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职业资格类试卷]教师公开招聘考试(中学历史)模拟试卷28及答案与解析.doc

上传人:sumcourage256 文档编号:895208 上传时间:2019-02-26 格式:DOC 页数:23 大小:62.50KB
下载 相关 举报
[职业资格类试卷]教师公开招聘考试(中学历史)模拟试卷28及答案与解析.doc_第1页
第1页 / 共23页
[职业资格类试卷]教师公开招聘考试(中学历史)模拟试卷28及答案与解析.doc_第2页
第2页 / 共23页
[职业资格类试卷]教师公开招聘考试(中学历史)模拟试卷28及答案与解析.doc_第3页
第3页 / 共23页
[职业资格类试卷]教师公开招聘考试(中学历史)模拟试卷28及答案与解析.doc_第4页
第4页 / 共23页
[职业资格类试卷]教师公开招聘考试(中学历史)模拟试卷28及答案与解析.doc_第5页
第5页 / 共23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1、教师公开招聘考试(中学历史)模拟试卷 28 及答案与解析一、单项选择题1 伊懋可的“ 高水平陷阱”理论认为:由于中国人口众多,就必须全力发展农业技术,以致于欧洲工业革命时,中国农耕技术远远领先欧洲。农业技术的改进所带来的收益完全被新一轮的人口增长所吞噬,而人口的增长又进一步带动农业技术的改进,如此往复,较高的农业水平维持了巨大的人口。明末和清朝的中国遭遇到了资源约束的瓶颈,无法取得进一步的发展。由此看出该理论试图分析( )。(A)中国小农经济产生的原因及其地位(B)中国农业技术领先欧洲的原因(C)中国近代工业产生迟于西方的原因(D)中国古代人口不断增长的原因2 斯塔夫里阿诺斯的全球通史中记载中

2、国古代的一种学说,主张“信奉者应抛弃志向,避开荣誉和责任,在沉思冥想中回归大自然。理想的臣民有粗大的骨骼、强壮的肌肉和空空如也的脑袋;而理想的统治者则是清心寡欲地治理人民”。这种学说属于( ) 。(A)儒家(B)墨家(C)法家(D)道家3 斯塔夫里阿诺斯在全球通史中说,秦朝灭亡后“法家学说信誉扫地,而儒家学说被长期推崇为官方教义。不过,从某种意义上说,这也是法家的一个胜利”。这个“胜利”指的是( ) 。(A)法家思想是新儒学的核心(B)法家学说被董仲舒吸收(C)儒家思想已经失去了先秦的“民本”特色(D)“独尊儒术 ”体现了法家的思想专制原则4 公元 829 年,日本记载:“传闻唐国之风,渠堰不

3、便之处,多构水车。无水之地以斯不失其利。此间之民,素无此备,动若焦损,宜下仰民间,作备件器,以为农业之资,其以手转、以足踏、服牛回等备随便宜。”该记载( )。(A)说明日本效法唐朝改革政治制度(B)证实唐代水车灌溉技术传人日本(C)彰显中日之间经济文化水平相当(D)体现出唐代农业自给自足的特点5 据嘉庆两淮盐法志.科举志记载:明代两淮共取进士 137 名,其中徽、晋、陕籍 106 名;共取举人 286 名,其中徽、陕、晋籍者 213 名,均占 70以上,盖皆商人子弟。这说明此时期( )。(A)部分地区的商人广泛享有科考权(B)市籍者不得宦的古训彻底被打破(C)商人参与科考的各项限制被放宽(D)

4、政府控制商人势力维护专制集权6 吕思勉先生说:“ 大同时代的境界,永存于人类记忆之中。不但孔子,即先秦诸子,亦无不如此。” 如孔子主张 “克己复礼”,老子幻想回到“小国寡民” 的社会去,墨子主张“兼爱 ”思想。先秦诸子回归三代的复古情绪,主要反映了( )。(A)先秦诸子开历史倒车的落后思想(B)社会的进步与付出的代价之间的矛盾(C)社会变革是历史发展的潮流(D)先秦诸子学说的多样性、复杂性7 “入宋以来,湖北地区的粮食产量一直位于全国前列,湖北农业在全国经济生活中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这一现象本质上反映了( )。(A)粮食种植日益集中(B)经济重心逐渐南移(C)农田面积大量增加(D)耕作方法不

5、断改进8 历史学家钱穆曾说:“ 故中国政制之废宰相,统政府于王室之下其事乃起于明而完成于清,则相沿亦已六百年之久。”据此,可以得出的合理推断是( )。(A)明以前政府权力完全被丞相掌控(B)废除丞相后六部直接隶属于皇帝(C)明以前实行皇帝与丞相分权制度(D)丞相制度经过六百多年才被废除9 唐人有诗云:“ 九秋风露越窑开,夺得千峰翠色来。” 但直到 1987 年,陕西扶风法门寺出土了十多件精美的秘色瓷,最终印证了唐代就生产秘色瓷而非五代。以上材料说明获取史料的有效途径有( )。文学记载侧面反映 考古发掘史书记载民间传说(A)(B) (C) (D)10 有学者认为清末以来,中国发生三场“国进民退”

