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届高考历史二轮复习专题1古代的中国政治制度学案.docx

上传人:ideacase155 文档编号:925203 上传时间:2019-03-04 格式:DOCX 页数:12 大小:258.76KB
下载 相关 举报
2019届高考历史二轮复习专题1古代的中国政治制度学案.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2页
2019届高考历史二轮复习专题1古代的中国政治制度学案.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2页
2019届高考历史二轮复习专题1古代的中国政治制度学案.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2页
2019届高考历史二轮复习专题1古代的中国政治制度学案.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2页
2019届高考历史二轮复习专题1古代的中国政治制度学案.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2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1、11 古代的中国政治制度本专题考试大纲:1商周时期的政治制度,其主要内容为分封制与宗法制2秦中央集权制度的形成,其主要内容为皇帝制,三公九卿制,郡县制3汉至元政治制度的演变,其主要内容为西汉王国问题,中外朝制度,察举制4明清君主专制制度的加强,其主要内容为明废丞相,设内阁,清军机处最近三年的高考真题,中国古代政治史的考查以选择题为主要考查形式,材料以文字形式为主,难度上以中低难度为主,以考查主干知识的内涵为主。内容上相对集中在以下三个方面:1商周时期政治制度的影响、反映的历史发展趋势以及对历史的传承。2汉至元政治制度演进的特点、原因和影响。3明清政治制度中加强对边疆或地方的管理、强化君主专制。

2、【知识框架】中国古代政治制度的发展演变主要经历了两大阶段:阶段一:夏商周时期早期政治制度的形成阶段和秦至清时期君主专制中央集权制度的发展阶段。阶段二:秦汉至明清时期是中华民族政治文明的发展阶段:三条线索。线索一:君主专制:秦始皇创立中央集权制度,摆脱了血缘政治模式,走向官僚政治集权统治。秦汉至明清,体现了皇权不断加强、相权不断削弱直至废除的趋势。线索二:中央集权:中央与地方矛盾的发展,促使秦汉至明清统治者采取措施调整地方机构。体现了地方日益听命于中央,中央集权不断强化的趋势。线索三:选官制度:中国选官制度日趋完善,一定程度上体现了公平、公正的原则,但它本质上仍是巩固专制统治的一种手段。2考点一

3、分封制与宗法制1分封制(1)对象及内容:王族、功臣、先代贵族;土地和人口。(2)权利与义务:分封者与受封者之间是权利义务关系。(3)影响:形成了森严的等级,确立了周王天下共主的地位;周朝势力范围扩大;没有解决贵族之间在权力、财产和土地继承上的矛盾。2宗法制(1)核心:以嫡长子继承制规定宗族内的嫡庶关系,巩固父系家长在本宗族中的地位。(2)嫡长子继承制:是宗法制最基本的一项原则,即王位和财产必须由嫡长子继承,嫡长子是正妻所生的长子。(3)大宗与小宗的关系:宗法关系即大宗和小宗依身份等级,在各自范围内,对直系和旁系亲属族人进行统治管辖。(4)影响:保证贵族在政治上的垄断和特权地位,防止在权力继承问

4、题上的纷争,维护统治集团内部的稳定与团结。但易于形成任人唯亲、裙带关系等。考点二君主专制统治的建立与强化时期 发展历程3先秦(萌芽)王位世袭制使政治权力由“传贤”变成“传子”;宗法制规定嫡长子继承制,“家国一体”,周王既是天下大宗,也是最高领袖秦朝(创立)皇帝制度:皇帝总揽一切军政大权。三公九卿制:设置丞相、御史大夫、太尉,分管行政、监察和军事;下设诸卿负责具体事务西汉(发展)汉武帝重用身边的侍从、秘书等,建立“中朝”,削弱相权隋唐(完善)三省六部制:中书、门下和尚书三省长官均为宰相,分工明确,互相牵制,从而分散相权;尚书省下设六部,具体执行国家事务;保证了皇权独尊宋朝(加强)二府三司制:中书

5、门下、枢密院分掌行政和军事,三司分管财政,增设参知政事为副相,分割相权元朝(加强)中书省是最高行政机关,其长官行使宰相职权;枢密院为最高军事机构明朝(强化)明太祖废除丞相,设置殿阁大学士协助处理政务;明成祖时,设立内阁,内阁大学士开始参与军国大事的商讨清朝(顶峰)清初军国大事由议政王大臣会议处理;康熙时,设置南书房;雍正年间,设军机处,君主专制制度发展到顶峰考点三中央集权制度的加强时期 发展历程周代实行分封制,加强了王权,周王成为“天下共主”;春秋战国时期,分封制崩溃秦朝废分封制,推行郡县制;建立中央集权制度,加强了对地方的控制,奠定了中国古代统一王朝的基础,促使贵族政治转向官僚政治汉朝汉初实

