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考研政治(辩证唯物论和唯物辩证法)模拟试卷 1 及答案与解析一、单项选择题每小题 1 分,共 16 分。下列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个选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1 为马克思主义的产生提供了经济社会条件和基础的是( )(A)无产阶级和与资产阶级的斗争(B)人类文明成果(C)马克思恩格斯的革命实践(D)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2 马克思主义最鲜明的政治立场是( )(A)一切从实际出发(B)与时俱进(C)实事求是(D)致力于实现以劳动人民为主体的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3 马克思主义最根本的世界观和方法论是( )(A)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B)实事求是(C)与时俱进(D)形而上学4 全部哲学,特别是近代
2、哲学的重大基本问题是( )(A)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B)世界是否可知的问题(C)关于人的本质问题(D)思维和存在有无同一性问题5 划分可知论和不可知论的标准是( )(A)是否承认世界的统一性(B)是否承认运动的绝对性(C)是否承认世界的物质性(D)是否承认思维和存在具有同一性6 划分唯物史观与唯心史观的根据是( )(A)是否承认社会历史的规律性(B)是否承认阶级斗争(C)是否承认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D)是否承认社会意识的能动作用7 有的哲学家认为,天地万物都是由元气构成的,一切有形物体的生长毁灭都是元气聚散的结果。这是一种( )(A)古代朴素唯物主义观点(B)近代形而上学唯物主义观点(C)
3、辩证唯物主义观点(D)客观唯心主义观点8 物质的唯一特性是( )(A)具体性(B)客观实在性(C)抽象性(D)运动性9 马克思主义认为,世界的真正统一性在于它的( )(A)实践性(B)运动性(C)物质性(D)客观性10 下列观点属于唯物主义的是( )(A)心外无物(B)形存则神存,形谢则神灭(C)理在气先(D)存在就是被感知11 子在川上曰:“ 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 ”这句话蕴含的哲理是 ( )(A)运动是无条件的、绝对的(B)世界万物是永恒发展的(C)运动是物质的唯一特性(D)运动是离不开物质的12 实践是人类能动地改造世界的客观物质性活动。其基本特征包括客观物质性、自觉能动性和社会历史性
4、。人类最基本的实践活动,决定其他一切实践活动的根本前提是( )(A)艺术和教育实践(B)生产劳动实践(C)处理社会关系的实践(D)科学实验13 有一首描述在战争中缺了钉子的马掌会导致国家灭亡的童谣:“钉子缺,蹄铁卸,战马蹶;战马蹶,骑士绝;骑士绝,战事折;战事折,国家灭。”这首童谣包含的哲学原理是( )(A)事物是普遍联系的(B)事物是变化的(C)事物的现象是本质的表现(D)事物的量变引起质变14 辩证唯物主义认为事物发展的规律是( )(A)思维对事物本质的概括和反映(B)用来整理感性材料的思维形式(C)事物内在的本质和稳定的联系(D)事物联系和发展的基本环节15 “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
5、木春。”“芳林新叶催陈叶,流水前波让后波。”这两句诗包含的哲学道理是( )(A)矛盾是事物发展的动力(B)事物是本质和现象的统一(C)事物的发展是量变和质变的统一(D)新事物代替旧事物是事物发展的总趋势16 中国古代哲学家公孙龙“白马非马” 之说的错误在于割裂了 ( )(A)内因和外因的关系(B)矛盾统一性和斗争性的关系(C)矛盾主要方面和次要方面的关系(D)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的关系17 辩证法的否定即“ 扬弃 ”,它的含义是指( )(A)抛弃(B)事物中好的方面和坏的方面的组合(C)纯粹的否定(D)既克服又保留18 唯物辩证法的否定之否定规律揭示了事物发展的( )(A)方向和道路(B)形式
6、和状态(C)结构和功能(D)源泉和动力19 被恩格斯称为唯物辩证法的“一个伟大的基本思想” 是( )(A)全部哲学的基本问题是思维与存在关系问题(B)世界不是既成事物的集合体,而是过程的集合体(C)存在就是被感知(D)物、物质无非是各种物的总和20 马克思指出:“ 观念的东西不外是移人人的头脑并在人的头脑中改造的物质的东西而已”,这说明 ( )(A)意识的来源是人脑(B)物质决定意识,意识依赖于物质并反作用物质(C)意识具有指导、控制人的行为和生理活动的作用(D)意识的内容是主观的21 古有一父,为解决家中鼠患,买了一只猫。猫抓老鼠的同时,却也偷吃鸡,其子甚怨。父道:“ 宁无鸡也不能无猫,因无