6、( 国营经济与民营经济的进退)第一场就引爆了辛亥革命,第二场导致了国民党政权的垮台,第三场将国民经济拖到了崩溃边缘其中“ 第二场 ”指的是( )。(A)清政府宣布“ 铁路国有” 政策(B)国民政府开展“国民经济建设运动”(C)国民政府国营企业的急剧膨胀(D)公私合营企业全部变成了国营企业11 从鸦片战争到五四运动中记载:“今天,随便走进哪一家农户,人们都可以看到曾经是不可缺少的纺车,都蒙上了尘土,被人遗忘了。一捆搁机器压的孟买棉纱似乎使人注意到手纺车已经不合时宜了。”这种现象反映的实质问题是( )。(A)面纱主要依赖进口(B)面纱产量大量积压(C)经济危机已经出现(D)自然经济逐渐解体12 1

7、 896 年初,御史王鹏运建议清廷“特谕天下,凡有矿之地,一律准民招商集股,呈请开采,地方官认真保护,不得阻挠”。清廷户部和总署对议奏照准。材料反映了( )。(A)政府呼吁开禁(B)政府放宽对民问设厂的限制(C)政府允许自由办厂(D)政府准许采用官商合办形式13 1930 年 5 月,红旗发表了署名信件,明确指出共产党应当以大部分力量发展农村工作,革命形势占据了广大农村后,就可以联合起来包围城市,用广大的农村革命势力向城市进攻,这样必将取得胜利。材料表明当时的革命斗争需要( )。城市革命连为一体 进行土地革命开展武装斗争 建设根据地(A)(B) (C) (D)14 “凡最近数十年来有志革新之士

8、,莫不讴歌欧美,力求步趋。迷于彼而忘其我,拘于貌而忽其情。反观祖国,凡彼之所盛自张扬而夸道者,我乃一无有。于是中国自秦以来两千年,乃若一冬蛰之虫,生气未绝,活动全失。”钱穆的上述观点的核心是( ) 。(A)新文化运动仍未摆脱传统文化精髓(B)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有其闪光之处(C)对推动了中国进步的革命党表示赞赏(D)主张积极汲取传统资源促进社会转型15 胡适和蒋梦麟在五四运动一周年之际提醒学生,最不可少的精神之一是,在团体生活中要容纳反对党的意见。现在学生会议的会场上,对于不肯迎合群众心里的言论,往往有许多威压的表示,这是暴民专制,不是民治精神。这里所说的“最不可少的精神” 主要是指( )。(

9、A)自由精神(B)平等精神(C)民主精神(D)科学精神16 19 世纪后期报刊上诸如论中西历之所以不同中西饮食异宜说论中西民情不同中西政情之别一类文章屡见不鲜。而且随着时间的推移,中西比较的范围在逐渐扩大,涉及政治、经济、文化、军事、外交、习俗、法律、思想、学术等各个领域。这一现象表明中国知识分子( )。(A)放弃了儒家是古非今的传统观念(B)突破了“中体西用” 思想的束缚(C)知识结构与认知空间的重大变化(D)传统思维方式发生了重大改变17 20 世纪 30 年代初国民政府与列强谈判后颁布了一系列进出口新税则,将进出口税分为了 75到 50共 14 级累进税率打破了“值百抽五” 的不分等级的

10、旧税率。这种变化使中国( )。(A)民族工业得到有效保护(B)政府财政大幅度增加(C)关税自主得到了实现(D)基本掌握海关行政管理权18 1902 年,梁启超首先提出了“中华民族” 的概念,五四运动之后, “中华民族”一词逐渐普及几乎家喻户晓。“中华民族” 概念从产生到被认同的背景应该是 ( )。(A)民族危机不断加深(B)维新思想初见端倪(C)资本主义缓慢发展(D)军阀割据战火连年19 “不采取任何调控措施是不合理的我一直深信中国在(20 世纪)50 年代早期以及(20 世纪)70 年代后半期之后,选择了一条最适合自身发展的道路。”材料中说的“最适合自身发展的道路” 指的是( )。(A)发挥

11、市场对经济发展的作用(B)推动国民经济均衡发展(C)发挥政府对经济发展的作用(D)融人经济全球化的浪潮20 一个童养媳的新生(1950 年 9 月 1 日解放日报):“我在小姊妹的帮忙下,加入了家庭妇联。我看见姊妹们加紧生产,努力学习文化,便愈感到自己的落后,我要好好地向姊妹们学习,我也加入了学习班。新婚姻法颁布以后,小姊妹张丽娟告诉我,说可以到家庭妇联申请向朱家离婚,婆婆没有理由阻拦我,于是我离婚了,我自由了。“材料中促成“我”婚姻态度转变的社会条件不包括( )。(A)社会制度的变革(B)社团组织的支持(C)法律保障(D)西方民主思想的传播21 湖北农民彭立成家 1974 年的春联是“过年只