6、行郡国并行制;汉武帝颁行“推恩令”,设置刺史。封国制导致“七国之乱”,“推恩令”加强了中央集权4唐朝 中期设节度使,后形成藩镇割据的局面,严重削弱了中央集权宋朝文官知州通判制:由文官任地方长官,通判监督,将兵权、财权、行政权收归中央。这一举措改变了藩镇割据局面,加强了中央集权。从宋代后,中央确立了对地方的优势元朝 实行行省制度,便利了中央对地方的管理,加强了中央集权明朝 废行省,设三司,将地方权力进一步集中到中央考点四选官制度与监察制度的演进1选官制度(1)察举制:两汉选官的主要途径。目的:适应专制集权的封建统治的需要。方式及标准:自下而上进行,以孝廉(品行)为标准。(2)九品中正制:魏晋南北

7、朝时期,按门第选拔,垄断仕途。(3)科举制建立:隋文帝采用分科考试,隋炀帝始设进士科。发展:唐宋元各朝继承并完善。作用:积极方面:打破特权垄断,扩大官吏人才来源,提高官员文化素质;加强了中央集权。消极方面:八股取士束缚了思想文化的发展。2监察制度(1)先秦时期的萌芽阶段:夏商周三代已有监察的因素和活动,但严格意义上的监察制度未确立。(2)秦汉时期的形成阶段:秦朝的御史大夫、汉代的刺史,表明从中央到地方出现完整的监察制度。(3)隋唐时期的成熟阶段:隋唐时期,门下省负责审议和封驳,出现谏议制度,形成较严密的监察网络。(4)宋元时期的强化阶段:宋代设立独立机构谏院,元代制定一整套监察法规。(5)明清

8、时期的顶峰阶段:明朝设厂卫特务机构,并在地方设提刑按察使司,管地方监察、司法;清代设有监察机构都察院。51西周以来的分封制是权力和财产(主要是土地和人民)分配结合在一起的一种既临民又临土的世袭体制,权力的上下关系同时又体现着财产的占有关系。这一体制A隐藏着扩张兼并的危机B阻碍了封建皇权的发展C是官僚政治的重要标志D防止了地方势力的发展2有关司隶校尉的职责,据汉官仪记载:“纠皇太子三公以下及旁州郡国无不统,陛下见诸卿,皆独席。”而续汉书百官志也载:“持节,掌察举百官以下及京师近郡犯法者。 ”据此可知司隶校尉A可监察中央政府官吏B负责监察百官和刑狱C只负责监察各郡官吏D是汉代地方监察机构3顾炎武在

9、日知录一书中说:天下太平,则小官多,大官少;天下大乱,则必然是大官多而小官少。此语意在说明A官员冗滥导致效率低下B吏治腐败威胁统治秩序C过度集权危害社会安定D暴政统治影响政治稳定4隋文帝废除了汉代以来州县长官自辟僚佐的制度,并规定,九品以上地方官,均由中央吏部任免,每年由吏部考核地方官及僚佐,不许任职本地。而且三年一任,不得连任;地方官赴任。不许携带父母以及 15 岁以上的儿子。以上规定A有利于中央集权的强化B完善了科举制度的实施C提高了官员的整体素质D推动了官僚政治的确立5明朝洪武年间,都察院下设 13 道监察御史,职纠内外官员。监察御史秩正七品,官阶虽低,威权甚重,外出巡按,号称“代天子巡

10、狩” , “大事奏裁,小事立断” , “历代均不能望其项背” 。这一官职的设置A以大驭小体现古代政治特色B开启中国古代地方监察体制6C是制约相权膨胀的理性措施D是专制制度不断强化的产物6春秋战国时期,诸侯国初步具备了君主专制国家的雏形,正从宗族国家向君主专制国家过渡。这反映出春秋战国时期A宗法分封制度已经终结 B血缘政治纽带得到加固C官吏选拔原则发生变化 D家国一体观念趋向淡化7 “(剌史)以六条问亊,非条所问,即不省。一条,强宗豪右田宅逾制,以强凌弱;二条,二千石不奉诏书遵承典制;三条,二千石不恤疑狱;四条,二千石选署不平;五条,二千石子弟恃估荣势;六条,二千石违公下比。 ”可见刺史的设置A

