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职业资格类试卷]中学教师资格考试(高级化学学科知识与教学能力)模拟试卷44及答案与解析.doc

上传人:progressking105 文档编号:897958 上传时间:2019-02-27 格式:DOC 页数:18 大小:121.50KB
下载 相关 举报
[职业资格类试卷]中学教师资格考试(高级化学学科知识与教学能力)模拟试卷44及答案与解析.doc_第1页
第1页 / 共18页
[职业资格类试卷]中学教师资格考试(高级化学学科知识与教学能力)模拟试卷44及答案与解析.doc_第2页
第2页 / 共18页
[职业资格类试卷]中学教师资格考试(高级化学学科知识与教学能力)模拟试卷44及答案与解析.doc_第3页
第3页 / 共18页
[职业资格类试卷]中学教师资格考试(高级化学学科知识与教学能力)模拟试卷44及答案与解析.doc_第4页
第4页 / 共18页
[职业资格类试卷]中学教师资格考试(高级化学学科知识与教学能力)模拟试卷44及答案与解析.doc_第5页
第5页 / 共18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1、中学教师资格考试(高级化学学科知识与教学能力)模拟试卷 44 及答案与解析一、单项选择题1 离子键的强弱主要决定于离子的半径和离子的电荷值。一般规律是离子半径越小,电荷值越大,离子键越强。K 2O、MgO、CaO 三种物质中离子键由强变弱的顺序是( )。(A)K 2O、MgO、CaO(B) MgO,CaO,K 2O(C) MgO、K 2O,CaO(D)CaO 、MgO、K 2O2 下列指定反应的离子方程式正确的是( )。(A)向酸性 KMnO4 溶液中加入 Na2SO4 溶液:5SO 42-+6H+2MnO4-5SO 42-+2Mn+3H2O(B)向 NaAlO2 溶液中通入过量 CO2:2A

2、lO 2-+CO2+3H2O2Al(OH) 3 +CO32-(C)向酸性 KIO3 溶液中加入 KI 溶液:5I -+IO3-+3H2O3I 2+6OH-(D)向 Ba(OH)2 溶液中加入少量的 NH4SO 4 溶液:Ba 2+2OH-+NH4+H+SO42-BaSO 4 +NH3H2O+H2O3 叠氮酸(HN 3)与醋酸酸性相似,则下列有关说法一定错误的是( )。(A)HN 3 水溶液中微粒浓度大小顺序为:c(HN 3)c(H +)c(N 3-)c(OH -)(B) HN3 与 NH3 作用生成的叠氮酸铵是共价化合物(C) NaN3 水溶液中离子浓度的大小顺序为:c(Na +)c(N 3-

3、)c(OH -)c(H +)(D)N 3-与 CO2 含相等电子数4 反应:A(g)+3B(g) 2C(g)H0,达到平衡后,将气体混合物的温度降低,下列叙述中正确的是( ) 。(A)正反应速率加大,逆反应速率变小,平衡向正反应方向移动(B)正反应速率变小,逆反应速率加大,平衡向逆反应方向移动(C)正反应速率和逆反应速率都变小,平衡向正反应方向移动(D)正反应速率和逆反应速率都变小,平衡向逆反应方向移动5 利用下列实验方法或试剂不能达到实验目的的是( )。(A)鉴别 SO2 和 CO2 气体:用酸性 KMnO4 溶液(B)证明溶液中含有 NH4+用浓 NaOH 溶液和蓝色石蕊试纸(C)鉴别 B

4、r-和 I-:用双氧水和淀粉溶液(D)鉴别 NO2 和溴蒸气:用蒸馏水6 下列关于管套实验装置(部分装置未画出)进行的实验,叙述错误的是( )。 (A)利用甲装置可以制取少量 H2(B)利用乙装置(p 处放带火星木条,q 处伸入水中)可以验证 Na2O2 与水反应既生成氧气,又放出热量(C)利用丙装置验证 KHCO3 和 K2CO3 的热稳定性, X 中应放的物质是 K2CO3(D)利用丁装置制取 SO2,并检验其还原性,小试管中的试剂可为酸性 KMnO4溶液7 下列各物质能构成缓冲对的是( )。(A)NaHSO 4 和 Na2SO3(B) HCl 和 HAc(C) NaH2PO4 和 Na2

