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中学教师资格认定考试(初级语文学科知识与教学能力)模拟试卷 29及答案与解析一、单项选择题1 在讲授七年级上册秋天的怀念之前,某教师为导入新课,向学生介绍本文作者史铁生的其他作品及作品集,以下介绍不正确的一项是( )。(A)我与地坛(B) 病隙碎笔(C) 铁箫人语(D)务虚笔记2 教学魏巍的散文我的老师时,教师指出这是一篇以儿童眼光与心理来回忆老师并且表达对老师深切的热爱、崇敬与感激之情的文章。下列作品中,适合教师在课堂上向学生推荐的是( )。(A)走一步,再走一步(B) 在山的那边(C) 散步(D)再塑生命的人3 激师教学范仲淹的岳阳楼记,讲解“不以物喜,不以己悲” 中“以”的用法,以下句中
2、“以”的用法和意义适合用于本课举例的是 ( )。(A)此独以跛之故(塞翁失马)(B)徐喷以烟(童趣)(C)寡人以五百里之地易安陵(唐雎不辱使命)(D)策之不以其道(马说)4 教师安排学生以小组为单位,整理古代称谓,比较其意义异同。以下是部分小组所整理的内容,其中有误的是( )。(A)“家父”用于说话者称呼自己的父亲,为谦称;“ 令尊”用于称呼对方的父亲,为敬称(B) “舍” 常用于谦称比自己位卑年幼的亲属,如舍儿、舍弟、舍侄等(C)古代兄弟的排行称谓由大到小为:伯、仲、叔、季(D)“黔首”意指平民5 教师执教义言文阅读课时指出咏雪与陈太丘与友期皆出自世说新语,以下该教师关于世说新语的介绍,表述
3、有误的是( )。(A)世说新语的作者刘义庆是南朝宋文学家(B) 世说新语主要记载的是南北朝时期士族阶层的言行风貌和轶事琐语(C) 世说新语按照内容可分为“德行”“言语”“政事”“文学”“ 方正”“雅量”等三十六门(D)世说新语具有“语言简练、辞意隽永” 的特点6 教学钱塘湖春行时,教师带领学生一起回忆描写四季美景的诗句来巩固知识、增加积累。以下回忆的诗句不合适的是( )(A)小荷才露尖尖角,早有蜻蜒立上头(B)春江潮水连海平,海上明月共潮升(C)东风不与周郎便,铜雀春深锁二乔(D)棠梨叶落胭脂色,荞麦花开白雪香7 学生收集整理罗曼罗兰的相关信息并做笔记:罗曼罗兰是 20 世纪上半叶法国著名的人
4、道主义作家,他因痛感 19 世纪与 20 世纪之交的欧洲腐败风气,而撰写了名人传,叙述了三位人物的坎坷一生。以下不应出现在学生关于名人传内容的笔记中的人名是( ) 。(A)贝多芬(B)达 芬奇(C)列夫托尔斯泰(D)米开朗琪罗8 在学习核舟记时,学生发现课文下面有很多对文中重要实词、虚词的解释,从语文教材的构成来看,这属于语文教科书的哪一系统?( )(A)范文系统(B)知识系统(C)助读系统(D)作业系统9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 年版)倡导教师恰当应用多媒体。下列教学中对于多媒直用的阐述不正确的是( )。(A)播放与教学有关的音乐,可以营造良好的教学氛围,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B)使用
5、课件,展示讲解的内容,呈现问题及答案,可以减少板书,提高课堂效率(C)展示与教学内容有关的图片,可以增强课堂的直观性和形象性(D)播放由教材改编的名家视频,可以丰富学生的视听感觉,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10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 年版)提出:学生是学习的主体,应积极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下列表述属于“探究学习” 的是( )。(A)改变学生单一的学习方式,由被动地接受学习转变为学习方式的多样化,让学生学会学习(B)学生独立地发现问题并获得自主发展的学习方式(C)学生在学习群体中为了完成共同的任务,有明确的责任分工和互助性的学习方式(D)学习主体有明确的学习目标,对学习内容和过程
