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省金华市云富高级中学高中语文第四专题始得西山宴游记练习1苏教版必修1.doc

上传人:王申宇 文档编号:923643 上传时间:2019-03-03 格式:DOC 页数:7 大小:51KB
下载 相关 举报
浙江省金华市云富高级中学高中语文第四专题始得西山宴游记练习1苏教版必修1.doc_第1页
第1页 / 共7页
浙江省金华市云富高级中学高中语文第四专题始得西山宴游记练习1苏教版必修1.doc_第2页
第2页 / 共7页
浙江省金华市云富高级中学高中语文第四专题始得西山宴游记练习1苏教版必修1.doc_第3页
第3页 / 共7页
浙江省金华市云富高级中学高中语文第四专题始得西山宴游记练习1苏教版必修1.doc_第4页
第4页 / 共7页
浙江省金华市云富高级中学高中语文第四专题始得西山宴游记练习1苏教版必修1.doc_第5页
第5页 / 共7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1、1始得西山宴游记练习一、查字典,读准下列加点字的音:惴栗( ) 榛莽( ) 衽席( ) 岈( )然 若垤( )攒( )蹙( )累积 莫得遁( )隐 萦( )青缭( )白 培塿( ) 引觞( )二、以下加点字词解释。(1)自余为僇人: (2)居是州: (3)恒惴栗: (4)其隙也: (5)则施施而行: (6)穷回溪 : (7)醉则更相枕以卧:古今异义 而未始知西山之怪特。古义: 今义:攒蹙累积。古义: 今义:然后知吾向之末始游。古义: 今义:游于是乎始。古义: 今义:醉则更相枕以卧。古义: 今义:到则披草而坐。古义: 今义:(7)颓然就醉。古义: 今义:(8)故为之文以志。古义: 今义:一词多义

2、:异 A.始指异之。B.以为凡是州之山有异态者。为 A.自余为僇人。B.故为之文以志。3、翻译句子:2(1)然后知吾向之未始游。译文:始得西山宴游记答案一、检查预习: 1查字典,读准下列加点字的音:惴栗(zhu l) 榛莽(zhn) 衽席(rn)灏气(ho) 颓然(tu) 冥合(mng) 2、请根据文意给课文划分层次,并归纳段意。 讨论并归纳:第一部分(l 段):概述被贬到永州后,寄情山水,自以为游遍了永州,却不知还有一个“怪特”的西山。 第二部分(2 段):特写游西山的经过。第一层(从“今年九月二十八日”到“始指异之”):写偶识西山的欣喜。第二层(从“遂命仆过湘江”到“穷山之高而止”):写登

3、山的经过。第三层(从“攀援而登”到“不知其所穷”):写西山形势的高峻、气象之阔大。第四层(从“引觞满酌”到“至无所见而犹不欲归”):写宴饮之乐。第五层(从心凝形释”到最后):抒发感受。 1、实词:(1)始得西山宴游记:始得,初游。宴,安逸,快乐。游,游览。(2)余自为僇人:僇(l)人,受刑的人,罪人。僇,通“戮”。这里是遭到贬谪的意思。(3)居是州:居,住。是,这。是州,指永州。(4)恒惴栗:恒,常常。惴栗,忧惧的样子。(5)其隙也:隙,空闲的时候。3(6)则施施而行:施施(y),缓慢行走的样子。(7)漫漫南游:漫漫,随意不受拘束的样子。(8)日与其徒上高山:日,每日。其,自己的。徒,同伴。(

4、9)穷回溪:穷,尽,穷尽。回溪,弯曲的小河。(10)幽泉怪石:幽泉,幽深的泉水。怪石,奇异的石头。(11)无远不到:意思是,只要风景好,不管多远的地方都去。(12)到则披草而坐:披草,拨开草。披,拨开。(13)醉则更相枕以卧:更,更换交替。相枕,互相紧靠着。(14)意有所极,梦亦同趣:心里想到那里,梦中也就到了那里。极,到。趣,通“趋”,往。(15)以为凡是州之山有异态者:异态,奇异的形态。(16)而未始知西山之怪特:未始,未尝。怪特,奇怪、特别。 2、通假字: 僇,通“戮”,这里是遭贬调的意思。趣,通“趋”,往,到。 意有所极,梦亦同趣。2、古今异义:未始 古义 未尝,从来没有 而未始知西山

