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职业资格类试卷]中学教师资格考试(初级化学学科知识与教学能力)模拟试卷7及答案与解析.doc

上传人:sofeeling205 文档编号:897908 上传时间:2019-02-27 格式:DOC 页数:15 大小:288.50KB
下载 相关 举报
[职业资格类试卷]中学教师资格考试(初级化学学科知识与教学能力)模拟试卷7及答案与解析.doc_第1页
第1页 / 共15页
[职业资格类试卷]中学教师资格考试(初级化学学科知识与教学能力)模拟试卷7及答案与解析.doc_第2页
第2页 / 共15页
[职业资格类试卷]中学教师资格考试(初级化学学科知识与教学能力)模拟试卷7及答案与解析.doc_第3页
第3页 / 共15页
[职业资格类试卷]中学教师资格考试(初级化学学科知识与教学能力)模拟试卷7及答案与解析.doc_第4页
第4页 / 共15页
[职业资格类试卷]中学教师资格考试(初级化学学科知识与教学能力)模拟试卷7及答案与解析.doc_第5页
第5页 / 共15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1、中学教师资格考试(初级化学学科知识与教学能力)模拟试卷 7 及答案与解析一、单项选择题1 义务教育化学课程标准(2011 年版)对课程性质的修订,突出了化学课程三方面的功能,以下哪项不是课程性质反映的化学课程功能?( )(A)课程的启蒙性和基础性(B)化学实验对学生科学探究能力的影响(C)化学学习对学生情感、态度和价值观发展的影响(D)培养学生学习化学的兴趣2 下列选项中,哪一项不是义务教育化学课程标准(2011 年版)课程内容中的一级主题?( )(A)身边的化学物质(B)物质的化学变化(C)化学与社会发展(D)化学物质与健康3 学生实验和科学探究活动指南是指导学生顺利完成有关学生实验和科学探

2、究活动的辅导用书,义务教育化学课程标准(2011 年版)对其内容有明确的规定,以下不属于学生实验和科学探究活动指南应包含的内容的是( )。(A)实验室规则、实验操作要求(B)必做实验和选做实验(C)对撰写实验报告和科学探究活动报告的指导(D)在实验过程中教师和学生的地位4 下列教学目标属于“ 知识与技能 ”范畴的是( )。(A)认识溶解现象,知道溶液、溶剂、溶质等概念(B)探究几种物质在水中溶解的温度变化(C)通过学习溶液的知识,树立保护环境的意识(D)通过学习溶液的知识,明白化学工作者有责任不断寻求处理和解决污染的办法5 化学学习的学习观和学习方法是( )。(A)以实验为基础(B)在分子和超

3、分子的微观层次上研究物质(C)化学知识再生产过程(D)由简到繁、不断深化、螺旋式上升6 按照( ) ,探究教学可以分为实验探究、调查探究、讨论探究。(A)探究的任务和性质(B)探究的环节(C)探究活动的形式、途径和方法(D)探究所依托的经验类型7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起一个促进者的作用,教师通过与学生建立融洽的个人关系以促进学生的成长,强调教学过程是以解决学生的情感问题为目标的教学模式。这种教学模式是( ) 。(A)程序教学模式(B)发现教学模式(C)非指导性教学模式(D)掌握学习教学模式8 某化学教科书在呈现新知识之前,通过“活动探究”“资料”等栏目及图片学习情景的设计,引导学生对身边的自然和社

4、会环境的联想,驱动学生探究的动机,明确探究的任务和意义。这种设计主要运用了( )。(A)认识结构教学理论(B)多元智能理论(C)最优教学理论(D)先行组织者理论9 学生在学习化学概念和原理时,教师只给他们一些事例和问题,让学生自己通过阅读、观察、实验、思考、讨论和听讲等途径去独立探究,自行发现并掌握相应的原理和结论的学习方法是( )。(A)启发讲授法(B)演示观察法(C)引导探究法(D)讨论谈话法10 教师在描述物质的“ 溶解性 ”和“溶解度”这一内容时,可以根据的思想是 ( )。(A)物质结构决定性质(B)量变与质变的关系(C)一般与特殊的关系(D)定性与定量的关系11 以下关于化学实验和课