6、有自觉的意识和反应的学习方式11 阅读湖心亭看雪教学实录(片段),回答问题。师:张岱在湖心亭碰到了金陵客,有人认为“余” 和他们是知音,遇到他们很高兴;有人认为“余 ”和他们是两种人,遇到他们很失落。对此,你有什么看法?请结合课文内容分析,可以找前后桌意见相同的同学交流下。等会儿,我们来个小小的辩论赛。生:我认为张岱遇到他们是很失落的,书上说“强饮三大白而别” ,他勉强地喝了三杯就走了。师:“强”,解释成“勉强”。可有人也把它理解为痛饮。我们再来听听有没有不同的看法。生:我认为这里的“ 三” 是虚数,是喝好几杯。我们说酒逢知己千杯少,话不投机半句多。如果不认为他们是知己张岱就可以不过去,不理他
7、们。生:我也认为是知音,他问起了姓氏。如果不是就不问了。生:我认为问姓氏不一定能说明他们是知音。毕竟张岱是有文化的人,他懂得礼节,客气还是要的。生:我认为他们是知音,课文说“见余大喜” ,碰到独特相似的人,我想他们的心情也是一样的。他们见到张岱是高兴的,张岱估计也是同样开心的。因为他们有共同的目的和爱好。生:我不这么觉得。课文说张岱一个人独往,他喜欢安静的、人少的环境。现在看到人多了,我想他肯定不高兴。师:你是赞同舟子的看法。张岱是否同意舟子的看法呢?大家可以联系下张岱的性情喜好。对以上教学实录片段中师生活动评价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口语交际与阅读课相结合,教学形式新颖、独创(B)通
8、过辩论的形式给学生提供说的平台,把课堂主动权交给学生,启发学生思考,调动学生的学习热情领会课文的主旨(C)教师在教学中否定了学生提出的异议,属于教师的适时指导,有助于教学的顺利展开(D)面对学生回答错误的情况,教师要点拨,引导学生另找根据,寻找信息源或者直接听听其他学生的答案12 阅读桃花源记教学实录(片段),回答问题。(生认真观察插图,相互交流后发言)师:同学们都跃跃欲试。看来,你们都有自己的发现。谁来说说?生:土地画错了。文中是“土地平旷” ,“平旷”的意思是 “平坦开阔”,图中的土地却是有高有凹凸不平。师:他观察得很仔细,将书中的内容和图中的景象仔细地做了对比。生:房屋也画错了。文中是“
9、屋舍俨然”“,俨然”的意思是 (生皱眉,思考)反正图中的房屋画得横七竖八,与原文不符。师:他看出来房屋画得也不对,但是说得还不够清楚。谁来帮帮他?生:“俨然”的意思是“整整齐齐”,“然” 应解释为“ 的样子”,“俨然” 可以翻译成“整齐的样子 ”。师:你对“俨然 ”一词的理解很到位。这样一来,我们就可以解释图中所画的房子错在哪儿了。师:还有哪儿画错了呢?生:田间的小路也画错了。文中是“阡陌交通” ,田间的小路应该是交错相通。图中的小路并没有交错。师:“交通”这个词我们很熟悉。不是指交通运输吗?比如城市交通、交通工具等。生:不是。现在的“ 交通”是一个词,指交通运输。古代的 “交通”是两个词,翻
10、译为“交错相通”。师:这种古今词义变化的现象,叫作生(齐):古今异义。对以上教学实录(片段) 的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文言文阅读重视文言知识的积累,多提供文言知识学习的方法(B)选取插图来检验学生对古今异义词的掌握情况,富有新意,贴近生活,增强趣味(C)教师评价的语言既有引导性,又有启发性,能够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D)课堂教学气氛活跃,互动明显13 阅读三峡课堂实录(片段),回答问题。 师:读了三峡一文,我们犹如在导游的指引下亲身游览了三峡。下面就让我们也过把“导游瘾 ”。(屏显:过把“导游瘾”)师:请同学们紧扣课文内容,也可结合文中一段的内容,发挥想象,说一段情文并茂的三峡导游
11、词。注意,是用自己的语言描绘文中三峡的美景,而不是让大家简单地去翻译哟!生 1:山是雄奇、险峻的山,水是清幽、柔美的水,山美水美,这就是美丽的三峡。师:你很聪明,用了一些形容词来描绘山,其中还含有一些想象的因素,但如果能结合文章内容来说就更好了。我们看看课文,文中如何写山?生 2:两岸连山,略无阙处;重岩叠嶂,隐天蔽日;自非亭午夜分,不见曦月。师:我们来美美地读一下第一段。(学生齐读第一段)师:联系课文,搜寻我们脑中描写山的词库,我们能说出哪些词?生 1:悬崖峭壁、连绵不断、巍峨、峥嵘。师:你的积累很丰富。哪位导游再来介绍一下三峡的山?生 3:朋友。你看过三峡的山吗?三峡的山真大啊,连绵不绝,
