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升本类试卷]河南省专升本考试心理学(社会心理)模拟试卷2及答案与解析.doc

上传人:hopesteam270 文档编号:910736 上传时间:2019-02-28 格式:DOC 页数:11 大小:37KB
下载 相关 举报
[专升本类试卷]河南省专升本考试心理学(社会心理)模拟试卷2及答案与解析.doc_第1页
第1页 / 共11页
[专升本类试卷]河南省专升本考试心理学(社会心理)模拟试卷2及答案与解析.doc_第2页
第2页 / 共11页
[专升本类试卷]河南省专升本考试心理学(社会心理)模拟试卷2及答案与解析.doc_第3页
第3页 / 共11页
[专升本类试卷]河南省专升本考试心理学(社会心理)模拟试卷2及答案与解析.doc_第4页
第4页 / 共11页
[专升本类试卷]河南省专升本考试心理学(社会心理)模拟试卷2及答案与解析.doc_第5页
第5页 / 共11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1、河南省专升本考试心理学(社会心理)模拟试卷 2 及答案与解析一、单项选择题1 人际吸引的特征表现为认知协调、情感和谐和 ( )(A)态度一致(B)行动一致(C)观点趋同(D)相互理解与扶持2 人际排斥的特征表现为认知失调、情感冲突和 ( )(A)行动对抗(B)不团结、不信任(C)拉帮结伙(D)互相为难3 研究表明,距离的远近、交往的频率、态度的相似性、个性的互补以及外形等因素是影响人际吸引和排斥的 ( )(A)主要因素(B)辅助因素(C)外部互动因素(D)环境因素4 ( )是个体与他人之间情感上的相互亲密的状态,是人际关系中的一种肯定形式。(A)人际关系(B)利他关系(C)喜欢(D)人际吸引5

2、 与“口服心服 ”“口服心不服”两种心理现象相对应的是 ( )(A)真从众、不从众(B)真从众、权宜从众(C)权宜从众、不从众(D)权宜从众、从众6 物理教师认为数学学习成绩好的学生物理学得一定好,并在日常教学中更加关注和赞许这类学生。该教师的看法属于 ( )(A)刻板印象(B)认知失调(C)扇贝效应(D)从众心理7 新来的英语李老师青春靓丽且授课灵活、幽默,同学们都很喜欢她,大家学习英语的劲头大增,都喜欢上英语课了。这是产生了 ( )(A)近因效应(B)首因效应(C)晕轮效应(D)定势效应8 下列关于“ 晕轮效应” 解释不正确的是 ( )(A)如果你和一个人有数次交往,并以第一次的印象对该人

3、做出判断,这在社会认知中属于晕轮效应(B)日常生活中所说的“情人眼里出西施”反映的是晕轮效应现象(C)当一个人外表具有魅力时,他的一些与外表无关的特征也常常被肯定,这种现象是晕轮效应(D)对知觉对象的某一特性形成判断之后,不加分析地推及到这一对象其他方面,“一好百好,一糟百糟 ”,这种泛化或扩张的心理效果就是晕轮效应9 在正常情况下,学生对违反校纪和违反社会公德的行为,具有耻辱感、负罪感和自责感,因而能够遵守社会道德规范和学校纪律。但有一部分学生却往往将自己融于某群学生整体之中,导致自我导向功能的削弱或责任感的丧失,做出一些个人单独活动时不会出现的行为,他们喜欢集体起哄、相互打闹追逐,甚至成群

4、结伙地故意破坏公物、打架斗殴等。这种现象属于( )行为。(A)责任分散(B)从众现象(C)去个性化(D)群体促成10 学生由于觉得某个老师很有魅力,而喜欢该教师所教的课程,这是 ( )(A)近因效应(B)首因效应(C)晕轮效应(D)定势效应11 王老师根本不相信这件好事是小刚做的,因为在他眼中,小刚一直是个惹人讨厌的“坏”孩子,王老师的行为体现了哪种效应 ( )(A)首因效应(B)晕轮效应(C)投射效应(D)刻板效应12 对于每一位老师而言,在新班级中的第一堂课的印象往往在很大程度上影响学生对老师的整体评价。这体现的是 ( )(A)刻板印象(B)近因效应(C)晕轮效应(D)首因效应13 在记忆