5、件的说法不恰当的是( )。(A)对于有条件进行课堂实际演示的实验,教师最好真实演示(B)化学课堂上所有的化学实验都可以用 flash 课件演示替代(C)化学中的微观知识(例如化学反应时分子的分解再结合)最好用动态课件演示,增加知识的直观性(D)在教学过程中,可以采取先实际操作实验,再播放课件的方法加深学生记忆12 如果一个反应的吉布斯自由能变为零,则反应( )。(A)是发热反应(B)是吸热反应(C)是放热反应(D)处于平衡状态13 下面是某学生对课本中图表资料的使用情况叙述,其中不正确的是( )。(A)利用金属活动性顺序表,判断金属与盐酸能否发生置换反应(B)利用元素的相对原子质量表,查出元素

6、的化合价(C)根据溶解度曲线图,判断某物质在一定温度下的溶解度(D)根据酸、碱、盐的溶解性表,判断某些复分解反应能否进行14 利用下图所示装置和提供的药品进行实验,实验装置和原理均正确,能达到实验目的的组合是( ) 。15 利用实验器材(规格、数目不限),能完成相应实验的是( )。(A)烧杯、玻璃棒、蒸发皿硫酸铜溶液的浓缩结晶(B)烧杯、玻璃棒、胶头滴管、滤纸用硫酸除去硫酸钡中的少量碳酸钡(C)烧杯、玻璃棒、胶头滴管、容量瓶用固体氯化钠配制 05molL 的溶液(D)烧杯、玻璃棒、胶头滴管、分液漏斗用溴水和 CCl4 除去 NaBr 溶液中的少量NaI16 推理是化学学习中常用的一种方法。下列

7、推理中,不合理的是( )。(A)任何物质导电时,都一定发生了电离过程(B)多数酸性氧化物属于非金属氧化物(C) CO2 和 Na2O2 反应产生 O2,Na 2O2 可用于潜艇或航天器中作为 O2 的来源(D)Fe 与 CuCl2 溶液反应置换出 Cu,则可推断 Fe 金属活泼性比 Cu 强17 中学化学教材中提供大量的数据材料。下面是某学生对数据的利用情况。其中错误的是( ) 。(A)利用 Ksp 可判断 AgCl 与 KI 溶液能否反应(B)利用 Ksp 可判断弱酸 HX 与 HY 的酸性强弱(C)利用第一电离能可判断 Mg 和 Al 的金属性强弱(D)利用液体沸点可判断液体物质挥发的难易

8、18 义务教育化学课程标准(2011 年版),在第四部分“实施建议” 中提出了“评价建议”。以下观点,不是其所提倡的是( ) 。(A)纸笔测验难以考核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B)评价结果可以采用定性报告与等级记分相结合的方式(C)通过活动表现评价学生的探究能力和情感态度与价值观(D)重视学生自我评价对学生活动的促进作用19 在化学课程设计时,对“任务”“活动”和“情景” 三者应( )。(A)各自孤立地设计(B)先孤立设计,再整合(C)整体设计、整体优化(D)突出“任务 ”、整体设计20 以下实验技能,不属于初中化学教学范畴的是( )。(A)初步学会配制一定溶质质量分数的溶液(B)初步学习运用简

9、单的装置和方法制取某些气体(C)初步了解常见物质的组成和结构的检测方法(D)能进行药品的取用、简单仪器的使用二、简答题20 “启发”一词,源于古代教育家孔子的 “不愤不启,不悱不发”。启发式教学主张启发学生,引导学生,但不硬牵着他们走;严格要求学生,但不施加压力;指明学习的路径,但不代替他们达成结论。随着现代科学技术的进步和教学经验的积累,启发式教学不断得到丰富和发展。结合上述材料,简要回答相关问题:21 启发式教学的本质特征是什么?22 中学化学教学运用启发式教学有哪些基本要求?22 教育部制订的义务教育化学课程标准(2011 年版)指出:化学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学科,在教学中创设以实验为主

