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省金华市云富高级中学高中语文第三专题六国论校本作业(无答案)苏教版必修2.doc

上传人:eventdump275 文档编号:923612 上传时间:2019-03-03 格式:DOC 页数:10 大小:61.50KB
下载 相关 举报
浙江省金华市云富高级中学高中语文第三专题六国论校本作业(无答案)苏教版必修2.doc_第1页
第1页 / 共10页
浙江省金华市云富高级中学高中语文第三专题六国论校本作业(无答案)苏教版必修2.doc_第2页
第2页 / 共10页
浙江省金华市云富高级中学高中语文第三专题六国论校本作业(无答案)苏教版必修2.doc_第3页
第3页 / 共10页
浙江省金华市云富高级中学高中语文第三专题六国论校本作业(无答案)苏教版必修2.doc_第4页
第4页 / 共10页
浙江省金华市云富高级中学高中语文第三专题六国论校本作业(无答案)苏教版必修2.doc_第5页
第5页 / 共10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1、1六国论 校本作业【课文基础知识】一、重点实词1.通假字(1)暴秦之欲无厌( ) (2)当与秦相较,或未易量( )(3)为国者无使为积威之所劫哉( )2.一词多义兵(1)非兵不利( ) (2)斯用兵之效也( )(3)而秦兵又至矣( )故(1)下而从六国破亡之故事( ) (2)故不战而强弱胜负已判矣( )得(1)此言得之( ) (2)诚不得已( )(3)较秦之所得( )为(1)邯郸为郡( ) (2)至丹以荆卿为计( ) (3)为国者无使为积威之所劫哉( ) 亡(1)是故燕虽小国而后亡( ) (2)诸侯之所亡与战败而亡者( )终(1)终继五国迁灭( ) (2)惜其用武而不终也( )暴(1)暴秦之欲

2、无厌( ) (2)暴霜露( )始(1)始速祸焉( ) (2)燕赵之君,始有远略( )向(1)并力西向( ) (2)向使三国各爱其地( )或(1)或曰:六国互丧,率赂秦耶 (2)当与秦相较,或未易量( )势(1)其势弱于秦( ) (2)有如此之势,而为秦人及威之所劫哉3.古今异义(1)思厥先祖父( ) (2)下而从六国破亡之故事( )(3)可谓智力孤危( ) (4)后击赵者再( )(5)其实百倍( ) (6)而犹有可以不赂而胜之之势( )(7)刺客不行( ) (8)吾恐秦人食之不得下咽也( )4.词类活用(1)日割月削( ) (2)小则获邑,大则得城( )(3)义不赂秦( ) (4)以事秦之心礼

3、天下之奇才( )2(5)不能独完( ) (6)李牧连却之( )(7)下而从六国破亡之故事( )二、重点虚词之(1)秦以攻取之外( ) (2)赂秦而力亏,破灭之道也( )(3)子孙视之不甚惜( ) (4)而为秦人积威之所劫哉( )(5)此言得之( ) (6)而犹有可以不赂而胜之之势( )(7)奉之弥繁,侵之愈急( ) (8)吾恐秦人食之不得下咽也( )以(1)不赂者以赂者丧( ) (2)秦以攻取之外( )(3)举以予人( ) (4)暴霜露,斩荆棘,以有尺寸之地( ) 三、重点句子1.判断句(1)赂秦而力亏,破灭之道也。 译文: (2)斯用兵之效也。 译文: 2.被动句(1)而为秦人积威之所劫哉。

4、 译文: (2)为国者无使为积威之所劫哉。译文: (3)洎牧以谗诛。 译文: 3.倒装句(1)赵尝五战于秦。 译文: (2)其势弱于秦。 译文: 4.省略句(1)举以予人。 译文: (2)奉之弥繁,侵之愈急。 译文: (3)刺客不行,良将犹在。 译文: 【备考题】1.给加点字注音(1)胜负之数( ) (2)洎牧以谗诛( ) (3)当与秦相较( )(4)暴霜露( ) (5)日削月割 ( ) (6)食之不得下咽( )2.下列加点词意义相同的一组是( )暴秦之欲无厌 / 学而不厌 不爱珍器重宝 / 向使三国各 爱其地 始速祸焉 / 不3速之客 革灭殆尽 / 知己知彼,百战不殆 或曰:六国互丧 /或未

