吉林省舒兰市第一高级中学校2018_2019学年高一历史9月月考试卷.doc

上传人:fuellot230 文档编号:927930 上传时间:2019-03-04 格式:DOC 页数:14 大小:120.50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吉林省舒兰市第一高级中学校2018_2019学年高一历史9月月考试卷.doc_第1页
第1页 / 共14页
吉林省舒兰市第一高级中学校2018_2019学年高一历史9月月考试卷.doc_第2页
第2页 / 共14页
吉林省舒兰市第一高级中学校2018_2019学年高一历史9月月考试卷.doc_第3页
第3页 / 共14页
吉林省舒兰市第一高级中学校2018_2019学年高一历史9月月考试卷.doc_第4页
第4页 / 共14页
吉林省舒兰市第一高级中学校2018_2019学年高一历史9月月考试卷.doc_第5页
第5页 / 共14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1、- 1 -吉林省舒兰市第一高级中学校 2018-2019 学年高一历史 9 月月考试卷一、选择题(共 24 小题,48 分。每小题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 )1西周的国家格局与商代颇为相似,商代方国林立,西周则有许多诸侯国。然而,商代的方国多是依靠自己的力量发展起来的,西周的诸侯国则多是通过分封制建立起来的,这就决定了A商王位卑与方国首领地位平等 B周王能够完全控制各个诸侯国C商周两代行使王权的强弱差异 D血缘关系开始影响国家的政权2 国语讲“祀,国之大节” 。有学者认为,青铜器在商周时期被视为“政治的权力” 。可推断,商周时期青铜器主要用作A农具 B礼器 C食具 D货币3阅读下

2、列西周初年主要诸侯国分布表,从中得出的正确信息主要有诸侯国 与王室关系 地理位置卫 姬姓贵族 河北南部和河南北部鲁 姬姓贵族 山东南部齐 功臣 山东北部一带燕 姬姓贵族 河北北部和辽宁南部分封制的核心是嫡长子继承制 同姓诸侯分布在经济富庶地区分封制扩大了西周的统治疆域 分封制导致诸侯割据混战A B C D4在分封制下,任何一个诸侯都知道自己仅仅是周王的部下大臣,自己的领土也仅仅是国家土地的一部分,这一认知直到春秋中叶都没有大的改变。这说明分封制 A进一步强化了宗法等级秩序 B实现了拱卫周王室的目的- 2 -C有助于国家整体观念的形成 D成为开拓疆土的主要手段5至公元前 221 年,秦先后灭掉六

3、国,完成统一。秦灭六国的主要条件有 秦国实力的强大 人民渴望统一 秦王嬴政的雄才大略 各民族的初步融合A B C D6学者林甘泉发现古籍中没有秦朝授予某人“太尉”之职的记载,他认为:“应当相信,秦代官制是有太尉一职的,并因此而达到削弱丞相军权的目的但实际上太尉一职并未委派给任何人。 ”这说明 A秦设“太尉”官职只是后人的猜测 B秦朝为提高行政效率废除“太尉”C “太尉”设与不授服务于皇权需要 D秦统一六国后已无设“太尉”必要7有学者说, “秦朝这一制度构成了严密的中央统治体系,开后世两千年中央官制之先河” 。“这一制度”是指 A皇帝制度 B三公九卿制 C御史制度 D郡县制度8有学者认为,中国古

4、代政治从西周时代的“礼仪政治”到大秦帝国时代的郡县制、官僚制和法律控制手段,无疑体现了政治形态的一种“现代化”趋势。对“现代化”内涵的准确理解是A国家管理制度化 B从人治到法治化C礼仪与政治分离 D为民主政治奠基9在西汉,刺史每年 8 月“巡行所部郡国” ,郡守“常以春行所主县” , “秋冬遣无害使”审察案情,至于临时突击督察,大多发生于突发的案情或农民起义的发生。如武帝时派绣衣御史去镇压农民起义,派遣司隶校尉“补巫盡,督大奸猾。 ”这说明西汉时期A基本继承了秦朝的监察制度 B监察方式具有多样性和灵活性C刺史的设立加强了中央集权 D汉武帝扩大了郡守的履职权限10王毅中国皇权制度研究认为:“皇权

