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1 -2018-2019 学年度第一学期第一次调研考试高三语文试题语言文字运用1.在下面一段话的空缺处依次填入词语,最恰当的一组是礼记有云:“君子之交淡如水。 ”与 的人交往,经常是清且淡;如同作画 淡雅,才能耐看。但写文章,却要 ,一波三折;正如人们游览名山,多爱它的嵯峨多姿, 变化莫测。A. 情投意合 清澈 跌宕起伏B. 情投意合 清新 此起彼伏C. 志趣相投 清新 跌宕起伏D. 志趣相投 清澈 此起彼伏【答案】C【解析】【详解】试题分析:本题考查正确使用词语(包括熟语 )的能力。解答此类题目,首先要明确题干的要求,即选出“恰当”或“不恰当”的一项,然后把握词语的意思,再结合语境辨析正
2、误。 “情投意合” ,形容双方思想感情融洽,合得来。 “志趣相投” ,彼此有着相同的理想和兴趣因此很投缘,很容易成为知己。第一处,此处是写君子的相交,主要是说理想和兴趣相投缘,应使用“志趣相投” 。 “清澈” ,清净而透明, “清新” ,指清爽而新鲜。第二处,是形容作画的画面清爽,应使用“清新” 。 “跌宕起伏” ,形容事物多变,不稳定,也比喻音乐音调忽高忽低和故事情节的曲折。 “此起彼伏” ,形容一起一伏,接连不断,高潮迭起,从未止息。用来表示频繁地出现或产生。第三处,是说写文章要曲折,后面说“波三折” ,故应使用“跌宕起伏” 。故本题选 D 项。【点睛】对于词语题,第一要辨析词义,包括词语
3、的语义侧重点、词语的词义轻重、词义范围的大小等。切忌望文生义。第二,辨析感情。第三,辨析用法。包括搭配习惯、语法功能、使用对象等方面。解答词语题,第一、逐字解释词语,把握大意;第二、注意词语潜在的感情色彩和语体色彩;第三、要注意词语使用范围,搭配的对象;第四、弄清所用词语的前后语境,尽可能找出句中相关联的信息;第五、从修饰与被修饰关系上分析,看修饰成分跟中心词之间是否存在前后语义矛盾或者前后语义重复的现象。2.在下面一段文字横线处填入语句,衔接最恰当的一项是王羲之不会想到,他的兰亭序 ,居然发起了一场浩浩荡荡的临摹和刻拓运动,贯穿- 2 -了其后 1600 多年的漫长岁月。几乎书法史上所有重要
4、的书法家都临摹过兰亭序 。 , , , , , 。永和九年暮春之初的那个晴日,就这样在历史的长河中被放大了一代又一代的艺术家把个人的生命投入进去,转眼就没了踪影面对着这些接力似的摹本,我们已无法辨识究竟哪一张更接近它原初的形迹它容纳了一千多年的风雨岁月,变得浩荡无边但那条河仍在,带着酒香,流淌到我的面前但这已经不重要了A. B. C. D. 【答案】D【解析】【详解】试题分析:本题考查分析句子衔接。阅读语境,搞清语段的话题,再阅读和观察所给的六句话,寻找六句话和前后句之间的内在的逻辑联系,方可做出正确选择。第句“面对着这些接力似的摹本”紧承前面句内容。第“这”指第句内容,但表示转折,转而写永和
5、九年暮春之初那天的意义,先整体从时间的角度写,后面应跟句。排除 AC 项。然后再从作家的角度写,后应跟第句,第句承第句的“转眼没有了踪影” 。排除 B 项。故答案为 D 项。【点睛】相衔接的句子,应保持主语的一致性,才能使语言清晰、连贯。高考语文语句衔接题解答技巧与复习方法:1、分析关键词。句子衔接题中,往往有与前后文语义联系密切,在衔接中起到贯穿文意的关键作用的词语,抓住了这些关键词语,就是抓住了体现中心的关键。2、抓住关联词。关联词是分句组合的语法手段之一,是表达分句间语法关系的语言形式。有些复句的意义类型,是靠关联词语作标志来显示分句间特定的组合关系的。3、筛选同义暗示句。试题给予的语言
6、材料中,常常存在与正确选项同义而说法不同的同义句,这个句子往往能概括、暗示文章的主要意思。只要认真分析筛选抓住这个作者写作意图的标示句,就能读懂文意,确定选项。4、把握对象。相衔接的句子,应保持主语的一致性,才能使语言清晰、连贯。叙述主体不一致,往往是极容易忽略的语病。5、剖析结构。对填充句子前或后的单句进行结构分析,有时前后文的固定的结构就制约着被选项。6、注意照应。规范的文章,无论阐释文理还是说明事物,都要按照事物本身的条理和人的认识规律来安排,文章各部分文句存在着相互补衬语义的照应关系,以此保持全文的一致性和严密性。命题人常- 3 -以这种联系作为检测内容。7、揣摩语气。表达语气的手段是