5、一串数字的时候往往容易记住后面几位数,这种现象叫作( )效应。(A)首因(B)近因(C)得寸进尺(D)门面14 当一个人看到其他人正在完成某项任务时,自己也想要更快更好地完成任务。例如在小组讨论中当学生看到其他学生积极发言时,自己也会积极思考。这些现象是 ( )(A)社会助长(B)社会抑制(C)去社会化(D)社会懈怠15 人们对于某种行为要求的依据或必要性缺乏认识与体验,不知不觉受到群体的压力而产生的跟随他人行动的现象称为 ( )(A)模仿(B)从众(C)服 AK(D)感染16 滥竽充数是一种( ) 现象。(A)从众(B)社会干扰(C)冲突(D)社会惰化二、填空题17 在交往中,人们往往从一个

6、人的某种品质去准断他的其他一些品质。如,知道某人是上海人,人们就会推断他精明、细致、能干,但狡猾、小气。这就是_的作用。18 个体在群众的压力下,放弃自己的意见而采取与大多数人一致的行为,属于_。19 从众的三种类型分别是真从众、_和不从众。20 课堂里的人际关系有吸引与排斥和_。三、简答题21 造成群体极化的原因有哪些?22 简述影响服从的因素。四、论述题23 结合实际情况阐述社会助长的应用和社会惰化的预防。河南省专升本考试心理学(社会心理)模拟试卷 2 答案与解析一、单项选择题1 【正确答案】 B【试题解析】 人际吸引是指交往双方出现相互亲近的现象。它以认知协调、情感和谐及行为一致为特征。

7、【知识模块】 社会心理2 【正确答案】 A【试题解析】 人际排斥是指交往双方出现关系极不和谐、相互疏远的现象,以认知失调、情感冲突及行为对抗为特征。【知识模块】 社会心理3 【正确答案】 A【试题解析】 现有的研究表明,距离的远近、交往的频率、态度的相似性、个性的互补以及外形等因素是影响人际吸引和人际排斥的主要因素。【知识模块】 社会心理4 【正确答案】 D【试题解析】 人际吸引是人与人之间在感情方面相互喜欢和亲和的现象,是人际关系中的一种肯定形式。【知识模块】 社会心理5 【正确答案】 B【试题解析】 真从众指不仅在外显行为上与群体保持一致,而且内心的看法也认同群体。也即心服口服。有些情况下

8、,个体虽然在行为上保持了与群体的一致,但内心却怀疑群体的选择是错误的,这种是权宜从众。也即口服心不服。【知识模块】 社会心理6 【正确答案】 A【试题解析】 对一群人的特征或动机加以概括,把概括得出的群体的特征归属于团体中的每一个人,认为他们每个人都具有这种特征,而无视团体成员中的个体差异,这种现象称为社会刻板印象。因为学生数学学习成绩好而认为其物理成绩也好,忽略了个体差异,该教师的看法属于刻板印象。【知识模块】 社会心理7 【正确答案】 C【试题解析】 晕轮效应,指当我们认为某人具有某种特征时,就会对他的其他特征做相似判断,也称光环效应。社会心理学家发现,外表的吸引力有明显的晕轮效应。当一个

9、人的外表充满魅力时,那么他(她)的其他同外表无关的特征,也会得到更好的评价。【知识模块】 社会心理8 【正确答案】 A【试题解析】 晕轮效应是指当认知者对一个人的某种特征形成好或坏的印象后,他还倾向于据此推论该人其他方面的特征。A 项和他人有数次交往,并以第一次的印象对该人做出判断,这在社会认知中属于首因效应。【知识模块】 社会心理9 【正确答案】 C【试题解析】 在群体中,人们有时会感到自己被湮没在群体之中,于是个人意识和理解评价感丧失,个体的自我认同被群体的行动与目标认同所取代,个体难以意识到自己的价值与行为,自制力变得极低,结果导致人们加入到重复的、冲动的、情绪化的,有时甚至是破坏性的行