5、为了维系自身权力的专制性,就必须创建出能够突- 3 -破甚至凌驾于这类束缚力量之上的制度性手段,使皇帝能够通过亲自掌握这一秘书机构,从而对外朝常规官制体系施以强大的反制衡。 ”能印证此观点的史实是 A三公九卿制 B内外朝制度 C三省六部制 D一省制11宋高宗对大臣说,今后凡是“批降御笔处分” ,虽然出自“朕意” ,但必须“经由三省、枢密院” ,如果出现不当,允许大臣们“奏禀” 。宋孝宗任命曾任王府教授的刘章到漳州做知州,因遭到谏议大夫王大宝的抵制而没有执行。这表明 A皇权受到一定制约 B君主专制制度强化C中央集权不断加强 D君权受到很多威胁12下列历代措施中,起到限制地方割据势力作用的有 汉武

6、帝颁行“推恩令” 唐玄宗设置节度使 宋太祖派文臣任知州 明太祖在地方设“三司”A B C D13 “洪武皇帝希望牢牢将权力抓在自己手中,并试图独自处理国家大事。但是这样的工作负担被证明是无法承担的,他于是召集一些忠诚的中级官员组成了一个特别的政府部门”材料中“中级官员”的主要职能是 A协理奏章 B参与决策 C执行政令 D监察百官14中国古代中央集权在发展过程中始终贯穿着的两大矛盾是 中央政府与地方割据势力 君权与相权统治阶级与被统治阶级 汉族与少数民族A B C D15下表为不同史籍中对康照、雍正、乾隆三帝的历史叙述叙述 出处今天下大小事务,皆朕一身亲理,无可帝贷,若将要务分任于人,则断不可行

7、。所以无论巨细,朕必躬自断制。清圣祖实录朕自朝至夕,凝坐殿室,披览各处章奏,目不停视,手不停批,训谕诸臣,日不下数千百言。清世宗实录- 4 -今朕虽逾六衮,而精力强盛如常,不惮万机之劳勋。尝欲俟八旬以后,春秋渐高或可稍安颐养。 清高宗实录据此能够得出的历史结论是A勤于政事保证了三帝意志的完全贯彻 B勤政作风预示着封建王朝的衰落 C批阅奏章是三帝处理政务的主要方式 D乾纲独断是盛世三帝的政治传统 16王昶在军机处题名记所载, “内而六部各卿寺及九门提督、内务府太监之敬事房,外则十八省及边疆将军、办事大臣,迄于属国,有事无不综汇” 。材料表明军机处A具有较高的行政效率 B是国家重要的监察机构C是权

8、力最大的决策机构 D是国家重要的军政部门17 “民主”一词起源于希腊文,由“人民”和“统治”两个词合成,即人民的权利、人民的统治之意。古希腊历史学家希罗多德在其历史一书中首次使用了这一概念,用来表述希腊城邦的一种政治实践。在梭伦统治时期最能体现上述民主的含义的改革措施是A实行陶片放逐法 B为公职人员和参加政治活动的公民发放津贴C成立十将军委员会 D公民大会成为最高权力机关18在雅典人看来,在平等公民组成的城邦中,以一人高高凌驾于全邦人民之上是不合乎自然的。如果某行政官权势太大,就可能危害国家,公民就可以在每年举行一次的秘密投票中把他驱逐出境。这种放逐法类似于现代的A弹劾 B监察 C任免 D制衡

9、19 西方政治文化传统评价雅典民主政治:“对平民治国能力的盲目崇拜以及平民群众权力的无限膨胀,使国家失去了有效的制衡机制。 ”实质上是 - 5 -A否定公民民主政治 B批判过度的直接民主C肯定国家制衡机制 D肯定专制中央集权制20学者在研究雅典民主制时发现,尽管理论上每个公民都有发言权, 但演说家却因其出类拔萃的辩才和对城邦内外事务的了解而拥有了特殊话语权。对此理解准确的是雅典的民主制度与民主氛围一致 政治素质和参政能力与公民行使平等的权利无关政治家拥有特殊话语权 古希腊民主制存在局限性A B C D 21布鲁图是迦太基城里的一个铁匠他向贵族卡西借了 20 个金币,并立契约 30 天以后归还。