5、HPO4(D)NH 4Cl 和 NH4Ac8 依据下列说法判断相应元素的金属性,非金属性强弱,不合理的是( )。(A)卤素单质 Cl2、Br 2、I 2 与 H2 化合的难易程度(B) Fe 能与 CuSO4 溶液发生置换反应(C)碱金属单质 K、Na、Li 与水反应的剧烈程度(D)HClO 3、H 2SO4、H 3PO4 的酸性强弱9 甲、乙、丙、丁、戊是中学常见的无机物,其中甲、乙均为单质,它们的转化关系如图 2 所示(某些条件和部分产物已略去)。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 )。 (A)若甲既能与盐酸反应又能与 NaOH 溶液反应,则丙可能属于两性氧化物(B)若甲为短周期中原子半径最大的主族元素

6、的单质,且戊为碱,则丙只能为Na2O2(C)若丙、丁混合产生白烟,且丙为 18 电子分子,丁为 10 电子分子,则乙的水溶液可能具有漂白作用(D)若甲、丙、戊含有同一种元素,则三种物质中,该元素的化合价由低到高的顺序可能为甲丙戊10 天然维生素 P(结构如图 3,分子结构中 R 为饱和烃基)存在于槐树花蕾中,它是一种营养补剂,关于维生素 P 的叙述正确的是( )。 (A)可与溴水反应,且 1 mol 该物质与足量溴水反应消耗 4 mol Br2(B)可与 NaOH 溶液反应,1 mol 该物质可与 5 mol NaOH 反应(C)一定条件下 1 mol 该物质可与 H2 加成,消耗 H2 最大

7、量为 6 mol(D)维生素 P 遇 FeCI3 溶液发生显色反应11 “生活中的材料 ”这个主题属于高中化学课程模块中的( )。(A)化学 2(B)化学与技术(C)化学与生活(D)有机化学基础12 下列关于高中课程结构的叙述不正确的是( )。(A)高中化学课程由若干课程模块构成,分为必修、选修两类(B)必修包括 2 个模块,选修包括 5 个模块(C)每个课程模块 2 学分,36 学时(D)有机化学基础属于选修模块13 以下有关教学目标的陈述不正确的是( )。(A)通过亲自做实验,提高学生的实验操作能力和观察分析能力(B)掌握原电池的正、负极的判断方法,形成原电池的概念(C)在合作探究中,观察

8、、分析和设计简单的碳酸盐化学实验(D)通过对化学能转化为电能的学习,体验科学探究的过程,理解科学探究的意义14 在化学教学过程中,教师有目的地引入或创设具有一定情绪色彩的生动具体的场景,以引起学生一定的态度体验,从而帮助学生理解教材,并使学生的心理机能得到发展的教学方法是( )。(A)支架式教学(B)情境式教学(C)探究式教学(D)启发式教学15 科学而艺术地设计板书是化学教师重要的教学技能,设计板书的主要要求不包括( )。(A)准确(B)条理(C)简洁(D)用示意图16 下列不属于化学课堂导入功能的是( )。(A)社会导入(B)激发学习兴趣(C)建立认知冲突(D)衔接新旧知识17 某化学教科

9、书在呈现新知识之前,通过“活动探究”“资料”等栏目及图片学习情景的设计,引导学生对身边的自然和社会环境的联想,驱动学生探究的动机,明确探究的任务和意义,这种设计主要运用了( )。(A)认识结构教学理论(B)多元智能理论(C)最优教学理论(D)先行组织者理论18 在中学化学教学中,下列最应引起重视的是( )。(A)化学基本观念的形成(B)化学基础知识的记忆(C)化学实验技能的训练(D)化学计算能力的掌握19 新课程把化学教学过程看作是( )。(A)师生交往、积极互动、共同发展的过程(B)课程传递和执行的过程(C)教师的教与学生的学的过程(D)知识传授与学生能力发展的过程20 为了及时了解学生的学

