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法律职业资格卷一(刑法)模拟试卷 2 及答案与解析一、单项选择题每题所给的选项中只有一个正确答案。本部分 1-50 题,每题 1 分,共 50 分。1 乙杀丙,见丙痛苦不堪,心生悔意,欲将丙送医。路人甲劝阻乙救助丙,乙遂离开,丙死亡。关于甲的行为定性,下列哪一选项是正确的?( )(A)不构成犯罪(B)构成过失致人死亡罪(C)成立不作为犯罪的教唆犯(D)因没有救助义务不构成不作为犯罪2 甲本欲电话诈骗乙,但拨错了号码,对接听电话的丙实施了诈骗。骗取丙大量财物。关于本案的分析,下列哪一选项是正确的?( )(A)属于对象错误成立诈骗罪既遂(B)属于方法错误成立诈骗罪既遂(C)属于手段错误成立诈骗罪既
2、遂(D)属于因果关系错误。成立诈骗罪既遂3 甲得知仇人乙身患重病。便假意和好,将投有毒药的茶水给乙饮用。乙喝了茶水后感觉更加难受,于是自杀身亡。关于本案的分析,下列哪一选项是正确的?( )(A)构成故意杀人罪中止(B)构成故意杀人罪既遂(C)与乙的死亡具有因果关系(D)与乙的死亡没有因果关系4 甲拐骗乙(女,12 周岁)、丙(男,13 周岁) 、丁(男, 15 周岁)、戊( 女,16 周岁),并将其四人分别卖给四个家庭。关于本案的分析,下列哪一选项是正确的?( )(A)构成拐卖儿童罪(B)戊属于拐卖儿童罪的行为对象(C)构成拐卖妇女、儿童罪(D)丁属于拐卖妇女、儿童罪的行为对象5 甲(男, 1
3、7 周岁) 、乙(男,15 周岁) 合谋共同盗窃。甲在门外放风,乙进入房内窃取财物。不料乙进人屋内后被一老人发现,老人抓住乙不让其离开,乙即用随身携带的小刀将老人杀死并带窃取的 5000 元钱离开,后和甲平分。根据司法解释,关于本案的分析,下列哪一选项是正确的?( )(A)甲、乙构成共同的故意杀人罪(B)甲、乙构成共同的盗窃罪(C)甲构成盗窃罪,乙构成故意杀人罪(D)甲构成故意杀人罪乙不构成犯罪6 甲意欲跳楼自杀,在犹豫的过程中,听到围观者乙某大喊“怎么还不跳” ,遂毅然跳下,后抢救无效死亡。关于乙的行为定性,下列哪一选项是正确的?( )(A)构成故意杀人罪(B)不构成犯罪(C)疏忽大意的过失
4、致人死亡罪(D)过于自信的过失致人死亡罪7 甲患有抑郁症欲自杀,但无自杀勇气。某天,其开车故意将走路的路人乙撞死,随后向公安机关自首要求判处其死刑立即执行。关于甲责任能力的认定下列哪一选项是正确的?( )(A)抑郁症属于精神疾病,甲没有责任能力。不应承担故意杀人罪的责任(B)抑郁症不是严重精神疾病,但是甲的想法表明其没有责任能力,不承担故意杀人罪的责任(C)甲具有责任能力,但因患有抑郁症,应当对其从轻或者减轻处罚(D)甲虽患有抑郁症,但具有责任能力,应当承担故意杀人罪的责任8 甲为县烟草局局长,其妻乙为县税务局副局长。乙在家收受贿赂时,甲知情却不予制止。关于本案的分析,下列哪一选项是正确的?(
5、 )(A)甲不构成犯罪。乙构成受贿罪(B)甲、乙是事前无通谋的共犯(C)甲成立不作为的共同犯罪(D)甲是共同受贿罪中的从犯9 阎某深夜听见自己家的狗一阵狂叫。怀疑有小偷潜入,便起身拿起猎枪外出查看,朦胧夜色中见有几个人走过来,李某便向这几个人开枪,击中其中一个巡逻的警察,致其死亡。关于阎某的罪过形式,下列哪一选项是正确的?( )(A)直接故意(B)间接故意(C)疏忽大意过失(D)过于自信过失10 一天晚上某村召开村干部会议,因还未通电,就用煤油灯照明开会。会议中间灯没油了,村干部张某便找来新买来的煤油往灯里加油,当煤油刚倒出接近明火时,突然爆炸,将身边的另一乡干部王某炸死。经化验鉴定,当天新买