10、但 30 天过去了,布鲁图并没有能力还钱。按照十二铜表法的规定 卡西有权维护自己的权益 卡西可以随意处置布鲁图 卡西有权依法拘禁布鲁图 卡西无权要求布鲁图还债 A B C D 22从罗马法的产生发展过程,可以清晰看到人类社会法律的产生和演变的发展过程。罗马法发展的过程中,合乎逻辑的演变是 A习惯习惯法法法律总结 B法律理论习惯法习惯法 C法习惯法律总结习惯法 D习惯法习惯总结习惯法 23 世界文明史的作者维尔杜兰特说:“后来,(罗马)立法机关所通过的法律,法官们所制定的法律,皇帝所颁布的法律如此之多,以致最有学问的法律专家也常常被难住了。 ”出现这种局面的原因是由于- 6 -A皇帝随心所欲,任

11、意颁布法律 B法律类型众多,条文相互冲突C统治范围扩大,法律不断充实 D贵族平民对立,法律难以化解24下列对古代希腊罗马政治制度的评述,正确的是 古希腊民主政治中已初步体现出主权在民、集体统治和任期制等民主特征 古希腊的民主政治是小国寡民的产物,是一种狭隘的民主制 十二铜表法是为保护平民的利益而颁布的 罗马帝国之所以能维持长久统治,跟罗马法对社会关系和矛盾的有效调节有重要关系 A B C D 二、非选择题:(共两大题,52 分。第 25 题 30 分,第 26 题 22 分。 )25 (30 分)中国古代,选官制度和中央、地方管理制度的情况都会影响专制主义中央集权的制度。阅读材料,回答问题。材

12、料一 科举考试中经过会试录取的考生,都要进行复试,由于在御殿中进行,称殿试。从唐代开始。科举考试中主考官逐渐与考中的举子,形成一种私人关系,也在官史之间形成各种不同派别。宋太相开宝六年,首开殿试先河,殿试由皇帝亲自主持,录取的考生只可以向天子谢恩,成为“天子门生” 。殿试科目只有一种,就是策问。策问第一层是选经义中有关治国方略的某一基本论题,让对策者从经旨上阐述;第二层是让对策者围绕第一层中心论题,联系历代及本朝的相关治国实践展开论述,分析;第三层是提出当今治国中存在的与主论相关的实际问题,让举人讲自己的见解与主张。 刘海峰科举学导论材料二 知名历史学家钱穆先生老早就说了:“倘使我们说,中国传

13、统政治是专制的,政府由一个皇帝来独裁,这一说法,用来讲明清两代是可以的。若论汉、唐、宋诸代,中央政府的组织,皇权相权是划分的,其间比重纵有不同,但总不能说一切由皇帝专制。”1941 年,主持复兴书院的马一浮邀请钱穆前往书院讲演,钱穆的演讲主题便是反驳那种认为“中国传统政治一贯专制”的成见:“国人竞诟中国传统政治,自秦以来二千年,皆帝皇专制。余窃欲辨其诬。 ”马一浮听后,大为赞赏。吴钩宋朝是一个专制王朝吗?- 7 -材料三 元朝同宋一样,把地方分成路、府、州、县,而实际上元代的地方政权不交在地方,乃由中央派行中书省管理。行省长官是中央官而亲自降临到地方。所以行中书省正名定义,并不是地方政府,而只

14、是流动的中央政府。钱穆中国历代政治得失请回答:(1)根据材料一,分析科举考试中设置殿试的目的,并概括殿试策问内容的特色。 (10分)(2)材料二所述钱穆的论述所表达的核心观点是什么?试以唐、明两代初期中枢机构的变革为例论述这一观点。(10 分)(3)据材料三,指出元朝地方行政制度有哪些创新?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其历史作用。(10 分)26 (22 分)中西古代历史上都注重法律建设。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 中 国 历 代 有 卷 册 浩 繁 、 分 支 众 多 的 法 律 , 法 有 “六 典 ”, 刑 有 “八 议 ”, 都 是 对 特权 与 等 级 的 保 护 。 中 国 法 的 界 定

15、 十 分 模 糊 , 倒 是 皇 帝 圣 旨 、 朝 廷 法 令 、 祖 宗 遗 训 更具 威 力 。 因 为 法 自 君 出 , 皇 帝 “钦 定 ”法 律 , 皇 权 置 于 法 律 之 上 , 法 律 对 皇 权 的 约 束 作 用微 乎 其 微 。 史仲文中国人走出死胡同 没有东西比皇帝陛下更高贵和更神圣。皇帝敕令具有法律效力。 东罗马帝国民法大全 - 8 -材料二 法是一种自然的权利,是理智的人的精神和理性,是衡量正义与非正义的标准自然法是整个法律科学的思想基础和各种具体法规的指导原则,它高于一切人定法和人为权力。 (古罗马)西塞罗 材料三 十二铜表法规定的诉讼制度是法律诉讼,即罗马