7、鸡不会挨冻受饿,而无猫,则会挨冻受饿。”遂其子不再怨。这个故事启示我们在处理和解决问题时要注意( )(A)整体与部分的辩证关系(B)两点论和重点论的统一(C)量变与质变的辩证关系(D)矛盾的同一性和斗争性22 子曰:“危者,安其位者也;亡者,保其存者也;乱者,有其治者也。是故,君子安而不忘危,存而不忘亡,治而不忘乱,是以身安而国家可保也。”其中蕴含的哲学原理是( )(A)矛盾双方相互渗透(B)矛盾双方相互转化(C)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原理(D)必然性和偶然性统一23 “我看到苹果的颜色和形状,嗅到它的气味,摸到它的光滑,尝到它的滋味,就形成对苹果的认识,所以苹果的存在就是我的感觉的相加。”这种
8、观点属于认识论上的( )(A)客观唯心主义(B)主观唯心主义(C)形而上学唯物主义(D)辩证唯物主义24 “少年安能长少年,海波尚变为桑田。” 唐代诗人李贺的这一诗句体现了 ( )(A)运动是永恒的、绝对的和有条件的(B)运动是物质的唯一特性(C)运动是物质的固有属性和存在方式(D)运动是静止的特殊状态25 韩非认为:“ 世异则事异,世异则备变。 ”下列说法与其包含哲学观点一致的是 ( )(A)易经:“ 穷则变,变则通,通则久”(B)董仲舒:“道之大原出于天,天不变道亦不变 ”(C)贝克莱:“存在就是被感知”(D)孔子:“ 君子和而不同,小人同而不和”26 “兢慎”一词,见于唐杜荀鹤 泾溪一诗
9、:“泾溪石险人兢慎,终岁不闻倾覆人。却是平流无石处,时时闻说有沉沦。”这首诗的哲学寓意主要是( )(A)矛盾具有普遍性和客观性(B)矛盾双方依据一定条什阳对立面转化(C)事物的发展是前进性与曲折性的统一(D)意识具有反作用二、多项选择题每小题 2 分,共 34 分。下列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至少有两个选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多选或少选均不得分。27 马克思主义哲学的产生实现了哲学史上的伟大变革。它第一次实现了( )(A)唯物主义与辩证法的有机统一(B)唯物辩证的自然观与唯物辩证的历史观的有机统一(C)世界观和方法论的统一(D)实践基础上的科学性和革命性的统一28 “巧妇难为无米之炊 ”的哲学意义
10、是 ( )(A)意识是第一性的,物质是第二性的(B)物质是第一性的,意识是第二性的(C)主观能动性的发挥,必须尊重客观规律(D)意识来源于人脑29 “物质两种存在形式离开了物质,当然都是无,都是只在我们头脑中存在的观念抽象”,这段话说明 ( )(A)时间和空间是客观的(B)时间和空间是物质的存在形式(C)时间和空间是绝对的(D)时间和空间离开物质只是形式30 我国古代哲学家王夫之认为:“动静者,乃阴阳之动静也。”“皆本物之固然。”“静者静动,非不动也。 ”“静即含动,动不舍静。”“动、静,皆动也。”这在哲学上表达了( )(A)运动和静止都是物质的根本属性(B)静止是运动的特殊状态,是缓慢不显著
11、的运动(C)静止是相对的,运动是绝对的(D)运动是静止的总和31 恩格斯说:“ 当我们深思熟虑地考察自然界或人类历史或我们自己的精神活动的时候,首先呈现在我们眼前的,是一幅由种种联系和相互作用无穷无尽地交织起来的画面。”这段话所包含的辩证法观点有( )(A)联系是客观世界的本性(B)一切事物都处于相互联系之中(C)世界是一个相互联系的统一整体(D)联系既是普遍的又是复杂多样的32 下列选项中,体现发展的实质的有( )(A)因祸得福,祸福相依(B)无产阶级专政代替资产阶级专政(C)培育出新优质品种(D)原始社会的公有制经过私有制到社会主义的公有制33 下列哪些说法是对矛盾特殊性原理的具体运用(
12、)(A)对症下药,量体裁衣(B)因时制宜,因地制宜(C)物极必反,相反相成(D)欲擒故纵,声东击西34 “512”汶川大地震后,温家宝在看望北川中学高三学生时,用粉笔在黑板上写下了“多难兴邦 ”四个大字。自然灾害给人类带来磨难,同时又促使人类更加自觉地去认识和把握自然规律、增强抵御自然灾害能力,进而推动人类文明进步。正如恩格斯所说,“ 没有哪一次巨大的历史灾难,不是以历史的进步为补偿的” 。从灾难到进步,其中体现的深刻哲理是( )(A)“灾难”和“进步”作为矛盾双方,包含着向对立面转化的趋势(B) “灾难” 向“ 进步”转化是无条件的,体现了矛盾双方的互相贯通(C) “灾难” 在一定条件下可以
13、向“ 进步”转化,体现了矛盾的同一性(D)“灾难”促进“进步”在一定程度上体现了某些外因的决定作用35 下列格言中或成语中,体现质量:互变规律的有( )(A)九层之台,起于垒土(B)有无相生,前后相随(C)月晕而风,础润而雨(D)千里之堤,溃于蚁穴36 “是就是,否就否,除此之外,都:是鬼话” ,这一观点的错误是 ( )(A)它对否定的理解是孤立的、片面的(B)它对肯定的理解是孤立的、片面的(C)它否定了肯定与否定的对立统一关系(D)它否认了事物发展的曲折性37 美国科研人员做过这样的实验:将一只青蛙放到沸水中,青蛙触电般立即窜逃出去;又将青蛙放入凉水中,然后用小火慢慢加热,青蛙虽然可以感觉到