6、的煤油里。被油脂公司掺杂进了汽油。关于张某的罪过形式,下列哪一选项是正确的?( )(A)故意(B)疏忽大意的过失(C)过于自信的过失(D)意外事件11 张某带其 6 岁的儿子 A 在公园玩耍A 因与儿童 B 抢夺游乐设施而发生争执,A 被 B 推倒在地A 手掌膝盖等多处破裂流血。张某见后很生气,冲上前去拉过B 便打了几个耳光。B 在退让的过程中踉跄了几步摔倒在地,头部刚好撞到凸起的钢管一角。当场头破血流、脑神经受压而死亡。对张某的定性下列选项正确的是:( )(A)构成故意伤害罪属于间接故意(B)属于意外事件,不构成犯罪(C)构成过失致人死亡罪,属于疏忽大意的过失(D)构成过失致人死亡罪,属于过
7、于自信的过失12 甲想与妻子乙离婚,但乙一直不同意。甲便产生杀乙的念头,但苦于没有机会。一天,甲与乙约定上山打猎,甲在出发前一边检查猎枪一边与乙交谈,不经意地将枪口朝向了乙,正好枪支走火击中乙致其死亡。关于甲的主观心态的分析,下列哪一选项是正确的?( )(A)甲在主观上是故意(B)甲在主观上是疏忽大意的过失(C)甲主观上是过于自信的过失(D)甲在主观上没有罪过二、多项选择题每题所给的选项中有两个或两个以上正确答案,少答或多答均不得分。本部分 51-90 题,每题 2 分,共 80 分。13 甲(15 周岁) 的下列哪些行为成立犯罪?( )(A)春节期间放鞭炮,导致邻居失火,造成巨大的财产损失(
8、B)盗取他人财物,为抗拒抓捕,当场使用暴力将他人打成重伤(C)帮助张某将汽车推奎悬崖下毁坏以骗取保险金(D)因偷拿苹果遭摊主喝骂,遂掏出水果刀将其刺成重伤14 甲与其妻子乙不和已久,甲为杀死乙便在乙的饭碗里投放毒鼠强。甲明知孩子丙可能分食而中毒,但杀妻心切而不顾孩子的死活。关于甲对乙的心理态度和对丙的心理态度的分析,下列哪些选项是正确的?( )(A)对乙为直接故意(B)对丙为间接故意(C)对丙为疏忽大意的过失(D)对丙为过于自信的过失15 在下列哪些选项中,时间、地点或者方法是犯罪构成客观方面的构成因素?( )(A)非法捕捞水产品罪(B)虚报注册资本罪(C)叛逃罪(D)倒卖文物罪16 甲为谋杀
9、乙就在乙平时喝水的杯子里面投毒,但因为使用的毒药没有达到致死量,所以仅导致乙昏迷。甲误以为乙已经死亡,便将乙背到山上扔下悬崖,致使乙被摔死。对甲的行为定性,下列哪些选项是错误的?( )(A)甲构成故意杀人罪未遂(B)甲构成故意杀人罪既遂(C)甲构成过失致人死亡罪和帮助毁灭证据罪,属于想象竞合犯,从一重罪处罚(D)甲构成故意杀人罪(未遂)和过失致人死亡罪,数罪并罚17 甲乙二人在路边争执,甲推乙一掌,致乙被路过的车辆轧死。对甲的行为定性,下列哪些选项是错误的?( )(A)不构成犯罪(B)构成故意伤害罪(C)构成故意杀人罪(D)构成过失致人死亡罪18 关于不作为犯罪,下列哪些选项是正确的?( )(