11、不干涉郡国正常的行政权 B削弱了丞相的权力C彻底解决了封国威胁问题 D严重威胁到了皇权8据明代监察制度概述一文中资料统计:明朝取得御史资格者 209 人,其中进士出身者 180 人,非进士者只 29 人。据此可推知明朝A非进士不可为御史 B对官员学识要求高C监察体系十分完备 D御史文化素质较高9簋是西周中晚期的重要礼器,其制作精美,腹内和盖内都铸有铭文,考古发现的颂簋记述的是一位名叫颂的人直接受到周天子册命的情景。该青铜器A是研究西周历史较为可靠的资料B是西周中晚期青铜铸造术的顶峰C表明西周中期文字开始走向成熟D表明西周政治制度最终走向成熟10据清代畴人传统计,从传说中的黄帝开始到清初,在天文

12、历算方面有一定成就的共收录 243 人,其中自西汉至明中叶约 150 人中,出生于官学的“司天学生”和“星历生”仅有 2 人;出生于“司天官属”和“司天役人”的也只有 2 人。导致这一情况的主要原因是A官员选拔标准制约教学内容 B重农抑商、闭关锁国政策的影响C科举制形成的价值观念取向 D封建儒学教育扼杀士子创新思维11元朝中央政府重新划定了地方行政区域,原属东川地区的汉中不再归属四川,划给了陕西行省。河南又与原属安徽的淮河流域地区,合并为河南江北行省。根据材料,元朝重新划定地方行政边界的目的是A扩大行省管辖范围7B提高地方行政效率C防止地方割据D维护民族团结12汉武帝元封五年(公元前 106

13、年)置十三刺史部,九部在北,四部在南。西晋前期 10 州,南 7 北 12。至唐贞观元年,分全国为 10 道,正好 5 道在南,5 道在北,北宋元丰时期 23 路,南方占 14 路而北方只有 9路。明清时期南北方省区基本是二比一。这说明中国古代行政区划的设置A因中央集权的政治需要而调整 B随着统治区域不断变化而调整C因为政治中心南移而不断调整 D随着经济格局的变化不断调整13如下表主要反映出秦朝 以郡辖县,地方行政为两级制两汉 汉初实行郡国并行制的双轨制汉武帝把全国划分为十三个监察区东汉形成“州郡县”三级制唐朝唐太宗将全国划分为 10 个监察区,称为道唐玄宗时道成为正式行政区,形成道、府(州、

14、军、监) 、县三级制元朝 设置行省,行省下设路、府、县A古代中国地方行政诡秘多变和反复无常B古代王朝执政能力和效率不断提高C从秦朝到元朝中央集权不断得到强化D地方行政分层决策中的矛盾与困局14成书于三国时期的人物志介绍了如何从形貌神态、言谈举止、为人处事等方面鉴别人才,构成了一个完整的人才评定理论体系。 人物志的出现A与政治制度密切相关B为科举制的诞生创造了条件C标志门阀士族的形成D为三国争雄奠定了人才基础15史料 出处“建武六年,省诸郡都尉,并职太守,无都试之役” 后汉书百官志建武十三年, “大飨将士,斑劳策勋。罢左右将军官” 后汉书光武帝纪“(匈奴)言之有理即可有西域二十一年冬,车师前王、

15、鄯善、焉耆等 后汉书西域传8十八国俱遣子入侍皆流涕稽首,愿得都护,天子以中国初定,北边未服,皆还其侍子叶厚赏赐之”上表为后汉书中对东汉光武帝刘秀统治时期的历史叙述。据此可以认定的历史事实是A内政建设与边防政策相一致B地方豪强势力危及中央集权C开国功臣的军政特权被削弱D削减地方军有利于稳定边防16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一除西周礼制影响外,汉代朝野格外践行“长幼有序、事亲至孝、敬老崇文”的理念。汉朝规定:60 岁以上者,免除赋税;70 岁以上的老人“虽有罪,不加刑焉” 。 唐律规定“诸祖父母、父母在,而子孙别籍异财者,徒三年” 。南北朝的“孤独园”到了宋代发展出多种官办养老机构。明洪武十三年

16、下诏:“文武官年六十者听致仕(告老还乡) ,给以全俸诰敕。 ”六十岁退休遂成官场惯例。摘编自白寿彝总主编中国通史材料二日本政府 1954 年制定了国民养老金法 ,规定养老金国家负担 33.3%,余下的由雇主和雇员共同负担。20 世纪 70 年代,为开发老年人力资源,日本积极发展劳动强度较低的第三产业。日本厚生省、大藏省、文部省、劳动省、建设省分别主管老人福利、税收优惠、辅导就业和住宅规划,有效保护老年人权益。通过舆论宣传,使得社会各界都关注老龄问题。摘编自刘清芝美国、日本、韩国应对人口老龄化的经验及其启示材料三 1991 年 5 月 12 日,中共中央、国务院作出关于加强计划生育工作严格控制人

