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职业资格类试卷]中学教师资格认定考试(高级语文学科知识与教学能力)模拟试卷12及答案与解析.doc

上传人:吴艺期 文档编号:899261 上传时间:2019-02-27 格式:DOC 页数:16 大小:49KB
下载 相关 举报
[职业资格类试卷]中学教师资格认定考试(高级语文学科知识与教学能力)模拟试卷12及答案与解析.doc_第1页
第1页 / 共16页
[职业资格类试卷]中学教师资格认定考试(高级语文学科知识与教学能力)模拟试卷12及答案与解析.doc_第2页
第2页 / 共16页
[职业资格类试卷]中学教师资格认定考试(高级语文学科知识与教学能力)模拟试卷12及答案与解析.doc_第3页
第3页 / 共16页
[职业资格类试卷]中学教师资格认定考试(高级语文学科知识与教学能力)模拟试卷12及答案与解析.doc_第4页
第4页 / 共16页
[职业资格类试卷]中学教师资格认定考试(高级语文学科知识与教学能力)模拟试卷12及答案与解析.doc_第5页
第5页 / 共16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1、中学教师资格认定考试(高级语文学科知识与教学能力)模拟试卷 12及答案与解析一、单项选择题1 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实验)提出:“ 通过对语文知识、能力、学习方法和情感、态度、价值观等方面要素的融汇整合,切实提高语文素养。”这一能力发展要求侧重达成的课程目标是( )。(A)感受.鉴赏(B)积累 .整合(C)发现 .创新(D)应用.拓展2 教学大堰河我的保姆时,教师将“分析人物形象,体会诗人情感” 作为教学目标之一。下面对该教学目标分析正确的是( )。(A)教师认为体会情感是教学最重要的内容(B)教师认为分析人物形象是诗歌教学的任务(C)教师对诗歌教学应承担的任务认识不明确(D)教师对诗歌教学的

2、目标要求理解不准确3 某教师选择沈从文的边城开设校选修课程,这一课程属于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实验)选修系列中的( ) 。(A)诗歌与散文(B)小说与戏剧(C)新闻与传记(D)文化论著研读4 在学习荷塘月色时,教师为学生们播放了优美的课文配乐朗诵,在播放的过程中,下列教师的行为定位恰当的是( )。(A)不需要教师了,可以离开教室(B)引导学生倾听(C)设备操作工(D)监听人员5 某教师在高一第一学段设计了“调查与走访、报告与讲座” 等口语交际活动,对这一做法分析正确的是( ) 。(A)体现口语交际教学与日常生活相结合的特点(B)调查与走访锻炼了学生搜集材料与整理材料的能力并未体现口语交际的能力

3、(C)上述各口语交际活动缺乏内在联系,设计不科学(D)活动不符合高中口语交际的要求6 学习多篇文言文后,教师引导学生总结文言实词“古今异义” 的现象。下列句子没有包含“古今异义 ”的是( )。(A)图穷而匕首见(B)金就砺则利(C)邻之厚,君之薄也(D)声非加疾也7 某教师将滕王阁序的教学目标表达为知识与技能目标、过程与方法目标、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三维教学目标,以下说法不恰当的一项是( )。(A)进一步把握文言词句的意思和使用特点(B)感受作者怀才不遇、愤懑悲凉而又不甘于沉沦的复杂感情(C)学习文章中事、景、情融于一体的写作技巧(D)了解小说的基本内容,掌握小说的基本要素8 下列对于语文教学

4、参考用书的功能,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说明课本内容的编排意图(B)教师设计教学方案的向导(C)教师钻研教材的辅助资料(D)提供学情调研方案,帮助教师确定教学难点9 某教材设置了“ 名家三部曲 ”专题,下列作品不适合选人该专题的是 ( )。(A)巴金激流三部曲一家、春、 秋。(B)王小波一一时代三部曲黄金时代、白银时代、青铜时代(C)茅盾 农村三部曲一春蚕、秋收、残冬(D)郭沫若女神三部曲女神之再生 、歧路、湘累10 在公开课上讲戴望舒雨巷的时候,出现了下列四种情况,其中不属于教师精心安排的是( ) 。(A)教师在讲完课之后,板书上有“天头” ,下有“ 地脚”,给人一种美的享受(B)在学