16、公民向行政长官郑重宣告自己的权利,并严格遵守诉讼语言和诉讼动作的有关规定。 这种法律诉讼的特点是,整个诉讼过程全用语言,不作记录。在诉讼过程中,当事人必须严格使用法律术语,否则即使理由充分也会败诉。例如,某人因葡萄蔓被毁而起诉,在诉讼中不用“树木” ,而称“葡萄蔓” ,那么他将败诉,因为该法中只有“树木”一词。 以上材料均摘自早期罗马法请回答: (1)结合材料一及所学知识,概括指出中国封建社会历朝法律的基本特点。 (8 分)从材料一可以看出,东罗马帝国和古代中国在皇权与法律的关系上具有什么相同点?(2分)(2)材料二认为立法的指导原则是什么?与材料一、二相比,它的进步之处主要表现在哪里?(4

17、分)(3)依据材料三,早期罗马法的这种诉讼制度是否合理?为什么? (8 分)- 9 -20182019 学年度上学期质量检测高一历史参考答案一、选择题:(本卷共 24 小题,48 分。每小题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 )1. C试题解析:商代方国多是依靠自己的力量发展起来的,与商王之间缺乏内在的联系纽带,具有很强的独立性和离心力;西周的分封制主要以血缘为纽带,确定了诸侯的权力和义务,诸侯国较商代方国受王权的控制更强,故选 C 项。商代方国臣服于商王,商王的地位高于方国首领,不选 A 项。周代封国虽然较商代方国受王权的控制更强,但周代封国有较大的独立性,B 项夸大了周王对诸侯的控制力

18、,不选 B 项。虽然西周诸侯中王族占了大多数,但夏商时期实行王位世袭制,血缘关系已经影响到了国家政权,所以不选 D 项。考点:商周的政治制度。2B试题解析:西周时期的青铜器大多是礼器,比如“鼎”就是一种权力的象征,西周实行分封,分封土地的同时把“鼎”业一同分封给诸侯,天子和诸侯享有的鼎数量是不同的,故 B 项正确。青铜器比较稀缺,很少用于农具,故 A 项错误;食具不是权力的象征,故 C 项错误;货币是经济的象征,故 D 项错误。考点:商周政治制度。3B试题解析:姬姓贵族属于同姓诸侯,从其封国的地理位置看正确。诸侯国分布的地理位置说明西周的疆域扩大了,故正确,不正确。宗法制的核心是嫡长子继承制,

19、故不正确。所以答案选 B。考点:分封制、宗法制。4.C试题解析:材料反映的是周王与诸侯,即中央与地方的关系,故 A 项错误;材料反映的是诸侯领土是国家领土的一部分,故 B 项错误;材料反映的是中央与地方的关系,诸侯是周王的部下大臣,诸侯领土也是国家领土的一部分,故 C 项正确;材料没有提及周王如何开疆拓土,故 D 项错误。考点:分封制度。5.C试题解析:均是秦灭六国的条件。- 10 -考点:秦朝统一天下的条件。6.C试题解析:材料“学者林甘泉发现古籍中没有秦朝授予某人太尉之职的记载”的意思是太尉没有授予某人,而不是没有太尉之职,故 A 项错误;材料表明太尉没有授予任何人,达到削弱丞相军权的目的

20、,故 B 项错误;秦统一六国后设置太尉一职,但没有授予任何人以达到削弱相权的目的,故 D 项错误。考点:秦朝政治制度、专制主义。7.B试题解析:根据材料,皇帝制度体现的是专制主义,故 A 项错误;根据材料“严密的中央统治体系” “中央官制之先河” ,三公九卿制度属于秦开创的中央官制,故 B 项正确;御史大夫属于中央监察制度,故 C 项错误;郡县制属于地方行政制度,故 D 项错误。考点:秦政治制度,三公九卿制度。8A试题解析:根据材料信息并结合知识可知,大秦帝国时代的郡县制、官僚制都属于制度,反映了大秦帝国时代国家管理制度化,A 符合题意;古代中国都是人治,选项不符合题意;礼仪与政治一直是紧密联