14、温度变化,却没有立即跳出去而逐渐丧失逃生能力。这种现象被称为“青蛙效应” 。“青蛙效应”说明的关于事物发展状态的哲理是( )(A)事物变化发展的实质是引起质变的量变(B)事物的质变是由渐进的量变引起的(C)事物的质变就发生在无形的量变之中(D)事物的不显著的量变可以向质变转化38 恩格斯指出,在唯物辩证法面前,“不存在任何最终的东西、绝对的东西、神圣的东西;它指出所有一切事物的暂时性;在它面前,除了生存和死亡的不断过程、无止境地由低级上升到高级的不断过程,什么都不存在。它本身就是这个过程在思维着的头脑中的反映。” 这一论断反映了 ( )(A)发展的过程性(B)形而上学的发展观(C)世界是永恒不
15、变的既成事物的集合体(D)世界是过程的集合体39 30 多年改革开放的历史经验归结到一点,就是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实际相结合,走自己的路,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体现的哲学原理有( )(A)矛盾的普遍性与特殊性的统一(B)矛盾的共性和个性的统一(C)理论与实践的具体的历史的统一(D)本质与现象的统一40 马克思说:“ 社会生活在本质上是实践的。 ”这一命题的主要含义是 ( )(A)实践是社会历史的客体(B)实践是社会历史的主体(C)实践是人类社会的存在方式(D)实践是社会生活的本质内容41 随着气象预报科学技术的发展,人们能够作出更精确和更长期的气象预报,其哲学依据是( )(A)大气运动尽
16、管复杂,但有规律并可以被认识(B)大气运动的偶然性逐渐向有规律的必然性转化(C)科学技术的发展使人们认识这些规律的能力不断提高(D)科学技术的发展已使人们完全掌握大气运动的规律42 以下选项中最能表现主观能动性的是( )(A)天意从来高难问,人生由命非由他(B)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C)请君莫奏前朝曲,听唱新翻杨柳枝(D)抽刀断水水更流,举杯消愁愁更愁43 据报道,美国加州大学研究人员设计出一种能控制光线运行方向的材料,这项重大突破使长期存在于科幻小说中的“隐形衣” 梦想有可能变为现实。这启示我们 ( )(A)意识不仅能反映现存事物,而且能正确预测未来(B)科学创造往往需要科学幻想的
17、激发和推动(C)科学幻想向现实的转化离不开科学实验(D)发挥意识活动的创造性就能将科学幻想变为现实44 孔子对不同问“ 孝” 的人回答不同。孟懿子问孝,子曰:“无违。”子游问孝,子曰:“今之孝者,是谓能养。至于犬马,皆能有养;不敬,何以别乎?”子夏问孝,子曰:“色难。 ”上述问答表明 ( )(A)“孝”的内涵不具有共性(B) “不孝” 的表现大体相同(C) “孝” 的要求要体现个性(D)“孝”的方式应因人而异45 随着人类改造自然能力的不断增强,人类对地球家同造成的破坏性影响也越来越严重,人们通过“ 地球日 ”、“地球一小时”等活动唤醒公众的环保意识,是因为 ( )(A)环境的人为恶化是一个从
18、逐渐量变到根本质变的演变过程(B)环境的人为恶化是一个不可逆地从量变到质变的发展过程(C)环境的改变是人类不断征服自然地从量变到质变的过程(D)环境的改变是人与自然和谐相处地从量变到质变的过程46 1995 年起,由于受到世界性“消除碘缺乏运动”的影响,中国开始实行“全民食盐加碘”,每公斤食盐中的碘含量从 1995 年的 6 毫克增加到 40 毫克左右。结果,中国人尿液含碘量从起初的每升不足 5 微克,迅速增加到 1999 年的 306 微克,远远超出正常值。碘摄人过多,也可能导致疾病。由于食盐是人们日常生活中的必需品,因此提出几点建议:一是实行有区别的食盐加碘政策,停止在非碘缺乏地区和碘过量
19、地区供应碘盐,各地区要根据自然碘情况制定食盐加碘标准。即使在碘缺乏地区补充碘盐也应该根据碘缺乏程度补充不同浓度的碘盐。二是有关部门应强化各地区的防治碘缺乏病的监测系统,严格控制居民的尿碘中位数在 100 至 200 微克升之间,根据尿碘中位数的监测情况,调整该地区的碘盐浓度。三是召开有关食盐加碘法规 T 作的听证会,由地方病学界和内分泌界专家共同参加,根据专家的意见修改有关法规。上述事实说明了( )(A)矛盾具有普遍性和特殊性,不能搞“一刀切”加碘政策(B)要把握“度”(C)要尊重科学的规律(D)事物发展过程中必然性和偶然性的统一三、分析题每小题 10 分,共 40 分。要求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材
20、料回答问题,请将答案写在答题纸的指定位置上。47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春秋时期,齐国国王命令大臣们必须穿丝制衣服,但国内只准种粮食而不准种桑树,齐国蚕丝需求量大,价格上涨,邻近的鲁、梁等国纷纷停止种粮改种桑树。几年后,齐王又命只准穿布衣,且不准卖粮食给其他国家。结果,鲁、梁等国因饥荒而大乱,不战而衰,齐国坐享其成,使疆土得以扩张。请回答:结合材料,运用唯物辩证法基本原理,说明鲁、梁等国不战而衰原因和惨痛教训给我们的启示?48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材料 1塑料购物袋是日常生活中的易耗品。它在为消费者提供便利的同时,由于过量使用及回收处理不到位等原因,造成了严重的能源资源浪费和环境污染。塑料购物袋问题引起