5、生自由提问阶段,让一位身着紫色长裙的姑娘站起来发问并结合衣服的颜色进行评析(C)某学生因领悟到了“雨巷”诗人所表达的寂寥愁苦而低声啜泣,引起了其他学生的唏嘘(D)教师领读课文的时候,站在讲台“黄金分割点”的位置上面向学生朗读11 阅读李煜相见欢的教学课堂实录(片段),按要求答题。在这堂课中,因为放手让学生去做,所以也就出现了出人意料的亮点。在师生互动过程中,一个学生突然问起“寂寞梧桐深院锁清秋” 一句中“锁”的意思,本无准备的我在这时灵机一动,何不将问题再还给学生呢?针对这个字的意思,有的同学根据文义猜测,有的根据经验理解,众说纷纭,一下子课堂气氛就活跃了起来,经过讨论,问题很快得到了解决。接

6、着,与本词有关的问题纷纷被学生提取出来并自行解决,课堂过程相当顺利。对以上观点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始终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充分发挥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积极性和主动性(B)建立有效的师生互动,教师要转换其角色。教师要成为师生良好互动环境的创造者、师生交流机会的提供者、师生积极互动的组织者和学生发展的支持者、帮助者、指导者、促进者(C)本案例中的师生互动取得了较好的效果(D)把问题还给学生,体现了教师缺乏主导性12 阅读孙权劝学的教学反思(节选),按照要求答题。本次课堂教学的优点是:重难点突破较好,教学环节的设计环环相扣、紧跟课题;教学方式改变了以往教师站在讲台上、学

7、生端坐课桌旁的课堂模式,而是分小组围坐在一起,师生平等对话;小组竞争完成学习任务,课堂气氛分外活跃;课前收集有关读书、学习的诗句和格言的思路极好,既有助于拓展学生的知识面,又能提高学生收集资料的能力。缺点是:小组人数过多,致使小组合作过程中很多同学的参与机会减少;有些小组讨论流于形式,学生没有真正动起来;学生完成学习任务或回答问题的表现优劣,可先让其他同学评点,这有助于学生听讲时更加认真并能对自己今后完成学习任务时的情况准确做出判断。对上述教学反思的分析不正确的是( )。(A)新课程强调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这有助于培养发展型、学习型的人才(B)在教学中,教师应充当教材解说者的角色(C)

8、对一些新的教学模式、学习方法,教师不能生搬硬套,结果只学到皮毛未掌握其精髓。方式方法好不好,不在于它新颖不新颖,而在于它适不适合教材和学生(D)多接触新鲜事物,多与学生交流,了解他们的想法和需求也是今后工作中不可忽视的方面13 阅读下面一位教师关于课下作业的一个案例,按照要求答题。一次,我正在布置作业:“每首诗背诵并默写 5 遍。” 就听有个同学小声说:“都会默写了,还让写!”我没说话就下课了。但这件事引起了我的反思,在班会上,我提出了“教师怎样留作业 ”的问题,经过商讨,同学们一致同意:常规性的作业应该写,但可以根据自己对知识掌握的程度决定多写或少写,其他时间可以做自己更感兴趣的事。经过一段

9、时间的尝试,绝大多数学生都在不同方面取得了不同程度的进步。写作业成了他们自己愿意做的一件乐事,再也不是苦差事了。对上述案例分析不准确的是( )。(A)教师应该对学生现在的学习基础、智力水平、能力高低、兴趣、特长等有一个准确的评价(B)学生在完成学校统一要求并达到基本培养规格的同时,要扩充某方面的知识和发展某方面的能力,以优化已有知识(C)教师在实践中要不断调整和改进学习目标(D)学生对于教师布置的作业,应按时按质完成,不能违背教师的意愿14 下面是一位教师关于作文教学的看法魏书生曾说:“ 学生对批改作文的积极性很高,大部分学生对同学写的批语的关注程度远远超过关注教师的批语的程度。”为此,必须教

10、给学生批改作文的方法。我认为魏书生的批改方法值得借鉴:一是基本部分,包括格式是否正确、卷面是否整洁、有几个错别字、有几处病句、有几处标点符号明显错误。二是实质性部分包括看文章的中心是否鲜明集中、看文章的选材是否妥帖、看文章的结构是否合理、看表达方式是否准确、看语言是否简练、流畅、深刻。这样的批语就像批判地鉴赏一副“ 艺术品” ,让学生更多地发现别人作文的闪光点。对上述做法分析不准确的是( )。(A)相互批改,贯穿一个“赏” 字(B)作文批改的目的是提高学生的写作能力(C)学生不容易吸收别人的长处,对于别人的缺点、短处,学生不会引以为戒(D)学生在批改作文的过程中既可欣赏到不同学生的作文,又可提

