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考类试卷]全国自考(课程与教学论)模拟试卷5及答案与解析.doc

上传人:Iclinic170 文档编号:916025 上传时间:2019-02-28 格式:DOC 页数:19 大小:52.50KB
下载 相关 举报
[自考类试卷]全国自考(课程与教学论)模拟试卷5及答案与解析.doc_第1页
第1页 / 共19页
[自考类试卷]全国自考(课程与教学论)模拟试卷5及答案与解析.doc_第2页
第2页 / 共19页
[自考类试卷]全国自考(课程与教学论)模拟试卷5及答案与解析.doc_第3页
第3页 / 共19页
[自考类试卷]全国自考(课程与教学论)模拟试卷5及答案与解析.doc_第4页
第4页 / 共19页
[自考类试卷]全国自考(课程与教学论)模拟试卷5及答案与解析.doc_第5页
第5页 / 共19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1、全国自考(课程与教学论)模拟试卷 5 及答案与解析一、单项选择题1 在课程与教学目标中,“教育目标” 属于“教育目的”的 ( )(A)下位概念(B)上位概念(C)并列平行概念(D)同质概念2 如果追溯“ 生成性目标”的渊源,可以上溯到 ( )(A)“为完美生活作准备” 的命题(B) “美德即知识” 的命题(C) “教育即生长” 的命题(D)“什么知识最有价值” 的命题3 在确定课程与教学目标的基本环节中,属于关键环节的是 ( )(A)确定教育目的(B)确定课程与教学目标的基本来源(C)确定课程与教学目标的基本取向(D)确定课程与教学目标4 与“隐性课程 ”相对应的是 ( )(A)学科课程(B)

2、综合课程(C)虚无课程(D)正式课程5 第一个为采用班级授课组织提供了理论依据的教育家是 ( )(A)拉特克(B)杜威(C)裴斯泰洛齐(D)夸美纽斯6 完全打破了班级教学组织,倡导部分年级的教学组织的是 ( )(A)文纳特卡计划(B)凯勒计划(C)道尔顿计划(D)小组教学组织7 从微观的具体教学过程的角度来看教学组织,可以将学生的学习分为三种基本形式,即“个别学习 ”、“分组学习”和 ( )(A)“分阶段学习 ”(B) “同步学习”(C) “渐进学习”(D)“集体学习 ”8 首倡“教师作为研究者 ”的观点的是 ( )(A)杜威(B)施滕策尔(C)艾斯纳(D)斯腾豪斯9 在建构主义理论背景下产生

3、了一系列新的教学模式,其中最典型的是 ( )(A)情境教学(B)随机访问教学(C)支架式教学(D)以上都是10 杜威毕生倡导并实施的经验课程形态是“主动作业” ,它最终指向于实现的教育理想是 ( )(A)儿童的经验不断改造与持续生长(B)儿童的兴趣得到进一步激发与培养(C)儿童的知识更加丰富(D)儿童的情意体验11 在斯金纳认为,程序教学的关键因素有程序教材的编制和 ( )(A)教学过程的组织实施(B)教学方法的正确选择(C)教学机器的使用(D)学生情况的具体分析12 奥苏伯尔所提倡的讲解式教学中,在教学设计过程中需要遵循的原则是 ( )(A)说明性组织者原则与比较组织者原则(B)逐渐分化原则

4、与综合贯通原则(C)包摄性较广的原则与包摄性较弱的原则(D)上位学习原则与下位学习原则13 “以所有与方案有利害关系或切身利益的人所关心的问题为中心的一种评价” 属于下列哪一种评价模式 ( )(A)目标达成模式(B)差别模式(C)外貌模式(D)回应模式14 选择社会生活经验的根本问题是如何认识 ( )(A)学校课程与社会生活的关系问题(B)学校课程与社会生活各自的价值问题(C)学校课程的价值问题(D)社会生活的价值问题15 反思课程研究的发展历程,一直把“怎样科学有效地开发课程” 作为课程研究的主要问题。这种研究取向把课程视为 ( )(A)社会经验(B)学校材料(C)学生经验(D)社会材料16

5、 美国课程论专家博比特所提倡的课程开发方法是 ( )(A)工作分析(B)过程分析(C)活动分析(D)目标分析17 施瓦布主张课程审议的主体应该是 ( )(A)课程专家(B)由校长、社区代表、教师、学生、教材专家、课程专家、心理学家和社会学家等组成(C)教材专家(D)教师18 从“课程教学 ”理念的内涵分析,课程与教学过程的本质是 ( )(A)创生(B)知识传授(C)变革(D)经验积累19 首倡“教师作为研究者” 的课程理论专家是 ( )(A)斯腾豪斯(B)威斯特迈(C)布鲁纳(D)罗杰斯20 “比较概括的理想、态度及道德习惯,它是逐步为学生所获得的,一经获得,就将持久地保持下去,影响人的一生”