10、A)一般公民发现他人建筑物发生火灾故意不报警的。成立不作为的放火罪(B)荒山狩猎人发现弃婴后不救助的,成立不作为犯罪(C)父母能制止而故意不制止未成年子女侵害行为的可能成立不作为犯罪(D)宠物饲养人在宠物撕咬儿童时故意不制止,导致儿童被咬死的,成立不作为的故意杀人罪19 甲明知被害人乙当时身无分文,但使用严重暴力压制其反抗,迫使对方于次日交付财物 3000 元。关于刑法上因果关系的判断,下列哪些选项是错误的?( )(A)甲的暴力行为和取得财物之间不存在因果关系,所以甲的行为应认定为抢劫罪(未遂 )与敲诈勒索罪 (既遂) ,数罪并罚(B)甲的暴力行为和取得财物之间不存在因果关系,所以甲的行为应认
11、定为抢劫罪(未遂 )(C)甲的暴力行为和取得财物之间存在因果关系,所以,甲的行为应认定为敲诈勒索罪(既遂)(D)甲的暴力行为和取得财物之间存在因果关系,所以,甲的行为应认定为抢劫罪(既遂 )20 关于犯罪主观方面的说法,下列哪些选项是正确的?( )(A)甲某因被辞退意欲报复原单位,遂明知建筑物内有人值班仍放火,致值班人乙死亡。甲某对于损毁财物持直接故意心态,对人员被烧死持间接故意心态(B)甲意图杀死乙其得知某日乙将在单位值班室值班,即放火将值班室烧毁,结果将顶替乙值班的丙烧死。甲对丙的死持间接故意心态(C)甲是捕猎高手捕获的猛兽养在家中,某日出门忘记了锁门,其邻居来家中被猛兽咬成重伤。对甲应定
12、过失致人重伤罪(D)甲偷取输油管道内的油放回家中缸内,不料此缸漏油流了一地。其母半夜起床用火柴点灯,引起大火,母亲被烧死。则甲构成盗窃罪与过失致人死亡罪,数罪并罚21 甲因其妻难产而死怨恨其儿子乙使其挨饿受冻,并经常打骂。后在一次打骂过程中导致乙左眼失明。关于本案,下列分析正确的有:( )(A)已经构成虐待罪(B)甲未尽到抚养义务,但不构成犯罪,不属于刑法的调整范围(C)已经构成故意伤害罪(D)只能由乙告诉才处理22 甲将安眠药投入乙的饭菜中,准备在其熟睡后将其勒死。但未待实施勒杀行为,乙因吃了甲投放的安眠药而死。对甲的行为定性,下列选项正确的有:( )(A)犯罪结果虽然提前实现,但按照通说不
13、影响故意杀人罪 (既遂)的认定(B)存在因果关系的认识错误,对死亡结果成立故意杀人罪(未遂)(C)存在方法错误,对死亡结果成立过失致人死亡罪(D)乙意外死于安眠药中毒,属于意外事件23 下列行为中应当追究刑事责任的有:( )(A)15 周岁的甲在聚众斗殴中致人死亡(B) 15 周岁的乙非法拘禁他人使用暴力致人重伤(C) 15 周岁的丙贩卖海洛因 8000 克(D)15 周岁的丁使用暴力奸淫幼女24 关于罪过形式与案件定性的分析,下列选项错误的有:( )(A)张某在深夜闯入仓库偷窃,由于光线太暗,张某就用打火机烧开绑麻袋的绳索以寻找财物,引燃仓库中物品导致仓库烧毁。在此案例中,应当认定张某为放火
14、罪(B)王某对李某非常痛恨,想杀之。某天王某发现李某和赵某一起站在五十多米高的脚手架上王某想要砍断脚手架的绳索以摔死李某。王某和赵某之间素无冤仇,但王某杀李某心切砍断绳索,导致李某、赵某摔死。在此案例中,王某对赵某的死亡应认定为间接故意(C)钱某打猎时瞄准一野兔,但发现野兔旁有一牧童在睡觉,钱某打猎心切开枪射击,不幸打中牧童,当即死亡。此案例中,应当认定钱某为过于自信的过失(D)孙某是老司机,对自己技术颇为得意。一日,孙某发觉汽车刹车失灵,但自认为技术好路况熟,仍旧开车出去,刚出门不久就由于刹车失灵撞死行人马某。在此案例中,应认定孙某为过于自信的过失25 甲到其姐姐的租住房玩耍,发现角落临时车