11、高自己的鉴赏能力15 下面是一位教师在教授完记念刘和珍君的教学反思(节选),阅读后回答问题。在整个教学环节安排上,我始终渗透着这样的思想:学生是课堂的主体,为体现其主人翁的地位,应该在课堂内给他们充分的时间去思考、去讨论、去交流,并且通过组内探究、同桌商议的形式,让每个学生积极参与到课堂之中,让每个学生畅所欲言,表述个人的认识、观点、想法。与此同时要让学生在语文课堂上动口与动手有机结合,多角度训练学生的听、说、读、写的技能与综合素养。以下对这个教学反思的评析错误的一项是( )。(A)这位教师在教学中始终以学生为主体,充分调动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B)这位教师很好地贯彻了新的教学理念学生是课堂的主

12、体(C)这位教师在课堂上让学生充分表达自己想法的做法不值得提倡,因为教师才是课堂的主体,应充分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D)这位教师真正做到了对学生听、说、读、写能力的训练和培养二、案例分析题16 试对下列教师在一节课上的导入语作简要分析。师:一天深夜,在一个小巷的尽头,两个人走了个对面,其中一个问另一个:“这儿有警察吗 ?”另一个回答:“没有。”“那么能不能在附近很快找到一位?”“恐怕不可能。”“那好吧,把你戴的手表和钱交给我 !”生:(大笑)师:这个笑话的结尾有什么特点?生:出人意料。师:反映了坏人的一种什么心理?生:害怕警察。师:今天我们要讲的这篇课文也写到了警察,结尾也是出人意料的。可是文中

13、的主人公却一反常态,故意当着警察的面干坏事,这是为什么呢?现在我们就来学习这篇课文。16 以下是一位高中生的习作,阅读并回答。人生就是一条路人与路的关系非常密切,没有了人,路也是不复存在,没有了路,人也就寸步难行,人与路既和谐又统一。人的一生就是一条路。在这条路上,人需要思考。伯克曾说:“具有创造性独立思维的人,才可能创造伟业”。创造是人的必备素质,而思考是创造的基本条件。人只有在不断的思考中,才能不断地前进;人只有在不断的思考中,才能让人生之路更加精彩!在这条路上,人需要奉献。当年侯赛因国王和蓝妮之所以受到人们的尊重,就是因为他们情为民所系,利为民所谋。爱是人间最美的语言,而奉献是它的支撑点

14、。“人“ 字的结构是互相支撑的,我们每个人只有用真心才能换来真情。只要付出,就会获得;只要奉献,就会收获。人生之路需要付出,需要奉献,才会缤纷多彩!在这条路上,人必经失败,而后成功。爱迪生发明电灯,把上千次失败当作收获,因为毕竞知道了这上千种材料是不能做灯丝的,为成功地研制出电灯铺垫了基础。吃一垫,长一智,人生之路是不断地吸取失败的教训,一步步走向辉煌!在这条路上,人时时有收获。年轻时,收获青春与活力;成年时,收获成熟与魅力;老年时,收获经验与睿智;暮年时,收获平静与安详。失败时,收获悲伤与教训;成功时,收获喜悦与欢乐。人生之路,时时有收获,相信在不同的季节会收获不同的果实。面对成功,学会了平

15、和;面对失败,学会了淡然处之,内心因丰盈而宽容,这就是人生路途中最大的收获!在这条路上,每个人都如夸父般时刻追逐着心中的太阳,苦苦地追赶着。在苦苦追寻中,挥汗如雨的你,或许没能追到理想中的太阳,但你趋赶了懒散和空虚,锻炼了身体,充实了人生,尝到了不断攀登的乐趣,为自己的人生之路增添了色彩!有人说,世界上本没有路,走的人多了,就成了路;也有人说,世界上本来有路,走的人多了,反而没路了。其实,人与路,是不可分割的一体。人在哪,哪儿就有路!人生就是一条路,需要思考,需要奉献,有失败,有成功,也有收获!17 请从、 段中找出两个错别字,从第 段中找出一处病句,并分别改正。18 请对该习作进行点评。三、