10、动中去,这种现象叫作去个性化。【知识模块】 社会心理10 【正确答案】 C【试题解析】 当认知者对一个人的某种特征形成好或坏的印象后,他还倾向于据此推论该人其他方面的特征,这就是晕轮效应,也称光环效应。【知识模块】 社会心理11 【正确答案】 D【试题解析】 当我们把某一个人归人其中某一个类别的时候,就会自觉或不自觉地认为这个人也具有这一类别的特征,我们对这个人所做的行为反应,也会直接以这些观念为依据,这种现象称为刻板印象(效应)。“认为坏孩子不会做好事”即属于刻板印象。【知识模块】 社会心理12 【正确答案】 D【试题解析】 在总体印象形成上,最初获得的信息比后来获得的信息影响更大的现象,称

11、为首因效应,也叫最初效应。从题干中“新班级第一堂课”可以看出属于首因效应。【知识模块】 社会心理13 【正确答案】 B【试题解析】 近因效应是指在总体印象形成上,新近获得的信息比原来获得的信息影响更大的现象,也叫最近效应。题干中“在记忆一串数字的时候往往容易记住后面几位数”即属于近因效应。【知识模块】 社会心理14 【正确答案】 A【试题解析】 社会助长是指个体与别人在一起活动或有别人在场时,个体的行为效率提高的现象。题干中“学生看到其他学生积极发言时,自己也会积极思考”即属于社会助长现象。【知识模块】 社会心理15 【正确答案】 B【试题解析】 从众是个体在群体的压力下,放弃自己的意见而采取

12、与大多数人一致的行为的社会现象。题干所述符合从众的概念。【知识模块】 社会心理16 【正确答案】 D【试题解析】 社会惰化主要指当群体一起完成一件工作时,群体中的成员每人所付出的努力会比个体在单独情况下完成任务时偏少的现象。滥竽充数属于社会惰化的典型例子。【知识模块】 社会心理二、填空题17 【正确答案】 刻板印象刻板效应【知识模块】 社会心理18 【正确答案】 从众【知识模块】 社会心理19 【正确答案】 权宜从众【知识模块】 社会心理20 【正确答案】 合作与竞争【知识模块】 社会心理三、简答题21 【正确答案】 (1)群体使个人的责任得到分散。(2)群体内的信息交流使个体倾向于认为自己掌

13、握了足够多的信息。(3)群体领导者的冒险信息促进了整体群体的冒险性。(4)社会比较的机制使群体成员之间互为影响。(5)竞争性的群体气氛鼓励冒险。【知识模块】 社会心理22 【正确答案】 (1)命令者的权威性。(2)服从者的道德水平和人格特征。(3)情境压力。【知识模块】 社会心理四、论述题23 【正确答案】 (1)利用社会助长作用提高群体的工作绩效,例如采用“脑力激励法”,即以群体讨论的方式,利用产生观念的过程提出创造性的问题解决方法。在这个方法中,群体成员只管畅所欲言,并且不对每个成员的任何观念加以评论。(2)人们在以下情境下倾向于较少出现社会惰化作用:群体成员之间有着亲密的交往,有着较高的社会认同。工作项目本身具有挑战性、号召性,能够激发人们的工作动机,使得群体成员有着较高的自我卷入水平。注重群体整体效益,以群体整体成功为目标的奖励引导。群体强调协作精神,群体的团队合作性较强。个体对群体充分信任,相信群体成员也像自己一样努力。【知识模块】 社会心理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考试资料 > 大学考试

copyright@ 2008-2019 麦多课文库(www.mydoc123.com)网站版权所有
备案/许可证编号:苏ICP备17064731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