10、的科学探究活动,有助于激发学生对科学的兴趣,引导学生在观察、实验和交流讨论中学习化学知识,提高学生的科学探究能力。根据上述材料,简要回答问题:23 请列举初中化学 3 个最基础的化学实验。24 除了过滤之外,请列举初中化学 3 个最基本的化学实验技能。25 通过粗盐提纯实验,简要说明过滤应注意的问题。三、诊断题25 某教师在考试中设计了下列试题,部分学生的考试结果如下:【试题】下列对实验过程的评价,正确的是( )。A某固体中加入稀盐酸产生气体,证明该固体中含有碳酸根离子B某溶液中滴加氯化钡溶液,生成不溶于稀硝酸的沉淀,该溶液中一定含有硫酸根离子C某溶液中滴加无色酚酞试液,溶液变成红色,该溶液不

11、一定是碱D某溶液中加入硝酸银溶液有白色沉淀生成,该溶液中一定含有氯离子【考试结果】部分学生错解为 B 或 D。试根据上述考试结果回答下列问题:26 本题正确答案为27 本题的解题思路是28 分析学生解题错误可能是由哪些原因造成的。四、案例分析题28 案例: 下面是某教师讲授“空气” 的教学片段。 直接引入与同学们一起深呼吸,引出本节课研究的内容空气。 问题 1空气无色无味,不易觉察,你能设计一个简单的实验或列举生活实例来说明空气确实存在吗? 设计实验学生自行设计并交流。 问题 2以上事实说明空气确实存在,那么空气中含有哪些气体成分呢?如何证明这些气 体的存在? 得出结论 从生活经验和以往的探究

12、活动中,我们知道了空气中含有氧气、C02 和水蒸气。 问题 3设计实验粗略测定空气中 O2 的体积分数。前后的四个同学可以组成一个小组,相互讨论,4 分钟后,请同学发表自己的见解。 参与学生讨论,一起探讨实验方案的可行性,适时给予引导、点拨,激励性评价。 估计学生会认同“利用蜡烛燃烧消耗氧气来测定体积分数” ,准备实验用品,让学生演示。 提供出错机会,让实验说话,引导分析原因。 设计实验学生自行设计并交流,得出较好的方案并自己动手做。 发现与探究实验结果是氧气约占空气的 20,与科学家的结论相差甚远。为什么呢? 重新设计实验学生猜想、分析推理,归纳出选择可燃物的原则,完善实验方案。 演示实验教

13、师演示课本上实验。 讲述 简介空气发展史。最后交流总结并布置作业。 问题:29 该教师采用哪种形式来组织化学教学内容,并如何创设学习情景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30 该教师在教学过程中是否设计了科学探究活动来加强实验教学?五、教学设计题30 阅读材料,根据要求完成任务。材料一义务教育化学课程标准(2011 年版)关于“分子与原子 ”内容标准是:认识物质的微粒性,知道分子、原子、离子等都是构成物质的微粒;能用微粒的观点解释某些常见的现象。材料二某版本教材中关于“分子与原子 ”的部分内容如下: 【实验 31】向盛有水的小烧杯中加入少量品红,静置,观察发生的现象。 实验表明,品红在静置的水中会扩散。上

14、述生活实验中的现象,在很久以前就引起了一些学者的探究兴趣,为了解释这类现象,他们提出物质都是由看不见的微小粒子构成的设想。科学技术的进步,证明了物质是由分子、原子等微观粒子构成的,现在我们通过先进的科学仪器不仅能观察到一些分子和原子(如图 32),还能移动原子(如图 33)。材料三教学对象为初中学生,本节课的内容是继前面两个单元学习某些物质的性质和变化后,从宏观的物质世界跨进微观的物质世界的第一课,对于学生认识宏观物质的微观组成具有重要的作用。要求:31 材料二“品红扩散实验” ,在本节课的学习起到什么作用 ?32 完成“分子与原子 “的教学设计片断,内容包括教学目标,教学重、难点,教学方法和

