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升本类试卷]专升本(政治)模拟试卷122及答案与解析.doc

上传人:dealItalian200 文档编号:907653 上传时间:2019-02-28 格式:DOC 页数:20 大小:51KB
下载 相关 举报
[专升本类试卷]专升本(政治)模拟试卷122及答案与解析.doc_第1页
第1页 / 共20页
[专升本类试卷]专升本(政治)模拟试卷122及答案与解析.doc_第2页
第2页 / 共20页
[专升本类试卷]专升本(政治)模拟试卷122及答案与解析.doc_第3页
第3页 / 共20页
[专升本类试卷]专升本(政治)模拟试卷122及答案与解析.doc_第4页
第4页 / 共20页
[专升本类试卷]专升本(政治)模拟试卷122及答案与解析.doc_第5页
第5页 / 共20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1、专升本(政治)模拟试卷 122 及答案与解析一、单项选择题 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选出一项最符合题目要求的。1 唯物主义所要回答的根本问题是( )(A)物质和意识的关系问题(B)物质是世界的本原问题(C)精神是世界的本原问题(D)世界是否可知的问题2 在物质和意识关系的问题上,唯心主义的根本错误是( )(A)否认意识对物质的决定作用(B)夸大意识对物质的依赖性(C)否认意识对物质的依赖性(D)夸大物质对意识的决定作用3 唯物辩证法强调,发展的实质是( )(A)事物的永恒运动(B)事物不断完善和不断前进(C)新事物的产生和旧事物的灭亡(D)事物的质变和飞跃4 只承认绝对运动,否认相对静止,会

2、导致( )(A)主观唯心主义(B)客观唯心主义(C)形而上学不变论(D)相对主义诡辩论5 事物发展的必然性产生于( )(A)事物内部的根本矛盾(B)一事物与他事物的客观联系(C)事物内部所包含的肯定方面(D)事物自身由量变到质变的规律6 在认识活动中,主体和客体之间的关系是( )(A)满足和被满足的关系(B)反映和被反映的关系(C)改造和被改造的关系(D)观赏和被观赏的关系7 感觉、知觉和表象,这是( )(A)反映论的三种形式(B)意识的三种形式(C)感性认识的三种形式(D)理性认识的三种形式8 下列不属于生产力实体性要素的是( )(A)劳动者(B)劳动资料(C)劳动对象(D)科学技术9 历史

3、唯物主义的人民群众这一范畴是指( )(A)推动社会进步的绝大多数社会成员的总和(B)一切从事社会实践活动的人们的总和(C)一切被剥削和被压迫的人们的总和(D)所有从事生产劳动实践活动的人们的总和10 生产力与生产关系是( )(A)物质和意识的关系(B)必然性和偶然性的关系(C)内容和形式的关系(D)本质和现象的关系11 科学技术是生产力的观点强调了( )(A)科学技术是现代社会生产力中不可缺少的组成部分(B)科学技术可以直接实现对自然界的改造(C)科学技术可以取代劳动者的作用(D)科学技术是已经成为现代社会生产力中的最活跃、最先进的因素12 标志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基本形成的不平等条约是(

4、)(A)南京条约(B) 北京条约(C) 马关条约(D)辛丑条约13 在近代中国,首次提出彻底的反帝反封建的民主革命纲领的是( )(A)民报发刊词(B)兴中会誓词(C)中共一大(D)中共二大14 在革命统一战线的两个联盟中,基本的主要的联盟是( )(A)工农联盟(B)工人阶级同资产阶级的联盟(C)劳动者同非劳动者的联盟(D)被剥削者同剥削者的联盟15 毛泽东指出,解决中国一切革命问题的最基本的根据是( )(A)正确分析中国社会的阶级状况(B)正确分析中国社会的经济结构(C)认清中国社会的特殊国情(D)认清中国社会的主要矛盾16 党提出把工作重点由乡村转移到城市的会议是( )(A)八七会议(B)中

5、共六大(C)七届二中全会(D)十二月会议17 新民主主义社会的“ 国体 ”是( )(A)无产阶级专政(B)大地主、大资产阶级专政(C)资产阶级专政(D)几个革命阶级的联合专政18 1949 年 9 月,在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一次会议中被选举为中央人民政府主席的是( )(A)毛泽东(B)刘少奇(C)董必武(D)周恩来19 新中国成立后,毛泽东指出我国工人阶级和民族资产阶级的矛盾属于( )(A)敌我矛盾(B)对抗性矛盾(C)人民内部矛盾(D)无法调和的矛盾20 在农业社会主义改造中建立的初级农业生产合作社属于( )(A)新民主主义性质(B)社会主义萌芽性质(C)半社会主义性质(D)社会主义性质2