15、棚内有一辆摩托车布满灰尘,后听其姐说起此车已停放至少半月,一直没见有人骑走,可能是被人盗来存放于此的赃物。甲万分兴奋,认为偷了赃车不犯法,遂买来作案工具将摩托车推走并加上油骑走。两天后,失主乙的朋友看到甲骑的像是乙的车,叫来乙确认后,合力将甲扭送到公安机关。对本案的分析,下列选项错误的有:( )(A)甲没有盗窃的故意所以其行为不成立盗窃罪(B)甲没有盗窃的故意,但具有侵占的故意,所以其行为成立侵占罪(C)甲具有盗窃的故意。但存在可避免的违法性认识错误,其行为仍然成立盗窃罪(D)甲具有盗窃的故意,但存在不可避免的违法性认识错误其行为不成立盗窃罪25 甲 14 周岁生日当天,其父乙带其到动物园玩耍
16、。在动物园内,两人不断向猴子抛洒瓜子等食物,遭到管理员丙劝阻。二人即将随身携带的鞭炮点燃投向猴群,管理员无奈将二人交与安保人员丁。在丁劝阻不能的情况下,将二人赶出动物园。二人非常气愤,遂再次买票进入动物园内,故意抛洒食物引出管理员丙,乙佯装与丙争执甲用事先准备好的木棒从背后击打丙的脑袋。丙在倒下过程中脑袋撞上石凳鲜血直流。乙带甲离开现场弃之不理。安保人员丁看到后恐二人报复自己,遂装作没有看到丙被打伤,转身离开。另一游客戊好心将丙拉起,并背着送往医院,后医生说如将丙保持静止并得到救治,丙有生存的可能,但因跑动过程中造成脑损伤,丙死亡。26 对甲、乙不顾管理员与安保人员的劝阻向动物抛掷食物和鞭炮的
17、行为,下列分析错误的有:( )(A)甲、乙二人构成了妨害公务罪(B)乙构成以危险方法危害公共安全罪(C)甲和乙是共同犯罪(D)甲不负刑事责任乙构成妨害公务罪27 甲将丙打伤,对甲的行为定性,下列分析错误的有:( )(A)甲已满 14 周岁,应负刑事责任(B)甲未达刑事责任年龄,不负刑事责任(C)甲实施了杀人、伤害行为并且造成了死亡后果,应负刑事责任(D)甲已构成了故意杀人罪28 对乙的行为定性,下列分析错误的有:( )(A)乙构成故意伤害罪(B)乙构成故意杀人罪(C)乙与甲构成共同犯罪(D)乙不构成犯罪29 对丁的行为定性,下列分析正确的有:( )(A)丁对丙无救助的义务(B)丁对丙有救助的义
18、务(C)丁构成不作为犯罪(D)丁不构成不作为犯罪30 对戊的行为定性,下列分析正确的有:( )(A)戊因疏忽大意造成丙的死亡,已构成过失致人死亡罪(B)戊对丙没有救助义务,对丙的死亡不承担刑事责任(C)戊对丙有救助义务,但不应当对丙的死亡承担刑事责任(D)戊应当预见其行为可能造成丙的死亡,具有故意杀人的间接故意法律职业资格卷一(刑法)模拟试卷 2 答案与解析一、单项选择题每题所给的选项中只有一个正确答案。本部分 1-50 题,每题 1 分,共 50 分。1 【正确答案】 C【试题解析】 本题考查不作为犯罪的判断。故意犯罪也能成为作为义务的来源。因此,乙杀丙后对丙的生命具有救助义务那么乙不救助就