12、有两升米,压岁并无一分钱” ,1983年的春联是“ 人有勤劳致富两只手,家有吃穿住用四不愁” 。春联反映了湖北农村的巨大变化导致这一变化的主要原因是( )。(A)进行土地改革,废除旧制度(B)开展农业改造,确立公有制(C)建立人民公社,追求高速度(D)实施联产承包进发新活力22 “文革”期间,一大批有强烈爱国心和责任感的科学家和工程师,如“两弹一星”元勋钱学森等在恶劣环境下,努力工作,使我国科技成果取得了重大突破。这些成果包括( ) 。第一颗原子弹爆炸成功世界上首次人工合成结晶牛胰岛素 第一颗氢弹爆炸成功把第一颗人造地球卫星送人预定轨道(A)(B) (C) (D)23 1967 年 1 月,出

13、现“ 一月风暴 ”的是( )。(A)上海(B)北京(C)广州(D)武汉24 罗马法史中写道:“航海家和商人们活动的蓬勃发展早在罗马统治扩张之前就已经出现了,它一直伴随着并且最终超越了罗马的扩张,商业繁荣自然而然地导致形成一系列体现着商品经济现实的法律关系。”由此可见( )。(A)商人们成为罗马法的主导者(B)核心内容是保护商品经济发展(C)罗马法的形成导致罗马人扩张(D)商品经济的发展和罗马法的形成相辅相成25 古罗马法学家西塞罗曾经说过:“如果无知、笨拙的人开出的不是治病的药而是致命的毒物,这就不可能称之为医生的药方;同样,一个民族的任何法规也不能称之为法律即使该民族不管这是一个毁灭性的规则

14、而已接受了它。”作者意在说明( )。(A)“恶法非法 ”是古罗马的立法原则(B)法律的目的就是为了保护弱者(C)法律的合理与否决定国家兴衰(D)法律的制定应该遵循自然理性26 美国历史学家斯塔夫里阿诺斯指出:“正如整个世界感受到斯蒂芬孙的机车、富尔顿的汽船和加特林机枪的影响一样,它也感受到独立宣言人权和公民权宣言和共产党宣言的影响。”斯塔夫里阿诺斯在这里说明的是( )。(A)世界各地的横向联系进一步加强(B)工业革命对历史发展的重大影响(C)美国革命和法国大革命影响深远(D)科技革命对社会的影响越来越大27 斯塔夫里阿诺斯在全球通史中曾引用过一句名言:“有力量者应该有所获,能有所获者应该保持所

15、获。”与此观点类似的是( )。(A)相对论(B)量子理论(C)进化论(D)电磁学理论28 美国宪政里程指出:“美国法治的中心内容是政府是自由的,是具有道德的人们自愿同意的人为产物,不存在天然的政治权威。”这一思想源于( )。(A)卢梭的社会契约论(B)伏尔泰的天赋人权(C)孟德斯鸠的三权分立(D)西塞罗的自然法思想29 18 世纪末 19 世纪初西方某文学流派“以艺术的方式描摹了这一特定时代人的激荡、亢奋而敏感、纤弱的心灵世界,展现了有着强烈个性扩张欲望的自我”。其创作风格是( ) 。(A)古典主义(B)现实主义(C)浪漫主义(D)现代主义30 有学者指出“ 那些为 17 世纪的大部分欧洲人难

16、于理解和在当时的大不列颠尚未获得全胜的原则(自由与平等),已在新英格兰(英国在北美的殖民地)的法律上得到了全部承认,并被订于法律的条款之内。”对这句话的正确理解是( )。(A)17 世纪的新英格兰已是一个法制国家(B) 17 世纪的英国还处于封建势力的统治之下(C)美国的民主政治早在 17 世纪就开始孕育(D)欧洲在 17 世纪时并未受到文艺复兴的影响31 美国历史学家小阿瑟施莱辛格曾说:“尼克松和基辛格这对奇特的搭档毕竟使美国的外交政策甩掉了包袱,冲出了禁区,使全国的视线从意识形态转向了地缘政治,并且调整了美国政策以适应国际关系结构中的深刻变化。”从材料中可以看出,尼克松任美国总统期间调整外

17、交政策的特点是( )。(A)维持美苏两极格局(B)放弃霸权主义政策(C)推行现实主义外交(D)淡化意识形态分歧32 诺贝尔经济学奖获得者约瑟夫斯蒂格利茨说:“(1944 年)世界花了 15 年时间和一场世界大战的代价才坐在一起弥补全球金融的漏洞,正是这样的漏洞与其他因素一起导致了经济大萧条。”当时修补“ 漏洞”的主要措施是( )。(A)召开布雷顿森林会议,建立货币体系(B)成立欧洲共同体,推动经济一体化(C)签署 关贸总协定,推行自由贸易(D)建立世界贸易组织,促进经济增长33 1981 年 1 月,年 70 的罗纳德威尔逊.里根就任美国第 40 任总统,他没有学过经济专业却在最危难的时候带领