6、1 邓小平理论形成的社会实践基础是( )(A)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B)经济特区建设(C)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D)改革开放和经济特区建设22 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就是使市场( )(A)调节整个社会的生产和流通(B)在国家宏观调控下对资源配置起基础性作用(C)在流通领域发挥作用(D)自发地调节社会总量平衡23 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根本出发点和落脚点是( )(A)改革开放(B)以人为本(C)民主法治(D)科学发展24 中国共产党的立党之本、执政之基、力量之源是( )(A)加强党的建设(B)建设高素质的干部队伍(C)始终做到“三个代表”(D)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25 社会主义的根本原则和发展

7、目标是( )(A)最终废除商品和货币关系(B)最终达到共同富裕(C)提高公有化的程度(D)实现收入的公平分配26 科学发展观的实质是( )(A)建设社会主义小康社会(B)实现共同富裕(C)实现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D)建设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社会主义国家27 党的十六大提出了( )(A)社会主义现代化的奋斗目标(B)社会主义政治文明的奋斗目标(C)社会主义小康水平的奋斗目标(D)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奋斗目标28 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下公有制经济的主体地位和国有经济的主导作用的确立是依靠 ( )(A)限制其他经济的发展(B)凭借行政力量的支持(C)公有制经济自身在竞争中的优势(D)依靠产业政

8、策扶持29 决定我国现阶段发展多种所有制经济的根本原因是( )(A)生产力水平低而且发展不平衡(B)人口多,就业压力大(C)科技落后,资金短缺(D)市场经济的存在30 依法治国,作为党领导人民治理国家的基本方略,被确立下来是在( )(A)党的十四大(B)党的十五大(C)党的十三大(D)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31 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性质和方向取决于( )(A)社会主义思想道德建设(B)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C)教育科学文化的发展(D)国有经济和集体经济的巩固与发展32 坚持我国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放在首位的应该是( )(A)国家主权和国家利益(B)反对霸权主义、强权政治(C)和平友好,真正不

9、结盟(D)扩大开放,发展对外经济关系33 进入 20 世纪 90 年代,我国对外开放发展到一个新阶段,其显著特点是( )(A)技术引进从重视硬件发展到重视软件(B)从兴办经济特区发展到开放沿海港口城市(C)从吸收利用外资发展到国际劳务合作与跨国经营(D)多层次、宽领域、全方位开放的格局初步形成34 台湾问题的本质是( )(A)中国的内政问题(B)中国同美国的关系问题(C)中国同英国的关系问题(D)中国同日本的关系问题35 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必须依靠的力量是( )(A)工人、农民和私营企业主(B)工人、农民和个体劳动者(C)工人、农民和知识分子(D)工人、知识分子和个体劳动者二、简答题36 简

10、述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的辩证关系。37 党的思想建设的根本任务是什么?38 为什么“一国两制 ”是实现祖国统一的最佳方案?三、辨析题 首先判断正确或错误,然后说明理由。39 阶级斗争是社会发展的直接动力。40 社会主义精神文明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是一致的。四、论述题41 如何理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战略地位?专升本(政治)模拟试卷 122 答案与解析一、单项选择题 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选出一项最符合题目要求的。1 【正确答案】 B【试题解析】 唯物主义者主张物质第一性、意识第二性,物质决定意识,意识是物质的派生物,因此,唯物主义所要回答的根本问题是物质是世界的本原,“B”人选。“A

11、”是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划分的依据;“C”是唯心主义所要回答的根本问题;“D”是可知论和不可知论所要回答的问题。2 【正确答案】 C【试题解析】 物质和意识关系的问题是哲学的基本问题。唯心主义的根本错误是否认意识对物质的依赖性,故选“C”。3 【正确答案】 C【试题解析】 发展是事物由低级到高级、由简单到复杂的运动变化,其实质就是旧事物的灭亡,新事物的产生,故选“C”。4 【正确答案】 D【试题解析】 唯心主义是对世界本原的认识,与是甭承认“动”、“静”无关,故排除“A”、“B”;“C”中“形而上学不变论”指的是只承认静止,不承认运动,亦不选。5 【正确答案】 A【试题解析】 事物发展的动力是矛