21、系的,C 不符合题意;整个中国古代都是专制而非民主政治,D 不符合题意。考点:秦朝的政治制度,中国古代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9.B试题解析:“在西汉,刺史每年 8 月巡行所部郡国” ,郡守常以春行所主县,秋冬遣无害使”这是西汉才有的,所以 A 项错误;“至于临时突击督察,大多发生于突发的案情或农民起义的发生。如武帝时派绣衣御史去镇压农民起义,派遣司隶校尉“补巫盡,督大奸猾” ,可见西汉监察方式多样并且灵活,所以 B 项正确;但刺史只是其中的一个手段,没有指明他上专门用来监察各地情况的,故 C 项是错误的;郡守“常以春行所主县” , “秋冬遣无害使”审察案情,是对自己管理范围的职责,并不是说明其

22、权限扩大,D 项不对。考点:中国古代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监察制度。10.B试题解析:根据题干“使皇帝能够通过亲自掌握这一秘书机构,从而对外朝常规官制体系施以强大的反制衡”和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汉武帝为了削弱相权,加强皇权,设立中朝,让身边的近臣参与重大问题的决策,以削弱以三公九卿为主的外朝,B 项正确。A、C、D 三项均- 11 -属于中央常规官制,与题干中“皇帝能够通过亲自掌握这一秘书机构”不符,排除。综上所述,本题正确答案选 B。考点:中国古代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汉朝政治制度。11.A试题解析:依据材料可知 “批降御笔处分” ,虽然出自“朕意” ,但必须“经由三省、枢密院” ,如果出现不

23、当,允许大臣们“奏禀” 。可知皇帝的权力一定程度上受到三省、枢密院等大臣的限制,所以本题选 A,B 和 C 和 D 与材料信息不符。考点:中国古代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宋代政治制度。12.D试题解析:汉武帝颁布“推恩令” ,使诸侯封土变小,从而限制了地方割据势力的兴起,正确;唐代边境要地设置军镇,从而导致节度使藩镇割据的局面形成,错误;宋太祖派文臣到各地做知州,明太祖在地方设“三司” ,都加强了对地方的监管,故正确。选 D。考点:中国古代中央集权制度。13.A试题解析:从“洪武皇帝独自处理国家大事”可以判断这指的是明初废除宰相制度,君主专制进一步加强。此后组成的“特别的政府部门”指的是协助皇帝

24、处理政事的殿阁大学士,他们不参与决策,也不负责执行政令和监察百官,只是协助皇帝处理奏章。考点:明朝政治制度,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14C试题解析:根据所学知识可知,中国古代的中央集权制度在发展过程中,始终贯穿着两大矛盾,即皇权与相权、中央与地方,故正确,答案选 C。考点:中国古代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15.D试题解析:“完全”的表述的程度失当,故 A 项是错误的;勤政作风是是封建王朝的兴盛和治世的必要条件;B 项属于常识性错误,是错误的;而 C 项的表述康熙帝和乾隆帝都不涉及,是错的;材料反映的三位皇帝都涉及,故选 D 项。考点:中国古代政治制度。16.D试题解析:A 项在材料无体现,故 A

25、项错误;军机处不是监察机构,B 项在材料无体现,故B 项错误;材料“有事无不综汇”不能说明军机处就是权力最大的决策机构,军机处完全置- 12 -于皇帝的直接掌握之下,辅助皇帝处理全国政事,是皇帝的私人秘书处,故 C 项错误;据材料可得军机处总揽全国军政大权,是国家重要的军政部门,故 D 项正确。考点:中国古代政治制度,军机处。17.D试题解析:本题考查古希腊的民主政治,主要考查学生调动和运用知识的能力。陶片放逐法是克利斯提尼时期实行的,A 项不正确;发放津贴是伯利克里时期,B 项不正确;成立十将军委员会是克利斯提尼时期,C 项不正确;公民大会成为最高权力机关是梭伦时期,D 项正确。考点:雅典民

26、主政治的内容。18.A试题解析:弹劾有控告和制裁的意思,与材料中意思相近,故 A 是正确答案。考点:雅典民主政治,陶片放逐法。19.B试题解析:材料中“对平民治国能力的盲目崇拜以及平民群众权力的无限膨胀,使国家失去了有效的制衡机制”说明作者对古希腊民主政治持批判态度,实质上作者是在批判过度的直接民主危害国家的稳定,故选 B 项。A、C、D 三项材料并未直接体现,也与题意主旨不符,故排除。考点:雅典民主政治的评价。20B试题解析:每个公民都有发言权是雅典民主制度的规定,演说家却因其出类拔萃的辩才和对城邦内外事务的了解而拥有了特殊话语权则是在雅典民主制发展过程中形成的氛围,故不符合题意,上述史实证