10、习情况,在课堂上,老师经常采用即时表现评价,下列哪一项不属于即时表现评价( )。(A)提问交流评价(B)课堂练习评价(C)课堂实验操作评价(D)纸笔测验二、简答题20 阅读材料,回答相关问题。教科书的编写是为了更好地落实课程标准中的三维目标,教科书选取了多样化的教学内容。课程目标、内容选取与内容组织之间有密切的内在联系。教科书提供的是单纯的课程知识,在传统的课堂教学中,教师往往倾向于“封闭式”的控制方式,强调学生对教科书内容的记忆与内化。随着课程改革的发展,新课程将改变教科书一统课堂的局面教师不再只是传授知识,教学中应以学生为主体。教科书是构成教学活动的三个基本要素之一,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如何使

11、用教科书,直接影响课堂教学内容的选择。同时,教科书是教学大纲的具体化,是学生学习系统知识、培养能力的重要工具,是教师进行教学的依据。问题:21 设计化学教科书的编排体系时,需要重点考虑的问题是什么?22 简述化学教学中教师应该如何正确使用教科书。22 阅读下列文字,回答有关问题:有两位老师在讲解铁的重要化合物的相关内容时,分别采用演示实验和探究实验创设两种不同的教学情境。老师 1:依据实验特点,亲自演示实验,边演示边提醒学生观察,然后带领全班同学讨论实验现象及其原因,最后教师对知识进行总结梳理。老师 2:让学生提前进行预习,并根据教学目标、教学重难点和学生的实际水平,将学生分成若干小组,每组自

12、行设计实施实验,教师巡回指导,组内讨论得出结论,每组派代表汇报。最后教师对知识进行总结梳理。问题:23 请分析和评价上述两位老师的教学特点。24 简述中学化学演示实验教学的基本要求。三、诊断题24 某化学教师在一次化学测验中设计了下面试题,并对学生的解题结果进行了统计和分析。 【试题】A、B、C、D、E 是五种短周期元素, A、B、C、E 同周期,C、D 同主族,A 元素在地壳含量中排名第二,B 是同周期第一电离能最小的元素,C 原子的最外层有三个未成对电子,E 单质常温下为淡黄色固体。 判断 B、C、E第一电离能由大到小的顺序是什么?(用元素符号作答 ) 【考试结果】参加考试的全体考生的答题

13、情况统计如下: 试根据上述信息,回答下列问题:25 本题的正确答案是什么?26 试分析学生得分偏低的可能原因。27 如果要你讲评本题,你教给学生的正确解题方法是什么?四、案例分析题27 下面是两位化学老师关于“二氧化硫” 的教学设计片段。 设计一 环节 1:依据SO2 对环境的污染资料认识 SO2 的物理性质。 情景:播放一段有关 SO2 形成酸雨及酸雨对人类危害的视频资料。 学生根据视频资料以及已有的生活经验预测:SO2 易溶于水,是一种无色、有毒、有刺激性 气味的气体。 学生设计实验验证:将一试管 SO 倒扣于水槽中,观察到水几乎充满整个试管,说明 SO2 易溶于水。 环节 2:依据烟气脱

14、硫原理并结合化学反应规律推测 SO2 的化学性质。 情景:介绍广东台山电厂采用烟气脱硫技术减少 SO 排放的原理: SO 2+Ca(OH)=CaSO3+H2O,2CaSO3+O2 2CaSO4 学生推测性质:SO 2 可与碱反应生成相应的盐,说明具有酸性氧化物的通性,CaSO 3 与 SO2 中的 S 元素均为+4 价,价态居中,根据氧化还原反应规律,SO 2 既有氧化性又有还原性。 学生设计实验验证 SO2 具有酸性氧化物的通性,以及氧化性和还原性。 环节 3:从生活实例中了解 SO2 的漂白性。 情景 1:2004 年 12 月 2 日中国质量报刊登一则题为“白木耳白得稀奇消费者小心上当”