18、美国走出“滞胀” 泥潭,“里根经济学”成为世界经济史上一个响当当的学说。下列经济措施最有可能属于“里根经济学” 的是( )。(A)增加福利投入(B)发展混合经济(C)加大国家对经济的干预(D)奉行自由主义34 亚当.斯密竭力倡导的经济自由化竟然在现实中会遭遇如此的困境,并出现如此的“异化”。这种“异化”在二十世纪的突出表现为( )。(A)国民经济军事化(B)经济出现垄断现象(C)国家干预调控(D)普遍推行福利政策35 美国 20 世纪 30 年代的经济大萧条和罗斯福新政推出的农业调整法规定:对于自愿减少耕地的农民给予津贴,对于与政府合作的农业给予商品贷款,而将其耕地减少 30的棉花种植者课用其

19、收成作担保。这种新农业政策的目的是( )。(A)扩大就业(B)克服生产过剩(C)解决农民福利(D)提高耕地利用率二、材料分析题36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 所谓直接民主,指的是统治者与被统治者的身份的重合公民作为国家的主人直接管理自己的事务,而不通过中介和代表。直接参与、直接选举和全民公决都具有直接民主的因素,但不构成体制上的直接民主,如通过全民公决来决定该国家的统一与独立等。直接民主的一种涵义指的是整个国家在体制上的直接民主,例如雅典民主。这种体制上的直接民主的典型制度安排是,公民大会是最高的立法机关,每年开会约 40 次,每次一整天。法定人数是 6 000 人,另有 500 人会议,由

20、 10 个部落中各派出 50 人参加,负责日常的行政事务。严格意义上的直接民主仅指的是国家体制上的直接民主。时至今日,世界上已经没有一个国家在体制上实行直接民主。摘自直接民主与间接民主材料二 黄遵宪在 1882 年一 1885 年出任大清国驻美国旧金山总领事,并于 1884 年亲眼目睹美国总统大选。黄遵宪把当时的见闻写进纪事一诗:“击我共和鼓,吹我共和笳,书我共和簿,擎我共和花。请听吾党语,汝众勿喧哗。”“彼党讦此党,党魁乃下流。少作无赖贼,曾闻盗人牛。又闻挟某妓,好作狎邪游。聚赌叶子戏,巧术妙窃钧。面目如鬼蜮,衣冠如沐猴。隐匿数不尽,汝众能知否?是谁承余窍,竞欲粪佛头? 颜甲十重铁,亦恐难遮

21、羞。此党讦彼党,众口同一咻。”“最后手高举,明示党议决。”“乌知举总统,所见乃怪事。怒挥同室戈,愤争传国玺。大则酿祸乱,小亦成击刺。寻常瓜蔓抄,逮捕遍官吏。至公反成私,大利亦生弊。”问题:(1)结合所学知识,分析“ 时至今日,世界上已经没有一个国家在体制上实行直接民主”的原因。根据材料二谈谈黄遵宪对待美国大选的认识。材料三 本来临时约法草案在拟定时,采用的是总统制,但是到 1912 年 2 月 7日参议院开始议审议临时约法草案时,却改为所谓的责任内阁制。对此,参与立法的当事人直隶省参议员谷钟秀说:“各省联合之始,实有类于美利坚十三州联合,因其自然之势,宜建为联邦国家故采美之总统制。自临时政府成

22、立后,感于南北统一之必要,宜建为单一国家,如法兰西之集权政府,故采法之内阁制”。正是因为总统人选发生变化,参议院才猝然决定在约法中增设国务总理一职,企望通过这一变动,所谓的责任内阁制。单从制度层面来讲,总统制与责任内阁制各有长短很难说孰优孰劣。民国初年的政政体制度体现多元的政治利益格局。宋教仁与民初制宪的政体选择(2)根据材料三,结合所学知识说明中华民国临时约法“采法之内阁制” 的主要原因。与材料二相比,中华民国临时约法的制定有何特点?36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 明治初期,日本与欧美列强签订的不平等条约,严重威胁日本民族独立。1869 年,在英国支持下,日政府断然拒绝了美国要求修建江户一

23、横滨之间铁路的权利。1872 年,明治政府派遣使节团先后访问美、英等国,就不平等条约问题与各国谈判。结果各方见解相差甚远,交涉终止。日本认识到,要想在这个世界上独立建国,必须富国强兵,到 19 世纪 70 年代,日本初步取消了外国在日享有的重大不合理权益。1874 年,日本在美国的支持下武装侵略中国台湾。开始“耀国威于海外”。1875 年,日本制造了“ 江华岛事件”,强迫朝鲜开放通商口岸,并攫取免税贸易和领事裁判权。1905 年,日本在日俄战争中获胜,并以此为契机,完全恢复了关税自主。至此,日本人完成了由古代外交体系向近代外交体系的转型。昊廷缪主编日本史材料二 日本帝国 1868 年的明治维新