6、指的是 ( )(A)主学习(B)副学习(C)附带学习(D)附学习21 美国 20 世纪 60 年代,“全美课程传播网络” 所采用的是 ( )(A)兰德课程变革动因模式(B)课程变革的情景模式(C)研究、开发与传播模式(D)目标达成模式22 20 世纪 50 年代末至 60 年代末,西方世界发生了一场指向于教育内容现代化的课程改革,这场运动是 ( )(A)教育心理学化运动(B)学科结构运动(C)进步主义运动(D)课程开发科学化运动23 布拉梅尔德在“ 未来中心教育 ”理念的基础上提出了一种新的课程理念,这种课程理念被称为 ( )(A)轮形课程(B)广域课程(C)融合课程(D)相关课程24 斯金纳

7、的程序教学模式的理论基础是 ( )(A)经典性条件反应和平衡原理(B)操作性条件反应和平衡原理(C)操作性条件反应和强化原理(D)经典性条件反应和强化原理25 认为“好的教学应当先于发展、引导发展” 的教育家是 ( )(A)麦克尼尔(B)裴斯泰洛齐(C)布里格斯(D)维果茨基26 1893 年,以埃利奥特为首的美国“中等学校研究十人委员会” 基于充分的调查研究,正式倡导在中学开设 ( )(A)经验课程(B)选修课程(C) STS 课程(D)学科课程27 教育目标具有层级结构;教育目标要以学生具体的、外显的行为来陈述;教育目标超越了学科内容,这三个典型特征属于 ( )(A)布卢姆等人的“ 教育目

8、标分类学” 目标的特征(B)斯腾豪斯等人的生成性目标的特征(C)艾斯纳的表现性目标的特征(D)传统的普遍性目标的特征28 从 18 世纪末到 20 世纪中叶,第一次、第二次技术革命中,科学与技术的关系表现为 ( )(A)独立与对等的关系(B)对等与融合的关系(C)主导与依附的关系(D)平等与共存的关系29 现如今,世界各国的课程改革中都更加重视“选修制” 、“经验课程”、“ 综合课程”,这实际上体现了课程改革的一种趋势,即 ( )(A)教师主体与学生主导的内在统一(B)国家性与民主性的内在统一(C)教育民主化与教育公平的内在统一(D)科学世界与生活世界的内在统一30 20 世纪中叶以后人类教育

9、进人“大众主义” 时代。 “大众主义”时代的教育追求( )(A)多元价值(B)主体教育(C)平等与高质量兼得(D)教师主导与学生主体同步二、简答题31 简述隐性课程的基本特点。32 简述课程创生取向的基本特征。33 简述组织和引导课堂讨论的策略。34 简述斯金纳程序教学设计需要遵循的基本原则。35 简述第四代评价的中心思想及其基本特点。三、论述题36 如何评价课程实施的三种取向?37 结合所学知识,试论述课程开发与课程理解的关系。四、材料分析题38 以下是一份理科螺旋式课程计划:一年级:学习小动物,如兔子或豚鼠的基本需求。二年级:学习植物的基本需求。三年级:开始学习与动植物有关的生态系统。四年

10、级:学习与人类有关的生态系统。五年级:学习作为不同系统的动植物。六年级:学习物理系统作为一个系统的地球。七年级:学习家庭实用化学。八年级:学习城镇物理学。九年级:学习生物学。十年级:学习化学。十一年级:学习物理学。问题:什么是螺旋式课程?这份课程计划的螺旋特性表现在哪些地方? 螺旋式课程有何优缺点?全国自考(课程与教学论)模拟试卷 5 答案与解析一、单项选择题1 【正确答案】 A【试题解析】 “教育目的”是指教育的总体方向,它所体现的是普遍的、总体的、终极的教育价值。“教育价值”是最宏观的教育价值,它具体体现在国家、地方、学校的教育哲学中,体现在宪法、教育基本法、教育方针之中。“教育目标”是“