15、 的报道。上海市质量技监局对银耳产品质量专项监督抽查中,21 种银耳产品均被检测出含有“二氧化硫” ,其原因是生产商和经销商为了迎合消费者“银耳越白越好 ”的心理,使用大剂量 SO2 熏蒸银耳,使之由天然的淡黄色变为白色。学生推测:SO 2 具有漂白性。 情景 2:生活中 SO2 漂白的纸张、草帽日久又变黄,尤其是见光、受热发黄越快。 学生推测:SO 2 的漂白性是不稳定的。 学生通过实验验证推测。 环节 4:应用 SO2 的性质探讨酸雨的形成与防治。 学生根据 SO2 的性质分析猜测酸雨形成过程,讨论酸雨的危害及治理酸化了的湖泊的措施。 设计二 环节 1:SO 2 的物理性质。 学生观察集气

16、瓶中 SO2 的颜色、状态,扇闻气味,做水溶性实验,总结 SO2 的物理性质。 环节 2:SO 2 的化学性质。 (1)学生从物质类别的角度、化合价的角度预测 SO2 的性质。教师演示实验,学生书写落实相关反应方程式。 (2)教师演示 SO2 与品红溶液反应的实验,讲解 SO2 的漂白性。 环节3:酸雨的危害及其防治。 教师讲解 SO2 形成酸雨的途径,学生讨论酸雨的危害。 问题:28 说明两个教学设计片段的特点。29 根据上述设计片段说说情境教学的好处,以及在化学教学中应如何选取素材。五、教学设计题30 阅读下列材料,按要求完成教学设计任务。 材料一普通高中化学课程标准(实验)内容标准为:“

17、 通过实验了解氯、氮、硫、硅等非金属及其重要化合物的主要性质,认识其在生产中的应用和对生态环境的影响”。活动与探究建议:“ 实验氯气的漂白性”。 材料二某高中化学教科书 化学 1“ 氯气与水的反应”的教学片段。 目前,很多自来水厂用氯气来杀菌、消毒,我们偶尔闻到的自来水散发出的刺激性气味就是余氯的气味。 氯气溶于水为什么能杀菌消毒呢?在 25时,1 体积的水可溶解约 2 体积的氯气氯气的水溶液称为氯水。在常温下,溶于水中的部分 Cl2 与水发生如下反应: 次氯酸(HClO)具有强氧化性,因此,次氯酸能杀死水中的病菌,起到消毒的作用。氯水也因为含有次氯酸而具有漂白作用。 次氯酸是很弱的酸,不稳定

18、,只存在于水溶液中,在光照下易分解放出氧气:近年来有科学家提出,使用氯气对自来水消毒时,氯气会与水中的有机物发生反应,生成的有机氯化物可能对人体有害。因此,人们已开始研究并试用新的自来水消毒剂,如二氧化氯(ClO 2)、臭氧等。 实验 4-4 氯水的漂白作用 将有色纸条或布条、有色花瓣放入盛有 13 容积新制氯水的广口瓶中,盖上玻璃片,观察现象。 实验 4-5 干燥的氯气能否漂白物质 将有色纸条或布条、有色花瓣放入盛满干燥氯气的集气瓶中,盖上玻璃片。观察现象。 最初,人们直接用氯气作漂白剂,但因氯气的溶解度不大,而且生成的 HClO 不稳定难以保存,使用起来很不方便,效果也不理想,在 Cl2

19、与水反应原理的基础上,经过多年的实验、改进,才有了今天常用的漂白液和漂白粉。 材料三教学对象为高中一年级学生,他们已经学过了实验的基本方法,物质的量,氧化还原反应,金属及其化合物的相关知识。 要求: 结合上述材料,完成“氯气与水的反应” 片段的教学设计,包括教学目标,教学重、难点,教学过程,板书设计(不少于 300 字)。中学教师资格考试(高级化学学科知识与教学能力)模拟试卷 44 答案与解析一、单项选择题1 【正确答案】 B【试题解析】 离子半径的大小顺序是 Mg2+Ca 2+K +,因此离子键最强的是氧化镁,其次是氧化钙,最弱的是氧化钾。故本题选 B。2 【正确答案】 D【试题解析】 向酸

