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第 43 练 苏联改革1(湖北七市(州)教科研协作体 2017 年 3 月联合考试,33)1954 年赫鲁晓夫在回答英国贝尔纳教授时说道:“我知道,国外有人说,农业方面的新措施意味着苏联的整个经济政策有了根本的改变。这种说法是不符合事实的。我们并没有放松对工业发展的注意,我们并没有因为农业而牺牲工业,工业部门将继续根据拟定的计划发展。在将来,主要注意力还是放在重工业上。 ”这表明赫鲁晓夫( )A仍然没有摆脱传统观念的影响B将改革的重心放在发展重工业上C改变了为工业化而牺牲农业的思路D找到了增加消费品生产的有效途径2(池州市 2017 届 4 月联考,34)1958 年,苏共中央通过决议要求对
2、拖拉机站进行改组,把其拥有的农业机械转卖给集体农庄。至 1959 年底,在苏联全国原有的近 8000 个拖拉机站中只剩下了 34 个,同时,从 7 月 1 日起又取消了集体农庄的农产品义务交售制,代之以统一采购的办法。这一措施( )A彻底摆脱了斯大林体制的束缚B实现了农业集体化改革目标C反映出赫鲁晓夫改革的盲目性D一定程度上推动了农业发展3有学者认为,由于没有彻底改革农业制度,原有耕地的产量还是上不去。苏联的严冬气候也不适于玉米种植,部分地区干旱引发了严重的粮荒,国家不得不动用黄金储备购买粮食。这年,还实行了类似余粮收集制的计划收购办法。与材料中“改革”相关的是( )A加强指令计划,降低农民生
3、产积极性B推广玉米种植,严重破坏了生态环境C建立家庭农场,忽视市场的调节作用D降低收购粮价,引发了经济政治危机41962 年,有苏联经济学专家建议:把国家和企业之间的关系建立在利润分配的基础上,挖掘企业生产潜力,其核心思想是利润刺激。赫鲁晓夫改革措施中符合这一建议的是( )A提高农副产品收购价格 B鼓励大规模垦荒种玉米C扩大地方和企业自主权 D批判对斯大林的个人崇拜25(德州市 2017 届期末考试)1971 年,苏联政府在关于五年计划的报告中说:“商品货币关系在我国具有新的、社会主义的内容。当然,我们要批驳主张用市场调节作用取代国家集中计划的主导作用的各种错误观点。 ”这表明当时苏联政府试图
4、( )A发展私营企业 B减少对企业的行政干预C放弃斯大林体制 D推行市场经济体制61956 年 3 月,苏共中央和部长会议通过决议,决定普遍实行按月预支现金和年终结算的劳动报酬制度,不少集体农庄还试行有保障的货币工资制度。这些做法( )A促进了苏联农业的迅速发展B改变了片面发展重工业的局面C突破了计划经济体制的束缚D使赫鲁晓夫改革取得一定成效7有研究资料指出:在 20 世纪 80 年代,苏联乌克兰共和国的冶金部,每年召开的大小会议达 400 次,下达的文件有 1.5 万多种,制定的指标多达 18.6 万个。1988 年 4 月,苏联一次就废除了 12 万多项决议、条例、法令等经济管理部门的文件
5、。上述材料集中反映出苏联( )A政府行政管理机构臃肿 B经济体制改革方针失误C社会经济政治危机严重 D计划经济体制弊端突出8到 1989 年,由于经济形势严重恶化,苏联工业产值比上年仅增长 1.7%,增速已降到战后的最低点。市场供应越来越紧张,经济已十分困难。这说明前几年实行的经济体制改革未能发挥作用。符合材料中“经济体制改革”的内容是( )A决定用固定的粮食税代替余粮收集制B大规模开垦荒地以及广泛种植玉米C用经济管理方法代替原来的行政命令D扩大集体农庄和国营农场的自主权9戈尔巴乔夫认为,如果不是因为他“改革” ,苏联体制上的问题还可以“再拖上一段时间” ,不会这么快丧命。这说明( )A戈尔巴
6、乔夫改革客观上延缓了苏联解体的到来B如果没有戈尔巴乔夫改革,苏联就不会解体C苏联解体是国内外因素在戈尔巴乔夫错误改革路线下催生的D苏联解体根源在于斯大林模式弊端,直接原因是西方和平演变3101989 年 11 月 26 日苏联真理报发表文章说:“如果说在初期我们认为这基本上指的是纠正社会机制的部分扭曲现象,只是完善过去几十年间形成的、已经完全定型的制度的话,那么,现在我们说,必须根本改造我们的整个社会大厦:从经济基础到上层建筑。 ”这意味着苏联改革( )A全面推进苏联的社会主义建设B全面否定了斯大林体制C正式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D全盘否定苏联的社会主义历史11有学者在评价戈尔巴乔夫改革时认