16、教学设计题18 阅读文本材料和具体要求,完成问题。雨霖铃寒蝉凄切,对长亭晚,骤雨初歇。都门帐饮无绪,留恋处,兰舟催发。执手相看泪眼,竞无语凝噎。念去去,千里烟波,暮霭沉沉楚天阔。多情自古伤离别,更那堪,冷落清秋节!今宵酒醒何处?杨柳岸,晓风残月。此去经年,应是良辰好景虚设。便纵有千种风情,更与何人说?课文介绍:该课文选自某版高中语文教材必修四第二单元第一课柳永词两首,同课另外一篇词为望海潮。同单元的选文还有苏轼词两首(念奴娇.赤壁怀古、定风波),辛弃疾词两首(水龙吟、永遇乐),李清照词两首(醉花阴、声声慢)。单元说明:这个单元学习宋词。宋代是词的鼎盛时期,名家辈出,风格各异。这里选的是几位大家

17、的名作,兼顾了豪放与婉约两种风格。词的句式错落有致,长短悬殊。小令显得轻灵飞动,长调则更便于写景、叙事和抒情的交互融合。词具有很强的节奏感和音乐性,欣赏时要反复吟咏,体会其声律之美;也要在理解作品内容的同时,运用联想和想象,领悟其中情与景浑然交融的意境。学生情况:高二年级第二学期,班额 50 人。教学条件:教室配有多媒体设备,能演示 PPT,播放音频、视频文件,投影实物。19 根据上述材料和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实验)的相关要求,确定本篇课文的教学目标并说明依据。20 依据教学目标设计本篇课:艾的教学过程,简要说明每个环节的教学内容与教学方式。21 设计具体的教学活动,引导学生完成下面的“研讨

18、与练习” 。结合词的意境,分析下面两句词中的意象是如何体现作者情感的。(1)寒蝉凄切,对长亭晚,骤雨初歇。(2)今宵酒醒何处 ?杨柳岸,晓风残月。中学教师资格认定考试(高级语文学科知识与教学能力)模拟试卷 12答案与解析一、单项选择题1 【正确答案】 B【试题解析】 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实验)的“积累 整合“ 目标指出:“能围绕所选择的目标加强语文积累,在积累的过程中,注重梳理。根据自己的特点,扬长补短,逐步形成富有个性的语文学习方式。了解学习方法的多样性,掌握学习语文的基本方法,能根据需要,采用适当的方法解决阅读、交流中的问题。通过对语文知识、能力、学习方法和情感、态度、价值观等方面要素的

19、融汇整合,切实提高语文素养。”由此可知本题选 B。2 【正确答案】 B【试题解析】 鉴赏诗歌的主要途径有形象分析、语言分析、表达技巧分析、观点态度分析、思想感情分析等。形象分析中的人物分析是诗歌鉴赏的重要手段。人物形象和诗人情感都应作为教学目标和教学任务,但是体会情感并不能就是最重要的任务,故 A 项表述错误,结合题干、选项和前面的解析,可知 C、D 项表述明显不当,故选 B。3 【正确答案】 B【试题解析】 边城是沈从文的小说代表作,是我国文学史上一部优秀的抒发乡土情怀的中篇小说。4 【正确答案】 B【试题解析】 教师是课堂教学的引导者,在使用多媒体辅助教学时,教师要适时发挥自己的引导作用。

20、5 【正确答案】 A【试题解析】 调查与走访不仅是获得材料支撑演讲的过程,同时也是锻炼学生口语交际的一项重要内容,良好的口语交际能力可以获取更多的信息,为后面的演讲打好坚实基础,故排除 B、C 项;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 (实验)指出“学会演讲,做到观点鲜明,材料充分、生动,有说服力和感染力,力求有个性和风度。在讨论或辩论中积极主动地发言,恰当地应对和辩驳”。故排除 D 项。6 【正确答案】 C【试题解析】 题干考查的是古今异义现象。A 项中的 “穷”,古义:穷尽,今义:缺少钱财;B 项中的“金”,古义:金属制品,今义:黄金;D 项中的“疾”,古义:强、洪亮,今义:快、疾病。而 C 项中,“厚”

21、、“ 薄”皆为形容词,在这里分别意为“变雄厚”、“变薄弱”,是形容词做动词用,没有古今异义现象,故选 C。7 【正确答案】 D【试题解析】 A 项是知识与能力目标;B 项是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C 项是过程与方法目标。滕王阁序是文言文,不是小说,所以 D 项错误。8 【正确答案】 D【试题解析】 语文教学参考用书不提供学情分析,学情是由教师把握的。故 D 项符合题意。9 【正确答案】 D【试题解析】 郭沫若有两套三部曲,分别为“女神三部曲”:女神之再生、湘累、棠棣之花;“漂流三部曲”:歧路、炼狱、十字架。故选 D。10 【正确答案】 C【试题解析】 C 项是在当时情境下学生情感进发的一个表现