5、易量 却匈奴七百里 / 李牧连却之A. B. C. D.3.下列加点词与现代汉语词义相同的一项是( )A.较秦之所得与战胜而得者,其实百倍 / 思厥先祖父B.然后得一夕安寝 / 可谓智力孤危C.刺客不行,良将犹在 / 而犹有可以不赂而胜之之势D.胜负之数,存亡之理 / 而从六国破亡之故事4.比较下列“而”的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A.与赢而不助五国 / 战败而亡,诚不得已 B.是故燕虽小国而后亡 / 惜其用武而不终也C. 赂秦而力亏 / 三败而二胜D. 较秦之所得与战胜而得者 / 故不战而强弱胜负已判矣5.苏洵认为六国灭亡的原因是“弊在赂秦” ,而从历史的角度看,中国走向统一是历史的必然,你如

6、何看待苏洵的观点。6.下列加点字注音正确的一项是( )A.革灭殆尽(di)/ 暴霜露(bo) B.思厥先祖父(ju)/ 胜负之数(sh)C.弊在赂秦(l)/ 为国者(wi) D.不得下咽(yn)/ 洎牧以谗诛(z)7.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的词,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六国互丧 互:交互。/ 盖失强援 盖:因为。B.思厥先祖父 先:对已去世尊长的敬称。/ 暴秦之欲无厌 厌:讨厌。C.故不战而强弱胜负已判矣 判:分出,分清。/ 终继五国迁灭 迁:改变。D.后秦击赵者再 再:两次。/ 苟以天下之大 苟:如果。8.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意思,与今义相同的一组是( )盖失强援,不能独完 思厥先祖父,暴霜露

7、,斩荆棘 至于颠覆,理固宜然 可谓智力孤危 然后得一夕安寝 较秦之所得与战胜而得者,其实百倍 然则诸侯之地有限,暴秦之欲无厌 而从六国破亡之故事A. B. C. D.49.从词类活用的角度,选出与其他三项不同的一项( )A.小则获邑,大则得城 B.日削月割,以趋于亡 C.不能容于远近 D.因利乘便,宰割天下10.选出加点词的意义及用法完全相同的一项( )六国破灭,非兵不利 旦日飨士卒,为击破沛公军 贤于己者,问焉以破其疑 城之破也,妇孺不存 沛公不先破关中,公岂敢入乎A. B. C. D.11.下列句中“于”的用法与“其势弱于秦”中“于”的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A.齐人勿附于秦 B.至于颠覆,

8、理固宜然 C.吾祖死于是 D.师不必贤于弟子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 1217 题六国破灭,非兵不利,战不善,弊在赂秦。赂秦而力亏,破灭之道也。或曰:六国互丧,率赂秦耶?曰:不赂者以赂者丧。盖失强援,不能独完。故曰弊在赂秦也。秦以攻取之外,小则获邑,大则得城。较秦之所得,与战胜而得者,其实百倍;诸侯之所亡,与战败而亡者,其实亦百倍。则秦之所大欲,诸侯之所大患,固不在战矣。思厥先祖父,暴霜露,斩荆棘,以有尺寸之地。子孙视之不甚惜,举以予人,如弃草芥。今日割五城,明日割十城,然后得一夕安寝。起视四境,而秦兵又至矣。然则诸侯之地有限,暴秦之欲无厌,奉之弥繁,侵之愈急。故不战而强弱胜负已判矣。至于颠覆,理