7、句式、语调、语气词,表达的内容,应与采用的句式和谐一致,语调在书面上用标点符号表示。同是一句话,用不同的语气,意思和感情就有所不同,因此要根据表达目的保持前后连贯的语气。8、比较色彩。通常说的色彩是指语体色彩和感情色彩。语体色彩是指不同语体应有不同用语要求。如书面语与口语、文艺语体与公文语体,表达方式有所不同。感情色彩,是指附加在某些词语上的褒扬、喜爱、肯定、尊敬或贬斥、厌恶、否定、鄙视等感情,选词句时应注意与整个表达过程色彩一致。9、体味意境。意境,是作者用形象思维的方法,描绘出的一种情意交融的氛围、景观。文学作品中常用意境描写出把感情渗透在景物描写中,加强表达效果。因而文学作品阅读题要注意
8、前后意境是否一致。10、借助结构。作者表达旨意时,是按内容安排好相应的语句段落结构的,反过来,阅读理解时,我们可借助结构揣摩作者的意图。有的文段没有明显表露中心的句子,但语序结构有助于解题。3.下列商业联与其后括号内商店所售物品不匹配的一项是A. 淡浓随意着,深浅入时无(图书)B. 韵出高山流水,调追白雪阳春(乐器)C. 若待胸中存灼见,且先眼底辨秋毫(眼镜)D. 看书狂欲脱,得志喜频弹(帽子)【答案】A【解析】【详解】试题分析:本题考查对联的正确使用。A 项, “淡浓” 、 “深浅”应与色彩变化相关,应对应 “商品”应是印染、化妆之类,与“图书”无关。B 项, “高山流水” 、 “阳春白雪”
9、本是乐曲名, “韵出” 、 “调追”表明“商品”应是“乐器” 。C 项,此联强调的重点在“且先眼底辨秋毫” ,据此推断“商品”应是“眼镜” ,D 项, “得志喜频弹”可以联想“弹冠相庆” ,可以推断“商品”为“帽子” 。题干要求选择“商业联与其后括号内商店所售物品不匹配的一项” ,故本题选 A 项。4.下面这段文字的核心观点是( )在信息、交通都不发达,文化娱乐活动比较匮乏的情况下,建立在地域文 化基础上的传统文化,就得以较好地传承发展、达至繁荣。随着信息化的发展, 尤其是进入电影、电视、互联网、智能手机普及的数字化时代之后,地域色彩浓 厚的传统文化面临巨大冲击。试想,当人们打开手里的智能手机
10、,就可以观看好 莱坞电影、电视节目、网络视频、流行音乐,就可以跟天南地北的人们聊天交流 的时候,谁还愿意走进剧院,去观赏那些古老的地方剧- 4 -种呢?A. 信息化发展导致古老的地方剧种日渐式微B. 信息化给传统文化的生存发展带来了威胁C. 信息与交通间接影响人们的文化娱乐活动D. 数字时代的文化传承需重视保护剧院特色【答案】B【解析】试题分析:由“核心观点”可知要找中心句。 “信息、交通都不发达”讲述的是以前的情况,以前的情况不重要,属于背景引入;“随着信息化的发展”开始讲述现在的情况,以前与现 在对比,现在的情况更重要,即“传统文化面临巨大冲击” 。 “试想”即想一想,为举例 子,故后文是
11、假设论证,为了支撑前文观点,即传统文化因为信息化发展受到巨大冲击,B项 是文段中心句的同义替换,当选。A 项“古老的地方剧种” ,文段尾句虽提及“地方剧种” ,但为例子,例子内容不是重点,排除。C 项“信息与交通”对应文段首句,是背景引入的部 分,非重点,排除。D 项“剧院特色”文段未提及,排除。5.尼山孔子出生地,位于山东省曲阜市城东南 30 公里。尼山世界文明论坛,是以开展世界不同文明对话为主题,以弘扬中华文化、促进中外文化交流、推动建设和谐世界为目的,以学术性与民间性、国际性与开放性相结合为特色的国际文化学术交流活动。下图是首届“尼山世界文明论坛”徽标,下列对其理解不恰当的一项是A. 论
12、坛采用“五彩祥云”徽标。 “五朵祥云”代表“世界五大洲” 。 “五种色彩”代表“文化多样性” 。B. 整个图案寓意华夏文明多样性的“和而不同”与丰富多彩的“和谐世界” 。C. “五朵彩云”组成玉璧轮廓,代表“和而不同”首尾相连,寓意文明对话与交流。D. 整个徽标只用了一个图形元素,看似简约,却富有层次感与视觉冲击力。【答案】B【解析】【详解】试题分析:本题考查的是分析图文转换。这是一道徽标图,是首届“尼山世界文明论坛”的徽标。仔细阅读图,B 项,错在“华夏文明” ,此处应改为“人类文明” ,惟其如此,- 5 -才能对应题干中所说的“世界文明论坛” 。故本题选 B 项。文言文阅读阅读下面的文言文