24、为起点,犹如“彗星那样登上舞台” ,骤然于19 世纪末叶出现在东方,划破了屡受欧美列强殖民侵略而笼罩着亚洲的沉沉黑夜,放射出耀眼的光芒,给沉沦中的东方各国、各民族带来希望。大国崛起解说词问题:37 据材料一,概括日本外交体系向近代转型的主要趋势,并分析其成功的主要原因。38 据材料及所学知识,分析日本外交转型成功产生的重大影响。三、综合分析题38 雅典城邦的民主政治课堂教学实录片段。在学习人教版高中历史必修 I“雅典城邦的政治民主 ”一课时某位老师考虑到“雅典民主”的评价是一个重点、难点,因而为了掌握让同学们它,便设计了一个让学生合作参与的教学活动。在学习本节课前,教师先宣布准备班内选举一名历

25、史课代表,除了讲明历史课代表的职责外,他更多的鼓励学生参选,但有一个条件,每位参选者必须准备 23 分钟的竞选演讲,阐述自己当选后准备如何提高班级的历史学习成绩。在讲完了雅典民主的内容之后,这位老师便宣布准备采用雅典民主的方式选举产生历史课代表。同学们听了都很兴奋,这种兴奋来源于对雅典民主的向往,来源于自己能参与。等到选举时,教师请有意参选的同学到讲台前,然后宣布选举人和被选举人资格。他首先宣布借读生没有选举资格,再宣布没有本市户口的同学没有资格,这样就有几名同学被迫退出选举,对此大家似乎没有太大争议。可当老师宣布女同学没有资格时,女同学大呼不公平,直到老师不得不解释这是按雅典民主程序进行选举

26、后,大家才安静下来。然后老师再宣布每个小组只能出一名代表,又有人退出。随后在剩下的竞选者演讲完了自己的竞选纲领后,由剩下的具有选举权的同学举手表决,这样才选出了历史课代表。选举结束后,老师既请当选者谈感想,也请落选者、女同学、借读生等谈感受,等大家都谈完了对雅典民主的全面、客观的评价也水到渠成了。问题:39 分析该体验式教学案例,你认为该教师在教学中抓住了哪几个重要环节,并加以评述。此外,有哪些不足?40 就历史教学而言,采取体验式教学有哪些难点,在实践中应注意哪些问题?40 阅读下面关于“ 戊戌变法 ”的两种课堂总结方式,回答问题。方式一:为摆脱民族危机和发展资本主义,民族资产阶级掀起了一场

27、维新变法运动,这是先进的中国人探索救国道路的又一次尝试,虽然失败了,但是它就像一粒火种在中华大地上燃起,前仆后继的中国人又开始新的探索,一场更大的风暴即将掀起。方式二:纵观中国历史上的改革,有成功的,例如商鞅变法使秦国慢慢强大起来,北魏孝文帝改革促进民族融合;也有失败的,例如我们今天学习的戊戌变法,虽然失败了,但是客观上也推动了中国社会的发展和进步,是符合历史发展潮流的。问题:41 这是哪两种课堂总结方式?42 请分别说明这两种课堂总结方式的优点。42 下面是某教师讲授“ 当今世界经济全球化趋势 ”一课的教学片段:师:什么是经济全球化趋势?生 1:随着国际性经济交往的日益增多,特别是第二次世界

28、大战后,在高新科技的推动下,世界经济迅速发展,各国、各地区之间的联系越来越密切。从总体上看,世界经济正在逐渐形成一个整体,这种现象被称为“经济全球化趋势” 。师:经济全球化趋势形成的原因和条件是什么?生 2:各国国情不同,要求在经济上寻求国际合作,发挥优势,弥补不足。例如,发达国家希望以最低成本生产质量最好的产品;发展中国家希望既能够维护国家主权又能够发展经济,也积极寻求国际合作。生 3:20 世纪八九十年代,国际形势趋于缓和,和平与发展成为世界的发展趋势。生 4:科学技术特别是交通运输和信息技术的迅速发展,大大缩短了世界各地的时间和空间距离为全球范围的经济活动更提供了便利条件。问题:43 请

29、对该教师的教学方法做出评析。44 结合材料中出现的问题提出建议。教师公开招聘考试(中学历史)模拟试卷 28 答案与解析一、单项选择题1 【正确答案】 C【试题解析】 伊懋可试图通过“高水平陷阱”理论解释中国在明末和清代因遇到资源约束,农业及以农耕技术为代表的生产技术条件发展停滞,没有像西方那样通过技术进步,手工作坊发展成大机器工业。故 C 项正确。2 【正确答案】 D【试题解析】 材料中“回归大自然”“清心寡欲地治理人民”都体现了道家崇尚自然、无为而治的思想,故这种学说应为道家学说。3 【正确答案】 D【试题解析】 根据材料“儒家学说被长期推崇为官方教义”可知儒家思想成为正统思想,董仲舒提出的