9、固宜然。古人云:“以地事秦,犹抱薪救火,薪不尽,火不灭。 ”此言得之。12.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完全不正确的一项是( )破灭之道也(规律) 率赂秦耶(全都) 固不在战矣(所以) 思厥先祖父(他们的) 诸侯之所亡(灭亡) 以有尺寸之地(才)A. B. C. D.13.下列四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A.赂秦而力亏 / 而秦兵又至矣 B.破灭之道也 / 暴秦之欲无厌C.不赂者以赂者丧 / 秦以攻取之外 D.小则获邑,大则得城 / 则秦之所大欲14.第二段文字运用的论证方法是( )比喻论证 对比论证 类比论证 引用论证A. B. C. D.15.翻译下列句子。(1)故不战而

10、强弱胜负已判矣。 5(2)至于颠覆,理固宜然。 16.“六国破灭,弊在赂秦”这个论断是以怎样的方式提出的?从哪几句话可以看出作者写此文的本意?17.作者在第二段中已把赂秦之害阐述清楚,为什么又引用一句古人之言作结?18.句子翻译(1)以事秦之心礼天下之奇才。 (2)盖失强援,不能独完。 (3)能守其土,义不赂秦。 (4)后秦击赵者再,李牧连却之。 (5)日削月割,以趋于亡。 (6)始速祸焉。 (7)可谓智力孤危,战败而亡,诚不得已。 【综合拓展提升】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 1927 题。六国论苏 辙愚读六国世家,窃怪天下之诸侯,以五倍之地,十倍之众,发愤西向,以攻山西千里之秦而不免于灭亡,常为之

11、深思远虑,以为必有可以自安之计。盖未尝不咎其当时之士,虑患之疏,而见利之浅,且不知天下之势也。夫秦之所与诸侯争天下者,不在齐、楚、燕、赵也,而在韩、魏之郊;诸侯之所与秦争天下者,不在齐、楚、燕、赵也,而在韩、魏之野。秦之有韩、魏,譬如人之有腹心之疾也。韩、魏塞秦之冲,而蔽山东之诸侯,故夫天下之所重者,莫如韩、魏也。昔者范雎用于秦而收韩,商鞅用于秦而收魏,昭王未得韩、魏之心,而出兵以攻齐之刚、寿,而范雎以为忧。然则秦之所忌者,可以见矣。秦之用兵于燕、赵,秦之危事也。越韩过魏而攻人之国都,燕、赵拒之于前,而韩、魏乘之于后,此危道也。而秦之攻燕、赵,未尝有韩、魏之忧,则韩、魏之附秦故也。夫韩、魏诸侯

12、之障,而使秦人得出入于其间,此岂知天下之势邪?委区区之韩、魏,以当虎狼之强秦,彼安得不折而入于秦哉?韩、魏折而入于秦,然后秦人得通其兵于东诸侯,而6使天下遍受其祸。夫韩、魏不能独当秦,而天下之诸侯,藉之以蔽其西,故莫如厚韩亲魏以摈秦。秦人不敢逾韩、魏以窥齐、楚、燕、赵之国,而齐、楚、燕、赵之国,因得以自安于其间矣。以四无事之国,佐当寇之韩、魏,使韩、魏无东顾之忧,而为天下出身以当秦兵。以二国委秦,而四国休息于内,以阴助其急,若此可以应夫无穷。彼秦者将何为哉?不知出此,而乃贪疆场尺寸之利,背盟败约,以自相屠灭,秦兵未出,而天下诸侯已自困矣。至使秦人得间其隙,以取其国,可不悲哉!19.解释下列各句

13、中加点词的含义。(1)藉之以蔽其西( ) (2)而为天下出身以当秦兵( )(3)以阴助其急( ) (4)至使秦人得间其隙,以取其国( )20.对下面语句的翻译,正确的一项是( )以二国委秦,而四国休息于内,以阴助其急。A.把韩、魏两国抛弃给秦国,而四国在后方休养生息,并暗中帮助解决韩、魏的急难。B.让韩、魏两国对付秦国,而四国在后方休养生息,并暗中协助解决韩、魏的急难。C.用韩、魏两国对付秦国,而四国在国内休养生息,再让韩、魏用阴谋手段协助解决四国的急难。D.把韩、魏两国抛弃给秦国,而四国在国内休养生息,四国有了急难,就让韩、魏背地里帮助解决。21.文中举范雎收韩、商鞅收魏的例子用意是什么?选