19、成立不作为的故意杀人罪。路人甲劝阻乙救助丙,使丙不能得到救助,甲就成为乙不作为犯罪的教唆犯。【知识模块】 犯罪构成2 【正确答案】 A【试题解析】 本题考查事实认识错误。甲的行为属于对象错误因为他在诈骗时对行为对象发生了认识错误,是对着丙进行诈骗的。根据法定符合说,这种对象错误仍然成立犯罪既遂。【知识模块】 犯罪构成3 【正确答案】 D【试题解析】 本题考查刑法上的因果关系。乙的死亡是由自己的自杀行为导致的而人因为感觉到难受就自杀是很异常的事情,因此,甲的行为与乙的死亡之间不具有刑法上的因果关系,甲不必为乙的自杀负责。【知识模块】 犯罪构成4 【正确答案】 C【试题解析】 本题考查犯罪客观方面
20、中的行为对象。“妇女”是指已满 14 周岁的女性,“儿童”指不满 14 周岁的男童或女童,拐卖妇女、儿童不包括已满 14 周岁的男子。【知识模块】 犯罪构成5 【正确答案】 C【试题解析】 本题主要考查的是我国刑法对刑事责任年龄的规定以及已满 14 周岁不满 16 周岁的人能否犯转化型抢劫罪的问题。甲在外面放风,对乙的杀人行为客观上并未提供实质性的帮助,主观上对此也不知情,故甲的行为只构成盗窃罪。乙的行为属于刑法第 269 条规定的情形,但根据最高院的司法解释,已满 14周岁不满 16 周岁的人在盗窃过程中,为窝藏赃物、抗拒抓捕或者毁灭罪证而当场使用暴力或者以暴力相威胁的,不构成抢劫罪;如果故
21、意致人死亡的,按故意杀人罪追究刑事责任。据此,C 项正确。【知识模块】 犯罪构成6 【正确答案】 B【试题解析】 本题考查犯罪故意。跳楼是他人的自主行为,不是围观者逼迫下的行为。这种情况下。围观者即使有让他人跳楼的故意,也不是杀人的故意。如果围观者亲自上楼将他人推下楼,则围观者构成故意杀人罪。【知识模块】 犯罪构成7 【正确答案】 D【试题解析】 本题考查精神病人的刑事责任。参考刑法第 18 条对精神病人刑事责任的规定。【知识模块】 犯罪构成8 【正确答案】 A【试题解析】 本题考查不作为犯罪的构成要件。必须具有法定的作为义务才可能构成不作为犯罪。甲没有制止妻子受贿的法定作为义务,甲的行为不属
22、于不作为的帮助。因此不成立受贿罪的共犯。【知识模块】 犯罪构成9 【正确答案】 B【试题解析】 本题考查行为人的主观罪过问题。行为人在看不清楚的情况下,明知道可能错伤人甚至错杀人,仍然开枪,构成故意杀人罪,主观上为间接故意。【知识模块】 犯罪构成10 【正确答案】 D【试题解析】 本题考查意外事件与犯罪行为的区别、疏忽大意的过失与意外事件的区别。张某对当天新买的煤油里在油脂公司被掺杂进汽油的事实无法预见也不应预见,对危害社会的结果也同样不能预见、不应预见,因此是意外事件。【知识模块】 犯罪构成11 【正确答案】 C【试题解析】 本题考查犯罪的主观方面。张某对 B 的死亡结果应当预见而并未预见,
23、致使发生了死亡结果,且他并无伤害的故意,所以应构成过失致人死亡罪,并且属于疏忽大意的过失。【知识模块】 犯罪构成12 【正确答案】 B【试题解析】 甲虽然起意想杀死其妻乙,但案发时甲没有杀乙的念头。所以,甲不具有杀人的故意。疏忽大意的过失与过于自信的过失最大的区别就是是否已经预见自己的行为可能造成危害社会的结果。疏忽大意是无认识过失,过于自信的过失是有认识的过失。行为是否已经认识或者预见一般要在案件中用相关的事实表述出来。本案中,甲应当预见自己行为的后果,但由于疏忽大意没有预见,因此,是疏忽大意的过失。本题中并没有相关事实表明甲已经认识到枪口朝向了乙相反是在与乙交谈的过程中不经意地将枪口朝向了