22、,具有偶然性,不属于教师的精心安排。11 【正确答案】 D【试题解析】 把问题还给学生,为学生提供开放的课堂,充分调动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创造性,由此可知 D 项不正确。故本题选 D。12 【正确答案】 B【试题解析】 在教学中,教师不能仅仅充当教材解说者的角色,还要以学生为主体,做好教学的组织者和引导者,故 B 项不正确。本题选 B。13 【正确答案】 D【试题解析】 学生对于教师布置的合理作业,要认真完成;而对于大部分学生都感到不合理的作业,要主动和老师沟通,交流自己的看法,争取提高学习的效率,由此可知 D 项不正确。本题选 D。14 【正确答案】 C【试题解析】 教会学生批改作文,既避免

23、了教师把过多的精力消耗在作文批改上,将节省的时间用于研究教材和教法,进一步提高教学的效率,又可锻炼学生修改作文的能力。学生不仅能准确地记住写作的基本要求,而且对这些要求会理解得越来越深刻,同时,容易吸收别人的长处,别人的缺点、短处自己也会引以为戒,因此可知 C 项不正确。故选 C。15 【正确答案】 C【试题解析】 课标中明确规定学生是学习的主体。语文课程必须根据学生身心发展和语文学习的特点,爱护学生的好奇心、求知欲,充分激发他们的问题意识和进取精神,关注个体差异和不同的学习需求,因此 C 项表述错误。本题选 C。二、案例分析题16 【正确答案】 该教学导语的设计,以小故事开头,在故事结尾时引

24、入课题,这种方法常常在语文课堂中使用。老师颇具匠心,叙述了一个与教学内容密切相关的故事,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学生情绪高昂,精神振奋,又使学生在头脑中形成鲜明生动的形象。引起学生的求知欲后,师生便在既轻松又充满兴趣的教学语境中开始新课的学习。17 【正确答案】 第段错别字: “吃一垫”改为“吃一堑” ;第段错别字:“ 趋赶”改为“驱赶”。第段病句:“只要付出,就会获得;只要奉献,就会收获。” 改为:“只有付出,才能获得;只有奉献,才会收获。”18 【正确答案】 本篇议论文论证严密,结构严谨,开篇点出中心论点“人的一生就是一条路” ,继而指出“人需要思考”“ 人需要奉献 ”“人必经失败,而后成

25、功”“人时时有收获”“苦苦地追赶着 ”,从各个方面加以论证。故事典型,引用恰当,大量对比、排比句的运用增添了文章的魑力。三、教学设计题19 【正确答案】 教学目标:(1)知识与能力目标:找出诗歌中的多个意象,并了解其内涵。品味词的意境及情景交融、虚实结合的写法,理解作品的意蕴。(2)过程与方法目标:通过探究活动,引导学生品味诗词语言,感受艺术效果。(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开启想象之门,体会离别之情、伤感之美,提高审美能力。依据:(1)这首诗歌中出现了寒蝉、长亭、雨、兰舟、烟波、暮霭、杨柳、晓风、残月等多个意象,学生通过学习本词,在老师的引导下,须了解这些意象在词中的具体内涵。(2)柳永的这

26、首 雨霖铃融情于景,情景交融。学生通过学习这首词,应理解并掌握这种借景抒情的手法。(3)虚实结合是一种重要的写作手法,柳永在这首词中,既有对现实的事物的描写,也有对想象的事物的描写,虚实结合,学生应通过阅读,理解这种写法对作者抒发感情的作用。20 【正确答案】 教学方式:讲述法、讨论法。教学过程:【课前播放小提琴协奏曲梁祝渲染气氛】【导入】(1)展示有关送别场面的图片。(2)师生活动。师:这些图片展现的是什么场面?生:送别的场面。师:是的,在现实生活中,别离是一件常事,在诗词中更是一种历久不衰的主题。请你说出写送别的名句。生:(说名句) 。师:展示名句。送别人与被送人之间是什么关系?生:朋友。