12、盾,而根本动力是内部矛盾,故选“A” 。“B”属于外部矛盾范畴不构成必然性;“C”只是矛盾的一个方面,不是一对矛盾;“D”是发展的状态而非动力。6 【正确答案】 B【试题解析】 认识的本质是主体对客体的能动反映,可见主体和客体的关系是反映和被反映的关系,故选“B”。7 【正确答案】 C【试题解析】 理性认识的三种形式是概念、判断和推理,故不选“D” 。“A” 、“B”明显错误。8 【正确答案】 D【试题解析】 生产力是一个结构非常复杂的系统,其构成要素可以分为实体性要素和非实体性要素两类。实体性要素指劳动对象、劳动资料和劳动者这三三个物质要素;除实体性要素外,生产力还包括教育、管理、科学技术等

13、一些非实体性要素,也称“知识形态”的生产力。9 【正确答案】 A【试题解析】 本题考查“人民群众”的含义。人民群众是指推动历史发展的绝大多数社会成员的总和。从量的规定性来看,人民群众任何时候都是社会成员的绝大多数。可见,“B”、“C”、“D”都不全面。10 【正确答案】 C【试题解析】 生产力与生产关系都是物质的,故排除“A” ;也不存在“B” 、“D”两种关系。11 【正确答案】 A【试题解析】 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是指科学技术是推动现代社会生产力发展的第一位的决定力量,强调的是科技的重要作用,“A” 正确。科学技术必须渗透到生产力的诸因素中时,它才能由潜在的生产力转化为现实的生产力,才能实

14、现对自然界的改造,由此可排除“B”;“C”、“D”都夸大了科学技术的作用,排除。12 【正确答案】 D【试题解析】 历史知识,要记住。13 【正确答案】 D【试题解析】 中共二大指出了中国社会的性质仍是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并提出了党的最低纲领,即打倒军阀,推翻国际帝国主义的压迫统一中国为真正的民主共和国。可见,中共二大第一次明确提出了反帝反封建的民主革命纲领,为中国革命指明了方向。14 【正确答案】 A【试题解析】 革命统一战线包括两个性质不同的联盟:一是劳动者之间的联盟,即工人阶级同农民、城市小资产阶级和其他劳动人民的联盟,这是基本的和主要的联盟;二是劳动者与非劳动者之间的联盟,即工人阶级和

15、全体劳动人民同一切可以合作的非劳动人民的联盟,这是非基本的,但又是重要的和不可缺少的联盟。所以“A”正确。15 【正确答案】 C【试题解析】 “A”、“B”不全面,“D”只有在正确认清国情的基础上才能做到。16 【正确答案】 C【试题解析】 八七会泌确定了土地革命和武装反抗国民党反动派的总方针;中共六大批评了“左”倾盲动主义、命令主义;十二月会议阐明了彻底打败蒋介石,夺取全国胜利的纲领和政策。故排除 “A”、“B”、“D”。17 【正确答案】 D【试题解析】 新民主主义社会的“国体”是各革命阶级的联合专政,其中包括工人阶级、农民阶级、城市小资产阶级和民族资产阶级,故选“D” 。18 【正确答案

16、】 A【试题解析】 历史知识,要记住。19 【正确答案】 C【试题解析】 新中国成立后,我国进入新民主主义社会,新民主主义的社会性质决定了工人阶级和民族资产阶级的矛盾属于人民内部矛盾。20 【正确答案】 C【试题解析】 本题的解答注意题干中“社会主义改造”的提示词,由此可排除“A” 、“B”。而改造完成后的高级农业生产合作社才属于完全社会主义性质的经济,改造中建立的初级农业生产合作社属于半社会主义性质,故“C” 正确。21 【正确答案】 C【试题解析】 邓小平理论是对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我国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新鲜经验进行科学总结的成果,故其形成的社会实践基础是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

17、代化建设。22 【正确答案】 B【试题解析】 党的十四大明确指出,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目标就是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即市场在社会主义国家的宏观调控下对资源配置起基础性作用的经济体制。故“B”正确。23 【正确答案】 B【试题解析】 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根本出发点和落脚点是坚持以人为本。必须把以人为本贯彻始终,把实现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作为党和国家一切工作的最高标准做到发展为了人民、发展依靠人民、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促进人的全面发展。故选“B”。24 【正确答案】 C【试题解析】 本题考查“_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历史地位和指导意义。“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行动指南,是中国共产