14、出分析正确的一项( ) A.为说明昭王出兵攻齐的做法不妥。 B.为证明范雎、商鞅有远见卓识。C.为说明韩、魏战略地位重要,为天下所重。D.为证明秦之所忌非韩即魏。22.对本文和苏洵六国论的内容和写法所作的比较分析,不正确的一项( )A.都把六国分为两类国家,并称赞其中的一类,抨击其中的另一类。B.都分析了六国灭亡的原因,但一文认为弊在赂秦,一文认为未厚韩亲魏以摈秦。C.都从六国灭亡立论,都采用了对比论证的方法。D.都是在宋王朝面临北方和西夏威胁的形势下发表议论的,都要求积极抗敌。23.下列句中加点字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韩、魏塞秦之冲,而蔽山东之诸侯。冲:交通要道B.夫韩、魏诸侯之障,而

15、使秦人得出入于其间。 障:屏障C.委区区之韩、魏,以挡虎狼之强秦。 委:委托7D.彼安得不折而入于秦哉。 折:屈服24.下列句中加点词语古今意义相同的一项是( )A.韩、魏塞秦之冲,而蔽山东之诸侯 B.然则秦之所忌者,可以见矣C.而为天下出身以当秦兵 D.而四国休息于内 i,以阴助其急25.比较下列两组句子中加点的词的意思,判断正确的一项( )(1)故夫天下之所重者,莫如韩、魏也 / 故莫如厚韩亲魏以摈秦(2)然则秦之所忌者,可以见矣 / 则韩、秦之附秦故也A.两个“故”字相同,两个“则”字不同 B.两个“故”字不同,两个“则”字相同C.两个“故”字相同,两个“则”字也相同D.两个“故”字不同

16、,两个“则”字也不同26.这篇文章的中心论点是什么?苏洵的六国论中表明全文中心论点的是哪一句话?27.比较两篇文章,哪一篇见解更为精到?28.下列对于课文(六国论苏洵)内容的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A.作者称赞燕国一度受到“用兵之效” ,惋惜赵国“用武而不终” ,意在阐明对敌坚持斗争的重要性。B.作者对齐国“与嬴而不助五国”采取肯定的态度,因为“与嬴”才导致“五国既丧,齐亦不免矣” ,照应开头“盖失强援,不能独完” 。C.作者认为燕、赵、齐三国自身灭亡的主要原因是“不赂秦” ,和原文中的“不赂者以赂者丧”构成照应。D.作者根据自己的看法判定,如果韩、魏、楚不割地,燕、赵、齐的外交、军事、政治路线

17、正确,那么六国完全可以避免被秦国灭亡的。29.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错误的一项是( )A.齐人未尝赂秦,终继五国迁灭。 迁灭:灭亡B.于嬴而不助五国也。 于嬴:亲附秦国C.燕、赵之君,始有远略。 远略:长远的谋略D.当与秦相较,或未易量。 当:应当30.下列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8A.以事秦之心礼天下之奇才 / 而从六国破亡之故事B.诸侯之所亡与战败而亡者 / 是故燕虽小国而后亡C.六国互丧,率赂秦耶 / 五国既丧,齐亦不免矣D.暴秦之欲无厌 / 暴霜露,斩荆棘31.联系全文思考,揭示秦的本质的最重要的语句是( )A.则秦之所大欲,诸侯之所大患,固不在战矣B.为国者无使为积威

18、之所劫哉C.然则诸侯之地有限,暴秦之欲无厌,奉之弥繁,侵之愈急D.今日割五城,明日割十城,然后得一夕安寝32.比较下列句子中加点字的意义和用法,判断正确的一项是( )五国既丧,齐亦不免矣 秦、晋围郑,郑既知亡矣向使三国各爱其地,齐人勿附于秦 赵尝五战于秦,二败而三胜A.相同,不同 B.相同,相同 C.不同,不同 D.不同,相同33.下列各句的句式与其他各项不同的一项是( )A.洎牧以谗诛 B.不拘于时,学于余C.为国者无使为积威之所劫 D.至丹以荆卿为计,始速祸焉34.下列对文言句式判断正确的一项是( )赂秦而力亏,破灭之道也 举以予人,如弃草芥 赵尝五战于秦 洎牧以谗诛 齐人勿附于秦 为国者