5、之怪特。今义 没开始累积 古义 重叠、积压 攒蹙累积。今义 积累然后古义 这样以后 然后知吾向之末始游。今义 连词,表示接着某种动作或情况之后于是 古义 从此,从这时 游于是乎始。今义 连词,表示后事紧接着前一事更 古义 ,动词,更换交替。 醉则更相枕以卧。今义 程度副词,更加。披 古义 拨,拨开。 到则披草而坐。今义 覆盖在肩背上。就 古义 接近 颓然就醉。今义 就是向 古义 从前 然后知吾向之末始游。今义 朝志 古义 记 故为之文以志。今义 志气、志向。是 古义 代词,这 是岁元和四年也。今义 判断动词。3、一词多义:异 A 称奇 始指异之。B 独特 以为凡是州之山有异态者。特 A 特别

6、而未始知西山之怪特。B 超出一般 然后知是山之特立。4为 A 成为 自余为僇人。B 作,写。 故为之文以志。4、翻译句子:(1)自余为僇人,居是州,恒惴栗。自从我成了罪人,一直住在这个州,心里常恐惧战栗。(2)其隙也,则施施而行,漫漫而游。有空闲的时候,就外出慢慢地走走,随意地逛逛。(3) 日与其徒上高山,入深林,穷回溪,幽泉怪石,无远不到。每天与同伴登上高山、进入幽深的林子,走到迂回曲折的溪谷尽头,深泉怪石,不管它们在多远的地方,没有不去看看的。(4) 到则披草而坐,倾壶而醉。醉则更相枕以卧,卧而梦。到达以后就分开草坐下来,把壶中的酒全部倒出来,喝得大醉。喝醉后就交替地相互枕着身子躺着,躺着

7、躺着就坐起梦乡来。(5)意有所极,梦亦同趣。觉而起,起而归。心中有想去的地方,在梦中也同样前往。睡醒了就起来,起来后就回家。(6)以为凡是州之山有异态者,皆我有也,而未始知西山之怪特。我认为凡是这个州里形态奇特的山水,我都去过了,却不曾知道西山的奇怪特别。1、实词:(1) 始指异之:指异,指点而称奇。(2) 缘染溪:缘,沿着。(3) 斫榛莽:斫(zhu),砍。榛(zhn)莽,杂乱丛生的草木。(4) 焚茅筏:焚,烧。茅筏(f),茅草之类。筏,草叶众多的样子。(5) 箕踞而邀:箕踞(jj),席地而坐,两脚伸直岔开,成簸箕状。遨,游赏。(6)则凡数州之土壤:土壤,土地。(7) 皆在衽席之下:衽席,古

8、代睡觉用的席子。(8) 岈(xi)然洼然:山谷深幽的样子,溪谷低洼的样子。(9) 若垤若穴:垤(di),蚁垤,蚂蚁洞外的小土堆。穴,洞。(10) 尺寸千里:看上去只有尺寸的大小远近,而实际上有千里的大小远近。(11) 攒蹙累积:攒(Cun),聚集。蹙(C),缩小。累积,重叠积压。(12) 莫得遁隐:遁隐,隐藏不见。5(13) 萦青缭白:青山和绿水萦绕在一起。萦,缭都是缠绕的意思。(14) 外与天际:际,连接、结合。天际,天边。(15) 四望如一:向四面环顾,看到的情景都一样。(16) 然后知是山之特立:然后,这样以后,指看了眼前的美景之后。特立,高出一般的立在那里。(17) 不与培塿为类:培楼

9、(pu lu):大小坟冢。这里借指小土堆似的山丘,小土丘。(18) 悠悠乎与灏气俱而莫得其涯:悠悠,广大的样子。灏(ho)气,弥漫于天地之间的大气。灏,水势大。涯,边际,极限。(19) 洋洋乎与造物者游而不知其所究:洋洋,得意的样子。造物者,即天地、自然。(20) 引觞满酌:引觞(shng),拿起酒杯。引,拿起。(21) 颓然就醉:颓然,形容醉倒的样子。就,接近。(22) 心凝形释:凝,凝结,停止了思维活动。释,消散。 (23) 与万化冥合:万化,万物。冥合,融化其中,浑然一体。(24) 然后知吾向之未始游:向,从前。未始,未尝。(25) 游于是乎始:于是,从此,从现在。(26) 故为之文以志