30、“独尊儒术”是思想上的大一统、文化专制的体现,其目的也是为了巩固专制主义中央集权,这都体现了法家思想,因此说是法家思想的胜利。D符合题意。A 项错误,法家的严刑峻法与儒家的仁政思想相悖: B 项错误,新儒学的核心是仍是儒家思想;C 项错误,儒家思想虽然得到发展,但是基本的内容并未发生变化。因此排除 A、B、C。4 【正确答案】 B【试题解析】 材料讲的是日本对唐代水车灌溉技术的记载,这也证实唐代水车灌溉技术传人了日本,所以答案选 B。5 【正确答案】 A【试题解析】 通过材料中的数据可知,明代的徽、晋、陕地区商人子弟考取功名的比例很大,说明当时题干所述三个地区的商人可以参加科举考试。享有科考权

31、。对商人参与科考的各项限制政策放宽,题干材料没有明确说明,C 项予以排除。B、D 两项也无法得出。6 【正确答案】 B【试题解析】 春秋战国时期,社会处于急剧变化时期,阶级的分化、战争的频仍、社会道德秩序的崩溃使得先秦诸子对现实采取消极的态度,通过主张回归三代来表达自身对和平、秩序的向往与渴望。这反映出先秦诸子对社会的进步与付出的代价之间的矛盾。7 【正确答案】 B【试题解析】 湖北地区属于南方,“人宋以来”是时间关键词,可以判断 B 项为正确答案。8 【正确答案】 B【试题解析】 材料信息表明,明朝废除丞相制度后,“统政府于王室之下”,延续 600 年之久,说明丞相制度废除后,六部直接隶属于

32、皇帝。其他说法明显错误。9 【正确答案】 A【试题解析】 题干所引用的诗句反映正确;陕西扶风法门寺的考古发掘说明正确;无法从题干材料中反映出来。故选 A 项。10 【正确答案】 C【试题解析】 根据史实可知三场“国进民退”分别是指 1911 年 5 月清政府宣布“铁路国有”政策颁布、抗战胜利后国民政府接收敌伪资产导致国家垄断资本恶性膨胀、1958 年“大跃进”和人民公社化运动。国民政府在 1935 年开展的“国民经济建设运动”为战时政府运用行政力量干预经济提供经验,起到巩固统治的目的与题干表述有矛盾,可以排除。正确答案为 C 项。11 【正确答案】 D【试题解析】 “纺车,都蒙上了尘土,被人遗

33、忘了。一捆捆机器压的孟买棉纱似乎使人注意到手纺车已经不合时宜了”说明自然经济下传统的自给自足的家庭纺织业逐渐衰败。实质上反映自然经济的逐渐解体。12 【正确答案】 B【试题解析】 1895 年甲午中日战争后,清政府被迫签订了屈辱的马关条约,其中赔款达 2 亿两白银使国家财政不堪重负。材料中的描述就是出现在该条约签订后,清政府一定程度上准许民间设厂,其目的是支付战争赔款和改善财政状况。13 【正确答案】 B【试题解析】 “工农武装割据”是毛泽东提出的关于中国革命新道路理论的一个概念。它是指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以武装斗争为主要形式,以土地革命为中心内容,以农村革命根据地为战略阵地的三者密切结合。没

34、有城市革命的内容,排除。14 【正确答案】 D【试题解析】 钱穆的这段话主要表达的核心思想是革命者盲目学习西方而忽视了中国的实际情况,中国虽然没有欧美的先进之处,但两千多年来文明从未断绝,说明传统文化有可取之处希望革命者从传统资源汲取营养促进中国社会转型。15 【正确答案】 C【试题解析】 题干中胡适和蒋梦麟的话核心是要包容不同甚至相反的意见,不可为迎合而对相左的意见采取压制。“最不可少的精神”主要是指民主精神。16 【正确答案】 C【试题解析】 材料提供的中西比较范围的扩大及领域的增多等信息表明,中国知识分子对西方的了解由传统的政治、历法、社会风俗发展到全领域,C 项与题干意思相符。故选 C

35、。17 【正确答案】 B【试题解析】 国民政府颁布的“累进税率”与“值百抽五”的不分等级的旧税率相比,税值大为增加因此可大幅度增加关税收入,进而政府财政大幅度增加。故选 B。18 【正确答案】 A【试题解析】 十九世纪末至二十世纪初正是西方帝国主义掀起瓜分中国狂潮的时期西方列强纷纷在华划定势力范围,设立租借地。结合梁启超提出“中华民族”概念及其普及的时间点可知背景应为民族危机不断加深。所以选择 A。19 【正确答案】 C【试题解析】 中国政府在 20 世纪 50 年代早期采取国家垄断资本主义恢复工农业生产70 年代后半期进行改革开放,以政府引导发展市场经济。这都是发挥政府对经济发展的积极作用。