27、明政治素质和参政能力与公民行使平等的权利有很大关系,故错误;所以排除 A,选 B。考点:雅典民主政治的评价。21.D试题解析:十二铜表法一定程度上照顾到了平民的利益,有权利要求还债,但有了限制,不能像习惯法一样去随意外置,所以 D 是正确的选项。考点:十二铜表法 。22.A试题解析:罗马法的发展过程是习惯法到成文法,最后是民法大全 ,形成法律体系,所- 13 -以 A 项应该是正确答案。考点:罗马法,法律常识。23.C试题解析:公元 1 世纪,随着罗马帝国的扩张,一个地跨亚欧非的庞大帝国形成。随之而来的各种矛盾都需要法律来化解,法律不断充实。考点:罗马法的发展。24.C试题解析:都是正确的知识

28、点,而的十二铜表法是为了维护奴隶主贵族的统治利益的法律,是错的。故选择 C 项。考点:古代希腊、罗马政治制度比较、评价。二、非选择题:(共两大题,52 分。第 25 题 30 分,第 26 题 22 分。 )25.(30 分)(1)目的:防止结党营私;方便皇帝控制科举,加强君主专制。 (4 分)特色:既测试举人对经义的掌握;又测试历史及时政;同时注重举人自己的见解和主张(6分) 。(2)观点:中国传统政治一贯专制的观点是片面的。 (2 分)论述:唐朝:皇权相权是划分的,不能说一切由皇帝专制。 (2 分)唐朝三省长官皆称为宰相,中书省负责决策,门下省掌封驳审议,中书、门下通过的诏敕,经皇帝裁定交

29、尚书省贯彻。 (2 分)明朝:政府由一个皇帝来独裁。 (2 分)明太祖时撤销中书省,废除丞相制度,由皇帝亲自掌管六部,实际上是由皇权完全兼并了相权,从而保证一切最高的军政权力集中于皇帝一人手中。 (2 分)(3)创新:设行中书省管理地方;行省长官由中央官员担任,行省为中央派出机构;地方行政区划打破山川地形的自然疆界;边远民族地区由宣慰司管理。 (答出 2 点即可,满分 4分)历史作用:加强了中央集权;巩固了多民族国家的统一;开创了以省为单位的行政区划(是中国省制的开端) 。 (6 分)试题解析:第(1)小问从材料中“科举考试中主考官逐渐与考中的举子,形成一种私人关系,也在官史之间形成各种不同派

30、别” ,以及 “殿试由皇帝亲自主持,录取的考生只可以向- 14 -天子谢恩, ”可得出结论。第(2)小问,可从“政府由一个皇帝来独裁,这一说法,用来讲明清两代是可以的。若论汉、唐、宋诸代,中央政府的组织,皇权相权是划分的,其间比重纵有不同,但总不能说一切由皇帝专制。 ”这一句中可以分析出来结论;论述部分需要结合教材内容,来解释说明即可。第(3)小问从材料“元朝同宋一样,把地方分成路、府、州、县,而实际上元代的地方政权不交在地方,乃由中央派行中书省管理。行省长官是中央官而亲自降临到地方。 ”结合所学知识可以得出元朝地方行政制度的创新和历史作用。考点:中国古代政治制度,科举制、唐明两代政治制度。2