12、上下七百里;三峡的山真高啊,重重的悬崖,层层的峭壁,高得把天空和太阳都遮住了。看过三峡的山,你说,还有哪里的山值得看呢?师:你的解说很诱人!三峡之山的特点被你介绍得淋漓尽致。那么谁来解说三峡的水?以下关于教学实录片段评价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教师进行正面评价,点拨及时,但对学生回答的评价稍显笼统(B)生 1 的导游词表述流于形式,缺少与课文内容的理解与融合(C) “过把导游瘾” ,深化了学生对文本的理解,提高口语表达能力(D)教师创新教法,渗透人与自然的交流,使学生读得流畅,说得优美,写得有料14 阅读下面一段材料,回答问题。教学目标:1能在画出文中所写几件事的基础上,提取并说出背影一
13、文的叙事线索。2通过自主研读解答教师提出的问题,在问题的解答过程中,说出文中所叙之事蕴藏的作者对父亲的歉疚情感。3能用恰当的方式处理与父母之间的关系。4能以特定情境中的感人细节为线索,选择事件,组织材料,并在叙事中写出一种自己的特定情感。研读课文(合作学习) :(1)在写父子离别之前,作者还交代了随父奔丧、家境衰败、父亲到南京谋事等内容,从中可见父亲当时怎样的处境和心情?这对写“ 背影”有什么作用?(2)作者写父亲买橘子时的背影,运用了哪些富于表现力的词语?从中你看到了什么?默读第六自然段,注意表现作者情感的语句的读法。(3)找出父亲送儿子上车过程中说的四句话,并体会它们的含义。(4)配乐朗读
14、最后一段,体会作者对父亲的怀念之情。(5)课件展示:父爱深深。这是某位初中语文教师在教学背影一课时的“教学目标” 和在此基础上设计的“研读课问(合作学习)”环节,以下对其分析错误的一项是 ( )。(A)教学内容繁杂,欠缺逻辑性和条理性,不利于课程目标的达成(B)问题设计太过集中,五个问题均是针对课文内容及文中的细节进行设计(C)问题 (2)设计合理,契合教学内容,在此教学环节可集中解决(D)问题(3)(4)(5) 与所设计的四个目标没有密切关系,可删除15 阅读山中访友教学实录(节选),回答问题。师:作者把自然的景物当成自己的亲朋好友,所以我们的课题是“山中访友” 。在文中也有一些人称的变换,
15、请找出来并分析其作用。(学生有的讨论,有的沉思)师:分析得准确。这自然界的朋友不但是作者的,也是我们每一位读者的,我们在朗读的时候,应该运用怎样的语气来读呢?生:亲切、自然。 生:饱含热爱赞美之情。师:好,就请大家带着亲切、热爱、赞美之情来朗读第 5 段。大家先自由练习,待会儿请同学读给大家听。 (师指定六位同学分别朗读关于山泉、溪流、白云、瀑布、悬崖、云雀的旬子。多媒体播放舒缓的古筝曲,师生情不自禁地鼓掌) 师:让我们用丰富的想象力,用饱含爱的心声,与溪流、白云、瀑布对话吧!请男生齐读描写悬崖、瀑布、云雀的句子,女生齐读关于山泉、溪流、白云的句子。(多媒体出示朗读课件,学生朗读) 师:(竖起
16、大拇指) 太棒了!师:假如你们是山中的白云大嫂、云雀弟弟、老桥你们又想对游人说些什么呢?(学生有的讨论,有的沉思) 生:假如我是太阳,我会对游人说:我是绚烂的太阳,我能驱散阴霾与黑暗,能给人以光明和希望,能赶走严寒与孤独,能给人以温暖和热情。师:同学们想象丰富,语言也美。师:让我们一边欣赏山中美景,一边展开想象的双翼,抒写对山中景物的热爱之情吧!(生开始思考、讨论、动笔、交流)生:梅花,你是一位慈祥的母亲,你唤醒了春姑娘,唤起了千红万紫,唤起了希望。在你淡淡的芳香中弥漫着傲骨的乐章,在你颤抖的梢吟唱出百般的柔情,你是温暖、幸福的使者。师:多么顽强、坚毅的梅花。排比、拟人句很好地表达了你的情感。
17、生:野草大哥,你虽然没有花的芬芳、树的高大,但你经历过风霜雨雪后,仍然傲然挺立;面对熊熊大火燃烧后,仍然顽强生长你教会我面对困难,不可言弃,为了心中的那片绿洲,要顽强拼搏。谢谢你,野草大哥!(师生掌声雷动)以下对这段教学片段评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学生在反复朗读中,通过鉴赏本文新奇丰富的想象美,进入作品描写的意境(B)强化培养了学生认真阅读文章的好习惯,使之一步步深入课文,深刻体会作者理解大自然,热爱大自然的心情;也融会贯通了人文主义教育(C)意在使学生明白作者是怎样抓住不同景物的特点,进行细致的、充满深情的对话式描写的(D)每个学生对文本的理解不同,所以要表达的内容也会有所差异,故这