21、了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从 2007 年开始,全国有 10 多个省市地方政府,在本地人大代表和政协委员的建议和督促下,相继出台并实施了限制使用塑料购物袋的规定。在总结各地方实践经验的基础上,国务院发布了关于限制生产销售使用塑料购物袋的通知(简称“限塑令”) ,并决定于 2008 年 6 月 1 日起在全国范围内实施。国务院通知要求,采取禁止生产、销售、使用超薄塑料购物袋,实行塑料购物袋有偿使用制度等六项措施,以促进资源综合利用,保护生态环境。材料 2循环经济的建立依赖于 3R 原则减量化、再使用、再循环。思想实质是针对整个经济运行系统,通过对产业和产品结构的调整、重组、升级和转型,实现社会、经济
22、、自然的协调运行,从而减少资源消耗和环境污染,提高经济效益和质量。(1)运用矛盾主次方面的知识分析发布“ 限塑令”的哲学依据是什么 ?(2)循环经济原则的思想实质是怎样体现量变质变关系原理的?49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点”的事实与“面“的真相有一个日本人,声称发现了水的奥秘,认为水能听能看,有喜怒哀乐,能感知人类感情:听了贝多芬田园交响曲,水结晶美丽工整;听到“混蛋” 等不好词汇的水,就结成难看的、不规则的结晶。这不但有他的实验证明,亦有所拍水晶体照片为证。相关书籍曾在日本和中国风靡一时。然而,有“ 实验” 有照片,就是真相吗 ?其后,陆续有科学家戳穿其伪科学的本质。事实上,水结晶的形状,主要取
23、决于温度和湿度。当温度低到一定程度,水就会形成各式各样的冰晶。湿度越小,冰晶的形状就越简单。而那位日本人,只选择能证明自己结论的冰晶。这样做实验,当然就“任何人都可以得到自己想要的任何结论” 。先有主观臆断,再找客观印证;先有臆想结论,再寻论据支持。至于全面客观的事实,则被有意无意地忽略。这种方法,搞科学是乱弹琴,观察社会也必然走偏。倘若固执于自己的臆断与偏见,再从现实社会中寻找相应的事实,客观世界岂不成了橡皮泥?自以为获知真相,实际上与真相相距甚远。那么,摈弃了这种主观先行模式,在客观现实基础上再作出主观判断,我们就一定能对真相有客观的认知吗?仍然未必。有个保安在某天值夜班时头一次喝醉了,恰
24、巧值班经理发现,便在值班日志上写下“这名保安在今天值夜班时喝醉了” 。保安请求删掉这句话,或添上一句“这在他的三年工作期间是第一次” 。经理拒绝说,“你说的是实话,我说的也是实话” 。第二天轮到保安写日志,便写下 “经理今天值夜班时没喝醉” 。经理说,你这是暗示我平时都喝醉了。保安说,“ 我说的也是实话”。显然,见到一个美丽的冰晶体,并不表明所有水结晶都是美丽的。一个“点” 上的实话,并不等于整个“ 面”上的实情。一个“点”上的事实,并不意味着整个 “面”上的真相。然而,公众的困境在于,面对偌大中国这个“面” ,自己往往只能从亲眼所见这个“点”去观察。什么时候可以点代面,什么时候不能以点代面呢
25、?联合国前秘书长安南曾讲过一件往事:17 岁时的一堂课上,老师手里拿着一张画有一个黑点的白纸问:“孩子们,你们看到了什么?”孩子们齐声回答:“一个黑点!”这时,老师说: “难道你们谁也没有看到这张白纸吗?在今后的生活中,你们可不要这样啊!”的确,面对一张有一个黑点的白纸,人们注意的是黑点而不是白纸。这是人们的注意力特点。无论是假恶丑的事情,还是极端恶性事件,其每能引起全社会的高度关注,都合乎这一特点。摘编自人民日报2013 年 9 月 26 日请回答:(1)运用矛盾分析法说明“ 点上的问题不是面上的问题” ,如何面对“点上的问题”与“面上的问题 ”?(2)“点”的事实与“面” 的真相给我们当前
26、社会主义建设有哪些哲学启示?考研政治(辩证唯物论和唯物辩证法)模拟试卷 1 答案与解析一、单项选择题每小题 1 分,共 16 分。下列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个选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1 【正确答案】 D【试题解析】 本题考查马克思主义产生这个考点。马克思主义是时代的产物,它的产生有其深刻的经济社会根源、实践基础和思想渊源。A 选项是实践基础。B 选项是思想渊源。C 选项是现实要求。D 选项是经济社会条件。【知识模块】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2 【正确答案】 D【试题解析】 马克思主义政党的一切理论和奋斗都应致力于实现以劳动人民为主体的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这是马克思主义最鲜明的政治立场。【