36、20 【正确答案】 D【试题解析】 解答本题可采用排除法。通过题干材料可知。1950 年时新中国已经成立新民主主义制度下封建包办婚姻视为非法,具备社会制度的变革和法律保障;家庭妇联为“我”提供法律知识宣传可算作社团组织的支持。D 项符合题干需要。21 【正确答案】 D【试题解析】 二十世纪七十年代末八十年代初,为促进经济发展,中国政府对农村经济体制进行改革,推行包产到户、联产到组等生产责任制,农民获得土地经营自主权,提高了生产积极性,促进了农业发展。所以答案选 D。22 【正确答案】 C【试题解析】 根据所学知识可知,项发生在 1964 年, 项发生在 1965 年,项发生在 1967 年项发

37、生在 1970 年,属于 “文革”时期的是 。答案为C。23 【正确答案】 A【试题解析】 “一月风暴”是指上海造反派组织的夺权活动。24 【正确答案】 D【试题解析】 “商业繁荣自然而然地导致形成一系列体现着商品经济现实的法律关系”表明调节商品经济关系是罗马法的重要内容,商品经济的发展和罗马法的形成相辅相成。航海家和商人是商品经济发展的推动力量,但不是法律的主导者,A项错误;罗马法的核心内容是调节各种社会关系以稳定统治,B 项错误:C 项实际是罗马人扩张导致罗马法不断要适应新形势,改变内容。25 【正确答案】 D【试题解析】 题干引用西塞罗的话意在强调民族内部的法规条文不具备成为法律的法理而

38、自然理性则是制定法律真正应该遵循的,D 项正确。题干没有谈到古罗马及其立法原则,A 项排除;B、D 两项也无法从题干中看出来,予以排除。26 【正确答案】 A【试题解析】 斯塔夫里阿诺斯的话中所列举的现代交通工具、武器及重要政治文件分别属于不同国家,整个世界之所以能感受到其影响是因为各地横向联系进一步加强导致的。A 项为正确答案。27 【正确答案】 C【试题解析】 达尔文的进化论认为,生物为了生存需要不断竞争,那些较强的、发生变异的个体将获得较多生存和繁殖的机会,那些有利变异则被世代传递,即“物竞天择,适者生存”,与材料观点类似答案为 C。28 【正确答案】 A【试题解析】 卢梭的中心思想有两

39、点:人是生而自由平等的,国家是人民通过契约这一形式自由协议的产物,国家必须保障这一自由;国家主权在民,推行民主政治,支持民主共和国这一政体。这两点可以说就是此书所要论证的全部,也就是社会契约和人民主权这两个理论。29 【正确答案】 C【试题解析】 材料论述了其创作风格主要是:描摹人的激荡、亢奋而敏感、纤弱的心灵世界展现自我,浪漫主义不再刻意突出人的理性,而是深入发掘人类的感情世界,通过瑰丽的想象和夸张的手法塑造特点鲜明的人物形象,故 C 项正确。古典主义主要是崇尚古风、强调理性而忽略感性,要求克制个人欲望和崇尚自然,故 A 项错误。现实主义主要关注社会问题,典型地再现社会风貌,深入剖析社会生活

40、的本质揭露和批判社会的罪恶,故 B 项错误。现代主义文学属于 20 世纪资本主义文化的一部分。这种文学不主张用作品去再现生活,而是提倡从人的心理感受出发,表现生活对人的压抑和扭曲。故 D 项不符合题意。30 【正确答案】 C【试题解析】 本题主要考查美国民主政治的发展,解答本题要注意时间是在 17世纪。新英格兰为英国在北美的殖民地;英国已获得自由与平等的原则即资产阶级革命已完成,故 A、B 两项错误。文艺复兴发生于 14、15 世纪的意大利,故 D 项表述错误正确答案为31 【正确答案】 C【试题解析】 从材料中的“意识形态转向了地缘政治,并且调整了美国政策以适应国际关系结构中的深刻变化”可以

41、得知尼克松任美国总统期间依据现实情况进行政策调整,即推行现实主义外交故选 C。32 【正确答案】 A【试题解析】 1944 年,吸取 19291933 年经济危机和二战的教训,在美国召开了美国、英国、中国等参加的布雷顿森林会议,决定建立战后国际经济新秩序,杜绝之前的危机再次发生。在这次会议上,成立了国际货币基金组织和世界银行。故选 A。B 项说的是欧洲的一体化建设,与材料无关; C 项是 1947 年签订的;D 项是在 20 世纪 90 年代由关贸总协定发展而来。33 【正确答案】 B【试题解析】 “里根经济学”主要内容包括支持市场自由竞争、降低税收和公共开支、降低政府对企业经营的控制等,实行