27、师:请大家想象一下夫妻间、情人间离别的情景。生:(表述)。师:今天我们来欣赏柳永描写的情人离别情景雨霖铃。【展示目标】认真观察,整体感知,初步研读。【展示全词】观察该词,回答以下问题:从段落上看,本词是( ) 。(答案:双调)从字数上看,本词是( ) 。(答案:长调)【简介作者】(1)学生互相分享自己了解的柳永。(2)教师展示作者简介。【了解写作背景】(1)让学生从书中找。(2)教师补充。【研读本词】(1)学生看书。(2)做练习:选出对词中部分词语解释错误的一项( )。A骤雨:急雨。歇:停。B都门:京城门外。帐饮:“帐”通“ 畅”,痛快地喝。C无绪:没有心思。风情:深情蜜意。D沉沉:深沉。经年

28、:一年。(答案: B)(3)配乐范读。积极探索,活跃思维,深入研读。(4)本词描绘了哪几幅画面?( 学生答两幅)这两幅画面都是实景吗?(5)教师引导学生从画面入手借助想象和联想体味意境。为了帮助大家更好地体味意境,下面我们转换一下角色,我是一名导演,你们是演员,我要选五名演员演一部巨作,希望大家抓住机会,积极表现。考题是进入柳永描绘的画面,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注意:要尽情感受; 不要打扰主人公;要积极回答我的问题。问题:你现在进入了一个什么样的环境:什么季节? 什么时间?什么地点?请描述一下周围的环境。主人公在干什么 ?他的情态怎样 ?第一幅画面定格在主人公身上,他这时的情态怎样?第二幅画面是

29、作者想象的,你们要想方设法进入他的思想,看看他想了些什么?( 考试结束,到底谁能被选上呢? 请注意收听明天的新闻播报。请回到现实中来)(6)分别找出描写景物和情感的词句。(7)第一幅画面无论写景还是写情,都是为了突出什么?第二幅呢? 生答,教师补充引导。(8)体味意境美的方法。(点拨:抓画面;抓情感)(9)归纳表现手法: (1)情景交融; (2)虚实结合。(10)找出主旨句:多情自古伤离别,更那堪,冷落清秋节。(11)名句赏析:今宵酒醒何处,杨柳岸,晓风残月。(点拔:分析意象;联系环境)(12)体味婉约风格。 (点拨:从题材上看;从情感上看;从基调上看)运用迁移及时反馈,促进同化。(13)做练

30、习:对 雨霖铃意境理解有误的一项是( )。A起首一句写别时之景,点明了时间、地点、环境B “留恋处,兰舟催发”这七个字是虚实结合,刻画了人物的语言和动作C “多情自古伤离别,更那堪,冷落清秋节”一句意思是说伤离惜别自古都这样,更何况在这冷落凄凉的秋季D“今宵酒醒何处,杨柳岸,晓风残月” 一句是想象今晚旅途中的情景:一舟临岸,词人酒醒,习习晓风吹拂萧萧疏柳,一弯残月高挂杨柳梢头(答案: B)(14)检查背诵。(15)教师小结:这节课的教学重点是体味意境和情景交融、虚实结合的写法。其中体味意境也是教学难点,因而掌握体味意境的方法非常重要。今天我为大家提供的主要方法是一要抓画面,二要抓情感。赏析名句

31、也是教学难点,主要方法一要分析意象,二要联系情景。但愿这些方法对你们以后鉴赏诗词有所帮助。【布置作业】出示另一首词,让学生运用今天学习的赏析意境的方法欣赏该词。21 【正确答案】 (1)首先,引导学生分析本句词中的景色描写。(蝉、长亭、骤雨)其次,引导学生分析此中所写景色的特点。(寒、晚、初歇)。再次,引导学生感受“ 寒 ”字形容“蝉”所体现的萧索、凄凉; “晚”字体现的落寞,“初歇”体现的冷清。最后,教师总结,词中出现的几个事物,出现在秋天,无论是从景物还是时间来看,无不体现着离别时的凄清、落寞,简单的一句话渲染了作者的离愁别绪。(2)首先,引导学生分析词中出现的事物。(酒、杨柳、风、月)其次,引导学生归纳关于酒、杨柳、风、月的词句,体味其中的韵味和情感。再次,教师总结,柳有“留” 意,残月西挂,伊人不在,晓风侵人,徒添冷意,借酒消愁愁更愁。“ 今宵酒醒何处 ?杨柳岸,晓风残月。 ”作者组合了最能触动离愁的景物入词,酿造意境,增添了抒情色彩,渲染了浓烈的气氛,更能展现出微妙的心理活动,挑动读者的心弦。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考试资料 > 职业资格

copyright@ 2008-2019 麦多课文库(www.mydoc123.com)网站版权所有
备案/许可证编号:苏ICP备17064731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