27、知识模块】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3 【正确答案】 A【试题解析】 B 选项,实事求是是马克思主义的精髓;C 选项,与时俱进是马克思主义始终保持蓬勃生命力的关键所在;马克思主义是辩证法,和形而上学是完全对立的,D 错误。正确选项为 A。【知识模块】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4 【正确答案】 A【试题解析】 恩格斯第一次明确提出:“全部哲学,特别是近代哲学的重大的基本问题,是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具体内容:第一方面,思维和存在谁为第一性、谁为第二性的问题;第二方面,人们的思维能不能正确认识客观世界的问题。两者谁为第一性,是划分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的唯一标准。两者有无同一性,是划分可知论和不可知论的
28、标准。【知识模块】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5 【正确答案】 D【试题解析】 具体参阅上一题,同属一个考点。【知识模块】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6 【正确答案】 C【试题解析】 与哲学基本问题相一致,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的关系问题是社会历史观的基本问题。历史唯物主义认为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历史唯心主义认为社会意识决定社会存在。【知识模块】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7 【正确答案】 A【试题解析】 唯物主义共有三种形态。古代朴素唯物主义、近代形而上学唯物主义和辩证唯物主义。古代朴素唯物主义依据对自然现象的笼统直观,把一种或几种物质想象成世界本原。这是一种天才的设想,但缺乏科学依据,过于简单化。题干部
29、分内容描述的就是古代朴素唯物主义观点。【知识模块】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8 【正确答案】 B【试题解析】 物质的唯一特性是客观实在性,它存在于人的意识之外,为人的意识所反映。【知识模块】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9 【正确答案】 C【试题解析】 包括自然界和人类社会在内的整个世界,其真正统一性在于它的物质性。物质是世界的本原,物质第一性,意识第二性。世界物质统一性原理是马克思主义关于世界本质问题的一个基本原理。【知识模块】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10 【正确答案】 B【试题解析】 A、D 项是主观唯心主义,C 项是客观唯心主义,B 项是古代朴素唯物主义。【知识模块】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11
30、 【正确答案】 A【试题解析】 孔子的话反映了万事万物不断运动、变化,运动是绝对的、无条件的。故选择 A 项。【知识模块】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12 【正确答案】 B【试题解析】 本题考查实践的基本形式,即(1)生产劳动实践;(2)处理社会关系的实践;(3)科学实验。此外,艺术和教育活动也与科学实验一样,属于以生产精神文化产品为直接目的的精神文化创造实践。在这些形式中,生产劳动实践,也就是处理人和自然关系的活动,即物质生产活动。这是人类最基本的实践活动,决定其他一切实践活动的根本前提。【知识模块】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13 【正确答案】 A【试题解析】 本题考查联系的特征。首先,联系具有客
31、观性;其次,联系具有普遍性;最后,联系具有多样性。题干所给内容反映了联系的普遍性。【知识模块】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14 【正确答案】 C【试题解析】 本题考查规律的概念。规律是事物的内部联系和发展的必然趋势。规律这一范畴揭示的是事物运动发展中的本质的、必然的、稳定的联系。【知识模块】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15 【正确答案】 D【试题解析】 本题考查事物的永恒发展。发展是前进上升的运动,发展的实质是新事物的产生和旧事物的灭亡。古诗反映的内容即这一概念。【知识模块】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16 【正确答案】 D【试题解析】 “马”是普遍性,是共性。“白马”是特殊性,是个性。白马非马错误就在于