11、教育目的”的下位概念。故选项 A 正确。2 【正确答案】 C【试题解析】 生成性目标的渊源可以上溯到杜威“教育即生长”的命题。故选项 C正确。3 【正确答案】 B【试题解析】 在确定课程与教学目标的基本来源的过程中,对一系列相关问题的回答形成了不同课程开发的向度观,这是确立合理的课程与教学目标的关键。故选项 B 正确。4 【正确答案】 D【试题解析】 隐性课程是与显性课程相对应的范畴。如果说显性课程是学校教育中有计划、有组织地实施的“正式课程”或“官方课程”的话,那么隐性课程则是学生在学习环境中所学习到的非预期或非计划性的知识、价值观念、规范和态度。故选项 D 正确。5 【正确答案】 D【试题

12、解析】 班级授课组织是在文艺复兴之后教育开始走向大众化的历史前提下逐步确立起来的。在教育史上,最先采用这种教学组织形式的是 15 世纪末德国的一些人文主义学校。然而,最先在理论上将班级授课组织确立起来的则是捷克教育家夸美纽斯。故选项 D 正确。6 【正确答案】 A【试题解析】 文纳特卡计划是一种彻底的个别化教学组织形式,该计划着眼于为儿童创造优美快乐的生活环境,既培养儿童生活所必需的知识和技能,又充分发展儿童的个性与社会性。文纳特卡制完全打破了班级教学组织,倡导不分年级的教学组织,这是对班级授课组织的彻底超越。故选项 A 正确。7 【正确答案】 B【试题解析】 从微观的具体教学过程的角度来看教

13、学组织,可以将学生的学习分为三种基本形式,即“同步学习”、“分组学习”、“个别学习”。故选项 B 正确。8 【正确答案】 D【试题解析】 在斯腾豪斯所提倡的课程开发的过程模式中,教师具有充分的自主权。因此,斯腾豪斯后来又首倡了“教师作为研究者”。故选项 D 正确。9 【正确答案】 D【试题解析】 在建构主义教学观的理论背景下产生了一系列新的教学模式,其中最典型的有三个,即“情境教学”、“随机访问教学”、“支架式教学”。故选项 D 正确。10 【正确答案】 A【试题解析】 杜威毕生倡导并实施的经验课程形态是“主动作业”,“主动作业”充分体现了杜威经验课程和问题解决教学的理念,它最终指向于实现这样

14、的教育理想儿童的经验不断改造与持续生长。故选项 A 正确。11 【正确答案】 C【试题解析】 程序教学是斯金纳依据“操作条件反应”和“积极强化”的学习理论,将预先审定的教材精心组织成有逻辑的顺序,借助改进了的普莱西教学机器,使学生以个别化的方式进行学习的教学模式。程序教学设计的关键因素有两个,即程序教材的编制和教学机器的使用。故选项 C 正确。12 【正确答案】 B【试题解析】 奥苏伯尔所提倡的讲解式教学,旨在促成学生有意义的学习以及认知结构的发展。他提出了两条教学内容安排的原则,即逐渐分化原则和综合贯通原则。故选项 B 正确。13 【正确答案】 D【试题解析】 所谓回应模式,就是以所有与方案

15、有利害关系或切身利益的人所关心的问题为中心的一种评价。它是由斯太克首先于 1974 年提出,后被古巴和林肯等人进一步发展而成的。故选项 D 正确。14 【正确答案】 A【试题解析】 选择社会生活经验的根本问题是如何认识学校课程与社会生活的关系问题。故选项 A 正确。15 【正确答案】 B【试题解析】 反思课程研究的发展历程,一直把“怎样科学有效地开发课程”作为课程研究的主要问题。这种研究取向把课程视为“学校材料”,课程研究即探究“价值中立的”课程开发的理性化的程序,这种研究取向有时被称为“程序主义”。故选项 B 正确。16 【正确答案】 C【试题解析】 在课程发展史上,博比特第一次把课程开发视

16、为一个专门的学术研究领域,并进而开启了课程开发科学化的历程。博比特的科学化课程开发方法可总称为“活动分析”。所谓“活动分析”,是把人的活动分析为具体的、特定的行为单元的过程和方法。选项 A 中的“工作分析”属于查特斯的课程开发方法,而选项B、D 表述不准确。故选项 C 正确。17 【正确答案】 B【试题解析】 施瓦布认为课程审议是在主体之间进行的,课程审议的主体自然是“课程集体”。施瓦布在实践 4:课程教授要做的事情一文中,提出了“课程集体”的完整构想。他建议以学校为基础建立“课程集体”,该集体由校长、社区代表、教师、学生、教材专家、课程专家、心理学家和社会学家等组成。选项 A、C 、D都比较