13、,完成小面小题。恒山游记明乔宇北岳在浑源州之南,纷缀典籍, 书著其为舜北巡狩之所,为恒山。 水经著其高三千九百丈,为元岳。 福地记著其周围一百三十里,为总玄之天。予家太行白岩之旁,距岳五百余里,心窃慕之,未及登览,怀想者二十余年。至正德改元,奉天子命,分告于西蕃园陵等,道经浑源。去北岳仅十里许,遂南行至麓,其势冯冯煴煴,恣生于天,纵盘于地。其胸荡高云,其巅经赤日。余载喜载愕,敛色循坡东,迤岭北而上,是多珍花灵草,枝态不类;桃芬李葩,映带左右。山半稍憩,俯深窥高,如缘虚历空。上七里,是为虎风口,其间多横松强柏,壮如飞龙怒虬,叶皆四衍。从者云:“是岳神所保护,人樵尺寸必有殃,故环山之斧斤不敢至。
14、”其上路益险,登巅三里,始至岳庙。颓楹古像,余肃颜再拜。庙之上有飞石窟,两岸壁立,豁然中虚。相传飞于曲阳,今尚有石突峙,故历代凡升登者,就祠于曲阳,以为亦岳灵所寓也。然岁之春,走千里之民,来焚香于庙下,有祷辄应,赫昭于四方。如此,岂但护松柏然哉!余遂题名于悬崖,笔诗于碑及新庙之厅上。 又数十步许,为聚仙台。台上有石坪,于是振衣绝顶而放览焉。东则渔阳、上谷,西则大同以南,奔峰来趋,北尽浑源、云中之景,南目五台隐隐在三百里外,而翠屏、五峰、画锦、封龙诸山,皆俯首伏脊于其下。因想有虞君臣会朝之事,不觉怆然。又忆在京都时,尝梦登高山眺远,今灼灼与梦无异,故知兹游非偶然者。注释:总玄之天:意谓总管北方的
15、天界。西蕃:指当时甘肃、青海一带的各少数民族。园陵:帝王的墓地。6. 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项是A. 纵盘于地 纵:放纵,自由自在B. 枝态不类 类:像,相似C. 如缘虚历空 缘:沿着D. 奔峰来趋 趋:归附7. 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 作者想要游览恒山己经有二十多年了。皇帝改年号为正德,作者奉皇上之命去恒山通告- 6 -此事,才得以游览。B. 这篇游记是按照由下而上的登山顺序来写的,先写从山麓仰望,再写在半山腰俯深窥高,最后又写山顶所见。C. 每年春天,从千里之外赶来的百姓,来到岳庙烧香,有求必应,因此岳庙显赫的名声传適四方。D. 篇末写作者由绝顶放览
16、之所见联想到虞舜巡狩恒山接受北方诸侯朝见的故事,这使得恒山的形象越发庄严、神圣。8. 把文中画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余载喜载愕,敛色循坡东,迤岭北而上。(2)是岳神所保护,人樵尺寸必有殃,故环山之斧斤不敢至。9. 作者从哪两个方面写出恒山的灵异秀丽?【答案】6. C 7. A 8. (1)我又惊又喜,后来我收起惊喜的表情,继续沿着山路向东,又沿岭北曲折向上。(2)这里的树是山神保护受的,谁要是砍松树一尺一寸,必定遭殃,所以山周围的人都不敢拿着斧头来砍。 9. 花草树木;庙宇建筑【解析】【6 题详解】试题分析:本题考查理解常见文言实词在文中的含义。这类题主要是考查常见文言实词在具体语境中
17、的意义。复习策略是要注意积累,文言实词的积累是提高解题正确率的关键。一是要记住典型例句,二是要做好归类整理工作。回归课本很有必要性,即运用课内所学文言词语知识来解决课外的问题。C 项, “缘” ,攀援。故本题选 C 项。【7 题详解】试题分析:本题考查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意思。解答本题要在读懂原文的基础上,能够对文章的内容进行分析、归纳,准确把握文中的主要信息,从而根据题目的指令,筛选出符合指令的信息。可以根据选项中罗列具体材料,从中筛选。也可以根据选项中的观点对应题干选择。A 项, “去恒山通告此事”有误,原文是“道经浑源。去北岳仅十里许” 。故本题选A 项。【8 题详解】试题分析:本题考
18、查理解并翻译文中的句子。古文翻译要求以直译为主,并保持语意通畅。- 7 -要注意原文用词造句和表达方式的特点。复习策略上要做到夯实考点基础,做到有备无患。认真梳理文言文知识点,系统地掌握各种句式的特点及翻译方法并加强古文阅读,适当强化训练。第(1)句关键点:“载载”:“又又” ;“循”:“沿着” ;“东”:“向东走” 。第(2)句关键点:;“樵” ,名词作动词, “砍树” ;“故”:“所以” ;“环山之斧斤不敢至”:“周围的人都不敢拿着斧头来砍” 。【9 题详解】试题分析:本题考查筛选文中的信息,概括句意意思。本题要整体把握全文,根据题干中“两个方面”和“恒山的灵异秀丽”两个信息,找准答题区域