20、性 KMn04 溶液中加入 NazSO4 溶液,不发生反应,A 项错误。向 NaAlO2 溶液中通入过量 CO2 的离子反应方程式为 AlO2-+CO2+2H2OHCO 3-+Al(OH)3 ,B 项错误。向酸性 KIO3 溶液中加入 KI 溶液离子反应方程式为 5I-+IO3-+6H+3I 2+3H2O,C 项错误。向 Ba(OH)2 溶液中加入少量 NH4HSO4 的离子反应方程式为 Ba2+2OH-+NH4+H+SO42-NH 3H2O+H2O+BaSO4 ,D 项正确。故本题选 D。3 【正确答案】 B【试题解析】 叠氮酸(HN 3)为弱酸,不能完全电离,电离程度较小,则有 c(HN3

21、)c(H +),溶液呈酸性,则有 c(H+)c(OH -),溶液中还存在水的电离,则有 c(H+)c(N 3-),所以微粒浓度的大小顺序为 c(HN3)c(H +)c(N 3-)c(OH -),A 项正确。HN3 与 NH3 作用生成的叠氮酸铵属于盐,为离子化合物,B 项错误。叠氮酸与醋酸酸性相似,醋酸钠溶液呈碱性,则 NaN3 水溶液也呈碱性,存在 c(Na+)c(N 3-)c(OH -)c(H +),C 项正确。 N3-含有的电子数为 37+1=22,CO 2 含有的电子数为6+28=22,二者含电子数相等,D 项正确。故本题选 B。4 【正确答案】 C【试题解析】 由题干条件,反应 A(

22、g)+3B(g) 2C(g) H0 达到平衡后,将气体混合物的温度降低,温度降低正逆反应速率均变小,又因此反应是放热反应,温度降低,平衡向正反应方向移动,故本题选 C。5 【正确答案】 B【试题解析】 鉴别 SO2 和 CO2 气体可以利用 SO2 的还原性,使酸性 KMnO4 溶液褪色的是 SO2,A 项正确;证明溶液中含有 NH4+,应该使用浓 NaOH 溶液和红色石蕊试纸,B 项错误;鉴别 Br-和 I-可以利用淀粉遇 I2 变蓝的特性。故可以使用双氧水和淀粉溶液,C 项正确;NO 2 和溴蒸气都是红棕色气体,可以利用二者在水中溶解时的不同现象进行鉴别,二氧化氮溶于水生成无色溶液,溴的水

23、溶液呈橙红色,D 项正确。6 【正确答案】 C【试题解析】 利用甲装置,选择试剂锌粒和稀盐酸,可以制取少量 H2,A 项正确。利用乙装置,p 处带火星的木条复燃,说明 Na2O:与水反应有氧气产生,q 处插入水中,当反应放出热量时,会导致带支管的锥形瓶中的空气受热膨胀,水中有气泡产生,B 项正确。KHCO 3 和 K2CO3 的热稳定性: K2CO3KHCO 3,玻璃的导热性相对较差,所以应该在外管中放 K2CO3,C 项错误。利用丁装置,Cu 和浓硫酸反应产生 SO2,在内管管壁有一小孔,SO 2 可扩散至内管使酸性高锰酸钾溶液褪色,证明 SO2 具有还原性,D 项正确。7 【正确答案】 C

24、【试题解析】 缓冲溶液一般由浓度接近的共轭酸碱对组成,也就是由弱酸及其对应盐,弱碱及其对应盐。多元弱酸及其次级盐或酸式盐及其次级盐组成。NaHSO 4是 H2SO4 对应的酸式盐,而 Na2SO3 是:H 2SO3 对应的盐。因此不能构成缓冲溶液,A 项错误。HCl 是一种强酸,HAc 是一种弱酸,因此不能构成缓冲溶液,B 项错误;NaH 2PO4 和 Na2HPO4 分别是 H3PO4 的酸式盐及其次级盐,可组成缓冲对,C项正确。NH 4Cl 是 HCl 对应的盐,NH 4Ac 是 HAc 对应的盐,因此不能构成缓冲溶液,D 项错误。8 【正确答案】 D【试题解析】 非金属单质的氧化性越强,

