生产方式是社会发展的决定力量;在社会发展规律的客观性上,唯心史观根本否认社会历史的客观规律,唯物史观认为人类社会是合乎规律的辩证发展过程;在看待人民群众的历史作用问题上,唯心史观根本否认人民群众在社会历史发展中的决定作用,

32、唯物史观认为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知识模块】 人类社会及其发展规律29 【正确答案】 A,B,C,D【试题解析】 本题考查生产方式在社会存在和发展中的作用。生产方式是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统一,是社会生活所必需的物质资料的谋取方式。生产方式是全部人类社会得以存在和发展的基础和决定力量,同时又是社会物质生活本身的存在形式。依据以上对生产方式的理解,本题全选。【知识模块】 人类社会及其发展规律30 【正确答案】 B,D【试题解析】 本题考查对社会意识的理解掌握。社会意识具有相对独立性和历史继承性,但这不是社会意识能对社会的发展起促进作用的原因,落后的甚至反动的社会意识可以发挥其消极的作用。所以排除

33、 AC 两项。社会意识是社会中一切意识因素和精神活动的总和,先进的社会意识之所以起到对社会的推动作用,是因为先进的社会意识是对先进生产力的反映,它正确地反映了社会发展的规律,因此,正确答案为 BD。【知识模块】 人类社会及其发展规律31 【正确答案】 A,C【试题解析】 实践是认识的目的和归宿,排除 B 项;社会心理属于社会意识,社会意识内容来源于社会存在,排除 D 项。AC 项说法均正确,为正确答案。【知识模块】 人类社会及其发展规律32 【正确答案】 A,B,C,D【试题解析】 劳动者是首要的生产力,劳动者是生产力中最活跃的因素,人类智慧和能力的发展决定着对物质资源开发的深度和广度,标志着

34、生产力发展水平的尺度是生产工具,人们解决社会同自然矛盾的实际能力如何,主要取决于生产工具的质量和数量。生产力是一种既得的物质力量,生产力是人类在生产实践中形成的改造和影响自然以使其适合社会需要的物质力量,人们不能随意选择和改变生产力的状况,生产力是由各种客观的物质要素构成的物质性力量。【知识模块】 人类社会及其发展规律33 【正确答案】 B,C,D【试题解析】 本题考查“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的知识点。选项 A,科学技术是社会存在和发展的基础,这是错误的。马克思主义认为生产方式是社会存在和发展的基础。BCD 项正确反映了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的原因。【知识模块】 人类社会及其发展规律34 【正确

35、答案】 A,B,C,D【试题解析】 上层建筑一定要适合经济基础状况的规律是社会发展的基本规律。这里的“一定要适合“表明:经济基础状况决定上层建筑的发展方向,决定上层建筑相应的调整或变革,而不允许上层建筑长时期落后于或不适应自己的发展;上层建筑的反作用,也必须取决于和服从于经济基础的性质和客观要求,而不允许上层建筑脱离经济基础的发展状况和水平。【知识模块】 人类社会及其发展规律35 【正确答案】 A,B,C【试题解析】 上层建筑是指建立在一定经济基础之上的意识形态以及相应的政治法律制度、组织和设施。自原始社会解体以来,上层建筑由意识形态和政治法律制度及设施、政治组织等两部分构成。意识形态又称观念

36、上层建筑,包括政治法律思想、道德、艺术、宗教、哲学等思想观点;政治法律制度及设施和政治组织又称政治上层建筑。在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的关系中,首先是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经济基础变化了,上层建筑也要随之改变;经济基础不仅推动上层建筑的变化发展,而且也决定上层建筑变化发展的方向。其次,上层建筑对经济基础具有反作用。这种反作用集中表现在为自己的经济基础服务。考生首先要将题干所讲述的事实即消费者权益保护法正式发布一事,圈定在“上层建筑的变化”范畴之内,以此为前提再逐一分析题中所给定的 4 个备选答案:这一法律的修订,恰好反映了上层建筑中“政治文明的进步”,当然也生动“体现了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的辩证关系”

37、,从根本上说是“上层建筑不断变革完善的要求”。沿着这样一个简单的思路,考生就会逻辑地选出 ABC 这几个正确选项。“法律”的变化不属于生产关系方面的变革,故D 选项应排除。【知识模块】 人类社会及其发展规律36 【正确答案】 A,D【试题解析】 重点围绕职能转变和理顺职责,稳步推进大部制改革,做到了统筹兼顾,突出了主要矛盾,故选 A。职能转变是政府机构改革的重点,但要坚持重点论和两点论的统一,在解决主要的矛盾的同时还要注意解决非主要矛盾,故 B 项不选。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上层建筑服从和服务于经济基础,而不是相反,C项说法错误,D 项说法正确。因此,正确答案为 AD。【知识模块】 人类社会及