19、,并对原文内容加以概括。答题区域分别在第二和第三两节。第二节“多珍花灵草,枝态不类;桃芬李葩,映带左右”写的是花草树木;第三节中“始至岳庙”写的是庙宇建筑。【点睛】翻译句子要解释出关键的字词的意思,应该在直译的基础上意译。需要注意以下几个问题:一是年号、人名、地名、官名、物名、书名、国名等专有名词保留原样,不用翻译。二是句子中没有实际意义的词语应删去。三是文言文中有些特殊句式(如主谓倒装、宾语前置、状语后置等倒装句)和现代汉语的语序不一样,翻译时要作适当的调整。四是所翻译的句子若是省略句,则要把省略了的成分增补出来。五是有些虚词表示各种语气的,需要译出。参考译文:北岳恒山在浑源州的南面,关于北
20、岳恒山,典籍中多有记载:尚书舜典记载,虞舜“巡狩至于北岳” ,指的就是恒山;水经记载, “其高三千九百丈”是玄岳;福地记记载, “著其周围一百三十里,为总元之天。 ”我家住在太行山西侧白岩山旁边,距离北岳 恒山 500 多里路,心中很是向往,但从没有登上去游览过,我怀着这个想法 20 多年。到了正德改元年之际, (我)奉皇上之命向西北少数民族和看守园陵的官员、镇守山川的将领通告旧皇帝去世、新皇帝即位及改用新年号的事,中途经过浑源。距离北岳恒山仅仅十 里多路,于是南行到恒山山麓。山上云雾缭绕,气势雄浑。山势有高有低,有起有伏。恒山像人挺胸屹立,空中的云萦绕恒山飘动,为红日所经过。我一路上又惊又喜
21、。我收起惊喜的 表情,向东面继续走去,顺着山岭向山上爬。山上多是奇花异草,枝态不一样;桃李芬芳, 景物互相映衬,彼此关连。我在半山停下来休息,向下看深处,非常之高,像是在虚无的空 间攀援经历天空。向上走了七里,前面是虎风口,这里多是一些粗壮的松柏像是巨龙一样, 叶子四处展延茂密,茂密得很奇怪。随从的人说:是这里的山神在保护,谁要是砍松树一尺 一寸,必定遭殃,所以山的周围斧斤从不敢至。山上的路更加险,走走停停走了三里,才到- 8 -了山顶岳庙。庙中有一座神像,我恭敬地朝 拜。庙之上有个叫飞石窟的地方,两岸石壁林立,中间缺了一大块。相传是那缺少的山石飞 到曲阳县去了,到现在还耸立在那,所以历代畏惧
22、登山的人都前往曲阳祭祀,认为这也是北 岳神灵居住的地方。每年的春天,千里迢迢赶来的百姓,来到庙下焚香,有求必应,显耀的 名声传遍了四方。这样, (北岳神灵)哪里只是保护松树柏树呢!我于是在悬崖上题名,在碑 石及新庙的厅上提笔写诗。又走了几十步,是聚仙台。台上有石坪,于是(我)在恒山最高峰上抖擞衣裳而放眼四 望:东面是渔阳山上谷,西面是大同以南山峰奔驰而来,归附,北面尽收浑源、云中之景, 南面极目五台山隐在三百里外,而翠屏、五峰、昼锦、封龙众山,都俯首伏脊在它的下面。 于是,我想起有虞君臣会朝的事,不觉心中忧伤;又回忆起在京都的时候,常常梦到登上高 山眺望远处,如今清清楚楚与梦境没有什么不同,所
23、以知道这次游北岳绝非偶然呀。古诗词鉴赏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下面小题。长安春望卢纶东风吹雨过青山,却望千门草色闲。家在梦中何日到,春来江上几人还?川原缭绕浮云外,宫阙参差落照间。谁念为儒逢世难,独将衰鬓客秦关。【注】卢纶(739 年-799 年)字允言,大历十才子之一。曾于唐玄宗天宝末年中进士,旋即安史之乱爆发,未能为官,后重新应试,但屡试不第。受举荐为官,但因政治斗争受到牵连,终身不得重用。10. “却望千门草色闲”一句中的“闲”字历来为人们所称道,请赏析。11. 尾联抒发了诗人的哪些情感?请简要分析。【答案】10. “闲,意为悠闲、自在,运用拟人的手法,形象地写出了春草的自由、舒展,衬托了
24、诗人内心的愁苦。 11. “逢世难”表达了对时局动乱的伤感;“独将”表达了孤独寂寞的愁苦;“衰鬓”表达了对人生已老及生不逢时、怀才不遇的忧愤;“客秦关”表达客居他乡的羁旅的惆怅。【解析】【10 题详解】- 9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鉴赏诗歌的形象、表达技巧和诗人的思想情感的能力。首先要读懂诗句的内容和思想情感。首先理解句中“闲”的意思及此句诗的意思,然后分析其使用的手法及表达效果。 “闲”就是“悠闲自在” ,本来时用来形容人的词语,这里却用来形容“草” ,可见是拟人,再从状物抒情方面分析其表达效果。【11 题详解】试题分析:本题考查鉴赏某一联中诗人的思想情感。首先要读懂全诗,再分析尾联的情感表达