25、其与 H2 化合越容易,A 项正确;一种金属与另一种金属的可溶性盐溶液混合,根据其是否发生置换反应,可判断二者金属性强弱,B 项正确;碱金属单质与水反应越剧烈,表明金属性越强,C 项正确;根据非金属元素的最高价氧化物对应的水化物的酸性强弱,可判断相应元素的非金属性强弱。HClO 3 不是 Cl 元素最高价氧化物对应的水化物,故 D 项不合理。9 【正确答案】 B【试题解析】 甲为单质,若甲既能与盐酸反应又能与 NaOH 溶液反应,则甲为Al,若乙为 O2,二者反应生成的丙为氧化铝,氧化铝属于两性氧化物, A 项正确;若甲为短周期中原子半径最大的主族元素的单质,则甲为 Na,又因为戊为碱,则乙为

26、 O2,二者反应生成的丙可能为 Na2O2,也可能为 Na2O,B 项错误;若丙、丁混合产生白烟,且丙为 18 电子分子,丁为 10 电子分子,则丙为 HCl,丁为NH3,若乙为 Cl2,其水溶液中含有:HClO,HClO 具有漂白作用,C 项正确;若甲、丙、戊含有同一种元素,当甲为 S,乙为 O2,丙为 SO2,丁为 HClO 等具有强氧化性的物质,戊为硫酸时,含 S 元素的化合价由低到高的顺序为甲丙戊,D 项正确。10 【正确答案】 D【试题解析】 由维生素 P 的结构可知,天然维生素 P 分子中含有四个酚羟基和一个碳碳双键,在苯环上发生取代反应,在碳碳双键上发生加成反应,所以维生素P 可

27、与溴水反应,且 1 mol 该物质与足量溴水反应消耗 6 mol Br2,A 项错误;维生素 P 含有四个酚羟基,则 1 mol 该物质可与 4 mol NaOH 反应,B 项错误;一定条件下,1 mol 该物质可与 H2 加成,消耗 H2 最大量为 8 mol,C 项错误;维生素 P含有酚羟基,所以能与 FeCl3 溶液发生显色反应,D 项正确。11 【正确答案】 C【试题解析】 普通高中化学课程标准(实验)课程模块中选修(1)中化学与生活的主题包括:化学与健康、生活中的材料、化学与环境保护。12 【正确答案】 B【试题解析】 必修包括 2 个模块,选修包括 6 个模块。13 【正确答案】

28、A【试题解析】 化学教学目标的主体必须是学生。教学目标不能用“使学生”“提高学生”“培养学生”等陈述方式。14 【正确答案】 B【试题解析】 情境式教学是指充分利用形象,创设典型场景,激起学生的学习情绪,把认知活动和情感活动结合起来的一种教学模式。支架式教学应当为学习者建构对知识的理解提供一种概念框架。探究式教学,又称发现法、研究法,是指学生在学习概念和原理时,教师只是给他们一些事例和问题,让学生自己通过阅读、观察、实验、思考、讨论、听讲等途径去独立探究,自行发现并掌握相应的原理和结论的一种方法。启发式教学指教师在教学过程中根据教学任务和学习的客观规律,从学生的实际出发。采用多种方式,以启发学

29、生的思维为核心,调动学生的学习主动性和积极性,促使他们生动活泼地学习的一种教学指导思想。15 【正确答案】 D【试题解析】 板书设计的形式有多种,如提纲式、图表示、运演思路式,不一定要用示意图的形式来展示。故本题选 D。16 【正确答案】 A【试题解析】 化学课堂导入功能主要有激发学习兴趣,建立认知冲突,实行目标教学和衔接新旧知识等。社会导入属于化学课堂导入的方式,不属于化学课堂的导入的功能。17 【正确答案】 D【试题解析】 所谓先行组织者是指安排在学习任务之前呈示给学习者的引导性材料。它比学习任务具有更高一层的抽象性和包摄性。提供先行组织者的目的就在于用先前学过的材料去解释、整合和联系当前

30、学习任务中的材料,并帮助学习者区分新材料和以前学过的材料。由此可得,题干描述的设计主要运用了先行组织者理论。18 【正确答案】 A【试题解析】 化学基本观念就是中学生在化学学习过程中,通过对化学基础知识或化学学习过程进行反思所形成的能够反映化学本质特征的总观性认识。它是学生通过化学课程的学习,所形成地从化学视角认识事物、解决问题的思想、观点和方法,即植根于学生头脑中的化学基本观念。是中学化学教学的第一目标。19 【正确答案】 A【试题解析】 新课程把化学教学过程看作是师生交往、积极互动、共同发展的过程。20 【正确答案】 D【试题解析】 即时表现评价由于教学方式的不同可分为提问交流评价、课堂练