17、口增长的决定 ,预计我国 1995 年 60 岁及以上老年人口占总人口比例将超过 10%,将迈进老年型国家的行列。1991 年中国劳动部组团专项考察日本等国的养老制度。1992 年 1 月,邓小平发表南方谈话,为进一步深化改革、改善民生工程建设吹响号角。1996 年 8 月 29 日第八届全国人大常委会制定中华人民共和国老年人权益保障法 。摘编自中国社会保障1996 第 8 期(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我国汉至明朝养老政策的特点。(2)根据材料二,概括二战后日本养老制度的成功经验。根据以上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我国制定老9年人权益保障法的背景。10参考答案1 【解题思路】材料表明,

18、西周以来的分封制是权力和财产(主要是土地和人民)分配结合在一起,权力的上下关系同时又体现着财产的占有关系,政治完全凌驾于经济之上,推动诸侯争战的主要原因是为了占有土地、人口和财产,是为了实现经济利益,但是实现兼并的手段不是经济的,而是军事的和政治的,表明这一体制隐藏着扩张兼并的危机,故 A 正确;秦始皇建立皇帝制度,B 时间不符合题意,排除;秦朝推行郡县制是官僚政治的重要标志,C 时间不符合题意,排除;分封制下,诸侯国拥有很大的独立性,容易形成地方割据势力,D 错误。【答案】A2 【解题思路】依据材料中的“纠皇太子三公以下及旁州郡国无不统” 、 “掌察举百官以下及京师近郡犯法者”可知司隶校尉可

19、监察中央政府官吏,故选 A;由材料意思可知司隶校尉并无负责刑狱的职责,故排除 B;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汉代的刺史是地方监察机构,负责监察各各郡的官吏,故排除 CD。【答案】A3 【解题思路】据材料“天下大乱,则必然是大官多而小官少”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大官多,说明中央集权过度,容易导致社会动乱,故 C 正确;官员冗滥并不区分大官或小官,故 A 错误;官员多少与吏治腐败没有必然联系,故 B 错误;大官多也不一定导致暴政统治,故 D 错误。故选 C。【答案】C4 【解题思路】这一题提到的州县长官自辟僚佐的制度所规定的限制性条件是为了保证地方官不与自己所选的形成特殊的利益关系,这是为了防止州县地方官形

20、成地方割据势力,故选 A;题干所述的制度与科举制无关,故排除 B;也不会起到提高官员的整体素质的作用,故 C 不符合史实;官僚政治的建立是在秦朝,故 D与题干所述时间不符。【答案】A5 【解题思路】材料中说明监察御史的职权至高无上,是皇权制度延伸的表现,故 D 项正确;材料中说明是御史的权限之大,不是以大驭小,故 A 错误;中国古代地方监察体制汉代已经出现,故 B 错误;御史主要是监察官员,不是制约宰相权限,故 C 错误。【答案】D6 【解题思路】君主专制国家典型的特点是官吏的选拔和分封制相比,改变了世袭的特点,故 C 项正确;此时期,宗法制并没有终结,故 A 项错误;血缘关系逐渐走向松懈,故

21、 B 项错误;家国一体观念不符合材料主旨,故 D 错误。【答案】C117 【解题思路】据材料“以六条问事,非条所问,即不省”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刺史监督地方郡国官员的“六条”范围内的行为,对其它正常的行政权不干涉,故 A 项正确;刺史监督地方郡国官员,不是监督丞相,故 B 项错误;“彻底解决了封国威胁问题”说法过于绝对,故 C 项错误;刺史代表中央监督地方,也不可能威胁到皇权,故 D 项错误。故选 A。【答案】A8 【解题思路】据材料“御史资格者 209 人,其中进士出身者 180 人”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进士出身者是通过科举考试中得进士,这说明御史文化素质较高,故 D 选项正确;“非进士不可