15、教学过程。中学教师资格考试(初级化学学科知识与教学能力)模拟试卷 7 答案与解析一、单项选择题1 【正确答案】 D【试题解析】 培养学生学习化学的兴趣是课程理念的内容。2 【正确答案】 D【试题解析】 义务教育化学课程标准(2011 年版)课程内容包括 5 个一级主题,分别为:“科学探究”“身边的化学物质”“物质构成的奥秘”“物质的化学变化”和“化学与社会发展”。3 【正确答案】 D【试题解析】 学生实验和科学探究活动指南应包含的内容有:(1)实验室规则、实验操作要求、实验室安全注意事项和常见事故的处理方法;(2)必做实验和选做实验;(3)对具体实验和科学探究活动的指导;(4) 对撰写实验报告

16、和科学探究活动报告的指导。4 【正确答案】 A【试题解析】 B 项属于“过程与方法”的范畴;C 、D 项属于“隋感.态度.价值观”的范畴。5 【正确答案】 A【试题解析】 化学是以实验为基础的学科。6 【正确答案】 C【试题解析】 按照探究活动的形式、途径和方法,探究教学可以分为实验探究、调查探究、讨论探究。7 【正确答案】 C8 【正确答案】 D9 【正确答案】 C【试题解析】 题干所述学习方法为引导探究法。启发讲授法是教师通过简明、生动的口头语言向学生系统地传授知识、启发思维、发展学生智力的方法;演示观察法是教师在课堂上通过展示各种实物、直观教具,或进行示范性化学实验,让学生通过观察获得感

17、性认识的教学方法;讨论谈话法是在教师指导下,学生以全班或小组为单位,围绕教材的中心问题各抒己见,通过口头语言问答、讨论或辩论等活动进行教学,帮助学生获得知识或巩固知识的一种教学方法。10 【正确答案】 D【试题解析】 物质的“溶解性”是定性描述,物质的“溶解度”为定量描述。11 【正确答案】 B12 【正确答案】 D【试题解析】 若一个反应的吉布斯自由能变为零,说明该反应处于平衡状态;故本题选 D。13 【正确答案】 B【试题解析】 A 项,排在氢前面的金属能与酸反应,氢后面的金属不能与酸反应,利用金属活动性顺序表,可以判断金属与盐酸能否发生置换反应,正确;B 项,元素的相对原子质量表只能查出

18、相对原子质量。不能查出化合价,B 错误;C 项,从溶解度曲线图中可以判断某物质在一定温度下的溶解度,C 正确;D 项,据酸、碱、盐的溶解性表,可以判断酸碱盐的溶解性,复分解反应的条件是生成物中有沉淀、气体或水,因此可判断某些复分解反应能否发生,D 正确;故本题选 B。14 【正确答案】 B【试题解析】 Na 2SiO3+CO2+H2O=H2SiO3+Na2CO3,其实质为二氧化碳溶于水变成碳酸后与硅酸钠发生复分解反应,是由碳酸酸性强于硅酸且硅酸溶解度较小所致;故本题选 B。15 【正确答案】 D【试题解析】 A 项,硫酸铜溶液的浓缩结晶还需要用到酒精灯, A 错误;B 项,用硫酸除去 BaSO

19、4 中的少量 BaCO3 需要进行过滤,要用到漏斗,B 错误;C 项,用同体氯化钠配制溶液,需要用到托盘天平称量固体,C 错误;D 项,用溴水和CCl4 除去 NaBr 溶液中的少量 NaI,需要先滴加溴水,除去碘化钠,然后通过萃取、分液操作,用到的仪器有烧杯、玻璃棒、胶头滴管、分液漏斗,D 正确;故本题选D。16 【正确答案】 A【试题解析】 熔融或水溶液中电解质的导电发生电离过程,电解质电离出自由移动的离子,但金属晶体导电没有发生电离,A 选项不合理;故本题选 A。17 【正确答案】 B【试题解析】 溶度积常数 kap 只与溶解度有关,无法判断氢化物的酸性强弱,B 项错误;故本题选 B。1

20、8 【正确答案】 A19 【正确答案】 C【试题解析】 在化学课程设计时,对“任务”“活动”和“情景”三者应整体设计、整体优化。20 【正确答案】 C二、简答题21 【正确答案】 启发式教学的本质特征是要学生主动进行认识和训练活动,并要求这种活动是符合学生认知和能力的发展规律的。22 【正确答案】 运用启发式教学的基本要求:学生具有最佳学习心理,即要充分调动学生的主动性和积极性;教师要选用最佳教学方式,充分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要达到最佳的教学效果,发展学生的创造性智力。23 【正确答案】 粗盐中难溶性杂质的去除;氧气的实验室制取;二氧化碳的实验室制取;燃烧的条件;溶液酸碱性的检验;一定溶质质量