18、里训练表达,学生的合作不如独自完成要好二、案例分析题16 阅读以下某版语文教材七年级课文再别康桥的教学实录片段,完成问题。师:同学们,今天很高兴能和你们一起来学习徐志摩先生的再别康桥。大家知道为什么题目要说再别康桥吗?(展示图片并讲解) 既然是“ 再别”,当属第二次离别。徐志摩先生生前曾三次到过康桥:第一次是 19201922 年游学于此,徐志摩在这里生活学习了两年半的时间,回国前夕写下诗歌康桥,再会吧表达对康桥的眷恋之情;第二次,1925 年诗人再次来到康桥,回国时创作了散文我所知道的康桥;第三次,在 1928 年,诗人故地重游,旧梦重温,见到这里的一草一木,触景生情,感慨万千,写下了这首传
19、世之作再别康桥。师:现在请大家结合我们刚才所介绍的背景知识,大声地自由朗读一遍诗歌。读的时候,请同学们注意一下里面生词的字音。(学生自由朗读)师:读过一遍课文,请同学们抬头看大屏幕。(展示投影)大家刚才读的时候注意到这些字词了吗?河畔( ) 荡漾 ( ) 青荇( ) 榆阴( ) 揉碎( )浮藻( ) 长篙 ( ) 漫溯( ) 斑斓( ) 笙箫( )(生读,师订正并出示答案)师提示:有不会的或拿不准的都要拿起笔来记到书上。师:读准了字音,哪位同学来把这首诗读一下?(生举手读课文同学们鼓掌)师(笑):(对读课文的学生) 看来同学们都觉得你读得还不错!那么你自己觉得读的时候还应该注意哪些问题?生:师
20、:每首诗中都蕴含着诗人独特的情感,而我们要把这首诗读好,就是表现出诗人的生:情感。师:对,要把诗人的情感表现出来。那么,如果要生动地将诗中的情感传递出来,我们在读的时候就需要生:把握作者的情感,带着感情去读。生:把握好读诗的语速。师(笑):看来同学们已经知道了读诗的基本技巧。好,那请你带着我们刚才讨论的技巧再来试着读一遍。(生再读)师:(对其他同学) 大家感觉她这次读得怎么样?生:我觉得她的优点就是把握了作者的情感,能够有感情地读课文了,而且读出了其中的抑扬顿挫。不过我感觉她有些地方还是读得快了些。师:那你觉得哪些地方应该读得慢一些呢?生:比如说“ 寻梦? 撑一支船篙,向青草更青处漫溯”。师:
21、不错。其他同学有补充吗?生:她有一个地方读错了,“在我的心头荡漾” 她读成 “在我的心上荡漾了”。师:很好,听得很认真!要读准,一个字都不能错!其他同学还有补充吗?生:我觉得这首诗很抒情,应该再读得缠绵一些。(有学生点头,有学生笑)师:那你能不能带着你的这种理解给我们大家读一遍呢?(生有感情地读诗歌)(掌声)师:(指名学生) 你来点评一下。生:虽然声音小了一点,但更让能人感觉到一种依恋的情感。师:你能给大家读一下吗?生:(犹豫 )我感觉我还没有把握好作者的情感师:哦,这不要紧,我们才刚刚接触这首诗,我相信我们学完这首诗后你会读得很好的,先请坐!同学们,那么我们今天就一起来研读这首诗,首先让我们
22、来听一听名家是怎么读这首诗的,大家也可以在下面小声地模仿。(听录音)师:刚才大家听得很投入,那你感觉录音和我们自己读的最大的区别在哪里?生:他自己都投入其中了,而且不仅声音有起伏变化,感情也在变化。师:感情在变,同学们说对不对?生:对!师:好,那接下来我们就一起来看看这首诗的情感是如何变化的。问题:请结合案例对该教学实录片段的优、缺点进行评析。16 阅读下面的学生习作,完成问题。品诗乐在其中喜欢诗,因为诗是心的歌。题记“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诗人李白的愁绪在皎洁月光的激发下,思乡之情跃然心头;“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伦赠我情。” 古代友人的感情交往犹如深千尺的潭水,