17、片面,只有选项 B 是最全面的。故选项 B 正确。18 【正确答案】 C【试题解析】 “课程教学”理念的内涵可进一步解析为三个方面:课程与教学过程的本质是变革;教学作为课程开发过程;课程作为教学事件。故选项 C 正确。19 【正确答案】 A【试题解析】 斯腾豪斯首倡了“教师作为研究者”的课程思想,认为教师进行课程开发与实施必须以对课程问题的卓有成效的研究为前提,从而开课程研究重视教师主体性的风气之先河。故选项 A 正确。20 【正确答案】 D【试题解析】 克伯屈认为,整体性学习应包括三个部分:主学习、副学习、附学习。其中,附学习是指比较概括的理想、态度及道德习惯,它是逐步为学生所获得的,一经获

18、得,就将持久地保持下去,影响人的一生。而选项 A 中的“主学习”是指一种对事物的直接学习,直接获得知识与技能。选项 B 中的“副学习”是指由“主学习”而联想到的有关知识与技能。选项 C 中的“附带学习 ”就是伴随着具体内容的学习而形成的对所学习的内容以及学习过程本身的情感、态度,如忍耐的态度、喜欢或不喜欢的情感等。故选项 D 正确。21 【正确答案】 C【试题解析】 美国 20 世纪 60 年代,联邦资助了“全美课程传播网络”项目,该项目所采用的是“研究、开发与传播”模式。故选项 C 正确。22 【正确答案】 B【试题解析】 20 世纪 50 年代末至 60 年代末,西方世界发生了一场指向于教

19、育内容现代化的课程改革运动,即“学科结构运动”,它是课程现代化进程中的重要里程碑。故选项 B 正确。23 【正确答案】 A【试题解析】 布拉梅尔德在“未来中心教育”理念的基础上提出了著名的“轮形课程”理念。故选项 A 正确。24 【正确答案】 C【试题解析】 以行为控制为取向的教学设计模式,首推斯金纳的程序教学模式。该教学模式的理论基础:操作性条件反应与强化原理。故选项 C 正确。25 【正确答案】 D【试题解析】 维果茨基在其“文化一历史心理理论”的基础上提出了著名的“最近发展区”的理论假设。维果茨基认为:“教学不仅应当以儿童的昨天,而应当以儿童发展的明天作为方向。”“只有当教学走在发展前面

20、的时候,这才是好的教学。”“教学应当先于发展、引导发展。”其实质在于创造最近发展区,并促使最近发展区转化到现有发展水平的范围之中。故选项 D 正确。26 【正确答案】 B【试题解析】 1869 年,美国化学家、教育家埃利奥特就任哈佛大学校长,展开了在大学轰轰烈烈推行选修制的活动。因此,一般认为正式的选修制是由美国的埃利奥特最先确立起来的。1893 年,以埃利奥特为首的美国“中等学校研究十人委员会”基于充分的调查研究,正式倡导在中学开设选修课程。故选项 B 正确。27 【正确答案】 A【试题解析】 总结布卢姆等人的“教育目标分类学”可发现它有以下三个典型特征:教育目标具有层级结构;教育目标要以学

21、生具体的、外显的行为来陈述;教育目标超越了学科内容。故选项 A 正确。28 【正确答案】 C【试题解析】 科学与技术之关系的沿革已经历了两个历史阶段:第一阶段(从 18世纪末到 20 世纪中叶)对应于第一次、第二次技术革命。在这个阶段,科学与技术的关系表现为主导与依附的关系。第二阶段(开始于 20 世纪中叶以后)对应于新技术革命(第三次技术革命) 和信息时代。在这个阶段,科学与技术的关系表现为对等与融合的关系。故选项 C 正确。29 【正确答案】 D【试题解析】 当今时代,世界各国的课程改革有一个共同的趋势那就是追求科学世界与生活世界的统一、科学精神与人文精神的整合。像“选修制”的重视、“经验

22、课程”的关注、“综合课程”的倡导,都体现出这一追求。故选项 D 正确。30 【正确答案】 C【试题解析】 20 世纪中叶以后人类教育进入“大众主义”时代。“大众主义”时代的教育谋求平等与高质量兼得。故选项 C 正确。二、简答题31 【正确答案】 关于隐性课程的特点,根据众多研究我们可以归纳出如下几个方面。(1)隐性课程的影响具有弥散性和普遍性。隐性课程的影响可以说无处不在,只要存在教育,就必然存在隐性课程的影响。(2)隐性课程的影响具有持久性。许多隐性课程都是通过心理的无意识层面对人产生影响的,像情感态度的影响、价值观念的影响、性别角色的形成等等都是潜移默化的,这些影响一经确立就持久地影响人的