25、。首联,开篇紧扣题目,登高而望,写在长安“春望” 。 “东风吹雨” ,是说东风从家乡吹来,自然引出思乡之情。 “草色闲” ,春草之闲正好与人心之愁形成强烈对比,景语中流露复杂感情。颔联,正面抒发思乡望归之情。恨自己不能回去,家乡只能在梦中出现,妒他人得归,恨自己难返,语中不尽羡慕之意。颈联,转入写景,景中含情。极目远望,家乡在浮云之外,远不可及。眼前近景是长安的宫殿,错落有致,笼罩在一片夕阳之中,此联看似壮观之景,实含衰飒之意。尾联,自己以一儒生遭遇世难,独自客居长安,透露了感时伤乱和思家盼归之情。分析概括尾联抒发了诗人哪些情感,要在理解诗句的基础上,抓住尾联中的关键词语来分析出诗人所表达的思
26、想感情,最后分点回答。比如:“谁念为儒逢世难,独将衰鬓客秦关” ,抓住“逢世难” 、 “独将” 、 “衰鬓” 、 “客秦关” ,分别表达了诗人对遭逢世难的伤感,孤独寂寞的愁苦,对人生已老及生不逢时、怀才不遇的忧愤,客居他乡的羁旅的惆怅。【点睛】分析诗歌中某一联的内容和思想情感,即结合诗句内容分析心境,就是理解诗歌所表现的生活内容,把握其情感基调,分析其社会意义,评判其深层内涵解答诗歌情感的答题方法如下:从题材入手。同一类题材往往都表达这类似的情感。从抒情议论的句子入手,这些句子是直接表达思想感情的地方。从作者和创作背景入手,做到知人论世。从题目入手,题目往往交代了诗歌的主要内容,创作的缘由和主
27、要表现的思想感情。从景物形象入手,景物形象衬托或烘托诗人的情感或借景抒情。分析景物的色彩倾向,一般来说景物的色调和作者内心的情感是相辅相承的,暖色调和积极向上有关,冷色调和哀愁有关。从用典入手,典故是将历史和现实对照,含蓄的表达自己的观点、态度和情感。同时还要注意诗文后面的注解。关注体现情感的重要词语。古代诗人特别注重关键词,并以此作为情感表达、意境营造的核心。如“残、缺、断、愁”等词语常与诗人内心的寂寞和孤寂有关。名句名篇默写12.补写出下列名句名篇中的空缺部分。(1)_,学而不厌,诲人不倦,何有于我哉?(论语述而 )(2)_,万钟于我何加焉?(孟子鱼我所欲也 )- 10 -(3)事无大小,
28、悉以咨之,然后施行,_,有所广益。 (诸葛亮出师表 )(4)日星隐耀,山岳潜形;商旅不行,_。 (范仲淹岳阳楼记 )(5)若夫日出而林霏开,_。 (欧阳修醉翁亭记 )(6)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_。 (周敦颐爱莲说 )(7)金樽清酒斗十千,_。 (李白行路难 )(8)_,秋天漠漠向昏黑。 (杜甫茅屋为秋风所破歌)【答案】 (1). 默而识之 (2). 万钟则不辩礼义而受之 (3). 必能裨补阙漏 (4). 樯倾楫摧 (5). 云归而岩穴暝 (6). 濯清涟而不妖 (7). 玉盘珍羞直万钱 (8). 俄顷风定云墨色【解析】【详解】试题分析:本题考查默写常见古诗文名篇名句的能力。高考所选择的名句
29、大多出自课内所学篇目,只有少数来自课外,该如何识记这些课内的名句,需要一定的技巧。高考所考的名句,字不一定有多复杂,但一定很有迷惑性,所以,学生应借助字义来识记字形。注意重点字,如同音字、形似字、通假字、难写字等字的写法。如“识” “辩” “受” “裨补”“阙漏” “樯” “倾” “楫” “摧” “暝” “濯” “清涟” “羞” “直” “俄顷” “”,理解字义去记忆。【点睛】考查常见的名篇名句默写常常分为三类:识记式默写、情景式默写(理解性默写),其中识记式默写考查字形默写,情景式默写(理解性默写)主要考查在语境中的具体运用,具有一定难度,理解和记忆同时考查。高考所选择的名句大多出自课内所学
30、篇目,只有少数来自课外,该如何识记这些课内的名句,需要一定的技巧。名句默写要注意字形,而字形与字义分不开,学生应借助字义来识记字形。另外,较长的句子不能掉字。现代文阅读阅读下面的作品,完成下面小题。求画郑武文(1)忙完公务,已是黄昏,县令执一柄轻罗小扇,布衣软鞋在潍河边漫步。(2)路过泥坯小房,没有院墙,一位清瘦的老者正在煮鱼。看到县令进来,呵呵一笑,并不多言,如同邻居串门,只是拿了一个小凳请县令坐下。老者三缕长须,面皮白净,并不像农人,倒似读书之人。相比之下,倒是县令黑瘦面皮,几根乱蓬蓬的胡子,更像风雨中谋生的样子。- 11 -(3)老者拿出粗瓷大碗从锅里舀上一碗鱼肉。再倒上半碗自酿的老酒。