42、混合经济。这些政策带来了美国 20 世纪80 年代后的经济持续繁荣,拖垮了苏联东欧社会主义阵营。故本题选 B。34 【正确答案】 C【试题解析】 材料中“经济自由化竟然在现实中会遭遇如此的困境,并出现如此的异化 ”是指资本主义经济出现国家干预调控,这在一定程度上极大限制了经济的自由竞争。这与最初的亚当斯密倡导的经济自由化相违背。其他选项没有理解“异化”的含义,即“相似或相同的事物逐渐变得不相似或不相同。或主体发展到了一定阶段,分裂出自己的对立面,变为了外在的异己的力量”。35 【正确答案】 B【试题解析】 经济危机的表现之一即为农业生产相对过剩,农民利益受到损失,罗斯福新政对农业的调整其目的即

43、为克服农业生产过剩,保证农民的利益。二、材料分析题36 【正确答案】 (1)原因:直接民主制缺乏对群体决策必要的约束机制;过于泛滥的直接民主,成为政治腐败、社会动乱的隐患。黄遵宪以封建皇权思想与儒家伦理观念,认为美式选举要不得,党派相互攻讦扰乱民众判断。容易引起社会动荡。所以大清国坚决不可学习这种共和民主方法,以免误国。(2)原因:维护国家统一,限制袁世凯的权力,防止其专制独裁。特点:制订时间短,仓促完成;政体的选择有一定的随意性;体现多元的政治利益,具有妥协性、包容性。37 【正确答案】 趋势:双轨外交,一方面积极与西方修改不平等条约、争取独立;另一方面通过富国强兵开始向西方列强发起挑战,并

44、积极向外扩张。成功的原因:日本国内进行一系列近代化改革,实现富国强兵;利用西方国家之间的矛盾;争取民族独立力求与西方列强争取平等地位的决心和长期坚持不懈的努力。38 【正确答案】 主要影响:日本实现了民族和国家的独立自主,成为亚洲强国;给亚洲人民树立榜样提供可资借鉴的经验;走上一条对外殖民扩张的道路,成为亚洲和平的一个重要威胁。三、综合分析题39 【正确答案】 情境的直观性:创设的教学情境要直观,有很强的历史真实感,才能使学生有代入感。启发性:创设形式新颖,能激发学生的求知欲,选择的内容要有讨论的价值,能启发学生的思考,培养学生思维能力。过程的灵活性:课上的环节过程在具体教学中往往是交叉进行或

45、平行的。引导参与时情境创设可能就在其中,实践探索的过程可能就是成果交流的过程,重要的是要将这些环节灵活的融合,使学生“身临其境” 。不足:体验式教学模式的师生活动与学生互动关系失调。教学活动停留在师生互动者居多,生生互动者少,师生互动当然必要,但师生活动的面有局限,思想的交流与碰撞狭小。师生互动不能把所有的学生都卷入到思想和体验的旋涡中去,许多学生处于旁听或陪坐的地位。该案例中学生就始终处于教师的引导下没有充分体现以学生为主体。40 【正确答案】 难点有以下三点:课前:确定主题、搜集资料; 课中:引导参与 情境创设实践探索成果交流;课后:总结知识、提升能力。应注意的问题:教师做好教学引导工作,

46、将教学主体定位为学生;体验活动的主题及内容应符合课程目标切忌偏离主题;教师应促成学生将情感体验转化为继续学习的动力。41 【正确答案】 方式一:总结一铺垫式;方式二:发散思维式。42 【正确答案】 方式一(总结一铺垫式):当本节课与下节课内容存在联系时,教师可以在本课结束时,选择时机设置悬念,使教学在扣人心弦处戛然而止,激发学生继续探究的强烈愿望,为后续教学做好铺垫。方式二(发散思维式) :引导学生对教学过程中得出的结论、规律等进行进一步的发散性思考,以拓宽知识的覆盖面和适用面,并加深学生对已学知识的理解。43 【正确答案】 该教师在教学方法上存在一定的问题。在本案例的教学片段中,教师以问题启发学生进行思考虽然体现了教学活动应以学生为主体,但由于这些问题离学生的实际生活较远,学生回答时主要依据教材,并没有能够达到启发学生思考的目的。44 【正确答案】 在教学活动中,所有启发都是有条件的,需要就事论事,照本宣科是不会起到启发作用的。只有当教师对教材涉及的具体教学内容有深刻、独到的见解,并对自己要讲的一切都烂熟于心,而且对学情有深入了解时教师在课堂上才拥有可供发挥能动性的自由度,真正做到游刃有余、指点有方、循循善诱,这才是真正意义上的启发。所以,教师在授课过程中使用启发式教学法时,既要在课前准备上下足功夫,还要根据课堂的实际情况灵活处理随时出现的各种情况。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考试资料 > 职业资格

copyright@ 2008-2019 麦多课文库(www.mydoc123.com)网站版权所有
备案/许可证编号:苏ICP备17064731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