24、乙这表明甲没有预见自己的行为可能造成危害社会的结果。属于无认识的过失。【知识模块】 犯罪构成二、多项选择题每题所给的选项中有两个或两个以上正确答案,少答或多答均不得分。本部分 51-90 题,每题 2 分,共 80 分。13 【正确答案】 B,D【试题解析】 本题考查我国刑法对刑事责任年龄的规定。根据最高人民法院关于审理未成年人刑事案件具体应用法律若干问题的解释,对于已满 14 周岁不满16 周岁的未成年人实施盗窃、抢夺、诈骗后,为了抗拒抓捕、毁灭罪证等打伤(致人重伤)打死被害人或其他抓捕人员的,按故意伤害罪、故意杀人罪定罪,可知 B项正确。根据我国刑法对刑事责任年龄的规定可知 D 项正确。【
25、知识模块】 犯罪构成14 【正确答案】 A,B【试题解析】 本题考查行为人的主观罪过问题。直接故意,是指明知自己的行为会发生危害社会的结果,并且希望这种结果发生的心理态度。间接故意,是指明知自己的行为可能发生危害社会的结果,并且放任这种结果发生的心理态度。间接故意的意志因素,是指行为人放任危害结果发生的心理态度。这里的“放任”是指行为人在认识到某种危害结果可能发生的情况下,虽然不是积极地追求这种结果发生但也没有采取相应的措施设法避免这种危害结果发生而是听任危害结果发生;结果发生与否,都不违背行为人的意志。本题中,甲毒死乙是杀人的直接故意。甲的目的在于毒死乙,不是希望丙死亡,但对丙的死亡却持听之
26、任之的态度,这便是放任的心理态度,因此是间接故意。【知识模块】 犯罪构成15 【正确答案】 A,C【试题解析】 本题考查相关犯罪的客观构成要件要素问题。一般情况下,犯罪的时间、地点与方法并不是犯罪构成客观方面的因素,只有在某些特殊的犯罪中法律才把它们规定为犯罪构成的要素。根据刑法第 340 条的规定,违反保护水产资源法规,在禁渔区、禁渔期或者使用禁用的工具、方法捕捞水产品,构成非法捕捞水产品罪。刑法第 109 条规定,国家机关工作人员在履行公务期间,擅离岗位,叛逃境外或者在境外叛逃的,构成叛逃罪。可见,叛逃罪对时间有特定要求。虚报注册资本罪与倒卖文物罪均没有时间、地点或者方法上的要求。【知识模
27、块】 犯罪构成16 【正确答案】 A,C,D【试题解析】 本题考查对具体因果过程的认识错误问题。甲的行为属于刑法上因果关系的错误中的事前故意,所谓事前故意,是指行为人误认为第一个行为已经造成危害结果,出于其他目的实施了第二个行为。但实际上是第二个行为才导致预期的结果发生的情况。如甲以杀人故意对乙实施打击,造成乙休克之后,甲以为乙已经死亡,为了毁灭罪证,将乙扔到水里。实际上乙是被水溺死的。这种情况下,不影响故意犯罪的成立和犯罪的形态。【知识模块】 犯罪构成17 【正确答案】 A,B,C【试题解析】 本题考查犯罪故意与过失的认定。甲因为争执而推乙一掌从客观行为来看甲的行为不是伤害行为。甲也没有伤害
28、故意。但是甲应当预见在路边推乙一掌。可能导致乙被过路汽车轧死。所以,甲构成过失致人死亡罪。【知识模块】 犯罪构成18 【正确答案】 C,D【试题解析】 本题考查不作为犯罪。选项 A 一般公民发现他人建筑物发生火灾而故意不报警的,并不成立不作为的放火罪。因为这种行为的危害性和作为的防火行为的危害性并不相当。选项 B 荒山狩猎人没有法定的救助义务,所以不成立不作为犯罪。选项 C 父母有法定的制止义务选项 D 宠物饲养人有法定的制止义务因此成立不作为犯罪。【知识模块】 犯罪构成19 【正确答案】 A,B,D【试题解析】 本题考查刑法上因果关系的判断。在行为人实施暴力威胁抢劫财物的情形。如果行为人当场