31、6.(22 分)(1)特点:法律繁多,但仅仅是维护封建皇权统治及各种特权的工具;法律的界限模糊,法自君出,皇权凌驾于法律之上。 (8 分)相同点:皇权至上,皇帝的命令成为法律的来源之一,具有绝对的效力。 (2 分)(2)指导原则:自然法。 (2 分)表现:强调自然法高于一切人定法和人为权力,认为在自然法体系下,人人生而平等,都有资格享有某些基本权利。 (2 分)(3) 不合理。 (2 分)全用语言,不作记录,很可能会出现诉讼过程的前后矛盾,不利于客观公正;(2 分)不用法律术语就会败诉,就会使一部分人,即使是受害者也因表述原因而败诉;(2 分)另外,向一部分不识字的人关闭了用法律维护自己权益的大门。 (2 分)试题解析:第(1)小问可从材料中提取信息作答,相同点结合材料原话“因为法自君出,皇帝“钦定”法律,皇权置于法律之上,法律对皇权的约束作用微乎其微。 ”和“没有东西比皇帝陛下更高贵和更神圣。皇帝敕令具有法律效力。 ” 对比即可得出结论。第(2)小问从材料第一句话可认定是自然法。它的表现需要结合教材内容和材料来作答。第(3)小问结合教材内容和材料的内容可以判断是不合理的,原因是不作记录,要用法律术语,还有十二铜表法是成文法,不识字的人肯定受影响,结合材料即可获得信息。考点:罗马法、古代中西法律比较。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 EN ISO 14673-1-2004 en Milk and milk products - Determination of nitrate and nitrite contents - Part 1 Method using cadmium reduction and spectrometry《奶和奶制品 硝酸盐和亚硝酸盐含量的测定 第1部分 镉还原和.pdf EN ISO 14673-1-2004 en Milk and milk products - Determination of nitrate and nitrite contents - Part 1 Method using cadmium reduction and spectrometry《奶和奶制品 硝酸盐和亚硝酸盐含量的测定 第1部分 镉还原和.pdf
  • EN ISO 14673-3-2004 en Milk and milk products - Determination of nitrate and nitrite contents - Part 3 Method using cadmium reduction and flow injection analysis with in-line dialy.pdf EN ISO 14673-3-2004 en Milk and milk products - Determination of nitrate and nitrite contents - Part 3 Method using cadmium reduction and flow injection analysis with in-line dialy.pdf
  • EN ISO 14675-2003 en Milk and milk products - Guidelines for a standardized description of competitive enzyme immunoassays - Determination of aflatoxin M1 content《牛奶和牛奶制品 竞争酵素免疫分析的.pdf EN ISO 14675-2003 en Milk and milk products - Guidelines for a standardized description of competitive enzyme immunoassays - Determination of aflatoxin M1 content《牛奶和牛奶制品 竞争酵素免疫分析的.pdf
  • EN ISO 14678-2005 en Adhesives - Determination of resistance to flow (sagging)《胶粘剂 耐流动性的测定(凹陷)》.pdf EN ISO 14678-2005 en Adhesives - Determination of resistance to flow (sagging)《胶粘剂 耐流动性的测定(凹陷)》.pdf
  • EN ISO 14680-1-2006 en Paints and varnishes - Determination of pigment content - Part 1 Centrifuge method《色漆和清漆 颜料含量的测定 第1部分 离心法》.pdf EN ISO 14680-1-2006 en Paints and varnishes - Determination of pigment content - Part 1 Centrifuge method《色漆和清漆 颜料含量的测定 第1部分 离心法》.pdf
  • EN ISO 14680-2-2006 en Paints and varnishes - Determination of pigment content - Part 2 Ashing method《色漆和清漆 颜料含量的测定 第2部分 灰化法》.pdf EN ISO 14680-2-2006 en Paints and varnishes - Determination of pigment content - Part 2 Ashing method《色漆和清漆 颜料含量的测定 第2部分 灰化法》.pdf
  • EN ISO 14680-3-2006 en Paints and varnishes - Determination of pigment content - Part 3 Filtration method《色漆和清漆 颜料含量的测定 第3 部分 过滤法》.pdf EN ISO 14680-3-2006 en Paints and varnishes - Determination of pigment content - Part 3 Filtration method《色漆和清漆 颜料含量的测定 第3 部分 过滤法》.pdf
  • EN ISO 14683-2007 en Thermal bridges in building construction - Linear thermal transmittance - Simplified methods and default values《建筑结构热桥 线性传热系数 简易法及默认值》.pdf EN ISO 14683-2007 en Thermal bridges in building construction - Linear thermal transmittance - Simplified methods and default values《建筑结构热桥 线性传热系数 简易法及默认值》.pdf
  • EN ISO 14683-2017 en Thermal bridges in building construction - Linear thermal transmittance - Simplified methods and default values.pdf EN ISO 14683-2017 en Thermal bridges in building construction - Linear thermal transmittance - Simplified methods and default values.pdf
  •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考试资料 > 中学考试

    copyright@ 2008-2019 麦多课文库(www.mydoc123.com)网站版权所有
    备案/许可证编号:苏ICP备17064731号-1