32、割裂了共性与个性、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的关系。【知识模块】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17 【正确答案】 D【试题解析】 扬弃就是辩证的否定,既肯定又否定,既克服又保留。因此选 D。【知识模块】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18 【正确答案】 A【试题解析】 三大规律中的对立统一规律揭示了事物发展中的源泉和动力,即D。量变质变规律揭示事物发展的形式和状态,即 B。否定之否定规律揭示事物发展的方向和道路。因此选 A。【知识模块】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19 【正确答案】 B【试题解析】 自然界、人类社会和思维领域中的一切现象都是作为过程而存在,作为过程而发展的。恩格斯指出“世界不是既成事物的集合体,而是过
33、程的集合体”。这是唯物辩证法的“一个伟大的思想”。【知识模块】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20 【正确答案】 B【试题解析】 A 选项观点错误,意识是人脑的机能,源于实践。 C 观点正确,但不符合题意。D 选项观点错误,意识的内容是客观的。【知识模块】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21 【正确答案】 B【试题解析】 寓言故事揭示了看问题要认清事物的主要方面,矛盾的主要方面决定事物的性质。权衡利弊都需要坚持两点论与重点论的统一。【知识模块】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22 【正确答案】 B【试题解析】 危与安,亡与存,乱与治,体现出矛盾双方的对立统一,在一定条件下相互转化。故选 B。【知识模块】 马克思主义基
34、本原理概论23 【正确答案】 B【试题解析】 本题的名言材料是考查学生获取和解读信息的能力。“苹果的存在就是我的感觉的相加”是主观唯心主义的特点,这要求学生在具体情境中区分比较主观唯心主义与客观唯心主义、形而上学唯物主义基本概念的区别。【知识模块】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24 【正确答案】 C【试题解析】 本题考查物质和运动的辩证关系。李贺的诗句体现了事物是运动变化的,C 项符合题意。A 项叙述错误,运动是无条件的;B 项错误,因为运动是物质的根本属性,客观实在性才是物质的唯一特性。D 项错误。【知识模块】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25 【正确答案】 A【试题解析】 “世异则事异,世异则备变。”
35、体现了辩证法中事物是变化发展的道理。而 B 则是形而上学的观点,C 项是唯心主义观点, D 是辩证法的思想是关于矛盾普遍性和特殊性的辩证关系原理。A 则体现事物是变化发展的道理。故选 A。【知识模块】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26 【正确答案】 B【试题解析】 诗句的大意为:诗人来到泾溪,看到这里水急溪险,使人望而却步,但因为水路难行,人们都百倍警惕,故而年复一年几乎没有人在这里翻船,于是想到“平流无石处”,却因为人们麻痹大意,常常出现“倾覆”的事故。据此意,体现了哲理是“矛盾双方依据一定条件向对立面转化”,故选 B。【知识模块】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二、多项选择题每小题 2 分,共 34 分
36、。下列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至少有两个选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多选或少选均不得分。27 【正确答案】 A,B,D【试题解析】 本题考查哲学的基本知识,马克思主义哲学有三个基本特征,A、B、D 三个选项叙述正确,C 选项“世界观和方法论的统一”是一切哲学的共同特征,应排除。【知识模块】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28 【正确答案】 B,C【试题解析】 A 项观点本身错误。如果没有“米” 的客观存在,即使巧妇也无法“炊”,因此选 B。这句话引申为要发挥巧妇本身主观能动性,但是也需要在尊重客观规律基础上。选 C、D 观点错误,意识来源于实践。【知识模块】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29 【正确答案】 A,B【
37、试题解析】 时间和空间是物质存在的两种形式,不存在离开物质运动的时间和空间,因此 D 选项观点错误。物质运动时间和空间的客观实在性是绝对的,具体特性是相对的。因此不选 C。综上所述选 AB。【知识模块】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30 【正确答案】 B,C【试题解析】 A 选项观点错误,运动是物质的存在方式和根本属性。 D 选项观点也错误。物质世界的运动是绝对的,而物质在运动过程中又有某种暂时的静止,静止是相对的。静止包括空间位置和根本性质暂时未变这样两种运动的特殊状态。运动的绝对性体现了物质运动的变动性、无条件性。静止的相对性体现了物质运动的稳定性、有条件性。静止是运动的特殊状态。“动中有静,静