10、:为,写。志,记,记叙 2、翻译句子:(1)苍然暮色,自远而至,至无所见而犹不欲归。深青的夜色,从远处而来,直到什么都看不见了,还是不想回家。(2)心凝形释,与万化冥合。心凝住了什么都不想了,形体散开不复存在了,与万物暗暗合成一体。(3)然后知吾向之未始游。这之后才知道我自己从前还没有开始游览。(三)文本研习: 1、文章的中心内容是记叙西山之游,作者为何开篇从他处着墨?讨论并归纳:本文的中心内容是记叙西山之游,但作者开篇却从他处着墨,先写以前对永州异山秀水的游览,以此作为铺垫,来比照映衬西山之游不同于以往。2、作者始游西山时,看到了西山怎样的“怪特”之处?又是如何表现这点的?抒发了怎样的人生感

11、受?6讨论并归纳:西山的“怪特”:“其高下之势,岈然洼然不与培塿为类。”人生感受:西山给了作者“悠悠乎与颢灏气俱,而莫得其涯;洋洋乎与造物者游,而不知其所穷”的神奇感觉,让作者沉浸在自然景象与自我情致的妙合无垠之中。此时,作者的“情”与西山的“景”完全融为一体,达到“心凝形释,与万化冥合”的境界,深切体会到了天人合一的至理。2、作者描写西山宴游,表露作者什么样感情?讨论并归纳:表露作者寄情山水,聊以忘忧的傲世情怀。 3本文根据表达的需要,或叙述。或描写、或抒情,语句或长或短,或偶或散,或上下钩连。试举例说明这些语句的特点。讨论并归纳:(1)“则施施而行,漫漫而游,”对偶句,描写出游时慢步徐行,

12、任意西东的悠闲。(2)“幽泉怪石,无远不到。到则披草而坐,倾壶而醉。醉则更相枕以卧,卧而梦。意有所极,梦亦同趣。觉而起,起而归。”散句、短句。叙述结伴出游的乐趣。(3)“以为凡是州之山有异态者,皆我有也,而未始加西山之怪特。”散句。长句。描写出游自足的心情,为下文游西山做铺垫。(4) “其高下之势,蚜然洼然,若垤若穴,尺寸千里,攒蹙累积,莫得遁隐。萦青缭白,外与天际,四望如一。”短句、描写西山形势的高峻、气象的阔大。(5)“然后知是山之特立,不与培土娄为类。”散句,抒写作者对西山高峻的感受。(6)“心凝形释,与万化冥合,然后知向之未始游,游于是乎始。”散句抒写物我相融的感受,照应前文“以为怪特

13、。”使上下钩连。 4本文与小石潭记作于同一年,所写都是永州山水景物,但小石潭记更偏重于客观描写,本文更偏于主观感受。试举一两个例子,作简要分析。讨论并归纳:小石潭记中写“下见小谭,水尤清冽。全石以为底,近岸,卷石底以出,为坻,为屿,为堪,为岩。青树翠蔓,蒙络摇缀,参差披拂。”描写潭中景基本上是纯客观实写,没有加入作者的主观感受。本文中写“其高下之势,玡然洼然,若垤若穴,尺寸千里,攒蹙累积,莫得遁隐。萦青缭白,外与天际,四望如一。”描写西山的高峻,气象的阔大没有直接着力于西山本身的景物,而通过登临眺望的尺寸千里的感受,通过景物之间的相互映衬运用生动的比喻,色彩的喧染,构成一 幅绚丽多姿的山水画。 附:参考答案 1 D 2 B 3 C 4 C 解析 C 与例句均表承接关系,表修饰关系表递进关系表并列关系 。 5 C 解析定语后置,与例句同,省略句,判断句,被动句。6 A 觉得 奇异,认为奇异; B 于是; C 沿着 ;D 砍伐; E 这 77 A 一直攀登到山的最高处(山顶)才停止。 B 附近所有的几个州的山川(或土地) ,都在坐席之下了。8 第一层,总结西山的特点:高而独特;第二层,流露出作者的性情:与众不同,超世脱俗。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考试资料 > 中学考试

copyright@ 2008-2019 麦多课文库(www.mydoc123.com)网站版权所有
备案/许可证编号:苏ICP备17064731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