31、两人一碰,哈哈大笑。县令得知老者确是读书之人,姓王,是一个落魄秀才,卖点字画为生,暇时到面前的潍河里打点鱼虾,自己食用。(4)县令怕老者惶恐。只道自己是江南之人,来此做点生意。看天色愈晚,方才起身告辞。隔几日再来,县令自备酒肉,两人把酒言欢,谈古论今,相见恨晚。(5) 县令有次来访,发现王秀才正在作画。县令在旁边观望。微微摇头。过几天再去,问老者:“王兄的画卖得可好?”王秀才苦笑一声,指指身后的画轴:“生意颇苦,难抵米炊。 ”县令说:“不怕得罪老兄。老兄的画,匠气颇重而力道不足,还需改进。 ”随即拿起案子上的笔,轻轻一描,顿显虬枝劲骨,力道遂出。王秀才不禁惊呼一声:“先生神笔也,可否收小生为徒
32、?”县令扶起跪拜的王秀才,呵呵一笑:“收徒不必了,咱互相切磋,我倒可勉强指点一二。 ”于是指点了王秀才几处地方,告知要循序渐进,就告辞了。(6)过了几日又来,看王秀才所画,并没长进,不禁叹了一口气说:“看来王兄作画,还需要时间。在下不才,卖弄一下,给你画一幅图画,你只需每日临摹,过一段时间再说。”王秀才很高兴,拿来一张大宣纸,说:“老叟眼有点花了,还请先生画大一点,看得清楚。”县令画的是一幅墨竹图:在月光下竹子被清风刮得努力折向一边,却有一股宁折不弯的不屈之势。画完题词:一肩明月,两袖清风。(7)王秀才在旁边看呆了,待到最后,扑通一声跪到地上:“父母官大人请盖印章!”县令哈哈大笑:“缘何知道是
33、我?”王秀才说:“当今天下,能有此气魄、画工之人,除了潍县县令郑大人再无他人。 ”(8)县令哈哈大笑:“既然知道是我,也不枉我们相交一场,就依了老兄。 ”随即拿出印章盖上。(9)过了几日,郑板桥在县衙处理公文,下人来报钱府请赴宴,特别交代有宝贝要让大人看。这钱德贵是有京城背景的潍县大户,多方求郑大人字画不得。县令生性好奇,听说有宝贝,忍不住想去看看。(10)到了钱府,只见县里士绅豪族都已到齐。大家把县令迎进去,让到上座。钱德贵说:“此有当朝名家一幅墨竹图 ,堪称力作,应为难得宝贝。只是在下尚不敢确定真伪。”随即展开。郑板桥一看,脑袋一下子就大了:正是几日前给王秀才画的墨竹图 。周围人一边恭维,
34、一边大声赞叹(11)钱德贵更是得意忘形,来到郑板桥面前:“郑大人,老夫所得字画,是您的画,还请鉴别一下真伪啊?”- 12 -(12)郑板桥哈哈大笑:“拿来我看。 ”几个人小心翼翼捧过来,郑板桥拿在手里端详了,随即迅速扯为碎片,扔进旁边的鱼池里,怒道:“赝品!纯为辱我清名!”旁边的人来不及反应,刹那间目瞪口呆。好久,才有人说:“可我们鉴定,确是大人真迹啊。 ”郑板桥脸一绷:“荒唐!我自己的作品,难道真伪还要别人来说吗?各位请继续,老夫这就去查一下此事,辱我清名事小,欺骗钱老爷罪不可恕!”(13)遂扬长而去。 (选自 2014 年第 ll 期佛山文艺 ,有删改)13. 请以郑板桥为陈述对象用简明的
35、语言概括小说的情节。14. 郑板桥这一人物性格有何特点?请结合全文简要分析。15. 文中画线句表现出钱德贵怎样的心理?16. 小说第(6)段中对墨竹图的描写在文中起到了哪些作用?【答案】13. 开端:郑板桥与王秀才偶遇,相谈甚欢。发展:郑板桥教王秀才画画,并赠与王秀才墨竹图 。高潮:郑板桥发现被骗。结局:郑板桥出手毁画。 14. (1)没有官架子,关心百姓。从他对王秀才的态度可以看出。 (2)热心,乐于助人,亲自指导王秀才作画并主动提供临摹之作。 (3)刚正不阿,得知被大户钱德贵欺骗后并未讨好让步,而是撕碎画作,训斥后扬长而去。 15. (1)得意忘形,自以为骗术高明。当众炫耀摆显。 (2)嘲
36、笑戏弄郑板桥。 16. (1)推动下文情节的展开,后文发现被骗,撕画都是围绕墨竹图展开。 (2)体现人物性格,画如其人,郑板桥就是宁折不弯,两袖清风的人。 (3)暗示主旨,做人应当正直、诚信,邪终不能压正。【解析】【13 题详解】试题分析:本题考查分析概括小说的情节。对这种题型,要牢记三点:一、对事件的概述.,必须按照“何时何地何人做何事”的格式加以概括(材料本身未涉及的除外,尤其是“做何事”不能省) 。二、由于事件的复杂性,在概括时,要避免前后情节的相互交错。三、要注意题干要求涉及的对象,做到前后一脉贯通。阅读小说,标题是“求画” ,围绕“画”梳理情节,梳理情节时,要抓住人物、事件,搞清写作
37、顺序。小说(1)至(4)节写郑板桥与王秀才偶然相遇,两人把酒言欢,相见恨晚。 (5)至(8)节,交代了郑板桥教王秀才画画,王秀才并五长进,郑板桥赠与王秀才一幅墨竹图 。 (9)至(10)节写郑板桥发现被骗了。(11)至(13)节写郑板桥撕毁了自己的真迹墨竹图 。回答本题,按照小说的情节- 13 -开端、发展、高潮、结局四个方面分析概括。【14 题详解】试题分析:本题考查鉴赏人物形象的能力。小说中人物形象是为主旨服务的。答题时,可结合小说中郑板桥的言行举止等描写分析作答。例如:文章第 5 段“于是指点了王秀才几处地方,告知要循序渐进, ”亲自指导秀才作画并主动为其提供临摹之作 ,刻画出了郑板桥耿