23、心理与行为,难以改变。(3)隐性课程的教育影响既可能是积极的,也可能是消极的。不论是知识的学习,还是情感、价值的陶冶,隐性课程对学习者的影响既可能是积极的,也可能是消极的。(4)隐性课程的内容既可能是学术性的,也可能是非学术性的。有些隐性课程是学术性的,如潜移默化地学会某种学术知识、学术观点、学术态度等等。也有些隐性课程是非学术性的,如隐含于班级和学校结构、行为规范和规则、人际交往方式等方面的隐性课程影响。32 【正确答案】 课程创生取向是课程实施研究中的新兴取向。这种取向认为,真正的课程是教师与学生联合创造的教育经验,课程实施本质上是在具体教育情境创生新的教育经验的过程,既有的课程变革计划只

24、是供这个经验创生过程选择的工具而已。课程创生取向的基本特征集中体现在对课程、课程知识、课程变革、教师角色的性质以及研究方法论的认识方面。首先,因为课程创生取向视野中的课程是教师与学生联合创造的并且是教师与学生实际体验到的经验,因此这种课程的性质就是地道的“经验课程” 。其次,在课程创生取向看来,课程知识不是一件产品或一个事件,而是“一个不断前进的过程” 。在这里,课程知识是一种 “人格的建构 ”。第三,在课程创生观看来,课程变革是教师和学生个 l 生的成长与发展过程思维和行为上的变化,而不是一套设计和实施新课程的组织程序。课程变革包含“真正的重构 ”:人的思维、感情、价值观都必须变革,而不只是

25、变革课程内容和资料。第四,课程创生观认为,教师的角色是课程开发者。教师连同其学生,成为建构积极的教育经验的主体。课程创生的过程即是教师和学生持续成长的过程。最后,从研究方法论的角度看,持课程创生取向的研究者更倚重“质的研究” 。由于研究的目的在于把握教师与学生从事课程创生过程的真实情况,而不同教育情境中的课程创生情况是迥异的,因此,研究者对个案性的“深度访谈法” 倍加青睐。33 【正确答案】 课堂讨论就是教师与学生之间、学生与学生之间共同讨论、探究与解决问题,学生由此获得知识技能、发展能力与人格的教学方法。理想的课堂讨论是一种真正有助于所有学生思维进步,真正有助于实际地丰富学生的知识、理解、信

26、念、感情的教学。因而,在组织和引导课堂讨论过程中需要注意以下几个方面。第一,创设课堂讨论情境,提出富有挑战性的、真正吸引学生的、有价值的问题与课题。只要情境创设好了,问题和课题选准了,学生自然会展开活跃的讨论。第二,教师要以平等的身份与学生展开讨论,要绝对尊重学生的人格,要创造良好的讨论氛围。教师对学生所回答的问题、所提出的问题解决方案要持适当的态度。第三,教师要帮助学生建立良好的课堂讨论习惯与规范。集体讨论切忌陷入一种无政府状态否则会使讨论流于肤浅、徒具形式。只有建立起了良好的讨论习惯与规范,才能既形成激动人心的充满智力与情感价值的讨论氛围,又能使讨论过程井井有条、保证效率。34 【正确答案

27、】 程序教学是斯金纳依据“操作条件反应” 和“积极强化”的学习理论,将预先审定的教材精心组织成有逻辑的顺序,借助改进了的普莱西教学机器,使学生以个别化的方式进行学习的教学模式。在程序教学的设计过程中,需要遵循的基本原则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第一,积极反应原则。程序教学非常注重学生的积极反应:它要求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利用程序教材和教学机器,自己进行读、写、说以及选择、比较等解题、填充活动;加上不断得到的强化,可使学生经常处于积极反应状态,这样才能保证学生将知识真正学到手。第二,小步子原则。为了便于理解,程序教材通常要求是一步一步呈现的,而且每一步之间的难度增加也是非常小的。第三,即时强化原则。这一