18、党在新世纪初的政治宣言。始终做到“三个代表”,是中国共产党的立党之本、执政之基、力量之源。25 【正确答案】 B【试题解析】 社会主义的本质决定了社会主义的根本原则和发展目标是最终实现共同富裕。26 【正确答案】 C【试题解析】 “A”是“三步走”发展战略的第二步; “B”是社会主义的根本目标;“C”是科学发展观的实质;“D”是社会主义基本路线的内容之一。27 【正确答案】 D【试题解析】 “A”是党的十三大提出的;党的十六大把社会主义政治文明的概念纳入了党的重要文献当中,所以“B”不正确;党的十六大上,江泽民提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奋斗目标,故选“D”。28 【正确答案】 C【试题解析】 公有

19、资产在社会总资产中占优势,新中国成立以来,我国的社会主义公有制经济,特别是国有经济,已经积累了数额巨大的公有资产,这是坚持公有制经济主体地位的重要物质基础。故 “C”符合。29 【正确答案】 A【试题解析】 “A”、“B”、“C”是实行多种所有制经济并存的原因,但其根本原因是生产力水平低而且发展不平衡,故选“A”;“D”不属于原因。30 【正确答案】 B【试题解析】 十一届三中全会主要是确立了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的政治路线,完成“重点”转移;十三大主要是论述了“初级阶段”理论,概括了“基本路线”,提出了“三步走”战略;十四大最重大的贡献就是对邓小平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作了

20、系统概括和阐述,并提出了经济体制改革的目标是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31 【正确答案】 A【试题解析】 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包括思想道德建设和教育科学文化建设两个方面。思想道德建设是精神文明建设的灵魂,决定着精神文明建设的性质和方向。教育科学文化建设是精神文明建设不可缺少的方面,它要解决的是提高整个民族科学文化素质和现代化建设的智力支持问题。32 【正确答案】 A【试题解析】 因为主权是国家的根本属性、最高权力,而国家政策最根本的目的就是追求国家利益,所以“B”、“C”、“D”均不构成“首位”项。33 【正确答案】 D【试题解析】 20 世纪 90 年代初中央又作出了开发和开放上海浦东新区的

21、战略决策,并提出积极发展沿边、沿江及内陆省区的对外开放,以及主要交通干线沿线地带的开发开放,逐步形成了全方位、多层次、宽领域的对外开放格局。这是我国对外开放进入了一个新的发展阶段的重要标志之一。34 【正确答案】 A【试题解析】 35 【正确答案】 C【试题解析】 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依靠力量是工人、农民和知识分子,而不包括私营企业主、个体劳动者等,故选“C”。二、简答题36 【正确答案】 (1)感性认识与理性认识是认识发展中相互联系的两个不同阶段,在内容、形式和特点上都有质的区别。感性认识是认识的初级阶段,是凭借感官通过感觉、知觉、表象等形式对客观事物的现象的、片面的、外部的反映。理性认识

22、是认识的高级阶段,是人脑通过概念、判断、推理等思维形式,对事物的本质、全体和内部联系的反映。它们是同一个认识发展过程中彼此相互联系着的两个认识阶段,在实践的基础上达到辩证的统一。(2)感性认识与理性认识的相互依赖: 理性认识依赖于感性认识。感性认识是理性认识的基础,没有感性认识,也就没有理性认识。这是认识论中的唯物论。感性认识有待于发展到理性认识。感性认识本身的特点,决定它必须进一步深化,才能认识事物的本质、全体和内部联系,所以它必须发展到理性认识。这是认识论中的辩证法。(3)感性认识与理性认识的相互渗透。在人们的认识中,没有纯粹的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在感性认识中包含理性认识,在理性认识中包含

23、感性认识。(4)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在实践的基础上统一起来。割裂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的辩证关系,就会犯唯理论和经验论的错误。37 【正确答案】 (1)党的思想建设的根本任务就是帮助党员不仅在组织上入党,而且更要在思想上入党,以保持党的无产阶级先锋队性质。这是毛泽东建党思想中的一项重要原则,是把党的思想建设放在首位的具体体现。为此,必须在党内进行思想上、组织上的认真整顿,开展一个无产阶级对非无产阶级的思想斗争,以解决党员思想入党的问题。(2)党的思想建设的基本内容包括两个方面:一是加强对全党特别是党的领导干部的马克思主义的理念教育,进行党的理论建设;二是要对全体党员进行以党章为重要内容的党的基本知识