23、更如广袤无垠的大海,当不得不悲伤离别时,那曾与朋友吟诗畅酒的场面浮现眼前:“老骥伏枥,志在千里。烈士暮年,壮心不已。”才华横溢的曹操在晚年依然能吐露出不服老的壮心,这是怎样的一种气魄!诗歌的美在世世代代中吟唱、传诵,美在其中,乐在其中,在鉴赏诗歌的洪流中,我也是其中的一位。面对书架上那厚重的唐诗宋词,年纪虽小的我却对陈旧古风的唐诗宋词仰慕已久。翻开沉甸甸的封面,排队站立、码放整齐的诗句印入眼帘。历经风霜的诗句相对于我一个稚气未脱的孩子来说确实头晕目眩。但是,教语文的妈妈给我耐心细致地讲解后,我犹如拨云见日一样茅塞顿开,豁然开朗。在磕磕绊绊的理解中,我实现了与古人的对话,心情格外高兴。从此,品评
24、诗歌便成为了我阅读生活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无可奈何花落去,似曾相识燕归来”。家喻户晓的晏殊写下的这句被称为“千古奇偶”的诗句,之所以被载入史册,是因为它那古诗中必有的对偶形式用得非同一般的绝妙。从另一个角度讲,不要去在意失意或者失败,也许成功与获得就与你近在咫尺。只要能准确理解得与失、成与败的含义,你就一定不会悲观失望、止步不前。“问渠那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南宋著名文人朱熹用酣畅的笔墨阐述了传承千年的治学方法。只有不断地学习与努力,各方面能力就会大幅度提高。因此,在生活中,我们应该不断地丰富完善自己,才能勇立朝头,才能不会被历史洪流所淹没。诗歌的魅力无可阻挡,在无形的阅读与鉴赏的过程
25、中,我仿佛每天都在与古人对话,每天都会神交知心朋友,诗歌也早已成为我的心灵之音。品诗乐在其中。问题:17 请从第段中找出两个错别字,从第 段中找出一处病句,分别改正。18 请指出该作文的两个缺点,并结合具体内容指导改进。三、教学设计题18 阅读文本材料和相关要求,完成问题。鱼我所欲也原文鱼,我所欲也;熊掌,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鱼而取熊掌者也。生,亦我所欲也;义,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生而取义者也。生亦我所欲,所欲有甚于生者,故不为苟得也:死亦我所恶,所恶有甚于死者,故患有所不辟也。如使人之所欲莫甚于生,则凡可以得生者何不用也?使人之所恶莫甚于死者,则凡可以辟患者何不为也? 由是则
26、生而有不用也,由是则可以辟患而有不为也。是故所欲有甚于生者,所恶有甚于死者。非独贤者有是心也,人皆有之,贤者能勿丧耳。一箪食,一豆羹,得之则生,弗得则死。呼尔而与之,行道之人弗受;蹴尔而与之,乞人不屑也。万钟则不辩礼义而受之,万钟于我何加焉!为宫室之美,妻妾之奉,所识穷乏者得我与? 乡为身死而不受,今为宫室之关为之;乡为身死而不受,今为妻妾之奉为之;乡为身死而不受,今为所识穷乏者得我而为之:是亦不可以已乎?此之谓失其本心。单元导语本单元所选课文是先秦诸子散文。它们产生于春秋末至战国时期,当时社会发生急剧变动,针对这种情况,各种流派提出了各自的思想观点和政治主张,形成百家争鸣的局面。阅读这些课文
27、,有助于我们认识古代社会,增进对传统文化的了解。学习本单元要加强诵读,注意把握各篇文章的思想观点,了解它们各自的论述方式和语言风格。课文导语生命是可贵的,但生命的价值与意义不仅仅停留于“活着” 。当面临生死抉择时,该怎么做出自己的决定? 文中孟子关于 “义”的论说,对今人仍不无启迪。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 1 年版)的相关要求阅读浅显文言文,能借助注释和工具书理解基本内容。注重积累、感悟和运用,提高自己的欣赏品味。欣赏文学作品,对作品中感人的情景和形象,能说出自己的体验,品味作品中富于表现力的语言。课后练习一、背诵全文。关于本文的论点,有的说是“舍生而取义” ;有的说是人在任何时候都不要
28、违背“ 义” ,“舍生而取义”是最高要求。你的看法呢 ?与同学讨论一下。二、说说下面各组句子中划线的词的意思或用法是否相同。1所识穷乏者得我与呼尔而与 之,行道之人弗受2蹴尔而 与之,乞人不屑也由是则生而 有不用也3所欲有甚于 生者万钟于我何加焉4非独贤者有是心也是亦不可以已乎三、结合本文及(孟子) 两章谈谈孟子散文的语言特色。学生情况九年级班级人数 45 人课时安排2 课时教学条件教室配有多媒体设备,能够演示 PPT,播放视频、音频文件,投影实物等。问题:19 根据所给材料,完成课后练习第三题。20 请根据你的理解,为本文设计两道探究题,并给出参考答案。21 请设计一段教学过程,引导学生鉴赏