38、其发展规律37 【正确答案】 B,C【试题解析】 本题考查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辨证关系。这句话是马克思关于生产关系一定要适应生产力状况规律的著名论断。A 项明显违背了历史唯物主义的基本知识。生产关系是划分社会形态的基本依据,而不是由社会形态决定。D 项是错误的。任何一种社会都在一定的历史阶段上容纳了生产力的发展。BC 项是符合题意的正确表达。【知识模块】 人类社会及其发展规律38 【正确答案】 A,B,C,D【试题解析】 四个选项均为平均利润和生产价格形成以后的价值、生产价格和市场价格三者的关系,均正确。39 【正确答案】 B,D【试题解析】 资本所有权同使用权的分离,使平均利润分割为企业利润和

39、利息,利息通过借贷中介银行(扣除贷款利息与存款利息的余额)还给让出了使用权的资本家,企业利润作为贷了款的资本家的经营收入留在本企业内部。40 【正确答案】 A,D三、三、分析题每小题 10 分,共 40 分。要求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材料回答问题,请将答案写在答题纸的指定位置上。41 【正确答案】 (1)马克思的劳动和劳动价值理论认为,商品的价值量是由生产商品的劳动时间决定的。但是,它不是取决于商品生产者的个别劳动时间,而是由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决定的。在本题中马克思所指的“劳动强度” 是指社会平均的劳动熟练程度和劳动强度,“ 劳动的中等强度 ”是指社会必要劳动的时间。(2)马克思的论述告诉我们生产每一

40、种使用价值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都是随着社会劳动生产率的变化而变化的。随着劳动生产率的变化,生产该商品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也随之发生变化,因而单位商品的价值量也必然改变。劳动生产率提高意味着单位时间内生产的使用价值增多,表现为生产商品的数量增多,而单位时间内创造的价值是不变的,所以单位商品所含价值量减少。反之,则单位商品的价值量增加。因此劳动生产率和价值量的关系是:单位商品价值量与生产该商品的劳动生产率成反比,与单位商品中所含的劳动量成正比。(3)马克思关于劳动和劳动价值理论在国际贸易和国际经济运行中同样起作用。从国际角度看,在商品和服务的国际交换中,国际价格的基础是国际价值,其价值量是由国际的社

41、会必要劳动量决定的,或者说,是由世界劳动的平均单位来计量的。随着经济全球化的发展,尤其是我国加入世贸组织后,认识这一点具有重要意义。它要求我们根据世界必要劳动量来考虑我国商品的价值决定问题,降低生产单位商品的劳动时间,提高劳动生产率,从而不断增强国际竞争力。42 【正确答案】 (1)上述观点混淆了使用价值和价值的区别,现代化的机器由于提高了劳动生产率,创造了更多的使用价值,但并没有创造更多的价值,当然,率先采用现代化机器的资本家可以获得超额剩余价值。(2)上述观点也混淆了不变资本和可变资本的区别,现代化机器只是不变资本,在生产过程中,只转移自身的价值,不会创造新价值。工人的劳动和剩余劳动是创造

42、价值和剩余价值的唯一源泉。(3)使用自动化机器的企业之所以能获得更多的剩余价值,一是因为这些企业工人的劳动是复杂劳动,可以创造更多的价值和剩余价值;二是因为它们可以获得超额剩余价值。43 【正确答案】 (1)资本有机构成是指由资本技术构成所决定,并且反映着技术构成变化的资本价值构成。(2)这一理论对揭示资本主义条件下相对过剩人口的形成和利润的平均化具有重要意义:相对过剩人口的形成,同资本积累过程中资本有机构成的不断提高有着密切的关系。因为正是在资本积累过程中,资本有机构成的提高必然引起两种相互对立的趋势:一是对劳动力的需求相对减少;一是劳动力的供给却大大增加,使劳动力的供给超过对劳动力的需求,

43、结果不可避免地造成大量工人失业,即形成相对过剩人口。资本主义条件下利润平均化也是借助于资本有机构成理论加以论证的。因为各个生产部门由于资本有机构成不同,在剩余价值率大致相同的条件下,不同部门的利润率就会有高有低。从而引起部门之间的激烈竞争,竞争的结果必然导致平均利润率的形成,实现利润的平均化。44 【正确答案】 (1)资本主义工资的原理表明,工资的本质是劳动力价值,其货币表现是劳动力价格。但在表面现象上,工资却表现为劳动的价值或价格,掩盖了资本主义的剥削关系。(2)劳动力作为商品,它的价值是由生产这种商品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决定的。劳动力价值是由维持劳动者自身生存、延续后代所必要的生活资料的价值以及劳动者接受教育和训练所支出的费用这些因素组成的。劳动力的价值还包含着历史的和道德的因素。(3)劳动者物质文化生活需要的水平,受自然条件、社会经济文化、历史发展等各方面影响。凡是影响劳动力价值的各种因素都会影响工资水平。各国工资水平的差异,主要由各国经济文化发展水平,以及各国工人阶级形成和发展的历史条件等因素决定的。无产阶级为提高工资而进行的斗争,对提高工资水平有重要意义。一般来讲,经济文化发展水平较高的国家,工资水平高于经济文化发展水平较低的国家。因此,资本主义各国的工资水平,过去存在差距,现在仍然存在差距。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考试资料 > 大学考试

copyright@ 2008-2019 麦多课文库(www.mydoc123.com)网站版权所有
备案/许可证编号:苏ICP备17064731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