21、分数的氯化钠的配制;酸、碱的化学性质;金属的物理性质与某些化学性质。24 【正确答案】 药品的取用; 加热;溶液的配制;酸碱指示剂的使用;pH 试纸的使用; 常见物质的检验和常见气体的制备等。25 【正确答案】 过滤应该注意的问题:滤纸紧贴漏斗内壁 (用水润湿滤纸);滤纸低于漏斗边缘,滤液低于滤纸边缘;漏斗下端管口紧靠烧杯内壁,玻璃棒紧靠三层滤纸,烧杯紧靠玻璃棒。三、诊断题26 【正确答案】 C27 【正确答案】 A 项中固体加入稀盐酸产生气体,没有检验气体是否能使石灰水变浑浊,可能是二氧化碳也可能是氢气,固体也可能是活泼金属;B 项中溶液中若有银离子,滴加氯化钡溶液也生成不溶于稀硝酸的沉淀;

22、D 项中加入硝酸银溶液有白色沉淀生成,没有说明沉淀是否溶于稀硝酸,溶液中若含有碳酸根离子也有沉淀生成。故选项 A、B、D 均错误。C 项中溶液中滴加无色酚酞试液变成红色说明显碱性,但不一定是碱的溶液,如碳酸钠属于盐,但溶液显碱性。28 【正确答案】 错误原因:未考虑到 B 项的溶液中可能有银离子;D 项未考虑沉淀是否溶于稀硝酸。四、案例分析题29 【正确答案】 该老师采用传统的秧田式和小组合作式教学组织形式。该老师引导学生从日常生活经验出发,先是让学生用多种方式感知空气的存在,接着由学生举实例证明空气含有的多种物质,进而提出探究空气中多种成分(主要是氧气)含量的任务。这样就创设了一个生动而真实

23、的问题情境。符合探究性学习的要求。30 【正确答案】 该课的重点是让学生自行设计实验来“测定空气中氧气的含量” 。在设计学生解决“ 测定空气中氧气含量 ”的问题中,该老师采用设想、辨析、否定、改进、完善的群体探究方式,让学生经历从耗氧间接测量到选择恰当的耗氧物两个阶段的探究,使学生真正体验到探究发现的乐趣。五、教学设计题31 【正确答案】 本节课是一节概念课,分子、原子对于初三的学生来说,并不完全是陌生的,在小学自然、初中生物、物理课中都接触到分子和原子。但是,对于分子、原子究竟是什么样的粒子,学生缺乏准确的内部表象。由于分子、原子既看不见也摸不着,所以,学生要真正建立清晰的分子、原子概念是较

24、为困难的。通过“品红扩散”实验,学生通过直观的现象,过渡到对分子概念的描述,学生就更能理解和接受。这突出了教学过程与学生生活经验的紧密联系,使学生展开联想,形成对分子、原子等微观粒子的行为表象;突出实验教学的直观效果,使抽象知识和实际体验相结合,降低学习难度,让学生在轻松愉快的气氛中掌握知识。32 【正确答案】 教学设计:【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认识分子、原子的存在,了解其性质,理解其概念。过程与方法:运用分子的知识解释某些日常现象,区分物理变化与化学变化,以及通过对物质及其变化的宏观现象与微观本质之间相互联系的分析推理,培养学生的想象能力和抽象思维能力。情感.态度.价值观:通过对物质世界是运动的和分子的可分性与不可分性的认识,培养学生用辩证统一的观点思考问题的能力。【教学重点】分子、原子概念的建立。【教学难点】分子、原子行为的微观表象的形成。【教学方法】主要采取情境教学,联想推理,实验与多媒体辅助教学相结合的方法进行探究式教学。【教学过程】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考试资料 > 职业资格

copyright@ 2008-2019 麦多课文库(www.mydoc123.com)网站版权所有
备案/许可证编号:苏ICP备17064731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