29、孟子散文的说理艺术,探究本文的主旨。中学教师资格认定考试(初级语文学科知识与教学能力)模拟试卷 29答案与解析一、单项选择题1 【正确答案】 C【试题解析】 C 项铁箫人语是宗璞的作品集, 紫藤萝瀑布正是选自铁箫人语。本题当选 C 项。2 【正确答案】 D【试题解析】 A 项走一步,再走一步、B 项 在山的那边所表达的都是作者对人生的思考,C 项散步则是通过散步这件平常的小事来体现祖孙三代间温馨的亲情。D 项再塑生命的人选自美国作家海伦凯勒的作品 假如给我三天光明,文中回忆了令作者受益终生的家庭教师莎莉文老师,符合题干要求。故本题当选 D 项。3 【正确答案】 A【试题解析】 题千中的“以”表
30、示动作行为产生的原因,可译为“因为”。A 项中的“以”表原因,应译为“因为”;B、C 两项中的“以” 均表示动作行为的方式,可译为“用”;D 项中的“以”表示动作行为所凭借的条件,可译为 “凭借、依靠”。本题当选A 项。4 【正确答案】 B【试题解析】 B 项,“舍”常用于谦称比自己卑幼的亲属,但不可用于自己的儿女。而谦称自己的儿女时,通常都称为“犬子”“小女”。本题当选 B 项。5 【正确答案】 B【试题解析】 世说新语主要记载的是汉末三国至两晋时期士族阶层的言行风貌和轶事琐语,而非南北朝时期。本题当选 B 项。6 【正确答案】 C【试题解析】 A 项句子出自杨万里的小池,描写的是初夏荷塘荷
31、花花蕊含苞的景色。B 项句子出自张若虚的春江花月夜,描写的是春天江畔所见潮平月升的景色。D 项句子出自王禹偁的村行,描写的是秋天叶色变红而落、荞麦花花白而味香的景色。C 项诗句出自杜牧的赤壁,属于咏史诗,与四季风景的描写无关。本题当选 C 项。7 【正确答案】 B【试题解析】 罗曼罗兰的名人传包括贝多芬传(1903) 、米开朗琪罗传(1906)、托尔斯泰传 (1911)三部传记,被称为“三大英雄传记”,也称“巨人三传”。本题当选 B 项。8 【正确答案】 C【试题解析】 助读系统指的是教材为帮助学生阅读课文,培养和提高学生自读能力而提供的一系列材料,包括学习目标,学习重点、难点,课文提示、注释
32、,题解,作者介绍,插图等。故本题当选 C 项。9 【正确答案】 B【试题解析】 使用课件展现讲解内容,可以方便教师,提高课堂效率,但是课件只是辅助工具。板书仍是必不可少的,因此不应减少。另外,用 PPT 直接呈现问题的答案,限制了学生的思维,缺少启发性,不利于学生主体性的发挥。本题当选B 项。10 【正确答案】 B【试题解析】 A 项属于转变学习方式的总理念, C 项属于“合作学习”,D 项属于“自主学习”。B 项学生独立地发现问题并获得自主发展的学习方式属于“探究学习”。本题当选 B 项。11 【正确答案】 C【试题解析】 题干教学实录片段中,教师在学生将“强”译为“勉强”后,并未直接否定学
33、生,而是启发性地指出别人的看法,引导学生继续思考。C 项“否定”一词使用不当。本题当选 C 项。12 【正确答案】 A【试题解析】 题干教学实录中,教师通过引导学生对比课文内容与插图景物来强化学生对文言字词意义的理解与巩固,但并未向学生明确文言知识学习的方法。本题当选 A 项。13 【正确答案】 A【试题解析】 题干教学实录片段中,教师对学生的点评既包括对学生肯定的评价,又有具体的分析与建议,具有引导性与启发性。A 项说法有误,当选。14 【正确答案】 C【试题解析】 分析教学目标和教师设计的教学内容不难发现,这位教师设计的教学内容繁杂。五个问题均是针对课文内容及文中细节进行设计,五个问题的解
34、决欲达成的教学目标不是很清晰;五个问题之间欠缺内在的、有逻辑的层级联系,看不出上一个问题的解决对下一个问题的帮助。要想达成教师设计的教学目标,问题(2)应着重对文中重要词语、句子进行品味鉴赏;问题(3)(4)(5)与所设计的四个目标均没有密切的关系,可删除。本题只有 C 项说法有误,当选。15 【正确答案】 D【试题解析】 学生在反复朗读中,鉴赏本文新奇丰富的想象美,自然也就能进入作品描写的意境,吸纳文章飞扬的灵气。这一教学过程首先培养了学生认真阅读文章的好习惯,使之一步步深入课文,深刻体会作者理解大自然,热爱大自然的心情。其次,融会贯通了人文主义教育:万物皆有灵性,美无处不在,只要用心去体验