38、直热心、乐于助人的形象。对钱德贵这个大户炫耀摆显,却是刚正不阿、嫉恶如仇,把自己的画“随即迅速扯为碎片,扔进旁边的鱼池里” ,从中揭示了做人应该正直、诚信以及道高一尺、魔高一丈,邪不压正的主旨。以此类推,再从他没有官架子,同情百姓困苦,刚正不阿,嫉恶如仇等角度分析概括即可。回答时,先答郑板桥的性格特点,再结合人物的事件简要回答急了。【15 题详解】试题分析:此题考查探究人物心理和人物精神的个性化阅读能力。答题时,应先根据题干“文中画线句表现出钱德贵怎样的心理” ,寻找有效的答题区间。答题区域在第(1) (2)(3) (4)段的故事情节,结合着作者的写作意图,从这些情节所展示的人物心理和人物精神
39、探究作答。例如,召集众多士绅豪族,就是为了在众人面前炫耀自己能骗得郑板桥亲笔字画,赢取恭维赞叹表现出了钱德贵得意忘形的心理。以此类推,再从当众炫耀嘲笑戏弄画家;不了解郑板桥的个性等角度阐述自己的理解与看法即可。【16 题详解】试题分析:此题考查重要段落的作用。回答作用题要从内容和结构上着手,内容上要从情节的安排、人物形象的塑造,主旨的设计等角度回答。阅读小说,第(6)段对墨竹图的描写:在月光下竹子被清风刮得努力折向一边,却有一股宁折不弯的不屈之势。画完题词:一肩明月,两袖清风。这属于情节的发展部分。结合小说的高潮郑板桥发现被骗和郑板桥出手毁画的结局,可知该处对墨竹图的描写在情节上起到推动情节展
40、开的作用。在人物塑造的作用, “宁折不弯的不屈之势” , “一肩明月,两袖清风”的题词可以分析出画如其人,郑板桥就是宁折不弯,两袖清风的人。在主旨设置方面起到暗示:做人应当正直、诚信,邪终不能压正。情节的展开,揭示人物性格,暗示主旨。【点睛】分析人物形象首先应结合着文中叙述性的语句,从身份、地位、修养、气质等总体上把握小说人物形象特点,然后根据小说中描写这个人物的言行举止的语句以及作者的议论或者作者借作品中其他人物对他的评价的语句直接提取或概括即可。首先,借助故事情节分析人物形象。本题可以抓住人物的言行、举止来分析人物形象,还可从情节的发展中把握人- 14 -物形象,因为情节是人物性格形成和发
41、展的历史,在事件发展的过程中,才能显现出人物灵魂深处的东西来,离开了情节,就不知道人物怎样做事,也就无法分析人物性格特征。要了解人物性格,必须透过情节中发生的事情这种外在现象去剖析现象背后的本质。故事情节或是发展了人物性格,或是表现了人物性格。其次,分析矛盾冲突,把握人物性格特征。矛盾冲突是构成情节的基础,是展示人物性格的手段。优秀的小说,总是充分地揭示社会生活本质的矛盾和斗争,在典型的矛盾冲突中展示人物的性格特征。一般说来,矛盾冲突展开得越充分,人物性格也就越鲜明。还可以借助描写方法、环境描写分析人物形象(分析环境描写,探究形成人物命运和性格的社会原因、人物间的关系、作者倾向等分析人物形象。
42、现代文阅读阅读下面的文字,回答小题。瞎子摸象陈乐民据说欧洲的启蒙时期受到了中国的“启发” 。这则“佳话”的来源是法国的传教士。这些传教士受命于法王路易十四,意在到东方去用基督教感化那里的异类。他们钻到了康照皇帝的左右。从这位有道明君身上看到路易十四所缺少的雍容大度和好学不倦的风范和品性。结果是,康熙和他的左右不曾被基督教化,传教士们却被“儒化”了。传教士之一李明居然认为基督教义几乎都能在中国古书里找到。传教士们关于中国的见闻和良好印象通过两条渠道扩散开来了。十八世纪初,教廷组织批判了那些维护中国传统礼法的传教士, “亲华派”被推上了批判席。批判的结果自然是李明等“败诉” 。然而李明们的主张却不
43、胫而走。李明的厚厚一本中国现状回忆录虽因而遭禁,后来却实实地成了畅销书。到了欧洲启蒙前期,那些渴求新知的哲人们,发现“中国哲学”对于他们匡正时弊有用,康熙皇帝又如此英明,他明明不相信基督教,却能容忍它在古老的中国传播。身处逆境的伏尔泰因而把中国和康熙皇帝一起理想化了。这可以叫做“托华改制”吧。伏尔泰曾嘲笑莱布尼兹犬儒主义式的乐观主义。然而,在对待中国问题上,他和菜布尼兹却是一致的。只是莱布尼兹比伏尔泰更深一层。伏尔泰是从为什么法国不能出个康熙皇帝的角度来对待中国的。莱布尼兹是用自己的哲学“格义”消化中国哲学。菜布尼兹似乎有一种通汇天下学问的本领,一个“先定和谐” 、一个“异教相通” ,就把天下