31、习评价和课堂实验操作评价三种。二、简答题21 【正确答案】 教材的编排要重点考虑化学知识的逻辑顺序、学生的心理发展顺序和学生的认知发展顺序。22 【正确答案】 新课程倡导教师要创造性地使用教科书,要在使用教科书的过程中融入自己的科学精神和智慧,要对教科书中知识进行重组和整合,选取更好的内容对教科书深加工,设计出活生生的、丰富多彩的课程,充分有效地将教科书中的知识激活,形成有教师教学个性的知识。既要有能力把问题简明地阐述清楚,同时也要有能力引导学生去探索、自主学习。具体要求:创造性地使用教科书要依据学生的自身情况;创造性地使用教材要根据教学实际;紧密联系社会生活实际,选择具体教学素材;深入分析和

32、挖掘教科书内容,将知识其体化;转变观念,开放教学和开发教学资源。23 【正确答案】 老师 1 主要采用演示实验进行教学,教学过程容易控制,节省时间。但是整个教学过程学生参与程度不够,可能会由于空间原因,有些学生观察不到某些实验细节。老师 2 采用学生探究实验进行教学,让学生提前预习,学生自行设计实施实验。由于学生自己动手操作,整个教学过程学生参与程度深,并且观察细致,同时让学生组内讨论得出结论,能够促进学生思考。24 【正确答案】 老师在演示实验时,应做到以下基本要求:准备充分,确保成功。现象明显,易于观察。实验操作规范,注重示范。演示与讲解紧密结合,启迪思考。简易快速,按时完成。保护环境,注

33、意安全。三、诊断题25 【正确答案】 本题正确答案为 PS Na 。通过对题干进行分析,根据已知条件能够推断出 A 元素为 Si,B 元素为 Na,C 元素为 P,E 元素为 S。再依据第一电离能大小关系判断出 PS Na 。26 【正确答案】 一方面多数学生对第一电离能大小关系判断理解不透彻,即忽略同周期内 VAVI A 的反常现象。因此在判断同周期这三种元素第一电离能大小关系时,没有想到这一点,只根据同周期内随原子核电荷数的增加,电离能增大的规律来进行判断;另一方面极少部分学生。对第一电离能大小关系判断方法本身不清楚,记忆有偏差,即认为同周期随原子核电荷数增加,第一电离能减小,也是造成错误

34、的原因之一。27 【正确答案】 在判断第一电离能大小时,具有以下的变化规律:同一主族的原子,从上到下,原子核对外层电子的吸引力减小,电离能逐渐减小。同周期的原子,从左到右,原子核对外层电子的吸引力增加,电离能随之增加。但存在反常现象,当外围电子在能量相等的轨道上形成全空(p 0,d 0,f 0)、半满(p 3,d 5,f 7)或全满(p6,d 10,f 14)结构时,原子的能量较低,元素的第一电离能较大,即 A A,V AVIA。由题意分析推断得出,B 元素为 Na,C 元素为 P,E 元素为S,同周期电离能依次增大,但由于 P 处在第 VA 周期, S 处在第 VIA 周期,所以电离能从大到

35、小的排列顺序为 PS Na 。四、案例分析题28 【正确答案】 设计一中,教师使用真实情景作素材,立足于学生的社会生活实际,从中提出与化学相关的问题,围绕问题展开讨论、探究,将知识与思维方法的学习与问题解决融为一体。其不仅仅是为了传授知识,更重要的是落实过程与方法目标,使学生在真实情景中感受知识与社会、生活的密切联系,是以促进学生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全面发展为宗旨的教学。设计二中,教师纯粹是为了讲授知识,只完成了知识与技能的教学目标,对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维度的目标涉及很少。29 【正确答案】 情境教学可以提供丰富的学习素材,有利于学生主动地探究,从而有利于学生认知