7、为, “出发点本是国富民强的改革计划最终导致工业乃至整个社会的毁灭。 ”其中“社会毁灭”主要指( )A东欧剧变 B苏联解体C两极格局瓦解 D环境污染12.(潍坊中学 2018 年模拟)右图是 1991 年莫斯科街道上被拆除的一个前苏联镰刀和锤子。对此,2016 年 12 月 26 日俄罗斯学者指出,共产党点燃了世界革命,并在苏联确立了建成共产主义的目标。但是在抵达目标前,意识形态淡去,物质资料短缺,这让民众开始更多地衡量生活质量。这说明导致该事件发生的主要因素是,苏联共产党( )A未能处理好国际国内关系B缺乏长远目标的设计能力C背离了目标和忽视了民生D忽视改善民众的物质生活4答案精析1A 赫鲁
8、晓夫改革没有突破斯大林模式,与材料中“意味着苏联的整个经济政策有了根本的改变。这种说法是不符合事实的” “在将来,主要注意力还是放在重工业上”相符,故A 项正确。2D 这一措施有利于扩大集体农庄的经营自主权,提高农民的生产积极性,在一定程度上推动了农业发展,故 D 项正确。3B 根据材料“苏联的严冬气候也不适于玉米种植,国家不得不动用黄金储备购买粮食” ,材料中所述的是赫鲁晓夫改革时期提倡玉米种植,不符合苏联的国情,严重破坏了生态环境,并导致严重的粮食短缺,故 B 项正确。4C 材料中“把国家和企业之间的关系建立在利润分配的基础上” ,说明这是赫鲁晓夫经济改革中关于工业方面的改革措施,赫鲁晓夫
9、改革在工业方面扩大地方和企业自主权,即通过利润刺激挖掘企业生产潜力,故 C 项正确。5B 据材料“商品货币关系在我国具有新的、社会主义的内容。当然,我们要批驳主张用市场调节作用取代国家集中计划的主导作用的各种错误观点”可知,苏联政府试图减少对企业的行政干预,故 B 项正确。6D 促进了苏联农业的迅速发展与史实不符,故 A 项错误;1956 年赫鲁晓夫改革的重点是在农业领域,但并未改变片面发展重工业的现状,故 B 项错误;赫鲁晓夫改革只是对原有体制进行的一些小修小补,并未突破斯大林模式,故 C 项错误;通过现金、劳动报酬和放权给集体农庄的方式,从而促进农村经济的发展,故 D 项正确。7D 题干提
10、及苏联中央行政命令的泛滥,没有提及部门臃肿问题,故 A 项错误;题干没有提及经济体制改革问题,故 B 项错误;题干没有体现社会危机,故 C 项错误;苏联中央行政命令的泛滥正是由于长期以来实行斯大林模式,尤其是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故D 项正确。8C 用固定的粮食税代替余粮收集制是新经济政策的内容,故 A 项错误;大规模开垦荒地以及广泛种植玉米是赫鲁晓夫改革的措施,故 B 项错误;戈尔巴乔夫经济改革的重点是用经济管理方法代替原来的行政命令,但没有取得预期效果,故 C 项正确;扩大集体农庄和国营农场的自主权是赫鲁晓夫改革的措施,故 D 项错误。9C 戈尔巴乔夫改革是苏联解体的直接原因,故 A 项
11、错误;苏联解体的根本原因是斯大5林模式的弊端没有解决,故 B 项错误;从材料可知戈尔巴乔夫改革失败导致苏联国内外危机加剧,从而使苏联解体,故 C 项正确;西方和平演变是苏联解体的外部因素,故 D 项错误。10D 1985 年,戈尔巴乔夫上台执政,推行一系列改革措施,但改革走进了死胡同,没有全面推进苏联的社会主义建设,故 A 项错误;1956 年,赫鲁晓夫在苏共二十大作关于个人崇拜及其后果的秘密报告,全面否定了斯大林,与题目时间不符,故 B 项错误;苏联从未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故 C 项错误;据材料“现在我们说,必须根本改造我们的整个社会大厦:从经济基础到上层建筑”联系所学知识可知全盘否定苏联的社会主义历史,故 D 项正确。11B 东欧剧变是苏联社会主义历史上的一次严重困难,故 A 项错误;根据材料“整个社会的毁灭” ,指代苏联原有的制度的覆灭,故 B 项正确;材料“整个社会”指代苏联的制度,非国际格局,故 C 项错误;戈尔巴乔夫改革与环境污染无关,故 D 项错误。12C 从材料中的“但是在抵达目标前,意识形态淡去,物质资料短缺,这让民众开始更多地衡量生活质量”可知苏联的解体是由于其背离了共产主义目标和人民生活水平的下降造成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