44、一切格格不入乃至对立的东西都消化掉了。就这样,传教士了解的那点中国学问就被放大了,似乎在遥远的东方真的有那么一个理想的“天国” ,那里的一切都值得刚刚走出中世纪的欧洲社会仿效。久而久之,有的人便得- 15 -出一个说法,似乎欧洲的启蒙运动是受到了中国哲学的启示。其实这两点都有错觉和幻觉。前者,罗马教廷的霸道作风反提高了中国在欧洲社会的声望。后者,则是欧洲的哲学家们“为我所用”地从传教士们那里摸到大象的一条腿或一只耳朵或一根尾巴然后加以“格义” 。延伸开来,便成了欧洲的启蒙受到了中国的“启发” 。我们大可不必为此而陶醉。中国文化自有其博大精深之处,它不必因其“启发”了欧洲的启蒙运动才显现其伟大。
45、启蒙早期的欧洲人文主义者为了自己的理想而实用主义地“引进”中国哲学,绝不意味着中国哲学真的被理解了,也不意味着中国哲学真的起了那种作用。那时欧洲对中国的了解只能是微乎其微的。到黑格尔时期,对中国的盲目歌颂来了一个反动,那是另一个极端,摸到了大象的另一个部位。然而,中国启示的神话并没有被黑格尔破除干净,因为印象已经造成了。当然,让这种“佳话”式的自我陶醉留下来也无伤大雅,虽然它不符合历史的真实。欧洲人、中国人都想找些维系感情的话题,那就摆摆龙门阵、过过瘾吧。反正科学的态度是另一回事。(有删改)17. 第二段中“两条渠道”指什么?请依据文本加以概括。18. “瞎子摸象”在文中指什么?有什么作用?1
46、9. 对于“中国启示的神话” ,科学的态度是什么?【答案】17. 教廷对亲华派的批判反而使亲华派的主张扩大影响;欧洲启蒙哲学家“托华改制” ,促进了中国文化在欧洲的传播。 18. 指一些欧洲哲学家只接触到局部的中国文化,得出以偏概全的结论,作用:比喻论证,说理形象生动;讽刺了那些对中国文化一知半解的欧洲哲学家。 19. 追本溯源,辨明真相;不迷信盲从;不妄自尊大。【解析】【17 题详解】试题分析:题干问的是“第二段中两条渠道指什么?请依据文本加以概括” ,题目要求理解并概括本段中重要的概念,指向明确。第二段句子独立成段,二、三、四、五段构成总分总的关系,故本题的答案概括区间主要在三、四段。如第
47、三段“教廷组织批判了那些维护中国传统礼法的传教士, 亲华派被推上了批判席。批判的结果自然是李明等败诉 。然而李明们的主张却不胫而走” ,这是从传教士角度解释渠道一,去掉例子,转换句式,可以从传教士的角度表述为“亲华派传教士被” ,也可以从教廷角度表述,如答案。- 16 -如第四段“到了欧洲启蒙前期,那些渴求新知的哲人们,发现中国哲学对于他们匡正时弊有用这可以叫做托华改制吧然而,在对待中国问题上,他和菜布尼兹却是一致的” ,第四段从启蒙哲学家的角度进行概括,删除其中的事例,转换句式即可。【18 题详解】试题分析:题干问的是“瞎子摸象在文中指什么?有什么作用”,本题包含两个问题,第一个问题需要解释
48、“瞎子摸象”所指的内容,第二个问题是考查论据的作用。对于第一个问题,首先需理解“瞎子摸象”的意思,比喻对事物一知半解,不对全局作判断;然后需要到文中圈出与“瞎子摸象”相关的内容,最后进行概括。如文章倒数第二段“启蒙早期的欧洲人文主义者为了自己的理想而实用主义地引进中国哲学,绝不意味着中国哲学真的被理解了,也不意味着中国哲学真的起了那种作用。那时欧洲对中国的了解只能是微乎其微的。到黑格尔时期,对中国的盲目歌颂来了一个反动,那是另一个极端,摸到了大象的另一个部位” ,这是说一些欧洲的哲学家只接触到局部的中国文化,却自以为得知了全部的内容,得出以偏概全的结论。对于第二个问题,考生需要明确这是什么论证
49、,论证方式包括举例论证、引用论证、对比论证、比喻论证、类比论证, “瞎子摸象”属于比喻论证, “比喻论证”可以深入浅出,生动形象地证明观点,可以使观点更为清晰,读者更易理解。比如本文所说的“瞎子摸象” , “瞎子”是讽刺那些对中国文化一知半解的欧洲哲学家, “摸象”是说他们对中国文化一知半解却自以为得知了全部。【19 题详解】试题分析:题干问的是“对于中国启示的神话 ,科学的态度是什么” ,答题的时候要明确是“对于中国启示的神话”的“态度” 。如第一段“据说欧洲的启蒙时期受到了中国的启发 。这则佳话的来源是法国的传教士”,倒数第三段说“其实这两点都有错觉和幻觉” ,由此说明对于中国启示的神话,科学的态度应是“追本溯源,辨明真相” ;如中间部分因伏尔泰等“为我所用” “托华改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