35、,一棵树,一片云,一座古桥,甚至是一只小蚂蚁,都可能触动情思,动人心弦。以人文主义教育使学生感悟作者是如何满怀激情,满怀喜悦,用一颗虔诚的心去体味大自然,赞美大自然,享受大自然的。山中访友一文运用想象的手法与自然界的朋友们互诉心声,教者以问题的形式使教学内容再进一步,学生的思想也一步步地在发展。此一步意在使学生明白:作者是怎样抓住不同景物的特点,进行细致的允满深情的对话式描写的;在写作中要注意仔细地观察周围的事物,掌握写作技巧,提高自己的写作水平。这里趁热打铁式的训练表达,让学生充分展示,一则给学生互相借鉴学习的机会,二则激发了学生较强的表现欲,锻炼、提升了学生的能力,并化为语文素质,故可以看
36、出学生的合作比独自完成要好。D 项表述有误,本题当选 D 项。二、案例分析题16 【正确答案】 诗歌教学中,诵读是教学的关键环节。诵读既是诗歌教学的基本方法,也是帮助学生理解诗歌内容与情感的切入点。本教学实录片段中,教师的教学主要有以下优点:教师将本课的重点放在了“ 读”上,让学生在诵读中体会作者的情感,意识到作者的情感变化,为之后对作者情感的分析埋下伏笔;从作者的情感变化起伏来指导学生进行再次诵读,自读感悟之后体会名家范读,对比之下,提升学生的诵读能力;采用齐读、自读相结合的方式,以读起势,为以读贯穿整个教学过程作准备。在要求生读诗歌之前,教师先向学生提供了相应的写作背景,帮助学生体会诗人感
37、情;打下课文生词基础,减少学生诵读过程中基础知识错误;引导学生掌握诗歌朗读技巧,实现诵读过程中情感的丰满化。采用多元化的评价方式,师评、自评、他评之后反复诵读,使学生更加深入地体会诗歌情感,形成更好的教学效果。教师本部分的教学是较为成功的,但也存在缺点,比如在引导学生掌握阅读技巧时提问“那么你自己觉得读的时候还应该注意哪些问题”,问题过于宽泛模糊,不具有引导性和启发性。虽然在之后的提问中,教师及时进行了问题提示与补充,但仍不可避免地引起了学生的困惑。17 【正确答案】 错别字:第段中,“ 印入眼帘”应改为“映入眼帘” ;第段中,“勇立朝头”应改为“勇立潮头”。病句:第段中, “历经风霜的诗句相
38、对于我 一个稚气未脱的孩子来说确实头晕目眩。”成分缺失。应改为:对于我一个稚气未脱的孩子来说,历经风霜的诗句确实令我头晕目眩。18 【正确答案】 缺点:(1)本文的主题是品诗使人乐在其中,因此作文中使用了许多诗词,这从一定程度上已经体现了作为初中生的小作者较好的文学积累。但作文中提及诗词时,都只写了寥寥几句,其分析也都仅停留在浅层次上。这使得各段对每句诗词的讲述读来更像是单一地对诗句的解析,却并未能让人深刻地感受到文中所写的是小作者思考与感悟的结果。每段诗歌的依次出现使本该出彩的诗句变成了诗句的罗列,而少了一种韵味,也少了对“乐在其中” 的照应。(2)小作者在作文中努力将意思表达完整,但难免忽
39、视了句子本身的通顺性。这使得文中存在许多错别字与病句。例如,第段中“在鉴赏诗歌的洪流中,我也是其中的一位”一句,小作者想表达出自己是“ 鉴赏诗歌的洪流 ”中的鉴赏爱好者的一员,但在句中却缺失了“ 鉴赏爱好者 ”这一关键词,使句子成分缺失。改进建议:(1)文段首尾都意指“ 品诗乐在其中”,因此建议小作者在 段举例诗歌时,能够进一步丰富文段内容,不仅要指出诗歌写了什么,有什么影响,还要写自己如何品或者品出了什么,这首诗歌是如何让自己能够在品味时乐在其中的,等等。只有这样安排,才能使文章的主题不散不乱,时时照应主题。(2)小作者除了要将作文中的错别字和病句修改正确。还需要在日后的学习中增加汉语基本知
40、识的学习与练习,扎实汉语基本功。例如,可以通过留心日常常用但易混淆或误写的词语来减少错别字,通过整理分类病句类型来掌握病句规律,通过运用做题技巧来区分病句等。如在辨别病句方面,以“历经风霜的诗句相对于我一个稚气未脱的孩子来说确实头晕目眩”一句为例。可以使用提炼中心句的技巧来观察句子是否存在成分缺失的情况。此句提炼出中心词后即为“诗句头晕目眩” ,这很明显是错误的,宾语“ 我 ”缺失。因此应改为“对于我一个稚气未脱的孩子来说,历经风霜的诗句确实令我头晕目眩。”三、教学设计题19 【正确答案】 (1)明白晓畅,通俗易懂,很少使用生僻词汇。(2)大量使用排偶句。这样就使文章读起来节奏感强,并且富于文