24、教育,发挥党的思想政治工作的优势,提高党员的素质。在理论学习过程中,要运用正确的学习方法,坚持理论联系实际的原则,注重把握马克思列宁主义中观察和解决问题的立场、观点和方法。38 【正确答案】 “ 一国两制 ”是实现祖国统一的最佳方案,这是因为: (1)“一国两制”符合港、澳、台的历史和现实,符合中华民族实现祖国统一的共同愿望。港、澳、台自古以来就是中国的领土,是中国不可分割的一部分,理应与大陆实现统一。但是,由于这些地区长期实行资本主义,社会制度和生活方式与大陆的社会主义存在着根本的差别。实行“ 一国两制 ”,既能实现祖国统一,又保留它们的差别,所以它是一种最佳方案。(2)解决港、澳、台问题,

25、实现祖国统一,必然涉及我国社会主义国家的主权,涉及港、澳、台地区的历史和现实,也涉及有关英国、葡萄牙、美国等国家在这些地区的利益。因此,要使这些地区回归祖国怀抱,实现祖国统一,必须有一个被几个方面都能接受的方案,既坚持维护国家主权的原则性,又体现高度的灵活性,有利于保持港、澳、台地区的经济繁荣、社会稳定,又不损害英、葡、美等国家在这些地区的利益。(3)“一国两制”的构想符合大陆和港、澳、台经济共同发展的要求,而且,它更有利于保持港、澳、台地区的经济繁荣、社会稳定。(4)“一国两制”符合大陆的历史和现实。大陆实行的是社会主义制度,是中华人民共和国的主体。实行“ 一国两制 ”,主体是大陆的社会主义

26、。所以, “一国两制”不仅考虑到了港、澳、台地区的现实,而且更考虑到了大陆的现实。大陆坚持社会主义,是实行“一国两制 ”的基础,也是祖国统一的基础。(5)“一国两制”,和平统一,既适应了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的需要,又充分照顾到港、澳、台地区的历史和现实的状况,同时也妥善照顾到一些有关国家在这里的投资和其他利益,是一个各方都能接受的最佳方案。三、辨析题 首先判断正确或错误,然后说明理由。39 【正确答案】 错误。(1)阶级和阶级斗争是人类社会发展到一定阶段上的社会现象,它只是阶级社会的现象,不是一切社会的现象,因而它仅仅是阶级社会发展的直接动力。(2)阶级斗争对阶级社会发展的直接动力作用,突出地表

27、现在社会形态的质变过程中,同时还表现在同一社会形态发展的量变过程中。(3)在不存在阶级的社会里,不存在阶级斗争,因而阶级斗争不是一切社会发展的直接动力。40 【正确答案】 正确。党的十五大报告指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是一致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文化,就其主要内容来说,同社会主义精神文明是一致的。文化是相对于经济、政治而言的,精神文明是相对于物质文明而言的。两者都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精神文明的内容包括思想道德和教育科学文化两个方面,而文化是一个包括教育和科学事业在内的内容广阔的领域,广义的文化与精神文明的内容基本上是互相涵盖的;从目的和功能来看,文化和精神文明都以人为对象,都

28、是培育适应社会主义现代化需要的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公民。因此,就指导思想、主要内容和目的、功能来说,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和社会主义精神文明是一致的。四、论述题41 【正确答案】 理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战略地位必须充分认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是社会主义的重要特征,是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重要目标和重要保证。(1)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是礼会主义礼会的重要特征,是社会主义制度优越性的重要表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是社会主义礼会有机统一体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只有经济、政治、文化协调发展,只有物质文明、政治文明和精神文明都得到高度的发展,才是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是社会

29、主义区别于其他社会的重要标志,是社会主义制度优越件的重要表现。(2)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是社会主义现代化建没的重要目标和重要保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是使我国现代化建设沿着正确方向发展的保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提供强大的精神动力和文化支持、智力支持。首先,建没社会主义精神文明,最重要的是全社会形成共同理想和精神支柱。有了共同理想和精神支柱,才能使全国人民同心同德,最终实现现代化的宏伟蓝图。其次,加强精神文明建设可以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提供文化和智力支持,可以增强我国的综合实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创造良好稳定的社会环境。加强社会主义精神义明建没。营造良好的文化环境,提高社会文明程度,抓好法翩教育,普及科学知识,能够为巩固和发展现代化建设所必需的安定团结的礼会环境提供强有力的保证。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考试资料 > 大学考试

copyright@ 2008-2019 麦多课文库(www.mydoc123.com)网站版权所有
备案/许可证编号:苏ICP备17064731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