38、中有动”。综上选BC。【知识模块】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31 【正确答案】 A,B,C,D【试题解析】 本题考查唯物辩证法特征“联系”。联系是指事物内部各要素之间和事物之间相互影响、相互制约和相互作用的关系。联系具有一系列特点:首先,联系具有客观性。坚持联系的客观性,就是在联系的观点上坚持了唯物论。其次,联系具有普遍性。再次,联系具有多样性。联系的普遍性造成了事物普遍地以系统的形态存在着。所谓系统就是由相互联系、相互作用的若干要素组成的具有稳定结构和特定功能的有机整体。系统具有整体性、结构性、层次性和开放性。四个选项都符合题意。【知识模块】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32 【正确答案】 B,C,
39、D【试题解析】 发展的实质就是旧事物灭亡和新事物产生。A 选项体现福与祸转化,是对立统一。其他选项都符合题意。【知识模块】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33 【正确答案】 A,B【试题解析】 C 选项是对立统一,D 是本质和现象。正确选项为 AB。【知识模块】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34 【正确答案】 A,C【试题解析】 本题考查对立统一的规律。同一性和斗争性是矛盾的两种基本属性,是矛盾双方相互联系的两个方面。同一性指矛盾双方相互依存、相互贯通的性质和趋势。它有两个方面的含义:一是矛盾着的对立面相互依存,互为存在的前提,并共处于一个统一体中;二是矛盾的对立面之间相互贯通,在一定条件下相互转化。“灾难
40、”和“进步”作为矛盾双方,包含着向对立面转化的趋势。“灾难”在一定条件下可以向“进步“转化,体现了矛盾的同一性因此选 AC。B 选项“灾难”向“进步”转化是无条件的,观点错误之处在于,不是“无条件的”,是“有条件的”。D 选项中提到“外因的决定作用”观点错误,外因只是事物变化的条件,不是决定性的,内因才是决定性的。【知识模块】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35 【正确答案】 A,D【试题解析】 B 选项是对立统一。C 是自然现象,一种规律。 AD 体现量变质变。【知识模块】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36 【正确答案】 A,B,C【试题解析】 辩证的否定,就是既肯定又否定,题干观点是绝对的肯定和绝对的否
41、定,是错误的,它否定了肯定与否定的对立统一关系。正确选项 ABC。D 选项与题意无关。【知识模块】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37 【正确答案】 B,D【试题解析】 考查发展的实质,量变与质变的关系。发展的实质是新事物的产生和旧事物的灭亡,是质变而不是量变,故 A 选项排除;事物的量变由事物内部矛盾所引起,表现为微小的,不显著的、逐渐的和缓慢的发展变化而不是无形的,故C 选项排除。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认为“量变是质变的准备,质变是量变的必然结果”,所以 BD 选项正确揭示了质量变之间的关系。【知识模块】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38 【正确答案】 A,D【试题解析】 题干是辩证的发展观,因此 B 选项
42、错误。C 选项观点也错误,不是永恒不变。正确选项 AD。【知识模块】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39 【正确答案】 A,B,C【试题解析】 马克思主义原理是普遍,中国实际是特殊,前者是共性,后者是个性。前者是理论,后者是实践。因此选 ABC。【知识模块】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40 【正确答案】 C,D【试题解析】 历史唯物主义以实践的观点考察社会,揭示了各种社会形式的共同本质,得出了“社会生活在本质上是实践的”这一科学结论,因为实践揭示了社会的起源和基础,指出了社会生活的本质内容,揭示了社会规律的特点,实践是人类社会的存在方式。实践是人类为了自己的生存和发展所进行的能动地改造世界的一切社会性的客