41、采和气势。(3)善于比喻,这些比喻大多是根据生活常理设计的。如生于忧患,死于安乐里举的战争中的事例,鱼我所欲也中举的“鱼” 和“熊掌”不可得兼的例子。这种取义浅近的比喻,使他所讲的道理既易于为人接受,义使文章富有文学趣味。20 【正确答案】 (1)文章的论点是怎样提出来的?为什么不直接提出来?参考答案:“ 生,亦我所欲也,义,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生而取义者也。”这个论点是由 “鱼”和“熊掌”的比喻引出来的。先设比喻而后提出论点,这是因为“鱼”与“熊掌”是人人皆知的美味,而“熊掌” 是其中更为美者。二者不可兼得,取其中最美者合乎情理也符合逻辑。由此及彼,由浅人深,引出“生” 与“义”的论
42、题来,水到渠成。(2)孟子为了阐明自己的观点,运用了哪些论证方法逐层展开?参考答案:比喻论证,正反对比论证,道理论证,举例论证。用鱼与熊掌的比喻引出生与义不可得兼时应当舍生而取义的道理,接着从正反两个方面对论点进行理论论述,最后进一步指出人人都有向善之心;第二段结合当时的社会现实从正反两个方面举例论证保持本心的重要性。21 【正确答案】 教学过程:一、理清论证思路把握说理方法提问:本文的论点是什么?怎样提出来的? 为什么不直接提出来 ?明确:论点是“ 生,亦我所欲也,义,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生而取义者也”。这个论点是由 “鱼”和“熊掌”的比喻引出来的。先设比喻而后提出论点,这是因为“鱼
43、”与“熊掌”是人人皆知的美味,而“熊掌” 是其中更为美者。二者不可兼得,取其中最美者合乎情理也符合逻辑。由此及彼,由浅入深,引出“生” 与“义”的论题来,自然,明晓。提问:论点提出以后,文章是怎样围绕论点逐层论述的?学生讨论,明确:(1)本文首先提出在生与义不可兼得的情况下要“ 舍生取义” ,这是全章的论点。然后说明其之所以如此,是因为人都有“欲生而不为苟得,恶死而有所不辟” 之心,即“羞恶之心”;又从反面来说,如果人只是欲生恶死,那就会不顾礼义,什么事都做得出来。因此,重要的是,求生避患不能违背“义” 的原则。(2)这种“羞恶之心”是人人都有的,只有贤者才不会丧失。为什么有些人会丧失呢 ?是
44、因为他们为物欲所蔽。例如有人不食“嗟来之食” ,这说明他有羞恶之心,可后来却不辩礼义而接受万钟之禄,这就是物欲使他的羞恶之心丧失了。可见要做到“舍生取义”,就必须使自己的羞恶之心不为物欲所蔽。(3)从上述内容的进展层次可以看出本文的逻辑推理十分严密;从鱼与熊掌的比方、不吃嗟来之食和不辩礼义而受万钟之禄的对照可以看出作者设喻的巧妙。(4)文中的比喻、对比、排比的修辞方法,加强了说理的逻辑性。二、难点突破,理解本文的主旨(1)学生自由质疑,生生互动,师生互动,解疑释疑。学生提出的问题有:“此之谓失其本心”中“本心”具体指什么? 这与“舍生取义”有何联系?本文分两段,结构上不够合理,有割裂文意之嫌,
45、请问我的这种看法对吗?师生讨论,明确:“本心”具体指“羞恶之心”,“ 义”产生于“羞恶之心”,有“ 羞恶之心”,才会按“义”的原则行事,才有可能在关键时刻舍生取义。这位同学的看法有道理。就行文思路来说,贤者舍生取义,行道之人、乞者以义为先,讲的都是“ 本心”赋予人的极大力量,属正面论证; “不辩礼义”接受“ 万钟”的故事讲的是失去“ 本心”的人的可悲可耻,属于反面论证。所以, “一箪食,一豆羹,得之则生,弗得则死乞人不屑也”应归入第一段。(2)教师总结:本文的主旨是人人都有“ 本心”和保有 “本心”的重要性。能做到“ 舍生取义”是因为人有羞恶之心;如果不顾羞耻、“ 不辩礼义 ”而受“万钟” ,则失掉了“本心”,这种行为是应该停止的。全文的旨意就在这一劝勉上。朱熹说:“ 此章言羞恶之心,人所固有,或能决死生于危迫之际,而不免计丰约于宴安之时,是以君子不可顷刻不省察于斯焉。”(四书章句集注) 这段概括主旨的话是比较恰当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