36、能力、思维能力的发展;情境教学可以提供在实践中应用知识的机会,促进知识、技能与体验的连接,进而灵活运用所学知识去解决实际问题:情境教学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强化学生的学习动力,促使学生主动地学习,从而提高教学效率,改善教学质量。在化学教学中,可以化学实验、化学史、日常生活和工农业生产中的经验等为素材。选取素材时,首先,要明确教学内容所处模块的功能定位,不同模块对教学素材的复杂程度、功能价值的要求不同;其次,素材要与教学目标相匹配;再次,对于同一教学目标,可以选取不同的素材,促进学生思想方法的建构;最后,素材要尽可能符合学生的生活实际。五、教学设计题30 【正确答案】 (1)教学目标 【知识与

37、技能目标】了解氯气与水反应的实质及产物;知道氯水的成分;认识次氯酸的性质和应用。 【过程与方法目标】通过观察、比较化学现象和反应,学会善于从实验中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方法。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通过实验激发学习化学的兴趣,树立将化学知识应用于生活、生产的意识。 (2)教学重、难点 【重点】氯气和水的反应、氯水的漂白性。 【难点】氯水的成分和漂白性。 (3)教学过程 环节一:导入新课 创设情景:有时候我们打开水龙头会闻到一股刺激性的气味,这种刺激性的气味来源于氯气,目前有很多自来水都采用氯气来杀菌、消毒,你知道这是为什么吗? 导入:今天我们就来探索氯气和水的作用。 环节二:探究新知

38、 对比启迪:我们知道二氧化碳能溶于水,与水反应生成碳酸,氯气能不能溶于水?实验表明 1 体积的水大约溶解 2 体积的氯气,氯气的水溶液称之为氯水。氯气可以和水反应吗?请同学们提出假设或猜想。 提问:如何证明氯气和水发生了反应?请大家进行讨论。 【实验探究 1】方案 1:检验溶液的酸碱性,用玻璃棒蘸取少量的氯水点到紫色石蕊试纸上;方案 2:检验氯离子,用胶头滴管吸取少量硝酸银置于小试管中,再用胶头滴管吸取少量氯水滴加到硝酸银溶液里。 请学生进行实验探究 1 并观察实验现象、得出结论。 讲解:这两个实验都证明了氯气和水发生了化学反应。氯气与水发生反应的化学方程式:Cl2+H2OHCl+HClO(次

39、氯酸) 。 设疑:在实验探究 1 中观察到湿润的蓝色石蕊试纸周围是红色的,它的中间部分是白色的,这意味着氯水中含有漂白性的物质。那氯水中具有漂白性的物质是什么?首先我们要知道氯水中都存在哪些离子和分子。请大家根据已有知识进行讨论、推测。 讲解:新制氯水的成分有HClO、Cl 2、 H2O、H +、OH -、Cl -、ClO -。我们已知 H2O、H +、OH -、Cl -它们都不具有漂白性。这里我们考虑 HClO(次氯酸)和 Cl2 到底是谁具有漂白性呢?请学生思考讨论实验方案。 请学生进行实验探究并观察实验现象、得出结论。 【实验探究2】将氯气分别通入盛有干燥的红布条和湿润的红布条的广口瓶中

40、,盖上玻璃片。 归纳:干燥的氯气无漂白性,潮湿的氯气有漂白性,所以可得具有漂白性的物质是HClO。 讲解:HClO 酸性比碳酸弱,具有强氧化性,它不稳定,在光照下容易分解:2HCl0 HCl+O2 。 环节三:巩固练习 1以下物质中,含有氯分子的是 ( )。A液氯 B氯水 C 盐酸 D食盐 2能使干燥有色布条褪色的物质是( )。 A氯气 B氯化氢 C 氯水 D液氯 环节四:小结作业 小结:这节课我们学习了哪些知识,请同学说一说。学生总结:氯气与水的反应原理,次氯酸的化学性质及应用。 作业:思考如何证明次氯酸的酸性比碳酸弱?调研生活生产中还有哪些物质可以作为漂白剂,它们有什么区别? 四、板书设计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考试资料 > 职业资格

copyright@ 2008-2019 麦多课文库(www.mydoc123.com)网站版权所有
备案/许可证编号:苏ICP备17064731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