19、无使为积威之所劫哉A.相同,相同 B.不同,相同C.相同,不同 D.不同,相同35.下列各句中加点字与“后秦击赵者再,李牧连却之”中的“却”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A.以事秦之心礼天下之奇才 B.其闻道也意先乎吾,吾从而师之C.阙秦以利晋,唯君图之 D.能面刺寡人之过者,受上赏36.填空 六国论的作者是 (朝)的 家 。与其子 、 并以文学著称于世,世称 。文中通过议论六国灭亡,批评 的国策。9参考译文 我曾经阅读史记的六国世家,私下里感到奇怪的是,天下的诸侯国凭借五倍于秦国的土地,十倍于秦国的民众,全力向西攻打肴山西面方圆千里的秦国,最后竟然不能免于灭亡。我常常对这个问题深思远虑,认为一定有可

20、以使他们保全自己的策略。因此未尝不责怪当时六国那班谋臣,他们对于祸患的考虑太粗疏,谋求利益的眼光太短浅了,而且不能明察天下的形势啊!秦国要和诸侯争夺天下的目标,不是放在齐、楚、燕、赵等地区,而是放在韩、魏的边境上;诸侯要和秦国争夺天下的目标,也不是放在齐、楚、燕、赵等地区,而是放在韩、魏的边境上。对秦国来说,韩、魏的存在,就好比人有心腹的疾病一样;韩、魏两国阻碍了秦国出入的要道,却掩护着肴山东边的所有国家,所以全天下特别看重的地区,再也没有比得上韩、魏两国了。从前范雎被秦国重用,就征服了韩国,商鞅被秦国重用,就征服了魏国。秦昭王在还没获得韩、魏的归心以前,却出兵去攻打齐国的刚、寿一带,范雎就认

21、为是可忧的。既然这样那么秦国忌惮的事情,就可以看得出来了。秦国要对燕、赵两国动用兵力,这对秦国是危险的事情;越过韩、魏两国去攻打人家的国都,燕、赵在前面抵挡它,韩、魏就从后面偷袭他,这是危险的途径啊。可是当秦国去攻打燕、赵时,却不曾有韩、魏的顾虑,就是因为韩、魏归附了秦国的缘故啊。韩、魏是诸侯各国的屏障,却让秦国人能够在他们的国境内进出自如,这难道是了解天下的情势吗?抛开小小的韩、魏两国,去抵挡像虎狼一般强横的秦国,他们怎能不屈服而归向秦国呢?韩、魏一屈服而归向秦国,从此以后秦国人就可以出动军队直达东边各国,而且让全天下到处都遭受到他的祸害。韩、魏是不能单独抵挡秦国的,可是全天下的诸侯,却必须

22、靠着他们去隔开西边的秦国,所以不如亲近韩、魏来抵御秦国。秦国人就不敢跨越韩、魏,来图谋齐、楚、燕、赵四国,然后齐、楚、燕、赵四国,也就因此可以在他们的领域内安定自己的国家了。凭着四个没有战事的国家,协助面临敌寇威胁的韩、魏两国,让韩、魏没有防备东边各国的忧虑,替全天下挺身而出来抵挡秦国军队;用韩、魏两国对付秦国,其余四国在后方休生养息,来暗中援助他们的急难,像这样就可以源源不绝地应付了,那秦国还能有什么作为呢?诸侯们不知道要采行这种策略,却只贪图边境上些微土地的利益,违背盟誓、毁弃约定,来互相残杀同阵营的人,秦国的军队还没出动,天下的诸侯各国就已经困住自己了。直到让秦国人能够趁虚而入来并吞了他们的国家,怎不令人悲哀啊!10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考试资料 > 中学考试

copyright@ 2008-2019 麦多课文库(www.mydoc123.com)网站版权所有
备案/许可证编号:苏ICP备17064731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