29、使用暴力相威胁,使受害人不敢反抗。失去抵抗能力,而当场劫取财物应定抢劫罪。行为人扬言将要施加暴力相威胁,以后索取财物的应定敲诈勒索罪。因此正确区分两罪的关键是:如果是当场施加暴力相威胁强迫当事人将来给付财务的就是敲诈勒索罪;如果是当场施加暴力相胁迫并且当场劫取财物的,按照抢劫罪定罪处罚。因此,甲使用暴力手段非法取得了乙的财物。具有刑法上的因果关系,构成了敲诈勒索罪的既遂。【知识模块】 犯罪构成20 【正确答案】 A,C【试题解析】 本题考查犯罪主观方面。犯罪故意是明知自己的行为会发生危害社会的结果,而希望或者放任这种结果发生的心理态度。直接故意,是指行为人明知自己的行为必然或者可能发生危害社会
30、的结果,并希望这种结果发生的心理态度。间接故意,是指行为人明知自己的行为可能发生危害社会的结果,而放任这种结果发生的心理态度。直接故意与间接故意的区别主要如下:(1)从认识因素上看,直接故意的行为人是认识到危害结果的必然发生或可能发生;间接故意的行为人是认识到危害结果的可能发生。(2)从意志因素上看,直接故意是希望即积极追求危害结果的发生;间接故意是放任结果发生。有观点认为,明知结果的必然发生而持放任态度时,也应属于间接故意。我们认为不存在行为人认识到结果必然发生而加以放任的情况。因为放任是对危害社会的结果采取了听之任之的态度其前提是危害结果存在发生与不发生这两种可能性时,只有如此,行为人才可
31、能存在后果发生也可以不发生也可以的心理态度。(3)特定结果发生与否。对两种故意及其支配下的行为定罪的意义不同。直接故意其行为性质和结果性质是同一的,其结果也是特定的,危害结果发生与否,不影响定罪,而是在以结果为既遂要件的犯罪里是区分既遂与未遂的标志。间接故意,特定的结果可能发生,也可能不发生,结果发生与否都不违背其意志当仅有行为而无结果时,尚不能认定构成此种犯罪。本题中,A 选项正确,B 选项错误,B 项中甲是发生了对象认识错误,但其主观方面是直接故意。选项 CD 考查犯罪过失,C 项甲应当预见可能发生危害结果。因为疏忽大意而没有预见,应认定为过失致人重伤罪,D 项甲对其母亲被烧死的结果无法预
32、见,所以并不构成过失致人死亡罪。【知识模块】 犯罪构成21 【正确答案】 C【试题解析】 本题考查亲告罪与非亲告罪间的辨别。甲打骂致乙失明不是亲告罪中的虐待罪,已满足了故意伤害罪的构成要件。【知识模块】 犯罪概说22 【正确答案】 A【试题解析】 本题考查的是因果关系的错误中的构成要件的提前实现也称犯罪结果的提前实现。要认定这种行为是否成立故意犯罪既遂关键看该行为是否进入实施阶段、属于实行行为,如果进入实行阶段,则该损害结果就属于既遂结果如果没有进入实行阶段,则就故意犯罪而言,只能成立犯罪预备。投放安眠药的行为是一个直接的杀人行为,因此甲的行为成立故意杀人既遂。【知识模块】 犯罪构成23 【正