28、原则要求,在学生作出反应后,必须使学生立即知道其反应是否正确,即对学生的反应立即给予强化。第四,自定步调原则。这一原则表明,程序教学是一种个别化的教学,它鼓励每一个学生以最适合自己的速度进行学习,而不强求统一进度。第五,低错误率原则。这一原则要求,程序教材的编写要尽量减少学生出现错误反应的可能性。35 【正确答案】 古巴和林肯在对前三代评价批判的基础上,提出了他们所谓的“第四代评价 ”。第四代评价的中心思想是,认为评价在本质上是一种通过协商而形成的心理建构,坚持“ 价值多元性 ”的信念,反对“管理主义倾向”。第四代评价的基本特点是:把评价视为评价者和被评价者“协商” 进行的共同心理建构过程;评

29、价是受“多元主义 ”价值观所支配的;评价是一种民主协商、主体参与的过程,而非评价者对被评价者的控制过程,学生(被评价者)也是评价的参与者、评价的主体;评价的基本方法是“ 质的研究”方法。三、论述题36 【正确答案】 首先,三种取向各有其存在价值,因为它们从不同方面揭示了课程实施的本质。忠实取向强化了课程政策制定者和课程专家在课程变革中的作用。课程创生取向则把处于具体教育情境中的教师和学生在课程开发、课程创造中的主体性解放出来。相互适应取向则是把外部专家所开发的课程与对这种课程产生影响的学校情境、社区情境的因素均予以考虑。所以,三种取向都有其存在的合理性。教育和社会情境是极其复杂的,教育变革的需

30、求是多种多样的,在不同情境中三种取向的价值都有可能得到体现。其次,三种取向各有其局限性。忠实取向把课程变革视为线性地实施预定的课程计划的过程,使课程变革成为一个机械的、技术化的程序,这就抹杀了课程变革的直接参与者教师和学生的主体价值。相互适应取向本身是比较模糊的,带有折衷主义色彩,它在兼具了另外两种取向的优点的同时也不可避免地具有了它们的局限性。课程创生取向具有浓厚的理想色彩,它要求教师不仅善于对专家开发的课程作出正确的判断、选择和解释,更善于根据具体情境的特殊需要创造自己的课程;它要求学生也应成为课程的主体。这种取向对实践界的要求是很高的,因此它推行的范围是有限的。第三,从忠实取向到相互适应

31、取向、再到课程创生取向,意味着在课程变革中从追求“技术理性 ”到追求“实践理性”、再到追求“解放理性”,这体现了课程变革的发展方向。尽管三种取向各有其存在价值和局限性,但三种取向间的层次性是不容否认的。三种取向彼此之间不是绝对排斥和对立的,而是包容与超越的关系:相互适应取向是对忠实取向的超越,课程创生取向则是对相互适应取向以及忠实取向的超越。课程实施研究从忠实取向经相互适应取向发展到课程创生取向,反映了人们对课程变革的本质的认识不断深化。37 【正确答案】 进入 20 世纪 70 年代以来,课程研究内容的取向发生了重要转变,开始由研究课程开发为主转向以研究“如何理解课程” 为主。毫无疑问,课程

32、开发与课程理解是相辅相成的。首先,课程开发与课程理解是两种不同的课程事件。课程开发是研究、设计、实施、评价一种课程计划的过程,这个过程着眼于使一项课程计划由无到有、由不完善到不断完善的具体操作程序。课程理解是对课程现象、课程“文本”、课程事件之意义的解读过程,其着眼点不在于课程开发的具体程序,而在于对种种课程与课程事件的历史、现状与未来之意义的理解。其次,课程开发与课程理解又是内在统一的。课程开发过程总包含着对课程意义的某种理解并建立在这种理解的基础之上,课程理解的最终目的是对课程与课程事件赋予新的意义,而要真正使这种意义实现出来则需要通过课程开发过程,所以课程理解不是文字游戏,而是指向于课程与课程开发过程的根本转变。四、材料分析题38 【正确答案】 (1)螺旋式课程是将特定学科内容在不同学习阶段重复呈现,同时利用学生日益增长的心理的成熟性,使学科内容不断拓展与加深“螺旋式上升” 。(2)从该计划来看,生物学在一年级、二年级、三三年级、四年级、五年级、九年级重复呈现;物理学在六年级、八年级、十一年级重复呈现;化学则在七年级、十年级重复呈现。这是典型的螺旋式课程。(3)螺旋式课程组织的优点在于能够将学科逻辑与学生的心理逻辑较好地结合起来,使学生获得深刻的经验,而其缺陷在于容易造成学科内容的臃肿和不必要的重复。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考试资料 > 大学考试

copyright@ 2008-2019 麦多课文库(www.mydoc123.com)网站版权所有
备案/许可证编号:苏ICP备17064731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