22、为御史”的说法过于绝对,故 A 选项错误;材料主要涉及御史的问题,不是其它官员,故 B 选项错误;材料也无法体现监察体系十分完备,故 C 选项错误。故选 D。【答案】D9 【解题思路】从材料给出的信息来看,该青铜器具有很高的考古价值,是研究西周历史比较可靠的资料,所以本题选择 A 选项;B 选项错在材料没有体现制作技艺的高超;C 选项错误,材料没有体现文字成熟情况;D 选项无法从材料中体现。【答案】A10 【解题思路】本题主要考查学生提炼信息及运用知识的能力。据材料“其中自西汉至明中叶约 150 人中,出生于官学的司天学生和星历生仅有 2 人”可知,官员选拔的标准制约着教学的内容,故 A 正确

23、;材料中没有体现出当时的经济政策,故 B 项排除;科举制从隋朝出现,故 C 项错误;材料无法体现封建儒学教育扼杀士子创新思维,故 D 项错误。【答案】A11 【解题思路】元朝不仅是建立行省制,还重新划分了行政区划,这是有效遏制地方势力割据的措施,所以本题选择 C 选项。A 选项不是问题的关键所在;B 选项错误,这样做起不到这样的作用;D 选项错误,材料没有涉及到民族的问题。【答案】C12 【解题思路】题干主要论及行政区划数量的沿革,即汉朝“九部在北,四部在南” 、西晋前期“南 7 北12”、唐朝“5 南 5 北” 、北宋“南 14 北 9”、明清基本是 “二比一” ,中国古代经济重心的南移是在

24、宋朝完成的,从此以后,南方的经济实力超过北方,人口大幅度增加,国家的赋税收入仰赖南方,行政区域数量也逐渐增加,故 D 项正确。材料中变化不是因为加强中央集权而设立,故 A 项错误;材料中也没有提及统治区域变化,故 B 项错误;古代我国的政治中心大多是在北方,故 C 项错误。【答案】D13 【解题思路】结合已学知识从表中可知,表中主要体现了从秦代到元代地方行政制度的发展演变,反映从秦到元中央与地方的演变趋势是:中央权力得到加强,地方越来越被削弱,A、B、D 不符合题意,故选正确12选项为 C。【答案】C14 【解题思路】根据“介绍了如何从形貌神态、言谈举止、为人处事等方面鉴别人才” ,结合所学可

25、知,察举制选拔人才标准是孝廉,注重品德修养, 人物志人才评定理论与当时选拔人才的政治制度密切相关,故A 正确;科举制是隋唐开始推行的选官制度,B 时间不符合题意,排除;材料表明选拔人才重视品德修养,门阀士族制度重视门第高低,故 C 错误;人物志提供了人才评定理论体系,并不能为三国争雄奠定了人才基础,D 错误。【答案】A15 【解题思路】表格第一栏史料说明罢黜郡都尉,归太守管理,第二栏是罢左右将军官,第三栏是对边疆匈奴管理不在设置都护。材料说明对内和对外都是罢免官职,政策一致,故 A 项正确;材料没有说明地方豪强地主势力的信息,故 B 项错误;材料中削减的是地方官员权力,不是开国功臣,故项错误;

26、地方军的削减显然不利于边防的稳定,故 D 项错误。【答案】A16【解题思路】(1)本问需要学生阅读材料,分别找出各主要朝代的做法,即可将其归为特点。此外,从“除西周礼制影响外,汉代朝野格外践行长幼有序、事亲至孝、敬老崇文的理念”可以得出受宗法制和儒家思想的影响。(2)注意材料二有四个句号,每一分句都可以归纳为一条经验。此外,从材料二第一句话可知,日本政府注重以法律保障老人权益。而我国制定老年人权益保障法的背景,从材料三可以得出答案。材料三中的第一句话说明了当时中国即将存在巨大人口压力。第二句话“1991 年中国劳动部组团专项考察日本等国的养老制度”说明了借鉴国外养老制度的成功经验。而“1992 年 1 月,邓小平发表南方谈话,为进一步深化改革、改善民生工程建设吹响号角”说明了经济体制改革的影响。【答案】(1)特点:受宗法制和儒家思想的影响;汉朝从经济和法律方面优待老人;唐朝以法律明确养老义务;南北朝到宋代政府承担一定的养老职责;明代制定官员 60 岁退休的政策。(2)经验:养老保障法制化;养老金由国家、企业、个人共同分担;积极发展第三产业,支持老年人再就业;政府多个部门齐头并进,保障老年人权益;加强老年人保障的社会宣传。背景:中华民族敬老养老传统;中国面临老龄化问题,养老成为了严峻的社会问题;借鉴国外养老制度的成功经验;改革深化,综合国力增强,关注民生。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考试资料 > 中学考试

copyright@ 2008-2019 麦多课文库(www.mydoc123.com)网站版权所有
备案/许可证编号:苏ICP备17064731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