33、确答案】 A,B,C,D【试题解析】 本题考查刑事责任年龄。参考刑法第 17 条与最高人民法院关于审理未成年人刑事案件具体应用法律若干问题的解释,已满 14 周岁不满16 周岁的人,犯八种罪应当负刑事责任,CD 项属于八种罪中的贩卖毒品和强奸。同时,这八种犯罪,是指具体犯罪行为,而不是具体罪名。只要故意实施了杀人、伤害行为并且造成了致人重伤、死亡后果的,都应负刑事责任。因此 AB 项应负刑事责任。【知识模块】 犯罪构成24 【正确答案】 A,B,C【试题解析】 本题考查犯罪的主观方面,我们一定要理解掌握其基本概念并注意以下区别。(1)直接故意:明知和希望;间接故意:明知和放任。从直接故意来看。
34、明知自已的行为必然发生结果,或者明知自己的行为可能发生结果;从间接故意来看,只能是明知自己的行为可能发生危害结果。(2)疏忽大意的过失和过于自信的过失的区别。疏忽大意的过失:没有预见而应当预见(无认识的过失);过于自信的过失:已经预见轻信能够避免而导致危害结果发生(有认识的过失),应当避免过于自信而没能避免。(3)过于自信的过失和间接故意区别。都是预见了危害结果可能发生。但可能的含义不同:在间接故意中的可能是现实可能,过于自信中的可能是抽象可能(可能性转化为现实性的距离不一样);两者在意志因素上区别:间接故意对危害结果是容忍态度,因此没有采取措施阻止和避免危害结果发生;过于自信的过失中行为人不
35、希望危害结果的发生。根据上面理论,在 A 中,点燃打火机肯定是故意的,但这个故意不是对火灾之危害结果的故意,事实上张某对于发生火灾的后果在当时是没有预见的,但他应当预见这样的后果,只是由于疏忽大意而没有预见所以应当定失火罪而不能定放火罪。在 B 中,应该认定,王某应该明知赵某的死亡是必然发生的这就否定了间接故意的成立,间接故意只能是放任可能发生,也可能不发生。因此,应认定为直接故意。在 C 中,根据过于自信的过失与间接故意的区别。完全可以认定钱某的行为是间接故意而不是过于自信的过失。在 D 中,很明显是过于自信的过失。【知识模块】 犯罪构成25 【正确答案】 A,B,D【试题解析】 甲认为偷了
36、赃车不犯法。说明主观上有盗窃的故意,AB 项错误。对法的状况产生了疑问时,如果行为人没有认真地考虑疑问,实施了违法行为时,就属于可以避免的违法性认识错误应当成立故意犯罪,因此,甲构成盗窃罪,D项错误。【知识模块】 犯罪构成【知识模块】 犯罪构成26 【正确答案】 A,B,C,D【试题解析】 甲、乙不顾管理员与安保人员的劝阻向动物抛掷食物和鞭炮,社会危害性显著轻微,不构成犯罪。【知识模块】 犯罪构成27 【正确答案】 A,C,D【试题解析】 周岁的计算,应当以实足年龄为准,即从行为人 14 岁或 16 岁生日的第二天起才能视为已满 14 周岁或 16 周岁。【知识模块】 犯罪构成28 【正确答案】 A,C,D【试题解析】 甲、乙共同实施犯罪,但甲不足刑事责任年龄,不负刑事责任,与乙不构成共同犯罪,敲击头部应当预见致人死亡的后果而行为人内心希望结果发生。故乙单独成立故意杀人罪。【知识模块】 犯罪构成29 【正确答案】 B,C【试题解析】 动物园的保安是动物园的监管者,对动物园内人员具有救助义务,因此,丁对丙具有救助义务,对丙的损害结果构成不作为犯罪。【知识模块】 犯罪构成30 【正确答案】 B【试题解析】 戊作为游客不是监管者,没有救助义务对丙的救助是见义勇为,对于因送丙就医的方式造成丙的死亡没有预见性,丙的死亡属于意外事件戊不应负刑事责任。【知识模块】 犯罪构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