43、观物质活动,实践是主观见之客观的东西,是主体作用于客体的活动,实践不是主体、客体和本体。【知识模块】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41 【正确答案】 A,C【试题解析】 B、D 叙述错误。规律是一种本质的、必然的联系,而大气运动是一种现象,具有偶然性。【知识模块】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42 【正确答案】 B,C【试题解析】 A 是客观唯心主义的表现,D 是一种情感的表现,属于意识现象,并未体现人的能动性。故选 B、C 项。【知识模块】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43 【正确答案】 B,C【试题解析】 A 项表述错误,因为并非意识都能正确预测未来; D 项夸大了意识的能动作用。材料中的科学实验是一种创造
44、性的实践,既不能夸大科学幻想的作用,也不能忽略科学幻想的作用。【知识模块】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44 【正确答案】 C,D【试题解析】 本题主要考查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知识,需要理解和运用相关知识来阐述问题。“孝”要因人而异,这是具体问题具体分析的典型体现,不同的回答体现了一个共同的主体“孝”共性,故排除 A、 B,选 CD。【知识模块】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45 【正确答案】 A,D【试题解析】 A、D 正确揭示了人与自然关系变化的过程,B 表述错误,C 不符合题意。【知识模块】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46 【正确答案】 A,B,C【试题解析】 加碘政策不能搞“一刀切”,中国各地情况不一
45、样,要重视特殊性。缺碘会导致疾病,超过一定量的碘摄入也会引起疾病,因此要把握事物发展的度,尊重科学。因此此题应选 ABC。题干反应内容与 D 选项无关。【知识模块】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三、分析题每小题 10 分,共 40 分。要求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材料回答问题,请将答案写在答题纸的指定位置上。47 【正确答案】 对立统一规律即矛盾规律,矛盾有两种基本属性,即同一性和斗争性。矛盾的同一性和斗争性是相互连接、相互制约,这一原理要求我们在分析和解决问题时,必须在对立中把握同一,从同一中把握对立,这是唯物辩证法实质所在。鲁、梁等国只看到桑丝价格上涨对自己有利的一面,没有看到对自己不利的一面,只见统一
46、不见对立,我们分析和思考问题,既要认识矛盾的同一性,又要把握矛盾的斗争性;同时鲁、梁等国也没有从整体上把握事物之间的联系,不管做什么事情,看问题,一定既要重视局部,又要统筹全局。【知识模块】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48 【正确答案】 (1)利与弊是对立统一的关系。每个方案都既有利又有弊,两者既相互区别又相互依存:利与弊作为矛盾的双方,有主次方面之分,其主要方面决定着事物的性质,只有利大于弊的方案才是合理的。塑料购物袋的使用对社会的影响具有利弊两重性,既便利了消费者,也由于过量使用和回收处理不到位而造成环境污染,便利与污染构成了购物塑料袋的使用产生的矛盾的两方面。购物塑料袋过量使用造成的环境危害
47、已经成为这对矛盾的主要方面,规定着事物的性质。发布“限塑令”,禁止和限制使用购物塑料袋,要求消费者在享受塑料购物袋带来方便的同时,也必须履行保护环境的义务,以减轻塑料袋使用对环境的污染。(2)量变是质变的前提和必要准备,质变是量变的必然结果,构成事物的成分在结构和排列顺序上发生变化,也会引起质变。循环经济通过对产业和产品结构的调整,重组、升级和转型,在减少资源消耗和环境污染的前提下,实现经济效益和质量的提高。【知识模块】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49 【正确答案】 (1)任何事物都是共性与个性的统一,共性寓于个性之中,个性表现共性。虽然共性寓于个性之中,通过个性表现出来,但这种表现并不能表现全部
48、,因此“点上的问题不是面上的问题” ,不能以点代面, “点”的问题不能说明“ 面”的性质,决定事物性质的矛盾的主要方面,不能以偏概全。虽然“点上的问题不是面上的问题”,但矛盾双方在一定条件下相互转化。我们应当坚持“ 两点论”与“重点论”相结合,既要通过事物的主要方面来判断“面” 的性质,又不能忽略 “点”上的问题,防止“点上的问题 ”扩大成 “面上的问题”。(2)我们这样一个 13 亿多人口的大国,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会面临各种问题。但是我们大家心里都应有一根弦,点上的问题不是面上的问题,个别问题不是整体问题,局部问题不是全局问题。同时,我们又绝不能因其为个案而放任不管,如果不对一个个点上的问题高度警觉、公正解决,点上的问题就有向面上扩展的趋向。把握了这个点与面的辩证法,对我国社会发展判断就有了正确的方法。【知识模块】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